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找規律》教學反思(精選7篇)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找規律》教學反思(精選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找規律》教學反思(精選7篇)

《找規律》教學反思1

《找規律》本單元研究簡單的搭配現象。日常生活裏經常會遇到與選配有關的實際問題,如服飾選配、飲食搭配、顏色搭配、路線選配、隊伍組配……讓學生研究一些常見的搭配現象,初步學會搭配與選擇的方法,體會選配的規律及計算,是發展數學思考的載體,也有益於學生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本節課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研究簡單的搭配現象。聯繫實際問題理解“選配”的含義,學習不重複、不遺漏地有序選配,探索計算選配方案總個數的方法。

本節課中我首先設定小明購買活動用具的情境,提出一個“可以有多少種選配方法”這個問題。一下子提出這個問題學生是有難度的,之前我設定了一個坡度:提問“可以怎樣選?”藉助這個問題讓學生理解什麼是“選配”。接着讓學生有目的的探討一共有多少種選配方法?此環節透過生與生的交流,讓學生明白不僅可以“先選木偶、再配帽子”,也可以“先選帽子、再配木偶”。這樣透過觀察、猜測、交流等多種學習活動,開啟了學生的選配思路,激發動手選配的熱情,構建起對數學富有個性理解的過程。

接着是用圖形代替實物,連線表示選配,再次體會選配的過程,設計這個層次的活動是讓學生經歷從實物到圖形,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我們都知道,數學教學中的解決實際問題,其目的不侷限於問題的答案是什麼,教育價值更體現在獲得實際問題裏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這裏用圖形代替實物有取材方便、操作簡便等優勢,還有利於學生深入體會選配的含義,引導學生逐步構建數學模型。

然後是找尋兩種物體選配間的規律。學生髮現規律並不是很困難。因此在此環節中我有意設計了讓學生分兩組進行研究:一組研究2頂帽子,8個木偶的選配情況;一組研究4頂帽子,4個木偶的情況;研究了三組事例:2、3、6;2、8、16;4、4、16,這樣學生比較容易發現兩種物體個數與選配種數之間的關係。最後讓學生在得出兩種物體間搭配規律後進行驗證。

本節課中在這幾個環節讓學生去探索:

1、學生用學具擺一擺之前,教師給予學生比較明確的學習小提示:就是要不重複不遺漏地找出所有選配方法。因爲要不重複不遺漏地找出所有選配方法,富有挑戰性,容易激發學生主動探索規律的願望。

2、研究兩種物體的數量與選配方法的種數,這三種數量之間的關係這是本課的一個重點。或許有些學生在2、3、6的情況研究中能夠發現規律,但並不能僅僅從一個例子中得出規律,所以藉助這個例子,再研究2個例子,這樣讓學生在“找”中探究,讓學生在“找”中思辨,從而在頭腦中形成共識,悟出規律,讓規律在學生的探究中內化,建立解決這類問題的模型。

3、練習的設計,本節課的練習設計重點突出生活因素,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關係。在最後設計了襯衫與領帶的搭配,讓學生從搭配的結果反向思考兩種不同事物數量的可能性。在這裏考慮到思考的難度,設計了一個坡度,分別說出3件襯衫可能的搭配方法,最後再說出選配方法的種數是12的可能性。

總觀本節課,我努力透過課本中的主題圖創設情景,爲學生創設思考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在學生分工合作中,選一選,配一配,培養孩子有序、有規律的思考問題的方法,找出選配的種數與兩種物體數量間的關係,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髮現數學就在身邊。

《找規律》教學反思2

《找規律》這部分內容的活動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於是我本着“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教學產生的興趣,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爲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體現數學的價值。”這一理念來設計、實施教學。回顧整節課,學生時時閃爍着創新思維的火花。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爲教學成功主要有以下幾點:

1、激趣匯入,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快樂遊戲貫穿於課堂始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先是全班學生合唱一首兒歌《小星星》,輕快的歌聲引入,再用同學們非常想得到的獎品智慧花入手,從動作、圖形顏色的重複排列,引出課題找規律。接着圍繞“裝扮聯歡會的現場”這一主題,將學生置身於一個真實的現實場景中,將數學與學生進行零距離接觸。在這美麗的“節日世界”裏,學生用獨具個性化的思維方式、審美方式,以積極的心態去創造、去享受,以激發他們愛數學、發現美的情感,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創新意識。課堂設計了塗一塗、畫一畫、猜一猜等教學環節,讓每個孩子都動起來,潛移默化中加深了對規律的認識,還有讓學生創造規律,孩子們都爭先恐後的要表演規律,課堂學習氛圍空前高漲。玩中學,學中玩,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孩子們的學習輕鬆又快樂。

2、探究性、活動化是本節課教學成功的關鍵和保障。

《標準》指出: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自主創造出不同層次的規律,有圖形的規律,聲音的規律,動作的規律……本節課中學生經歷了探索規律的過程,學生在動手、動眼、動口、動腦中學會創新,切身感受到數學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只要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活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便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時,一直在擔當着主人翁的角色,主動地探索規律、創造規律,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

3、聯繫生活,感悟規律的美,融品德教育於數學課堂中。

生活中處處存在規律,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尋找規律,感受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又讓學生暢所欲言,表述規律,孩子們的思維得到了昇華,並從孩子們的回答中適時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如:學生找到了紅綠燈、斑馬線都是有規律的,適時教育學生過馬路時要遵守交通規則;學生在欣賞規律美時,當課件播放到軍人叔叔齊步走的圖片時,適時教育學生要向軍人叔叔學習。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也收穫了精神食糧。

本節課密切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在趣味中觀察、猜想、欣賞,在美的感受中學習有趣的數學,更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找規律》教學反思3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法,充分體現了以人爲本,着眼於學生全面發展的特點,怎樣把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爲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改變學習方式是關鍵。本節課預備給學生充分的探索和創新的空間,讓學生廣泛交流自己的發現,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嘗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事物的`變化。

“簡單圖形和數字的排列規律”這一節課,活動性和探究性比較強,因此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體驗,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畫一畫”這一活動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驗規律,進一步提高找規律的能力,同時能夠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此外,學生透過“擺一擺”,自己創造規律這一環節,使學生對規律的認識得到了昇華,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在小組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造意識。

《找規律》教學反思4

《找規律》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讓學生透過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探索、發現事物或者圖形的排列規律,掌握找規律的方法,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找出的規律,會根據規律找出下一個物體。透過塗、擺、畫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快樂的六一兒童節,節日的創設貼近學生的生活,節日裏各種美麗的彩旗、小花、彩燈都是有規律排列的,小朋友的站位也是有規律的。這些都爲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規律提供了很多素材。這一環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規律的美,使學生獲得了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另外,還有讓學生找生活中的規律,這些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新授的設計分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找“彩旗”的規律。設計的方法是師生互動,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尋找“彩旗”的規律;第二個層次,同時出現“燈籠”圖、“彩花”圖和“小朋友排隊”圖,由同桌討論找出規律。這樣設計遵循兒童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先找簡單的規律再找複雜的規律,先由老師“扶”着學再到老師“放”開讓學生自主學,既面向全體,又讓有困難的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學懂,還滿足了思維活躍的學生想自己探究、找出規律的渴求。

三、雖然學生知道每一幅圖中的圖形都有規律,但在語言表達上有些不夠準確,不會用簡練的語言描述圖形的排列規律。適時引導,老師做示範,鼓勵學生多形式嘗試說說規律。

四、開放性的練習設計,數學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充滿活動的過程,爲學生提供創造的空間,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大膽創新的意識。學生透過“塗一塗”“擺一擺”的創造,加深了學生對規律的進一步認識,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同時也讓學生意識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有用的,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又體現“學生活中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

五、本課的教學沒有停留於尋找規律和創設規律上,而是適時引導學生回到生活,尋找和欣賞日常生活中的類似規律。使學生從規律之美感受數學之美,獲得靈活性的思維磨鍊。

《找規律》教學反思5

找規律這節課是讓學生透過觀察發現規律、找出規律、用語言描述規律、會用規律、創造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述能力、推理能力等,感受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欣賞規律美。

這節課上得並不完美,課後進行了反思:

一、課的開始是給出10個圖形,10秒記住,男生女生比賽,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髮現有規律的一組記得快、記得準,沒有規律的一組不好記憶。

在實際教學中,雖然男生那組沒有規律,但男生的速度並不慢,記得也比較準,雖然在第三個圖形時有點慢,但後面的全部說出來。

課後進行了反思,發現在設計上出現問題,除了第三個圖形不好記憶外,其他的圖形還是有規律的,沒有更好突出有規律一組好記這一特點。

二、在觀察主題圖時,設計的是讓學生觀察,找出哪些是有規律的,然後一一分析,出示彩旗規律時,重點講解,讓學生髮現規律,,圈出一組規律,教學用語言表述規律。

課前準備不充分,沒有給學生準備彩旗圖片,學生沒有辦法動手圈一圈,只是直觀的看課件。在後面的規律中都是學生一起說,點名讓學生說較少。今後課堂應多給學生說的機會。

三、在創造規律這一環節時,事先沒有讓學生準備彩筆,創造規律這一環節是讓學生在家完成的。這也是教學方面的一個失誤。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紀律方面:個別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天氣的原因,也可能是教學設計不吸引他的注意力。教學方面:課前顏色記憶大比拼設計不充分,沒有突出規律的特點;課前沒有給孩子準備圖片,沒有讓學生準備彩筆,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提前準備,教師做好準備才能更好的把課上好。

《找規律》教學反思6

我今天執教的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找規律”第一課時,這是找規律的起始課,主要讓學生自主學會尋找簡單的圖形排列規律,爲後面課時的學習打好基礎。由於學生在學前階段就曾接受過“找規律”這部分知識的啓蒙教育,因此,對於學習“簡單的圖形排列規律”這部分內容較爲容易。但是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是: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精神容易分散,語言表達不完整。因此,加強直觀教學,提高數學學習趣味性,強化語言表達訓練,是本節課教學中我較爲注重的學習策略。在教學環節當中,我透過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找一找、擺一擺、塗一塗等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動態的過程中感悟規律、經歷發現規律過程,並獲得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和積極的情感體驗。

當然,這節課還有不少缺憾值得我反思。如:在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情境時我處理得有些倉促,在逐個呈現彩旗、彩花、燈籠、小朋友排列的隊伍圖時,沒能清楚的引導學生在找事物規律的時候,只要找到一組是什麼,在看看剩下的是不是一組一組重複的出現,如果是,我們就說它是有規律的,這樣就造成了部分學生對找規律的方法不能完全掌握。另外就是沒有全面顧及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及時實施多元的評價。在今後的教學當中,我一定會不斷的完善自我,找出不足,及時反思,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找規律》教學反思7

學生已經在一年級下學期學習了一些圖形和數的簡單排列規律,本冊教材中圖形和數的排列規律顯得複雜一些。此次找圖形的規律以循環排列爲主。這樣,學生不僅要看清形狀和顏色的組合規律,還要發現圖形排序上的規律,對學生的觀察能力與綜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對於二年級學生而言,要透徹理解與掌握不是易事。這節課是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透過操作、觀察、實驗、猜測、推理等活動去探索圖形的排列規律。

衆所周知,數學是模式的科學,尋找和發現周圍世界事物之間的關係以及事物變化的規律構成了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同時,發現關係和規律的過程也是發展學生探索能力的過程。因此,《標準》將“探索規律”作爲數學與運算獨立的內容,其目的是加強這方面教學的力度,把這種“探索規律”的活動,結合其它方面內容的學習,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中,開闊學生的思路。因此在設計時,我根據本課探究性和活動性比較強的特點,爲學生設定了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發現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有利於學生解決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個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創設一個讓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設計了一個找小婧房間的規律情景。用這條情感線來支撐知識線和能力線,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

大家知道,教材爲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本節課教材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小婧房間的圖案引出規律:呈循環排列。《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我在考慮的時候,根據目標之一,使學生透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發現圖形的規律,把主題圖作爲牆面和地面出現,請同學和老師共同來找規律。透過小組合作、討論,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牆面圖案的規律,說得很全面。另外,引導學生把圖形改變方向進行觀察,以便了解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規律。

三、創設探究平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的學習方式不能再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爲主的方式,它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歷程。教師的教學設計應具仍探索性和開放性,讓學生能自主探究,猜測驗證,合作交流,充分發表自己個性化的感受和見解。因此,在“找規律”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組織學生展開自主合作,探究活動:

A、呈現問題情境,提出思考問題。

B、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的“祕密”,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

C、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彙報自己的想法,師生共同驗證。

D、引導學生自己歸納出圖中排列規律。這樣教學,把教材中抽象的規律引發爲一個過程,一個讓學生參與觀察、猜測、合作、驗證、概括的探究學習過程。在練習中,再次創設開放的教學情境,提供學生自由設計圖案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創造“規律”有意識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創新意識。

課上下來,有成績之處,也留下不少遺憾。

1、課上,正如課前預設,我創設了一個個美麗生動、熟悉親切的生活情境,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但仍有一小部分“學困生”跟不上學習進程,在學習過程中,我發現他們不能獨立做題,或是出現較多的錯誤,分析原因:在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活動中,雖然重視規律的表述,但沒有引導用簡練的語言來概括,不利於記憶,更影響運用的熟練度。

2、匯入時間太長,環節太多,影響了學生學習探究的時間。

3、教學環節要整合。第一種規律——“排頭到排尾、排頭到排尾”的教學展開用是太長,“牆面、地面裝修”與例題中的規律類似,限於課件製作技術沒有修改,在找、說規律的基礎上作了一點深化——滲透週期問題,揭示“循環”概念。安排4人小組排隊演規律的環節,可以安排在例題前面,在探索完所在的循環運動規律之後,既能加深體驗又可幫助梳理知識,加深理解,整合以上幾處教學環節,讓學生進行自由設計不至於“紙上談兵”。那樣,課堂會因學生的大膽創新呈現更多的精彩。

標籤:精選 教學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