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河北版六年級科學教案

科學這門課程主要是解釋生活中常見的一些自然現象,下面就是小編爲您收集整理的河北版六年級科學教案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河北版六年級科學教案

河北版六年級科學教案:浩瀚的宇宙

一、教學目標:

1。大致瞭解人類探索太陽系及宇宙的歷程,並認識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將不斷深入,河北版《科學》六年級(下冊)教案。

2。透過人類對宇宙探索歷程的展示,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追求、認識宇宙的科學態度、探索宇宙的科學精神。

3。大致瞭解我國的航空航天技術進展,體會我國載人航天成就在體現我國的綜合實力及提升國際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和影響。

二、教材分析

人的一生相對於浩淼的宇宙是極其渺小和短暫的,但是人類對宇宙奧祕的探索卻是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宇宙有多大?宇宙有限還是無限?宇宙有沒有中心?如有,宇宙的中心在哪裏?宇宙如何變化?宇宙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等等。

這一章節,涉及到很多的天文知識,容量極大,而學生可能對於這方面的瞭解比教師多,因此可儘量地讓學生髮表看法、問題,激起他們的興趣,教師起到引導、過渡作用。

三、教學過程

(一)課堂引入:

圖片:東方紅一號、神州五號發射、"嫦娥奔月"、"鵲橋相會"。

教師:從以上圖片中你能從以上的每一張圖片得到怎樣的資訊?

學生:"嫦娥奔月"、"鵲橋相會"等美麗的神話故事,是我們的祖先向往着浩瀚的星空,對於地球以外世界的想象。"東方紅一號"是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神州五號"的發射使我國成爲了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教師:從古代人類嚮往宇宙,到實現飛天夢,人類一直在探索着宇宙。

(二)從"地心說"到"日心說"

教師:那麼,人類認識宇宙是怎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哪些科學家的發現、學說是你瞭解的?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後整理自己原有的知識,進行課堂全班性的交流]

知識介紹:(學生提到的或講述很到位的,教師可以不講)

對於地球上的萬物,我們的古人認爲是由"盤古開天"形成的,天圓地方;後來隨着農業作物的生產,地域間進行貿易,交通發展起來,人們逐步發現地球是圓的;天文學的發展,在觀測天體的運動規律基礎上,對地球的瞭解越來越多…

人類對於宇宙的認識,開始於地球在宇宙的位置,有這樣一段發展過程:

古時候,人們從直觀的感覺出發,認爲地球是靜止不動的,日月星辰東昇西落,是由於它們在圍繞地球旋轉。早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就已提出了"地心說",即認爲地球位於宇宙的中心,恆星、行星、太陽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軌道上圍繞地球旋轉。這是歷史上最早的地心說。公元140年,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發表了他的13卷鉅著《天文學大成》,在總結前人工作的基礎上系統地確立了地心說。根據這一學說,地爲球形,且居於宇宙中心,靜止不動,其他天體都繞着地球轉動。這一學說從表觀上解釋了日月星辰每天東昇西落、周而復始的現象,又符合上帝創造人類、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無上地位的宗教教義,因而流傳時間長達1300餘年。

16世紀初,傑出的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經過長期的觀測、研究,發現托勒密的地心說有根本性的錯誤。1543年,在他的不朽名著《天體執行論》中系統地提出了日心說。在他闡釋的日心體系中,太陽居於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圓形軌道繞太陽執行。他對星空,尤其是對行星的運動狀況做了將近40年的觀測計算,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宇宙理論———日心說。

意大利學者布魯諾(Giordano Bruno)進一步認爲,太陽只是無數恆星中的一顆,僅是太陽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這一認識使哥白尼日心說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由於日心說危及到當時羅馬教會的思想統治,反動教會對布魯諾恨之入骨,用種種恐怖手段逼迫布魯諾放棄日心說,布魯諾寧死不屈,最後被活活燒死。

以後的許多科學家利用更先進的觀測儀器,經過了長期的觀察、總結、計算,從而最終證實了哥白尼的日心地動學說,教案《河北版《科學》六年級(下冊)教案》。地球的地位從居宇宙之中的特殊天體降爲繞太陽運動的一顆普通行星。

"地心說"已經在16世紀時被否定了,"日心說"也隨着人們對宇宙越來越多的瞭解,漸漸露出它的不完整性。

(三)追溯歷史(藉助多媒體展示)

教師:我們知道天體之間相距很遙遠,用我們常用的長度單位來描述它們之間距離,顯得不夠用了。在天文中,常用的長度單位有:l。y(光年——光在一年在真空中所經過的路程),AU(一個天文單位——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光年約是天文單位的1014倍。

人類最先了解的是與地球並稱爲"九大行星"的:水星、金星、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在這些行星中,你知道哪些星球,或者你最想知道哪個星球?

(用媒體資料對學生的個人經驗進行提升)

(根據學生的敘述,在"九大行星"有選擇性的點擊對應的片斷。)

由"九大行星"、衛星、彗星以及其他星際物質,構成了太陽系。

太陽系,據我們現在的瞭解,並不是整個宇宙,在太陽系之外,還有許多恆星。

知識介紹:

1608年,荷蘭人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發明瞭望遠鏡。意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裏略親自動手製作了第一架天文望遠鏡,並不斷改進,用來觀察天體,發現了月球表面的環形山、金星月相、木星的衛星、太陽黑子,發現了茫茫銀河由無數個恆星所組成。(展示銀河系的大致結構和圖片)

1718年,英國天文學家哈雷透過觀測和分析,首次指出恆星不動的概念是錯誤的。1783年,另一位科學家赫歇爾透過對所觀測到的大量恆星運動的統計分析,發現太陽以大約每秒20千米的速度朝着織女星方向運動。太陽空間運動的發現徹底動搖了哥白尼的`日心體系中太陽固定不動的觀念。

1917年,美國天文學家沙普利透過對銀河系內天體分佈的分析,確認太陽並不位於銀河系的中心,而是處於相對說來比較靠近銀河系邊緣的地方。太陽只是銀河系中一顆毫無特殊地位可言的普通恆星,地球更談不到了。

教師:到這裏,人們認爲銀河系就是整個宇宙。

知識介紹:

20世紀初,美國威爾遜山天文臺建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大口徑的2。5米天文望遠鏡。1923年10月6日,美國天文學家哈勃利用這臺望遠鏡拍攝了仙女星雲的照片,推算出仙女星雲的距離爲225萬光年,遠遠超出銀河系範圍。

教師:隨着仙女星系以及其他河外星系的發現,人們從恆星世界走入星系世界,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又大大地跨進了一步。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還在不斷的完善着,在這其中起着及其重要作用是的觀測工具的改進和更新,以及人類在宇航技術方面的努力,它們把人類瞭解的空間不斷的向外延伸。如我們熟知的在宇宙空間工作的哈勃望遠鏡,它不斷的向地面傳輸空間照片,對人類瞭解浩瀚的宇宙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美國1969年,尼爾·阿姆斯特朗等三位航天員,乘坐"阿波羅11號",第一次登上了月球。1971年,前蘇聯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宇宙空間站"禮炮號",從地球以外的地方來認識宇宙,探索它的奧祕。

我們中國也不甘人後,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1975年11月26日,發射"返回型遙感衛星1號",並於三天後回收成功;1981年9月20日,成功地實現了"一箭多星"得發射;1984年4月8日,成功發射地球同步通信衛星;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載人航天試驗飛船"神舟一號"成功發射;2003年10月15日9時,"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在太空中繞地球14圈後,安全返回。

成爲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後,我國將在2010年實現月球探測計劃。

(四)總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以觀看"宇宙之旅"片斷的形式,回顧了人類瞭解宇宙的過程。能不能談談你們的感受。

當然,還有一些關於宇宙的知識,同學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課堂上沒來得及進行交流的,課後大家可以再繼續探討。

說不定,多少年以後,我們在座的同學們中間,在探索宇宙奧祕方面有自己的發現和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