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中班社會節約水的教案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班社會節約水的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班社會節約水的教案

中班社會節約水的教案1

活動目標:

1、瞭解水的用途以及與人類的密切關係,萌發保護水資源的情感。

2、知道一些節約用水的方法,進一步增強節約用水的意識,養成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

活動準備:

知識經驗準備:

1、幼瞭解水在生活中的各種用途,以及水與人類生存密不可分的關係。

2、讓幼兒在家長的引導下觀察記錄生活中浪費水資源的不當行爲,並與家長一起商討一些節約用水的好辦法。

物質材料準備:

1、多媒體宣傳片:地球的“渴”望。

2、生活用水圖片以及展板。

3、遊戲情境創設。

活動過程:

一、談話匯入活動,引出水的用途。

1、播放水滴的聲音,引出話題。

――你們聽,這是什麼聲音?(開啟幻燈片)

――你們的耳朵真靈,一下子就聽出了水流動的聲音。

2、討論人類、動植物與水的密切關係。

――請你仔細想一想我們生活當中哪些地方要用到水?

小結:水的用途可真大,我們人類離開了水會活不下去,動物、植物也離不開水。

3、如果沒有了水會怎麼樣?

二、觀看國家乾旱地區現狀短片,感受水的寶貴性,萌發節約用水的意識。

――現在,我們國家有些地方已經嚴重缺水,那裏的人們連喝水都很困難了!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討論乾旱地區沒有水的'危害。

――你在短片中看到了什麼?看完視頻你有什麼感受?

小結:是啊,那兒的河流乾了,魚兒都死了;那兒的田地幹了,莊稼沒有了;那兒的小朋友可憐得只能在水溝裏舀水喝!看到這些,真是讓人心痛啊!

三、案例判斷,落實節約用水行爲。

1、每人一張生活用水場景圖,判斷行爲的正誤。

――請你仔細看一看、想一想,圖片中畫的是什麼?這樣做對嗎?

2、個別幼兒展示並小結。

――誰願意來說一說。

――是啊,很多時候我們用水可以重複利用、還要省着點用,最重要的是不能隨便玩水,這樣浪費就更大了。

四、遊戲“小水滴旅行記”,鞏固節約用水的方法。

結合多媒體師幼情景遊戲:你們聽:嘀嗒!嘀嗒!小水滴從水管裏流出來,一個個跳進水盆裏,在水盆裏自由地玩耍、自由地跳舞(爲了不浪費,誰也不願意跳出水盆);你們看,來了一個大蘋果,水滴們快給蘋果洗一洗吧;又來了一串大葡萄,一顆顆都要洗乾淨哦,最後衝乾淨;水果都洗乾淨了,水滴還能幹什麼呢?要不來拖地板吧!要所有的水滴一起來哦,這邊拖拖、那邊拖拖、來回拖拖;地板也拖乾淨了,小水滴還能幹什麼呢?還能澆花呢!你們看,那裏有很多小花,請每個小水滴都去澆一朵小花,並學小花的動作。

――小水滴的旅行結束了,坐下來吧!這次旅行感覺如何?

――原來節約用水是一件快樂而有意義的事情。

五、宣傳海報:節約用水,從我做起。

――你們看,謝老師還做了一個節約用水的海報――節約用水,從我做起。這個即將乾涸的地球需要你們每個人想辦法來拯救他。請每個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討論更多節約用水的好辦法?來拯救地球,並把節約用水的辦法告訴更多的人。

中班社會節約水的教案2

活動目標:

1.瞭解電的用途和重要性。

2.讓幼兒知道要節約用電。

3.思考節約用電的方法,並在生活中實踐。

活動重點:

瞭解電的用途和重要性。

活動難點:

節約用電

活動準備:

兒歌《我會節約用電》、"節約用電"補充製作材料。

活動過程:

一、匯入部分

請幼兒指出活動室的電器設備,並介紹其用途。

二、基本部分

1.老師引導幼兒明白日常生活需要用很多的電,討論如果沒有電,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2.請幼兒說說怎麼節約用電。

3.出示《我會節約用電》兒歌,與幼兒一起說兒歌:

我會節約用電看電視,開電燈,離開了電都不行。

小朋友,請珍惜。

用完斷電要牢記。

4.將幼兒分成二至三組,討論、設計、製作"節約用電"的標誌卡,老師可在標誌卡上寫上"節約用電"。然後,幼兒每人手持一張自己製作的"節約用電"小標誌卡,在老師帶領下巡視幼兒園,看看有沒有人忘記關燈,如果有,請在旁邊貼上標誌卡,然後請老師幫忙關上燈。

5.返回活動室,請幼兒說說巡視幼兒園的結果。

三、結束部分

請幼兒回家與爸爸媽媽完成"節約用電"補充操作材料,第二天帶回幼兒園和小朋友們分享。

活動反思

在教學中,我利用電器匯入新課,讓孩子回憶生活,調動孩子的學習動力。當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時,他們的心理活動就會處於激活狀態。 運用資訊技術創設情境重現生產和生活運用資訊技術創設情境重現生產和生活運用資訊技術創設情境重現生產和生活運用資訊技術創設情境重現生產和生活。我倡議孩子和家長做一個節約用電補充材料,帶來幼兒園與小朋友分享,做環保小衛士的活動,這樣構建了真正屬於孩子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從而回歸生活,促進可持續發展,指導了孩子的可持續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