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課文教案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大貓的古怪和小貓的淘氣,培養學生熱愛小動物的感情和觀察小動物的興趣。

2、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細緻觀察和真實具體地記敘事物的方法。

3、指導學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教學重點】

瞭解大貓的古怪和小貓的可愛;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真實具體的表達方法。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佈置學生課前認真觀察動物。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上節課,我們已經初步學習了《貓》這篇課文,回憶一下,老舍家的貓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

二、深入交流研討,品讀感悟

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貓的古怪和可愛的呢?請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用筆勾畫出有關的句子。並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1、學習大貓性格古怪部分:

⑴ 引導學生抓重點語句體會貓既老實又貪玩,既貪玩又盡職,既膽小又勇猛;以及它高興時溫柔可親,不高興時一聲不出的古怪性格。

⑵ 學生暢所欲言。

⑶ 老師非常佩服你們,透過自己的學習,就能讀懂課文。作爲獎勵,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那古怪的貓吧!

⑷ 看了這些圖片,從你們的表情,我就能看出你們一定更喜愛貓了!那你準備怎樣把這種喜愛之情表露出來呢?讀給你的同桌聽一聽吧!

⑸ 你們讀得真投入,真是聲情並茂!願意把你喜歡的段落讀給大家聽一聽嗎?

指名讀,師及時表揚。

⑹ 同學們書讀得這麼好,相信一定能把這個句子補充完整。

(課後題投影)

齊讀一遍。

師問:作者是怎樣把貓的特點寫具體的?

⑺ 其實,貓就是貓,它的天性就是晝伏夜出,捉老鼠更是它的本能,談不上古怪呀,盡職呀。可是作者爲什麼卻要這麼說呢?

(喜愛貓,所以把貓人格化。)

2、學習小貓的可愛部分:

⑴ 一直都在說貓的古怪,可是說的人呢,心裏是喜歡貓的,讀文章的人呢,也不由地喜歡上了這脾氣讓人難以捉摸的貓,下面,我們一起來感受貓的古怪可愛吧。

(課件,配音,解說:瞧,大貓是那麼招人喜歡,小貓也更讓人覺得頑皮可愛。)

⑵ 小貓就像小孩子,天真活潑,淘氣頑皮,生機勃勃。在作者的筆下,小貓的哪些地方很可愛呢?請自由讀課文,找出有關的句子。

⑶ 老舍先生真不愧是語言大師,能把古怪的大貓和淘氣的小貓寫得如此活靈活現,人見人愛。這除了平時對生活的細緻觀察,還需要有豐富、生動的語言功底。我們來看這兩個句子,(課後題投影)感受一下,它們表達的情感一樣嗎?

師引導學生體會總結:作者把腳印形容成小梅花,既形象逼真,又流露出作者的喜歡之情,本來,踩髒稿紙是讓人氣惱的事,可作者卻給這腳印賦於了美的形象──小梅花,可見對小貓的喜歡程度有多深。

⑷ 課文中還有許多類似的句子,你能找出來嗎?請同桌結合,一邊默讀課文,一邊畫出有關句子,並討論。

(學生找到貓叫的句子時,相機讓學生模仿貓叫,如果學生找不到,老師說出來。)

三、指導練筆

1、無論是誇讚貓的老實盡職,溫柔可親,還是數落貓的貪玩膽小,淘氣調皮,整篇文章,字裏行間,處處都透露着作者對貓的喜愛。就像一位寵愛孩子的父親在向別人炫耀自己的孩子一樣,娓娓道來,津津樂道。

我們在寫作的時候,不僅要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緊抓事物特點來寫,也要學習作者這種富有感染力的語言。

2、現在就給大家一個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假如讓你寫一種自己喜歡的小動物,你打算寫它的哪些方面?

3、小結:

聽了大家的發言,不得不承認,同學們真是思維敏捷,詞彙豐富。其實寫作並不難,只要你熱愛生活,就能隨時發現萬物的美麗與可愛。我相信,只要大家付出足夠的努力,你的文章會越寫越棒的!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2

教師:同學們,人世間最動聽的話語是關愛的話語,最感人的故事是真情故事,最偉大的力量是愛的力量。今天這節語文課,我們就學習一篇令人心動的課文。請同學們把書翻到47頁,我們先聽一聽課文的主人公,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向我們訴說了什麼。饒旭日,請你讀第一段。朱若晨同學,請你讀最後一段。請讀。

饒旭日:用父親和妹妹的話來說,我在音樂方面簡直是一個白癡。這是他們在經受了我數次“折磨”之後下的結論。在他們聽來,我拉小夜曲就像在鋸牀腿。這些話使我感到十分沮喪,我不敢在家裏練琴了。我發現了一個練琴的好地方,樓區後面的小山上,有一片樹林,地上鋪滿了落葉。

朱若晨:後來,拉小提琴成了我無法割捨的愛好。我能熟練地拉許多曲子。在各種文藝晚會上,我有機會面對成百上千的觀衆演奏小提琴曲。那時,我總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聾”的老人,那清晨裏我唯一的聽衆……

教師:同學們,你們發現課文的首尾有什麼特點嗎?

學生:透過剛纔兩個同學的讀,我發現第一自然段講的是:以前作者拉小提琴特別不好,但是經過他唯一的聽衆給予他自信之後,他的小提琴曲拉得特別好了,而且已經可以在各種文藝晚會上演奏了。

教師:很好!也就是說,首尾兩段內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學們,咱們師生合作,說幾組句子,我說句子的前半句,講作者開始怎樣,你們說最後的結果。我們看看形成了怎樣鮮明的對比,可以嗎?好,那我先說:“開始,作者拉琴很生疏。後來……”誰接着說?請你說。

學生:後來,拉小提琴成了作者無法割捨的愛好,並且拉得非常熟練。

教師:很好!開始,作者連一支曲子都拉不好。後來……

學生:後來,作者能熟練地拉許多曲子。

教師:非常好!開始,作者害怕拉小提琴。後來……

學生:拉小提琴成了作者無法割捨的愛好。

教師:非常好!開始,作者因拉不好小提琴而十分沮喪。後來……

學生:作者有機會面對成百上千的觀衆演奏小提琴。

教師:非常好!開始,作者被家人稱爲音樂白癡。後來……

學生:後來,他成爲了拉小提琴拉得非常好的一個人。

教師:能當着成百上千的人演奏小提琴,成了小提琴演奏家。請你寫在這裏(指黑板)。好,同學們,這一切都總是使作者想起那位“耳聾”的老人(出示幻燈片:老人的形象),那清晨裏──

全體學生:唯一的聽衆。

教師:(板書:唯一的聽衆)好,同學們,你們能不能根據課文首尾兩段的內容,提出一些探究的問題呢?請鮑思傑先說。

鮑思傑:爲什麼作者在之前是個音樂方面的白癡,但後來,就能當着成百上千的觀衆演奏小提琴曲?

教師:你的意思是說,爲什麼作者能有這麼大的進步?這個問題提得好。

學生:在作者拉小提琴的時候,爲什麼總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聾”的老人?而且那個“耳聾”打了引號。

教師:對呀,“耳聾”這個詞打了引號。同學們預習了課文,你們說,這位老人是真正的耳聾嗎?

全體學生:不是。

教師:對啊,最後還是打了引號。那你們要探究的問題是什麼?

學生:爲什麼那位老人她要說自己耳聾?

教師:非常好!接着說,你們還想探究什麼?

學生:那位老人都給了作者怎樣的幫助,使他從一個“音樂白癡”成了一個“小提琴演奏家”?

教師:(板書:音樂白癡)同學們說得非常好。也就是說,這位唯一的聽衆,她不曾給過作者拉小提琴技巧的指導,也不曾給他講解過拉琴的竅門。那麼,她是怎麼幫助作者的呢?是怎樣做唯一的聽衆的呢?她爲什麼要稱自己耳聾呢?好,我們帶着這些問題來細讀課文。下面,我請同學們自己默讀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一邊用心地默讀,一邊思考:作者和老人是怎樣相識的?(出示幻燈片:加上作者拉琴的形象)他從老人那裏,獲得了什麼?好,下面請同學們先默讀。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培養豐富的想象能力。從馬良用神筆幫助老百姓懲罰中,受到啓發。把故事講給家人聽聽。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啓發談話,匯入新課。

學習第一部分課文內容。

讀第1~8自然段課文,主要講了什麼?馬良看什麼看得出神?他是怎麼做的?又是怎麼說的?大官和畫師什麼表現?他們怎麼說?怎麼做?從此,馬良怎樣做呢?找出重點詞句。馬良爲什麼盼望有一支筆呢?(理解:盼望)

學習第二部分課文內容。讀第9~16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馬良的筆是怎樣得到的?爲什麼說它是神筆呢?馬良有了這支神筆是怎樣做的?他幫助老百姓做了哪些事情?

學習第三部分課文內容。讀17~28自然段,主要說了什麼?大官讓畫師用神筆畫什麼?結果怎樣?大官怎麼辦的?馬良爲什麼答應了?他先畫什麼?再畫什麼?然後畫什麼?最後畫什麼?說說大官的不同表現?

1、大官的下場什麼樣?說明什麼?

2、從馬良懲治大官的過程中,你認爲他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二、總結課文。

1、馬良沒有筆的時候是怎樣畫畫的?說明什麼?

2、馬良有了神筆,對窮人和大官的做法有什麼不同?說明什麼?

3、你喜歡馬良嗎?爲什麼?

三、作業。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繼續練習獨立識字的能力,歌聲教學設計及反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透過朗讀引導學生體會小姑娘面對困境時那種勇敢、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匯入新課。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師手指課題,生齊讀)《歌聲》。

2、考考同學們對生詞的掌握情況(多媒體出示詞語)

2、透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二、體會“絕望”。

1、①觸礁了,船沉了,哪個自然段在寫船沉了?

生:第一段

②這時人們是什麼心情?邊讀第1段邊從書中找一個最準確的詞語來概括。

生:絕望。(師板書:絕望)

2、①什麼是絕望?(沒有一點希望)

②孩子們,這裏所說的沒有希望和我們平時所說的沒有希望相同嗎?

生:不同

③那這裏所說的沒有希望,絕望是什麼意思?(沒有生存的希望了,快死了)

④請你讀出這個詞的意思來!

3、人們絕望了,爲什麼人們絕望了?請聽老師讀第1段,邊聽邊想。(多媒體配樂,師範讀第1段)

4、生交流“絕望”的語句。抓重點詞語,品讀並感悟。

5、①孩子們,讓我們親眼去看看這場災難吧!

(多媒體放錄像,師配畫外音:這是歷史上一個真實的故事。一艘輪船不幸觸礁了,只聽“轟”的一聲巨響,船身一下子被剖開了一個大口子,海水兇猛地涌進了船艙,頃刻間,大人、小孩奔跑着、叫喊着、哭泣着,人們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都束手無策,人們驚慌失措,任憑海水無情地把他們吞沒。船沉了,人們紛紛落入了水中,海水猛烈地擊打着人們,人們在冰冷刺骨的海水裏拼命地掙扎着,呼救着,大家都在艱難地尋找着能讓自己獲救的東西,可是什麼也沒有。)

②剛纔我們看到了這場災難,輪船觸礁沉沒了,海水捲走了許多人,此時,你心情怎麼樣?

讓我們再一次用心去體會那些絕望的人們的心情吧!拿起書,和老師一起讀讀第1自然段。(師引讀第1自然段)

三、體會歌聲如何給人力量

1、馬金納絕望了,老師也絕望了,而且我還不會游泳,就在這時(播放歌曲《loving you》)

2、當你在大海上孤立無助的時候,聽到這樣的歌聲,你會有什麼感受?

3、那馬金納又有什麼感受,又是怎麼做的?從課文中找出句子。(引出第二自然段)

4、做詞語“頓時”的替換練習。

四、體會小姑娘唱歌的句子

1、這美妙的歌聲又是誰唱的?

2、好,請你們默讀第3自然段,用波浪線勾出小姑娘唱歌的句子,教學反思《歌聲教學設計及反思》。(生默讀勾畫,師巡視)

3、生彙報(多媒體出示:一個不滿10歲的小姑娘在她們中間,正在高聲歌唱。她一次又一次從浪花中冒出頭來,用手抹一抹臉上的海水,又唱起來。)自己讀讀這兩句話,想一想,你從這兩句話中體會到了什麼?再把你體會到的,說給自己聽一聽。(生讀句說體會,師巡視)

師:孩子們,請你們想想,這個小姑娘在唱歌時會遇到哪些困難?

4、剛纔你們把這兩句話體會得很好!(多媒體出示:一個不滿10歲的小姑娘在她們中間,正在高聲歌唱。她一次又一次從浪花中冒出頭來,用手抹一抹臉上的海水,又唱起來。)現在就把你們對小姑娘不同的感受送到句子裏,自己讀讀吧!

生:(自由讀)一個不滿10歲的小姑娘在她們中間,正在高聲歌唱。她一次又一次從浪花中冒出頭來,用手抹一抹臉上的'海水,又唱起來。

五、體會歌聲的作用。

1、孩子們,人們得救了嗎?(得救了)得救啦!讓我們看看課文是怎麼寫的?讀。(多媒體出示:終於,一艘小艇追尋着歌聲駛來了!)

(生齊讀)

2、老師這兒還有一個句子,你們比一比,有什麼不同?

多媒體出示:終於,一艘小艇追尋着歌聲駛來了!

一艘小艇追尋着歌聲駛來了!

3、所有游過來的人都得救了。大家從內心感謝這位小姑娘,爲什麼?

(師引讀課文最後一段相關語句)

生:(齊讀)是她,用自己的歌聲,給人們增添了勇氣和力量,是歌聲救了大家。

4、①小姑娘用歌聲救了大家,如果她不唱歌,人們就會像錄象中那樣的悲慘!所以,這不是一般的歌聲,這是希望的歌聲,(師板書:希望)這是生命的歌聲,因爲它給了人們勇氣和力量。(師板書:勇氣和力量)絕望了的人們纔會像小姑娘一樣堅持了下來,等到了救生艇。這歌聲多麼令人難忘呀!讓我們記住這歌聲吧!有感情地再讀課題。(生有感情地齊讀課題:歌聲)

②人們終於獲救了,假如你就是船上的一個人,你會怎麼樣感謝小姑娘?讓我們對着她說吧!6、孩子們,就讓我們再一次懷着感激的心情,再讀讀最後一段吧!(生齊讀最後一段)

五、總結。是呀!小姑娘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沒有絕望,沒有放棄,她仍然頑強地高聲歌唱,最終才獲得了生的希望。我們的一生中也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和不幸,當我們真正面對它們的時候,要像小姑娘一樣,充滿希望,不要放棄,不要退縮,要勇敢地面對一切……

板書設計:

歌聲

絕望勇氣和力量希望

教學反思

掩卷反思,自覺本課教學最大的收穫是透過多媒體和教師的語言爲學生創設情境,儘可能讓學生穿越時空的阻隔,走進文字,去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學習第一段時,在學生觀看了沉船的視頻後,我進一步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此時,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個落水者,你最期望看到什麼?”“海岸!”“救生船”“小島”……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與人物進行深度對話,看人物所看,想人物所想,真正走進了文字。

另外,本課的教學也非常讀的訓練。透過齊讀、默讀、分組讀、指名讀、引讀和重點品讀等多種誦讀形式,讓學生與文字發生碰撞,在讀中去品味語言,在讀中去體味情感。例如:在品讀描寫小姑娘唱歌的語句時,透過自由讀學生體會到這些句子最能表現小姑娘的堅強與樂觀,然後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5

一:新課匯入

師:同學們預習過新課了嗎?作爲禮物老師送大家幾張珍珠鳥的照片,想看嗎?——CAI課件——但是你們也得有禮物回贈給我,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珍珠鳥的外形,比比誰的又準確有生動。

二:快速閱讀課文,品讀珍珠鳥的外形描寫

透過比比讀讀,示範朗讀。學習“兒化音”詞:球兒。重點品讀“小傢伙”、“紅嘴紅腳”、“珍珠似的圓點”、“蓬鬆的球兒”等詞。教室要求同學注意擴大寫作範圍,將視線投諸在除“小白兔”、“小狗”、“小貓”之外的動物身上。

三:精讀課文,把握文章記敘線索。

1. 學習課文言簡意賅、直抒胸臆的開頭方式。

師:小鳥特別可愛、漂亮。這樣的一對珍珠鳥送給你,你會怎麼說?

2. 設定疑問

師問1:可是這樣的鳥卻有一種天性,是什麼呢?

問2:我愛上了小鳥,小鳥卻不愛我,還害怕我?那麼我怎樣做才能讓小鳥“愛”上我呢?是強迫它吃東西,按照我給它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嗎?思考“愛”的內涵。

3. 精讀課文,勾畫並歸納課文中的“我”是如何精心照顧小鳥的?小鳥又是怎樣一步步變化的?

(1) 學生自行勾畫、歸納,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2) 學生之間討論歸納

(3) 課堂交流

(4) 出示教師設計的重點詞歸納法——CAI課件

四:討論“真愛”的內涵。並能結合生活實際談出自己對“信賴,往往營造了美好的境界”的理解

1. 討論真愛的內涵?結合“我”給了小鳥舒適而溫暖的巢,不驚動它,不傷害它等內容。

2. 聯繫生活實際談“信賴,往往創造了美好的境界”的理解。

五:教師小結:真愛是要給予你所愛的以“安全”,以“自由”,這也就是課文中所闡釋的“信賴”。(配樂)

六:作業設計:

請用“真 ”寫一段話,要寫具體,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會6個生字,認識3種筆畫和5個偏旁。

2、會認9個字。

3、正確朗讀課文,學會朗讀疑問語氣的句子。背誦課文。

4、知道課文寫了哪幾種動物,並瞭解它們尾巴的特點。

教學重點:學會6個生字,認識3種筆畫和5個偏旁。

教學難點:正確地朗讀課文,學會朗讀疑問語氣的句子。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發現學習、實踐創新教學法。

教學準備:收集動物圖片、CAI課件、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1、介紹自己。誰有膽量向在座的同學、老師介紹自己的姓名、年紀?

2、引入課題。剛纔誰最有膽量?他們兩個誰高?誰最胖?我們剛纔對這兩個同學進行了什麼?今天我們就讓動物們比一比它們的尾巴,好嗎?(板課題:比尾巴)

二、小組賽讀課文。現在我們就來比一比,哪個小組把課文讀得最好。一個小組讀,其它組評議:讀得怎樣,爲什麼?最後老師評出優勝組,並說出原因:讀準了字的讀音。

三、學習課文。

(一)1、看CAI課件,問:看,這邊開來了什麼?大家快上車,快坐好,我們出發了!(配合音樂)我們來到了什麼地方?動物園裏有什麼?仔細看那些動物,你們發現什麼?你是和誰比的?

2、爲什麼你們不把這些動物和花、草、樹木相比?

小結:比較要和同一類事物相比才行的。出示生字卡片:比

2、出示生字卡片巴字,組成什麼詞語?下巴在我們的哪裏?

(二)指導感情朗讀、背誦課文。

1、看課件讀第一節,你發現了什麼?有問號該怎麼讀?老師示範讀第一句,你會讀第一節了嗎?指導讀出句子的疑問語氣。

2、看課件第二節,告訴我們什麼?你又發現了什麼?有句號怎麼讀?老師示範讀第一句。你會讀第二節了嗎?指導讀出肯定的語氣。

3、你會朗讀後面的內容嗎?一定要注意什麼?(疑問句要讀出疑問的語氣,肯定句讀出肯定的語氣)學生自由朗讀。

4、理解四會字:長、好、把、傘。第三課還要我們會寫哪些字?它們可以組成什麼詞?讀詞組:一把傘。看課件中的刀、尺、扇說一詞,指導運用量詞把字。課件出示一把()還有什麼東西用上把這個量詞的。指導學生積累量詞。

四、編兒歌鞏固課文。

1、看課件編兒歌。看課件:大象和肥豬、跑馬和小兔(小兔和烏龜比,誰快?)。引導編寫兒歌。附:

比鼻子比快慢

誰的鼻子長?是誰跑得快?

誰的鼻子短?是誰跑得慢?

大象鼻子長。馬兒跑得快。

小豬的鼻子短。小兔跑得慢。

2、自由編兒歌。你還能編其它比一比的兒歌嗎?

五、指導書寫六個生字。

1、看課件書空、說說比、巴、長、好、把、傘的筆順,怎麼記住?

2、隨生字認識筆畫:豎提、撇折點、提。認識偏旁:提手旁、人字頭。

3、指導學生寫生字在生字本上。

六、總結,佈置作業。

今天,我們就比到這。課後寫完這些生字,每個寫一行。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7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複習匯入新課:

1、從《蛇與莊稼》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聯繫?學習課文懂得了什麼道理?

2、今天我們來學習《跳水》一課,看這一課主要寫了什麼和什麼之間的聯繫?

二、檢查預習:

1、檢查生字讀音微機出示生字——開火車讀

2、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3、提問:跳水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主要寫了誰與誰之間的聯繫?

出示《資料》部分,瞭解作者

三、再度課文,瞭解大意,理清層次

1、出示幻燈片自學提綱

①故事發生的原因是什麼?結果怎樣?

②課文有機個自然段?每段寫的是誰與誰之間的聯繫?

③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分段

2、學生按要求預習

3、討論以上問題

四、細讀課文,抓住聯繫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1、指導讀第一段

找出寫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詞語:取樂 顯然 因而 放肆

(“顯然”寫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寫出了人們拿猴子取樂的原因)。

2、指導學習-3自然段

①默讀思考:孩子爲什麼要去追猴子?從那些詞語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

②討論回答

3、講讀第4自然段

自由讀課文思考:從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險?

微機出示插圖:指導看圖看最高的橫木與甲板的距離、橫木的寬度,理解孩子的危險境地—難以轉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樣?

4、講讀5-6自然段

指名讀課文

討論思考題:船長看到危險情況是怎麼做的?

大家爲什麼覺得40秒太長了?

五、總結全文

六、作業:

1、朗讀課文弄清各段之間的聯繫

2、抄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朗讀全文

1、按學習小組朗讀

2、總結提問:

①課文主要寫誰與誰之間的聯繫?這些聯繫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②孩子遇險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③孩子得救是由於哪幾方面的原因?

④這一天“風平浪靜”預估似的發生發展有什麼關係?

⑤讀了這篇課文逆向到了什麼?

二、聯繫用“模仿”“風平浪靜”造句

1、找出穩重的句子讀一讀

2、指名口頭造句並訂正

3、學生書面造句

三、作業

1、抄寫生詞

2、預習《威尼斯的小艇》

板書設計:

6 跳水

逗 拿 命令

水手------→猴子------→孩子←------船長

←------ ←------ ←------

放肆 追 救 ↖ 跳水

水手

教學札記:

本文所列人物衆多,關係也比較複雜,應引導學生理解各人物之間的關係,並知道高潮的出現是由於衆多關係綜合影響的結果,並非單是猴子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跳水》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朗讀能力。

2、學習用注意事物聯繫的方法深入理解課文。

3、透過換角色講故事,培養學生說話、想象能力及創造性思維,學習船長危急中果斷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事情的發展,是由於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聯繫而產生、發展、變化的。

2、學習船長急中生智,果斷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匯入新課:同學們都看過跳水比賽吧?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爲小朋友寫的故事《跳水》比跳水比賽還要有趣、精彩。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讀音,把句子讀正確,讀通順。

2、同學們喜歡這個故事嗎?想不想把故事內容告訴別人?請你再認真讀讀課文,想個辦法讓別人很快地知道故事內容?

3、交流:你用什麼辦法把故事內容告訴別人?

①介紹課文主要內容。

②列提綱或小標題。

③畫圖。

④小組表演。

……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十四個生字和新詞“留戀、不禁、展示、顫動、南國、應接不暇”。

2、訓練學生按作者遊覽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3、引導學生體會哪些地方描寫了事物的靜態,哪些地方描寫了事物的動態,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作文能力。

【教學重點】

1、瞭解大榕樹的外形特點,體會“鳥的天堂”的含義。

2、學習描寫事物靜態和動態的方法。

【學生活動設計】

1、回答文中設計的問題,勾劃重點詞句。

2、同位討論、小組交流、理解重點句。

3、觀察投影片上的圖,發揮想象,進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

4、質疑問難。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明確目標

1、檢查預習情況,質疑問難。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主要內容。

3、理清層次,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指讀課文、正音、解詞:

⑴ 讀準字音:

“顫”讀 chàn;“應接不暇”中“應”讀 yìng;“一簇”中“簇”讀 cù;“隙”讀 xì。

⑵ 理解詞語:

留戀:不忍捨棄或離開。

不禁:不由自主地。

展示:明顯地表現出來。

南國:指我國的南部。

顫動:本課指微風吹動樹葉一閃一閃的樣子。

應接不暇:本課指由於鳥兒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過來。

2、用“ ”劃出文中你認爲寫得美的詞句來讀一讀、細體會。

3、自由讀課文:

質疑問難。

二、揭題,學生自悟

1、板書課題:

“天堂”指什麼?在文中怎樣理解?

文中“鳥的天堂”指的是什麼?

2、默讀全文思考:

作者幾次去“鳥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有什麼不同?

(作者兩次去“鳥的天堂”。第一次是在黃昏鳥都棲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寫了“天堂”本身──大榕樹的奇特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正是鳥兒最活躍的時刻,所以着重寫了“天堂”裏的居民──鳥兒熱鬧活動的情景。)

三、小組討論

我們把作者兩次遊覽“鳥的天堂”各爲一段,那全文可分成幾段?各段的大意是什麼?

第一段(1~4自然段):傍晚,我和朋友們划船出去遊玩。

第二段(5~9自然段):寫我和朋友們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時看到了“鳥的天堂”──大榕樹。

第三段(10~13自然):寫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們再次經過“鳥的天堂”時看到了“ 鳥的天堂”裏的居民──鳥兒的活動情景。

第四段(14自然段):寫作者對“鳥的天堂”的讚美和留戀。

第二課時

【明確目標】

1、分析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初步瞭解課文描寫景物靜態和動態的方法。

3、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讚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段

1、讀一讀、說一說你讀懂了什麼,是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出來的?

1、作者吃過晚飯,黃昏時,在河邊與朋友乘船出遊。從“吃過晚飯”、“我們陸續跳上一隻船”、“向河中心移去”可以體會到,當時環境十分幽靜。從“沒有波浪”、“平靜地移動”、“聽見了水聲”體會到的。

2、練習朗讀:

體會作者遊玩時愉悅的心情。

二、學習第二段

1、出示投影片(文中插圖):

看圖用一個詞或一個短語概括說說這是一棵怎樣的大樹。

(獨木成林,枝繁葉茂,充滿生機與活力,鬱鬱蔥蔥……)

2、默讀思考:

作者是按什麼順序描寫榕樹的?主要寫了榕樹的什麼特點?用 線劃出來。

3、小組討論、互相交流:

這一段描寫了榕樹“大”“美”的特點。

⑴ 描寫“大”的語句:

① “在一個地方,河面變窄了。”

② “那是許多株茂盛的榕樹,看不出主幹在什麼地方。”

③ “當我說許多株榕樹的時候……”

④ “我見過不少榕樹,這樣大的還是第一次看見。”

⑤ “真是一株大樹,枝幹的數目不可計數。”

⑵ 描寫“美”的語句:

① “一簇簇樹葉……真綠得可愛”。

② “有許多根垂到地上……臥在水面上。”

③ “那麼多的綠葉……新的生命在顫動。”

4、圖文對照,學生交流、教師點撥、理解重點句:

出示投影片:

這兩句話寫出了這株大榕樹的真面目。樹木的特點是“枝上又生根”。枝上生的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裏”之後就成了樹幹,這就是這株大榕樹“枝幹的數目不可計數”的原因。

5、指導朗讀:

培養學生體驗“美”、欣賞“美”的能力。

6、小結:

這一段作者由“遠”及“近”地對榕樹的大小,它的根、葉、幹、枝的形狀、顏色、大小等進行了描寫,這是靜態描寫。

三、學習第三段

1、指名讀第三段,思考:

這一段主要寫了什麼?

(這一段主要寫了作者和朋友們第二天又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時看到的情景。)

2、再讀討論,教師適時點撥,再讀思考:

作者是怎樣描寫衆鳥紛飛的活動情景的?標出有關語句,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⑴ 作者用排比句“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寫出了鳥形、鳥色及鳥的姿態。用這樣相同或相似的句式來寫,讀起來節奏感強,非常上口。

⑵ 作者用了擬人句“樹上就變得熱鬧了。”“站在一根小枝上興奮地叫着,那歌聲真好聽。”寫出了鳥兒們在“天堂”裏活潑、自由的生活,反映了作者的美好情趣和愉快的心情。

3、感情朗讀:

體會這一段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4、小結:

這一段作者主要寫了鳥的活動──不同大小,不同羽色,不同動態的鳥,構成了一幅“百鳥圖”。是對事物變化活動的描述,這是動態描寫。

四、學習第四段

1、自由讀第四段:

說說你從哪些語句中讀懂了什麼。

(由“回頭看”、“我感到一點兒留戀”、“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體會到作者的心情是愉快的,感到留戀。)

2、感情朗讀、深化理解:

要讀出留戀、讚美之情。

五、課後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背誦課文:

從“我們的船漸漸逼近榕樹了”到“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第三課時

〖明確目標

圍繞重點,學習表達。

〖教學過程

一、過渡

透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了這篇課文按遊覽路線寫了作者兩次到“鳥的天堂”所見到的不同景象。兩天的記遊,重點不同,方法也有別。那麼作者是怎樣來寫所見所聞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重點。

二、投影出示自學提綱

默讀思考集中交流、整理:

1、時間不同:第一次去是在傍晚,第二次去是在早晨。第一次去沒有看到鳥,因爲天晚了,鳥兒們已經在樹上棲息了;第二次去看到了很多很多的鳥兒,因爲早晨,鳥兒開始活動了。

2、因爲這棵榕樹很大,而且枝繁葉茂、土地溼潤、環境安寧,正適合鳥兒做巢生活、農民不許人去捉它們,鳥兒得到了保護,便於鳥類的繁殖,因此它成了鳥兒生活的“天堂”。

三、再讀課文,討論交流

文中哪些地方是靜態描寫?哪些地方是動態描寫?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1、大榕樹是靜止不動的,文中作者從根、幹、枝、葉等部位逐項來寫,這就是對榕樹的靜態描寫,如:

“枝幹的數目不可計數。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裏”;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

2、作者第二次到鳥的天堂看到的景象,主要寫了鳥的活動,是動態描寫。如:

“到處是鳥聲,到處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

3、寫文章時,注意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就能把內容寫得更具體、更準確,動靜結合,可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4、朗讀課文,深化理解。

四、總結擴展

1、總結全文,歸納中心:

本文記敘了作者和他的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同景象,說明大榕樹的美麗奇特及被稱作“鳥的天堂”是名不虛傳的。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讚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受到了什麼啓發?

(答案不是唯一的,可讓學生暢所欲言。可以理解文章內容,學習本文的寫作方法或熱愛鳥類,保護環境等某一方面來談。如:學了這篇課文,我懂了觀察事物不但要注意事物的大小,形狀,顏色,位置等,而且還要注意事物在不同的時間裏靜態、動態的變化。)

五、佈置作業

1、摘抄佳句。

2、用“ ”線畫出短文中靜態描寫的句子,用“___”線畫出短文中動態描寫的句子這隻青蛙,兩隻大眼睛鼓得高高的,像兩顆晶瑩的玻璃球,可機靈了。我把它剛放在水盆裏,那長蹼的後腿向後一劃,“唰”地一下,就躥出好遠,還濺中國點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