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有關文言文教案四篇

上學期間,我們總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其實,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而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你還記得哪些經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文言文教案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文言文教案四篇

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落實《考試說明》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訓練,集中訓練學生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

2、在學生掌握翻譯的原則和方法上,加強學生踩點得分的意識,透過對已學的難詞難句的突破掌握翻譯的方法和技巧。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抓關鍵詞句(關鍵詞語、關鍵句子),強化得分點。

2、掌握解題方法,答題步驟。

3、調動積累(課內文言知識、成語、語法、語境)等巧解難詞難句。

教學思路

以練得法,以法導練。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儘量提高課堂效率。

教學方法

講授法 討論法 歸納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資源

網絡 高三資料參考書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和步驟:

一、導語設計

由同學自主談談翻譯的困惑和亮點以及平時採用什麼方法去突破,由此歸納出翻譯的原則標準。

譯文標準: 字字落實

一一 對應

文從句順

二、自主探究,得出翻譯的方法。(溫故知新)

1、練一練:

①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②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歸納:留——人名、地名、官名、制度名詞等

2、練一練:

①“夫六國與秦皆諸侯”,

②“晝夜勤作息”

歸納:刪——無意義或沒必要譯出的襯詞、虛詞、同義互用等

3、練一練:

①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 ③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歸納:換——單音節詞、通假字、活用、古今異義詞等

1、 練一練:

①大王來何操?②求人可使報秦者,不得。

③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歸納:調——變序句(主謂倒裝、賓前、定後、狀語後置、省略等)

5、練一練 :①一鼓作氣,再而衰。

②以相如功大,拜 爲上卿。

歸納:補——省略成分(主語、謂語、賓語、介詞等)

6、練一練 :

①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②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

③至七月,乃扶病入覲,奏對稱旨。

歸納:猜——利用字形、句子結構、語境等揣摩

三、歸納總結

字字落實 留刪換

三標準 一一對應 六方法

文從句順 調補猜

四、試一試 行不行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莊子之齊,見餓人而哀之,餓者從而求食。莊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餓者籲曰:“吾見過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1) 吾見過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譯: 。

(2) 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譯:

(操作步驟:收集學生的作業,在幻燈片上呈現學生的答案,讓學生點評答案。在發現問題中運用方法,掌握方法。)

五、高考連結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周維城傳(節選)[清]張惠言

嘉慶元年,餘遊富陽,知縣惲候請餘修縣誌,未及屬稿,而惲候奉調,餘去富陽。富陽高傅佔,君子人也,爲餘言周維城事甚具,故爲之傳,以遺後之修志者。

高傅佔言曰:富陽人多稱豐①能施與好人,然豐嘗曰:“吾愧吳翁、焦翁。”吳翁者,徽州人,賈於富陽,每歲盡,夜懷金走里巷,見貧家,嘿②置其戶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寧人,挾三百金之富陽賈。時江水暴發,焦急呼漁者,拯一人者與一金。凡數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飲食之,俟之息,資遣之歸。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問富陽人,不能知也。豐又嘗言:“吾生平感婦翁知我。”

嗚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注] ①豐:人名;②嘿(mò):悄悄地

(操作步驟:課堂上讓學生在黑板上演練,課堂上透過高考真題演練,運用方法,及時糾錯,鞏固知識。)

六、總結:學生談學習心得,改善下次課堂教學。

七、拓展延伸

自我評價

根據學情,設計課堂內容,注重高三複習的時效性,運用以練得法,以法導練的教學模式教學,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構建和諧的課堂。

文言文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瞭解“說”的有關知識和作者。

(2)透過朗讀領會課文的主要內容,並背誦課文。

(3)結合工具書、課堂練習題、文下注釋、逐句理解課文。

(4)理解本文運用對比方法闡明“書非借不能讀”道理的寫法,珍惜今天優越的學習條件。

學習過程:

一、明確目標(自讀目標,明確本節課的方向,課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課前熱身(充分利用提前學習學案的時間,對課文進行預習,感知。)

(一)背景說明及人物介紹(圈劃出你認爲重要的資訊,並摘錄到書上)

1、作者簡介袁枚(1716-1798),字子才,號簡齋、隨園主人,清朝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著名詩人。乾隆時考中進士,曾任江寧(今江蘇江寧)等地知縣。辭官後居住在南京小倉山,築隨園,生活華奢。他的詩風格清新靈巧,大都描寫日常生活。著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子不語》等。2、作品簡介(1)內容:這篇“說”就青年黃允修向作者借書一事發表議論,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勉勵青年人努力爲自己創造學習條件,奮發向學。(2)“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發表議論,也可以記事,都是爲了說明一個道理。

3、相關背景

古代書籍刻印不易,印數不多,得到書比現在難得多,要想博覽就得靠借,但舊時沒有公共圖書館,只得向私人藏書者借。由於有書的人不多,得書又不易,加上私有觀念重,自然不願借出。還由於當時書借出後損壞甚至丟失的情況也不少,舊時就流傳着“借書一癡”,“還書一癡”的俗語,所以書就更難借了。正因爲如此,借來的書就更能激發人們勤奮閱讀。

(二)課文預習

1、掃清字詞障礙,掌握重點字詞(看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字注音)

枚( ) 齋( ) 俟( ) 輒( ) 俸 ( ) 吝 ( )

惴惴( ) 摩玩( ) 庋藏( ) 素蟫( )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並解釋。#FvJ2Iw'L0

3、嘗試朗讀課文,初步瞭解文章大意

三、課堂探究

(一)自主學習(先自主學習以下問題,疑難問題在題號上做出標記。)

1、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標記。

(1)一詞多義

然:然天子讀書者有幾?

非獨書爲然,天下物皆然。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

子:子不聞藏書者乎

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爲:爲一說

若業爲吾所有

非獨書爲然

焉: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之:吾不得而見之矣

而少時之歲月爲可惜也

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

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

富: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

有張氏藏書甚富

而: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歸而形諸夢

生固幸而遇予乎

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2)詞類活用

汗牛塞屋

庋藏焉

歸而形諸夢

其切如是

唯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

(3)重點詞語解釋

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必高束焉,庋藏焉。

家貧難致

歸而形諸夢。

故有所覽輒省記。

而少時之歲月爲可惜也。

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

(4)特殊句式----指出文言句式並翻譯:

A書非借不能讀也。

B若業爲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C爲一說,使與書俱。

(5)古今異義詞

1) 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祖父 無論

古義: 今義:

古義: 今義:

2)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夫人

古義: 今義:

3) 子不聞藏書者乎然天子讀書者有幾

古義: 今義:

(5)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逐字逐句翻譯課文,有不懂的標記出來。

2、課文內容理解

1)《黃生借書說》選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代)的_______,字________,號_________,又號_________。

2)“說”是古代的一種 的文體,課題的“說”是 意思。

3)課文中的第一人稱代詞有 ,寫出3個自己所學過的第二人稱代詞:

4)開頭開門見山,提出論點:“ ”,結尾照應開頭,點明寫本文的緣由。

中間三段是重點。作者從三個方面作了對比。這三個方面的對比是① ② ;③ 。

首先,舉歷史上的例證, 、 和 都是以書爲裝飾品,實際上並不讀書。

然後,用 和 的兩種不同心理作對比,來證明“書非借不能讀”。

接着,以 和 加以印證。

最後,以 和黃生相對照,使黃生能感到 ,以激勵他下苦功讀書。

(二)合作研討(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趕快參加吧!)

小組長組織組員研討自主學習時解決不了的問題。

(三)展示講解(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抓住機會,亮出風采!)

由已經掌握的學生或老師在黑板前進行必要的講解,其他學生補充質疑。

四、鞏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煉,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一)前三段的中心論點是()A.天子讀書者有幾B.書非借不能讀也C.富貴人讀書者有幾D.非獨書爲然,天下物皆然。

(二)爲了說明藏書者不讀書這種現象,作者舉出了哪些例證?

(三)體會下邊兩句話的含義,然後作題:1.然後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爲可惜也。(1)“借者”是指:()A.作者本人B.黃生C.泛指家貧無力購書的人D.借給別人書的人(2)“可惜”的意思是:()A.應當珍惜B.值得惋惜C.使人嘆息D.讓人可憐2.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讀。(1)“知幸與不幸”說明的是:()A.說明兩人的遭遇不同B.希望黃生懂得借書的艱難C.強調自己的“公書”和張氏的“吝書”截然不同D.說明幸福與不幸福的辯證關係(2)“歸書也必速”的意思是:()A.希望黃生儘快地還書B.暗示黃生不要把書轉借別人C.勸勉黃生勤奮地讀書D.提示黃生讀書的速度必須要快(四)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的用法:1.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2.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五)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A.本文就黃生允修借書一事發表議論,先曉之以理,後動之以情。B.與結尾一句“爲一說,使與書俱”相照應的一句是開頭說的“授以書而告之”。C.“說”這種文體內容是記敘性的,篇幅一般都很長。D.本文運用了例證法,正反對比論證法。

附1:課文翻譯 年輕人黃允修來借書。我把書借給他,並告訴他說:“書要不是借來的就不會好好的讀啊。你沒有聽說過(那些)藏書人(不懂書的事)嗎?《七略》《四庫》,是皇帝的藏書,但是(自古以來)皇帝肯讀書的有幾個呢?牛淌着汗拖來塞滿屋的書,這是富貴人家的藏書,但是富貴之家的人肯讀書的(又)有幾個?其餘像祖輩、父輩積藏許多書而兒子、孫子丟棄掉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不只是書籍是這樣,世間的事物都是這樣。不是那人自己的東西,而是勉強借了來的,必定擔心人家催着要,就忐忑(tǎn tè)不安的摩挲撫弄不止,(心裏)說:‘今天存放在我這裏,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見到它了。’如果已經爲我所有,必定(會)捆起來放在高處,收藏起來,說什麼‘暫且等改日再看吧’等等。“我小時候愛好讀書,(但)家裏窮,很難得到書讀。有個姓張的人家,藏書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給我,回來以後我夢中還出現向他借書的情形。那種迫切求書的心情,竟然達到這樣的程度。因此,只要看過的書就認真的去領會,牢牢的記在心裏。做了官以後,官俸花掉了,書籍買來了,到處都堆放滿了。(由於長期不翻閱),以至白色的蠹蟲和蟲絲,時常沾滿了書本。這樣一來我才慨嘆借來的書看得是多麼用心專一,並且感嘆少年的時光是多麼值得珍惜啊。”如今姓黃的年輕人像我從前一樣貧窮,他借書(苦讀)也像我從前一樣;只是我慷慨借書給人和那姓張的吝惜自己的書,捨不得借給人,這一點好像不大相同。既然如此,那麼是我實在倒楣而碰上姓張的呢,還是黃生實在幸運而遇到我呢?懂得(借到書的)幸運和(借不到書的)不幸,那麼他讀書一定很專心,而他還書也一定會很快。寫了這一篇借書說,把它和書一起(交給黃生)。

文言文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讀準每個字的'讀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根據課後註釋聯繫上下文,瞭解故事內容。

3.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課前準備:

1.佈置學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匯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於一體的文言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成語匯入:"專心致志"這個成語你熟悉嗎?誰能講講它的意思。"專心致志"這個成語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學弈》。(板書:學弈)

介紹孟子資料: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後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爲"亞聖",後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爲"孔孟"。他肯定人性本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論點。《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

3.釋題:"弈"指什麼?"學弈"又是什麼意思呢?("弈",本來專指下圍棋,"學弈"就是學下圍棋。現在的"對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於下圍棋。)

4.引導學生就課題質疑,及時歸納整理並板書:

(1)誰學下棋?(2)怎麼學下棋?(3)學得結果怎麼樣?(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5.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學弈》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1.教師範讀課文,努力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最好能背誦)。從而感染學生,激發其誦讀興趣。

2.讀後學生評價,及時歸納出朗讀文言文的要點:一是讀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頓要得當。老師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頓符號,以對學生朗讀有所幫助。

3.學生模仿教師自由練讀,讀通讀順爲止。(教師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反覆朗讀)

4.同桌互讀課文,互相正誤。

5.教師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如指名讀、賽讀、齊讀等,直到讀熟爲止。

三、精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對照文後註釋,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遇有困難教師及時幫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討論每句話的意思,也可向教師請教。教師及時就文中比較難理解的詞句進行指導:如"之"在不同句子裏的意思不同;"與"是通假字,同"歟",表示疑問或反問,跟"嗎""呢"相同;弗若,不如;爲是其智弗若與,在這句話裏,"爲"應讀第四聲;然,這樣。

3.學生對照註釋,講解自己對文中語句的理解,教師及時講解學生理解中的難點。

(《學弈》參考譯文: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着,可是他心裏總以爲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4.同桌互相講說故事內容。

四、自讀思考,體會文中道理

教師引導學生逐一解答就課題提出的問題

1.誰學下棋?誰是老師?--有兩個人學下棋,老師是全國最善於下棋的弈秋。

2.(這兩個人)怎麼學下棋?--"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着,可是他心裏總以爲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學得結果怎麼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雖然後一個人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

解答這個問題後,教師可以追問:是什麼原因使"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引導學生理解: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並不是因爲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別,而是他們的學習態度不同--前一個專心致志,後一個三心二意。)

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學習、做事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聯繫生活,深化認識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體會。

(做什麼事只有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聯繫實際說一說嗎?

(讓學生聯繫生活、學習中的經歷充分發言,認識到不專心產生的不良結果,增強做事專心致志的意識。)

六、複述故事,背誦課文。

1.同桌互相講故事

2.指導學生背誦課文。

全文註釋如下:

弈秋(人名),通(全)國之(文言助詞,的)善(擅長)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詞)。使(讓)弈秋誨(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專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詞,有提起動詞性謂語"爲"的作用,從而使句中的"弈秋之爲"取消了句子的獨立性,成爲了"聽"的狀語。――這一點只對教師講,之所以提出這個"之"字,使爲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義相區別。)爲聽,一人雖聽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爲鴻鵠(天鵝)將至(原是生絲繩,這裏指繫着絲繩射鳥用的箭)(到),思(想)援(拉開)弓(弓箭)繳而射之(它,指鴻鵠),雖與(和)之(他,指代另一個學生)俱(一起)學,弗(不)若(如)之(他)矣(文言助詞)。爲(因爲)是(這,指這個人)其(他的)智(智力、智慧)弗若與(文言助詞,同"嗎")?曰(說):非(不是)然(這樣)也。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匯入新課

1.請生背誦《學弈》。

2.板書課題:文言文兩則 兩小兒辯日

3.介紹資料:《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列子》相傳爲列禦寇的論集。列禦寇,戰國時鄭國人,《列子》共8篇,其中儲存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憂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4.理解課題,質疑問難:(1)看了課題,你知道了些什麼?(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兩個小孩;知道了這篇文章主要是寫兩個小孩辯日這件事)(2)看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些什麼?(①他們爲什麼爭辯?②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麼?依據是什麼?③他們辯論的結果是什麼?教師及時板書學生提出的問題)

二、總結學法,明確目標

1.回顧學習《學弈》一文的過程,總結學習方法。

(1)理解課題,提出問題。

(2)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3)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4)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5)複述故事,熟讀成誦。

2.明確方法,自主學習

(1)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①學生自讀課文,注意語速要慢,適當停頓,到讀通順爲止,。

②學生多種形式朗讀課文,師生及時評價。

(2)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①對照註釋,弄懂詞句,理解故事的內容。

②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

③請學生參考註釋,用現代口語複述故事,並根據學生複述的狀況進行即時疏通點撥。

(譯文如下:孔子到東方去遊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一個小孩說:"我認爲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爲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裏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着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1)兩小兒爲什麼爭辯?(太陽是遠是近)

(2)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麼?依據是什麼?(①一小兒的觀點是:"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依據是:"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個小孩認爲太陽早上離人近,中午離人遠,他是根據形狀大小來判斷的。②另一小兒的觀點是: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依據是:"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爲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另一個小孩認爲太陽早上離人遠,中午離人近,他是根據溫度來判斷的。)

(3)他們辯論的結果是什麼?(孔子不能決也――孔子也不能判斷誰對誰錯。)

(4)對兩小兒所持觀點,你同意哪一種?爲什麼?(引導學生積極發表看法,保護他們大膽發表自己見解的積極性。)

(教師適時補充資料供學生閱讀:其實太陽早上和中午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①遠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時候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由於視覺的誤差。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羣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羣中則顯得大。同樣的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的太陽就顯得小了。B、同一物體白色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的時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顯得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②日初涼、日中熱的原因:A、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待的面積裏,直射比斜射熱量高。B、在夜裏,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

4.學了這個有趣的故事,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爲什麼?

(1)兩小兒聰明可愛,善於動腦,對自己不懂的問題大膽質疑,勇於爭辯。

(2)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 儘管學識淵博,可是仍然"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引導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5.複述故事,熟讀成誦。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生分組表演故事。(學生自由選擇使用現代話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學生背誦課文。

文言文教案 篇4

1.將下面文言短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五官莫明於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烏在其爲明也?……客有任目而惡鏡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烏用鏡爲?”久之,視世所稱美人,鮮當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謂美莫已若。左右匿笑,客終不悟,悲夫!

①烏在其爲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好苦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泰然謂美莫己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猶未達,強以爲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於己者,忌之而不願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於已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人不足服矣。

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賢於己者,忌之而不願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文段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孫卿與臨武君議兵於趙孝成王前。王曰:“請問兵要?”臨武君對曰:“上得天時,下得地利,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孫卿曰:“不然。臣之所聞,古之道,凡戰,用兵之術,在於一民,弓矢不調,羿不能以中徵,六馬不和,造父不能以御遠;士民不親附,湯武不能以勝。故善兵者,務在於善附民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將下面的文言文中劃橫線的部分譯成現代漢語

樑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狀。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丈人歸,酒醒而誚其子,曰:“吾爲汝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觸地曰:“孽無此事也!昔也往責於東邑,人可問也。”其父信之。選自《呂氏春秋疑似》

(1)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爲汝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閱讀下面文字,翻譯劃線的句子。

楚莊王謀事而當,羣臣莫能逮,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巫臣進曰:“君退朝而有憂色,何也?”楚王曰:“吾聞之,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已而羣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穀之不肖而議於朝,且羣臣莫能逮,吾國其幾於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劉向《新序雜事第一》)

[注] 不穀:古代君王自稱的謙詞。

(1)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羣臣莫之若者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國其幾於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將下面文言文中劃線的部分譯成現代漢語

昔者彌子瑕見愛於衛君。衛國之法,竊[1]駕君車者罪至刖[2]。既而彌子之母病,人聞,往夜告之,彌子矯[3]駕君車而出。君聞之而賢之曰:"孝哉,爲母之故而犯刖罪!"與君遊果園,彌子食桃而甘,不盡而奉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註釋:[1]竊,私下,[2]刖,砍掉雙腳的酷刑。[3]矯,假傳君命。

(1)彌子食桃而甘,不盡而奉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忘其口而念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譯答案

四、(15分)16.(5分)①它的明察(表現)在哪裏呢?(2分) ②這(鏡子)使我好痛苦(或:難受)。(1分)③還安然自得地認爲沒有誰比得上自己漂亮(或:還安然自得地認爲沒有像自己漂亮的了)。(2分)

四、(15分)16.(5分)①認爲自己是對的,認爲別人是錯的,(這)是世俗之人(或一般人)共同的毛病。②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嫉妒他們因而不願向他們請教;不如自己的人,輕視他們因而不屑於問他們。第①句翻譯中注意,“是”和“非”的意義和該句的判斷語氣,二者缺一,扣1分;第②句翻譯中注意“於”“忌”“輕”的含義,未譯出各扣1分。)

16.人民不親近依附君主,商湯王和周武王不能取得勝利。所以善於用兵的人,必須善於團結人民。

17.(1)城裏有一個去集市喝醉了酒回家的老人。(2分)

(2)我是你的父親,對你難道不慈愛嗎?我醉了,你卻在路上捉弄(折磨)我,這是什麼道理?(3分)

17.(1)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羣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三個分句,每句1分)

(2)我們國家大概接近滅亡了吧,我因此現出了憂愁的神色。(兩句話,每句1分)譯文意思對即可。

【參考譯文】

楚莊王謀劃一件事情,做得很妥當,羣臣沒有誰能趕上他,退朝以後,臉上露出憂愁的神色。申公巫臣進前說道:“您在退朝之後面露憂色,這是爲什麼呢?”楚王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羣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現在憑我這樣沒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羣臣就比不上我了,我們國家大概要滅亡了吧,我因此現出了憂愁的神色。”

21.(5分)

(1)彌子吃桃感到特別甜(譯爲"彌子吃到特別甘甜的桃子"也可以)。沒吃完就把它獻給衛君(譯爲"捨不得吃完而把它獻給衛君"也可以)。

(2)不顧自己口味的滿足卻想着我(譯爲"因爲一心想着我,竟忘記桃子已被自己咬過"也可以)。

文言翻譯練習(2)

1.閱讀下面一段文字,翻譯文中劃線句(5分)

予嘗按次春秋以來,屈原之騷疑於怨,伍胥之諫疑於脅,賈誼之疏疑於激,叔夜之詩疑於憤,劉蕡之對疑於亢[1]。然推孔子刪《詩》之旨而裒[2]次之,當亦未必無錄之者。君既沒,而海內之縉紳大夫,至今言及君,無不酸鼻而流涕。嗚呼!集中所載,《鳴劍》、《籌邊》諸什,試令後之人讀之,其足以寒賊臣之膽,而躍塞垣戰士之馬,而作之愾也固矣。

注:[1]亢:過甚。 [2] 裒:póu,聚集、收集。

⑴君既沒,而海內之縉紳大夫,至今言及君,無不酸鼻而流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其足以寒賊臣之膽,而躍塞垣戰士之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 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5分)

及之而後知,履之而後艱。烏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嶽之圖,以爲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譜,以爲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文言文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5分)

夏四月,皇太孫自北邊南還,執政皆迎於上都之北。伊實特穆爾謂晉王噶瑪拉曰:“宮車晏駕,已逾三月,王爲宗盟之長,奚俟而不言?”噶瑪拉遽曰:“皇帝踐阼,當北面事之。”甲午,皇太孫即位於太安閣。巴延握劍立殿陛,述所以立皇太孫之意,辭色俱厲,諸王股慄,趨殿下拜。

——摘自《續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一元紀九

①宮車晏駕,已逾三月,王爲宗盟之長,奚俟而不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巴延握劍立殿陛,述所以立皇太孫之意,辭色俱厲,諸王股慄,趨殿下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5分)

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孟子滕文公下》)

①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2分)

譯文:

②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3分)

譯文:

5.閱讀下面文字,翻譯劃線的句子。(5分)

楚莊王謀事而當,羣臣莫能逮,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巫臣進曰:“君退朝而有憂色,何也?”楚王曰:“吾聞之,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羣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穀之不肖而議於朝,且羣臣莫能逮,吾國其幾於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

(劉向《新序雜事第一》)[注] 不穀:古代君王自稱的謙詞。

(1)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羣臣莫之若者亡。(3分)

譯文:

(2)吾國其幾於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2分)

譯文:

答 案

1.(1)先生逝世以後,國內的官吏直到今天談起先生,沒有一個不鼻子發酸而流下眼淚的。(“既”1分,其他1分)

(2)那足以叫奸臣膽寒,使邊陲戰士的戰馬飛馳。(“其”1分,使動用法1分,“塞垣”1分)

2.接觸到它之後,才能瞭解它;[親自]實踐之後,[才]知道[什麼是]艱難。

翻閱五嶽圖,認爲了解了山,還不如砍柴的人[邁出去]一步[瞭解得多]。

3.(1)皇帝逝世,已超過三個月了,晉王您是宗族盟長,還等什麼而不說句話呢?

(2)巴延握劍站在宮殿臺階上,講述立皇太孫爲皇帝的原因,語氣表情都非常嚴厲,各位王爺嚇得腿打顫,急忙到殿下叩拜(新皇)。

4.(1)有人告訴他說:“這不是有道德的人的行爲。”(“或”,解對1分;“是非”,解對1分)

(2)如果知道這樣做不合禮義,就應該迅速停止,爲什麼要等到明年呢?(一句1分,第一句重在“其非義”,第二句重在“速已”,第三句重在反問句式解釋出來)

5.17.

(1)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羣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三個分句,每句1分)

(2)我們國家大概接近滅亡了吧,我因此現出了憂愁的神色。(兩句話,每句1分)

參考譯文:

楚莊王謀劃一件事情,做得很妥當,羣臣沒有誰能趕上他,退朝以後,臉上露出憂愁的神色。申公巫臣進前說道:“您在退朝之後面露憂色,這是爲什麼呢?”楚王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羣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現在憑我這樣沒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羣臣就比不上我了,我們國家大概要滅亡了吧,我因此現出了憂愁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