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歸園田居其一優質教案

教學設想

歸園田居其一優質教案

詩歌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鑑賞詩歌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這節課旨在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透過學生、教師、文字間的對話,來實現對田園詩的把握。理清由“歸”字折射出的幾個問題:從何而歸?爲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從而深入體會陶淵明歸隱後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陶淵明其人及其文。

2.背誦《歸園田居(其一)》。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反覆誦讀,師生共同把握詩人心情的轉變。

2.透過對詩歌意象的解讀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體會田園生活的情趣。

教學重點

透過詩中意象的分析體會詩人歸隱田園的心境。

教具準備

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他曾飲酒而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曾爲世人描繪了“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數家珍般描繪了“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的鄉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淵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詩情來自田園,下面我們來學習他歸隱田園之後的《<歸園田居>其一》。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田園詩人,隱逸詩人,潯陽柴桑人,自稱“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傳》),諡號“靖節先生”。被後世人稱爲“百世田園之主,隱逸之宗”。

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幾做個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願在紛亂黑暗的現實裏隨波逐流,曾幾次往返於官場與田園之間,最後,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直到他63歲去世,終老鄉村。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後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爲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後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爲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家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而充實的隱居生活,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後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一首。

三、誦讀

請同學們欣賞詩歌朗讀,同時解決難讀的字詞和注意朗讀的`節奏和感情。

羈鳥jī 蔭後檐yìn 曖曖ài 墟xū 吠fèi 桑顛diān 樊籠fán

1、聽名家範讀。

2、自由誦讀,根據註釋及手頭資料疏通課文

3、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往往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資訊。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資訊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四、探究、合作

以“歸” 字爲核心解讀詩歌。

1、從何而歸?

2、爲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具體分析

1、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麼?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誤”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願成爲上層統治階級矛盾鬥爭的犧牲品,也不願成爲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政治鬥爭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實應爲“十三年”用誇大了的數字,說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明確:官場生活。

追問:爲什麼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2、爲何而歸?

明確:A、性本愛丘山(本性)。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爲何要出仕?

明確:“誤落塵網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注意煉字“誤”) {養家餬口 大濟蒼生。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動亂,門閥(門閥制度:封建等級制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後人就把世代爲官的人家稱爲閥閱、門閥世族、士族。到東漢中葉出現了世代爲官的大姓豪族。)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的是爭權奪利,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願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與世俗官場生活不適應。“適俗”就是適應仕途中繁縟禮節的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詩人說自己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和情操,顯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寫自己流連山水喜愛田園,表明歸隱田園的意向。

屈原:“固時俗之工巧兮競周容以爲度”,而他選擇的是“回朕車以復路兮之未遠制芰荷以爲衣兮長餘偑之陸離”

追問:所以“性本愛丘山”也許是陶淵明“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關鍵的原因呢?請同學們繼續尋找文中資訊.(提示:點題句是哪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