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毛遂自薦 教學設計(長春版八年級上冊)

教學目標

毛遂自薦 教學設計(長春版八年級上冊)

知識與能力目標

能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理解寫作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理解並熟記課文中出現的詞語及成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閱讀中注意體會文字的深層含義。

教學重點

1.掌握文章內容,培養學生精讀文字的能力。

2.理解毛遂的義勇和雄辯。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精 讀文字的習慣和能力。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自學《毛遂自薦》

要求如下:

①讀準音,在文中圈畫應積累的生字並標記讀音。

②讀順文,能夠準確劃分句子內部的停頓,流暢、清晰地朗讀課文。

③讀懂意,知道一些詞語在句中的意義,並能夠了解文章大意。 

完成自學內容

一、 文學常識

關於作者

二、字詞 的音形意

1、易錯字參考(抄寫並注音)

2、重點詞語的理解

3 、重點詞句理解

三、體會主旨

第二課時

一、匯入新課。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後,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 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以後的幾千年裏,這部偉大的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後人無法超越也難以企及,這個人就是司馬遷,這部史學著作就是《史記》。今天,我們就來管中窺豹,透過學習課文《毛遂自薦》來感受一下《史記》的魅力。

二、朗讀課文。

1.學生朗讀,注意引導學生互相點評。

2.力圖透過朗讀再現故事情境,展現人物性格。

三、翻譯課文。

1.以學生逐句翻譯爲主,翻譯不對、不準、不會的地方也可由其他同學補充完成,要發揮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具體實詞的解釋和通假字。

2.積累文中出現的成語,並當堂理解其含義。

四、佈置作業。

1.學生整理文中出現的成語,並用這些成語造句。

2.以整理的成語爲線索,複述故事,並背誦課文第一段。

第三課時

一、作業反饋。

1.考查成語的寫法及含義。

2.抽查學生重點詞句的翻譯情況。

二、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1.整體感知。

明確本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本文透過“合從於楚”這一重大事件的記敘,具體表現並高度讚揚了平原君的舍人毛遂的智慧、勇敢及勇於主動承擔重任的精神。

2.細品文字。

(1)閱讀文章,說一說,趙國處於什麼樣的困境,並採取了什麼樣的策略來解決?

“秦之圍邯鄲”用個“圍”字,突出趙國處於困境,趙國要聯合楚國對抗秦國,突出了“合從於楚”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平原君對隨行人員的要求之高,反映完成任務的艱鉅性。 

(2)平原君要“合從於楚”也是困難重重,他遇到了什麼困難?

平原君要“約與食客”“二十人偕”,可是人數不夠,說明平原君原來的樂觀估計不符合實際,爲毛遂自薦創造條件。

(3)平原君要帶的二十人爲什麼要“有勇力文武備具者”?

平原君對隨行人員的要求之高,反映完成任務的艱鉅性。“文武備具”的“文”,說的是“合從於楚”的一種可能的方式。下文 說明,平原君的這一估計是不現實的。設想“合從於楚”的可供選擇的另一種方式,與上文“文武備具”的“武”字相應。

(4)在這樣的背景下,故事的主人公毛遂是怎樣出場的?

毛遂的出場不同凡響。《毛遂自薦》可以說是一篇人物傳記,但其開篇並未像一般的人物傳記那樣先交代人物的籍貫,而是渲染一種緊張的氣氛。秦軍大兵壓境,趙國於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國訂立聯合抗秦的盟約。平原君決定帶二十個門客一起前往。但“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在這關鍵時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贊於平原君”,表現出一種過人的膽識。

(5)面對毛遂自薦,平原君和其他門客是什麼態度?

平原君對毛遂的態度,先認爲他“不能”,決定“先生留”,經過一番辯論,結果又“竟與毛遂偕”。“目笑之而未發”這句話寫 出“十九人”的複雜的心理:一方面不相信毛遂真有才能,認爲他在吹牛,因而忍不住譏笑;一方面礙於平原君的面子,又不好說出口來。“目笑”二字,還表現出十九人自負的神態,“未發”二字,又表現出他們的世故。

(7)毛遂是怎樣一步一步展現自己的才華,促成了趙楚之盟的?

“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記述談判的不順利,不易成功,暗中與上文“文不能取勝”相應,又爲下文寫毛遂“上”鋪墊。接着,毛遂針對楚王的惡聲斥責,指出此時此地,他不 能依仗楚國人多勢強,首先從利害方面威脅楚王,使他不敢再盛氣凌人。“懸於遂手”,突出對楚王的輕蔑。他針對楚王所說“吾乃與而君言”,指出當着平原君呵斥毛遂,是對平原君無禮,這又從禮儀方面使楚王再不敢目中無人。毛遂與楚王針鋒相對,顯出他的“勇”和“武”。繼而,毛遂將楚與商湯、周文王的條件進行比較,突出楚國有建立霸王之業的條件,目的使楚王樹立合縱御秦的信心,側重事理的分析。又專就楚國方面立言,“趙之所羞”也是楚的“百世之怨”,將趙人與楚王對此“百世之怨”的不同態度兩相對比,使楚王無地自容,從而激發他報仇雪怨之情,到此才點出合縱。這是根據歷史、分析楚秦關係得出的結論,目的在使楚王從 楚國自身的利害關係認識合縱御秦是理所當然。“吾君在前,叱者何也?”重複一句,強調楚王不應對前來訂立有助於楚的合縱之盟的平原君如此無禮,進一步挫其驕橫之氣。最後,由毛遂安排,三個主要人物歃血於殿上。合縱於楚,至此大功告成。“於殿上”三字,與上文“胡不下”對照來看,韻味無窮。 

總之,毛遂在平原君與楚王談判極不順利的情況下,用威脅與說服的手段,終於使楚王訂下合縱之盟。

(8)與楚合縱成功 回到趙國之後,平原君在表示“勝不敢復相士”時,三句話中又三 用“毛先生”,即“自以爲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這三個“先生”與第一段的三個“先生”有什麼區別?

“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連用三“先生”,活現出平原君當時以主人的身份堅決拒絕毛遂的神態,表達出他盲目自信和瞧不起毛遂的心理。客氣的稱呼(先生)與毫不客氣的言辭(無所有、不能、留),又反映出平原君這一貴公子所特有的風度。到了與楚合縱成功回到楚國之後,平原君在表示“勝不敢復相士”時,三句話中,又三用“毛先生”,其感激、欽 佩之情,溢於言表,與上文三稱“先生”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3.延伸擴展。

(1)課文是怎樣精雕細刻出毛遂的義勇和雄辯的?

在趙國正處於危難之際,平原君欲赴楚定縱而又苦於不能得20人之時,毛遂挺身而出,不僅表現 了他勇於爲平原君分憂、勇紓國難的義勇精神,而且反映了他的自信。在與平原君的辯論中,接過平原君“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的比喻,指出“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申述了尚未得到施展才能的機會,不僅表現了他機敏善辯的才能,而且又一次反映了他的自信。

趙楚定縱的過程,以充分展開的詳細的場面描寫,把毛遂的智辯與義勇表現得淋漓盡致。楚是地方千里、持戟百萬的大國。在楚朝廷之上,小小的毛遂竟敢面責楚王,用武力挾持定縱,足見其勇氣非凡。毛遂是平原君的門客,地位低微,絕無與楚王對話的資格。他巧妙地用旁敲側擊的辦法,“謂平原君曰:‘縱之利害,兩言而決耳。今日出而言縱,日中不決,何也’”,引出楚王的叱責,於是乘虛而入,反詰楚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得到了發言的機會,使楚王完全陷於被動,可見其機智善辯,超人一等。然後以湯和文王爲例,引出“王天下”“臣諸侯”在於“據其勢而奮其威”的觀點。接着指出楚的“勢”和數敗於秦的事實,是“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言外之意是楚自應報仇雪恨,從而得出“合從者爲楚,非爲趙也”的結論。可見毛遂深知天下形勢,趙楚利害一致的客觀存在的事實。這正是毛遂雄辯的基礎,也是毛遂自信的基礎。

(2)有人說毛遂自薦是出風頭,你怎麼看的?說說你的看法。

這個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多角度認識,如自信是一種優秀品質;有膽量,勇紓國難,精神可嘉;有見識, 知天下,有辯才,實現了定縱奇蹟均可,但要注意從正面來引導和肯定。

三、課堂練習。

班級要重新選舉班委會,你要參加競選演說,請你爲自己寫一段演說詞,要求突出自己的優點,明確自己競選的職位,字數100字左右。

四、課堂總結。

我們用一節課的時間品讀了《毛遂自薦》,毛遂這個人物一定給 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膽識,他的才華,他的智慧,都令今天的我們深思,給我們很多啓示,希望大家都能像他一樣,勇於展示自己,勇於表現自己,成爲真正的成功者。

五、佈置作業。

以《真正的勇敢》爲題目,寫一篇《毛遂自薦》的讀後感,600字左右。

譚義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