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讓生活成爲學習語文的金鑰匙--《菜園裏》教學案例(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鄭小琴

讓生活成爲學習語文的金鑰匙--《菜園裏》教學案例(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情景說明]

《菜園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語文》一年級上冊中一篇識字課文。本課有九個詞和一首兒歌,詞語是菜園裏各種蔬菜的名稱,兒歌描述了一些蔬菜的特點,兒歌語言生動形象,琅琅上口。學習目標是認字、寫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認識蔬菜,瞭解它們的特點。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

[教學過程]

片斷1:

(課前,將學生分成四大組圍坐,每三人爲一小組, 每大組中間擺上許多新鮮蔬菜:有白菜,捲心菜,紅色、白色的蘿蔔,紅色、綠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淺黃、深黃的南瓜,還有細長的豆角`……)

課伊始,播放音樂課件《買菜》,學生齊唱歌曲。

師:你們說這些可愛的蔬菜長在哪裏?

生(齊):菜園裏

師:(板書:菜園裏)現在,我們來到了“菜園裏”,這裏有各種各樣的蔬菜,請你們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跟小組同學說說這些蔬菜的名稱、特點,好嗎?

生:好!(興奮、齊聲)

(同學們紛紛看、摸、聞各種蔬菜,並與小組同學議論。)

師:下面,老師看你們是不是真的記住了這些蔬菜的名稱,我拿出一種蔬菜,你們趕快找出寫有它名稱的卡片,大聲讀,比一比,看誰找得快,讀得準,聲音響亮。

(老師首先舉起黃瓜,學生們迅速在擺放的卡片中找出“黃瓜”卡片。)

生:黃瓜、黃瓜……

(簡評:生活化的情景,兒童化的歌曲,引發學生對菜場的回憶。將教學內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課文中的生詞已不再是一個個生硬的方塊字,而是孩子們急於認識的朋友。

“看實物,找卡片、讀詞語”這一環節,激起了孩子們的好勝心,課堂活躍起來,人人動腦動手動口,歡樂的氣氛瀰漫了整個教室,學生們在這樣充分自主的活動中,牢牢記住生詞。)

片斷2:

師:把你剛纔觀察到的蔬菜說一說,願意說哪一樣,就說哪一樣。

生1:我剛纔摸了茄子,它的皮很光滑,它是紫色的。

生2:我發現捲心菜的葉子一層一層地卷着,像捲髮。

生3:辣椒有紅的,還有綠的。

生4:我嚐了一口西紅柿,甜甜的,酸酸的。

生5:豆角長長的,像繩子。

……

(簡評:學生透過看、聞、摸,加強生活體驗,自然明白了蔬菜的特點,這是學生們獨自研究的偉大成果,他們沉浸在自主探究的驚喜與自豪中,學習興趣濃厚,語言也在認識和研究中得到發展,爲下一步學習兒歌作了很好的鋪墊。)

片斷3:

(通讀兒歌后,學生質疑)……

生1:“蘿蔔地下捉迷藏”是什麼意思?

師:(課件展示:菜園裏,農民拔蘿蔔。)仔細看,誰能發現祕密?

生2:(急切地)我知道了,蘿蔔長在地下,我們看不見,農民伯伯把它拔出來,看看見了,就像它在和我們玩捉迷藏。

師:你觀察真仔細。那蘿卡這麼頑皮,該怎麼讀這一句呢?

生3:蘿蔔地下捉迷藏(讀得頑皮可愛)

師:真頑皮,大家學着他讀一讀。

生(齊):蘿蔔地下捉迷藏。

……

(簡評:許多城裏孩子沒有見過實地生長的蘿蔔,沒有實際經驗,就沒有感知,一切枯燥的講解都抵不上多媒體展示生活的文字,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句子的意思,感悟了課文。)

片斷4:

師:我們認識的這些蔬菜還能做成許多小朋友愛吃的菜餚呢!

(出示選單:西紅柿炒雞蛋、蘿蔔燒排骨、酸辣、白菜……沒學過的生字註上拼音。)

師:請小朋友先讀讀這些菜名,說說你看愛吃哪幾道菜?

(學生興奮地念菜名,找到自己喜歡吃的菜名,高興地與同桌交流。)

生1:我喜歡吃西紅柿炒雞蛋。

生2;我喜歡酸辣白菜,酸酸辣辣的,很好吃。

生3:我喜歡吃炒菠菜,菠菜有營養,大力水手吃了菠菜力氣大。

師:是嗎?那以後老師也要多吃蔬菜。

……

(簡評: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認識的字,學以致用,學生興奮、自豪,鞏固了知識,活躍了氣氛,發展了語言,還受到了健康教育,學習語文聯繫生活,一舉多得。)

片斷5:

師:今天這節課,咱們透過自己的努力,認識了一些蔬菜,記住了一些蔬菜的名稱,學習了一首關於蔬菜的兒歌。課後,你可以和爸爸媽媽去菜市場,學會認識更多的蔬菜,用彩筆畫下來,再寫上名稱,還可以編幾句兒歌,然後我們一起在教室佈置一個“蔬菜瓜果園”好不好?

生(齊):好!

第二天,這項作業學生完成較好,大家都認真畫了蔬菜,有的配了兒歌,且看作品。

(作品一)西紅柿(圖)

西紅柿,紅又圓,

吃在嘴裏酸又甜,

營養豐富人人愛。

(作品二)黃瓜(圖)

黃瓜,黃瓜,

身穿綠衣裳,

爲什麼名字叫黃瓜?

(作品三)蘿蔔(圖)

蘿蔔進了城,

藥鋪關了門。

……

(簡評:課已完,興猶濃。他們渴望將心中涌動的情感爆發出來,老師開渠引源,讓他們用彩筆去畫,用心靈去寫,用飽滿的熱情去實踐。儘管作品幼稚,有的生字用拼音代替,有的還有家長幫助的痕跡,這沒關係,重要的是孩子們去觀察了,去探索了,去創新了,他們體驗到了觀察與創作的樂趣。)

[教學反思]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認爲“生活無時不變”、“生活即教育”,美國著名教育家華特也做出了“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論斷。生活是語文教學中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一個支點。《語文課程標準》根據語文教學的實際狀況強調語文課程的生活化,要求進一步密切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繫,使語文教學返樸歸真。在《菜園裏》教學設計中,我試圖將生活引入課堂,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體驗生活,認識生活,探究生活,讓生活成爲學習語文的金鑰匙。

一、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著名教育家顧泠沅說:“在課堂教學裏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孩子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孩子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孩子就會認真把它學好。”這話表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大的動機。片斷1中,將菜園搬進教室,創設生活化情景,將教學內容的特點與兒童的生活實際相聯繫,構建一個開放自主的課堂,引起學生極大興趣。具體的材料,經驗性的知識牢牢地吸引住學生注意力,人人躍躍欲試,個個爭先恐後,在這種心態下識字,事半功倍。

二、調動多種感官,聯繫生活感悟。

學生在認識和發展上是用“形象和聲音來思維的”,我們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建構的過程。關注生活,關注經驗,在片斷2、片斷3中,教師調動學生多種感官,讓學生自主感知,探究發現,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心靈放飛的權利,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在體驗成功中飛揚了個性,明確了事理,發展了語言,感悟了課文。

三、拓展實踐活動,迴歸生活運用。

新課程理念認爲,凡是有助於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的活動及可能開發與利用的,物質的,精神的材料與素材,都是課程資源。學生作爲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一員,接觸更多的是生活世界,語文學習和學生生活息息相關,語文教育理應迴歸生活。片斷4中,將學生日常生活最熟悉的菜譜納入課堂,讓學生認讀、鞏固生字,片斷5中,引導學生觀察蔬菜,畫蔬菜,創作兒歌,將知識與經驗,課內與課外結合起來,爲學生個性的充分發揮開闢空間,這些實踐活動,對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是有幫助的。

總之,語文教學與生活緊密相連,語文教學只有紮根於生活這一片沃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生活,應該成爲學習語文的金鑰匙!

[專家點評]

“讀書與生活聯繫起來,與自己的經驗經歷聯繫起來”這既是這節課中滲透給學生的關於讀書方法的指導,也是鄭老師指導學生讀書的一種理念。激活生活積累,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去領悟語言是其具體的做法。就小學生而言,他們對課文中提到的蔬菜已經非常熟悉,看過其形,聽過其名,嘗過其味,這爲他們認識蔬菜名稱中的生字提供了先決條件。而《菜園裏》對蔬菜特點的生動描述,又爲喚起回憶,加深感受提供了依附。鄭老師把學生引入“菜園”,引進“菜市場”,一是把識字的四要素:圖象、聲音、符號、語文整合輸送給學生,利於識記,提高了識字效率;二是學生的生活體驗被激活,與課文語言發生了聯繫,就激發了情思,形成了“人生體驗--言語活動--新的體驗”這樣的良性循環,結果是閱讀的感受和收穫都那麼真切和豐富。(李慶明)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