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綠》感悟生活式導學案(蘇教版九年級必修學案設計)

 《綠》感悟生活式導學案

廬江縣長崗中學 張爲民

教學目標:

1、對應生活學習理解生字生詞和優美的語句。

2、閱讀課文,感悟生活,認識作者觀賞梅雨潭的情景,觀賞綠的情景,認識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景,學習作者觀察自然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自然,學會觀察生活認識生活。

3、探究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學習運用烘托和襯托的方法表現梅雨潭的綠,培養學生表現自然表現生活的能力。

4、感悟生活,品味語言,學習課文準確生動的語言,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

教學重點:教學目標2

教學難點:教學目標3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揭示本課目標。(1分鐘)

1、綠色是大家喜歡的顏色,因爲它是生命的象徵。但綠也有深淺濃淡等不同。你們注意觀察了嗎?你們可能不會觀察。今天我們學習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綠》,看看作者是怎麼觀察綠表現綠的。

2、揭示本堂課的學習目標。(可用多媒體顯示)(1分鐘)

1)、對應生活理解生字生詞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字生詞。

2)、閱讀課文,感悟生活,認識作者觀賞梅雨潭的情景,觀賞綠的情景,認識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景,學習作者觀察自然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自然,學會觀察生活認識生活。

二、學生自讀、自主感悟生活,老師巡視、督促,鼓勵學生多問,培養學生勤學多問的習慣。(10分鐘)

學生自讀課文、自讀註釋、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感悟生活、質疑提問,探究自讀問題“課文反映什麼生活”和“梅雨譚綠的特點怎樣”等,準備對話交流。但關於作者和寫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讓學生自讀一下就行。

三、和諧交流,共同提高。(30分鐘)

1、檢查朗讀,學習朗讀。先品聽朗讀錄音,後指名學生朗讀,並點評。

2、交流學習生字生詞,對應生活理解生字生詞。

1)讓幾個學生讀生字,並糾正錯誤讀音,想象生字反映的生活情景。

踞(jù)  薄(bó)陰  綹(liǔ)  棱(léng)角 

穹(qióng)  塵滓(zǐ)  皺纈(xié)  什剎(shí chà) 

明眸(móu) 善睞(lài)  挹(yì)  掬(jū) 

2)、多媒體顯示生詞和解釋,讓學生對照解釋用自己的語言配合動作表情說說生詞反映的生活情景,檢查學生理解詞語情況。

驚詫:驚訝詫異。

鑲:把東西嵌進去或在外邊加邊。

綹:量詞。

塵滓:這裏指雜質。

蘊蓄:積累或包含在裏面而未表露出來。

3、共同感悟生活,解決“課文反映什麼生活”的問題,讓學生說說課文反映的生活,說說自己的認識和感悟,同時老師追問。學生髮言和老師追問略。師生對話,思想交鋒後,根據預設要點統一認識。預設要點如下:(學生髮言後,多媒體顯示內容要點) 

課文反映作者第二次到仙岩梅雨譚在梅雨亭看梅雨瀑的情景,反映作者在梅雨譚觀賞梅雨譚奇異的綠的情景,反映梅雨譚奇異的綠,反映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景。爲了促進學生思考,追問:你覺得梅雨譚的綠怎麼樣?你能描繪得出來嗎?共同探究,思想交鋒略。 

4、共同探究自讀問題:梅雨譚綠的特點怎樣?共同探究,思想交鋒後,統一認識。預設要點如下:

這是梅雨譚特有的綠,這是梅雨瀑特有的綠。“那醉人的綠呀!彷彿一張極大的荷葉鋪着,滿是奇異的綠呀。”“這平鋪着、厚積着的綠”,“她鬆鬆的皺纈着”、“她輕輕的擺弄着”、“她滑滑的明亮着”,像少婦的裙幅,像初戀的處女的心,“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宛然碧玉。不淡不濃,不明不暗,不像什剎海綠楊那樣太淡,不像虎跑寺‘綠壁’那樣太濃,不像西湖太明,不像秦淮河太暗。真是恰到好處。

五、結語,佈置作業。(1分鐘)

1、抄寫生字生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匯入新課,揭示本節課學習目標。(2分鐘)

1、探究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學習運用烘托和襯托的方法表現梅雨潭的綠,培養學生表現自然表現生活的能力。

2、感悟生活,品味語言,學習課文準確生動的語言,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

二、學生自學、自主感悟生活,解決“課文怎樣反映生活”的問題,老師巡視、督促,鼓勵學生質疑提問,培養學生勤學多問的習慣。並品味語言,點對點遷移運用作者表現綠的方法反映生活,培養自己表現生活的能力。(12分鐘)

學生自讀、感悟、提問,老師指導答疑,師生準備交流。

三、和諧交流,共同提高。(30分鐘)

1、共同探究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發動學生說說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進行交流。學生髮言,老師追問,思想交鋒後,爲統一認識,預設要點如下:

1)、運用比喻來反映梅雨潭綠的美。綠是無形的,難以捉摸的。但作者運用比喻把它的“形”反映出來了。一篇短文中就用了二十多個比喻。如把梅雨潭的綠比做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一塊溫潤的碧玉,一塊融化了的蔚藍的天。再如作者說“這平鋪着、厚積着的綠”像少婦的裙幅,像初戀的處女的心,“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宛然碧玉。這些比喻從不同角度對梅雨潭綠的亮度、純度等加以表現,反映梅雨潭醉人的綠和醉人的美。

2)運用襯托和烘托的手法來反映梅雨潭的綠的美。文章題目是“綠”,文章讚美的中心是梅雨潭的綠。可是開篇之後卻花較多的筆墨寫梅雨潭,又寫山,寫巖,寫亭,寫天,寫草,這些都是爲了襯托梅雨潭的美,又是爲了襯托梅雨潭綠的美。爲了表現梅雨潭的綠恰到好處,作者還以北京什剎海綠楊的太淡,杭州虎跑寺“綠壁”的太濃,西湖波的太明,秦淮河的太暗進行襯托,反映梅雨潭的綠明暗適度、濃淡相宜,恰到好處。追問:生活中許多無形的難以捉摸的東西不好反映出來,你打算怎樣反映?共同探究,思想交鋒略。

3)、課文寫景抒情融爲一體。作者熱情地反映了梅雨潭的綠,抒發了自己對梅雨潭綠的傾慕和嚮往,表現作者對新生活的希望和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作者先是融情於景,把強烈的感情傾注在描寫中。如作者對梅雨潭的描寫。作者還直接抒情。如課文第三段結尾的一段較長的直接抒情,抒發的感情十分強烈。作者一連用九個“你”,又用了“拍”“撫”“掬”“吻”等富於親切感、抒情性極強的動詞,極爲充分地表達了作者對那“醉人的綠”的愛戀之情。  

2、品味語言,學習課文準確生動的語句。品味語言的方法是對應生活,感悟生活,把語言反映的生活情景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出來。這種方法和理解字詞、課文的方法是一脈相承的。重點品味下面五句話的含義:

(1)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彷彿一隻蒼鷹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追問:“踞”和“浮”反映了梅雨亭怎樣的位置特點?思想交鋒後,統一認識:“踞”和“浮”都準確地反映了梅雨亭的位置,把梅雨亭突出山岩凌駕空中的特點反映出來了。)

(2)、這時偶然有幾點送入我們溫暖的懷裏,便倏的鑽了進去,再也尋它不着。。

(追問:“送入”和“鑽”反映潭水有什麼情味,反映作者有什麼情味?思想交鋒後,統一認識:說明潭水有情有意,對遊人喜愛有加。這是擬人手法,其實是反映作者對潭水喜愛有加,對綠喜愛有加。)

(3)、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着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

(追問:梅雨潭的綠怎麼會“招引”我們呢?我們能“追捉”綠嗎?思想交鋒後,統一認識:梅雨潭的綠之所以能“招引”我們,是因爲梅雨潭的綠太有無窮的魅力了,以致我們要追捉她了。)

(4)、我用手拍着你,撫摸着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你了。

(追問:“拍着你”“撫摸着你”“吻着你”說明了什麼?思想交鋒後,統一認識:說明作者對梅雨潭的綠喜愛至極。這是作者直接抒情。)

3、點對點遷移運用,培養學生表現生活的能力。

這篇課文最值得稱道的是作者把無形的不可捉摸的“綠”生動形象地反映出來。其反映綠的方法很值得我們學習。生活中有許多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東西,需要我們來反映。今天,我們學習運用襯托和烘托的手法,反映晚霞的“紅”,也把自己觀察的感受和感情表達出來。烘托是從周圍的事物慢慢突出描寫對象,是渲染;襯托是兩件相同的事物,進行比較,有正面比較和反襯,突出描寫對象。如這樣的雨天,烘托出了她憂鬱的心情。這兩株憔悴的梅花襯托出了繁茂的桃花。用什麼來烘托晚霞的紅呢?可以描寫傍晚的天空、白雲、高山等來烘托晚霞。用什麼來襯托晚霞的紅呢?這就要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文章題目可以是《晚霞》。

五、結語,佈置作業。(1分鐘)

1、完成點對點遷移運用的作文

2、課外閱讀朱自清另外作品一篇,做好筆記,準備交流心得。

附(讓學生看看,不必講解):

1、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藉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

1916年考進北京大學預科學習,參加五四運動。

1925年起任清華大學教授,致力古典文學研究,從事散文創作。

1931年至932年留學英國。抗戰前對前途充滿勝利信心。抗戰勝利後,反對國民黨打內戰。

1948年6月,在拒絕“美援加麪粉”的宣言上簽字。臨終前囑夫人:“有件事要記住,……我們家以後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麪粉!”

8月12日,在貧病交加中逝世於北平。毛澤東高度評價他說:“我們中國人民是有骨氣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慨。”

2、時代背景介紹。

《綠》,寫於1924年。當時,南方成爲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戰爭已在醞釀之中。儘管朱自清並沒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裏去,但他對中國社會的前途,時刻都在關心着;對於以統一爲大業的北伐,無疑也是抱支援態度的。他這一時期的思想,基本上還保持着“五四”運動時期青年人勇於進取的勢頭。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裏,則表現爲格調的明朗,節奏的明快,滿蓄着“爲人生”、“寫實”和昂揚向上的生命活力。《綠》雖然不過是一篇寫景文,但只要仔細品味,還是很容易觸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動着的脈搏,看到一顆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

 

張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