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媽媽》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媽媽》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媽媽》教案

《媽媽》教案1

活動目標:

1、知道三月八日是婦女節,是媽媽的節日。

2、引導幼兒能用語言表達媽媽的簡單特徵。

3、理解故事內容,能認真傾聽,有良好的傾聽習慣。

4、培養幼兒大膽發言,說完整話的好習慣。

5、引導幼兒在故事和遊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活動準備:

1、事先讓幼兒回家觀察媽媽

2、請幼兒帶媽媽的或者全家的照片來幼兒園

重點難點:

能用語言表達媽媽的簡單特徵

活動地點:

活動室

活動形式:

集體活動

活動過程:

1、介紹節日

教師用清楚簡潔的語言向幼兒介紹三月八日是婦女節,是媽媽的節日。

2、提問幼兒:你回家觀察媽媽了嗎?她長得怎麼樣?是高還是矮,是胖還是瘦,頭髮是什麼樣子的?請幼兒說一說。

3、引導

幼兒講述自己媽媽的工作及職業。

4、組織討論

知道媽媽既要工作又要操持家務,非常辛苦,應學會關心媽媽。引導幼兒幫助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幫媽媽拿拖鞋,請媽媽喝水,聽媽媽的話,不讓媽媽生氣等。

愛心提示:請幼兒仔細觀察媽媽一下,媽媽每天都爲自己做了些什麼?可以講給爸爸聽,請他幫忙記錄下來。

教學反思

從這堂課,我們也看出一堂教學活動是要發揮教師的主導性,不放任自流,還是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順其自然。不管哪種佔主導,都應該處理好教的方式,讓孩子們感覺不到被教,一切像一場遊戲活動。

《媽媽》教案2

活動目標:

1.感受媽媽養育孩子的辛苦以及對孩子的愛。

2.愛媽媽,會幫媽媽做力所能及的事。

活動準備:

PPT、視頻《世上只有媽媽好》

活動過程:

一、以兒歌引出主題

師:我們兒童都學過一首兒歌叫《我愛媽媽》,你們會念嗎?那我們一起來念一念。你們愛你們的媽媽嗎?今天老師這裏有一位兒童叫紅紅,她也說非常愛自己的媽媽,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她和她媽媽之間的故事。

二、教師講述故事

1.出示圖片一至四

師:紅紅生病了,躺在牀上難受極了,你們猜,誰來幫助她?

媽媽看到紅紅生病了,是怎麼做的?(媽媽抱着紅紅去醫院,急的滿頭大汗)

紅紅躺在醫院的牀上,媽媽是怎麼照顧她的?(媽媽一直不敢睡覺,陪在紅紅身邊,還喂她吃藥)

紅紅的病好了,媽媽變得怎麼樣了?(媽媽變得很高興)

2.小結

師:紅紅的病能夠好的那麼快,全靠媽媽及時的送她去醫院,而且還很細心的照顧紅紅,所以紅紅的病纔會好的那麼快,她的媽媽對她那麼好,紅紅可愛她的媽媽了。

三、師幼集體交流

1.媽媽對你的愛

師:紅紅很愛她的媽媽,她的媽媽也很愛她,那兒童,你們的媽媽愛你們嗎?你們的媽媽是怎樣愛你們的?會爲你們做什麼事?(洗衣服、洗碗、給孩子洗澡)

2.寶寶對媽媽的愛

師:媽媽愛你們,那你們愛媽媽嗎?那你們是怎樣愛你們的媽媽的,你們可以爲

課後反思:

本次我教壇新秀開課,我收到的開課內容是小班社會《我愛媽媽》。媽媽,是每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也是最懂我們,最願意爲我們付出的那個人。

目標設爲兩點:1、感受媽媽養育孩子的辛苦以及對孩子的愛。2、愛媽媽,會幫媽媽做力所能及的事。

根據活動的預設,我採用《我愛媽媽》這首兒歌來匯入主題,用一組簡短的圖片故事:紅紅生病了,她媽媽很擔心,帶她上醫院看病,辛苦照顧她來引出媽媽養育孩子的辛苦,從而體會媽媽對孩子的愛。接下來,我針對兩個方面和孩子展開討論。首先是媽媽對孩子的愛,讓孩子說說自己的媽媽是如何愛他的。有的孩子說媽媽會陪我一起玩、有的孩子說媽媽會做好吃的東西給我吃、有的孩子說媽媽會給我買衣服和玩具。然後我再讓孩子說說自己對媽媽的愛,情孩子說說,自己該如何愛自己的媽媽。最後以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來結束本次活動。

可能小班兒童由於年齡特點,語言表達能力不是很好,所以他們總是會比較經常性的重複一樣的回答。而且我的本次活動中,對於說教的部分有點偏多,對於小班孩子來說,還是比較喜歡動一動,像動手畫一畫自己的媽媽等環節也是非常不多的。

《媽媽》教案3

【教學理念】

低年級語文教學要緊緊抓住兒童的心理特徵,融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爲一體。寓知識的傳授於同學自身的體驗學習中,在此之上,培養同學思維,訓練其語感,提高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故事教學的基本戰略必需堅持“趣中學,學中用,用中悟”。《小蝌蚪找媽媽》一文的公開課教案,力圖落實和體現上述教學理念。爲了從知識、能力、情感三角度落實好本文的教學,我在設計中還充沛考慮到教材的特點,兒童自身的特點,抓住“六”個字──“變”、“趣”、“演”、“引”、“板”、“讀”,進行全文的設計。

【教學特色】

以“趣”爲經,以“學”爲緯。

【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看圖學文,文章語言優美、畫面形象、情節生動,很適合低年級同學的口味。全文貫穿兩條線:一是“找”,小蝌蚪在鯉魚媽媽和烏龜的協助下找到了自身的媽媽,二是“變”,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身體發生了三次明顯的變化。根據教學要求,這篇課文的教學要落實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⑴ 重點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三個動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並學會運用。

⑵ 透過圖文結合瞭解青蛙生長過程中的形體變化。

能力目標:⑴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⑵ 藉助學文,培養同學觀察、思維和表達能力。

德育目標:讓同學知道青蛙是捕獲害蟲的能手,教育同學從小維護有益動物。

【教學主要環節和意圖說明】

一、變──變序教學,突出對比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在結構上有鮮明的特點:構段方式基本相同。都是依照“小蝌蚪看到了誰,說了什麼”的層次來佈置段落內容。因爲這點,以往大多教師均從指導同學學法入手,依照故事發展布置教學。爲了突出全文的重點,我採用了變序的教學方法來處置,目的是直奔主題,理清線索,掌握重點,讓同學對全文知識有更清的理解。變序法流程體現在:

1、小蝌蚪的外形特點怎樣?

(學習第一自然段)

2、青蛙媽媽的外形特點怎樣?

(學習第四然段)

3、小蝌蚪身體發生了幾次變化?

(找出小蝌蚪身體變化的句子)

4、小蝌蚪是在誰的協助下找到了媽媽?

(指導對話朗讀)

變序處置,我認爲有三點好處:

1、對比鮮明:讓同學透過對比的方法感知二者外形的不同特徵,找出不同點,從而自覺生疑: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2、重點突出:鯉魚媽媽和烏龜協助小蝌蚪這一內容僅僅是故事情節發展的需要,但在全文中不是重點內容,放置在最後教學,使全文重點得到突出。

3、線索鮮明:一篇文章猶如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教師處置教材的工作就是去枝刪葉的過程,突出主幹,以便讓同學更清楚地看到全文的線索。

二、趣──以趣促智,調動情感

低年級兒童活潑好動,對於知識的學習與掌握,缺乏主動意識,只有充沛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變知識的傳授爲娛樂體驗,寓教於樂,才幹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小蝌蚪找媽媽》自身就是一篇知識性、趣味性很強的課文,如何突出趣味性又不失知識性,科學有效地處置好兩者的關係,我做了以下的設計:

1、兒歌朗讀扮演。

小蝌蚪長成青蛙時,身體發生了三次明顯變化,爲了讓同學瞭解並掌握這一知識,在課文的學習中,我佈置了兒歌朗讀扮演。(自編內容)

生:我是一隻小蝌蚪,我要去找媽媽啦!

師:不好!

生:(接)怪事發生了。

師:(驚奇地)怎麼了?

生:啥時長出後腿啦,接着長出前腿啦!

身子天天在變化,我已長成青蛙啦!(呱呱呱)

2、謎語引入課題。

利用兒童喜歡猜謎語的特點,我引用了兩則謎語:小黑魚,滑溜溜,圓圓腦袋長尾巴,池塘裏面遊呀遊。(小蝌蚪)綠衣小英雄,田裏捉害蟲,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蟲。(青蛙)

透過謎語的引用,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起到了匯入課題的作用:同學們,你們覺得他們是一家人嗎?爲什麼長相相差這麼大?難怪小蝌蚪連自身的媽媽都不認識了,今天,我們就一起隨着小蝌蚪一同去找媽媽。板書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3、自述介紹。

在第四自然段的學習中,爲了讓同學對青蛙的特徵有更爲鮮明的印象,我設計了角色扮演自述的環節:同學們,假如你現在就是青蛙媽媽,你有什麼想對大家說嗎?目的是引導同學練習用“鼓着”“披着”“露着”三個詞語說話,活用詞語。同時活躍課堂氣氛。由於問題的設計讓同學的角色發生了變化,他們的主體性,參與性一定會大大增強。同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回答:

生:我是一隻大青蛙,我頭上鼓着一對大眼睛,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四條腿,寬嘴巴。(論述自身的特徵)

生:我是一隻大青蛙,我的`身手可大啦!我一天可以吃七十多隻害蟲,一年可以消滅一萬五千多隻害蟲。我是人類的好朋友。小朋友可要保護關心我。(論述自身的身手)

生:我是一隻大青蛙,我的家族可大啦。有成員三千多種。我是綠衣青蛙,生活在水中,我的兄弟有很多,他們有的是穿紅衣服,有的穿黑衣服,有的生活在陸地上,有的生活在樹上……

三、演──以演悟理,形象生動

“游過去”“追上去”“迎上去”三個詞語的理解與運用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難點。爲了突破這一重點,我摒棄了教師僅僅從字義上區別理解的方法,利用小朋友們善於觀察,善於模仿的天性,設計了以下環節的教學:

1、找一找:找出課文中三個動詞所在的相關句子讀一讀。

2、看一看:透過播放軟件,讓同學從觀察中初步體會三個動詞表示的不同方向。

3、貼一貼:教師製作幾個箭頭,讓同學根據看到的畫面,透過箭頭的不同擺貼來釋義。

如:“迎上去”表示爲:

“追上去”表示爲:

“游過去”表示爲:

4、演一演:理解詞語的目的是應用詞語,爲了讓同學深刻體會“迎上去”一詞的意義,我創設了這樣一個生活情境:當老師來到王明家,王明會怎樣?(師生扮演)演完之後,請同學們根據所看到的情景說一句話,要求用上“迎上去”一詞。

如:江老師來到王明家,王明主動迎上去,說:“江老師,您好,歡迎您!”

透過演一演,說一說,同學們體會到“迎”指的是兩者方向相對,而且帶有主動熱情的意思。課文中小蝌蚪迎上去的目的是找聽媽媽的下落,所以讀起來也要特別有禮貌。

四、引──巧妙過渡,渾然一體

在整堂課的教學中,爲了讓同學順利地從一個知識點的學習轉向另一知識點,我巧妙地設計瞭如下過渡語:

同學們,這篇課文不但語言優美,畫面更加生動,下面請大家欣賞第一幅圖──池塘裏的小蝌蚪。(播放軟件)

小蝌蚪雖然生活得很快活,但是沒有媽媽,他們總覺得生活中缺少什麼。這不,他們正商量着一起去找媽媽呢,他們找呀找,終於找到了自身的媽媽,原來就是一保可愛的大青蛙。(貼出青蛙圖)

課文中青蛙媽媽說:小朋友,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同學們,你們知道小蝌蚪是什麼時候長成青蛙的嗎?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到了他們的身體發生了變化?

小蝌蚪,你們找到媽媽,多虧了誰的協助啊?(引出二、三自然段內容)

青蛙是人類的朋友,是莊稼的維護神,農民伯伯親切地稱之爲“護穀神”。爲了讓這位朋友生活得更舒適、平安些,我們作爲他的朋友,應該用心去保護關心他。同學們,你們能爲他做點什麼嗎?(環保教育)

五、板──畫龍點睛,提綱挈領

這篇課文的板書,我試圖把“文字”與“圖片”結合起來,突出趣味性,體現板書的“美”。

小蝌蚪找媽媽

六、讀──讀中悟情,積澱語感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學習語文,就是爲了掌握這個重要的交際工具,既積累語言,積澱語感。於永正說過:掌握自行車、汽車等代步的工具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首先擁有。車子可以買,語文呢?語文得靠讀、背。

這是一篇童話故事,也是一篇很好的朗讀訓練範文。文中有三段對話,教學時指導同學體會對話的語氣,從中學習交際,這也是本文的一個重要教學任務。

指導小蝌蚪與鯉魚媽媽的對話朗讀,應強調讀出禮貌的語氣;指導小蝌蚪與烏龜的對話時,應讀出急切的語氣;指導小蝌蚪與媽媽的對話時,應讀出高興,愉悅的語氣,體會母子相逢激動的局面。

《媽媽》教案4

整體感知

這是一首非常有特色的寫母親的詩歌。以農村生活爲題材的詩歌很容易從農村的生活細節寫起,江非的《媽媽》則從現代文明的視角寫媽媽。

這首詩採用“媽媽,你見過……嗎?”對話的語氣展開,在媽媽與我之間設計幾個提問的排比句式,他明明知道媽媽沒有見過地鐵、電車、瑪麗蓮·夢露的照片,對飛機、鈔票的概念也止於“天上的一隻白雀”和少量的紙幣,詩人再用陳述句將這些事物一一解釋和糾正,他的解釋和糾正恰恰反映了詩人對現代文明的印象,他必須以媽媽能夠理解的生活常識做解釋,飛機是“落在地上的十間大屋”那麼大,點鈔機和印鈔機上的鈔票像“門前的小河一樣”,“地鐵在地下”,“電車有辮子”,“夢露也是個女人她一生很少穿褲子”。媽媽對現代文明的印象看似滑稽、可笑,但這些形象的說法暗示出媽媽生活的窘迫和視野的侷限。

全詩20句有15句寫現代文明,只有5句寫媽媽的生活狀態,因爲在現代文明普遍地進入人們的視野,它就與鄉村世界產生較大的差距,鄉村的境遇就變得日益逼仄。現代文明已經進入並佔據了鄉村青年一代的意識,致使他們以現代文明的視角反觀鄉土生活。

然而,這些虛幻的描述對媽媽來說並不重要,她更關心的是生計,是在天黑之前能更多地揹回些柴火。“你第三次揹回的柴火/總是比前兩次高得多”,這一句詩真切地表達了爲自己的家庭任勞任怨地操勞的貧困母親的形象。

問題探究

一、怎樣理解“夢露也是個女人她一生很少穿褲子”?

同樣是女人,瑪麗蓮·夢露作爲都市女性的代表,可以盡情享受青春,展示生命的美麗,有自己的事業,過着舒適而尊貴的生活。這是都市文明的受益者。媽媽是一個偏僻山村長大的中年女性,忍受生活的磨難而默默操勞,媽媽的視野只侷限於眼前的生活和生命狀態,她的鄉村就是她的整個世界。她雖然生活在21世紀,但是外邊的世界對她來說依舊是隔絕的,她屬於農耕時代。媽媽是廣大偏遠農村貧窮、勞作的母親形象的代表。

二、詩人怎樣表達對媽媽的感情?

透過對媽媽背柴的細節描寫“你第三次揹回的柴火/總是比前兩次高得多”,詩人對媽媽表達發自內心的理解和敬愛。媽媽操持着一家人的衣、食、住、行,民以食爲天,食即柴、米、油、鹽,也就是說拾柴是家庭生活重要的部分。而在現代化如此發達的今天,當城市裏的人們面對各種炊具眼花繚亂的時候,媽媽還用着最原始的方法,以柴爲炊。作爲接受過現代文明的詩人,透過兩種文明方式的對比,內心充滿無限的感慨和辛酸。從而在內心深處感到媽媽身上閃爍的人性光輝。

語言品味

詩人選取媽媽沒有見過的“地鐵”“電車”“瑪麗蓮·夢露的照片”和沒有近距離見過的“飛機”“銀行的點鈔機和印鈔機上的鈔票”,選取的意象是現代化文明的產物,而不是媽媽身邊的事物,這些在都市裏司空見慣的事物對一個偏遠農村的婦女來說是那麼遙遠和陌生,暗示着現代文明與鄉村文明的距離。媽媽在現代文明面前處於失語狀態,都市文明在悄悄地注進她孩子的頭腦,但是面無表情地拒絕她,媽媽無力改變什麼,只能一如既往地以生命的韌勁面對艱苦的人生。“你第三次揹回的柴火/總是比前兩次高得多”,這一句詩真切地表達了一種樸素、堅韌的女性生命態度。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江非,本名王學濤,1974年生,山東臨沂人。參加第十八屆“青春詩會”,獲北京文學獎、《詩刊》社第二屆華文青年詩人獎。主要代表作有《傍晚三種事物》《水是怎樣抽上來的》《中秋節》《到北方去》《一隻螞蟻上路了》等。

二、媽媽:凝定在文明之外的形象(鮑昌寶)

在當今充滿語言遊戲和下半身垃圾的詩壇上,江非的《媽媽》是一首難得的非常本色而優秀的詩作,其詩歌意蘊和精神旨趣,昭示着21世紀漢語詩歌創作的巨大潛力和發展路向。

在漢語詩歌中,“媽媽”的形象已經相當穩定,“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形象成爲漢語詩歌永恆的想象。江非此詩在“媽媽”的品質並沒有發掘出多少新鮮的內涵:她依然勤勞、無怨無悔、默默勞作,她依然是遊子永恆的情感歸依和遙遙的牽掛。然而在江非的“媽媽”的聲聲呼喚中,一種新的詩歌特質出現了,它是如此的簡樸,又是如此的複雜,使“媽媽”的形象永遠地定格在現代文明與古老的鄉土之間。

20世紀最後20年,隨着中國現代化的加速發展,一批批生長在鄉村的青年背起母親們爲他們收拾起的行囊,涌進城市,打工或者讀書,他們穿行在現代都市裏,感受到光電聲色的絢爛,震驚於各種物質文明的奇觀,接受了現代文化,尤其是娛樂文化的巨大沖擊,地鐵、電車、飛機、點鈔機、印鈔機、瑪麗蓮·夢露等等,既是感官的刺激,又是心靈的改寫:他們知道了另一種生活,一種與鄉村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趣味,他們似懂非懂地明白了財富的生產過程和奧祕。於是,當他們再回頭來看過去的鄉村生活,再審視母親一生沒有走出的那塊土地,那永遠勞累而貧窮的命運,他們內心中有多麼大的遺憾和失落、惆悵和茫然。江非,一個經過現代文明洗禮的詩人,當他以這樣的視角再來看看他媽媽背柴火的身影時,他的心裏經歷了怎樣的煎熬與辛酸。

同樣的行走,城市裏有地鐵,有電車,有飛機,無論多麼鄰近和遙遠,他們憑藉這些交通工具輕鬆而舒服地來回穿行,而母親卻只能揹負沉重的生活,佝僂地“爬”行在山坡上;同樣是財富,城市人是在“嘩嘩的點錢聲和刷刷的印鈔聲”中享受着勞動的價值與歡樂,母親呢,只能面對向晚的夕陽,無言地在自己的背上再添加一點兒柴火;同樣是女人,瑪麗蓮·夢露們以青春、美麗和肉體,這些女性天生的稟賦,享受着生命的歡樂和社會的膜拜,引領着時代和時尚,而母親,在日復一日的艱難生計中,在鄉村小鳥的翻飛中,度過了她最美麗的青春,四十六歲了,還在爲着無邊的苦難而憂勞,除了身邊的鄉土,外面的世界與她無涉,她的全部精力和意志只是揹回更多的柴火。

當兩種人生形態如此強烈地交織在一起,巨大的文化反差和內心的失衡使詩人陷入一種意識的暈眩和情感的錯綜中,他摒除了所有的華麗和繁複的表達策略,只有一種獨白,一種詢問,一種接近原生態的事物羅列,在最親暱的語態中,把自己穿行在兩個文明中的感受和體驗認真地敘說給媽媽聽。這是真正的返璞歸真,充滿母子情深,富有生活的情趣與韻味,把那些從都市中歸來的青年的激動和自豪在最平凡的語言中表達得淋漓盡致。然而,詩人是有藝術的匠心的,他以良好的藝術感知,在大巧若拙中,巧妙地運用“知道/不知道”之間的所蘊涵的藝術張力:一種對比中不同生命樣式巨大反差。

在《媽媽》中,我們發現,居於詩中的意象主體是那些屬於都市中的事物:地鐵、電車、飛機、點鈔機、印鈔機、瑪麗蓮·夢露。它們是如此清晰、高傲,以一種壓倒式的力量佔據詩歌的中心,母親和鄉村的事物一點點地被逼向邊緣,處於附屬的地位。在這短短的20行詩中,關於都市事物的列舉佔用了15行,屬於母親和鄉土的僅僅是5行,強烈的對比如此不相稱,以至於我們不得不追問這到底是爲什麼。從全詩來看,詩人向媽媽(包括讀者)敘說的中心是都市,都市的事物在一種詢問中被急切地無條理呈現出來,而對媽媽的敘說卻變成了描寫,一種緩慢的接近雕刻式的凝定,詩人的藝術用心何在?

當城市以巨大的物質繁榮和生活便利吸引了一撥又一撥的鄉村青年時,實際上,它昭示了一個重要的歷史事實:現代文明將以不可阻擋之勢席捲幾千年沉睡的鄉村,兩種文化的較量以鄉村文化毫無抵抗的形式結束。都市迅速成爲人們意識的主要圖景,控制了人們的主要話語。在詩人的敘述中,都市裏所有平凡的事物以一種奇異的方式展開,彷彿一個巨大的神話一樣,支撐着詩人的興奮點和話語中心,他一件件地向母親展示,充滿炫耀,彷彿母親童年時曾經講述過的那些神話故事終於在現實中神奇地出現一樣。在詩人的滔滔不絕中,現代文明的奇蹟被賦予了神話色彩,成爲一個充滿神祕光環難以置信的存在。面向鄉土的城市敘述,在21世紀的中國社會中,終於以一種神話般的方式和力量登場。

在中國新詩史上,詩人對於都市的認知,帶有太多的價值判斷,美國詩人桑德堡的“都市是邪惡的”論斷基本概括了現代中國詩人對待都市的態度,面對都市的抒情,他們或是醉臥舞場,在醇酒美婦中尋求唯美的頹廢生活,或是躑躅在冷清的街道上,遙想那些開落在古典裏的“容顏”,孤獨地守望着消逝的夢境。面對都市,詩人經常處於失語狀態中,他們身在此中,然而他們的精神永遠不屬於都市。江非,一個21世紀初嶄露頭角的詩人,以他獨特的方式擺脫了這種抒情模式,主動放棄價值判斷,以一種近於客觀的方式,把都市的神奇講述給中國古老的鄉村聽,他也擺脫了郭沫若在《女神》中對都市的單純禮讚,徐遲在《二十一歲人》中的對都市生命青春活力的表達,他在都市和鄉村的對照中找到自己的敘述都市的方式和策略,一個相對於鄉村來說的文明的奇蹟和神話。

《媽媽》的魅力體現在詩中所表現的詩人雙重身份現代文明的都市之子和作爲鄉土中國的母親之子。作爲都市之子,他爲佔據了物質文明,並以洞悉物質文明的奧祕而興奮,深感榮耀,他高居於鄉土母親之上,母親永遠只能是他的聽衆,處於被動地位,無話可說。在詩中他以傳道者的身份說話,以一連串的詢問開場,他知道母親對現代文明的一無所知,但他明知故問,一步步把母親逼到無言的境地,以顯示自己作爲都市之子的絕對優勢,並且迅速告之答案,不容置疑,堵絕了母親對都市的想象和發言。在中國的現代化發展歷程中,對於城鄉之間的關係的如此表述,它是一個多麼有力的象徵啊!然而,作爲鄉土母親的兒子,他又是謙卑的,他爲苦難中的母親沒有擁有那些城裏人的生活方式而低下高傲的頭:這是自己的母親,勤勞而樸實的母親,在苦難中堅強生存而無怨無悔的母親,養育瞭如“我”一樣的都市之子的母親。她雖然永遠站在現代文明之外,但她凝定爲一個不朽的形象在山坡上、麥田裏,在祖國的無數的窮鄉僻壤中,讓我們惦念、憂慮、深思。都市之子和鄉土之子的雙重身份之間所產生的巨大的情感矛盾和張力,在這短小的詩篇中如此精巧地得以表現,使我們不能不驚歎詩人的敏銳的藝術感覺。

但是,詩人是有困惑的,當一個很少穿褲子的瑪麗蓮·夢露正在被整個世界所玩味,成爲各種時尚雜誌所推崇的美學品味,變成都市女性所爭相仿效的楷模和男性追逐的情感對象時,鄉村母親背起沉重柴火的無言的形象是那樣地觸目驚心。“天黑了”,一個時代就這樣結束嗎?無數母親所累積的悠久的生活倫理和生活品格,也將在漫天的黑暗中漸漸消逝嗎?當都市之子把一個個現代文明的物件帶回到家鄉,在改變了母親的窮苦的同時,又把什麼遺漏在這個夜晚?

在這個重大的社會歷史轉型時期,讓我們和詩人一起思考吧!

《媽媽》教案5

教學目標:

1、學會有重點的觀察圖畫,能發揮想象按事情的順序寫一段語句通順的話。

2、知道要愛護小鳥,熱愛大自然。

教學重點:

看懂圖意,有順序地講每一幅圖的意思。

教學難點:

啓發想象,知道學生寫清楚主人公的心理活動。

教學準備:

課件,錄音。

課時安排:

教學目標:

1、看清圖意,明白主人公的思想活動。

2、講清故事的經過。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提出要求。(5分)

這節課我們來進行看圖習作訓練,要求我們看懂圖意,並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把一段話寫通順。

板題:“我要找媽媽”齊讀提問:這句話是誰說的?

二、指導看圖,初知圖意。(20分)

1、初次看圖,整體感知,瞭解大意。

出示三副圖,引導學生有順序的觀察:這三副圖有誰?他開始怎樣玩小鳥?後來把小鳥怎麼樣了?

2、逐幅看圖,講述圖意。

(1)、指導觀察第一幅圖:

A圖上畫着誰?他在幹什麼?

B這是一隻什麼樣的鳥?他當時是怎麼樣想的,有是怎麼做的?板書:縛拍叫

C看着圖把第一幅圖連起說一說。(自由說——指名說——師生評議)

(2)、指導觀察第二幅圖:

A、小剛在玩鳥時看見什麼,聽見什麼?(引導:小女孩爲什麼哭?民警與小女孩是什麼關係?他會說些什麼?小剛看到小女孩找媽媽時着急得樣子,聽到她傷心的哭聲,這是他心理又會怎麼想呢?)

B、看圖口述第2幅圖。

自由說——指名說——師生評議——同桌互說

C、指導重點觀察第三幅圖:

a、當小剛聽到小女孩喊“我要找媽媽”後他會怎麼想,怎麼做?b、小剛放小鳥時可能會對小鳥說些什麼?小鳥又會怎麼回答?

交流。自由練說——指名口說評議——全體練說。

三、迴歸整體,系統述說故事內容。(15分)

1、逐圖口述圖意,及時引導、評價、鼓勵。

2、把三幅圖的意思連起來說,注意銜接。

板書:供學生選用的詞(有一天忽然彷彿聽見想到這裏)

(自由練說——指名口述——師生評價——同桌互說)

四、作業:把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媽媽》教案6

教學目標:

1.初步感受歌曲優美的旋律,學習用連貫、柔和的聲音演唱歌曲。

2.在理解歌詞內容的基礎上學習創編合適的歌表演動作。

3.增強愛媽媽、關心媽媽的情感。

4.透過學唱歌曲,體驗歌曲的氛圍。

5.能大膽表現歌曲的內容、情感。

教學準備:

1. 音樂磁帶一盒。

2.請一位配班老師做好情景表演的準備。

3.簡單的場景佈置(小桌一張、上面放一隻茶杯,小椅子一張)

教學過程:

一、提問匯入活動:

師:媽媽工作了一天,辛苦嗎?回到家,我們應該怎樣關心、照顧媽媽?(引導幼兒大膽地談一談怎樣關心、照顧媽媽。)

二、學習歌曲:

1.欣賞視頻。

師:我們來看看這個小朋友是怎麼關心她媽媽的。(播放視頻)她做了什麼事?

教師根據幼兒的講述用歌詞來小結。

2.教師範唱。

師:今天我們就要學一學這首好聽的歌曲,它的名字叫《好媽媽》。現在聽老師來唱一唱。

3.幼兒輕聲跟唱。

師:請你們輕輕跟着老師來唱一唱,老師想聽聽小朋友好聽的聲音。

4.完整學唱歌曲。

師:小朋友來自己唱一唱。

三、根據歌詞內容創編動作。

1.大膽學習創編動作,並請創編好的幼兒帶領其他幼兒表演。

師:請你聽着音樂想一想可以做什麼動作。(邊放音樂邊想動作)請一個小朋友來和老師表演。老師扮媽媽,小朋友做孩子。

2.幼兒做孩子,老師扮媽媽,邊唱邊表演。

3.請一半幼兒扮做媽媽,一半幼兒扮做孩子,邊唱邊表演。

《媽媽》教案7

活動目標:

1、能說出常見水果的名稱及其味道、顏色等特徵。

2、能準確的爲水果寶寶(部分水果卡片)找到媽媽(整體水果卡片)。

重點:說出常見水果的名稱及其味道、顏色等特徵。

難點:能準確的爲水果寶寶找到媽媽。

活動準備:

摸袋(內裝各種整體水果卡片),幼兒用書《水果寶寶找媽媽》

過程

1、師出示摸袋:今天我帶來了可愛的水果,老師把他們藏在了袋子裏,我們來摸一摸?

2、師引導幼兒上前摸摸水果,一起數(1、2、3),水果寶寶出來了,看看是**。(說說水果的名稱、形狀(圓圓的)。

3、遊戲:水果寶寶找媽媽

(1)師:嗚嗚,聽,水果寶寶在哭。原來,他找不到媽媽了。水果寶寶不要哭,我們一起來爲水果寶寶找媽媽吧。誰是小蘋果的媽媽呀?

(2)師邊念兒歌邊示範:蘋果寶寶你別哭,我來幫你找媽媽,找到一個大蘋果,快和媽媽親一親。

師指導幼兒將貼有雙面膠的小蘋果,小桔子貼到大蘋果,大桔子,爲水果寶寶找對媽媽。

(3)師抱抱親親寶寶說:寶寶你真棒,幫助水果寶寶找到了媽媽,水果寶寶謝謝你!

4、幼兒操作活動,教師指導幼兒用連線的方法完成幼兒數學用書《水果寶寶找媽媽》。

《媽媽》教案8

活動目標:

1、能按物品的形狀或顏色有規律的進行排序,感知數學中的規律美。

2、體驗幫助別人的快樂,初步學會相互合作。

活動準備:

1、硬紙製作的大房子一幢、正方形、圓形若干

2、紅色、黃色、藍色的彩色長方形若干、膠棒若干

3、硬紙和彩紙做的規律物品若干(如:柵欄、各色花朵、串彩環、串珠)

活動過程:

1、以地震爲話題,引出主題。

教師:“我是兔媽媽,今天我可傷心啦,地震把我家的房子菜園都毀壞啦,小朋友我們一起幫助兔媽媽重建家園好嗎?”

2、引導幼兒觀察地上路面並發現排列規律。

提問:

①去往兔媽媽家要經過一條路,可是小路也在地震中毀壞了,請小朋友和兔媽媽一起把路修好,請小朋友先觀察一下,腳下的路是由什麼形狀鋪成的?

②這條路是按一定規律鋪成的,小朋友看一看有什麼規律?請你按照規律幫兔媽媽鋪路。(正方形—三角形—正方形—三角形)

幫助兔媽媽修建家園

①教師引導幼兒發現規律,請小朋友按照規律操作。

教師提出操作要求:

A:按規律進行操作。

B:小朋友要共同使用材料。

②幼兒分組操作

第一組:修補柵欄——爲幼兒準備兩種顏色的柵欄,請幼兒按顏色有規律排列。

第二組:種花——爲幼兒準備兩種顏色的花,請幼兒按顏色有規律排列。

第三組:粘彩磚——爲幼兒準備2—3種顏色長方形彩磚,請幼兒分別按不同難度進行操作。

第四組:串彩環——爲幼兒準備2—3種顏色彩紙,請幼兒根據提示按不同難度進行操作。

第五組:串項鍊——爲幼兒準備2種形狀的彩珠,請幼兒按形狀進行操作。

第六組:修補窗簾——爲幼兒準備2種顏色的材料,請幼兒按顏色進行操作。

重點指導:重點指導粘彩磚的幼兒能按要求有規律的進行操作。教師給幼兒一定的提示,並按能力進行分組,能力弱的幼兒按兩種顏色(紅—黃—紅—黃),能力強的幼兒按三種顏色(紅—黃—藍—紅—黃)。

4、教師小結,師幼合影留念。

“兔媽媽今天真開心呀,感謝小朋友們對兔媽媽的幫助,把我的家按照我喜歡的規律修建,讓我的家又重新回到了以前的樣子,兔媽媽的家剛剛修建好,沒有什麼可以送給小朋友的,那我們就在重建的家園前合影留念吧。”

活動延伸:

1、美工區:提供彩環及操作卡片,讓幼兒按照顏色規律製作。

2、益智區:按提示有規律的串項鍊、串彩環。

3、建築區:按一定的規則進行插塑。

4、戶外活動時或回家後觀察發現生活中有規律的物品,與小夥伴們一同分享。

《幫助兔媽媽》課後反思

1、 情境創設更適合小班幼兒

活動除執教教師外,又出現兔媽媽的角色,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發了孩子幫助兔媽媽的情感。

2、 驗證過程體現了孩子的自主性

驗證過程幼兒的自主性凸現。本次活動老師能給予孩子自己檢視,利用同伴的力量共同改正,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判斷能力、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3、 孩子的情感充分得到了張揚

本次活動的情感主線是幫助兔媽媽,在一系列的問題情景中,孩子們自然而然的產生了幫助別人的慾望,在整理房間、收拾玩具、請兔媽媽坐上汽車上醫院等情景中孩子們那幫助別人的快樂情感獲得了滿足。

有待研究問題:

1、 情景創設了小兔的家,但是家的感覺、氛圍還不夠,家中的擺設、衣服的擺放與真實家庭中的具體情況更接近的話則更好。

2、 活動中在幼兒積累生活經驗的過程中還可以滲透數活動中的方位概念(上下、裏外等);在整理物品的過程中還可以出現配對等要求,給予孩子更高的挑戰目標。

《媽媽》教案9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2、透過說兒歌,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3、引導幼兒在兒歌中學習,感悟生活。

4、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5、發展幼兒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音帶、教學圖片、幼兒與媽媽的合照一張

活動過程:

一、演演唱唱

聽音帶進行歌表演《世上只有媽媽好》,激發幼兒情感興趣。

二、學學說說

1、教師有感情的朗誦兒歌:小鳥愛綠色的樹,蜜蜂愛美麗的花,魚兒愛清清的水,我愛我的好媽媽。

2、出示圖片,激發幼兒的興趣。

3、強化字詞教學,如:綠色的、美麗的、清清的

4、逐句教說兒歌。

5、完整教說兒歌。

三、聽聽變變

1、教師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誦兒歌,感受說兒歌的樂趣。

2、教師組織幼兒多種形式的說兒歌。

四、遊戲玩玩

請幼兒在操作區自由玩娃娃家的遊戲。

活動反思:

《綱要》提出了“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應是教師帶領幼兒共同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幼兒在輕鬆愉快的心理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去體驗,實踐,創造,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小班幼兒年齡在3歲左右,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會向別人表達自己基本的想法和要求,只是語句不夠完整,有時出現時斷時續的現象,即使說了也很難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完整。因此,我想透過活動給幼兒創設一個想說、敢說、有機會說的環境。

《媽媽》教案10

活動名稱:我愛媽媽

活動目標:

1、理解兒歌內容,感受寶寶對媽媽的愛。

2、嘗試用手指沿着一箇中心點畫小花。

活動準備:

教學大書《貓咪洗澡》、圖畫書每人一本、班級中寶寶和媽媽的合照若干張、圖畫紙、水粉顏料。

 活動過程:

1、欣賞寶寶和媽媽的照片,感受媽媽對寶寶的愛。

2、出示教學大書,幫助幼兒理解兒歌的內容。

——教師念兒歌,幼兒邊聽邊欣賞畫面。

——說說誰和誰手牽手?上哪裏?

——那裏有什麼?山上的小花有幾朵?

——請幼兒在圖畫書上手指點着漢字逐字跟念兒歌。

3、邊念兒歌邊用小手點畫小花。

——教師示範點畫小花,講解小花的點畫方法:小花的花瓣圍成一個圈。

——鼓勵幼兒邊念邊點畫小花。

幼兒作品用來裝飾活動室環境。

標籤:教案 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