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自然資源與主要的資源問題

[教學目標]

自然資源與主要的資源問題

(一)知識與技能

1.獲得自然資源的基礎知識;理解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的主要特徵以及自然資源與人類社會之間的相互關係。

2.瞭解人口增長會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增加而加速資源的耗竭,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會破壞資源的再生功能,理解資源問題的產生和特點;認識自然資源保護的意義。

3.認識我國主要的資源問題,瞭解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形勢。

4.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地理調查,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技能。

(二)過程與方法

1.初步學會透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有關資源與資源問題的地理資訊,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地理資訊進行整理、分析,並把地理資訊運用於地理學習過程。

2.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與資源有關的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同學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和對策。

3.組織班級研究小組彙報、交流、反思自己對資源問題的學習及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探究資源問題的興趣,養成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

2.關注我國資源發展的現狀,認識我國面臨資源問題的嚴峻形勢,增強憂患意識,形成正確的資源觀。

3.增強對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資源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教學重點]

我國主要的資源問題

[教學難點]

我國資源問題產生的原因

[教學媒體與教具]

課本插圖以及收集的圖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講授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佈置學生蒐集鐵礦石、煤、汽油、水、蘋果、不鏽鋼製品等,上課時帶到課堂。

觀察實物(鐵礦石、木材、煤、水、蘋果、不鏽鋼製品等),比較一下它們在平時生活中有什麼不同。說明哪些是自然資源?哪些不是自然資源?

鐵礦石、煤、水是自然資源;汽油、蘋果、不鏽鋼製品等不是自然資源。

汽油、蘋果、不鏽鋼製品等爲什麼不是自然資源?

因爲這些東西,自然界是沒有的。

自然資源的概念:自然界中的各種物質和能量,只要它對人類有用,都屬於自然資源。

第一節自然資源與主要的資源問題

一、自然資源的概念及分類

按照自然資源能否再生或恢復的特性,將自然資源分爲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兩大類。

聯繫初中地理內容,請你說說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的區別。

閱讀課本第20頁閱讀內容,結合初中地理知識填寫下表:

自然資源類型利用方式

生物資源

水資源

土地資源

礦產資源

自然資源類型利用方式

生物資源可再生資源食用、藥用、工業原料、植物燃料

水資源發電、灌溉、運輸、其他用途

土地資源農林牧漁用地、工商業運輸、城鎮地基和空間

礦產資源非可再生資源冶金、化工原料和工業填充料、建材、燃料

如何判斷一種資源是可再生資源,還是非可再生資源?

可再生資源與非可再生資源的分類,關鍵是要看這種自然資源被人們利用時能否再生或恢復,並且這種再生或恢復是有條件的:

①取決於生態系統自身的力量;

②人類利用的速度小於資源更新的速度。

1.下列幾種自然資源中,哪些是可再生資源,哪些是不可再生資源?

①水②石油③森林④土地⑤鐵礦⑥魚⑦太陽能⑧煤

2.在一張紙上列出你認爲最重要的三種資源,與三個同學組成一個研究小組,交流你們所列的資源,討論哪一種資源最重要。

1、①③④⑥⑦是可再生資源;②⑤⑧是非可再生資源。

2、略

我國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但是由於我國人口衆多,所以我國也是人均資源量較少的國家,同時我國在資源利用上存在很多問題。

二、我國主要資源問題

我國水資源總量爲28124億立方米,20xx年我國用水總量爲5497億立方米,不到全國水資源量的1/5,爲什麼還會出現水資源危機?

1、水資源問題

探究我國的水資源問題

展示“中國與世界的水資源人均量對比”,“我國北方、南方地區的水資源、土地、人口、耕地的百分比”圖,透過分析,你從中得到哪些知識?

(1)根據“中國與世界的水資源人均量對比”圖,可知:人均水資源量22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資源量的1/4。

(2)根據“我國北方、南方地區的水資源、土地、人口、耕地的百分比”圖顯示:長江以南人均水資源量達到3600立方米,而長江以北人均水資源量只有720立方米。水土資源分佈不協調。

除上述問題外,我國水資源還存在哪些問題?(提示:從水資源總量、時間和空間分佈上以及水資源的利用等方面分析)

①總儲量不足,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少。

我國水資源總量雖有28124億立方米,與世界各國相比,水資源總量少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印度尼西亞,位於世界第6位。我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人均水資源量只有世界人均水資源量的1/4。

②水資源分配不均,可利用率不高。

我國降水在地區上分佈不均勻,使水資源在空間上分配不均,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水資源時間上分配也不均,夏秋季節多,冬春季節少。

③水污染普遍,浪費嚴重。

由於利用不合理,水污染嚴重,更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與此同時,我國用水效率不高,浪費嚴重。20xx年我國萬元GDP用水量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工業萬元增加值用水量218立方米,是發達國家的5~l0倍,污水處理回用,海水、雨水利用等方面也處於較低水平。

華北地區是我國缺水最嚴重的地區,特別是春季,更爲嚴重,試分析原因。

華北地區缺水嚴重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華北地區年總降水量少,河流年總徑流量小;②華北地區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③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

(2)人爲原因:①華北地區經濟發達,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量大;②水資源的浪費嚴重,污染嚴重。

閱讀課本第22頁材料“乾旱缺水的代價”,認識水資源短缺造成的危害:①乾旱缺水危及我國農業的發展;②乾旱缺水嚴重影響我國城市正常的生產、生活;③乾旱缺水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

結合分析、歸納課文的表述,總結產生水資源問題的因素。

產生水資源問題的因素:

①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經濟的加速發展,是導致水資源危機的基本因素;

②水資源在時間、空間上的分佈不均,是導致水資源危機的客觀因素;

③不合理利用導致水資源浪費和污染,毀壞流域的植被、溼地,是對水資源及其再生功能破壞的主要因素。

我國南方水資源豐富,有時甚至發生洪澇災害,爲什麼還要倡導節水?主要措施有哪些?

透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水資源問題在我國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南方的水資源雖然較北方豐富,但諸如儲量不足,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少;水資源分配不均,可利用率不高;水污染普遍,浪費嚴重這3大問題同樣存在。而且,隨着人口的迅速增加,經濟和城市化的加速發展,南方地區的水資源需求與資源供給的矛盾將日益突出,不可掉以輕心。

當前欲求社會經濟長期、穩定、協調發展,應把我國建成一個節水型社會,主要策略如下:

①農業節水潛力大,要建立節水高產型農業。

我國農業用水約佔全國用水總量的80%,現有灌溉用水量超過農作物合理灌溉水量的l/3至1倍以上,西北、華北地區農業灌溉節水潛力一般可達150億立方米左右。農業節水在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透過農業節約用水,不僅能增加灌溉面積,還能緩解工農業用水矛盾。農業節水應透過管道輸水、平整土地、農田覆蓋、耕作措施、灌溉技術、培育耐旱品種、調整作物結構與佈局,以及科學地調整水、土、作物之間的相互關係,減少用水量等綜合措施來實現。

②制定合理的城市和工業用水定額,建立節水型城市和工業。

我國城市和工業還處於初期發展階段,目前它們的用水僅佔全國總用水量的20%,今後還會增長。但城市和工業用水由於管理不善,水價格不合理,設備和生產工藝落後,除少數地區外,存在用水大量浪費現象,工業用水的重複利用率不高,大城市在30%~40%,中小城市則更低。因此,要加強工業企業內部管理,改進工藝流程和進行技術改造,提高水的重複利用率。在水源特別缺乏地區,不僅要提高水的利用率,而且還要考慮調整工業結構和佈局。

③強化水資源管理,保護水資源。

完善水的立法是當務之急,缺水地區逐步依法確定水的使用權,減少水事糾紛。現行水價偏低,應運用經濟槓桿,建立合理的水價格體系,以促進節水和污水處理,大力保護水源規劃和建立水源保護區,治理各種水域的污染,不斷提高供水效益。此外,還應建立有權威的流域資源統一管理機構。根據全球變暖對未來水資源的可能影響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制定水資源合理利用及永續利用的長遠計劃。

下表是有關專家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制定的水資源緊缺指標。

緊缺程度人均水資源量(立方米/年)主要問題

輕度缺水1700—3000局部地區、個別時段出現水問題

中度缺水1000~1700將出現週期性和規律性用水緊張

重度缺水500~1000將經受持續性缺水,影響到經濟發展和人體健康

極度缺水500將經受極其嚴重的缺水,需要調水

參照上表中的水資源緊缺指標,判斷你所在地區的缺水程度。

這一討論問題設計目的是要讓學生聯繫家鄉實際,感受和認識我國的水資源問題。

第二課時

①把日常所吃的和所用的東西進行統計,看看有多少來自土地;

②上學途中進行觀察,在城鎮、郊區或農村有哪些經濟活動、自然現象與土地有關。

2.土地資源問題

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從土地資源的意義,討論城市、農村對土地利用的不同情況,找出我國土地資源及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歸納我國存在的土地資源問題。

(1)耕地資源短缺

①耕地總量和人均量減少。

由於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各種建設用地濫佔、亂佔土地,耕地流失嚴重。耕地從1966年底我國第一次土地詳查結束時的1.3億公頃,減少到20xx年底的1.2億公頃。7年之內,全國耕地淨減少0.1億公頃,佔全國耕地總量的5%以上。在全世界26個5000萬人口以上的國家中,中國人均耕地爲倒數第三位。20xx年全國人均耕地僅有0.10公頃,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等6省市的人均耕地已經不足0.05公頃,沿海地區優質耕地佔用速度有不斷加快的趨勢。

②後備資源不足,開發制約因素多。

我國土地墾殖率和複種指數處於世界較高水平,從這個角度講,進一步提高耕地資源利用程度的空間十分有限。

據調查測算,全國尚有宜耕後備土地資源約800萬公頃,按60%的復墾率計算,僅可開發耕地480萬公頃,而耕地後備資源60%以上分佈在水源不足和水土流失、沙化嚴重的西北地區。同時,兼顧到生態保護的要求,開發利用的制約因素多,今後透過開發補充耕地的潛力不大。

(2)土地退化

①優質耕地少。

我國水資源充沛、熱量充足的優質耕地僅佔全國耕地的l/3,主要分佈在東南部地區。這些地區多是經濟發展快,建設佔用耕地最多、最快的地方。

②水土流失面積增加。

③荒漠化面積擴大。

④土壤層變薄、變瘠。

⑤土壤鹽鹼化、沙化。

⑥工業“三廢”和酸雨危害。

閱讀課本圖2—3“l997—1999年我國耕地減少構成情況圖”分析我國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

耕地損失主要由建設佔用耕地、耕地轉化爲其他用途和災害損毀3個方面構成。

耕地損失主要由三個方面構成,即建設佔用耕地、耕地轉化爲其他用途(如作爲經濟作物、林、草和魚塘用地等)和災毀耕地(洪澇、乾旱災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在這些耕地損失中,哪些是實質性地造成耕地的減少?哪些只是暫時的?從生態環境的角度看,調整部分耕地作爲林地、草地和水面有意義嗎?爲什麼?

在耕地損失的總量中,建設佔用(工業和城市化)及部分災害損毀(洪水、沙化、泥石流)屬於實質性地耕地損失。特別是建設佔用的耕地2/3是城鎮郊區土壤肥沃、有灌溉設施的優質良田。

耕地轉化爲其他用途時,其中生態退耕和農業結構調整,屬於非實質性的耕地損失。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開展了大範圍的生態建設,在黃土高原、東北三江平原、內蒙古農牧過渡地區、西南山區實施了一系列的生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如在黃土高原和西南山區壓縮農業用地,把大於25°的陡坡耕地和一些破碎耕地,退耕用以造林、種草,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種植經濟林和薪炭林,發展經濟,解決生活用需,而且措施的效果顯著。過去一些緩坡和中坡山地被開墾後,遇上暴雨就成爲山上水土流失,山下水衝沙壓,一損俱損,最終成爲裸岩。退耕還林後,恢復到較好的生態平衡狀態,山上茂密的植被能爲山下農田涵養水源,補充有機物,林茂糧豐,欣欣向榮。

有關農業結構調整,我國東部地區主要是發展高產、高效、優質農業,將一部分耕地轉作經濟作物、林木花卉、魚塘用地;國家在實施西部大開發中,更多的是把農業結構調整與生態退耕結合在一起,是一項富民工程。從長遠看,它是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根本措施;從近期看,又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拉動內需,增加農民收入最現實有效的途徑。如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實施退耕還林還草,使農民的生產方式發生了一系列變化,由單一的農作物種植業改變爲農、牧、林、副業全面發展的多種經營生產方式。

一大批農民除種好保留的耕地外兼營其他行業,發展林草業,舍飼禁牧促使畜種結構調整,飼養方式由過去粗放的散養逐步轉變爲舍飼圈養,並向專業化園區發展。現全縣共有奶牛、寒羊專業戶3860戶,奶牛、寒羊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服務業的發展,如獸醫、奶站、飼草料加工等,流通販運大戶也隨之產生,帶動了餐飲業的發展。

礦業是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們歷來都把礦產資源稱作“寶藏”,把能源和原材料礦產稱爲工業的“血液”和“糧食”。目前,我國80%以上的工業原材料、90%左右的能源、70%的農業生產資料和30%以上的生活用品都來自礦產資源。截至目前,我國已發現l71種礦產,探明儲量的有l58種。其中,能源礦產10種,金屬礦產54種,非金屬礦產91種,其他水氣礦產3種。礦產地約l8000處,其中,大中型礦產地7000餘處。在諸多礦產中,石油、天然氣、煤、鐵、銅、鋁、硫、磷等45種主要礦產,對國民經濟發展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爲我國的工業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是,我們在發展中也付出了較高的資源代價,經濟發展與礦產資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銳。預計到20xx年,我國45種主要礦產有半數以上不能保證建設需求,特別是一些能源基礎性礦產和大宗支柱型礦產,如石油、鐵、銅等,缺口大、供需矛盾大.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將產生明顯的制約作用。

3.礦產資源問題

想一想,我們生活中在哪些方面利用了石油、鐵、銅等礦產資源?一旦這些資源枯竭,將影響到你生活的哪些方面?

查閱資料,探討我國礦產資源的分佈及利用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①主要礦產資源均擁有量低。

中國人口占世界的21%,我國礦產資源總量只佔世界的12%,居世界第3位,特別是石油儲量僅佔世界的1.8%,天然氣佔0.7%,鐵礦石不足9%,銅礦不足5%,鋁土礦不足2%。我國的人均資源量僅爲世界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特別是我國具有戰略性意義的45種能源基礎性礦產和大宗支柱型礦產資源,人均擁有量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第80位。其中,煤炭不足世界人均值的1/2,石油不足1/8,天然氣不足l/20。資源的短缺,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着制約作用,也決定了我們不能走依靠資源的高消耗來推進工業化道路。

②礦產後備資源不足。

由於地質的賦存條件不甚理想,相當數量的沉積構造埋藏較深,造成礦產資源的地質勘探投入高、儲量增長難的局面。對45種主要礦產資源可供性新一輪論證的結果表明,到20xx年,國內可開採儲量能保證需求的只有煤、天然氣、稀土、磷鎂礦等l4種;石油、鐵、錳、鉛、鋁土礦、鎳、銻等9種只能保證需求的40%~70%。

石油它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我國至今累計探明石油可採儲量63.95億噸,其中剩餘可採儲量24.28億噸。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中國石油資源儲量始終處於負增長狀態,即採出量大於儲量增長。近年來隨着海洋和西部勘探規模的加大,儲量雖然開始出現恢復性增長,但與迅速上升的消費需求相比仍顯不足。預計到20xx年,我國石油需求量將超過3億噸;20xx年,將達到4.2億噸。假如國內石油生產能力維持在目前的水平,並且同期的石油資源勘查不能取得重大突破,到20xx年,國內石油資源對需求的保證程度不到60%,到20xx年只有40%左右。

煤炭我國煤炭資源豐富,但多數含硫量高,開發利用的環保要求高。現已探明的儲量中,可供建井的儲量少。長期開發利用率低,佈局不盡合理,開採秩序混亂,破壞、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現象相當普遍而且嚴重,發展生產需要解決投入、運力等問題。

重要大宗固體礦產如鐵、錳、鋁、銅、磷等,國內資源貧礦多、共生與伴生礦多、難選冶礦多,開發難度較大。許多五六十年代建設的主力礦山有相當一部分已難以爲繼,這些大宗礦產的可供性持續下降。據測算,20xx年的對外依存度,鐵精礦將超過60%,富錳礦達到60%,鉻鐵礦達到85%,銅礦達50%,鉀鹽達到80%。

目前,從進行普查到建設礦山,一般都要8~10年時間;從開始找礦到確定可供開發的礦產地,平均成功率只有3%~5%。由於多種因素導致地質找礦滯後,我國探明礦產儲量增長速度趕不上消耗速度。

③老礦山產能下降甚至面臨枯竭。

目前,我國已有2/3的國有骨幹礦山進入中後期,400多座礦山因資源逐步枯竭而瀕臨關閉,有的已停產閉坑,大量礦工面臨下崗。這不僅威脅到資源供應,同時也帶來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

由於產能不足,中國對國外資源的依存度日益提高,進口量急劇上升。20xx年,原油、成品油進口量已超過l億噸,石油對外依存度達5070;鐵礦石進口量超過1.4億噸,已佔到世界自由貿易量的50%;銅精礦和氧化鋁消費量的5070以上都依賴進口。20xx年前後,我國將出現金屬老礦山關閉的高峯,產能將減少37%以上。這樣,大宗礦產的進口量勢必逐年攀升。

閱讀課本第25頁材料“礦產資源浪費嚴重,礦區環境不容樂觀”,使學生認識到我國礦產資源所面臨的嚴峻形勢。

我國礦產資源所面臨的嚴峻形勢主要包括三方面:

①儲量消耗問題。

我國礦產資源的開採量與所耗儲量相比較,儲量浪費很大。據調查,煤炭開採回採率低,只有3070或稍高,鐵礦開採回採率爲90.770,銅、鉛、鋅、鎢、錫、鉬、鋁、鎳、銻等9種有色金屬,開採回收率爲79.72%,稀土資源平均綜合回收率爲26%,白雲鄂博稀土礦平均綜合回收率爲4.66%,黃金礦開採回採率爲76.91%,磷礦採選綜合回收率爲49.25%。

②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問題。

我國礦產資源絕大部分賦存環境惡劣,品位低、複雜難處理礦居多,提取難度大,資源利用率低。在礦產資源綜合利用中,可以開展綜合利用礦山的比例低(佔礦山總數的l.4%)、綜合利用指數低(爲50%,比國外低230%)、綜合回收率低(共伴生組分綜合回收率40%~70%的國有礦山企業不足40%,大量非國有小型礦山根本不進行綜合回收)、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水平不高。雲南作爲“有色金屬王國”,錫的金屬礦牀可利用共伴生元素l5~16種,目前國有重點礦山也只回收了5—7種;鉛鋅礦牀中可利用的共伴生元素8~10種,目前只回收利用4~5種。又如,全國20xx年焦炭總產量近l.8億噸,以每煉l噸焦炭可以產生430立方米煤氣計算,產生可回收利用的焦爐煤氣達360億立方米。由於中國焦化產業重焦炭生產而輕綜合利用,焦爐煤氣被回收用於發電、居民用氣、工業燃料、製造甲醇和化肥等方面不到l0%,大量直接燃燒排空——俗稱“點天燈”,每年白白燒掉焦爐煤氣300多億立方米,相當於“西氣東輸”設計年輸氣量的兩倍多。

③礦區環境問題。

由於我國大部分礦山建設得早,開採技術相對落後,礦山環境污染問題嚴重。據調查,我國伴生礦的綜合利用率在50%,採礦形成的廢水佔工業廢水的l0%,採礦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佔工業固體廢棄物的.80%以上,採礦佔用和損毀的土地近600萬公頃,而復墾率僅爲l2%,大量老礦山塌陷區、排石場、尾礦壩都有待治理。

人口增長對資源的影響

關於人口增長對資源環境的影響,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爲隨着人口增長,自然資源迅速耗竭,環境將不斷惡化(如圖2—5),即梅託斯(Meadows)模型;另一種觀點認爲,一定自然資源條件下,人口增長,資源必定短缺,則資源價格上升,於是人類將透過尋求資源的替代品、減少高耗資源商品的消費、更有效利用資源以及努力尋找新的資源,最終在人口和自然資源之間達到新的平衡(圖2—6)。

分析以上兩種觀點,並就人口增長對資源的影響這一議題,談談你的認識。

關於梅託斯(Meadows)模型,即“人口增長一自然資源耗竭一環境污染”模型,是1972年以梅託斯(Meadows)爲首的西方科學家所組成的“羅馬俱樂部”,面對人口激增、污染嚴重的現實,提出了名爲《增長的極限》的著名報告。報告認爲:如果目前的人口和資本仍以快速增長模式繼續下去的話,世界將會面臨一場“災難性的崩潰”,而避免這種前景的最好方法是限制人口增長,乃至“零增長”。

對梅託斯模型理論的評價要一分爲二。梅託斯模型建立在純數學的計算結果上,能夠描述出生態平衡與人口增長的密切聯繫。人口增加必然要開墾土地,興建住宅,採伐森林,開闢水源,結果是改變了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使其偏離有利的平衡狀態。如果偏離程度超過了生態系統自身調節能力,則生態平衡遭到破壞,自然界就要對人類進行報復。因此,考慮人口的增長和人口密度分佈問題時,必須嚴格控制人口的增長,尊重自然生態規律,使其不斷保持最優平衡。就這一點而言,這一模式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然而該模型的缺陷也是十分明顯的,最大的問題是未考慮人類控制自身發展的能力和人類的創造力。而且“零增長”的主張,無論是對亟須擺脫貧困的發展中國家,還是對仍想增加財富的發達國家,都是難以接受的。

關於“人口增長與自然資源的市場協調模式”,是一個在尋找和探索一種在環境和自然資源可承受的基礎上,更積極、可行的現代發展模式。反映這個模式的思想,首先出現於1987年由原挪威首相布倫蘭特夫人(G.H.Brundland)任首任主席,由21個國家的環境與發展問題著名專家組成的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ECD)上發表的長篇調查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該報告指出:“以前我們感到國家之間在經濟方面聯繫的重要性,而現在我們則感到國家之間在生態學方面相互依賴。生態和經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互相緊密地聯繫在一個互爲因果的網絡之中。”這樣,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第二章自然資源保護

第一節自然資源與主要的資源問題

第一課時

一、自然資源的涵義

1.自然資源的涵義

2.自然資源的類型

概念種類

可再生資源

非可再生資源

二、我國主要的資源問題

1.水資源問題

(1)我國水資源主要問題的表現

(2)產生水資源問題的因素

第二課時

2.土地資源問題、

(1)我國土地資源存在的主要問題

(2)造成耕地損失的原因

①耕地實質性損失:建設佔用

災害損毀

②耕地非實質性損失:生態退耕

農業結構調整。

3.礦產資源問題

(1)主要礦產資源問題

(2)我國在礦產資源和礦區環境所面臨的嚴峻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