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案例(蘇教版高一必修教學案例)

東明一中 嶽中博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案例(蘇教版高一必修教學案例)

教學構想

課前預習﹙學生根據學案明確目標、疏通基礎知識、﹚→課堂展示﹙課前板演→師範讀→生朗讀梳理→師引導生朗讀賞析﹚→課堂鞏固﹙生朗讀鞏固→師引導生朗讀背誦→課下作業 ﹚

三維目標

 ㈠、知識目標: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㈡、能力目標:①在理解的基礎上基本能背誦課文。②品味燭之武巧妙的遊說技巧。

㈢、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學習體會燭之武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㈠、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㈢、品味燭之武巧妙的遊說技巧。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堂實錄

一、 匯入  。(一)“毛遂自薦”成語故事匯入。1、抓住機遇,展示自己。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抓住機會展現精彩。2、有真才實學。“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是對毛遂才華的最好評價 ,今天讓我們一起認識另一位比毛遂更優秀的人物-----燭之武。(多媒體展示課題)

(二)知識連結:《左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爲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記事爲綱,以時間先後爲序,記敘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左傳》突出的特點就是善於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爲後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範。“傳”意爲註釋,《左傳》爲給儒家經典《春秋》所作的註釋性文字。  

二、 文字研討。  

1.師範讀課文。

2.生自由誦讀課文。(注意字音、停頓。)     

3.學生展示。教師點撥。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闕(jué)秦   秦伯說(yuè)   逢(páng)孫  

4.生結合課文註釋、導學案進一步梳理課文。(邊輕聲朗讀,邊梳理)    

⒌ 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各段大意。  每組選代表展示,師引導大家篩選歸納。  

第1段:秦晉圍鄭。  

第2段:臨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師。  

第4段:晉師撤離。  

三、文字賞析。  

1.第1段  

(1)生齊讀第1段。  

(2)學生展示本段知識點。  

 貳:從屬二主;    軍:名詞活用作動詞,駐紮。

 以其無禮於晉:介詞結構後置句,還原後的正常句式應爲“以其於晉無禮”。

(3)留時間學生質疑問難。(讓學生在字詞上得到落實)  

(4)師引導學生2分鐘即興背誦本段。 ﹙多媒課件啓發﹚ 

2.第2段  

(1) 男生齊讀本段。  

(2) 女生接龍串析本段。(師點撥)  

①“佚之狐言於……師必退。”   

A.形象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未見其人,先聞其名(聲)(即“才”)。  

B.在此也可窺見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還可窺見鄭伯善納諫的一面。  

②辭曰:“臣之壯……也已。”  

 進一步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滿腹才華,卻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鮮活。  

③公曰:“……”許之。  

A.鄭伯首先自責,體現了明君風範,然後以國家利益、形勢與個人利益的透徹分析感動了燭之武,可謂善於做思想工作。  

B.燭之武最終應允,決定以國家利益爲重,隻身去見秦伯,體現了他深明大義的一面。 

(3) 生質疑問難,師點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4) 學生展示本段知識梳理題:  

“已”:通“矣”,句末語氣助詞;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介詞結構後置句,還原後的正常句式應爲“佚之狐於鄭伯言曰”;  

 辭曰:省略句,補充完整後爲“(燭之武)辭曰”;  

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也”字表判斷。  

(5)師引導學生用5分鐘即興背誦本段。﹙多媒課件啓發﹚ 

⒊ 第3段  

(1) 一生範讀本段。  

(2) 生藉助註釋細細梳理本段。(因爲本段集中刻畫了燭的形象、表現出其高超的遊說技巧,所以讓學生細細品味)  

(3) 生接龍串析本段。(師點撥)   

(4) 生質疑問難,師點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5) 學生小組討論歸納、展示本段知識點。

(6) 師引導學生結合燭的遊說步驟即興背誦本段。 ﹙多媒課件啓發﹚ 

⒋  第四段  

(1)女生齊讀本段。  

(2)男生接龍串析本段。(師點撥)  

晉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實,“不仁”只是一個藉口,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兵攻鄭。“不知”是實質,“知”是理智,是對現實情況的客觀分析,是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不武”是因爲勝負之數,難以預料。所以,說到底,晉的退兵,是“利”字使然。  

(3)學生討論歸納本段知識點  

(4) 師引導學生即興背誦本段。  

四、燭之武的遊說藝術。(學生合作討論,學生展示)

燭說秦伯運用了高超的攻心術: ﹙多媒課件明確﹚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爲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 

第四步,引史爲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五 、 總結全文,背誦全文。

六 、課堂鞏固練習。(學生根據課件提示,展示鞏固內容,教師展示規範答案)

多媒體展示(一):重點文句翻譯練習

⒈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⒉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

⒊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⒋夫晉,何厭之有?

多媒體展示(二):重點文句翻譯練習規範答案

⒈因爲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並且在與從屬於晉國又從屬於楚。

⒉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做不成什麼了 

⒊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爲您秦國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麼害處。 

⒋晉國,有什麼滿足的呢? 

多媒體展示(三):重點文段翻譯練習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避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爲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多媒體展示(四):重點文段翻譯練習規範答案

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去見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別的國家把遠地作爲(秦國的)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爲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做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麼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晉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何時才能滿足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爲它的邊境,又想往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侵損秦國,將從哪裏得到它所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很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杞子、逢孫、楊孫守衛鄭國,於是秦國就撤軍了。

課堂反思

    本節課授課前我參閱了許多有關本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課件,博採衆長,結合我校學生實際,力求貫徹“預習--展示--鞏固”的創新課堂教學思想,把學案導學和多媒體教學有機融合,進一步提高高課堂效率。從實際教學效果看,學生積極性大大提高,合作探討意識明顯增強,課堂效率明顯提高。由於對這一課堂理念的精髓還沒有理解很透徹,教學中明顯帶有較多傳統課堂的痕跡。

自我評價

    在新的課堂教學理念下,本課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較好地完成了課堂的三維目標。學案導學構建了師生交流的共同平臺,便於教師課堂教學和學生主動思維、合作探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我們需要積極探討,踊躍參與,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積極迎接挑戰,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嶽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