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實例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實例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實例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左傳》及相關文學常識;

2、掌握文言句式及實虛詞,瞭解文言文誦讀的基本方法;

3、分析人物(燭之武)形象。

【過程與方法】

1、以誦讀爲手段,以問題爲線索,梳理文章脈絡;

2、探究燭之武退秦師的原因;

3、瞭解勸諫藝術的現實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燭之武臨危受命,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學會如何與人交流、溝通。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英雄在人們心目中是偉大的,他們爲民排憂,替國解難,殫精竭慮,置個人安危於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時期鄭國的燭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借選自《左轉》的這篇歷史散文了解燭之武退秦師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一起去學習他的說話藝術。

題目中的“退”是使動用法,“師”解釋爲軍隊。

【設計意圖】利用閱讀期待,激發學生急於閱讀的興趣。

二、檢查預習

引導學生質疑,對課文中難以理解的字詞解難。

【設計意圖】透過質疑,瞭解學生預習情況,把握學生學習能力。透過強調文中重點實虛詞,疏通課文內容,提高學生文言文理解能力。

二、瞭解《左轉》

《左傳》是我國第一步敘事詳細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爲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多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左傳》善於描寫戰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簡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生動,是歷代散文的典範。

【設計意圖】文科生對於文學常識的學習需要落實到每節課,每篇課文中。

三、把握文章脈絡

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請大家再次速讀課文,回答問題。

(一)燭之武是在怎樣的背景下退秦師的?齊讀第一自然段。

①其無力於晉:鄭國曾經對晉文公無禮

②且貳於楚也:從屬於晉的同時,又從屬於楚國

投影:補充故事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鄭國沒有以禮相待;而是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楚國大敗。

(二)一言使國興,一語使國亡,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的呢?生讀第三自然段。

①鄭既知亡鄭——避其銳氣。

理解:燭之武似乎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這自然會使秦伯放下戒備之心,願

意聽他把話說完,從而爲進一步打動秦伯提供了可能。

②鄰之厚,君之薄也。——闡明利害。

理解:秦、鄭相距遙遠,晉、鄭確是近鄰,因此亡鄭只能對晉國有利,對秦國不但無利益可言,反而因“鄰之厚”而“君之薄”。燭之武這兩句話的目的是闡明利害,委婉而謹慎地動搖秦君。

③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以利相誘。

理解:以利益引誘秦伯,說明儲存鄭國對秦國可能有種種好處。當然,獲得這些好處的前提就是要秦國放棄進攻鄭國。

④君之所知也——以史爲例。

理解:在一番拉攏利誘之後,燭之武察言觀色,又不失時機地從兩國的歷史關係上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

⑤何厭之有?不厥秦,將焉取之?——推測未來。

理解:從歷史講到現實,進而推測未來,燭之武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推測其滅鄭之後必定要進犯秦國。燭之武赤身裸地挑破秦晉關係,可以讀得慷慨一些。

誦讀指導:這段話說的委婉謹慎,但又有着很強的內在邏輯力量,誦讀時要注意說話的口吻,口氣不可太強,更不能咄咄逼人,但又不能軟弱無力。

文言實虛詞:①越國以鄙遠。②敢以煩執事③焉用亡鄰以陪鄰?④何厭之有?⑤舍鄭以爲東道主⑥行李之往來⑦既東封鄭⑧唯君圖之

齊讀第三自然段。

【設計意圖】本段的古今異義詞語較多,重點講解利於學生對內容的理解。。

(三)燭之武退秦師的結果如何?

①秦國悅,與鄭人盟。

②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③晉文公: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吾其還也。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誦讀指導:此段以整句爲主,思維嚴密,表現出晉侯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

斷,要讀得沉穩自如。

自由誦讀課文一、三、四自然段。

【設計意圖】以上教學環節,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透過誦讀課文和尋找關鍵詞句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脈絡。

(四)燭之武究竟是個怎樣的人?他是自告奮勇要求去勸退秦師的嗎?

①佚之狐:“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側面描寫)從佚之狐口中我們得知,燭之武的能言善辯、才華橫溢早已聞名鄭國。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嗎,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業已。”(語言描寫)有滿腹委屈和牢騷,不過牢騷發泄後又義無反顧地奔赴敵營。說明他是個深明大義、知難而退的勇士。

③巧妙地掌握秦伯的心理,一番話便說服了秦伯,說明燭之武是個不卑不亢、機警善辯的外交家。

④之所以能夠抓住秦伯要害,是因爲他對鄭國這樣一個小國的地位、力量以及兵臨城下的局勢瞭如指掌,說明燭之武還是個審時度勢、統觀全局的政治家。

誦讀指導:燭之武滿腹牢騷,鄭伯情真意切,讀這段話時虛詞是關鍵。

【設計意圖】此環節目的在於總結人物形象特徵,對人物塑造方法的把握。

(五)燭之武爲什麼會成功?除了他自身的機智、善辯這些主觀原因還有那些客觀原因?

①佚之狐——慧眼識英雄的伯樂。

②鄭伯——善於納諫、勇於自責。“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作爲一國之君,能主動自責,可見其肚量和情真意切。況且鄭伯不止於自責,還能指明鄭國滅亡的後果。誠意和透徹的.分析終於打動了燭之武(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③“無禮於晉”、“貳於楚”之事也是小事,晉鄭間並無深仇大恨,且與秦關係不大,所以危急情形尚可緩和。

④兩軍分兵駐紮,使鄭有機會單獨接觸秦君。

(六)內容小結

全文以“退秦師”爲中心,從秦晉圍鄭開始,到秦晉退兵作結,塑造了燭之武有勇有謀、能言善辯、審時度勢的形象。

再次自由誦讀全文。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篩選課文中有用的資訊,併發揮想象,加深對燭之武形象的理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避免按課文順序講解的枯燥沉悶。

四、合作探究

1、古話說:伴君如伴虎。披“龍鱗”、逆“聖聽”需要大智大勇,而作爲君王更需要虛心採納方可成就偉業,你還知道哪些善諫忠臣和善納明君?

①鄒忌與齊威王:齊王接受鄒忌的進諫,聽取羣臣的意見,於是有“戰勝於朝廷”的美談。

②觸龍與趙太后:觸龍抓住趙太后愛子之心,將心比心、動之以情、申明大義,最終解開太后心結。

③魏徵與唐太宗:唐太宗“夫以銅爲鑑,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鑑,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歿,朕失一鑑矣。”

④管仲與齊桓公:齊桓公豁達大度,不但沒有治管仲的罪,還任命他爲相,後來齊國日益強大。

2、勸諫藝術對於現代人有怎樣的意義?

①理解對方感受,委婉對話,有效溝通;

②傾聽別人意見,完善自我,提高修養;

【設計意圖】透過對現實生活的關注,鼓勵學生更好地把理論用於實踐。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了解了燭之武退秦師的相關內容,感受燭之武的勇敢、機智和善辯,這種委婉勸說的藝術在今天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我們還應學會傾聽和交流,唯有這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六、佈置作業

整理課文中文言句式和實虛詞。

七、板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