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透鏡物理教案

作爲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透鏡物理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透鏡物理教案

透鏡物理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透鏡的種類。

(2)瞭解透鏡的焦點、焦距,認識凸透鏡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的發散作用。

(3)探究並知道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4)瞭解透鏡在投影儀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2)透過探究活動,體驗探究過程的全過程和方法。

(3)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於實際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充分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1.複習:筷子斜插入透明玻璃杯的水中時,爲何從側面看筷子變彎折?

生:發生了光的折射現象。

2.故事引入:同學們聽說過用冰取火的故事嗎?用冰取火,似乎不可思議。但這並非訛傳,這一創舉發生在一千多年前。據晉代張華的《博物志》記載:“消冰命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這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的發明創造。

同學們想不想知道這其中的奧妙以及所蘊藏的科學道理呢?透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將逐步揭開這其間的神祕面紗。

二、新課教學:認識透鏡

其實將透明的冰削成圓形後就變成了一種光學器材,我們把這種光學器材稱之爲透鏡。

1.透鏡:由玻璃、樹脂或水晶等透明材料製成的兩個表面或至少一個表面是球面的光學裝置。

(展示實物)

2.透鏡的類型:請同學們觀察上圖,看看這些透鏡有沒有什麼特點?

生:有,有的透鏡中間厚,邊緣薄;也有的透鏡中間薄,邊緣厚。

①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

②凹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

那麼,“用冰取火”的故事中的透鏡應該是哪一種呢?爲什麼這種透鏡可以點着火呢?

生:應該屬於凸透鏡。

看來,我們還得先來了解一下各種透鏡對光會起到怎樣的作用?

3.(觀察實驗)透鏡對光的作用:

取一個大燒杯,裏面充以煙霧,倒扣在桌上,用以小型平行光源射出一平行光束。然後在杯底放一個凸透鏡或凹透鏡,從煙霧中觀察透鏡對平行光的作用。

觀察教師演示實驗,透過對所觀察到的現象的討論得出結論:光束透過透鏡時會發生光的折射現象。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

教師總結: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

4.幾個關於透鏡的基本概念:

①主光軸:透過透鏡兩個球面球心C1、C2的直線。

②光心:主光軸上的特殊點,透過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薄透鏡的幾何中心可以認爲是光心。用“O”表示。

(演示現象,從現象入手介紹焦點、焦距的概念。)

③焦點:平行於透鏡主光軸的光束經凸透鏡折射後的能量會聚點,用“F”表示。這一點光斑最小、最亮。

④焦距:焦點到透鏡光心O點的距離叫焦距,用表示。

師:我們又如何能找出凸透鏡的焦點並測量出凸透鏡的焦距呢?

生討論分析得出:我們可以讓凸透鏡正對太陽光,透過透鏡的太陽光能聚集在一點,這個點就是凸透鏡的焦點。我們如果能測出承接面與透鏡平面的距離,那麼我們就測出了該透鏡的焦距。

5.測量凸透鏡的焦距的方法:聚焦法

6.透鏡對光的作用中的幾條特殊光路。

師:凸透鏡除了對光線有會聚作用以外,它能否也像平面鏡一樣成像呢?如果能成像,那麼凸透鏡成像的原因是什麼呢?

生:也能成像。

7.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是凸透鏡成像的原因。

三、課堂反饋

畫出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

四、課內小結

學生總結本節知識要點

【實踐活動】

讓學生們在課後去觀察一下,在生活的周圍有沒有透鏡?能不能區分哪些是凸透鏡?哪些是凹透鏡?透過實踐活動,再次瞭解兩種透鏡對光的作用。

【課後作業】

學生活動手冊的部分練習,或可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適當安排練習。

教學反思

教學活動是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積極探索的過程。教師的教學過程應當是設計一系列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在參與過程中應讓學生自己儘量透過自己的觀察去發現問題、認識透鏡、找出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不同點,在實驗的基礎上,由學生找出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不同作用。本節透過教師的適當引導、學生的自主觀察,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其進行觀察,使其在觀察中學習、思考。

透鏡物理教案2

【三維目標】

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實驗時能夠正確測出凸透鏡的焦距,能夠利用光具座進行實驗。

2、能設計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經歷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全過程。

3、透過實驗探究,體驗參與實驗探究的快樂和感受獲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與他人交流、合作的學習習慣。

【教材分析】

學生對凸透鏡的認識,在上一節課的學習中已經有所瞭解,但對物體透過凸透鏡怎樣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會成什麼樣的像,還不夠了解。所以,本節教材主要對凸透鏡成像規律進行探究,這個探究實驗是一個較完整的科學探究實驗。目的是:一讓學生認識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二是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實驗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

2)讓學生知道科學探究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的方法。

2、難點:

1)實驗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

2)讓學生知道科學探究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的方法。

【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法、討論交流法。

【教學用具】

光具座、凸透鏡、蠟燭、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教學

1、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

1)提出問題教師:請同學們用小玩具按照課本P61圖3-47所示的方法做一個實驗,移動放大鏡或白紙板的位置,會在白紙上看到怎樣的像?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瞭解情況。讓學生說出看到的像的特徵。教師:對你所觀察的現象,你想提出什麼問題?如:凸透鏡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關?

2)猜想與假設讓學生交流討論,提出自己的猜想,並說出猜想的依據。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我們知道實驗是探究物理知識最基本的一種方法。那麼,要驗證你的猜想是否正確,就要進行實驗。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交流,設計出實驗方案。(在此,教師邊示範邊講解,向學生介紹光具座的正確使用方法,同時指出實驗時要注意的問題。)由於不同組桌面上的凸透鏡的焦距不同,你們想透過什麼辦法得知凸透鏡的焦距?(實驗測量,也可查說明書)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制定出實驗步驟。讓其中一組把實驗步驟向大家介紹一下,如果可行,給予肯定;如果不可行,應予以糾正。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讓同學們進行實驗。比一比,哪個小組實驗做得最快、最好,要注意分工合作。

5)分析與論證分析實驗數據,用自己的話把凸透鏡成像規律表達出來。

6)交流與合作請跟同學們交流一下實驗研究的結果,看看得出的規律是否一致。板書:凸透鏡成像規律

2、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學習放大鏡的有關知識:

1)放大鏡的工作原理?

2)使用放大鏡時要想讓物體的像變大些,應怎麼辦?讓學生閱讀課文後或做過實驗後,回答上述問題。思考:若兩個凸透鏡大小相同時,透鏡的厚度對放大倍數有影響嗎?可讓學生透過實驗,得出這個問題的答案。請同學們觀察圖3-50: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及用其觀察到的像。

二、歸納小結

透過本節學習,你有什麼收穫?讓學生對本節的學習進行歸納,特別是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及其探究實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自我評價與作業”。

2、寫出實驗探究報告。

3、完成本節的“基礎訓練”。

四、反思

本節教學安排及設計還是比較充分的,按照科學探究的思路,從問題的提出到實驗方案的設計,從實驗進行到結論的得出,學生做得既全面又準確,效果較好。

五、板書設計

透鏡物理教案3

課型:新授課 設計人:

教學目的、任務要求:

1、知識與技能:了 解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瞭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以及實像和虛像的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應用。

教學重點: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原理。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與預習:

透過上一節的學習,我們已經掌握了兩種透鏡的有關知識.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回答以下問題 :

1、邊緣厚中央薄的是 透鏡。 邊緣薄中央厚的是 透鏡

2、透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 。

3、透鏡對光的作用: 凸透鏡對光起 作用。 凹透鏡對光起 作用。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實像與虛像的區別:

實像是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當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虛像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成的,而是實際光線的反射光線或折射光線的反向 延長線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

1.照相機: 想想做做

動手製作模擬照相機 方法:在直徑較大的圓紙筒一端固定一個凸透鏡,在直徑較小的圖紙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紙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紙筒內。製作完成後,把模擬照相機對着室外,並前後拉動直徑較小的紙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觀察所成 的像,回答:問題1.像是正立還是倒立? 像是縮小還是放大? 像是虛像還是實像?

2.投影儀:

觀察投影儀,着重觀察鏡頭,瞭解其構造問題2:像是正立還是倒立?(以像上人物頭腳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頭腳朝向比較得出)像是放大還是縮小(和投影片上 的人物相比);像是虛像還是實像? 投影儀上的平面鏡的作用是什麼?

3.放大鏡:

用凸透鏡看書上的字,說出看到的情況:

問題3:字是正立還是倒立? 字是放大還是縮小?

小結:1、照相機的鏡頭相當於 ,來自物體的光經過照相機鏡頭後 在膠片上,成___像。

2、投影儀的鏡頭相當於 ,來自投影片的光透過凸透鏡後成像,再經過鏡 ,使屏幕上成 像。 3、放大鏡成 像。

三、訓練與檢測:

1、 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它們用的透鏡分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 照相機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儀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3、 在透明塑料片下壓着一張報紙,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過水滴看到報紙上的字比旁邊的字____ (填“大”或“小”),這 說明此時的水滴相當於一個__鏡,它成的是___、___、__像。

4、 下面是對凸透鏡成像的說法,其中正確的是:( )

A.凸透鏡只能成實像 B.凸透鏡只 能成虛像

C.凸透鏡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 鏡既能成實像,又能成虛像

5、 窗臺上放着裝有水的圓形玻璃缸,太陽光透過玻璃缸射到屋內窗臺下的桌面上,發現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陽光亮,下列解釋中錯誤的是:( )

A.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B.裝有水的圓形玻璃缸相當於凸透鏡

C.水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D.裝有水的圓形玻璃缸相當於凹透鏡

6、 手持凸透鏡在人眼和課本之間移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凸透鏡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課本放大的像B.凸透鏡在離課本較遠時,才能看到課本放大的像 C.凸透鏡在離課本較近時,才能看到課本放大的像

D.無論凸透鏡放在什麼位置都不能看到課本放大的像

7、 如圖所示四種情景中,由於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是:( )

A B C D

8、 下列光學儀器中,得到縮小實像的是( )

A. 凹透鏡 B . 平面鏡 C. 幻燈機 D. 照相機

9、 在辦公桌的玻璃板上滴一滴水,透過這滴水可看到玻璃板下壓着的字變大了,這是由於水滴相當於( )A.平面鏡 B.凸透鏡 C.凹透鏡 D.平行玻璃磚

10、下列光學儀器的應用,哪個能得到比物體大的實像( )

A.放大鏡 B.照相機 C.投影儀 D.潛望鏡

課堂總結:

板書設計:

自我點評:

透鏡物理教案4

知識目標

(1)瞭解什麼是凸,什麼是凹;

(2)知道凸的會聚作用和凹的發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點、焦距和主光軸;

(4)知道如何利用凸產生平行光。

能力目標

透過觀察各種,觀察凸和凹對光的會聚作用和發散作用的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學會注意觀察事物的本質特徵,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

透過對如何利用凸產生平行光的討論和演示實驗,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透過介紹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利用冰對準陽光取火的事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勵學生爲振興中華努力學習。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介紹了什麼是凸、凹、薄、的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及對光線的作用等知識,這些知識既是有關的基本知識,也是後面學習凸成像的準備。教材對主光軸、光心講得很簡單,僅使學生認識就行了。本節重點是講述凸對光的會聚作用,凸的焦點、焦距。對凹也講得比較簡單,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凹對光的發散作用。關於凹的虛焦點,可略講。

教法建議

本節教法應以實驗法爲主,輔以啓發式教學法和討論法。應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討論分析實驗結果。

教學設計示例

一、難點分析

1、凸和凹對光的作用

講解凸和凹對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進行實驗,透過實驗取得豐富的感性知識外,還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規律,參照下圖來進行分析。當一條平行於玻璃三棱鏡底邊的光由空氣射入玻璃時,折射光線靠近法線折射。光進入玻璃以後又從玻璃射入空氣中,發生第二次折射,這時折射光線將遠離法線折射,兩次折射的折射光線都由玻璃三棱鏡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鏡厚的部分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對光會起聚作用。

2、正確理解會聚和發散

凸對光的會聚作用是表明光透過凸以後會變得收攏些,但是並不意味着一定會聚於一點。如下圖所示,以S點發出的光是發散光束,光經過凸折射後仍是發散的,並不能會聚,凸在這裏的作用只是減弱了它的發散程度。

凹鏡對光的發散作用是表明光透過凹以後會更散開一些,但是散開不一定不能會聚,如下圖所示,從左側來的兩束光由於凹的作用沒有在S點會聚,而是在S會聚,它減弱了入射光的會聚程度。

透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當判斷對光束是起會聚作用還是發散作用時(或者根據給定的光束判斷的種類),一定不能僅僅依據折射光是否能會聚於一點來判斷的作用或種類,而應當對摺射光束與入射光束進行比較,再依據前邊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

二、課時安排

1課時

三、學生活動設計

1、觀察凸和凹。

讓學生觀察凸和凹,觀察各種形狀的凸和凹的實物及截面圖,進而透過提問,認識這兩種。

2、透過實驗,觀察凸對光有會聚作用,凹對光有發散作用。

3、觀察凸對光有會聚作用,凹對光有發散作用的演示實驗,並透過分析進一步認識什麼是會聚,什麼是發散。

4、利用光的折射規律,分析平行於玻璃三棱鏡底邊的光透過三棱鏡以後的光路,從理論上弄清凸爲什麼對光線起會聚作用,凹爲什麼對光起發散作用。

四、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課題

列舉放大鏡的鏡片、眼鏡的鏡片、照相機的鏡頭、幻燈機的鏡頭、以及電影放映機、顯微鏡、望遠鏡等儀器的鏡頭。可以把教學內容事先繪製在膠片上用投影幻燈打在幕布上,方便課堂教學。

2、新課教學

讓學生觀察凸和凹,觀察各種形狀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狀,進而透過提問,認識這兩種。

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引導同學先找出帶有共性的特徵,這些特徵是什麼?

再分析不同類別的有什麼不同特徵。

用投影儀打出如下六個的截面圖,

使學生能明確辨別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

用投影儀打出下面的圖,具體講解薄薄的含義。

教師介紹光具座等實驗儀器及使用方法,應在演示臺上邊演示邊講解,講述中應強調以下幾點:

(1)光源發出的光是平行光,從無窮遠射來的光是平行光,前邊所提到的太陽光也是平行光。

(2)讓正對着射來的平行光,這樣入射光線將與主光軸平行,我們只研究與主光軸平行的光經過發生折射的現象。

(3)注意觀察光線經過這兩類折射以後是否能會聚於一點。(指導學生注意調節光屏位置)

學生開始實驗,教師在學生中巡視,並進行指導,實驗結束後提問。

演示實驗可以用激光演示儀進行,如果沒有條件可以用煙箱,不論用什麼儀器,都應使學生能清楚地觀察到,平行光經過前後光的傳播路徑。

實驗進行過程中,可以邊讓學生觀察,邊提問學生,以引起學生注意。

透過前邊的實驗同學們對光透過前後的路徑,以及兩類對光的作用有了比較深刻的感性認識。教師應透過圖形對這兩類進行對比分析。

3、總結

研究兩種及它們對光線的作用,尤其是重點研究凸對光線的作用。教師可提問學生,由學生總結髮言,以利於學生的思考與理解。

探究活動

【課題】調查近視鏡和老花鏡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實驗分析近視鏡和老花鏡屬於何種,分析其對光線的作用。

【備註】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透鏡物理教案5

知識目標

(1)瞭解什麼是凸,什麼是凹;

(2)知道凸的會聚作用和凹的發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點、焦距和主光軸;

(4)知道如何利用凸產生平行光.

能力目標

透過觀察各種,觀察凸和凹對光的會聚作用和發散作用的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學會注意觀察事物的本質特徵,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

透過對如何利用凸產生平行光的討論和演示實驗,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透過介紹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利用冰對準陽光取火的事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勵學生爲振興中華努力學習.

教材分析

本節介紹了什麼是凸、凹、薄、的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及對光線的作用等知識,這些知識既是有關的基本知識,也是後面學習凸成像的準備.教材對主光軸、光心講得很簡單,僅使學生認識就行了.本節重點是講述凸對光的會聚作用,凸的焦點、焦距.對凹也講得比較簡單,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凹對光的發散作用.關於凹的虛焦點,可略講.

教法建議

本節教法應以實驗法爲主,輔以啓發式教學法和討論法.應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討論分析實驗結果.

教學設計示例

難點分析

1.凸和凹對光的作用

講解凸和凹對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進行實驗,透過實驗取得豐富的感性知識外,還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規律,參照下圖來進行分析.當一條平行於玻璃三棱鏡底邊的光由空氣射入玻璃時,折射光線靠近法線折射.光進入玻璃以後又從玻璃射入空氣中,發生第二次折射,這時折射光線將遠離法線折射,兩次折射的折射光線都由玻璃三棱鏡()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鏡厚的部分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對光會起聚作用.如上圖(乙)

凹對光起發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參照下圖(甲),和圖(乙)來進行分析.

2.正確理解“會聚”和“發散”

凸對光的會聚作用是表明光透過凸以後會變得收攏些,但是並不意味着一定會聚於一點.如下圖所示,以S點發出的光是發散光束,光經過凸折射後仍是發散的,並不能會聚,凸在這裏的作用只是減弱了它的發散程度.

凹鏡對光的發散作用是表明光透過凹以後會更散開一些,但是散開不一定不能會聚,如下圖所示,從左側來的兩束光由於凹的作用沒有在S點會聚,而是在S′會聚,它減弱了入射光的會聚程度.

透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當判斷對光束是起會聚作用還是發散作用時(或者根據給定的光束判斷的種類),一定不能僅僅依據折射光是否能會聚於一點來判斷的作用或種類,而應當對摺射光束與入射光束進行比較,再依據前邊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

透鏡物理教案6

教學目標

1.瞭解兩種透鏡的形狀,成像特點,對光的作用;會區分兩種透鏡。

2.初識猜想、假設、收集證據等探究要素,分類、比較等思維方法。

3.體現學習的樂趣,增進對物理的情感。

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重點是瞭解兩種透鏡的形狀,成像特點,對光的作用;會區分兩種透鏡。因此這節課的設計思路是透過實驗探究爲主的教學方式進行設計;以實驗爲主線,透過探究性實驗,學生間的討論、設計、動手及合作的觀察、分析揭示透鏡成像的特點,把透鏡分成兩類,再對它們的形狀共性進行探究得定義;關於透鏡對光的作用進行假設,利用實驗進行驗證得出結論。爲突出知識點,在課件製作上利用了藝術字進行處理,形象直觀的表現透鏡的特點。爲鞏固知識,設計了區分老花眼鏡和近視眼鏡的活動,最後透過常見的冰、水製作透鏡開拓學生的視野,利用光在傳播過程中伴隨着能量的傳遞,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觀察魚缸中的金魚,引發學習興趣與慾望,將學生從生活引向物理。

師:(手託養有金魚的魚缸)同學們,請你們觀察一下老師所養的金魚,並用你的手比劃它們的大小。

生:……

師:(捉一條金魚與學生的比劃的大小進行比較,發現實際上的金魚要小得多)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爲了揭示這其中的奧祕,我們用下面的幾個小實驗來進行探究。

2新課教學

2.1透過水杯看字等活動體驗透鏡成像的情況,豐富學生的資訊。

實驗1:透過裝水的透明玻璃杯看近處的字:從側面看字是放大的;把書放在水杯下,從杯口向下看,字是縮小的。

實驗2:利用老花眼鏡和近視眼鏡看近處的字:老花眼鏡看字是放大的;近視眼鏡看字是縮小的。

實驗3:在透明塑料紙上滴一滴粘紙的膠水,透過這滴膠水看近處的字是放大的;當在這滴膠水上覆蓋一層透明塑料紙後再在這滴膠水的中央,用手指輕按一下,透過這滴膠水看字是縮小的。

實驗4:用老師提供的圓形鏡片看近處的字(兩類透鏡各兩個);一類成放大的,一類成縮小的。

(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實驗記錄表格中的相應欄目中)

2.2將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類,知道透鏡按成像情況分成兩類。

師:同學們,你們能把剛纔看到的現象分成幾類?各有什麼特點?(根據剛纔的實驗記錄中的實驗現象,小組交流、討論,進行分類。老師課前將實驗的現象拍成照片,製成課件,適當的時候放出來,請學生對着課件再次進行分類,增加師生的雙邊活動。)

生:兩類:一類能成放大的像;一類能成縮小的像。

2.3探究兩類透鏡的外部特徵,定義透鏡的名稱。

師:其實這就是老師今天要講的兩種透鏡一種能使近處的物體能成放大的像;一種能使近處的物體能成縮小的像。你們以鏡片爲代表,探究一下,成放大像的鏡片在形狀上有什麼特點成縮小像的鏡片在形狀上有什麼特點?

(學生在觀察、討論、探究過程中老師分發被從中間切割成半圓的鏡片)

生:成放大像的鏡片是中間厚邊緣薄,成縮小像的鏡片是中間薄邊緣厚。

師:我們把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叫凸透鏡把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叫凹透鏡。

(這裏的透鏡是從眼鏡店中購買的普通老花和近視眼鏡的玻璃鏡片,並從鏡片的中間切割成兩片半圓形。)

2.4實驗探究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師:透鏡是能透光的,同學們設想一下,一束光線透過透鏡後將會發生什麼現象?

(說明:上課前沒有預想到學生在小學自然課上的內容還能記得,並應用在這裏,老師並順着學生的思維,進一步介紹光傳遞的過程中伴隨着能量的傳遞,並進行了適當的補充,從而增加了環保教育。)

生: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

師:說出你的理由。

生:在小學的自然課上,我們用放大鏡在陽光下時能形成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在光斑處放上火柴後能把它點燃,所以我認爲是會聚。

師:這位同學肯動腦筋,結論也對,並且它的這一實驗現象也進一步表明,光在傳播的同時,伴隨着能量的傳遞。同學們這會兒在課堂上,不到外面去用陽光驗證他的結論,但我們可以用手電筒驗證一下。

(學生討論,在紙上畫出自己的猜測,並用老師提供的手電筒驗證自己的猜測。)

生:一束光線透過凸透鏡後光斑變小,透過凹透鏡後光斑變大。

(老師透過激光演示儀進一步驗證學生得出結論的正確性,並結合實驗介紹出相關知識點)

師:由於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作,所以又叫會聚透鏡;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所以又叫發散透鏡。凸透鏡對光會聚的一點叫焦點,用f表示;焦點到透鏡中心的距離叫焦距,用f表示。剛纔那位同學所說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其實就是透鏡的焦點。我們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尋找凸透鏡的焦點和測出焦距。

2.5 整理知識

師:透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透鏡的特點有哪些?

(說明:爲節約版面,未按原文用藝術字圖示)

2.6以辨別、設計透鏡等活動方式,深化和“活化”課堂內容。

師:現在我手上有兩副帶外框的皮眼鏡,現在請一位同學拿去辨別一下,哪一副是老花眼鏡,哪一副是近視眼鏡?說出你的方法?

生: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是用手摸,根據中間和邊緣的厚薄來區分;第二種是看近處的字,根據成放大或縮小的像來區分;第三種是放在陽光下,看它對光線的作用來區分。

師:這位同學回答很好,能把我們本節課的內容正確應用了。但是我現在手上有許多粉筆灰,哪位同學願意把你的眼鏡讓我摸一下?

生:……

師:對於重要的光學元件一般不用手摸的方法來區分透鏡的種類,所以我們主要提倡另外的兩種辨別方法。

師: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大家能不能告訴我,爲什麼我們看到魚缸中金魚比實際的要大?

生:魚缸和水組合,相當於一個凸透鏡,對裏面的金魚有放大作用,我們看到的是放大了的金魚的像。

(由剛纔的那位學生講的凸透鏡能使火柴點燃進一步拓展,適時進行環保教育。)

師:大家有沒有外出旅遊?特別是登山?

生:去過。

師:有沒有見到過一種特別的警告牌與我們本節課內容有關的?是什麼內容?

生:有。請不要隨便丟棄盛有飲料的透明飲料瓶。

師:爲什麼要這麼說?

生:從前面的實驗中我們知道盛水的玻璃杯相當於凸透鏡,盛有飲料的透明飲料瓶也相當於凸透鏡,對光具有會聚作用,同時伴隨能量的傳遞,能使火柴點燃,表明也能點燃乾草等,容易引發火災。

師:(借學生的話題,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除了老師剛纔教你們做的一些透鏡外,你們討論一下,還能用哪些材料製作透鏡?

生:可以用冰塊製作冰透鏡。可以把透明塑料紙的四角用線吊着,把中間倒水,製作水透鏡。……

師:(對學生的想法大加讚賞和肯定)現在大家知道了爲什麼雨過天晴時,種反季蔬菜的農民要及時將透明塑料薄膜上的積水清理掉。

生:……

透鏡物理教案7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知道凸透鏡能成放大的像;

2、透過觀察和初步實驗辨別凸透鏡和凹透鏡;知道透鏡焦點和焦距;

3、會利用平行光測量凸透鏡的焦距。

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以豐富、生動的感性認識爲基礎,帶着問題,體驗科學

探究的過程;

2、經歷用多種方法辨別凸透鏡和凹透鏡的過程,並嘗試對各種方法的優劣做初步評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創設情景,鼓勵學生提出質疑,養成學生主動思考、善於思考的習慣;

2、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科學的研究方法,逐步提高物理學習的興趣

重點:瞭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

難點: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學法指導:透過觀察和實驗,總結歸納規律。

預習導學:本節課注重引導學生透過“做”,透過“解決問題”,透過“交流與合作”,感知有關方法,構建關於透鏡的科學內容。在問題給出時注重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感覺到物理就在身邊,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匯入:同學們知道,用放大鏡可以把小字放大我們會看得更清楚;旅遊時有看到美好的風景我們會用照相機拍攝下來;眼睛近視的同學配一副眼鏡就又可以看清楚東西了,這是什麼原因呢?今天讓我們共同來揭開上述現象中的祕密,引出課題,閱讀教材並完成以下題目:

預習習題:

1透鏡是利用光的_________規律製成的。透鏡有兩類:一類是中間比邊緣厚的透鏡叫做,如鏡片;另一類是中間比邊緣薄的透鏡叫做,如鏡片。

2、光心大致在透鏡的中心處,透過光心和球面球心的直線叫做透鏡的。

3、凸透鏡對光有作用,凹透鏡對光有作用。

4、平行光透過凸透鏡,將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稱爲凸透鏡的,到光心的距離叫做,一個透鏡有兩個。

標籤:透鏡 物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