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放大鏡》小學教案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放大鏡》小學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放大鏡》小學教案

《放大鏡》小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教學重點: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

教學難點:放大鏡是“凸”“透”鏡

教學準備:放大鏡(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儘量放大倍數大一點),平面鏡片。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教學過程

一、問題與猜想

1、匯入: 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麼?”(生: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我來介紹一下放大鏡。(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展開介紹)。

2、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

(1)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並未變大)

(2)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裏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於電子產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鑑定郵票、珠寶商鑑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髮纖維等、農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製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二、探究與實踐

1、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

3、交流新發現後,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三、拓展與創新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說說它在生活中的應用。

2、學生嘗試利用放大鏡來放大物體。

《放大鏡》小學教案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放大鏡是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看清更多細節的作用。

2.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厚,邊緣薄;鏡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

3.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學習、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過程與方法

1.經歷觀察工具共同點和不同點的對比活動,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點。

2.學會使用放大鏡,對比肉眼觀察和使用放大鏡,能發現更多的細節。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培養持續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事物的興趣。

2.瞭解放大鏡的發明史,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3.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樂於與人合作,共同探究。

【教學重點】

知道放大工具的結構特點,瞭解放大鏡能放大物體圖像,看清更多細節。

【教學難點】

透過對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點,明白放大鏡是“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每生一面)、信封、錢幣;十種對比觀察的器具;燒杯、水、記錄紙。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

教學流程

一、匯入

課前視頻匯入

1.思考:你看到了什麼,它與我們看到的實物有什麼不同

2.組織學生回答,匯入新課。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祕密

1.出示10種不同的器材,分別用它們觀察文字,尋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將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兩類。(預測-實測)

(2)比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

(3)比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樣的器具能放得更大?

2.交流學生的發現。

透過比較發現能放大物體圖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間厚)不能空心的特點。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間越厚,邊緣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體的圖像也就越大。知道放大鏡也叫凸透鏡。

3.拓展活動:用什麼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爲一個“自制的放大鏡”。

4.小結,並介紹放大鏡的歷史。

三、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瞭解放大鏡的用途,讓學生談談生產、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鏡?

2.用肉眼和放大鏡正確的操作方法進行物體觀察,比較肉眼觀察和在放大鏡下觀察有什麼不同。並記錄在記錄紙上。

3.組織學生觀察,教師巡視。

4.組織學生彙報各自的發現。

5.小結放大鏡的作用。

四、總結延伸

1.你還想用放大鏡觀察什麼?你還希望用什麼工具觀察物體?

2.總結。

《放大鏡》小學教案3

教材分析:

“微小世界”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單元,所涉及的內容很廣,但教學重點不是這些方面的知識,而是拓展學生觀察的範圍,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在活動中讓他們學習和領悟使用觀察工具的好處,獨立研究自己感興趣的課題。

學生對晶體是陌生的,但晶體是美麗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都有着很廣泛的用途。本課教學是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知道物質內部是有一定結構的,晶體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學生走進了這個世界之後,學生很快就會被奇妙的晶體世界迷住,從此熱情關注,這對拓展學生對自然界物質的認識是有意義的。本課教學可以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初識晶體。

第二部分:自制晶體。

第三部分:介紹自然界中的晶體及其用途。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引領學生見識周圍常見的固體物質的晶體,知道物質內部都是有一定結構的,晶體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瞭解晶體的用途。

2.能力目標:用放大鏡觀察常見的固體物質的晶體,並用圖

進行記錄,培養學生的畫圖能力。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了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的興趣,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滲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學準備:

每個小組:放大鏡1個、白糖1包、食鹽1包、鹼面1包、玻璃片3片、燒杯3個、滴管3個、實驗記錄單。

教學流程:

一、激趣引入

上節課我們藉助放大鏡探索了昆蟲王國的奧祕,那麼你還想用放大鏡觀察些什麼呢?看來同學們對科學探究非常的感興趣,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進微小世界,探索科學奧祕,哪個小組表現的突出,有可能獲得這個值得研究的獎盃,怎麼樣?有信心嗎?

[設計意圖:以談話形式開始,輕鬆進入學習狀態,也激發了學生探究科學奧祕的興趣]

首先我們一起觀察一段錄像(出示課件)

剛纔我們欣賞的這個物質是什麼?(板書:晶體)誰能描述一下這些晶體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提出關鍵問題,引導學生開始經歷探究過程。

這些晶體雖然各種各樣,但都是有規則的幾何形體,(板書:有規則的幾何形體)今天我們就借

助放大鏡來觀察一下生活中常見的固體物質的晶體,(板書:放大鏡下的)

[設計意圖:教師的教學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徵,發揮CAI的優勢,創設情境。藉助“CAI”透過圖像的形色、聲光的動態感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帶領學生進入另一個新的觀察領域——晶體世界,學生很快就會被奇妙的晶體世界所吸引,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引起急於解決的懸念,激勵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進行推測和猜想,讓學生透過實踐自己去拓展認識的範圍。]

二、觀察常見的固體物質

觀察什麼物質呢?看看桌面上,紙包裏是什麼?平時你們仔細觀察過它們嗎?用放大鏡觀察過

它們嗎?今天大家在課堂上再仔細觀察一下,看看這些物質用肉眼觀察和放大鏡觀察有什麼不同?然後和你的同桌說一說,好嗎?看看哪個小組觀察的最仔細,開始吧!

學生活動、彙報。

三、製作晶體

在自然界裏很多物質都是晶體,有的晶體是從溶液中產生的,比如:海水蒸發得到鹽的晶體,有的晶體是在壓力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岩漿冷卻後形成礦石的晶體。其實我們也可以自己動手製作出一些晶體,你們想試一試嗎?製作晶體通常有兩種方法:減少水分、降低溫度。今天我們就利用第一種方法——減少水分法,你們認爲這個實驗怎麼操作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設計意圖:教師參與到某一小組的討論,瞭解學生的討論狀況。此時,教者不是以教師的角色參與討論,而是走進學生中間與他們自由探討,發揮學生自主探究的潛能,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分析的能力。熱情鼓勵、精心誘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分析、探討實驗操作過程。]

我們再看看書上是怎麼說的?也許能給你一些啓發。請看屏幕。(出示課件)

同學們,你們會做了嗎?不過老師還有一些要求:(出示課件)記住了嗎?開始吧!

學生活動、彙報。

[設計意圖:教師放棄了原有的嚴肅、呆板的形象,而把自己定位在與學生是朋友的關係,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水到渠成,達到教學目標,由此培養學生小組之間的合作意識。

對於學生出現的不一樣的情況,有些老師就慌了,不知道怎麼辦了,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得出錯誤的結論。但如果處理好了,這將成爲課堂教學的一個亮點。對於這種情形,我們不要忘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一次科學態度的教育。]

四、欣賞更多的晶體、介紹晶體的用途。

晶體不僅美麗,用途也很廣,你們蒐集到有關晶體用途的資料了嗎?誰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學生彙報。

老師也找到一些這方面的資料,大家一起看一看。(出示課件)

自然界中的絕大多數物質都是晶體,晶體是一類美麗、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體,它既具有特殊的結構,又有着優異的性能,但是,到今天爲止,還有許多未知的領域等待着我們去探索。

同學們,透過今天的學習,你們有什麼體會呢?誰想和大家說一說?

[設計意圖:在這樣的課堂裏,師生之間的任何一方並不苛求從另一方得到了什麼,而是從雙方共同營造的民主、平等、和諧的關係中得到了自信、智慧、發展和歡樂。]

老師希望你們在課後的探索中能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

課後反思

1.教師尊重他們的個性發展,充分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有主見、有思維的個體,留給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空間學習探究,透過學生之間按照他們自己的思維方式相互質疑,相互補充,使探究活動深入有效;

2.教師鼓勵和激發學生大膽設計、積極參與,相互交流。特別表揚了那些有獨特見解、別出心裁的學生,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也要鼓勵,指導他們繼續嘗試,使他們的思維隨時都能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教學中不僅僅要認識教材中所提供的那些素材,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認識周圍的事物和自然界,以便能解決更多的問題。這樣學生不僅把所學的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鞏固了知識,深化了認識,更重要的鍛鍊了他們把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周圍事物,去解決更多的問題。

3.教師更多的是扮演一個忠實的聽衆,沒有隨意發表意見,在適當的時候,給一點暗示或激化矛盾,使學生的學習和探究得以順利開展。教師作爲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角色把握得較好。以自己的言語、動作,形象直觀、生動有趣地爲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主動思維的空間,循序漸進地把學生引入科學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堂,又帶着問題走出課堂,教師沒有把上下課的鈴聲作爲教學的起點和終點,課後的後續探究是對本課研究內容的一個鞏固和延伸。因爲生活處處皆學問,生活處處皆課堂。學生在帶着問題離開課堂之後,其實又是一個新的開始。接下來的製作活動勢必會涉及由“猜想結果”到最後的“表達交流”,學生又進行了一次科學探究的實踐。

總之,讓全體學生都經歷探究的全過程,並在這些過程中促進他們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科學教學只有具有生命的靈性,才能具有生命的創造力和包容力,才能發揮個人的潛能以及豐富人的心靈生命,從而喚醒對真善美的內在追求,讓學生領悟生命的奧祕,體驗人生意義,才能使教育的生命境界得到提升。

《放大鏡》小學教案4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課時安排:

1節課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談話:這個單元我們研究微小世界。(板書:微小世界)

2、提問:什麼是微小世界?(細菌,細胞,病毒等)。

3.提問:微小世界是什麼樣的呢,人類是怎麼觀察到的?需要藉助一些觀察工具是嗎?用什麼呢?

介紹:通常我們都是借用放大鏡和顯微鏡這樣的觀察工具來幫助我們瞭解微小世界的有關知識,本單元我們就重點研究放大鏡,顯微鏡,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放大鏡》(板書課題:放大鏡)

二、爲什麼要用放大鏡觀察

1、師出示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誰能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來介紹一下放大鏡。

2、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各種放大鏡根據用途不同,所以結構也有所不同。順便介紹修表用放大鏡,鑑定珠寶用放大鏡,臺式放大鏡。)

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並未變大)

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裏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於電子產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鑑定郵票、珠寶商鑑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髮纖維等、農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製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4、讓學生儘量充分地例舉使用領域,交流後填寫第2頁的網狀圖。

 三、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教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

①目、鏡、物三者,目、物不動,鏡動。

②目、鏡不動,物動。

2、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將新發現用文字或圖片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3、交流新發現後,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四、放大鏡的特點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那麼它能放大的祕密在哪裏呢?(鏡片具有“凸”、“透”的特點)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像放大鏡那樣能放大物體呢?請同學們找一找。

2、學生嘗試利用平面鏡、玻璃、水、水槽、集氣瓶、燒瓶等物體來放大物體的像。(發現圓柱形及球形的裝滿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師: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麼共同的特點?(中間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最大。

 五、小結

1、師:對於熟悉的放大鏡,透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新的發現或收穫嗎?(放大鏡也叫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運用放大鏡細心地觀察物體,還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細節)

2、課外你可以嘗試着用一些簡易的材料自己製作一面放大鏡,或者用你的放大鏡去仔細觀察身邊的物品,看看還會有什麼新的發現。

 板書設計:

放大鏡

構造:鏡架、鏡片(凸透——“凸透”鏡)

作用:“放大”物體的圖像、放大細節

用途:……

《放大鏡》小學教案5

【教材分析】

《放大鏡下的晶體》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教科版六年級下冊“微小世界”單元的第4課內容。本單元是按照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順序編排的,從放大鏡到顯微鏡,引領學生進入昆蟲世界、晶體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動,由淺入深逐步展開。本課將帶領學生進人另一個新的觀察領域一晶體世界。晶體指組成物質內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間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比如食鹽是氯化鈉的晶體,味精是穀氨酸鈉的晶體,冬天窗戶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飄下的雪花,是水的晶體。

【學情分析】

1、本課教學對象是六年級學生,經過3年半的科學學習,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他們活潑好動,喜歡質疑,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動手能力,師生關係融洽。

2、但在語言表達上有點欠強,需要在教學中加強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

3、自制食鹽等晶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瞭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祕密的興趣。

2、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重點】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難點】製作晶體。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食鹽、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礦物晶體等。

教師演示器材:各種晶體及晶體用途的圖片或多媒體課件,製作好的大晶體及器材

【教學過程】

一、觀察美麗的晶體

1、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上節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生分別觀察糖、味精、鹽、在肉眼下和在放大鏡下發生了那些變化?

2、放大鏡下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藉助放大鏡觀察糖、鹽、味精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麼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科學記錄本上。(也可畫在書上第7頁方框中)

3、關於晶體

交流藉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像食鹽、白糖、味精那樣,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閱讀第8頁關於晶體的內容,欣賞第8頁各種晶體的圖片。老師也可搜尋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二、製作晶體

1、晶體的形成

師:同學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晶體是怎麼形成的?像糖、鹽、味精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廠用機器將它們切碎成了這樣的形狀?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體從溶液中誕生,如海水蒸發得到鹽的結晶。有的晶體是在一定的壓強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岩漿冷卻後形成礦物的晶體。我們可以嘗試着用蒸發水分的方法來製作鹽的晶體。

2、製作我們的晶體

師:(出示其他班級已經制作的晶體)瞧,這便是用蒸發的方法得到的鹽的晶體,讓我們也來試一試好嗎?

師提供一些濃食鹽溶液,讓學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後用酒精燈慢慢烘乾。待水分蒸發後用放大鏡觀察它們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跡。(注意,玻璃片需遠離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熱量烘,老師自己要先試驗一下,用這樣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體。)

3、拓展活動

師:我們得到的晶體很小,你們看老師這裏卻有一個很大的鹽晶體,你知道是怎麼製成的嗎?參考第7頁的方法,課外嘗試製作一個更大的晶體。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晶體

晶體:像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那樣

規則幾何外形固體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能力發展,所以評價時,我更多的關注學生參與的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基於這一評價理念,本課我採用了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在“初識晶體,引入課題”和 “自制晶體”這兩個環節中我採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記錄表展示和談體會中我採取了口頭表揚、自評、組評、展示等評價方式。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