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走進角色體驗內心探究感悟--《螳螂捕蟬》第二教時教學實錄(蘇教版六年級課堂實錄)

   

走進角色體驗內心探究感悟--《螳螂捕蟬》第二教時教學實錄(蘇教版六年級課堂實錄)

【師生問好,孩子宣誓】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螳螂捕蟬》,請和我一起寫寫字好嗎?

【孩子們伸出手和老師一起書空】

師:大家都已經讀過課文了,那麼故事講的是哪兩個人之間的對話?

生:是吳王和少年。少年】

師:對,【師板書:吳王】那這兩個人誰爲主?

生:少年。

師:那我把“少年”寫得高一些。現在黑板上有三個詞:少年、吳王和螳螂捕蟬。故事大家都讀過了,誰能用上這三個詞把故事的大概意思給大家講一下呢?

生:少年用“螳螂捕蟬”這個道理要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好!還有誰願意來說一說。

生:少年透過“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提醒了吳王,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要考慮做了之後的結果。

師:那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

生:明白了不能攻打楚國的道理。

師:吳王最後明白了這個道理,不是結果。結果是最後打消了攻打的念頭。好的,你先請坐。還有誰願意來談一談?

生:吳王一開始決定攻打楚國,但是一些大臣反對他的意見,吳王就說誰要是敢來勸阻就處死誰。而一個少年卻很聰明,他利用了“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提醒了吳王,讓吳王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好的,介紹的非常的詳細。“螳螂捕蟬”如果作爲一個成語來講,還有詞語叫?

生:黃雀在後。【師板書】

師:那誰會講這個成語故事?

生:一隻蟬趴在樹枝上喝水,它沒發現他後面有一隻螳螂正要吃掉它。而螳螂眼睛只盯着蟬,它卻沒有發現一隻黃雀就在它的後面也想吃它。而黃雀也沒有發現,在它的後面,有一個少年正拿着彈弓在向它發射。

師:很不錯,請坐。還有誰能更流暢地講一講?

生:一天,蟬趴在樹枝上在靜靜地喝着露水,【師提醒若加上“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會更好。】但是他不知道螳螂正在伸着爪子準備向它發起進攻,而在螳螂的後面,一隻黃雀也準備向它進攻,與此同時,黃雀的後面一個少年也拿着彈弓在瞄準它。

師:大概意思已經表達出來了,想想還能怎樣說的更清楚呢?

生:從前,在一個花園裏長着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正趴在樹枝上喝着露水,可是它沒有想到它後面有一隻螳螂正伸着爪子準備吞噬這隻蟬,但螳螂更沒有想到的是,黃雀也在它的身後伸長脖子要吃掉它。更讓黃雀沒有想到的是它的身後有一個少年也在拿着彈弓瞄準它。

師:是黃雀的身後嗎?【生笑】是在樹下有一個少年對嗎?

師:現在故事大概都已經清楚了,同學們說的都很流暢、準確,那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故事好不好?【師用PPT放出故事原文,引導學生快速地瀏覽一遍】少年就是借了這個故事讓吳王明白了一個道理,那麼如果讓少年來講這個故事該怎麼講呢?想想要提醒講的時候注意些什麼?

生:要把“少年”改成“我”。

生:對吳王的稱號要改成“您”或者“大王”。

生:少年對吳王講話的時候要恭敬,畢竟他是一個國家的大王。

師:那有沒有人願意來做少年講一講這個故事呢?【講之前先請學生再次熟悉故事,並注意吳王和少年說的話,以便講得更流暢。】

生(扮吳王):你小子跑到花園裏來做什麼?看衣服都淋溼了。

生(扮少年):稟告大王,我正在打鳥。

生(扮吳王):你打着了嗎?

生(扮少年):我沒有打着鳥,但是卻發現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生(扮吳王):什麼有意思的事情呢?

生(扮少年):花園裏有一棵樹,樹枝上有一隻蟬,蟬高高在上,【師指導學生可以加上動作,那樣更形象】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卻不知道有一隻螳螂在它的身後。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它不知道它的身後還有一隻黃雀。

生(扮吳王):你看的真仔細,那黃雀要做什麼呢?

生(扮少年):是,那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去捕食螳螂。蟬、螳螂、黃雀都只顧着眼前的利益,卻沒有注意到身後的禍患。【師引導掌聲鼓勵】【請同桌之間互相練習演一演這一段,師適時指導。】

師:哪一組的同學願意來給大家演一演呢?表演時的注意事項不可忘記哦!

生(扮吳王):你一大早跑到花園裏來幹什麼?看你的衣服都弄溼了。

生(扮少年抱拳跪下):稟告大王,我正在打鳥。

生(扮吳王):那你打着鳥了嗎?

生(扮少年):沒,我沒有打着鳥。但是我卻看見了一件頂有意思的事。

生(扮吳王):什麼事情啊?

生(扮少年):您看樹枝上有一隻蟬高高在上,自由自在地在喝着露水,卻不知道有一隻螳螂就在它的身後,拱着身子,揮起前爪,正要進攻。但是螳螂也不知道黃雀在後,正伸長脖子去啄它。

生(扮吳王):你說的真仔細啊,那黃雀是要吃掉螳螂嗎?

生(扮少年):是的,黃雀正要去進攻,但是它也不知道我正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都只想着眼前的利益,卻不知道自己身後的禍患。

師:很好。那這個時候,蟬、螳螂、黃雀同時都在樹上嗎?

生:不一定的。

師:是的,一開始的時候蟬在那裏,後面的就不一定了。那麼少年給我們講這個故事,他最說的是哪一段話?

生:他最想說的是不能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忽略了自己身後所隱藏的禍患。

師:可以結合書上的原句,誰再來說一下?

生:蟬、螳螂、黃雀他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藏着禍患。【師引導可以再流利一點。】

生:蟬、螳螂、黃雀他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師:就是這樣一句話。少年講了半天所要表達的就是這句話,一起來讀一遍。【生看大屏幕齊讀】

師:他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那什麼叫“一心”呢?

生:就是隻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生:就是隻顧着自己眼前的利益。

生:沒有考慮周全,爲了眼前的利益不顧一切。

師:對,這就叫“一心”,那蟬一心幹什麼?

生:喝露水。

師:螳螂一心幹什麼?

生:捕捉蟬。

師:黃雀一心幹什麼?

生:黃雀一心想要捕捉螳螂。

師:下面我們再來看這段話,從哪幾個詞可以體會到蟬、螳螂和黃雀的一心,一門心思。【生再讀】

生: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

師:那哪一個詞體現了它的一心呢?

生:高高在上,悠閒,自由自在,根本沒有注意到身後的禍患。

師:對,完全陶醉在其中了,這個“悠閒、自由在在”體現了它的一心。那麼螳螂的“一心”又體現在哪裏呢?

生:螳螂鼓着身子,舉起前爪。

師:對,就是從它的動作、神情裏面看到了它的“一心”。那黃雀是怎麼看出來的呢?

生:黃雀伸長脖子,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螳螂身上,就顧及不到身後的危險了。

師:黃雀“伸長脖子”,對,從以上這些詞我們看出了它們“一心”想捕捉對方。那如果我們現在再來講的時候,這些地方就要講得仔細一點,因爲講得仔細,纔會讓吳王聽起來更覺得有道理。【指導後再請學生來講這個故事】

生:花園裏有一棵樹,樹枝上有一隻蟬,它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身後。那螳螂鼓起身子,舉起前爪,正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它的身後。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它卻不知道我正舉着彈弓在瞄準它。蟬、螳螂、黃雀他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不顧自己身後所隱藏的禍患。

師:卻沒有顧及身後所隱伏的禍患。少年透過這個故事目的就是想說好這一句話【出示句子】,看來這句話真的很重要,誰再來說說。【指名一學生說】

師:那麼少年說這一句話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什麼呢?

生:他想讓吳王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而想不到自己後面的禍患。

師:把自己當成少年,誰來說一說?

生:大王呀,蟬、螳螂、黃雀他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及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師:少年怎樣把話題引到吳王身上去呢?

生:大王您只顧着攻打楚國,卻不知道其他諸侯國正等着攻打您呢。

生:大王,您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攻打楚國,這樣只會讓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這樣您是得不到利益的。

師:真是說的語重心長呀!爲什麼是這樣呢?讓我們回到課文的前面去看一看。【生自由學習課文的前幾個自然段】誰來讀讀看,爲什麼少年說的是有道理的?

生: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爲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是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師:最後一句吳王固執地說,再來讀讀看。

生: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師:對,這樣就體現出固執了。誰還願意來讀讀吳王的話?

生: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師:這裏面還有一個詞叫“乘虛而入”,剛上課時有同學問我這個詞什麼意思?我先請他自己想一想,那現在誰來告訴大家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

生:就是趁着別人虛弱的時候進攻。

師:現在誰虛弱?

生:現在是吳王攻打楚國,吳國比較虛弱。

師:吳國比較虛弱,因爲兵馬?

生:兵馬都去攻打楚國了。

師:兵馬都去攻打楚國了,城裏就虛弱了,人家就乘着你這個空來偷襲你,這就叫“乘虛而入”。那麼吳王一心想幹什麼?

生:吳王一心想攻打楚國。

師:你能讀出他的堅決嗎?你覺得哪一句最能體現他的“一心”你就重點讀哪一句。

生: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師:對,這裏表現上看是吳王很固執,實際上是?

生:是他一心想攻打楚國。

師:吳王的心意已決,你們誰也不要再勸阻了,再勸阻就處死他。下面我們再回到少年說的那番話中,他怎麼說?我們再來聽聽他說的話。

生:大王呀,您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而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您不能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師:丟了西瓜,撿了芝麻。除此外,後果如何?

生:後果不堪設想。

師:什麼是不堪設想?

生:就是不能想象。

師:假如我們想象一下,我們該怎麼說?

生:後果是您去攻打了出國,我們就要亡國了。

生:當吳王攻打過楚國之後,其他諸侯國很可能就把吳國給消滅了。

師:應該是當吳王去攻打楚國的同事,其他諸侯國已經來攻打吳國了,這是不堪設想。但是吳王已經說了“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那少年能將勸阻直接說出來嗎?

生:不能。

師:那怎麼辦呢?

生:要把話說好才行。

師:那如何說好呢?【師稍稍提醒指導孩子說時的語氣、神態】

生:蟬、螳螂、黃雀他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師:讀得有點意思,沒有勸阻的味道,誰再來?

生:蟬、螳螂、黃雀他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指名兩人讀】

師:就這麼一句話包含着如此深刻的含義,那吳王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從哪裏知道他明白了?

生:從恍然大悟這個詞看出他明白了。

師:誰來做一做吳王,我們來看他是否明白了?

生:哦,原來我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及到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師:這是一個反思性的吳王。

生:唉,(學生嘆口氣)如果我現在去攻打了出國,可能我現在的國家已經被滅亡了。

師:真是危險了,還好明白過來了。

生:我差一點就因小失大,可不能讓其他諸侯國得逞呀。

師:也是在反思。

生:攻打楚國是魯莽的舉動,這樣做不能使我的國家得到國泰民安,所以我不能這樣做。

師:好一個吳王,及時反悔,及時領悟。如果我們仿照“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來造一個以吳王開頭的詞,那會是什麼呢?

生:吳王佔楚國,諸侯國在後。

生:吳王攻楚,諸侯在後。

生:吳王攻楚,因小失大。

師:去攻打別人,還可以用一個詞,哪個詞?

生:討伐。

師:對,我們用“伐”這個字。“吳王伐楚,諸侯在後”【師板書】讓我們一起來讀讀最後一句話。那到現在你還有什麼問題想問嗎?

生:我想問剛開始的時候吳王說誰敢來勸阻,就處死他。可是到他最後他又恍然大悟,取消了攻打的念頭。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因爲他沒有處死少年。

生:爲什麼那麼多大臣說了那麼多話都沒有改變吳王,而少年只用了一個故事一句話就讓吳王改變了主意呢?

師:這個問題太有價值了。那爲什麼少年沒有被處死呢?

生:少年沒有像大臣們一樣說“吳王呀,你不能攻打楚國呀……”這樣吳王聽了會不耐煩,他透過一個故事來告訴吳王不能攻打的原因。

師:對,大臣的話讓吳王感到厭煩,而少年用了一個故事。

生:我覺得大臣們的方法不對,他們是和吳王直接針鋒相對,有一點讓吳王服從他們的意思,所以吳王會生氣。而少年呢是用一個故事讓吳王自己去明白其中的道理。

生:因爲大臣們給吳王說的那些都不是事實,吳王看不到後面的災難。而少年講的故事讓吳王直接看到了攻打之後所帶來的災難。

師:大臣們是直接進諫,而少年時拐彎抹角地說,那少年如果說“大王呀,我給你講個故事。”是不是講個故事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呢?還有什麼原因呢?

生:剛開始大臣們是想把意思強加給吳王,而少年時讓吳王自己去明白這其中的利害的。

師:你說到點子上來了,要讓他自己去明白。那麼怎樣才能讓他自己去明白呢?

生:我覺得是少年讓吳王看到了事實,所以吳王是透過這件事情才明白了攻打楚國的話,其他諸侯國會乘虛而入。

師:讓我們再來看看少年“勸阻”吳王的過程,看還有沒有什麼需要我們注意的地方?少年也是“一心”想勸吳王,從哪裏看出他的一心呢?

生:因爲少年一連轉了三個小時。

師:爲什麼他要一連轉三個小時呢?

生:因爲吳王還沒有發現他,他想讓吳王發現他。

師:還有哪裏看出的呢?

生:我覺得是露水沾溼了他的衣襟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他一心想勸阻吳王,一連轉了三個小時,衣服和鞋子沾溼了耶毫不介意。

師:爲什麼他要轉三個小時呢?

生:其實他就是想讓吳王注意他,他又不好當面去找吳王。

生:我可以從第二自然段“死命令”,第三自然段的“轉三天、毫不介意”這些詞看出少年時一個很愛國的人,他也很勇敢。他爲了吳國的前途,決定要去闖一闖。轉三天,表明了他的決心。爲了得到吳王的關注,他的心裏非常的急切,因爲如果晚一步就真的要去攻打楚國了。

師:他的心情很急切,轉一天就可以了,爲什麼要轉三天呢?

生:因爲他要弄一個巧合,給吳王一個自然的感覺,讓吳王沒有警惕。

師:哦,原來如此呀!真是煞費苦心,還要讓吳王知道這是一個自然的巧合。那誰來做少年轉轉看?體會一下少年的心情。【一生上臺】此時的少年手裏應該帶着什麼?

生:手裏拿着一個彈弓。

師:爲什麼要拿着一個彈弓呢?不帶可以嗎?

生:因爲只有這樣吳王纔會相信他講得故事。【老師出具道具“彈弓”,老師做吳王,學生做少年現場表演碰面的場景。】

師:從這裏我們可以明白少年的良苦用心。【師介紹吳國的歷史,趁機總結本課教學。】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少年那睿智的一句話。

生:蟬、螳螂、黃雀他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師生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