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目標預設】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2、能憑藉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懂得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難點:理解“螳螂捕蟬”與“吳王攻楚”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繫。

【設計理念】

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並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於思考蘊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係,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爲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而落實這一點的關鍵是對教材的重組。教材上的每一篇課文,都應該根據學生情況,或大膽取捨,或切換段落,或從課外補充,在課文基礎上設計簡明流暢的教學流程,使學生能主動、充分、自由而有創意地學習。而不是一概從頭到尾,每篇課文都細細給學生“梳理一回”。

【設計思路】

教師的教學,應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我結合教材及教學對象的特點,教學時打破了文章的順序,根據教材本身特點,重組教學內容,從看故事入手,讓學生對“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有一個整體形象的感知。再引導學生讀故事發生之原因及結果,幫助學生理解少年講述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對於吳王的影響及該成語故事闡述的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隱患的道理,從而感受少年的機智和“螳螂捕蟬”與“吳王攻楚”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繫。

【教學過程】

(本教學過程爲第二課時,第一課時主要解決字、詞問題,引導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一、成語匯入,增加積累

1、同學們,你們到現在一定積累了不少成語,那今天我就來考考大家,看看誰掌握的成語多。

2、學生用1分鐘時間想成語後交流。

3、成語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有很強的表現力,運用得好,產生的力量可以抵得上千軍萬馬,老師希望大家今後能夠掌握更多的成語,繼承好我們的民族文化。

4、今天,老師就送給你們一條新成語。(投影出示:“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5、這是個八字成語,學生齊讀“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兩遍。

二、古今對照,感悟真理

1、同學們,其實,好多成語都出自古文。這就叫典故,像這則成語就出自一本漢代的叫《說苑》的書,我們一起來看看:(出示古文)(師範讀)

“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讀páng即旁)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dàn)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2、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邊讀邊想想古文的意思。(學生自由讀)

3、古文比較難讀,也比較難懂,是吧?別急,讓我們到《螳螂捕蟬》這篇課文裏去找找它的翻譯。(齊讀課題)

4、交流(師伺機出示課文中相關片段。)

“花園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那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它的身後。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着彈弓在瞄準它呢。他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1)指名讀。

(2)藉助板書理解故事。

少年 打 黃雀 啄 螳螂 捕 蟬

(3)交流讀書感受,填空:

a.蟬眼前的利益是:( ) ,隱伏的禍患是:( )

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隱伏的禍患是:( )

c.黃雀眼前的利益是:( ),隱伏的禍患是:( )

(4)自讀感悟:說說各自都從中讀懂了什麼?(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看到隱伏的禍患。)

5、總結,讀了這個成語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引導學生暢所欲言。

三、吳王頑固,執意攻打

1、過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視利益背後所隱伏的禍患,應三思而後行,切忌一意孤行。請大家讀下面這個小故事:(教師出示)

有一年,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爲,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2、讀過這個故事後吳王給你留下什麼印象?從哪裏看得出來?

3、理解“固執”“處死”,讀一讀吳王的這句話“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4、是啊,吳王很主觀,很專橫,誰來勸說會性命不保,頑固不化。你能把此時吳王的神情、語氣透過朗讀表現出來嗎?

5、其實啊,吳王固執是有原因的,因爲當時楚國國力確實不如吳國,吳王又有稱霸的雄心。可當時的地理位置是吳國南面是越國,西邊是楚國且較遠,北方其他諸侯國還有很多。事實上,攻打楚國對吳國是極爲不利的。(出示《春秋列國圖》。)

6、這時候,大臣會怎樣向吳王勸阻呢?同學們能不能來設想一下。(有理即可。)

7、可惜吳王頑固不化,下了——死命令,不容更改,讓我們再讀吳王的話,讀出他下命令時的堅決。

四、恍然大悟,取消念頭

1、過渡:吳王此時的態度是如此的堅決,似乎不可更改。可最終結果怎樣?課文中哪部分就寫到了故事的結果。

2、交流。(課文最後一節寫到吳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3、請同學們自由讀讀最後一小節,邊讀邊把你認爲很重要的詞圈畫出來,好好體會體會。

4、交流

我看大部分同學都圈了恍然大悟,誰來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5、吳王恍然大悟,明白了什麼?聯繫課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出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6、乘虛而入什麼意思?吳國如果攻打楚國就會有什麼虛?(諸侯國乘吳國兵力不足而進攻。)

7、是呀,吳王想到了這些,他明白了——齊讀(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五、少年機智,巧勸吳王

1、過渡:吳王怎麼會明白這些的呢?那還得歸功於那位少年。因爲少年給他講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

2、吳王攻打楚國可能會帶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不堪設想之後果,大臣們和少年都看出來了,都進行了勸阻,但前者沒有成功,而後者卻如願以償。這是爲什麼呢?

3、少年侍衛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一點不同。如果說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稱得上是——智勸、巧勸。

4、是啊,正是有了少年的巧勸,吳王明白了——

出示填空:吳王眼前的利益是:( ),隱伏的禍患是:( )

5、剛纔同學們和老師一起用箭頭表示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那現在誰願意試試來照樣畫畫吳王攻楚的圖呢?

6、交流成板書

諸侯國 趁虛 吳王 攻打 楚國

7、兩圖作比較,體會“螳螂捕蟬”與“吳王攻楚”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繫。

8、看來,成語故事的力量真是無窮啊,少年藉故事巧勸吳王,可真是個智者呀!這位少年侍衛就像《哲學家的最後一課》中的那位高明的哲學家一樣用心良苦、不露痕跡。面對這樣的少年你們想說些什麼?

六、合作表演,深化體驗

1、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生議論紛紛,躍躍欲試。)

2、那好,請同學們同桌兩人一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吳王,練臺詞。在練臺詞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學生自由演練。)

3、指名兩位同學上臺準備表演,請下面的學生做導演進一步幫助他們演好人物的動作、神情、語氣等。

4、現在讓這兩位同學到一邊去練一練。我們還得準備準備。演戲要有個旁白,也就是畫外音,把那些在舞臺上沒法佈置出來、演出來的景呀、物呀作一個旁白,來一點說明。吳王花園早晨的情景怎麼樣呢?文中沒寫,現在就請各位導演即興寫一段話,誰寫得快、寫得好,就用誰的。(生紛紛動筆寫。)

5、老師選擇其中一位同學來作旁白,開始表演。

6、激勵評價。

【板書設計】

10、螳螂捕蟬

少年 打 黃雀 啄 螳螂 捕 蟬

諸侯國 趁虛 吳王 攻打 楚國

【作業設計】

在我們身邊有沒有隻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請你想想怎樣勸?

標籤:教學 螳螂捕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