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高中生物教案十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十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生物教案十篇

高中生物教案十篇1

一、DNA是遺傳物質的間接證據

主要位於細胞核的染色體上,線粒體、葉綠體中有少量DNA,它們都有複製和遺傳的自主性。

2.同一種生物在不同發育時期或不同組織的細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

3.所有誘發DNA結構變異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遺傳突變。

4.蛋白質不具備以上這些特徵。

二、DNA是遺傳物質的直接證據

1.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

(1)原理:T2噬菌體侵染細菌後,在自身遺傳物質的控制下,利用細菌體內的物質合成T2噬菌體自身的組成成分,從而進行大量繁殖。

(2)過程:

①用35S和32P分別標記不同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

②用被標記的噬菌體分別侵染細菌;

③在噬菌體大量繁殖時,對被標記物質進行檢測。

(3)結論:DNA是遺傳物質。

2.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敗血症死亡。

(2)活體細菌轉化實驗(體內轉化)

過程:

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③加熱殺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結論:S型細菌中含有“轉化因子”,進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轉化爲S型菌,使小鼠死亡。

(3)離體細菌轉化實驗(體外轉化)

①過程:S型菌DNA+R型菌R型菌+S型菌;

S型菌蛋白質+R型菌R型菌;

S型菌莢膜物質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

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結論:S型菌的DNA纔是使R型菌產生穩定遺傳變化的物質。

(4)結論:由(2)(3)實驗可知DNA是遺傳物質。

思考:人和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遺傳物質主要是什麼?

提示:主要是DNA。

三、菸草花葉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實驗

1.過程

①TMV A RNA感染TMV A病毒;

②TMV A蛋白質未感染病毒;

③TMV B RNA感染TMV B病毒;

④TMV B蛋白質未感染病毒;

⑤TMV A RNA+TMV B蛋白質感染TMV A病毒;

⑥TMV B RNA+TMV A蛋白質感染TMVB病毒。

2.結論:在RNA病毒中,RNA是遺傳物質。

思考:T2噬菌體、HIV、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什麼?

提示:T2噬菌體遺傳物質是DNA,HIV、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名師解惑

探究:作爲遺傳物質必須具備的條件是什麼?

染色體與遺傳的關係十分密切,化學分析表明,真核細胞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質,那麼,遺傳物質究竟是蛋白質還是核酸呢?

作爲遺傳物質至少應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在細胞生長和繁殖過程中能夠精確地複製自己;

(2)能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控制生物的性狀和新陳代謝;ks5u

(3)具有儲存巨大數量遺傳資訊的潛在能力;

(4)結構比較穩定,但在特殊情況下又能發生突變,而且突變以後還能繼續複製,並且能遺傳給後代。

科學的研究已經充分證明:核酸具備上述四個條件,所以核酸纔是生物體的遺傳物質。核酸又分爲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有些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高中生物教案十篇2

第一章第一節細胞生活的環境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描述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說明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關注維持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的關係。

3)能力方面:

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教學難點

1.內環境的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三、教學方法:

問答法、舉例法、講解法、探究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學習法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好!在開始今天新的一章內容學習,首先請大家看幾幅圖片。

(播放圖片,學生觀看)

師:20xx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連”的戰士在哨位上站崗執勤。當日,地處中俄邊境的黑龍江黑河市氣溫是零下三十五度。他的體溫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xx年7月28日下午3時,天氣悶熱難當。重鋼股份公司鍊鋼廠鍊鋼爐前溫度起碼超過100℃,他的體溫是不是也達到了100攝氏度呢?

生:不是,應該是37攝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圖片,抗洪搶險戰士可能會面臨高溫,缺乾淨水的惡劣生活環境抗洪搶險戰士生活環境中蚊蟲多,細菌等微生物也多,戰士們容易患病。。

師:前面所看到的惡劣環境對人體健康有何影響?在寒冷或炎熱環境中人體是如何維持體溫的?如何來維持內環境的穩定的?這就涉及到本章所學習的主要內容。下面我們首先來學習

第1節——細胞生活的環境。

[新課講解]

師: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問題探討。

課件展示草履蟲和紅細胞的圖片:

討論1:圖1和圖2各是什麼細胞?請說出細胞的名稱。

討論2:它們分別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兩者的生活環境有何異同?

生:圖1中是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圖2中是單細胞動物草履蟲。

師:還記得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有幾種嗎,他們生活的環境和草履蟲有相似之處嗎?二者又有何不同?

學生自由討論,老師點學生起來回答問題。

教師總結:同學們回答得很好,兩者生活環境的相似之處是:都是液體環境。不同之處是血細胞生活在體內的血漿中,並不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而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環

境中,可直接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血漿的理化性質更爲穩定,如溫度基本恆定等。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今天的第一個內容: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

課件展示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的劇照。

師:紅樓夢中有這麼一句話,女人是水做的,其實不管是女人還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體內含有大量的液體成分。我們就把它稱爲體液。

體液——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體內都含大量以水爲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稱爲體液。

細胞內液(存在於細胞內,約佔2/3)

體液

血漿

細胞外液(存在於細胞外,約佔1/3)組織液

淋巴等

師:人體內細胞數量很多,存在於細胞內的液體總和大約佔2/3,所以細胞內液多。那麼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是什麼?

生:細胞外液

師:細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等。下面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思考並討論以下問題。

①體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內環境之間有何關係?

②內環境各部分的物質交換關係如何?

細胞內液

體液血漿

細胞外液組織液

淋巴等

教師着重講解幾個概念。

血漿:血液中的液體成分。

組織液:是存在於組織細胞間隙的液體。

淋巴:組織液被毛細淋巴管吸收,成爲淋巴液。

內環境:體內細胞生活的環境,即細胞外液。

教師展示內環境的圖片同時請同學們思考幾個問題

1、血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麼?

提示:血漿。

2、體內絕大多數組織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麼?

提示:組織液。

3、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吞噬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麼?

提示:淋巴液。

4、毛細血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麼?

提示:血漿和組織液。

5、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麼?

提示:淋巴液和組織液。

請同學們自習看書並回答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的異同點。

相同點:

它們都屬於細胞外液,共同構成人體內環境,基本化學組成相同。

不同點:

(1)在人體內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漿位於血管內,組織液分佈於組織細胞之間,淋巴分佈於淋巴管中;

(2)生活於其中的細胞種類不同:存在於組織液中的是體內各組織細胞,存在於血漿中的

是各種血細胞,存在於淋巴中的是淋巴細胞等;

(3)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差異,如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師: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一下組織液、血漿、淋巴液之間的內在聯繫。

當血漿流經毛細血管時,水和一切能夠透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可以在毛細血管動脈端滲出,進入組織細胞間隙而成爲組織液,絕大多數的組織液在毛細血管靜脈端又可以重新滲入血漿中。少量的組織液還可以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經淋巴循環由左右鎖骨下靜脈匯入血漿中。它們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透過下面這個圖來顯示。由此可見,全身的細胞外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叫學生上來畫,教師批改、點評、補充)

視頻展示內環境之間物質交換的示意圖。(多放幾遍,加深印象,讓學生理解組織液、體液、血漿間的內在聯繫)

想一想:在血漿、組織液、細胞內液這三種體液中,O2濃度由高到低的順序是什麼?CO2的濃度由高到低的順序是什麼?

提示:O2濃度由高到低:血漿>組織液>細胞內液

CO2濃度由高到低:細胞內液>組織液>血漿

接下來我們要學習的是細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上的資料。

討論:1、如何將表中物質按化學性質進行歸類?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漿中還可能含有哪些物質?

3、在組成血漿的離子中,哪些離子的含量較多?它們可能起什麼作用?

4、HCO3- 、HPO42-可能起什麼作用?

提示:表中的化學物質可分爲無機物和有機物。無機物包括水和無機鹽離子,有機物包括糖類、蛋白質、脂質、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提示:還含有氣體分子、調節生命活動的各種激素、其他有機物(如維生素)等。提示:Na+、Cl-含量較多。它們的作用主要是維持血漿滲透壓。

提示:維持血漿的酸鹼平衡。

課件展示:

二、細胞外液的成份(餅圖)

教師總結:

水:90%左右

1、血漿的主要成分無機鹽:1%左右

蛋白質:7%——9%左右

其它物質

2.組織液、淋巴的化學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異在於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

3.細胞外液本質上是一種鹽溶液,類似於海水。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於海洋。師:在必修1中我們曾學過植物細胞透過滲透作用來吸水或者失水;紅細胞置於清水中滲透

吸水會漲破,置於高濃度食鹽水中滲透失水會皺縮,那麼在細胞外液中細胞會出現這種情況嗎?首先請學生閱讀課本,思考問題。

1、細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質?

提示:細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滲透壓、酸鹼度和溫度。

2、什麼叫溶液滲透壓?

提示:指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

3、細胞外液滲透壓主要由什麼決定?

提示:溶液滲透壓的大小取決於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微粒的數目。

4、正常人血漿的PH是多少?

提示:7.35—7.45

5、人爲什麼能保持血漿PH的相對穩定?

提示:與它含有HC)O3-、HPO42-等離子有關。

6、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多少度?

提示:37℃左右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做一個總結。

(旁欄思考題)

提示:哺乳動物的生理鹽水是質量分數爲0.9%的NaCl溶液,這樣的溶液所提供的滲透壓與血漿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相同,所以是血漿的等滲溶液。如果輸液時使用的NaCl溶液的質量分數低於或高於0.9%,則會造成組織細胞吸水或失水。

師:細胞作爲一個開放的系統,可以直接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教師展示內環境之間物質交換的圖片。

請學生思考:氧氣是如何進入細胞內的?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進入細胞的?細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細胞的?細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別點學生起來回答。

教師點評並總結。

Na+和Cl-等直接來自於食物,不需要經過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主要來自於食物中的糖類和蛋白質。糖類和蛋白質是兩類大分子物質,必須經過消化系統的消化,分解爲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質在小腸內經主動運輸進入小腸絨毛內的毛細血管中,經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處的毛細血管中,再透過物質交換過程進入組織液和淋巴。由此可見細胞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需要以內環境爲媒介。

師:透過以上討論可以看出,內環境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過程,需要體內各個器官系統的參與,同時,細胞和內環境之間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細胞不僅依賴於內環境,也參與了內環境的形成和維持。

[課堂總結]

課件展示:內環境的概念、組成、理化性質及物質交換。

請同學們自己在筆記本上試着畫出本節的概念圖。

[習題鞏固]

板書設計:

第1章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第1節細胞生活的環境

一、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

細胞內液

1、體液血漿

細胞外液組織液

淋巴等

2、內環境的概念

3、內環境成分中三者的關係:

二、細胞外液成分

水:90%左右

1無機鹽:1%左右

蛋白質:7%——9%左右其它物質

2、組織液、淋巴的成分

3、細胞外液本質上是一種鹽溶液

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鹼度

滲透壓

1、細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質酸鹼度

溫度

2、正常人血漿的PH值

四、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高中生物教案十篇3

一、教學目標

1.關注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

2.概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3.形成環境保護需要從我做起的意識。

4.進行資料蒐集,瞭解我國利用生物技術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進展。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概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三、板書設計:

一、環境污染的防治

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四、教學設想:

人類破壞環境,環境報復人類,慘痛的歷史教訓教育着人類,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兩者若能和諧發展,必然相互有利。而和諧發展的局面,關鍵在全體地球公民,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深刻認識環境污染的生物效應,從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高度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切實保護生物多樣性,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

本節的教學可以從破題“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入手,啓發學生思考:“我們”是指誰?如何理解“共同的”的涵義?讓學生感受到在茫茫太空之中,地球像是一艘遨遊的飛船,地球上所有的生靈搭載在這艘飛船上,結伴而行,體驗着同一生命旅程,沒有可以停靠的港灣,沒有可以遷居的綠洲。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播放相關錄像片,這樣更能使學生產生共鳴。

由此,引出我們的家園正面臨着威脅的話題。要注意引導學生剖析一些錯誤的認識或觀念。例如,“人定勝天”的觀念:人類具有其他生物無法比擬的智力和能力,能使高峽變平湖,天塹變通途,大山低頭,河水讓路。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大多數是與工業發展有直接關係的,因此,教師要啓發學生辯證地分析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五、教學過程

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教學時,教師可先引入一些具體的實例,例如,據報載(1999年12月6日《文匯報》),素有“北大荒”之稱的中國重要商品糧基地,1999年全面停止了持續半個世紀的墾荒,“北大荒”不再開荒。

這是因爲連年的墾荒雖然爲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做了貢獻,卻也使三江平原的溼地面積縮小了60%,丹頂鶴、東方白鸛等一些鳥類在該地區基本絕跡。於是,引出一個重要話題:糧食重要還是鳥類重要?

爲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呢?學生對生物多樣性具有的直接價值容易接受和認同。生物物種一旦滅絕,人類就失去了寶貴的資源。例如,冬蟲夏草是珍貴的中藥,雲南珍稀植物“紅豆杉”中含有可治療癌症的有效成分,如果冬蟲夏草和紅豆杉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對人類造成的損失顯然是巨大的,而且是不可彌補的。

在教學中,應當更多地啓發學生思考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生態功能)和潛在價值。例如,教師可以繪製一幅漫畫:衰老的大樹發愁地想:“鳥兒們都死了,誰來替我傳播種子呢?”引導學生思考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往往是相互聯繫的,一個物種的滅絕很可能導致一連串物種的滅絕,也可能造成某些物種的數量失控。如貓頭鷹、鼬和狐狸的滅絕可能造成田鼠成災。教師提示:保護生物多樣性更主要的原因是爲了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教師應當指出,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和設計,看起來似乎十分完美,但與大自然的精密“安排”相比,總是顯得那麼簡單和粗糙。在無法保護自然的原貌時,至少也應當儘可能地模擬自然生態系統,讓環境中的物種數目更多些。

農田生態系統和人工林生態系統中,物種數目往往過少,物質循環的途徑單一,一旦出現環境因素的變化,就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的嚴重災難。例如,有的地區營造的防護林,基本上都是白楊樹,引來專門以白楊爲食的天牛大舉進攻。人們想盡各種辦法仍然無法控制天牛之害,只好忍痛將剛剛長成林的樹木伐倒,使大片農田重新受到風沙之害。如果當初栽培的是多樹種、多林種、生態系統組成成分複雜的防護林,就不會發生如此慘痛的蟲害。

本節是必修模組的最後一節,教師應當結合本節內容作一小結。生物多樣性包含了遺傳的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我們說的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是指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三個層次上的保護

主題每層次相關的內容

基因基因攜帶着遺傳資訊,基因控制性狀,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等是遺傳多樣性之源物種種羣是進化的單位,突變、基因重組和自然選擇使種羣的基因庫在代代相傳過程中保持和發展,物種多樣性是生物進化的結果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的結構、成分的多樣性,由物種的多樣性組成。保護生態系統是對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保護

最後,以“可持續發展──人類的必然選擇”爲題,進一步揭示“穩態與環境”的核心思想:整體、相互作用、動態平衡、協調發展,以樂觀向上的態度和“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的哲理,描繪出人類未來美好的前景,在學生的憧憬之中結束本節的教學。

(1)就地保護(自然保護區)

就地保護是以建立國家或地方自然保護區的方式,對有價值的生態環境(如江河源頭、濱海、灘塗、溼地、荒漠等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特殊自然景觀(如森林、灌叢、草原、稀樹草原、草甸等)、野生生物物種等,在具體地段劃定範圍保護起來,禁伐、禁牧、禁獵。根據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保護程度需要,有全封閉式保護,不準人入內;有半封閉式保護,有的地方外人可進入,有的地方外人不準進入。

根據保護的內容,可以分爲:綜合保護區(包括整個環境區域內的自然生態系統和野生生物)和特殊自然保護區(爲了專門保護某一種或幾種珍稀瀕危野生物種的棲息地而建立的保護區,一般範圍較小)。

(2)遷地保護

遷地保護就是透過人工的辦法,將要保護的野生物種的部分種羣遷移到適當的地方,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種羣不僅可以繁衍延續,而且不斷擴大。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動物園、植物園與樹木園或基因庫。目前,飼養在世界各地動物園和其他圈養設施中的脊椎動物已超過3 000種,個體數量達5.4×105頭。全世界1 500餘個植物園和樹木園均承擔着保護植物種質資源的任務。

(3)離體保護

離體保護是指利用現代技術,尤其是低溫技術,將生物體的一部分進行長期儲存,以儲存物種的種質資源。

六、教後感:人口、科技進步和資源與環境之間應當是一種相互協調的關係。具體地說,人類不僅要大力加強科技進步,同時要大力加強對廣大民衆的教育。使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使生態環境不再遭到破壞並且朝着改善的方向發展。人類應當走一條自然、經濟、社會的持久而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

高中生物教案十篇4

第1節從生物圈到細胞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

2.舉例說明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3.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

(2)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2.教學難點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三、教學策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生物圈中的生物儘管多種多樣,千姿百態,但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並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即使是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須依賴活細胞生活。因此,從宏觀的生物圈逐級深入到微觀的細胞,有利於學生用全局的、系統的觀點來認識生物界。同時,從細胞到生物圈這些生命系統的各個結構層次,是本模組和其他模組將要逐一研究和學習的內容。

本節教學建議用1課時。

本節在教學上可以採取以下策略。

選擇SARS病毒作爲“問題探討”的素材,是基於以下兩點理由。

(1)SARS病毒給人類的健康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是學生經歷過並且相對比較熟悉的一類病毒,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病毒不是一個細胞,不具有細胞的結構,但它不能離開活細胞而獨立生活,選擇SARS病毒侵害人體肺部細胞作爲“問題探討”的素材,有助於服務“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主題。因此,在教學時應注意將病毒與細胞聯繫起來,但不宜要求學生深入學習SARS病毒的相關知識。

教師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電鏡照片或模式圖、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瀰漫性陰影圖,引導學生回顧初中學習過的病毒的結構組成,並與細胞作簡單比較。同時探討教材中的兩個問題,達成“像病毒那樣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也必須依賴活細胞才能生活”的認識。

關於讓學生理解“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觀點,教材中的資料分析已比較全面,分別是從生命特徵的不同方面,不同生物體的不同生命活動等來論證這一觀點的。下表反映了編者的意圖。

免疫作爲機體對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一種防禦反應,需要淋巴細胞的參與

由於本資料中的一些事例是義務教育階段七年級涉及的內容,因此,在分析本資料時,除按照教材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外,教師還可以補充一些問題供學生思考。例如,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還是多細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徵?人類發育的起點是從什麼細胞開始的?新生兒逐漸發育長大是由於細胞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等等。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是本節的難點,教師應引導學生系統地理解這幾個層次,在理解這些結構層次時,教師可以適當地補充各個層次的名詞解釋,以利於學生從微觀到宏觀,步步緊扣地理解生命系統的嚴密性、層次性和多樣性。教師可以按下表的方式呈現這幾個層次的遞進關係。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些層次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這些層次中,只有種羣和羣落這兩個名詞是學生陌生的,需要教師用具體的事例補充講解。例如,在一個池塘中的全部鯽魚就是一個種羣,而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就構成了一個羣落。這兩個概念不需要掌握,只需要學生能透過具體的事例理解就行。

2.除種羣和羣落外,其他的幾個層次都是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七年級接觸過的概念,可以讓學生分組回憶、討論。

3.除教材列舉的'事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列舉其他的事例。例如,與心肌細胞同層次的還有平滑肌細胞、骨骼肌細胞、上皮細胞、神經細胞,等等;與心肌組織同層次的有上皮組織、結締組織、神經組織,等等。另一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以一個人、一棵松樹或一隻草履蟲爲例,用不同生物研究生命系統各個層次的關係,以便理解生命系統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四、答案和提示

(一)問題探討

1.提示:病毒儘管不具有細胞結構,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細胞中,利用活細胞中的物質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體的上呼吸道細胞、肺部細胞,由於肺部細胞受損,導致患者

呼吸困難,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還侵害人體其他部位的細胞。

(二)資料分析

1.提示:草履蟲除能完成運動和分裂外,還能完成攝食、呼吸、生長、應激性等生命活動。如果沒有完整的細胞結構,草履蟲不可能完成這些生命活動。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間,精子和卵細胞充當了遺傳物質的橋樑。父親產生的精子和母親產生的卵細胞透過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宮中發育成胚胎,胚胎進一步發育成胎兒。胚胎髮育透過細胞分裂、分化等過程實現。

3.提示:完成一個簡單的縮手反射需要許多種類的細胞參與,如由傳入神經末梢形成的感受器、傳入神經元、中間神經元、傳出神經元、相關的骨骼肌細胞,等等。人的學習活動需要種類和數量繁多的細胞參與。由細胞形成組織,由各種組織構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統,多種系統協作,才能完成學習活動。學習活動涉及到人體的多種細胞,但主要是神經細胞的參與。

4.提示:例如,胰島細胞受損容易導致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受損容易導致相應的肢體癱瘓;大腦皮層上的聽覺神經元受損可導致聽覺發生障礙,等等。

5.提示:例如,生物體的運動離不開肌細胞;興奮的傳導離不開神經細胞;腺體的分泌離不開相關的腺(上皮)細胞,等等。

(三)思考與討論

1.提示:如果把龜換成人,圖中其他各層次的名稱不變,但具體內容會發生變化。例如,心臟應爲二心房、二心室;種羣應爲同一區域的所有人,等等。應當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個。如果換成一棵松樹,圖中應去掉“系統”這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種羣的具體內容也會改變。如果換成一隻草履蟲,細胞本身就是個體,沒有組織、器官、系統等層次。

2.提示:細胞層次;其他層次都是建立在細胞這一層次的基礎之上的,沒有細胞就沒有組織、器官、系統等層次。另一方面,生物體中的每個細胞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能獨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動,某些生物體還是由單細胞構成的。

3.提示:一個分子或一個原子是一個系統,但不是生命系統,因爲生命系統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動,單靠一個分子或一個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動的。

(四)練習

基礎題

1.(1)活細胞:A、D、G、I;

(2)死細胞:B、E;

(3)細胞的產物:C、F、H。

2.(1)細胞層次(也是個體層次,因爲大腸桿菌是單細胞生物);

(2)種羣層次;

(3)羣落層次。

拓展題

1.提示:不是。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細胞中才能生活,因此,儘管人工合成脊髓灰質炎病毒,但不意味着人工製造了生命。

2.提示: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其意義具有兩面性,用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態度都是不全面的。從肯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可以使人類更好地認識病毒,例如,研製抵抗病毒的藥物和疫苗,從而更好地爲人類的健康服務;從否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也可能會合成某些對人類有害的病毒,如果這些病毒傳播開來,或者被某些人用做生物武器,將給人類帶來災難。

高中生物教案十篇5

實驗原理

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存在於細胞質中,葉綠體呈色、形,高倍顯微鏡下清晰可見。

實驗目的

1、初步掌握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觀察葉綠體形態和分佈。

實驗程序

觀察細胞質的流動

實驗原理

活細胞中的細胞質處於不斷流動的狀態,用的運動作爲標記可觀察細胞質的流動。

實驗目的

1、掌握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透過顯微鏡的實際觀察的實際觀察,理解細胞質流動是一種生命現象。

實驗程序

光照、室溫條件下水中培養黑藻

取一片幼嫩的小葉

臨時裝片:清水+小葉+蓋玻片

低倍觀察葉片細胞

高倍觀察葉綠體的流動及流動方向

注意事項:

1、細胞質的流動受細胞的代謝狀況和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增進細胞代謝作用的因素,如適宜的光照、溫度、PH值、生長素等,都可以促進細胞質的流動。反之,不利的環境變化和某些化學藥品,如麻醉劑等,則可抑制細胞質的流動。

2、在做此實驗時,如果發現細胞質不流動,或者流動很慢,應立即採取措施,加速其細胞質的流動。其方法有三種:一是進行光照,即在陽光或燈光下放置15~20分鐘;二是提高盛放黑藻的水溫,可加入熱水將水溫調至25℃左右;三是切傷一小部分葉片。

自我評價試題

1、普通光學顯微鏡是生物學實驗中最常用的儀器之一,試回答下列關於顯微鏡使用中的有關問題:

(1)一細胞或物體被顯微鏡放大50倍,這時“被放大50倍”是指該細胞或生物體的()

A、體積B、表面積C、像的面積D、長度或寬度

(2)當顯微鏡的目鏡爲10×,物鏡爲10×時,視野範圍內看到一行相連的8個細胞,若目鏡不變,物鏡換成40×時,則在視野中可看到這行細胞中的--------------------()

A、2個B、4個C、16個D、32個

(3)用4臺顯微鏡觀察黑藻細胞。在相同環境中,若視野的明暗程度相仿,反光鏡的選用一致,則:顯微鏡的光圈最大的一臺是();目鏡和物鏡均最短的一臺是();觀察到的細胞數目最多的一臺是-------------------------------------------------------------()

A、目鏡15×和物鏡45× B、目鏡15×和物鏡10×

C、目鏡5×和物鏡10× D、目鏡5×和物鏡45×

2、選擇蘚類作爲觀察葉綠體材料的原因與下列哪項無關---------------------------------()

A、製片簡單B、葉綠體清楚C、葉子薄而小D、細胞質流動速度快

3、用高倍鏡觀察比用低倍鏡觀察到的細胞數目、大小和視野的明暗情況依次爲---()

A、多、大、亮B、少、小、暗C、多、小、暗D、少、大、暗

4、觀察細胞質流動時,觀察的最佳部位是---------------------------------------------------()

A、葉的邊緣細胞B、靠近葉脈部位的細胞C、葉片表皮細胞D、保衛細胞

5、把葉綠體作爲細胞質流動的標誌是因爲--------------------------------------------------()

A、葉綠體在不同強度光照射下會以不同面向着光源

B、如果沒有標誌物,細胞質的流動難以觀察

C、只有葉綠體等顆粒可以移動,細胞質基質不流動

D、細胞基質是流動的,細胞器是不運動的

6、張小攀同學在觀察變形蟲臨時裝片時,發現視野中有一較大的變形蟲,但在圖象上有一小片污物,影響對變形蟲的觀察。

(1)在不調換目鏡和物鏡的情況下,她應如何判斷污物在何處?寫出操操作步驟。

(2)如果確認污物在裝片內部,在既不允許重新制作裝片又不能揭開蓋玻片的情況下,如何清除污物或使污物與變形蟲分開?

自我評價試題答案:

1、(1)D(2)A(3)A、B、C 2、D 3、D 4、B 5、B

6、(1)先輕輕移動裝片,觀察污物是否隨着移動,如果隨着移動,則污物在裝片表面或內部;如果移動裝片,污物不動,一般在鏡頭上,可先轉動目鏡,看污物是否轉動,如果污物隨着轉動,說明污物在目鏡上,否則可能在物鏡上。

(2)用吸水紙在一側吸引內部液體,使污物與變形蟲分開。

高中生物教案十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初步瞭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係瞭解中國合成牛胰島素事件。【技能】;培養分析分析資料的能力。

【情感與態度】:瞭解中國是首個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機物的國家,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初步瞭解分子生物學的成果,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目標;閱讀訪談,學習科學家們實事求是、艱苦鑽研的精神。

二、教學過程:

(一)以概述《細胞與分子》模組作爲引入。

師:比較初中階段所學習的生物知識特點,大家拿到課本可能會想,初中的時候不是已經學過細胞了嗎?爲什麼高中還要再學呢?初中的生物知識着重讓學生了解生物學的大概情況,而且因爲學生沒有相關的化學知識和足夠的空間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識在初中階段是沒有辦法說明白的。就拿細胞結構來說吧,初中的時候,老師只能讓學生知道動物細胞是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構成,至於細胞爲什麼是有生命的,細胞是怎麼樣生活的,都沒有辦法說得清楚。只有在同學們在初三、高一學習了化學的基礎知識後我們纔可以對生命進一步的學習。學習科學就是這樣,當你掌握的知識越多時候,反而覺得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就更多。

這個學期開設的《分子與細胞》模組,將爲我們在化學分子的層面上,解釋細胞的結構以及生命活動。解答在初中階段沒有辦法解開的謎團,也爲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事件以及科學家訪談錄

師:要了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係,我們先來看一個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的傑出成果。(展示出我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背景資料)。

學生閱讀背景資料和閱讀課文中的訪談錄,以問題引導: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生物學上有什麼重大的意義?從訪談錄中,你認爲造就了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麼?閱讀完了這些資料,你覺得對於你學習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麼啓發呢?

(三)簡單介紹高中生物的教材、學習方法和意義

1.教材分爲必修3個模組、選修3個模組。必修: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簡述三者之間知識結構上的關係;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點:需要學生更多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增加了探究活動(什麼是探究活動、探究活動的流程:發現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作出結論)、模型製作等,這些都要求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

2.學習生物學的意義:生物學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和相關領域的成果,各個學科之間的邊界已經模糊,而出現了多學科的交叉;學習生物學不僅僅是知識的互動,更加是能力培養和思維方式不斷完善的過程。

高中生物教案十篇7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特點

2、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區別

二、重難點:

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區別

三、板書設計:

一、認識原核細胞的和真核細胞

1、真核細胞:

2、原核細胞;

二、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主要特徵

1、真核細胞

2、原核細胞

3、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比較

四、教學過程:

匯入:上一節我們學習了有關細胞的主要特徵,以及細胞的基本結構,今天我們就把細胞進行分類,學習一下有關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特點。

學生閱讀【探究活動】認識一下有關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教師提問:

1、原核細胞包括的細胞的種類?

2、真核細胞包括的種類?

教師總結:由原核細胞組成的生物叫做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包括,細菌、藍藻、支原體、衣原體等生物。由真核細胞組成的生物叫做真核生物,真核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真菌、人類。

教師小提示:

區分細菌與真菌?

細菌和真菌都是個體微小的生物,細菌一般是桿菌、球菌等如: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放線菌、等,真菌如:酵母菌等。

學生閱讀課本,教師總結原核細胞的特點:

1.原核細胞的最主要特點:細胞內沒有由核膜包圍的典型細胞核。

2.原核細胞的結構:

(l)細胞壁和細胞膜:

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2)細胞質:有核糖體,無其他的細胞器。

(3)核區:由DNA分子組成。

區別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是依據構成該生物的細胞是原核細胞還是真核細胞。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主要區別是有無成形的細胞核,也可以說是有無核膜,因爲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細胞核,無核膜就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注意:(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爲病毒沒有細胞結構。

(2)原生動物(如草履蟲、變形蟲等)不等於原核生物,原生動物是動物中最低等的類羣,但它們都是真核生物。

(3)不是所有的菌類都是原核生物,細菌和放線菌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黴菌等)是真核生物。

細菌常根據形狀分爲:桿菌、球菌和螺旋菌,細菌常根據形狀來命名,如大腸桿菌。也有的根據功能來命名,如硝化細菌、乳酸菌等。

學生閱讀課本,總結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比較?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有較大區別,兩者的區別如下表所示:

原核細胞真核細胞

細胞大小較小(1-10μm)較大(10-100μm)

染色體一個細胞只有一條環狀DNA,DNA裸露,不與RNA、蛋白質連結在一起一個細胞有多條染色體,DNA、RNA、蛋白質連結在一起

細胞核無核膜、無核仁有核膜、有核仁

細胞器僅有分散的核糖體,其結構與真核細胞不同有核糖體、線粒體、葉綠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等

細胞壁主要由胞壁質組成植物細胞有,主要成分爲纖維素和果膠

內膜系統簡單複雜

微樑系統無有微管和微絲

細胞分裂二分體、出芽、無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只有無絲分裂能進行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

轉錄與翻譯出現在同一時間與地點轉錄在覈內,翻譯在細胞質內

五、小結:

本節主要敘述了有關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特點以及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比較。

高中生物教案十篇8

知識精華

來源排出調節

水的平衡和調節

飲水、食物物質、代謝由腎、面板、大腸排出神經調節、激素調節

鈉鹽的平衡和調節

主要來自食鹽主要經腎、其次由汗液、糞便排出醛固酮(鹽皮質激素)調節

鉀鹽的平衡和調節

食物主要經腎、其次未吸收的隨糞便排出醛固酮調節

意義:水和鈉鹽在維持細胞外液滲透壓穩定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由於人在高溫條件下工作,劇烈運動或某些疾病(劇烈嘔吐、嚴重腹瀉)時,會丟失大部分的水和無機鹽,影響血壓、心率的穩定。

鉀在維持細胞內液滲透壓穩定方面、心肌舒張、興奮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水在溶解代謝廢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關於水、鹽調節的幾個問題:

1)尿激素的釋放和分泌。

2)醛固酮的效應有三:促進鈉的重吸收、促進鉀的分泌排出、促進水的重吸收。

題例領悟

例1:某人患急性腸胃炎,嚴重腹瀉,並且出現心率加快、血壓下降、四肢發冷等症;要緩解以上症狀,應:

A、輸入生理鹽水。 B、口服生理鹽水。

C、口服鉀鹽水。 D、輸入醛固酮。

解析:題意中出現的症狀是缺少水和鈉鹽,其次輸入比口服效果快。

固答案:A

例2:人體內K和鈉離子的排出特點相比,不同之處是:

A、多吃多排B、少吃少排C、不吃不排D、不吃也排。

解析:鉀離子的排出特點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鈉離子的排出特點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答案:D

自我評價

一、選擇題:

1、人體內的水的主要來源及排出主要途徑是:()

A、來自飲水,食物和由腎排出。

B、來自飲水,食物和由面板排出。

C、來自飲水,物質代謝和由肺排出。

D、來自飲水,物質代謝和由大腸排出。

2、離子態的無機鹽(如血液中的鉀、鈣離子)的生命作用不包括:()

A、細胞結構物之一。

B、維持細正常生理功能

C、維持細胞的形態。

D、調節細胞內的PH值。

3、下列有關人體內水分調節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大量飲水,則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覺中樞興奮,則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則尿量增加。

D、細胞外液中滲透壓降低,則尿量減少。

4、調節無機鹽平衡的重要激素是:()

A、抗利尿激素B、醛固酮C、腎上腺素D、甲狀腺素。

5、下列僅屬於水分排出的途徑的是:()

A、腎排出B、大腸排出C、面板排出D、肺排出。

6、不能對腎小管重吸收水分起促進作用的是:()

A、滲透壓升高。 B、抗利尿激素升高

C、血漿滲透壓升高。 D、醛固酮升高。

二、簡答題:

7、下圖爲腎單位結構模式圖。據圖回答問題:

1)當人飲水不足,體內失水過多或吃過鹹的食物時,透過下丘腦神經分泌細胞分泌的促進()和()對的重吸收,減少尿的排出,使細胞外液滲透壓恢復正常。

2)當血鉀升高或降低時,可直接刺激,使的分泌量增加,從而促進()和()對的重吸收和對的分泌,維持內環境的穩定。

3)透過顯微鏡檢查發現構成腎小管的細胞線粒體較多,起生理意義是。線粒體所需的能源物質和氧氣由()提供,產生的二氧化碳由()________帶走。

自我評價答案

一、選擇題:

1、A 2、A;3、C;4、B;5、D;6、A。

二、簡答題

1、抗利尿激素1腎小管2集合管

2、腎上腺醛固酮1腎小管2集合管鈉鉀

3、提供能量,有利於納的重吸收和鉀離子的分泌3腎小管毛細血管血液3腎小管毛細血管血液

高中生物教案十篇9

一、教學目標

1.闡明羣落的演替過程。

2.說明人類活動對羣落演替的影響。

3.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羣落的演替過程。

三、教學策略

本節應緊緊抓住“動態發展觀”實施教學。如果說羣落的結構可從橫向進行剖析,是現時性的,那麼在羣落的演替中,教學要用歷史性的眼光,從縱向進行尋蹤。羣落是一個動態系統,它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着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況下,大多數羣落中物種結構相對穩定。但是,當羣落結構受到干擾或破壞,一些種羣消失了以後,總會有其他一些種羣來佔據這個羣落的空間,經過一段時間,又會有另一些種羣興起,逐漸取得優勢。羣落演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總是向着羣落恢復相對穩定狀態的方向進行。

有條件的學校,在進行“問題探討”內容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觀看錄像資料片(或類似題材),引發學生思考。事實上,學生對羣落演替的現象並不陌生,只是沒有建立起概念與現象之間的聯繫。在教學中教師應儘可能從學生熟悉的事例出發,引匯出羣落演替的各個階段。值得注意的是,要始終圍繞着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聯繫與相互作用,以動態發展觀引發學生對演替的本質進行思考。

“棄耕農田上的演替”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與“發生在裸岩上的演替”過程相比較,分析共同點與不同點。提示學生思考:農田是人類對自然羣落進行改造的產物,在農田上羣落的演替能否恢復爲原有的自然羣落呢?在學習了這兩種演替類型後,教師引出“初生演替”與“次生演替”的概念,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

關於“人類活動對羣落演替的影響”的教學,教材中提供了“踐踏對草地羣落的影響”的素材,意在從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事例展開教學。“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這是一個在日常生活中極爲常見的事例,但人們未必從羣落演替的角度思考過。教學要在“熟悉的,未必是知道的”題目上做文章,培養學生觀察現象、發現問題的能力。建議有條件的學校,讓學生在野外進行實地考察,然後在課堂中組織討論。

實地觀察時,提示學生根據踩踏情況,將雜草進行分類:經常被踩踏的地方的種類;輕微被踩踏的地方的種類;不太被踩踏的地方的種類。要作較長期的觀察,將觀察的情況列表記錄,必要時將觀察到的情況繪圖,或用拍攝照片方式進行記錄。觀察時要注意:

雜草的種類;

莖稈高度和長勢;

生長的密度和植物蔓延的方向;

周圍樹木生長等其他的情況;

可挖出一些草本植株,觀察其根的形態。

在討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相關資料(也可讓學生舉例)分析人類活動對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羣落的影響。在分析中要把握:(1)人類活動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的,可以對生物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關係;

(2)人類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殺動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羣落演替按照不同於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

由此引出“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建議這部分內容採用上網調查或透過其他渠道收集資料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調查:

(1)我國水土流失造成的嚴重後果,認識到必須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絕不能以犧牲環境和浪費資源爲代價求得一時的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處理好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致力於生活環境的改善;

(2)《退耕還林條例》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3)政府在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湖”時的主要政策,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學中要一分爲二地看待人類對羣落演替的影響。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人類生存和發展與羣落演替的良性發展之間的關係。

人類活動對羣落演替影響的另一個重要方面,表現在外來物種的入侵。關於外來物種入侵,在人教版義務教育教材中已有所介紹,故在本節中該概念沒有出現。由於在本節練習中涉及了這方面的知識,應適當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