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報任安書(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 背景介紹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前學習提示1、2節,瞭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題和寫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經節選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說明未能及時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說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賢進士”的原因。 

第三段:敘述因爲李陵事件下獄的經過。 

第四段:寫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寫自己完成《史記》的心情。 

第六段:表達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課文節選了後三段。 

三、課文分析  學習第一段 

1、教師範讀第一段 

2、字音 

頭搶地(qiāng)  伏法受誅(zhū)  暴肌膚(pù) 

鞭  (chuí)  圜牆(yuán)  占卜(bǔ)  囹圄(wǔ) 檻(jiàn)    縲紲(léi) 

3、主要詞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②不能與死節者比  ③其次不辱理色   ④及在檻阱之中  ⑤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  ⑥此人皆意有所鬱結  ⑦恨私心有所不盡   ⑧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 

4、思路分析: 

   這一段司馬遷重點寫了自己受刑後對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敘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曆的記載的小官,“主上所戲弄,倡優所畜”,本來就被人看不起。現在子承父業,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寫卑策的地位帶來的結果:假如我伏法被誅的話,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隻螻蟻一樣渺小,我的死是無足重輕的。命如螻蟻草芥,生命有什麼價值可言? 

   (3)引出第二個問題,人的生命價值:“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趣異也。”注意,這是作者議論的核心。生命的價值是輕是重,要靠自己來選擇! 

    然後,擺出士人對待羞辱與生死的態度:士人,一方面潔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當羞辱加於已身的時候,決計自殺,以死保持自己純潔的名聲。但是作者筆鋒一轉,卻列舉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韓信、彭越、張敖、周勃、竇嬰、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將相受辱的事例,說明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爲奇。那麼,對待羞辱就一定要死節,纔算保持了高尚純潔的名聲嗎?否!作者從這個角度繼續深入地論述下去。 

    (4)作者提出這樣的認識:人在受辱時,不一定非要爲高尚純潔名聲的這種所謂“節義”而死;爲了崇高的事業,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負重。 

    最後表明自己的態度:“我”深知節義的含義,也敢於爲節義去死,但是我現在所以忍辱屈生,是爲了完成我未竟的事業,實現我最大的理想。這纔是生命的真正價值。 

第二課時 學習第二段 

1、教師範讀第二段 2、學生齊讀第二段 

3、字音 

慍色(yùn)   倜儻(tìtǎng) 

4、詞句 

①稽其成敗興壞之紀(稽:考證:紀:法紀)②網羅天下放失舊聞  

③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 ④ 惟倜儻非常之人 ⑤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5、思路分析 

完成《史記》,實現了我人生的最大價值。 

    (1)作者進一步列舉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夠忍辱負重,完成流傳後世的不朽之作的業績,說明他們體現了最大的人生價值。 

    (2)作者說他是學習先賢,當時《史記》草創未成,就遭此災,他痛惜全書沒有完成。因此,受酷刑而無慍色,遭戮笑卻能忍耐,最後終於完成了《史記》,償還了前面受辱的債。 

5、熟讀並背誦本段 

第三課時 一、學習第三段 

1、學生齊讀本段  2、主要詞句 

 ①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     ②雖累百世,垢彌甚耳!③重爲鄉黨所戮笑   ④身爲閨之臣,寧得自引深藏巖穴邢? 

⑤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2、再讀本段,體會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發了更加難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可見,忍辱負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馬遷敢於選擇這條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氣! 

    文章的最後,作者陳述了自己不能爲皇帝“推賢進士”的想法。 

二、總結全文 

    總結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與計多高尚士人一樣,能正確對待受辱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價值的高度,敢於正視現實,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並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鉅著《史記》,給後人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表現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作者字字血聲聲淚,也控訴了那個社會的不公和皇權的黑暗。 

三、寫作技巧分析 

提問:怎樣理解敘事、說理、抒情相結合,“理至情切”的表現方法? 

    [解析]  1、“理至”:敘事議論條理清楚,環環緊扣,層層深入。 

    作者議論的基本路徑是:①受辱--引決(士人應持的態度);②受辱--隱忍--完成偉大的事業(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馬遷)受辱--學習前賢,選擇隱忍--爲了完成鉅著《史記》。 

    這說明,對待受辱,引決不是唯一的處理方法,那要從生命的價值來認識,從“義”的深層意義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說要學習前賢,有忍辱負重的精神;一方面說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話,則不能完成著述《史記》的任務,一個人死的窩窩囊囊,無所作爲,就失去了人生的價值,也就“輕於鴻毛”了。這個道理講得清楚明白,環環緊扣,層層深入。當然,這並不是說,人不應該爲“義”去死,而是從長遠的意義上理解這個“義”的含義。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時奔放激盪,豪情滿懷;有時又迴腸蕩氣,如泣如訴。第一段寫受辱的痛苦時,說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這抒發了他對社會不公的憤慨之情;寫自己選擇忍受侮辱時說:“僕雖怯懦欲苟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這裏表現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鬱悶之情,溢於言表。第二段寫出他爲了完成偉大的鉅著《史記》,“就極刑而無慍色”,“雖萬被戮,豈有悔哉!”則又表現他豪邁激盪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絕,如泣如訴的表情。 

    從這裏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達十分流暢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壯,忽而又痛不欲生。這正如後人評價這篇散文時說,它“如山之出雲,如水之奔壑,千態萬狀,變化於自然,由其氣之盛也”(清方苞)。 四、作業  1、背誦第二段   2、完成全文翻譯

《報任安書(節選)》譯文

太史公、願爲您效犬馬之勞的司馬遷謹向您再拜致意。少卿足下:往日承蒙您寫信鋼士。情意十分誠懇,似乎是抱怨我沒有照你說的那樣去做,而附和俗人的看法。我並非如此。請允許我談談自己固塞而鄙陋的想法。長時間沒有答覆你,希望你不要責怪?br>

我的先人,沒有獲得丹書、鐵券那樣的特大功勳,所從事的是起草文書、編寫史料、記錄天象、制定律歷的工作,(其職位)接近於占卜之官和太祝之間,本來就是皇上所戲弄,當成樂師、優伶一樣畜養的人,爲流俗所輕視。假使我受到法律制裁被處死刑,就像九頭牛身上失去一根毛一樣,跟螻蟻(之死)有什麼不同?而世人又不會將我與能死節的人同等看待,只認爲我智力窮盡,罪過極大,不能自己解脫,終於去死而已。爲什麼呢?這是自己平素所從事的職務所處的地位促成的。人總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得)比鴻毛還要輕,這是由於應用死節的地方不同的緣故。最上一等是不辱沒先人,其次是不辱沒自己,其次是顏面上不受辱,其次是辭令上不受辱,其次是被囚繫受辱,其次是換上囚服受辱,其次是戴上刑具、捱打受辱,其次是剃掉頭髮、以鐵索束頸受辱,其次是毀傷肌膚、斷殘肢體受辱,最下一等是遭腐刑,到極點了!《禮記》中說:“對大夫不能用刑。”這是說士人不可不保持(自己的)節操。猛虎在深山(的時候),所有的野獸都非常害怕它;待到被關進籠子裏或落入陷阱之中,(卻)搖尾(向人)討吃的,這是(人)以威力逐步制服了它的結果。所以,對士人來說,(即使是)在地上畫一座牢獄,那情勢也叫人不敢進去;(即使是)一個木製的獄吏,也不敢跟它對質,必須在遇刑前自殺(以免受辱)。現在手和腳都被刑具束縛起來,脫掉衣服,接受杖責,關閉在四面牆壁之中。在這個時候,看見獄吏就以頭碰地,看到獄卒就膽戰心驚。爲什麼呢?這(也)是以威力制約逐步發展的結果啊。待到已經到了這一步,還說不受辱,不過是所謂“臉皮厚”罷了,哪裏說得上尊貴呢?再說,西伯是一方諸侯之長,(卻)被囚禁在裏;李斯是丞相,備受五刑的處置;淮陰侯韓信是王,卻在陳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張敖都曾高坐在王位上稱孤道寡,(後來)又都被捕入獄;絳侯周勃誅殺呂氏黨羽,權力之大超過了春秋時期的五位霸主,後來被囚禁在特設的監獄“請室”之中;魏其侯竇嬰曾任大將,後來也穿上了罪人衣服,手、腳、脖子上都加了刑具;項羽的大將季布,後來剃光了頭,以鐵圈束頸當了朱家的奴隸;灌夫曾在拘留室裏受到侮辱。這些人都身居王侯將相的地位,鄰近國家都知道他們的名聲,一旦有罪受到法律制裁,而不能自殺。落入微塵一般輕賤的境地,從古至今都是如此,怎能不受侮辱呢?由此說來,勇敢或怯懦,堅強或軟弱,都是由形勢決定的。明白了這個道理,還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呢?一個人不能早在遇刑前就自殺,因而漸漸志氣衰微,待到受杖刑,這纔想到要死於名節,離名節不是太遠了嗎?古人之所以對大夫施刑很慎重,大概是由於這個緣故啊。

就人的本性而言,沒有不貪生厭死的,(難免要)懷念父母和妻子兒女;至於爲正義和公理所激奮的人,則不是這樣,那是因爲有所不得已的緣故。現在我不幸,早年失去了父母,(又)沒有親兄弟,獨自一人,至於對妻子兒女怎麼樣,少卿是看得出來的吧?況且勇士不一定死於名節,而怯懦的人仰慕道義,則隨時隨地都可以勉勵自己不受辱。我雖然怯懦,想苟全性命,卻很懂得捨生取義的道理,何至於甘心接受繩捆索綁的侮辱呢!再說,奴婢侍妾一類人,尚且能自殺(而不受辱),何況我是不得已啊?我之所以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情願被囚禁在糞土一般的牢獄之中,是因爲我的心願尚未完全實現,恥於默默無聞而死,而文采不能顯露給後世的人們。

古代擁有財富、尊位而姓名埋沒的人,不可勝數,只有卓越超羣的人才爲後人所稱道。文王被拘禁在裏時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窮的境遇中編寫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後創作了《離騷》;左丘明失明後寫出了《國語》;孫臏被砍去了膝蓋骨,編著了《兵法》;呂不韋被貶放到蜀地,有《呂氏春秋》流傳世上;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下了《說難》《孤憤》;(至於)《詩經》三百篇,也大多是聖賢們爲抒發鬱憤而寫出來的。所有這些作者都是心中感到抑鬱不舒暢,他們的思想觀念不被當時的人們接受,所以敘述所經歷的事情,讓後世瞭解自己。例如左丘明眼瞎了,孫臏的腿斷了,畢竟不能爲世所用,(於是)回家著書,抒發心中的鬱憤,想留下文字來表現自己的思想。

我不自量力,近來將自己的心願寄託在無用的言辭上,蒐集世上散失的文獻,粗略地考證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爲,統觀他們由始至終的過程,考查他們成功、失敗、興起、衰敗的規律,上起軒轅黃帝,下到如今,寫成表十篇,本紀十二篇,書八章,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計一百三十篇。也想用來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規律,弄清從古至今的歷史發展過程,成就一家的學說。(此書)已經起草,尚未完成,就碰上這樁禍事,惋惜它沒有寫成,因此寧願接受宮刑而沒有怨怒的表情。我確實想完成這本書,把它(暫時)藏在名山之中,(以後)再傳給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使它流行於大都會,這樣我就補償了前番下獄受刑所遭到的侮辱,即使一萬次遭到殺戮,哪裏有悔恨呢!可是,這番話只能說給有見識的人聽,對俗人就難說了。

況且,在負罪的情況下不容易處世,身處卑賤,受到的非議和指責也就很多。我因爲(對皇帝)說話(不謹慎)而遭到這樁禍事,深深地被鄰里同鄉所恥笑,以致先人蒙受污辱,還有什麼顏面再爲父母掃墓呢?即使再過一百代,也只是恥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思重重,極爲痛苦,在家時總是恍恍惚惚,好像丟失了什麼,出外時又不知要到什麼地方去。每想到這樁奇恥大辱,沒有一次不是汗流浹背,將衣溼透!我現在身爲皇宮裏的小臣,怎麼能離開皇宮去過山居穴處的隱士生活呢?所以,我只好隨波逐流,按照時代的風氣行事,用來抒發內心的悲憤。如今少卿卻教導我推薦賢能之士,這豈不跟我私下的願望相違背嗎?儘管我(也)想打扮自己,用美妙的言辭粉飾自己,可這對世俗沒有好處,不能取信於人,恰恰是隻能招致侮辱罷了。總之,到死的那一天,然後是非才會有個定論。這封信不能詳盡地表達我的意思,(只能)簡略地說說一些固塞而鄙陋的想法。謹再次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