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大班科學領域教案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學領域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班科學領域教案

大班科學領域教案1

活動目標

1:透過觀察和比較,瞭解指紋的基本特徵及用途;

2:嘗試用“印”的方式記錄指紋,透過觀察比較各種指紋,並能說出不同;

3:有動手動腦的積極性,體驗發現的快樂,養成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透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 材料準備:指紋畫、指紋類型PPT、白紙及印泥若干、放大鏡(人手一個)、抹布。

2. 知識經驗準備:幼兒已經使用過染料塗色或發現過指紋。

活動過程

一、匯入:欣賞指紋畫,激發幼兒對指紋的探索興趣。

小朋友們,你們都畫過畫嗎?那平時你們是用什麼來畫畫的呢?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很特別的畫,我們一起來看看。 (教師出示指紋畫ppt)你們有沒有發現這些畫和我們平時畫的畫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二、引導幼兒觀察指紋、瞭解指紋的基本特徵。

1.引導幼兒對指紋開展猜想。

猜一猜,你的指紋和別的小朋友的指紋是不是一樣的?你自己的每一根手指指紋是不是一樣的?

2.透過動手操作,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瞭解指紋的三種不同的類型。

(1)教師講解示範如何清楚地印出指紋。

(2)分發材料,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3)引導幼兒觀察指紋並進行交流,認識指紋的三種類型。

每個人的指紋形狀都是不一樣的,科學家把指紋分成了三大類。第一種叫箕形紋,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像簸箕一樣;第二種叫弓形紋,中心像一把彎彎的弓;第三種叫鬥形紋,中心像水中小小的漩渦。是不是很神奇呢?

3.引導幼兒觀察自己的指紋,並看看每種指紋類型各有幾個。

我們認識了三種不同的指紋類型,那現在請小朋友再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的手指紋,看看你的每個手指紋是哪種類型。(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分別表示。)數一數你有幾個箕形紋,幾個弓形紋,幾個鬥形紋。

三、瞭解指紋的作用。

小朋友們想一想,這些指紋有什麼用處呢?

指紋能夠幫助警察破案,因爲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同的,它是具有特徵的記號。

指紋是由凹凸的面板所形成的紋路,所以增加手指的摩擦力,這樣拿東西就不容易滑掉。

指紋還是汗腺的出口,因此可以調節溫度。

每個人的指紋都不一樣,且一般來說終身不變,指紋會隨年齡增長變大,但形狀不變。

四、製作指紋畫指紋的作用真大,不僅可以幫助警察叔叔破案,而且我們還可以用指紋畫出許多美麗的圖畫,你們想不想也來試一試,用你們靈巧的小手,畫出美麗的圖畫來張貼在我們“指紋畫展”的畫廊裏。

活動反思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最能吸引他們的還是一些比較直觀的東西,抽象思維不是很發達,學生活動以直接興趣爲主。來源大.考吧幼師網;在生活中,大部分學生已經對自己的指紋有了一定的瞭解,如知道手上有指紋,指紋是不一樣的等一些基本的知識,並具備了初步的觀察能力。

所以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到本課的教學設計還是成功的。在學習中我能力求讓每一個學生體驗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當然這個探究過程不是體現在教學的結構上,而是體現在學生的自身的探究過程的完整,沒有在表面上做文章,沒有刻意地指揮學生去重複探究過程。

“玩指紋、印指紋”這一環節是這堂課的重點,也充分體現了課堂的開放性,在有限的課堂空間內,指導學生充分利用身邊所能用到的東西進行探究活動,在本課的教學中,一半左右的時間是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每一次實踐的步驟、要求都讓學生知道得清清楚楚。透過自主實踐,不僅學會了拓印指紋的方法,同時進一步端正了實踐的態度,做到認真、細緻。有的學生拓印的指紋不清晰,經過指導,經過重複實踐,效果就變好了。當然,取指紋並不是目的,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充分感知指紋,並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是活動的目的。

同時我認爲本節課還是有不足的地方,有幾個學生認爲,自己的指紋是一樣的,當時我就可以利用投影,把他們印出來的指紋放大,然後引導他們去觀察、去比較、去得出結論。還有3個學生說自己的指紋和同學的“好像一樣”,我也應該利用投影放大指紋,引導他們去觀察、去比較、去得出結論。這樣,學生對“自己的指紋、和同學的指紋都是不一樣的”這個結論印象就會更加深刻。

縱觀整堂課,我將大部分的時間留給了學生去看,去“玩”,去“探究”,嘗試選擇相適應的方法對其進行研究解決。在以後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隨着教學活動的深入,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重點會由提出一個合適的問題提升到制訂一個研究的方案,自主探究等。教師的角色由課堂的主導者真正轉變爲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和促進者。在學生的積極探究中培養樂於合作,實事求是的態度,養成注重事實,尊重他人意見,敢於提出不同見解的良好學習習慣。

大班科學領域教案2

活動目標:

1.認識一些小動物的尾巴,瞭解尾巴的用途。

2.培養幼兒良好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3.激發幼兒探索動物尾巴的興趣,滿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兒愛護動物的積極情感。

活動準備:

1.操作卡

2.各種動物圖片

3.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實錄:

(一)激趣匯入(播放動物比尾巴的視頻,輕鬆匯入課堂)(5分鐘)

1、師: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喜歡)爲什麼喜歡呢?(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所以大家喜歡)

2、播放動物比尾巴視頻,讓幼兒初步感知動物尾巴的形狀。

3、剛剛小動物們在比什麼?(比尾巴)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動物的尾巴(師板書課題:動物的尾巴)。

(二)展開學習動物尾巴的形狀(10分鐘)

認識松鼠的尾巴(課件出示松鼠的尾巴)

(1)這是什麼?這是誰的尾巴?(松鼠的尾巴)

(2)它的尾巴是什麼樣子的呢?

生:像一把傘

(3)松鼠的尾巴有什麼作用呢?(當降落冬天可以當被子)方法同上依次認識猴子、雞、兔子、孔雀的尾巴。

(3)問答遊戲鞏固動物的尾巴樣子師:誰的尾巴長?生:猴子誰的尾巴短?兔子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松鼠誰的尾巴彎?公雞誰的尾巴最好看孔雀。

(4):我們認識了這麼多小動物的尾巴,他們有的長,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細,還有的彎,各有各的用處。

(三)拓展延伸,認識更多的動物尾巴(5分鐘)過渡語:小朋友還想知道更多的小動物的尾巴像什麼樣子嗎?有什麼作用嗎?

課件依次出示燕子、魚、牛、小壁虎、袋鼠的尾巴,引導幼兒瞭解這些小動物的特點和作用。

(四)操作鞏固,連一連(8分鐘)

1、教師出示課件,先示範

2、幼兒在卡紙上操作

(五)音樂聲中結束課堂(2分鐘)

大班科學領域教案3

設計意圖

一個下雨的清晨,手工區的報紙被雨淋溼了,老師不得已取消了當天的摺紙活動,此舉引發了孩子們的議論。梓揚說:“當我不小心弄溼了哥哥新買的圖書時,哥哥急得跳起來。”可可說:“弄翻的茶水打溼了妹妹的衣袖時,妹妹冷得哭了。”帆帆說:“我和爸爸坐公交車,司機一個急剎車,爸爸的飲料打溼了手中的報紙,爸爸就沒法看報了。”原來,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小意外,給人們帶來了小小的不便。那麼,有什麼快速、簡單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呢?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究的對象,鼓勵幼兒親自動手動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溼報紙怎樣變幹”這個事件爲契機,我設計了本次科學活動,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和探索生活中出現的科學現象。

活動目標

1.透過參與“溼報紙變幹”的系列小實驗,嘗試用不同的工具將溼報紙變幹,初步瞭解“水遇熱變成水蒸氣”的特性。

2.能在觀察的基礎上,較爲靈活地運用語言、圖表展示使溼報紙變乾的過程和結果,培養自主解決問題的意識。

3.關注身邊的事物特徵,樂於動手動腦並體驗探索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1)幼兒已有填寫“實驗記錄表”的經驗;(2)在實驗區域中投放過常見的操作工具,幼兒已認識工具名稱及其基本使用方法。

2.材料準備:(1)溼報紙、吹風機、海綿、毛巾、檯燈、取暖器等操作材料並分類擺放;(2)“‘溼報紙怎樣變幹’實驗記錄表”若干(其中有一張教師用表掛在黑板上,其餘的幼兒用表放在操作桌上),每張操作桌上有小盤子一個,內裝記號筆和畫着操作工具的圖卡,長線插座一個。

活動過程

1.談話匯入,調動幼兒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和參與科學小實驗的興趣

匯入語:“今天早晨,劉老師的《晨報》被灑出的牛奶濺溼了,沒法看,只好又買了一份。小朋友們見過類似的事情嗎?”

(1)鼓勵幼兒調動相關的生活經驗,大膽與同伴交談並自由發言。

(師小結:“原來,類似報紙被打溼的事情在生活中很常見,而且給人們帶來了不便。”)

(2)出示“溼報紙”和一些畫着實驗工具的圖卡,以問題激發幼兒動手實驗的興趣。

師:“想想看,我們能不能利用身邊的物品和材料,使溼的報紙變幹呢?”

①幼兒兩人爲一組,分組討論。

②幼兒以組爲單位,依次選派代表說出自己猜想的方法,其他組員作補充。

(實錄1:幼兒紛紛猜想如何使溼報紙變乾的方法,並積極發言。偉偉說:“我用電吹風,因爲它吹乾了媽媽的溼頭髮。”琪琪說:“我用海綿,因爲海綿吸乾了我畫畫時的顏料水。”亮亮說:“我用微波爐,因爲饅頭在微波爐里加熱時變幹了。”還有幼兒說用檯燈照、太陽曬等方法)。

(3)老師及時用“粘貼圖卡”形式記錄在示範用的“‘溼報紙怎樣變幹’實驗記錄表”上,並提議透過實驗對這些猜想進行驗證。

2.展開實驗,合作尋找使溼報紙變乾的方法

(1)指導語:“怎樣使溼報紙變幹呢?大家剛纔想到了利用許多工具。你們看,老師在實驗區域準備了吹風機、海綿、毛巾、檯燈、取暖器等工具,你們可以選擇自己猜想的其中一個工具,和小組內的夥伴共同進行實驗驗證,並填好‘實驗記錄表’。”

(2)教師指導幼兒協調好計劃實驗。

①幼兒根據自己的猜想,與組內同伴共同選定要做的實驗1~2個。實驗前要有明確的過程中實驗員要相互合作,如選用吹風機的小組,可以讓一個幼兒拿吹風機,另一個幼兒雙手拎着溼報紙上端的兩個角配合實驗。

②在幼兒操作過程中,小組觀察記錄員要在一旁認真觀察溼報紙的變化,在實驗方法欄粘貼上相應的實驗工具圖卡。

③實驗結束後,小組觀察記錄員要如實在“實驗記錄表”中記錄下實驗成果。然後,組員共同檢視記錄表並交流分享實驗的過程與結果。

(3)各小組成員領取溼報紙,到實驗區域開始實驗(播放輕音樂,營造輕鬆愉悅的活動氛圍)。

(4)實驗中教師指導的重點包括四個方面:

①提醒幼兒嚴格按照自定的實驗計劃開始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小組實驗員、觀察記錄員要相互合作並注意用電安全。

②鼓勵幼兒大膽嘗試,提醒他們在實驗過程中要小心拿取溼報紙,避免撕破;及時給予幼兒幫助,如安排實驗順序等。

③重視幼兒良好行爲的培養:實驗記錄表、記錄筆等不能隨處亂扔;變乾的報紙要懸掛在指定的牆角;等等。

④建議幼兒合理安排實驗時間:如選擇太陽曬的幼兒發現溼報紙能變幹但速度太慢,教師可以啓發他們在等待溼報紙變乾的過程中,選擇其他工具進行實驗。

(5)結束實驗,小組填寫“‘溼報紙怎樣變幹’實驗記錄表”。

3.成果展示。經驗遷移

(1)相互交流,鼓勵幼兒跟同伴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體驗實驗後與他人交流、分享的快樂。

(實錄2:選擇使用吹風機的幼兒,說溼報紙如果離吹風機太近了就容易被吹破,太遠了又沒有風,只有在適當的距離內吹溼報紙,才能使它又快又好地變幹;選擇使用乾毛巾的幼兒,發現用力擦,溼報紙就變皺了,而平鋪在乾毛巾上吸乾水分反而效果又快又好;選擇太陽曬的幼兒發現溼報紙能變幹但太慢了,於是同時進行其他實驗;小觀察記錄員則說自己來回觀察記錄,非常忙。)

(2)師引導幼兒以小組爲單位,在集體面前交流自己的探索過程和情感體驗,並及時將幼兒的實驗成果彙總到示範用的“‘溼報紙怎樣變幹’實驗記錄表”上。

(3)經驗遷移:“如何利用今天的實驗方法,來解決生活中出現的類似報紙打溼的事情,如衣服打溼了、圖書打溼了等事情。從而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方便呢?”

①啓發幼兒調動生活經驗和“溼報紙怎樣變幹”實驗記錄表想象力,大膽講述,教師對於一些有創意的想法給予肯定。

②歸納幼兒的講述情況,進一步鼓勵幼兒親自動手動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活動反思

1.選材契合幼兒的興趣點和年齡特徵。活動從本班幼兒的興趣點“報紙打溼後怎樣快速變幹”入手,有效調動了幼兒在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濃厚興趣。

2.爲幼兒提供了操作、試驗的機會。記錄表上“粘貼的實驗工具圖卡”,巧妙地調動了幼兒主動探索的興趣。整個活動中教師始終是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提供多種材料讓幼兒在自己動手動腦的探究活動中解決了身邊發生的事件,有效地萌發了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同時,幼兒用不同的工具材料進行實驗操作,探索“溼報紙怎樣變幹”並在圖表上完成了記錄任務,由此獲得了較爲豐富的感性認識,並學會用簡單的比較、推理等方法去探索事物。

3.活動注重在科學領域中整合其他領域的教育內容,尤其重視對幼兒良好行爲習慣和品質的培養。讓幼兒在獲取成功喜悅的同時,既增強了對科學活動的興趣,也發展了合作等多種能力。

大班科學領域教案4

課題名稱:球兒轉轉轉

活動目標:

1、 運用多種感官在動動、玩玩中感知發現圓形與球體的不同。

2、 嘗試用球進行多種滾動遊戲,並體驗其樂趣。

活動準備:皮球、乒乓球、彈力球、玻璃球、硬幣、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卡片若干、球操的錄像片

活動過程:

1、 讓幼兒欣賞球操,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

2、 出示裝球體、硬幣、圓形卡片的籃子:

教師提問:這些玩具滾動時一樣嗎?每人選兩樣不同的玩具,兩人一組,一起玩一玩,並說出自己的發現。

幼兒:皮球能到處滾來滾去

幼兒:硬幣、圓形卡片可以朝着一個方向滾動。

教師:請將到處滾動的放在圓形的籃子裏,只朝一個方向滾動的放在方形的籃子裏。

教師小結:只朝着一個方向滾動的是圓形。

3、 看一看,說一說

讓幼兒說出:皮球、硬幣、圓形卡片有哪些地方不一樣?

教師小結:從每個方向看都是圓形的,並且能向每個方向滾動的物體,我們叫它球體。

4、 找一找,說一說:

請幼兒說出生活中哪些物品像圓形,哪些物品像球體。

5、請幼兒自由玩球,進一步探索球的特性。

(1)請幼兒在室內探索球的玩法

(2)、請個別幼兒演示自己的玩法。

6、活動延伸:戶外區玩球,繼續探索球的玩法。

大班科學領域教案5

活動目標:

1.能透過觀察、比較,發現不鏽鋼勺子凹凸面成像倒立和正立的不同,體驗探索、發現的樂趣。

2.能仔細觀察,用清晰的語言描述勺子凹凸面成像倒立和正立的不同。

活動準備:

1.不鏽鋼勺子(數量與幼兒人數相等)。

2.幼兒摸箱。

3.ppt

活動過程:

一、照平面鏡,玩鏡面遊戲,感受平面鏡的成像引入。

師:林老師今天帶來了一面鏡子,待會兒請小朋友們來照一照,看看鏡子裏的你和鏡子外面的你都一樣嗎?摸一摸,這個鏡子是平的還是不平的的?

二、創設"魔法情景",出示勺子,感受勺子的凹面和凸面。

師:林老師最近向魔法師借了一個魔法寶貝,這個魔法寶貝功能很多,不僅能舀東西吃,還可以用來照,照出來的樣子還不一樣,大家猜猜是什麼呢?

師:這個魔法勺和剛纔小朋友們找的鏡子可不一樣,它不是平的,請你們用手摸一摸魔法勺用來舀東西吃的一面,感覺下它是彎進去還是鼓起來的呢?哦,彎進去的這面它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凹面,我們一起用這個凹面再照照自己的小臉蛋,看看我們的小臉蛋是朝上還是朝下呢?哦,原來勺子的凹面照出來的小臉蛋是倒立的。另一面如上。

:小朋友真聰明,發現了勺子用來舀東西的彎進去的那一面叫做凹面,照出來的小臉蛋是倒立的,鼓出來的那面叫做凸面,照出來的小臉蛋是倒立的。

三、鞏固凹面和凸面,摸箱遊戲。

師:老師今天還帶來了一個魔法箱,魔法箱裏有許多小朋友用魔法勺照出來的魔法卡片,待會兒我會請表現好的小朋友從魔法箱裏摸出一張魔法卡片,並要說出這張魔法卡片上的小朋友是用魔法勺的凹面還是凸面照出來的,你是怎麼知道的?答對有魔法禮物獎勵!

四、"魔法經驗",結合ppt拓展幼兒實踐運用。

師: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勺子有這樣的魔法,還有很多東西都有這樣的魔法,小朋友們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用凸面鏡做成的呢?哪些東西是用凹面鏡做成的呢?我們一起去找一找。

大班科學領域教案6

活動目標:

1.知道繩子會發出聲音。

2.會運用觀察比較與分析法驗證自己的猜測。

3.對周圍的事物有好奇心,喜歡探索。

活動難點:

比較與分析法的運用

活動重點:

幼兒自己探索使繩子發出聲音的方法。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有在老師的指導下探索事物的經歷,會透過比較發現事物的不同之處。

2.物質準備:若干個兩孔的扣子和數條細且結實的繩子。

活動過程:

1.教師自制一個能使繩子發出聲音的裝置,請幼兒閉上眼睛,使繩子發出聲音,並拆開裝置,讓幼兒看到教師手中的繩子和釦子,請幼兒睜開眼睛,猜測是什麼東西發出的聲音。

2.給幼兒一人發兩顆釦子,一跟繩子,請幼兒使繩子發出聲音。(幼兒自行探究)

3.成果展示:請幼兒展示出自己的組合,輪流用自己的繩子做樂器演奏並伴唱。

4.猜測自己的繩子爲什麼會發出聲音。

5.討論你的樂器是繩子發出的聲音還是釦子發出的聲音。

結束部分:

一起唱什麼樂器在歌唱,並用自己的小樂器伴奏。

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在家長的幫助下製造一個不一樣的樂器。

大班科學領域教案7

【活動設計】

有一天午睡時,小朋友在脫衣服時聽到了噼噼啪啪的聲音,有的小朋友說玩滑梯的時候頭髮在“跳舞”,覺得很奇怪!還有一次,我們爲女孩子們梳頭,孩子們發現頭髮被梳子吸起來,十分好奇。《綱要》強調:科學教育的內容應從身邊取材。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於是,我設計了“有趣的靜電”這一活動,讓孩子們認識靜電現象,知道摩擦起電的原理,激發幼兒好奇心和科學探索的慾望。

【活動目標】

1、充分感知,觀察不同材料摩擦所產生的靜電現象。

2、透過合作探索,記錄下不同材料摩擦產生的靜電現象。

3、願意參與探索活動,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記錄表,碎紙屑,塑料小勺,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剪刀,鉛筆,排筆,水彩筆,吸管,玻璃瓶,幼兒事先分爲4組(紅、黃、藍、綠)

【活動過程】

一、匯入活動,變魔術,激發幼兒興趣。

1、教師出示塑料小勺。

2、教師變魔術,讓塑料小勺吸起紙屑。

師:想讓它發揮魔力,還得請坐的最好的朋友配合配合。

二、幼兒用小勺自由探索,將小紙屑吸起來。

1、教師提問,引發幼兒思考。

2、請幼兒嘗試操作。

3、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的方法。

4、教師小結。

師:其實我們這個神奇的魔術是因爲摩擦產生了靜電,所以能把小紙屑吸起來。摩擦的力量大,靜電產生的多,塑料小勺吸附的紙屑就越多。

三、幼兒嘗試用多種材料進行實驗。

1、教師出示記錄表。

2、教師交代注意事項。

師:小魔術師們,我們研究魔術的時候,桌上的材料不要爭搶,自己先拿一種材料,研究完了,放回盤子裏,再換另外一種材料。

3、幼兒自由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4、師幼交流實驗結果。

5、教師再次實驗。

小結: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摩擦後都能產生靜電現象。

四、提問:生活中你們見過哪些靜電現象。

1、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遇到的靜電現象。

2、教師小結:在天氣寒冷的時候,很多物品因摩擦而相互吸引,如我們梳頭的時候,梳子和頭髮也會互相吸引產生靜電現象。脫衣服時,我們身上的毛衣和襯衣和頭髮都會產生靜電現象。

五、教師小結,結束活動。

師:小魔術師們都學會了我的魔術,現在我們就一起到外面去表演給小班的弟弟妹妹看看吧。

大班科學領域教案8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對汽車的興趣,培養其科學探究精神。

2.使幼兒認識各種各樣的汽車,知道它們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

3.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汽車的主要特徵和用途。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音樂磁帶、錄音機。

2.各種汽車玩具、圖片若干,佈置成汽車展覽會。

3.充足的圖畫紙,水彩筆,油畫棒等畫畫工具;各種幾何圖形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發興趣,匯入新課。

猜謎語引出汽車,教師帶領幼兒去參觀汽車展覽會。

師:小小一間房,橡膠輪子扛。

喝油又喝水,奔馳在路上。(汽車)

二、初步感知,自主探索。

參觀汽車展覽會,引導幼兒觀察各種各樣的`汽車,培養幼兒對不同類型汽車的興趣。

師:小朋友看一看展覽會上有許多汽車和汽車卡片,拿一輛你喜歡的汽車,看一看它長的什麼樣?有什麼樣的用途?和小朋友交流一下,你的汽車和他的汽車,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幼兒參觀汽車展覽會,觀察各種汽車玩具,圖片,自由擺弄各種汽車,熟悉汽車的名稱和簡單的用途。

三、觀察發現,引導學習。

1.觀看普通汽車課件,引導幼兒描述汽車的名稱,特徵,用途。

師:我給汽車展覽會上的汽車錄了像,把你手裏的汽車和卡片放回展臺,我們一起看。

課件展示轎車、卡車、公共汽車,引導幼兒描述汽車的名稱,特徵,用途。

2.觀看幾種常見的特種車的課件,引導幼兒描述特種車的名稱,特徵,用途。

師:小朋友你知道特種汽車的名字嗎?

幼兒講述自己知道的幾種特種車。

課件展示消防車、警車、救護車,引導幼兒描述特種車的名稱,特徵,用途。(如:汽車是什麼名稱?汽車是什麼顏色的?車上有什麼裝備?什麼時候用到它?電話號碼是多少?)

3.讓幼兒說出自己見過汽車的名稱,特徵,用途。

師:小朋友除了我們今天見到的這些汽車,你還見過什麼樣的汽車?乘坐過什麼汽車?

幼兒描述自己熟悉的汽車的名稱,特徵,用途。

小結:剛纔我們說了這麼多的汽車,每種車子都有它不同的本領,它們都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方便。可是人們在乘車時也會有危險,我們在乘車時要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規則。

四、操作練習,鞏固深化。

1.把汽車展覽會上的各種汽車按用途分類。

師:汽車展覽會上的汽車放的沒有次序,我們幫它按用途分一分類。

幼兒按轎車、卡車、公共汽車、消防車、警車、救護車進行分類。

2.請幼兒畫出或拼擺出自己喜歡的汽車。

師:我爲小朋友準備了許多材料,小朋友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自己喜歡的汽車。

幼兒自由選擇材料,用繪畫,拼圖等形式表現自己喜歡的汽車。

教師指導幼兒完成作品。

展示幼兒作品,相互欣賞夥伴的作品。

活動結束:

幼兒隨音樂作開汽車的動作走出活動室。

活動延伸:

將有關汽車的書籍、圖片佈置在圖書區,供幼兒在日常活動和自由活動中繼續觀察、探索、發現。

大班科學領域教案9

活動目標:

1.探索圈的測量方法;

2.透過滾動、包圍、兩個對應點間測量等方法測量圈的周長和直徑,對比感知圈的大小;

3.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並能大膽交流。

活動重點:

探索學習包括測量、對應點間測量以及滾動測量的方法。

活動難點:

滾動測量的方法。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已經學會自然測量。

物質準備:大小相近兩個圈、繩子、記錄表、筆、紙筒、彩紙、剪刀、雙面膠、多媒體課件等。

活動過程:

一、感知圈類物品

1.小朋友,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有趣的東西,我們一起看看。(出示PPT)一起說說是什麼?

2.它們都是什麼形狀的?中間怎麼樣?(空的)對了,這些東西都是像圈一樣,圓圓的,中間是空的。

(評析:透過遷移幼兒已有經驗,幫助幼兒充分了解圈類物品,知道圈類物品的共同特徵:四周圍繞,中間是空的。本環節旨在讓幼兒理解圈的基本概念。)

二、比較圈的大小

1.(出示一大一小兩個圈)這兒有兩個圈,它們有什麼不同?(一個大,一小)

2.(出示大小不明顯的兩個圈)這兩個圈呢?誰大誰小?你怎麼知道的?(比一比、看一看)

3.我們還可以用什麼辦法準確地知道它們誰大誰小呢?(測量)

(評析:透過一大一小和大小不明顯的兩個圈.激發幼兒比較圈的大小的興趣。一大一小的兩個圈一看就知道,但是兩個大小不明顯的圈很難看出.除了用重疊比一比的方法.還可以用測量的方法.這樣就引出活動的主題:圈的測量。)

三、探索圈的測量方法

1.你知道有哪些測量工具?(尺、繩子、小棒、吸管等等)

2.上次我們用繩子測量了書、椅子等東西,今天我們也用繩子來測量這兩個圈,比一比誰大誰小,把結果記錄下來。(幼兒操作)

(評析:大班幼兒已經有自然測量的經驗,但是對圓弧形的圈類物品還沒有測量過。本次活動運用繩子作爲測量工具,因爲繩子柔軟,可塑性大,利於幼兒對圓弧形進行多種方法測量。同時,透過記錄測量結果,可以培養幼兒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科學實驗的嚴謹性。)

四、交流學習圈的測量方法

1.誰來說說你測量的結果是什麼?(紅圈大,黃圈小;黃圈大,紅圈小)

2.現在有兩種答案,那你們說說是怎麼測量的?

(1)繩子沿着圈圍一圈(幼兒演示)這樣就可以測量出圈一週的長度了。

(2)量圈中間的長度

中間的長度怎麼量就準確了呢?(看課件)

(先在圈上畫一個固定點,然後在它的對應的地方再畫一個點,用繩子的一頭對準一個固定點,另一頭對準另一個固定點,然後在繩子上做上標記,就測量出了兩個對應點間的長度。)

(3)除了這兩種方法,還有誰有不同的辦法?

還有一種方法也能測量圈呢,一起看下。(看課件)

這是什麼方法?(滾動的方法)

怎麼測量的?

(在圈上畫一個固定點,固定點對準繩子的頂端,然後沿繩子慢慢向前滾動,滾到固定點的時候停止,在繩子上做個標記,這樣就測量出了圈滾動一週的長度。)

(4)現在請小朋友試一試用滾動測量的方法來比較一下,這兩個圈到底誰大誰小。(幼兒再次操作)

(5)現在你知道哪個圈大,哪個圈小?(紅圈大,黃圈小)

小結:測量圈有用繩子圍一圈的方法、有從中間兩個對應點測量的方法,還有滾動測量的方法。

(評析:在幼兒的交流中,出現了兩種答案,教師沒有給予正確答案,而是先讓幼兒交流探索出的測量方法。幼兒發現了兩種測量方法:圍一圈測量和兩個固定點之間的測量,還有一種滾動測量的方法是老師透過課件演示引導幼兒瞭解到的,在隨後的實踐操作中,教師要求幼兒運用滾動測量方法來驗證到底哪個圈大.哪個圈小,找到正確答案。本環節是活動的重點.滾動測量的方法又是活動的難點,重點難點在交流討論和實踐操作中順利化解。對於幼兒操作結果的判定.教師讓幼兒透過自己的實踐進行了驗證.體現了幼兒在前,教師在後的教育理念。)

五、生活實踐活動

1.馬上要過節了,中班的弟弟妹妹要用紙筒做節日禮物,可是這個紙筒不好看,他們要請你們幫個忙,用彩紙把紙筒外面包起來。想一想需要多長的彩紙就可以正好把紙筒包起來了?你有什麼好辦法?

好,一起來做一做吧。

2.評價。

看,這兩個紙筒包的怎樣?(一個彩紙多出來了,一個沒有全包住)

怎樣就正好了?(要量準確了)

對了,我們要把彩紙在紙筒上量準確了,再剪下來粘貼,就可以正好包住了。

3.現在一起把漂亮的紙筒送給弟弟妹妹吧。

(評析:學以致用。幼兒學會了圈的測量方法.怎樣運用在生活中?於是設計了爲紙筒裝飾的環節。紙筒其實就是一個立體的圈.要測量出彩紙的長度,這就用到了圈的測量的方法:圍一圈或滾動的測量方法。本環節體現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育思想。)

六、延伸活動

在區域活動中提供尺、吸管、小棒等測量工具,讓幼兒用不同測量工具進行圈的測量。

(評析:不同的測量工具有不同的測量方法。繩子是一種柔軟的測量工具,可彎可直,而尺、吸管、小棒等不能彎曲,用這樣的測量工具怎樣對圈進行測量,值得幼兒深入探索。同時,幼兒可以用尺進行精確測量,進一步提升了測量的能力,更引發了幼兒對測量的興趣。

(作者單位: 江蘇省丹市河陽中心幼兒園)

點評專家

江蘇雀丹陽市教犧發展中心教研員

顧麗琴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吳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聞的異同和聯繫的過程。如何知道不同圈的大小?這是幼兒在生活中經常會問到的問題。教師抓住幼兒的興趣,在數學活動中,有效運用已有的經驗,和幼兒一起探究,嘗試用多樣測量的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獲得了豐富的感性經驗。

1.幼兒活動興趣濃厚,探究過程積極投入。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活動中,教師善於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在玩玩、看看、說說中探究問題:用什麼方法可以知道兩個圈的大小?豐富的操作材料,爲幼兒積極、大膽探索提供了保證。教師每一次的啓發、設問和等待,都較好地激發了幼兒探索的慾望,每一次的撂索都爲下一環節的探索活動積累了經驗。活動中,教師大膽放手,注重引導幼兒透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體現了傲中學的理念。

2.教學手段有效多樣,巧妙解決活動重難點。在活動中,教師注重引導幼兒用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進行探究,幫助幼兒不斷積累探究的能力。在解決重難點上,教師精心設計了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改變了教師在科學活動中比較死板的教育理念:“老師說你做”或“老師說你學”的現象。課件形象生動,能牢牢轉抓住幼兒的注意力,較好地把教師難以表述的道理形象有趣地展現在幼兒眼前,爲幼幾創謾了多感官的外部刺激。教師還把幼兒在活動申獲得的經驗運用於生活實踐,真正體現了生活及教育的本真。

摘自:《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xx.06

大班科學領域教案10

一、活動題目

哪種布擦瓷磚最乾淨?

二、活動目標

幼兒透過親自動手實踐,感知不同質地布料對污漬的吸附力的不同,找出吸附力最好的布。培養幼兒善於發現生活中的小竅門,激發幼兒的興趣及觀察比較的能力。

三、適用對象

5~6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每組一個小托盤,盤內有棉布、綢緞、毛毯頭各一塊,清水一盆,帶有污漬、油漬的瓷磚場地,四張桌子,八個盤子,每人一張記錄卡、一支水彩筆;課前家長與孩子瞭解洗滌劑的危害性,並在家裏找一找有哪些廢舊布料。

五、活動內容及過程

引入:炊事員阿姨工作辛苦,請小朋友幫助炊事員阿姨擦瓷磚。

摸一摸,說一說,每塊小布頭有什麼感覺?

(1)毛毯頭毛茸茸的,很軟。

(2)綢緞滑溜溜的。

(3)棉布很軟很細。

探究的問題:哪塊布擦瓷磚最乾淨?

幼兒討論。

(1)綢緞擦得乾淨,因爲它光滑、乾淨。

(2)毛毯頭擦得乾淨,因爲它有毛吸水分。

(3)棉布擦得乾淨,因爲我看我媽媽就用它擦。

試一試:找出擦瓷磚最乾淨的一塊布。用各種小布頭擦帶有污漬的瓷磚。

說一說我的發現。

(1)毛毯頭擦得最乾淨,因爲它的毛長,能把水和髒東西吸起來,而且還能吸油。

(2)綢緞擦得不乾淨。

(3)開始時我用這塊綢緞擦瓷磚不乾淨,我又用棉布擦,也不太乾淨,最後用毛毯頭擦乾淨了。

應用。

今天小朋友們不僅做了好事,而且還發現了一個祕密:毛毯頭擦瓷磚最乾淨。我們把這些小布頭拿到家裏,幫爸爸媽媽擦一擦家裏的物品,看一看擦什麼更有效。

六、注意事項

1.不用任何洗滌劑情況下嘗試用各種布擦瓷磚。

2.給幼兒提供的廢舊布要乾淨衛生。

3.幼兒進入夥房地面不要有水,提供的水不超過30℃,鍋要冷卻纔可進人。

4.提示幼兒分別用每一塊布去嘗試,邊嘗試邊做記錄。

5.操作前讓幼兒理解什麼是“比較乾淨”,什麼是“最乾淨”。

6.爲幼兒準備另一處帶有污漬的瓷磚場地,以備幼兒再次探索時使用。

七、拓展性方案線索

利用不同的布料擦不同質地的物品,結果會不同。

1.用這幾塊布(棉布、綢緞、毛毯頭)擦地板,哪塊布擦得最乾淨?

2.用這幾塊布擦洗手間的坐便,哪塊布擦得最乾淨?

八、背景資料

用毛毯頭擦拭物品很乾淨,爲什麼呢?原來毛毯除了具備以上特點外,它還是絕緣體,並且纖維絲相對於其他棉布等要粗。在擦拭物品時,與物體相互摩擦,由於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不同而帶電,產生較大的靜電場,能吸附灰塵等輕小物體。用毛毯頭可以做成椅墊、玩具等。

活動點評

從活動題目看,透過幼兒的探究活動培養幼兒的勞動觀點,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和對事物的觀察和比較能力,活動題目明確,活動內容立意新,培養目標明確。

從活動過程看,能緊緊圍繞“用哪種能把有污漬的瓷磚擦乾淨”這一問題展開實驗。活動中的探究層次可再明確些。如探究的問題提出後可提出探究的條件,現在沒有洗潔精和肥皂等物品,只有不同的布,請幼兒試一試,用哪塊布能把髒瓷磚擦乾淨。這樣就把探究的條件固定了,避免幼兒在活動中使用其他清潔物品干擾探究效果。活動中用的瓷磚可選擇污漬相近的瓷磚場地。活動的形式可以兩人一組或一人一組。

可以增加第二個探究活動,題目是“哪種方法除污漬快”。材料可使用毛毯頭、潔潔靈、污漬瓷磚或地板。活動過程可採用潔潔靈和不用潔潔靈的對比實驗,看看哪種方法快。可選擇髒一些不易擦掉污漬的瓷磚,透過實驗可讓幼兒感知科技產品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好處與方便。

該活動可拓展到家庭和社區,有條件的幼兒園可組織幼兒在家庭、社區搞一些有意義的象徵性勞動,讓幼兒接觸社會,他們會很高興的,因爲他們會感覺到用了他們的小手使我們周圍的環境更乾淨、更美好了!

大班科學領域教案11

一、活動目的:

1. 初步瞭解簡單的統計的方法,並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2. 敢於嘗試和探索,學習分類和統計,並能透過圖表感知數量的多少。

3. 引導幼兒用繪畫和簡單的圖表記錄探索的過程和發現。

二、活動準備:

1. 4個小貨架、商品若干(如文具類:水彩筆、鉛筆、寫字板、膠泥;餐具:杯子、盤子、碗、勺子;食品類:糖果、麪包、樂百氏奶、牛奶;水果類:蘋果、梨、香蕉、柚子;數量在10以內,分裝於籃子裏)。

2. 幼兒人手一份:遊戲棒、三角片、圓片一籃(數量分別在10以內)、水彩筆、白紙1張、統計表1、統計表2人手一張張、夾板一張、統計員標誌牌一塊。

3. 磁性黑板1張,大統計表1張;新年小舞臺場景佈置(中國結1個、燈籠8個、娃娃2個、腰鼓4個);新年老人1名,禮物若干;

三、活動過程:

(一)、嘗試,探索統計的方法

設定懸念,以神祕客人讓老師考考小朋友引題。請幼兒用自己的方法在白紙上記下自己籃子裏的遊戲棒、三角片和圓片的數量,嘗試統計的方法。

師:(用神祕的口吻)小朋友,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有一位你們非常非常喜歡的客人要來和你們玩,想不想知道是誰呀?我先不告訴你們,不過,他想考考我們班的小朋友,看看你們能不能將籃子裏的各種物品的數量點數清楚並用又整齊有清楚的好辦法記錄在白紙上。然後他就會來和我們玩的,想不想見到他呀?那我們就趕快行動吧。

(二)、初步瞭解統計的方法。

(1)、交流與討論:你是用什麼方法記錄下來的?並一一展示有代表性的幼兒作品(有圖畫記錄、圖畫加數字記錄等),教師適當評價幼兒記錄方式的優缺點。最後展示表格記錄,說明表格記錄的優點(整齊、明確、容易比較多少)

(三)、遊戲:小小統計員

(1)、請幼兒分組爲新年老人的小小超市整理貨物並在畫有物品簡圖的統計表上(見統計表1)記錄貨架上各種貨物的數量。

師:好了,我們已經完成了這位神祕的客人的任務,我們一起數1,2,3,他就會來的。他是誰呀?

新年老人:小朋友們很能幹,真會想辦法。我正準備開一個小小超市呢,小朋友,我剛進購了這麼多的貨,你們能幫幫我嗎?幫我整理並統計一下這些貨物吧。

師:小朋友們願不願呀?那我們分組行動吧。我們一定要幫新年老人的貨物擺得整整齊齊的,記錄的清清除楚的。

(2)、幼兒分組檢查記錄的結果。

(3)、每組派一名幼兒向新年老人彙報記錄的結果。

(4)、教師小結。新年老人給幼兒頒發“小小統計員”的標誌。

(四)、情景遊戲:統計新年小舞臺的物品

(1)、請幼兒數一數,記一記舞臺上各種物品的數量,鼓勵幼兒自己大膽設計物品標記並用表格統計出來。向新年老人彙報記錄結果。

師:新年老人邀請請小朋友參觀新年小舞臺,走,我們看看去,有什麼?是什麼形狀的?如果我們要記錄可以怎麼畫?我們乾脆把它統計下來。

(2)、幼兒在空白統計表(見統計表2)內自由統計舞臺佈景的種類與數量。

(五)、新年老人分發禮物。活動結束。

活動自評:在引導幼兒的學習過程中,我力圖打破以往的幼兒數學學習以看和聽爲主,而操作大多是爲了驗證老師傳授的知識;打破孩子們意識中“教師是知識的來源”、“教師是真理的化身”,讓孩子們透過動手動腦,面對真實,與真實接觸,探索解決問題,真正接觸到數學知識。在幼兒探索和嘗試的過程中,力圖讓幼兒更多地透過真實的問題情景產生運用數學來解決問題的需要,並且親自實踐,發現數學和學習數學。活動中幼兒的積極性高,在十分生活化的情境中反覆體驗了統計的樂趣和意義。

附統計表1(水果組)如下:

1

1

1

1

1

1

1

1

1

1

1

標籤:科學 大班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