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大班科學教案(集錦15篇)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大班科學教案(集錦15篇)

大班科學教案1

活動目標:

1、透過觀察實驗,分辨出不同質地的紙,並探索不同紙張的吸水性。

2、願意嘗試合作進行小實驗,初步學習記錄。

活動準備:

1、用泡沫紙、瓦楞紙、餐巾紙、手工紙、皺紙做的“紙娃娃”每組二套

2、 2人一組,每組水盆1只,記錄表格1張,筆1支

活動過程:

一、引出“紙娃娃”,分辨他們不同的質地。

1、師:今天來了一些小客人,他們做自我介紹。

2、教師以紙娃娃的口吻說話:“大家好,我們都是娃娃,請大家猜猜,我們是用什麼紙做成的?請大家都來摸一摸,然後告訴大家你的發現,好嗎?”(幼兒摸一摸,看一看)

3、請幼兒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師:你發現什麼顏色的紙娃娃摸上去是什麼感覺的?(幼兒討論回答)

4、教生小結:這些紙娃娃有的是用瓦楞紙做的、有的用餐巾紙、有的用泡沫紙、有的用手工紙、還有的用皺紙做的。

二、講“紙娃娃”的故事,引導幼兒實驗記錄。

1、紙娃娃出海旅行了,你們猜猜會發生什麼事情?(會遇到大風浪、會溼)

教師繼續講故事——原來紙娃娃一個個都跳進海里游泳了,咦,紙娃娃們能不能游泳呀?爲什麼?(幼兒自己發表意見

2、到底紙娃娃能不能游泳,我們來試試看。(幼兒到準備好的水盆邊,教師引導幼兒實驗,交代任務:2人一組,把5個紙娃娃都一起放到水裏試試,看看能不能游泳。)教師巡迴指導。

3、交流實驗結果。每組派一位幼兒介紹,說說不同的意見。

4、小結:剛纔我們用小實驗的方法,發現有的紙娃娃會游泳,有的不會,這是爲什麼呢?(個別幼兒回答)

教師小結:原來不同紙張的紙娃娃在水中有不同的吸水性。

5、剛纔我們知道紙在水中會吸水,慢慢的沉下去。那麼到底哪些紙娃娃吸水快,先沉下去?哪些紙娃娃吸水慢,後沉下去呢?現在讓我們再試一試,把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好嗎?(引導幼兒用數字記錄吸水快慢)交代任務:沉的最快的用數字“1”來表示,依次記錄下順序,一組請一人記錄。

6、幼兒第二次操作,記錄吸水快慢的情況。

7、交流分享實驗結果,每組派一位幼兒介紹

三、繼續講故事,引發幼兒再次探索的興趣。

1、娃娃剛纔都遊過泳了,身上溼漉漉的,小船長請紙娃娃來烤火。——紙娃娃能不能烤火呢?

2、怎樣才能幫紙娃娃晾乾呢?(個別幼兒回答:曬太陽、做運動、風吹乾)

3、現在我們就把紙娃娃帶到外面晾乾吧。(幼兒隨律動音樂出活動室)

 四、活動結束。

會游泳的紙娃娃

請小朋友在浮着游泳的紙娃娃空格處打“ √ ”,沉着游泳的打“ × ”。

不同紙張的紙娃娃

浮着游泳的打“ √ ”,沉着游泳的打“ × ”

給紙娃娃沉得快慢排序

大班科學教案2

設計意圖

《幼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應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援、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及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學習使用適當的禮貌的語言交往。”在實踐中,筆者深深體會到:會學勝過學會,學會學習已成爲幼兒園語言教育培養目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和其他領域相結合,發展幼兒的綜合能力。爲此,我特別設計了這個浪漫且充滿溫暖的語言綜合活動“溫暖”,透過爲幼兒創造一個看、聽、說的環境,調動幼兒愛說、願說、愛做的慾望,促進幼兒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語言及運用語言。

活動目標

1.欣賞散文,感受散文的語言藝術美,培養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2.理解散文內容,產生聯想,感受被愛的幸福,以及奉獻愛的快樂。

3.激發幼兒熱愛自然的情感。

活動準備

楓葉卡片若張,郵票一張,小紙條六張,郵筒一個,房子、火爐、棉衣、被子圖片若干。

活動重難點

重點:透過看、聽、說等多種活動形式,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幫助幼兒理解散文內容,初步學會有表情地朗誦散文,感受散文的語言藝術美。

難點:在理解散文的基礎上,近一步拓寬幼兒的想象力。

活動過程

一、匯入:收禮物

“咚咚咚…….咚咚咚……”一陣敲門聲,一位郵遞員叔叔送來一個大包裹請老師簽收。原來是大風車欄目組爲小朋友寄來的聖誕賀卡。

(以此形式引入主題,激發幼兒興趣。)

二、設疑:挑戰

欄目組的叔叔阿姨說,我們需要透過六關才能得到這份禮物,這些考驗題目就藏在這些小紙條裏面,請依順序開啟。

三、基本部分:感受溫暖

1.開啟第一張紙條:請看看卡片上有些什麼?並自己試着念念散文詩。

聖誕老人、花紋、楓葉和散文詩……

2.開啟第二張紙條:老師朗讀卡片上的散文詩,小朋友認真聆聽,也可以跟着小聲地念。

老師根據要求有感情的朗讀散文詩“溫暖”,小朋友認真聆聽也可以跟着一起小聲地念。

3.開啟第三張紙條:

冬天來了,天氣發生了什麼變化?

誰看見了楓葉?把它當做什麼?

最後怎麼樣了?

教師根據情境發展出示相應的教具,讓幼兒充分感受小動物們的溫暖,並創設情境表演小動物們到楓葉裏面的動作。

4.開啟第四張紙條:冬天來了,小動物們把楓葉當房子、棉衣、傘,來給自己溫暖,你們是用什麼使自己溫暖的?

教師啓發幼兒回答。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相對應的一些圖片。

5.開啟第五張紙條:我們也有很多物品或方法使自己在冬天感到溫暖,那我們可不可以把小動物換成自己,念一句話或散文詩,如“冬天來了,天冷了,我鑽到房子裏面擋霜凍”教師啓發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嘗試學用散文詩的語言。

根據幼兒的回答,一起做相應的表演。

6.開啟第六張紙條:一起朗讀散文詩,感受溫暖。請大家閉上眼睛感受那絲絲的溫暖。

在溫暖中,幼兒得到了卡片。

四、結束部分:傳遞愛

我們溫暖了,可是還有一些人卻住在透風的房子裏,他們沒有足夠的棉衣,棉被過冬,沒有火爐烤……你們願意和他們一起分享你們的溫暖嗎?老師也願意,我想把我這份禮物,這份充滿愛和溫暖的卡片寄給災區的小朋友,希望他們過一個溫暖的冬天。你可以把自己的心願透過畫畫畫出來,把我們的愛傳遞出去。

教師指導,幼兒操作。送上自己的祝福,郵寄出去……

活動反思

活動以大風車欄目組爲小朋友寄來聖誕賀卡爲主線,透過欣賞感受散文的語言藝術美,

感受被愛的幸福,以及奉獻愛的快樂,這也正是本活動的目標。

“溫暖"不容易表達,所以活動設計中我注重幼兒的生活經驗,多次運用情景表演讓幼兒充分感受溫暖,體現整合理念,努力爲孩子們創設一個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的環境,讓孩子們懂得愛,懂得給與,和幫助,善待每一個人是當今幼兒教育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作爲教師,我們只有不失時機地有目的有意識地渲染和提升幼兒關愛情感的培養,才能使幼兒形成比較穩定的良好的情感品質.

大班科學教案3

活動目標

1、瞭解物體振動會發出聲音,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

2、初步瞭解噪音的危害,喜歡欣賞悅耳的聲音,對聲音感興趣。

3、知道製造噪音是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爲,同時也能避免聽噪音。

活動準備

1、聲音:切菜的聲音,接水的聲音等。

2、準備容易發出聲音的物品:鈴鼓、裝有黃豆的小瓶子。

活動過程

一、傾聽聲音。

1、複習歌曲《山谷迴音真好聽》,在歌聲中體會聲音的美好與神奇。

2、教師:聲音的本領可大了,不僅能告訴我們誰來了,還能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事。

現在請你們閉上眼睛仔細地用耳朵聽一聽,你聽到了什麼聲音?

二、觸物遊戲

1、體驗猜測聲音的樂趣。

教師:聲音真是我們的好朋友,請你上來隨便摸一樣東西,並讓它發出聲音,小朋友要猜猜是什麼東西發出的聲音。

2、請幼兒上前遊戲,讓其他幼兒一起聽辨聲音,並說說自己的聽辨理由。

三、操作活動,繼續感受不同的聲音,瞭解物體的振動會發出聲音。

1、教師:看!桌子上那麼多的東西也都忍不住要發出聲音了,可它一個人發不出,需要小朋友的幫助。請你們去試試看,說說自己是用什麼辦法讓它發出聲音的。

2、請幼兒逐個用自己桌上的東西發出聲音,大家一起聽辨聲音,感受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

四、引導幼兒討論:你喜歡什麼聲音?爲什麼?

1、組織幼兒傾聽錄音機中播放的不同聲音

切菜的聲音

馬桶沖水的聲音

可怕的聲音

敲門聲

打雷聲

救護車聲音

颱風

2、說說自己喜歡聽到什麼聲音?不喜歡聽到什麼聲音?爲什麼?

3、幼兒自由交流:自己聽過喜歡的和不喜歡的聲音,特別是要談談聽到不喜歡的聲音時,是什麼感覺?(不舒服、心煩、害怕等等。)

五、介紹噪音的危害,教育幼兒避免聽噪音。

1、教師:不好聽、亂糟糟的聲音我們叫它噪音,噪音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多害處。

經常聽噪音,耳朵會變聾,還容易得心臟病。

2、引導幼兒積極討論。

小朋友如果到了有噪音的地方應該怎麼辦?(捂住耳朵,或者離開那裏。)

六、教師小結並鼓勵幼兒學習控制音量的禮儀。

不同的場合需要不同的聲音,上課發言要聲音響亮是爲了讓別人聽清楚;人多地方說話聲音輕是爲了不影響別人,不製造噪音。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根據場合來確定聲音的輕或響。

大班科學教案4

大班科學教案1:有趣的藕

活動目標:

1.在看看、數數、玩玩中感知藕的一些基本特徵,體驗藕中有孔這一有趣的現象。

2.樂於用語言講述自己的操作情況。

3.在遊戲過程中,發現藕的有趣性。

活動準備:

1、人手一段鮮藕、藕的圖片一張;

2、吸管、水(裝在小塑料瓶裏)、玻璃絲帶、電線人手一份;

3、焐熟藕、炒藕絲、嫩藕絲每組各一盆。

活動過程:

一、感知藕的外部特徵(出示一節藕)

1.今天我們帶來了什麼?(藕)

2.請小朋友看看、摸摸、聞聞、藕是怎麼樣的呢? (引導幼兒可以從顏色、形狀還有氣味等方面來說。)

(1)白白的,長長的,象小朋友的手臂。

(2)摸上去滑滑的,象一根小棍子。

(3)聞着感覺有點臭。

小結:藕是乳白色的,摸上去比較光滑,看上去象一根小棍子,也象小朋友的小手臂。

二、感知藕的內部特徵

1.發現藕中有孔這一現象

師:小朋友想不想看看藕的裏面是什麼樣的呢? 請阿姨和老師幫忙把藕切開,看看裏面是怎樣的?(當老師和阿姨把藕一段段切開來時,一陣陣的清香溢滿了整個教室,教師急忙抓住這個契機,再請小朋友仔細聞一聞,現在的藕是什麼味道的,小朋友一陣陣:好香啊!……終於還了藕的“清香”之身!)

(1)裏面有一根長長的絲連在一起。

(2)藕裏面還有孔。

2.數數藕有幾個孔

(1)藕裏的孔排成了什麼形狀的隊伍呢?象什麼? (排成了一個圓形,象一朵花。)

(2)你藕裏面的這朵花有幾片花瓣呢?(在這個環節中,看得仔細的孩子會發現:藕裏除了有排成圓形的,象花瓣一樣的孔以外,邊上還有很多不規則的,象很多小氣泡一樣的小孔,這對問題“數數藕中有幾個孔”帶來了很大的干擾。爲了能排除這些小氣泡的干擾,於是我設計了請小朋友數數藕中有幾片花瓣這個問題,使得每個幼兒都能非常形象地知道,哪些孔是要數的,哪些孔是不需要數的。)

(3)教師根據幼兒的講述的方法在黑板上一一展示。小結:藕切開來裏面有長長的細細的絲,裏面有孔,這些孔排成了一朵花的形狀,這些花瓣有大有小,每個藕都有9個孔。

三、試試藕的孔是不是通的。

師:這些小洞洞到底有多深,能不能通到下面呢?

1.介紹材料(玻璃絲線、電線、吸管、水)

2.怎樣才能證明這些藕的孔是通的呢?(這個問題的設定,是爲了讓幼兒在操作前就能理解什麼是通,什麼是不通,以便在操作是能針對這一標準作出準確的判斷。)

3.請小朋友自由選擇工具,以證明藕的孔是通的還是不通的。 (幼兒自由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4.評講:你選的是什麼材料,證明是通的了嗎? (個別幼兒上來示範。)

小結:不管你的藕是粗是細,是短是長,是老是嫩,我們都能用各種材料證明,藕中的每一個孔都是通的。

四、介紹藕的出處和功效。

師:你吃過藕嗎?你吃過的藕是怎樣的呢? (幼兒根據經驗介紹。) 那吃藕有什麼好處呢?

五、品嚐——品嚐用不同烹飪方法制作的藕的味道。

活動延伸:和個別種植藕的家長取得聯繫,帶孩子們到藕池觀看藕的出泥過程,同時培養孩子尊重勞動的情感。(江蘇省蘇州市東山實驗小學幼兒園 邱紅豔)

大班科學教案2:有趣的影子

一、活動目的:

1、引導幼兒獲得有關“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

2、初步瞭解影子的作用,引發對這一自然現象的興趣。

3、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操作活動,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求知慾望。

二、活動材料:

1、彩色紙剪的各種物體形象,立體玩具和影子棋盤。

2、白紙、手電筒、膠水若干,記錄紙人手一份。

3、無影燈圖片若干張。

三、活動過程:

1 以談話活動“我知道的影子”,引起幼兒探索慾望。

師:你知道影子是什麼樣的嗎?

師:今天我們準備了四組材料玩影子,而且這四組材料都不一樣,你可以選擇喜歡的材料玩一玩、畫一畫,看看你有什麼發現?

2、幼兒操作玩影子,瞭解影子與光線的關係。

師:你們發現了什麼?(個別幼兒演示並介紹記錄結果)

師:(整理記錄)當光線位置變化了,影子會變;當物體位置變化了,影子同樣會變。

(示圖一)當光線位置較高時,影子就短。這是因爲物體阻當了較少的光線。

(示圖二)當光線低斜時,影子就長。這是因爲物體阻當了更多的光線。

3、利用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玩“影子棋盤”。

玩法:幼兒兩人一組,分別選擇紅方、藍方。輪流把中間的水彩筆的影子照在對方的棋盤標誌上,影子的最遠處停在不同的標誌上可以得不同的星數,比一比誰的星最多。

4、影子在日常生活各種運用。

師:影子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它對人們的生活有什麼作用?我們什麼時候不需要影子?

5、延伸活動:踩影子。

6、親子活動:製作影子鍾

四、注意事項

爲了活動的效果,活動教室的窗戶最好用防紫外線的窗簾進行遮擋。

五、知識背景材料:

影子產生條件:物體擋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當光線低斜時,影子就長。這是因爲物體阻當了更多的光線。

當光線位置較高時,影子就短。這是因爲物體阻當了較少的光線。

大班科學活動3:小小橋樑設計師

教學目標:

1、透過幼兒自己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培養幼兒有順序、有耐性的良好觀察習慣和敏銳的觀察能力。

2、培養幼兒認識、探索生活中常見事物蘊含的科學原理的興趣。

3、透過幼兒自己操作,培養幼兒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

小神童電腦軟件、橋樑展示圖、紙、筆

教學過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起幼兒興趣:

小熊家門前有一條小水溝,它正在那發愁不知怎麼辦才能過對岸,小朋友你們能幫助小熊想個辦法嗎?小熊的好朋友機靈猴也幫它想了個法子,我們一起聽聽是什麼法子?和我們想的一樣嗎?

二、邊看小神童軟件邊提問:

1、機靈猴和小熊來到了什麼地方?看到一座什麼橋?在古代人們用什麼來建造橋樑的?小熊喜歡嗎?爲什麼?

2、機靈猴和小熊又來到了哪一座橋?趙州橋是用什麼來建造的?它的外形怎樣?趙州橋和竹橋有什麼區別?

3、它們來到了現代看見了什麼橋?鋼筋吊橋的用什麼來建造的?鋼筋吊橋在結構上有什麼特別之處?鋼筋吊橋起到什麼作用呢?你們現在見過哪些鋼筋吊橋?

4、看完了鋼筋吊橋,它們又看了什麼橋?現代立交橋建立在什麼地方?它是用什麼來建造的?它對交通起到什麼作用?你們在哪些地方看到現代立交橋?

5、除了機靈猴介紹我們認識的古代竹橋、趙州橋和現代的鋼筋吊橋、立交橋外,你們還見過哪些橋呢?

6、我們一起進入電腦看看一些用不同材料建造的、有不同用途的橋樑。

三、我們看了這麼多橋樑,你們最喜歡哪一座橋?爲什麼?

四、小熊現在想到了要建造一座橋,我想請小朋友做一名小小橋樑設計師幫助小熊設計一座橋,好嗎?

五、幼兒設計橋樑。

六、請個別幼兒向大家介紹他的設計作品,最後一起送給小熊。

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螃蟹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4:有趣的螃蟹

課題生成:

在主題活動《地球我們共同的家園》中,我們從小班起重點介紹地球七的動物。於是幼兒、老師共同收集了幾種動物如兔子、金魚、寄居蟹,幼兒對這些活生生的動物很感興趣。

“菊香蟹肥”的時節,幼兒都吃過螃蟹,他們帶來了蟹殼,他們說:熟螃蟹是紅色的。因爲螃蟹的大鉗子要夾人,父母都不讓孩子玩活螃蟹,但幼兒卻有着強烈的興趣。於是我們設計了這一活動,爲幼兒提供條件,創造機會讓他們探索。

活動目標:

1、充分體驗探索活動的快樂。

2、瞭解螃蟹的外形,爬行方向,學會一些簡單的觀察方法。

3、激勵幼兒勇敢探索,積累一些生活經驗。

活動準備:

1、四十隻小螃蟹,兩隻大螃蟹。

2、二十隻小塑料箱,四隻大塑料箱。

3、夾子、筷子、手套人手一份。

4、盆子、水、抹布,透明蓋電鍋兩隻等。

活動過程:

1、教師問:你們知道螃蟹嗎?(知道)在家裏爸爸媽媽讓你們玩嗎?(不)爲什麼?

幼兒l:因爲螃蟹兇。

幼兒2:它有大鉗子。

幼兒3:要夾人。

2、教師說:今天教師和你們一起玩螃蟹好嗎?(好)不過一定要注意螃蟹的大鉗子。

幼兒觀察螃蟹:

幼兒1,只看不動手。

幼兒2,想用手摸但伸到一半又停了。

幼兒3,用手碰一下馬上縮掉。

幼兒4,拿起一旁的筷子夾着玩,夾住了螃蟹就叫,掉了就大笑。

3、幼兒坐在地毯上。

教師問:玩得快樂嗎?(快樂)

教師說:小動物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它是我們的好朋友。

教師又問:螃蟹長得什麼樣子?

幼兒自由談,教師巡聽。

幼兒1,背上有殼,是灰黑色的。

幼兒2,有眼睛,燒熟了是紅色的。

幼兒3,有三隻腳。

幼兒4,不對,有四隻腳。

4、教師說:螃蟹到底有幾隻腳?大家去數一數。

5、教師示範,戴上手套捉起螃蟹點數。

教師提醒:可以把螃蟹捉到小箱子裏,仔細看看螃蟹底部是什麼樣的。

6、盆子、水、抹布,透明蓋電鍋兩隻等。

活動中幼兒的勇敢、才智、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另外活動中老師有目的的引導幼兒從多個方面進行觀察,學習一些科學知識,使他們在以後的探索活動中更加聰慧。

不過在活動中覺得“數活螃蟹腿”這個環節較有難度,可以放在螃蟹煮熟後進行。

專家點評:

把本活動列爲生活活動,可能更加貼切。從整個過程看,並沒有什麼太難的知識點,但教師把探索精神放在首位,體現的是大班幼兒應有的求知學習慾望,這一點,是值得大家借鑑的。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不一定每次都有衆多的難點要突破,只要能激發求知慾望,萌發學習興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這樣的活動都是好活動。

反思與討論:

這個活動曾爲小班設計,現設計爲大班活動,你認爲還應做哪些修改與補充?

大班科學教案5

目標

1、懂得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變化的。

2、大膽嘗試用各種方法變化事物,體驗變化的樂趣。

準備

各種紙、回形針、粗麥管、夾子、繩子、剪刀等。

過程

一、分組活動。

――這裏是變變變俱樂部。有許多小東西,只要我們靈巧的手動一動,這些東西都是可以變化的。你們相信嗎?

――教師示範用報紙揉成紙球和用回形針彎成小鉤子的過程,激發幼兒產生“變”的興趣。

――幼兒自主選擇物品,並嘗試使物體發生變化。如果幼兒束手無策,教師就多示範幾個變紙的例子。如:把小紙條撕一下,變成旋轉降落傘;用夾子夾住長長的紙條,變成飛鏢;將粗麥管一段段剪下,連接成項鍊,等等。

二、自由參觀。

――互相觀看其他組的小朋友用什麼辦法使什麼東西發生了變化。他的辦法你想到了嗎?

――教師應及時請幼兒欣賞有創意的想法,以拓展幼兒的思路。

三、交流與分享。

――鼓勵幼兒把自己的好辦法介紹給大家。重點介紹變化過程,展示變化結果。

――在參觀其他組時,你發現誰的辦法特別好,爲什麼?

――教師現場演示將一張紙摺疊,剪幾刀後變成長長一條紙拉花的過程。

建議

1、生活中稍作加工即可變化的事物比比皆是,平時應引導幼兒多發現並表達這種變化。許多創造發明的大道理正是蘊含在這些小變化中的。

2、活動後可在區角遊戲中提供更多的操作材料,讓幼兒嘗試用最簡單的辦法來表現更多新奇的變化。

大班科學教案6

活動目標:

1、幫助橡皮娃娃過河,激發幼兒學科學、愛科學的強烈情感,體驗“玩中學”的探究樂趣。

2、自由選擇、嘗試使用不同的材料,使沉在水裏的物體浮起來,培養幼

兒的探究精神。

3、區分直接使用漂浮材料和改變材料形狀的方法,培養幼兒能夠針對實際問題,尋求解決辦法的能力。

活動準備:

教具:橡皮娃娃1個,展示盆1個,操作盆1個,展板1張,音樂。

學具:橡皮娃娃若干,小盆每組1個、單張記錄紙若干張、

試驗材料:泡沫、木板、碗、瓶蓋、氣球、木棒、紙、彈珠、石頭、膠布若干分批擺放在材料展示臺上。

教學過程:

一、疑問匯入,引起興趣。

教師:秋天橡皮娃娃去郊遊,在路上遇到一條河,橡皮娃娃想過河,誰有好辦法幫助它?

二、實驗操作,解決問題。

1、直接使用漂浮物幫助橡皮娃娃過河。

(1)教師:要讓橡皮娃娃安全過河,首先要讓它浮在水面上,老師準備了很多材料,請你想一想、試一試哪些材料可以幫助橡皮娃娃浮在水面上?

交代操作要求:每人每次選擇一種材料試一試,把能幫助橡皮娃娃浮在水面上的材料和橡皮娃娃一起放到前面的水盆裏。注意保持地面乾淨。

(2)幼兒自選材料進行操作,教師重點指導幼兒把成功的操作放到展示盆裏。

(3)教師:你用了什麼材料?怎樣幫助它的?請你來做做看。個別幼兒演示並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教師小結:原來本來就會浮在水面上的東西可以托住橡皮娃娃讓它也浮在水面上。

2、改變物體形狀幫助橡皮娃娃過河。

(1)教師:紙也想幫助橡皮娃娃浮在水面上,誰來幫助它想想辦法?個別幼兒回答。

教師:老師還爲小朋友準備了木棒、氣球,還有一些繩子、皮筋、膠布等輔助材料,請你動動腦筋把他們變一變,幫助橡皮娃娃浮在水面上。

(2)幼兒嘗試操作,教師重點指導幼兒使用的方法。

(3)教師:你用了什麼材料?怎樣幫助它的?請你來做做看。個別幼兒演示並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教師小結:原來把材料的形狀變一變也可以橡皮娃娃浮在水面上。就像我們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了問題動動腦筋想想辦法就可能會解決問題。

三、創設情境,體驗成功。

教師:橡皮娃娃要過河了,讓我們用剛纔學到的各種辦法幫助橡皮娃娃過河吧。

幼兒拿着自己成功的操作幫助橡皮娃娃逐個過河,體驗成功的感受。

大班科學教案7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瞭解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不同材料的物體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

2、發展幼兒的聽辨能力,激發幼兒對周圍世界的探索興趣。

3、培養幼兒良好的說話習慣,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4、養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5、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活動重點:

讓幼兒瞭解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活動難點:

不同材料的物體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

活動準備:

1、樂器鈴鼓、三角鐵、木魚、小鼓、圓舞板等每人一件,琴一架,大鼓一面。各種瓶子盒子、植物種子、石子、橡皮筋若干。自制樂器一件。

2、錄有悅音和噪音的磁帶,“大自然的聲音”的磁帶各一盤;錄音機一臺。

3、歌曲《我們的祖國是花園》。

4、請家長在家引導幼兒注意聽辨生活中的各種聲音,例如鐘聲,電鈴聲、喇叭聲等。

活動過程:

一、尋找聲音

1、透過遊戲激發對聲音的興趣。

小朋友,今天老師請了好多的小演員來給小朋友表演節目。配班教師報幕:“現在演出開始,首先是歌曲《閃爍的小星星》。小演員很害羞要在屏風後面演唱,我們猜一猜他是誰好不好?”(教師在屏風後邊用樂器演奏。)提問:小朋友誰在爲我們唱歌?(幼兒回答樂器在唱歌)你是怎麼知道的?(聽到的聲音......)我們來看一看小樂器是怎樣來唱歌的。

2、讓幼兒瞭解當物體發生碰撞時,就會發出聲音。

出示樂器,幼兒自由實驗交流,怎樣可以叫樂器發出聲音。

幼兒分組進行樂器操作,叫手中的樂器發聲。操作後請幼兒回答:你的樂器叫什麼,它是怎樣發聲的?(例如,我的樂器叫三角鐵,它是透過敲打發出聲音的)。

3、透過操作活動感知不同材料的物體發出的聲音不同。

相鄰的兩組幼兒交換樂器。幼兒再次感知樂器是怎樣發聲的,並說出和剛纔的樂器發出的聲音一樣嗎?

教師小結:不同材料的物體,經過打擊碰撞後發出的聲音不一樣。

4、利用實驗遊戲,叫幼兒懂得聲音的產生必須是多樣物體碰撞後發生震動產生的。

配班教師報幕:“下一個表演節目的是花生米,它要在大鼓上爲大家表演舞蹈。”教師把花生米放在大鼓上,花生米不動。教師:“主持人怎麼花生米不跳呢?你知道爲什麼嗎?配班教師:哦我忘了,花生米說要用這面大鼓來伴奏。”教師用鼓槌敲擊鼓面,花生米跳起了舞。提問:花生米爲什麼要用大鼓伴奏才肯跳舞呢?你知道爲什麼嗎?(引導幼兒感知鼓槌必須和鼓面發生碰撞,鼓面震動而發出鼓聲)。

玩遊戲,怎樣叫我的樂器閉上嘴。首先叫樂器發出聲音,然後馬上阻止震動,看看有什麼變化?(引導幼兒發現物體沒有震動就沒有聲音,進一步理解聲音是透過振動產生的)。

二、製造聲音

1、幼兒嘗試叫所有的物體發聲。

提問:除了樂器還有什麼能發出聲音呢?幼兒在自身和活動室找出聲音,並說出透過什麼方法叫它發出聲音的。

(1)請小朋友找一找我們的身體什麼地方能發聲音?你怎樣叫它發聲的?幼兒自由在身體尋找聲音。叫幼兒用完整的話說出。例如:我的小手會發聲,雙手一拍就出聲。

(2) 請小朋友在活動室尋找發聲的物體。(幼兒自由去找能發聲的物體,並叫它發出聲來 )請個別幼兒說出發聲的物體是什麼,怎樣叫它發出聲音的。例如,桌子會發聲,我用手一拍,手和桌子發生碰撞就能發出聲了。

2、操作活動。利用瓶子、盒子。石子、種子、橡皮筋等製作樂器。教師出示自制樂器,請幼兒說出它是怎麼發出聲音的,老師用什麼物品做成的。幼兒利用廢舊物品相互討論並進行樂器製作。

提問:你的樂器是用什麼做的,它是怎樣發聲的?請有代表性的幼兒回答並進行樂器演示叫自制樂器發出聲音。

三、分辨聲音

1、分別播放兩段音樂錄音,請幼兒聽一聽有什麼不同的感覺?教師提問:第一段是什麼聲音?幼兒回答:小鳥的叫聲。第二段是什麼聲音?幼兒:颳風和打雷的聲音 。提問:這兩段聲音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幼兒:鳥叫的聲音好聽,風聲和雷聲不好聽。教師:你聽到不好的聲音有什麼感覺?幼兒:聽到風聲和雷聲很害怕。

2、聽錄音“大自然的聲音”幼兒找出好聽的聲音。

3、幼兒說一說日常生活中還有那些聲音。什麼樣的聲音好聽,什麼樣的聲音不好聽。教幼兒懂得好聽的聲音是樂音,不好聽的是噪音。

4、教師小結:大自然中萬物透過震動和碰撞發出了好多聲音,有好聽的聲音,有不好聽的聲音,多聽不好的聲音,有害人的身體健康,所以我們在遊戲活動當中輕輕的說話,不免噪音,養成良好的說話習慣。

四、結束活動

教師和幼兒用自制的樂器爲歌曲《我們的祖國是花園》進行伴奏 。

五、活動延伸

1、將幼兒實驗操作的材料投放到區域活動中去,繼續探索,讓它們發出不同的聲音,並想象這像誰發出的聲音。

2、提供動畫片,聽一聽有什麼聲音,鼓勵幼兒利用身體與物品接觸、物品與物品接觸發出各種聲音來模仿動畫片中動物走路的聲音。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教師能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的興趣設計的嘗試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較強的科學學習活動。整個活動內容新穎,有創意,組織的形式靈活,能隨機應變。而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與組織者,沒有過多的示範講解,使幼兒在活動中成爲真正的主人。這次活動提高了幼兒的思維靈活性,動手操作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幼兒大膽探索,積極嘗試的學習態度。

小百科:聲音(sound)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是透過介質(空氣或固體、液體)傳播並能被人或動物聽覺器官所感知的波動現象。最初發出振動(震動)的物體叫聲源。聲音以波的形式振動(震動)傳播。聲音是聲波透過任何物質傳播形成的運動。

大班科學教案8

美無處不在,無處不有,處處瀰漫着美的氣息,如美麗的風景、圖畫、音樂等。本次活動選用的材料都來來源於如錢幣,有凹凸面的字、畫、樹葉等物品,對幼兒來說並不陌生,幼兒在園裏經常做些美工活動,但利用這些物品來進行美工活動,對幼兒來說卻充滿了新奇,因爲興趣是幼兒探索問題的根源,我利用幼兒熟知的事物,在探索操作中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我設計了這節中班科學課《拓印》,我將本次活動目標定位於:

1、知識目標:瞭解拓印的基本方法,探索拓印的奧祕。

2、技能目標:讓幼兒運用多種材料進行拓印。

3、情感目標:讓幼兒對拓印產生興趣。

4、透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5、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

讓幼兒瞭解拓印的基本方法,透過幼兒自己操作、嘗試、再操作,加上教師的指導,對拓印的方法有所瞭解。

難點是:

引導幼兒探索拓印的奧祕,讓幼兒觀察,發現,引起興趣。爲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材料進行操作,引導幼兒互相交流、發現問題,爲什麼會印在紙上畫,想辦法知道。教師作爲引導者及支援者,透過多種手段,引導幼兒探索拓印的奧祕。因此我爲本次

活動準備:

1、各種各樣的樹葉,硬幣,有凹凸面的字畫若干。

2、教師範例畫一幅。

3、膠棒、紙、鉛筆人手一份。

根據《綱要》中對科學所定的目標、內容等要求,結合本次活動的重點及難點,我爲本次教學活動設計的流程是:

激發興趣——探索討論——動手操作——互相交流——繼續操作——展示作品

一、激發興趣

教師出示範畫,讓幼兒欣賞,發現其中的祕密,引出興趣。“小朋友看看這幅畫和你平時畫的畫有什麼不一樣嗎?”教師引導幼兒觀察。

二、探索討論

幼兒發現問題,教師引導幼兒進行討論,並探索其中的祕密。“小朋友想想這是怎麼畫上去的,你們可以和小夥伴一起討論一下再告訴老師”。教師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大膽發言。

三、動手操作

教師可根據幼兒的討論結果來進行拓印示範,然後請幼兒自己選擇材料進行操作。“每個盤裏都有許多材料,你喜歡什麼,就拿什麼來進行拓印,看看你們選擇的材料拓印出來的是什麼樣子的。”在操作的過程,教師要注意幼兒發展水平、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可進行個別指導,爲使每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的體驗,多注意幼兒操作過程。

四、互相交流

幼兒自選材料後,與其他幼兒交流自己選的材料是否能拓印,拓印不成功的原因是什麼。“你的畫拓印好了嗎?如果印不出來,爲什麼呢?看看你旁邊的小朋友有沒有印出來?爲什麼?”

五、繼續操作幼兒失敗後,發現問題,引導幼兒不斷嘗試、探索來解決問題。只有在失敗中吸取經驗,才能再創新。掌握了拓印的方法及什麼樣的物品才能進行拓印。小朋友發現有的物品可以拓印而有的物品沒法拓印,爲什麼呢?原來只有表面產生凹凸不平的才能拓印,較薄的可以拓印,過厚的物品不易拓印,在拓印時還要把上下兩張紙固定好。

六、展示作品

幼兒拓印完,請每位幼兒將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區,進行展示。一起分享探索拓印畫帶來的快樂。

本次教學活動按照新《綱要》的要求,以幼兒爲主,創造輕鬆自由的環境。讓幼兒主動參與探索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也鍛鍊了動手操作能力。我運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法:

1.觀察法:教師出示範例畫,引導幼兒欣賞,觀察。幼兒運用各種感官瞭解事物的特點及獲取一些感性經驗。教師要引導幼兒全面、系統、有序的觀察,即要注意引導幼兒觀察事物的整體,又要引導觀察其細節。以保證幼兒觀察的全面性,同時要爲幼兒創設自由的觀察空間,以免造成幼兒被動學習。

2、討論法:教師透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幼兒學習在“碰撞”中對不同觀點進行相互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教師要給予鼓勵和支援,培養幼兒樂於探究和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的態度和品質,接納、尊重同伴的觀點和經驗。這種方法能滿足幼兒的求知慾,並有效地促進幼兒的思維社會化。

3、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帶幼兒選擇材料進行拓印時,教師鼓勵幼兒大膽嘗試,不怕失敗,在失敗中吸取經驗,享受探索的過程。教師要調動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其探索的興趣,鼓勵幼兒進行猜想並對其驗證,讓幼兒親歷科學知識的獲取過程及成功的體驗。此法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發展觀察、分析和思維能力。

新《綱要》指出:

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形式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此外我還運用加入了操作法、審美薰陶法、激勵法,使整節課達到了科學性、藝術性、愉悅性和諧統一。同時促進了幼兒身體的、認知的、社會性的發展。

效果:

本節活動我們打破了以往教師教授,幼兒學習的舊觀念,讓幼兒自主參與活動,探索問題,操作解決,充分體現了以幼兒爲主,保持幼兒的興趣和探究慾望,讓他們喜歡參與。我預想本節活動的效果應該不錯。

教學反思:

幼兒在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後,往往很多幼兒仍沉浸在先前的興奮中,如教師用強制轉換的方法使其的注意力集中到一個新的探究活動中,很難使幼兒達到良好的狀態,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透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並運用於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大班科學教案9

活動目標:

1、觀察陀螺旋轉時色彩的變化。

2、探索學習彩色陀螺的製作方法。

活動重點:

觀察陀螺旋轉時色彩的變化。

活動難點:

探索學習彩色陀螺的製作方法。

活動準備:

1、彩色陀螺玩具、自制陀螺一個。

2、火柴棒、大頭針、較硬的圓形紙、彩筆每人一盒。

活動過程:

一、欣賞彩色陀螺。

1、教師出示陀螺玩具引導幼兒觀察陀螺的顏色和圖案。

2、教師分發陀螺玩具請幼兒分小組玩一玩。

3、陀螺轉起來的時候它的顏色有什麼變化?

二、討論製作方法。

1、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做一個有趣的陀螺?

2、討論:有趣的陀螺怎麼做呢?

3、教師出示製作好的陀螺供幼兒欣賞,說說有哪七彩色。

4、師幼共同總結制作步驟:a、在圓形紙上用七彩顏色進行裝飾,並均勻塗色。b、在紙的中心先用大頭針戳一個洞,再把火柴棒插入洞內,用大頭針時注意安全。

三、設計製作。

1、幼兒取材料操作,教師啓發幼兒運用七彩色大膽的進行裝飾,畫出各種不同的圖案。

2、活動中再次提醒幼兒塗色均勻、鮮豔,用大頭針時注意安全。

四、陀螺旋轉比賽。

1、幼兒轉動陀螺,啓發幼兒思考:爲什麼靜止時能看到七彩色,一轉動就看不見了呢?

2、不同的陀螺旋轉時有什麼不同?爲什麼?

3、思考:圓形陀螺會旋轉,那方形、三角形、多邊形等形狀的陀螺會不會轉呢?

4、請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做一做,玩一玩不同形狀的陀螺。

活動反思:

在最後環節可以引導幼兒觀察發現陀螺旋轉時七彩色會混在一起,快轉時會變成白色的現象。幼兒若還感興趣,可展開“比誰的陀螺轉的時間長”等比賽。

大班科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認識秋天的樹,知道幾種常見樹的名稱,感受樹與季節發生着同步的變化。

2.學習用簡單的圖示記錄自己發現的樹的不同特徵,感受樹的多樣性。

3.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掛圖。

活動過程:

一、出示掛圖,幼兒觀察桂花樹、橘子樹、玉蘭樹、梧桐樹。

1.提問:你認識這些樹?能說出它們的名字嗎?說說這事一些什麼樣的樹?它們的葉子各是什麼樣的?(如桂花樹枝頭墜滿小小的桂花;橘子樹屆滿了果實,玉蘭樹長着綠綠的葉子,梧桐樹樹葉變黃了等)

2.秋天到了,你發現這些樹有什麼變化?(引導幼兒從樹的開花、結果、落葉這一明顯的變化角度來進行描述)

3.你還知道關於這些樹的特別的祕密嗎?(引導幼兒說出這些樹有先長葉再開花、先開花再長葉之分)

二、幼兒觀察《小朋友的書 秋天多美好》第16-17頁的畫面。

1.提問:這些樹你認識嗎?你能說出它們的名字嗎?你是用什麼辦法認識它的?

2.這些樹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三、幼兒進入樹林,在尋找認識樹的過程中,鞏固對各種樹的名稱和特徵的認識。

1.教師出示幾種樹葉,問:"這些樹葉分別是從哪棵樹上落下來的?你能將這些樹葉送回到樹媽媽的身邊嗎?找到後站在這棵樹媽媽旁邊。"

2.幼兒說出判斷的理由:你是怎麼知道這片樹葉就是這顆樹媽媽的寶寶呢?(引導幼兒從樹葉的形狀等特徵來判斷、推理)

3.觀察樹媽媽:這顆樹媽媽長什麼樣?(引導幼兒按整體外觀、樹幹、樹枝、樹冠、樹葉的順序觀察)

4.給樹媽媽製作名稱標牌你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嗎?說出樹媽媽的名字。老師在小卡片上寫名稱,並掛到樹上。

5.遊戲"摸摸ⅹⅹ跑回來",鞏固對樹的認識。

幼兒聚集在教師身邊,教師說出一種樹的名稱,讓幼兒跑去找,找到桂花樹後摸摸樹幹跑回來,看哪個小朋友的速度快。

四、收集自己最喜歡的樹葉帶回幼兒園。

並說說喜歡的理由教師收集幼兒對樹感興趣的問題,指導幼兒將有關樹的問題用圖畫的形式畫出來,張貼在主題牆上。

五、繪畫:我眼中的樹。

1.幼兒繪畫。

2.分享交流,感受樹的多樣性。

教學反思:

這次活動我結合主題和幼兒一起到戶外觀察各種各樣的樹,我們一起從教室出發,一路走一路看,和着春天的氣息,孩子們對這次親臨活動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在公園,我們看到了垂柳,看到了羅漢松,看到了柏樹,看到了梅樹……在幼兒的作品中,他們把自己看到的,想象中的各種各樣的樹都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了。王伊諾小朋友一個內向的小姑娘,她把柳樹畫成了一個俏姑娘,有着長長的辮子,隨着風在左右擺動,因爲在她眼裏柳樹姑娘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她的好朋友。心儀的桃樹上開滿了五顏六色的花,紅的,黃的,紫的……因爲在她心中桃花是最漂亮的,是她最喜歡的。

小百科:樹木是木本植物的總稱,有喬木、灌木和木質藤本之分,樹木主要是種子植物,蕨類植物中只有樹蕨爲樹木,中國約有8000種樹木。分爲榕樹;楊樹;柳樹;柏樹等。

大班科學教案11

設計意圖:

1.蜜蜂是昆蟲中典型的益蟲,對幼兒有很大的認識價值。然而,由於蜜蜂不宜捕捉且形體細小,影響日常認識效果。而現代傳媒手段錄像卻爲幼兒認識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不僅能讓幼兒真實地看到外形,還能逼真地讓幼兒看到蜜蜂奇妙的生活情景,對極大地激發幼兒對大自然的興趣,吸收大量有益的知識是不可多得的形式。

2.在實踐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對動物的認識錄像教學效果是最好的,孩子被整個教學活動深深地吸引。此活動在骨幹教師展示活動中獲一等獎。

活動目標:

1.瞭解蜜蜂的外形特徵及生活習性;

2.有探索自然界小動物的慾望;

3.豐富相應的詞

活動準備:

蜜蜂的錄像帶一盒圖片一張

活動過程:

1.觀看一段蜜蜂活動的無解說詞錄像,重點觀察蜜蜂的外形特徵。

①讓幼兒帶着問題觀看:你看到了誰,它屬於什麼動物類型?(昆蟲)還有誰和它同類?(蒼蠅、蜻蜓、蟬……)相比之下它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腿上有毛、嘴上有刺、翅膀振動的聲音等等)

②出示圖片,根據幼兒的回答用簡單的圖示概括蜜蜂的特徵和其它昆蟲形象。(三對足、兩對翅膀、複眼、身體分頭、胸、腹三部分等等)

2.觀看第一段有解說錄像:蜜蜂的種類

①帶着問題觀看:蜜蜂有哪幾個種類?

②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圖示。(工蜂、雄蜂和蜂后)

3.觀看第二段錄像:母蜂產卵工蜂採蜜

①觀看前提問:一窩蜂裏的蜜蜂都做同一件事嗎?(工蜂採蜜母蜂產卵)它們是怎麼做的?

②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圖示,並小結。

4.觀看第四段錄像:跳舞蜂

①看前啓發:蜜蜂像我們人一樣會說話嗎?它是怎樣告訴別的蜂事情的?(跳兩種舞:太陽舞和搖擺舞)。

②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圖示,並小結。

5.觀看第四段錄像:蜜蜂的蟄

①觀看前提問:蜜蜂有什麼特殊的武器?(蟄)什麼情況下會用?用了後他自己會怎麼樣?(五臟六肺都拉出來了,死掉)。

②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圖示,並小結。

6.集體小結:

①你今天看了蜜蜂的錄像獲得了哪些以前不知道的知識?老師在圖示上打鉤。

②教師啓發:原來小小的蜜蜂身上有那麼多的祕密,你覺得大自然奇妙嗎?激發幼兒的自然的探索欲。

大班科學教案12

一、情況分析:

幼兒生活在豐富多彩的自然環境當中,一切東西都會吸引幼兒的心靈,從而煥發起無窮的好奇心,在《綱要》中,科學教育的內容從幼兒身邊取材,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風是幼兒在日常觸及到的最多的自然現象,本活動透過利用生活中的物體探索風的形成,讓幼兒在活動中更爲直接地體驗風的存在,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引發孩子們對風的好奇心與探究慾望。

二、說教材

(一)、幼兒園《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內容要從孩子身邊取材,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科學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幼兒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和愛好;重視探究能力的培養;教給幼兒主動探索的技能;發揮科學的教育作用。科學活動《風》就很好地落實了這一教育任務。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引導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感知風的存在,快慢、強弱。

2、能力目標:發展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3、情感目標:讓幼兒想象風的奧妙,激發幼兒的求知慾。培養幼兒從小熱愛科學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這是一次科學活動,其中穿插了一些科學常識教育。但教學仍以科學教育爲主。;本文因此,整個教學活動的重點放在嘗試感知風的存在上。感知活動透過小朋友與風對話,激發幼兒的求知慾,嘗試的形式是利用材料來尋找看不見的朋友。因此,幼兒動手操作探索風的形成是這次教學活動的難點。

(四)活動準備:爲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遊戲之中,我們作了如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操作桌子10張呈直角擺放在側面和後面,便於操作評價。

2、物質準備:電風扇、扇子、吹風機、氣筒、紙板、吸管、氣球、吹氣玩具、吹風玩具、書、雨傘、風車、有關龍捲風的碟片等。

3、經驗準備:已經知道空氣的存在;活動前在戶外感受風。

三、說教法新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互動。針對這次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以情境教學法爲主,採用了情境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演示教學法、操作教學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後第一次操作,主要是探索產生風的趣味性、多樣性,讓幼兒在看一看、用一用、試一試中獲得感知風的存在。第二次操作是試一試、比一比感受。

四、說學法

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認識、鍛鍊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引導幼兒看一看、比一比、學一學、說一說、做一做、想一想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對活動內容產生興趣。

2、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爲了讓幼兒對風有更深的印象,採用了遊戲體驗法,在尋找風朋友的過程中引導幼兒體驗、感受風存在的,激發幼兒的探究熱情,繼而去應發幼兒對風的好奇心與探究慾望。

期間,還透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的方法,表達豐富、多樣性的認識,體現着"以幼兒發展爲本"的理念。

五、說活動過程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爲:尋找風朋友激發興趣--自由探索感知風的存在--幼兒動手操作嘗試,探索風形成--與幼兒交流探索結果--運用生活經驗及觀看錄象帶,感知風對人的好處與壞處,交流有關風的經驗--評價總結

(一)激發興趣(利用找看不見的朋友,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我根據教材實際,創設興趣情景,來調動幼兒的學習熱情。活動開始,利用問孩子:"你們喜歡交朋友嗎?"然後讓幼兒閉上眼睛"有個看不到的朋友想和我們班的下朋友做遊戲"引發幼兒的興趣,從形式上、內容上都深深吸引着孩子。

(二)自由探索(幼兒動手操作嘗試探索風的形成)創新意識是創新素質培養的前提,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在第二環節中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活動,我引導鼓勵幼兒利用各種物品扇動感覺風,激發幼兒的探究熱情,教師在一旁給予支援、鼓勵及指導,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支援者、合作者。

(三)、交流結果(對幼兒獲取風的經驗進行整理)在前一過程中,孩子獲得經驗是零碎的,那怎樣進行加工整理呢?在探索活動結束後,幼兒最想的就是把自己所發現的尋找風的方法告訴給其他幼兒和老師,如:她是用什麼方法做的?發現各種東西製造出來的風吹到身上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把自己在探索中所得到的經驗與老師幾同伴討論交流。爲此,在自由探索後我們就透過幼兒介紹,集體講評的方式,對幼兒獲取風的經驗進行整理。

(四)豐富經驗(利用生活經驗和看錄像感知風對人的好處與壞處)引導幼兒回憶自然界的風,運用生活的經驗感知風對人的好處和壞處(好處:可以吹乾衣服、風力發電、熱的時候會覺得涼快等等;壞處:龍捲風會把人吹飛、房子會吹,給人類帶來危害等等),爲了使幼兒的興奮點上升,我給幼兒看了有關龍捲風的錄像,其動感使孩子感知龍捲風的力量,替代了圖片死扳不動的傳統方法。在輕鬆的氛圍中體驗了學習過程的快樂。教師適時賞識又給每個孩子體驗到創造的樂趣。此環節較好地將藝術融入了科學,達到比較完美的統一。

(五)評價總結(總結幼兒自己探索到的有關風的經驗知識)在活動過程中,對幼兒進行了情感、語言、能力、動作、發展等多方面的隨機評價和階段評價,總結豐富幼兒有關風的經驗知識。並採用幼兒自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達到師幼、幼幼互動作用,以使教育更好地爲幼兒發展服務。

(六)活動延伸關鍵是引導幼兒持續不斷地對風產生興趣。我把本次活動的物品投放到活動區,這樣更激發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根據這次活動以及幼兒的興趣、經驗和需要,進行生成活動。在活動的組織中我始終堅持以幼兒爲主體,以積極的體態語引導幼兒參與活動,用生動的語言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活動中,幼兒思維活躍,始終能圍繞活動內容積極思考,從而將本次活動推向了最高潮。最後,讓幼兒輕快地走出活動室,到戶外尋找風、感受風,結束本次活動。

教學反思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啓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慾望以及儘量爲幼兒創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現的樂趣。我設計的這節科學探究活動,一開始就利用魔術箱變魔術這一孩子感興趣的現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使幼兒“無心”的好奇轉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動力,促使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慾望。

活動中,教師首先緊緊圍繞活動目標,設計了具有觀察性、開放性和層次性的提問,如在活動的對於環節中,把塑料袋變鼓,使幼兒感知到我們的周圍有空氣,把充滿氣的氣球鬆口吹到幼兒的頭髮上,讓幼兒透過觀察,對比,知道了流動的空氣形成了風,不動的空氣不是風。活動就這樣把幼兒引入到科學的氛圍之中誘發了幼兒的積極思維。其次,《綱要》中強調:“教師應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活動中,幼兒透過“做中學”活動的重要環節,選擇材料製造人造風,讓風車轉起來,在動手、交流與表達中獲取知識,並在此過程中習得學習的方法。最後,生成新的問題:怎樣讓羽毛飛起來?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餘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鬆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援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並及時的梳理與小結。幼兒始終是主體,他們透過觀察、動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識經驗使他們在實踐中增長才幹。當然,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節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大班科學教案13

活動目標:

1、透過小實驗,知道小球滑落的速度跟斜坡高度和表面光滑度有關。

2、運用材料自由操作,獲得小球減緩速度的方法,學習解決一些相關的問題。

3、體驗動手操作的樂趣,培養有條理、有序的操作習慣,激發探索與合作精神。

活動準備:

1、操作材料(紙板、小車、紙、毛巾、橡筋、席子、積木、沙、記錄表A、B、鉛筆)

2、VCD機,(有關斜坡的內容)

活動過程:

1、引入:小朋友你們玩過滑滑梯沒有?滑下來時的感覺是怎樣的?今天我們來玩小球滑滑梯的遊戲,請你們用積木、紙板搭成滑梯,看誰的小球滾得快。

2、幼兒自由操作探索小球滑落的速度跟斜坡高度的關係。

(1)老師交代要求:幼兒三人爲一組,兩人分別用不同數目的積木和紙板搭成滑梯操作一輛小車同時滑落,一人負責記錄比賽的情況,可輪着交換玩。

(2)幼兒自由操作實驗A,老師巡迴指導。

(3)歸納小結實驗結果

提問:比賽結束了,你們的小球贏了嗎?告訴老師,做完實驗你們發現了什麼?怎樣纔會贏呢?(幼兒自由議論,將自己發現的說出來)

提問個別幼兒,在黑板記錄情況:第一局誰嬴了?爲什麼你的小球比他的跑得快?

(老師操作教具“空中滑道”)示範、小結:剛纔小朋友都發現了:積木越少,滑梯的坡度越平緩,車子滑落的速度就越慢;相反,積木越多,坡度越鬥,球滑落的速度就越快。

3、幼兒操作探索球滑落跟滑梯表面光滑有關係。

“在下斜坡時滑得太快會很危險,得想個辦法減慢速度,小朋友你們也一起來想想辦法,讓小球滑得慢起來。

(1)老師交代要求:兩個滑梯下面都是放五個積木,幼兒在一個滑梯上用老師給的材料進行嘗試,另一個滑梯保持原狀,然後兩個小球同時滑下,看一看小球的速度有沒有減慢,最後填好記錄表。

(2)幼兒自由操作實驗B,老師巡迴指導。

(3)歸納小結實驗結果

提問:小朋友都很聰明,用了各種方法使小球慢了起來,誰能告訴我,你用了什麼方法使小球慢起來,爲什麼會這樣的呢?(在黑板簡單記錄)

老師示範、小結:原來我們的小車速度的快慢,也跟滑梯表面的光滑度有關的,表面光滑的小車滑落的速度就會,表面粗糙的小車滑落的速度就慢。

4、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幼兒積極去探索的精神。

(1)(向幼兒介紹斜坡防滑的方法)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發現與我們實驗有關的例子,請小朋友先看看錄像,再想一想,爲什麼?

(2)知道小車在斜坡滑落的一些規律,能給我們帶來許多方便,還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所以我們應不斷去探索,發現更好的方法。好!那我們就把我們發現去告訴開車的爸爸媽媽和叔叔阿姨。

大班科學教案14

活動名稱:氣球船

活動目標:

1、 激發幼兒對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主動探究的願望,並從中體驗快樂。

2、 透過觀察、實驗等活動,讓幼兒感受氣球裏的空氣往外排出時會產生反作用力,探索吸管的不同與氣球速度的關係。

3、 學習做氣球船,提高幼兒用透明膠固定氣球和吸管的能力。

活動準備:小河,吹好的氣球一個,氣球若干,剪刀,透明膠和吸管,毛巾。

活動過程:

1、 小實驗“氣球船”。

——小朋友們看一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麼?(氣球)

——這些氣球有什麼不一樣嗎?

——今天老師想用這些氣球小實驗,看看他們在水裏會有什麼現象發生。

2、 討論幼兒觀察的現象,教師總結。

——小朋友剛剛看到了什麼?

——小朋友說的真棒,這些氣球在水裏,像小船一樣能行駛,真好玩!老師給這些能行駛的氣球起個好聽的名字叫氣球船好嗎?

3、幼兒嘗試做氣球船,教師給與引導和支援。

——李老師做得氣球船好不好玩你們想不想做個氣球船在水裏玩一玩呢?透過剛剛小朋友們的觀察誰能告訴氣球船是怎樣做的?

——教師邊示範邊講解氣球船的製作方法。

——老師今天爲你們準備了氣球、吸管、透明膠、剪刀和毛巾。現在請小朋友上桌做一個漂亮的氣球船放到小河裏試一試。

——教師個別指導幼兒用膠帶和放到水中引導幼兒觀察速度不同。

——剛纔老師做的氣球船時小朋友發現了氣球船有吸管排氣才能在水上行駛,現在小朋友仔細觀察水池中你做的氣球船和別人的氣球船有什麼不同。(氣球船的速度爲什麼不一樣呢?)

——小朋友說的真好,吸管粗的跑得快,細的跑得慢。

——老師想考考你們,你們說爲什麼氣球插上吸管排氣時就能在水中行駛呢?

——老師帶來了一段錄像,我們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4、 放錄像,師幼共同尋找“氣球船”的原理。

——剛纔我們看了錄像了,誰告訴我你看到火箭是怎樣升空的?

——是靠向後排出氣體才向前運動的。

——小朋友現在想一想我們的氣球船爲什麼能在水裏行駛呢?

——老師告訴你們,這兩種現象是一個道理叫“動量守恆”。

5、小結:師幼共同嘗試做氣球火箭。

——嫦娥一號運載火箭起飛了,他的起飛和小朋友做得氣球船是一個原理,那小朋友現在想不想讓你的氣球船也像火箭一樣飛上天空呢?我們試一試好不好?

——請小朋友到水裏拿出你剛纔做的氣球船給他吹滿氣,捏住先不發射這次我們來個飛行比賽大家一起發射。

——幼兒吹氣球

——預備齊——發射。

科學活動:繩子的用途

溫州第四幼兒園:金笛

活動目標:

1、瞭解生活中各種繩子及其用途。

2、樂意開展創造活動,喜歡和同伴交流、分享。

活動準備:

1、漢字卡片:掛、系、扎、串(已認識過這四個漢字)。

2、將衣服、毛巾、圖畫;沒穿鞋帶的鞋子;各種有孔的珠子;包裝盒分四組擺放。

3、收集一些關於繩的照片。

4、寶物筐:各種材質不同、粗細不同、長短不同的繩子、衣架、夾子、剪刀等。

活動過程:一、瞭解材料,引出繩子的主題

(出示各種材料包括各種繩子)師:你們瞧,桌子上都有些什麼?

(出示四個漢字)師:這幾個字能用繩子和桌子上什麼東西做好朋友?

二、分組試一試,繩子的用途

1、師:老師把它們分成了四組,每組的中間有一個字,看了這個字後,你們四人爲一組就要動腦筋把桌子上的東西變一變!

2、每組幼兒展示自己的成果

師:你們桌子上的是什麼字?怎麼變了?

三、說一說用過的繩子

師:剛纔你們幹什麼了?

你們都用到了哪些繩子?教師與幼兒一起總結繩子的用途,讓幼兒瞭解各種繩子的特性。

如:棉繩很軟,打在臉上也不痛:尼龍繩比較堅固,可以用來掛重的東西;塑料繩用來做跳繩…

四、合作玩繩子

師:繩子還可以用來玩呢,我這裏就有一些繩子,帶得太少了,不能每個人一根,你們可以幾個好朋友一起玩一條繩子,看看哪幾個小朋友繩子能玩出新花樣。

玩的過程中及時發現新的玩法,引導幼兒合作完成。

五、生活中的繩子

師:小朋友真棒!剛纔我們用不同的繩子進行了扎、串、系、掛的活動,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還在哪裏發現了繩子?

1、幼兒自由討論

2、播放各種繩子的照片

師:生活中還有很多繩子可調皮了,躲起來很難發現,金老師就把這些繩子找出來,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繩子藏在哪裏了?有什麼用呢?

六、結束

原來生活中還有那麼多有用的繩子,那樓下的小朋友肯定等不及了,我們把今天看到學到玩到的趕快去告訴他們吧!

大班科學教案15

活動目標

1、透過實驗使孩子們瞭解物體放到水中有沉浮現象。

2、培養孩子們對自然現象的興趣和動手能力。

3、培養孩子們的細緻觀察能力。

4、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5、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重點難點

1、這節課的重點在於讓小朋友們知道水有向上託物體的力(浮力)。

2、難點是漂浮的物體在一定情況下也能下沉。

活動準備

能盛水的傢俱(如:盆、桶等)並加滿水,小皮球、小石頭、幹木塊

活動過程

1、讓孩子們輪流感受水的浮力。老師先讓孩子們將小皮球放在盛滿水的盆中,小皮球浮在水面,然後叫他們用手把小皮球按到水底,讓孩子們感受水有把球向上託的力,再把手鬆開,小皮球馬上浮到水面上。問孩子們:小皮球被我們按到水底,一放開手小皮球爲什麼自動浮起來?我們按小皮球的時候手有什麼感覺?小朋友都說:手被彈開的感覺。結論:這是水中有浮力。

2、讓孩子們把石頭和幹木塊分別放入水中,觀察沉浮情況:石頭很快沉到水底,而幹木塊卻浮在水面上。提問孩子們:爲什麼石頭沉到水底,而幹木塊又浮到水面上?結論:石頭重,容易下沉;而幹木塊輕,容易浮在水面上。

3、讓小朋友們說一說,透過這次活動我們學到了什麼。

教學反思

1、本節課是幼兒園大班的科學常識課,主要透過實踐來了解,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找到答案,用玩的方式讓他們更好的感覺到學科的樂趣,讓孩子們自己發現問題,使他們樂於觀察、樂於嘗試,發現問題再去解決問題。

2、每一個孩子都能積極的加入到活動中,可以很好的從各個角度發現問題。

3、在今後做活動要準備多些設備,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動手做,讓他們對學習感到興趣。

4、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課我將會將實驗物品換一換,再讓它們嘗試更多,孩子們更深一步瞭解沉與浮。

小百科:力指物體在流體(包括液體和氣體)中,各表面受流體(液體和氣體)壓力的差(合力)。公元前245年,阿基米德發現了浮力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