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杜牧詩兩首》(粵教版高一選修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杜牧詩兩首》(粵教版高一選修教案設計)

1、把握詠史詩的鑑賞方法。

2、領悟詩人借古諷今、憂時傷亂的情懷。

3、熟讀、背誦《過華清宮絕句》、《題烏江亭》

二、教學重難點

1、領悟詩人借古諷今、憂時傷亂的情懷。

2、把握詠史詩的鑑賞方法。

三、教學方法:誦讀領悟法、嘗試教學法

四、教學課時: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

在一個人的幼年、青年、壯年和老年,最容易也最喜歡回憶過去的是哪個階段?爲什麼?

--晚年。因爲走到風燭殘年時,人們常常會回憶青春年少的風華,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訓。 

那麼,一個朝代呢?

--一個王朝的興、盛、衰、亡正與一個人的生、老、病、死相仿。

對於晚唐詩人而言,唐王朝已經走上了無可挽回的下坡路,開元、天寶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夢,而安史之亂恰似驚破美夢的怪影。社會危機加深,末世的混亂、仕途的迷茫,使這時期的詩人,對社會和歷史的思考出現了新的特色,反映在當時流行的詠史懷古題材上,懷古詠史詩的數量大增,普遍表現出傷時悼亂的情調。

杜牧便是衆多晚唐詩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對於作者,我們已經有過一定的瞭解,後人稱杜牧爲「小杜」,以別於杜甫,又和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杜牧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研究文學政治經濟,準備入輔爲相。但一生仕途並不得意,始終未能施展抱負。

我們已經在《阿房宮賦》中領略了杜牧在文賦上的成就,也初步接觸到一位心繫國家的詩人的思想情懷,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他在詩歌方面特別是詠史詩方面的風流。 

二、懷古詠史詩

回顧我們學過的詠古詩詞:杜牧的《赤壁》。(投影)詠史詩是詩人透過對史蹟、史事的詠歎,抒發其內心複雜的情感的詩歌

那麼,詠史詩的鑑賞需要經過什麼樣的步驟呢?(投影)

A、寫了什麼史實?(--人?地?事?)

B、詩人的觀點?(從哪些詞句表現出來?)

C、詩人寫作的目的?(述己志--知人;憂天下--明世)

D、寫作技巧?(用什麼手法表達自己的思想?)

接下來,讓我們進入杜牧的詠史世界。

三、《題烏江亭》

1、第一次嘗試

1)全班朗讀詩歌,思考:這首詩吟詠了哪段歷史?你從詩歌哪些地方知道的?

--項羽烏江自刎。題目,江東子弟。 

華夏如果有一個戰神似的人物,項羽無疑應屬第一人選。他平生只失敗過一次,然而,這一次失敗卻敗得異常徹底,楚霸王幾乎靠一己之力,打垮了秦帝國的軍隊,號令天下,莫敢不從。而如今,劉邦攜天下之衆圍攻,而自己卻四面楚歌。項羽率28騎垓下突圍後,來到烏江邊,烏江亭長泊舟於江岸,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衆數十萬,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項羽至死不承認自己的過錯,說“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遂自刎而死。後人在其地建有項羽衣冠亭,並塑像紀念。 

2)自由朗讀全詩,體會項羽自刎之悲壯。

2、第二次嘗試

1)提問:對項羽的選擇,作者的態度是什麼?你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

--不是英雄所爲。“包羞忍恥是男兒”。因爲只有能“包羞忍恥”以圖東山再起纔是英雄所爲。可惜的是項羽一直到死也不知總結教訓,只是歸於“時不利”,確實有愧於其“英雄”之名。 

2)作者認爲自刎行爲不足取的依據是什麼?(用原句回答)

--“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

3)請一位同學朗讀全詩,體會詩人對項羽的態度。

3、第三次嘗試

提問:詩人寫這一歷史人物的目的何在?爲什麼會千古流傳?

--這裏採用了借古抒懷的手法,抒發了自己的志趣,表達了詩人對項羽剛愎自用的批評。詩人對歷史事實作出了假設,表達了自己的批判、惋惜之意,亦有與項羽惺惺相惜之情。

     此詩透過議論表達了一個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氣用事,應能忍辱負重,不爲一時失敗所挫,其中說明了“敗不餒”的道理,具有相當積極意義。

4、嘗試拓展:

對於烏江自刎,後人紛紛發表自己的議論。

比如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自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王安石《題烏江亭》: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爲君王捲土來?(肯:怎肯 )

小組討論:李清照、王安石的觀點分別是什麼?

--李清照對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行爲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王安石在這首詩中回答了杜枚的提問,說明楚霸王因爲當時政治軍事上的一系列錯誤才導致了軍事上的失敗,當時的處境已無回天之力。就算項羽回到江東,只怕也難以招集人馬捲土重來。

(備用授課內容)爲什麼三位詩人對項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評價? 

杜枚乃世家子弟,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經當過宰相,又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研究文學政治經濟,準備入輔爲相。杜枚早年仕途不順,中年時歷經磨難,所以,在他看來,只要以平常心看待勝敗,“包羞忍辱”,總結失敗的教訓,必能“捲土重來”。(一家之言,也可有其他解釋)

再看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在他擔任宰相期間,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觸動了貴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們聯合起來反對新政,革新失敗。在這種情況下,王安石產生了這種看法:形勢逼人,就算重頭再來,但因失敗已成定局,無人支援,是無法轉敗爲勝的。

而李清照則希望以王者的不屈,桀驁的霸氣,來喚醒南宋帝王的尊嚴,讀來令人蕩氣迴腸。

思考:你如何評價項羽之死?

四、自主閱讀《過華清宮絕句》(分四人小組按照以下步驟鑑賞)

1、男生齊讀全詩,回答:寫了什麼史實?--人?地?事? 

--吟詠楊貴妃吃荔枝之事

2、詩人對這件歷史事件態度如何?根據詩句簡單分析一下。

--這首詩含蓄而精深,詩人不說玄宗荒淫好色,楊貴妃恃寵而驕,而是以“一騎紅塵”與“妃子笑”作對比,含意深遠。“一騎紅塵”隱含的是無數個驛卒的血汗和無數匹戰馬的死亡;“妃子笑”的背後,正是封建統治者不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慾而置民於水火之中的形象寫照,而這不由人不聯想到春秋時周幽王爲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戲諸侯”的歷史教訓。“無人知”發人深思,其實“荔枝來”並非絕無人知,至少“一騎”知,“妃子”知,皇帝更知,這更點出了皇帝爲討妃子歡心而做出的極爲荒唐之舉,諷刺之意見於其中。

分析:殿門森重,那“山頂千門”爲何要“次第”大開?第三句前四字“一騎紅塵”猶如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又將讀者的視點移向了山路:黃土飛揚,一騎如飛。人們不禁因這兩幅跳躍的景象再生懸念:禁門連開,快馬驛傳,難道有什麼軍國大事?然而“妃子笑”三字忽作轉折,使人雖然鬆了口氣,卻越加不解,甚至因神祕的氣氛憋得非要馬上知道結果,詩人這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謎底:“無人知是荔枝來”,原來這都是楊貴妃使然。

3、寫作技巧?

--此詩以小見大,用語精警,表達含蓄,從貢荔枝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發,表達詩人對統治者荒淫驕奢生活的諷刺。

4、詩人寫作的目的?

借古諷今。寄寓自己對歷史興亡的感慨,語含諷刺,是詩人心憂天下的體現。一切有責任感、有憂患意識的文人們在看待歷史時,無不以深邃的目光、勁健而又流暢的筆調,將寫景、抒情同懷古詠史緊密結合在一起,突出表現一種深沉的、盛衰興亡的歷史感慨。直到今天我們還常常用到這一方法。(誦讀全詩,體會作者借古諷今之意)

五、總結詠史詩的共同特色

1、“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投影)

藉助詩歌抒發歷史興亡之感、託古諷今、託古寄慨、評說歷史事件和人物。

2、鑑賞詠史詩要抓什麼關鍵內容?

1)弄清史實:對於作品所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瞭解,這就要求我們要積累一些歷史知識。在閱讀一首詩時,一定要讀好註解,這也是讀懂材料的一把鑰匙。

2)體會意圖:後代作家對塵封的往事發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現實的原因或觸發感慨的媒介。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詩人登上京口北固亭,從歷史上的孫權、劉裕以京口爲基地堅持抗擊北方勁敵,聯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風雨飄搖中苟且偷安,這京口北固亭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報國無門,是詩人引發詩情的現實原因。

3)領悟感情:詩人懷古詠古,大致有這樣幾種情況:

第一種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詩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題烏江亭》。杜牧爲項羽自刎而惋惜:“江東弟子多俊才,捲土重來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卻感到項羽的失敗歷史的必然:“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爲君王捲土來。”

第二種情況是把史實和現實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搏擊社會現實。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便是如此。

第三種情況是隻抓住歷史的影子,故意借題發揮,如李商隱的《賈生》就是這麼一首借古諷今和傑作。

4)分析寫法:在構思上,懷古詠史詩可以說百花齊放,有以景襯情的,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有議論引發的,如清人劉獻庭的“六奇已出陳平計,王餌曾聞賈誼言。敢借妄自歸異國,漢家長策在和番。”(《王昭君》),對漢元帝的統治無能作了辛辣的諷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對比,或側面烘托等。

板書設計:

左側:

詠史詩:透過對史蹟、史事的詠歎,抒發其內心複雜的情感

中間:

《題烏江亭》

項羽烏江自刎--敗不餒     述己志

《過華清宮絕句》

楊貴妃吃荔枝--荒淫誤國   憂天下

右側:

鑑賞步驟:

A、寫了什麼史實?

B、詩人的觀點?

C、詩人寫作的目的?

D、寫作技巧?

作業:按照所學的詠史詩的鑑賞方法來欣賞《早雁》。

 

寧小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