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文言文實詞詞義的把握及其解題方法(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周波

文言文實詞詞義的把握及其解題方法(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課題類型  複習課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目的: 

1、明確把握文言文實詞詞義在文言文閱讀及高考中的重要地位

2、指導解題方略,掌握準確把握詞義的方法

3、學會知識遷移, 提高應試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 掌握準確把握詞義的方法 2、 學會知識遷移。

教學方法:     例析複習(師點拔生討論)    練習鞏固(課內外練習各若干題)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完成歷年高考一詞多義相關試題和自編練習題若干。 

2、印發鞏固練習題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在高三的複習中,文言文實詞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雖然歷年來高考文言文實詞絕大多數來自於課本,但由於語境的變化,加上詞語詞義本身的豐富性,我們要準確把握文言文實詞的詞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實詞的解答技巧,無疑對我們是有幫助的。下面我給大家介紹幾種解題方法。

二、方法例析:

(一)、根據字形推斷詞義

漢字本是表意性質的,從字形可以推知字義。雖歷經演變,這表意的功能畢竟沒有完全喪失,就是理解詞義的已知條件之一。因此,透過對字形結構(主要是象形字、會意字和形聲字)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探求字的意義。如練習中“君徑造袁所寓之法華寺”一句中“造”的意義。“造”的形旁爲“辶”,不難推測與處所關聯的詞義應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義“製造”、“成就”顯然與文義不符。又如1998年高考第16題“冀得一歸覲”中“覲”, “覲”字較生僻,但從這個字的構成大體可以“猜”出與“見”有關,再根據語境分析,C項“拜見”就是很容易找到的答案了。再看看1999年高考題文言文中有一句“啓聽淮北取糴”--其中“糴”就是一個會意字,聯繫 “糶”意思是賣出糧食,“糴” 與“糶”相對,意思是買進糧食。

另:1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眄”的含義,根據“目”和“眄”的對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2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疇”的含義也可根據“田”字旁也能幫助推出“田地”之意。3卒然邊境有急,數千百萬之衆,國胡以饋之?(“饋”的意義可由它的“飠”旁推斷出它是供軍隊吃的東西,即“軍餉”。) 

(二)、利用結構相似的句式

古人行文,往往採用一些字數同、結構相同或相似的語句,各句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用同義、反義或意思相關的詞,其中有些是修辭上所說的排比、對偶,對這類句子,就可利用上下句與之對應的詞的意義來幫助判斷。這樣,就可以由已知的詞性、詞義推知未知的詞性、詞義。如2001年卷第11題的D項(齊人追亡逐北--北:指敗逃者)“亡”與“北”對應--敗逃者。又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與“箭”相對,可判斷它是名詞,意義是“奔馬”。又如“奉不可失,敵不可縱。”“失”與“縱”相對,“奉”與“敵”相對,敵是敵人,爲名詞,那麼“奉”也是名詞,據此可推斷“奉”爲“機會”之意。

另:1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滅”與“族”相對,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滅”的意思。)

2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不就是“用”的意思嗎)

3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地”與“固”相對,“地”是名詞,“固”也應是名詞,解爲“險固的地方”)

4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贏”也與上句的“餘”處在相同的位置,其意思也是“ 多”。)

(三)、利用語法結構辨別

對實詞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對實詞所在的詞組作結構分析,同樣可以幫助我們確認該詞的詞性、活用及意義。

如2000年卷中的第11題B項(不審於何得此絹--審:知道),“審”在句中處於謂語的位置, 用引申義“知道”。C項(取樵炊爨{cuàn,竈}--樵:打柴)  “樵”作動詞“取”的賓語,“樵”爲名詞,理解爲動詞,明顯不當。又如:有勢者朱丹其門,聞瑞至,黝之。《明史》(“朱丹”、“黝”都處在謂語的位置並分別帶了賓語“門”和 “之”,所以就能感知它們都是形容詞用作動詞,是“漆成紅色”和“塗成黑色”的意思。) 再如:習題“懷信侘傺”中“懷”爲動詞,處在謂語的位置,“信”處於賓語的位置,所以“信”不可能爲“相信”、“確實”之意,應爲“忠誠”。

另: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受助動詞“能”的修飾,並處在謂語的位置,便可推斷它是動詞“會水”即“游泳”的意思。)

 2臨表泣零,不知所云。(“表”字因有“臨”的限制,就能推斷它是動詞“上表”之意。)

3賣官鬻爵(“鬻”因與“賣”處在結構相同的同等位置上,就可由已知的“賣”來推出未知的“鬻”的相同的含義。)4夙興夜寐、文過飾非、嚴懲不貸、不卑不亢、出類拔萃、孜孜不倦等均可按語法位置推斷法由已知去推知尚不明確的詞義。

(四)、利用成語來推斷詞義。

不少成語源自文言文,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語,可利用這些成語中的意義來推斷文言實詞的意義。如“收天下之兵”中的“兵”。我們可藉助成語“短兵相接”中“兵”的意義去試解,可推斷出解釋爲“兵器”之意。又如“至丹以荊卿爲計,始速禍焉”句中的“速”字,可藉助成語“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斷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另:1“腥臊並御,芳不得薄兮”(可利用成語“日薄西山”中的“薄”字來推斷,“日薄西山”中的“薄”爲接近之意,推知“芳不得薄兮”的“薄”也可作“接近”解。)

2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可由成語“求全責備”推知是“尋求,尋找”之意。)

(五)、利用文章語境推斷詞義。

語言環境可分爲句子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所謂內部語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所謂外部語境就是針對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語境,即上下文的語言環境。有些句子中的實詞義我們可以藉助句子內部語境來推斷。如:2003年卷中的第11題C項(恐爲身禍,每遇人盡禮--遇:優待),“遇”在句中處於謂語的位置,“優待”雖爲動詞,但從語境來看又譯不通,只能是“對待”。又如習題中“所舉應法,得其罪辜”,聯繫上下文看,該句內容與“處罰、制裁”有關,其義可解釋爲“告發、舉報”。再如“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裏的“人事”是什麼?只有探究一下下文“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的事實和經驗教訓,即可理解爲“人的作爲”。

另:1“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 “應”搭配對象爲節拍之“節”,“應節拍”即爲“隨着節拍、和着節拍”,可釋爲“隨着,和着”。)

2“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應”和“對”連用,處於謂語動詞的位置上,而“對”爲回答之意,故“應”爲“應答”。)

3“煙濤微茫信難求”( “難求”爲謂語,而“信”修飾了“難求”,作狀語。狀語一般由副詞和形容詞充當,結合語境就可以推斷出“信”是實在的意思。) 

三、課堂小結:文言實詞可以從以上不同的角度去把握。但是,真正要做到準確理解,大量的積累是關鍵中的關鍵。我們要扣緊課本,牢固掌握課本上的文言詞語。這些文言詞語包括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和古今異義等。雖然平時沒有直接考課本上的原題,但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要想考出好成績,一定要牢固掌握課本上的基礎知識。

四.課堂練習及評講

學生做題、討論,明確,鞏固。

多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方法提高做題的準效率。

附板書設計:把握文言文實詞詞義“五法“

            分析字形  

            看清結構  

            辨析語法  

            聯繫成語  

            語境推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