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我國古代的車馬 教案教學設計

                九、我國古代的車馬

我國古代的車馬 教案教學設計

                 《古代漢語》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按一定的順序運用舉例、引用的說明方法,有根有據地說明事物特徵的方法。

   2、瞭解一些古代文化知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引文較多,引用時又各有特點,應重點加以分析。par   2、難點: 對古代車馬知識的瞭解。

三、教學時數:

    自讀課文,一課時

四、教學步驟:

解題:

    本課選自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下冊(第一分冊)古漢語通論(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識(四)中的第二篇(P983),原題車馬。

    爲什麼說“古代的車馬”而不說“古代的馬車”,也不說“古代的車和馬”呢? 本課介紹的固然是古代的“車”,但這種車同現代不同的地方是: 必須套馬來拉。而當時的馬也就是專用來拉這種車的,即所謂“沒有無馬的車,也沒有無車的馬”,“所謂御車也就是御馬,所謂乘馬也就是乘車。”可見,那時的馬和車是一個整體。如果用“馬車”一詞,很容易讓人誤解爲偏正短語,以爲作者重點介紹的是古代車的一種,即馬拉的車,而不介紹其它的車。若用“車和馬”,又明確地表示了兩個並列的概念,不符合古代的實際情況。足見作者用詞表意的準確。

    在《古代漢語》“凡例”中說明了“通論”的內容,在於介紹“名物典章制度的基本知識”。就其文體而論,應該屬“說”、“解”一類。所謂“說者,解也,述也,解釋義理而以已意述之也”;“解者,亦以講釋解剝爲義”。完全用的解說的方法,即我們現在說的說明文。

    《我國古代的車馬》正是這樣一篇典範性相當強的介紹我國古代名物的說明文。它以說明事物的基本特徵出發,不僅清晰地說明了車馬的沿革,而且也說明了一些與車馬有關的詞的含義,典型豐富,考證翔實,根據確鑿,富於科學性與條理性。學習本文不但能豐富古代文化知識,開闊眼界,從一個側面瞭解祖國悠久的歷史文物,從而激發熱愛祖國的感情;而且從字裏行間中體會到文章所表現的嚴謹的科學態度。

作者簡介:

    王力,又名王了一,我國當代著名的漢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教授。曾留學法國巴黎大學專攻實驗語言學。回國後,在大學邊任教邊搞科研。現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語言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中國音韻學》、《中國現代語法》、《中國語法綱要》、《詩詞格律》等。多年來在翻譯和介紹外國文學方面也作出了很大貢獻,他前後翻譯的世界名著有幾十種之多,如小仲馬的《半上流社會》、左拉的《小酒店》、都德的《沙弗》等,另外還寫了大量有關語言學方面的論文。本文結構:

    一、戰國以前,車馬有相連的關係。(1--2節)

    二、車馬的各個組成部分。(3--10節)

    三、乘車和駕馬。(11--13節)

    四、戰國時代始有單騎。(14節)

課文分析:

一、言之有序,條理明晰。

    從全文來看,文章說明車馬的特徵及其發展,說明的順序是: 先從橫的方面說明“車馬並舉”這一基本特徵,這是重點,然後再從縱的方面說明使用馬的過程。

    說明“車馬並舉”先作必要的交代,再概括說明: 車的分類( 馬車與牛車,後者只作交代 ),馬車的具體構造(這是重點中的重點),乘車的規矩,駕車時馬的調配,並簡單交代車馬若干裝飾附件。

    說明使用馬的過程: 戰國以前是拉車用的;六國之時始有單騎;到了戰國時代,騎馬之風漸盛。(詳見下表)

第一部分:車馬的關係。

古書 車馬並舉                             

戰國          御車  御馬                  

以前 車馬相連     即      馬千駟= 車千乘  

              乘馬  乘車                  

                                          

              駢、驂、駟                  

車的 馬  小車  出行、作戰                  

分類 牛  大車  運貨                        

第二部分: 馬車的構造。                      

輿 綏、倚 、軾、蓋(立乘)               

輪 輞、轂、輻(輻輳)                    

軸 轄(  、  )、軎、(  )軌(軌轍)

韌                                     

轅 兩根  直木  大車  軛                

↓  ↓    ↓    ↓   ↓  ↓            

   單根  曲木  小車  衡                

第三部分:乘車與駕馬。

乘車 乘    車 中御者 左尊者     右陪乘(驂乘、車右)

     兵    車 中主帥 左御者     右車右            

     一般兵車 中御者 左甲士持弓 右甲士持矛        

駕馬 服(中間)  左  驂  右                           

     貴族車馬若干附件                               

第四部分: 車馬關係的變化。                              

戰國以前 不單騎(車馬相連)  

戰國中期 始有單騎          

戰國以後 騎馬之風漸盛      

二、引經據典,有詳有略。      

    本文采用引用說明的方法,引用古書十八處。從先秦的《詩經》、《論語》《左傳》直到唐代王勃的作品,時間跨度爲兩千年。在引用時,有的只引用,不說明;有的引用後略加說明;有的引用後詳加說明。引用包括了兩種形式:1、直接引用,即直接引用古書上的敘述作爲印證,如舉例說明“車馬並舉”就引用了《詩經唐風山有樞》“子有車馬,弗馳弗驅”和《論語公冶長》“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撼。”充分地印證了“車馬”確實是“並舉”的。

 2、結合解釋的引用,在引用經典時,恐語焉不詳,引起誤解,而進行了必要的解釋。如說明“駕四馬爲駟”,引用《論語季氏》“齊景公有馬千駟”繼之以解釋,這不在於說他有四千匹馬,而在於說他有一千乘車。這樣,便使讀者能從“車馬並舉”的特點來理解“駟”的含義。

    本文引證有十處未加以說明,其中《詩經唐風山有樞》、《論語公冶長》在於證明古書上常常車馬並舉。《左傳隱公十一年》“公孫閼與穎考叔爭車,穎考叔挾  以走”,是說拿走  這輛兵車(小車)就不能駕駛,證明  是用於小車的。《論語衛靈公》“在輿則見其侍于衡也”,“在輿”是指乘着小車。另外六處爲《老子》、《淮南子》、《論語爲政》《左傳宣公二年》、《楚辭國殤》《滕王閣序》,這些例句本義是所要說明的意義,所以不用說明。一句話是爲了證明某一點,所以不必用說明。

    作詳細說明的例句有《詩經邶風匏有苦葉》,因爲軌有歧義,前一個相當於軎的意義,不爲人們所知,所以對“濟盈不濟軌”一句要詳加解釋。後一個相當於轍的意義,但和車馬的構造有什麼關係呢? 所以引“今天下車同軌”而詳加解釋。引《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的故事,提出兩種觀點: 孔穎達認爲這個春秋末期 (魯昭公二十五年系公元前514年,戰國前38年)仍不單騎,劉炫認爲這正是單騎的開始,也就是單騎開始不早於春秋末期。蘇秦的話是對當權不久的趙肅侯說的。趙肅侯在位的時間爲公元前349--326年。“車千乘,騎萬匹”,馬數遠遠超過車數,所以戰國中期確實有單騎了。爲了說明情況,所以就詳加解釋了。

    凡經過說明,就能使人理解的,就不舉例。例如什麼是輿、  、  、軸等。一經說明了,就沒有舉例。有三種情況非舉例不可:1、非有例證,不足以使人信服。例如“古書上常見車馬並舉”,就必須舉例,而且舉一個還不夠。 2、一個詞有兩種意義,不舉例就無法說明,如軌。一種事物有兩種名稱,如轅與  ,  與  ,也要舉例說明。 3、舉例更能加強說明效果的,如舉《淮南子》的一句話說明轄的重要。

    總的說來,文章在舉例中,無論引用古書或典故,或詳或略,對於說明事物的基本特徵,都是切實有力的,毋庸辨駁地證明了它們的確鑿性,這就相當清晰地表現了文章說明事物的科學性。

作業:

[思考和練習]: 第一題、第二題、第三題

(四川省資中縣第一中學語文組  溫鈞   整理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