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文言文《馬說》教案

教學目標:

文言文《馬說》教案

1.積累文言詞彙,虛詞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增強文言閱讀能力。(重點)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礎上,瞭解託物寓意的寫法。(重點、難點)

3.透過學習,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4.誦讀訓練,增強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達到當堂背誦的效果。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伯樂相馬: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面板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擡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二、簡介作者:

韓愈 (768~824)字退之,南陽 (現在河南南陽縣)人,唐代著名文學家,散文尤爲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譽,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昌黎先生集》。他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韓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他多次被貶官降職,很受壓抑。他的散文創作實踐也體現了這種精神。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傑出的散文家之一。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遭遇也是這樣,貞元19年(803年)上書言京畿百姓窮困,請求緩徵徭役,租稅,被貶爲陽山令;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韓愈上著名的《諫迎佛骨表》力諫,幾招殺身之禍,後經友人鼎力營救,被貶爲潮州刺史。《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心情抑鬱,悲傷到了極點。這種抑鬱的心情一般都註定他們不會長壽。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

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本文便是他這類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雜文,屬論說文體。本文是作者《雜說四首》中的第四首,馬說這個標題,是後來人加的。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這篇文章以馬爲喻,談的是人才問題,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三、初讀課文,積累文言詞彙:

1.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飼 見同現 邪同耶 材同才

2.而 : A轉接 可以譯爲卻,可是 B順接 可以不譯

之: A結構助詞的 B 代詞,代人或物 C 無意義,句中停頓 D 幫助構成倒裝,無意義

其: A代詞,代人或物 B 代詞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詞 那種 D 反問語氣詞 難道 E 推測語氣詞 恐怕 以: A介詞 因爲 B介詞 按照

也: A 肯定語氣 B反問語氣 C 推測語氣 D句中停頓

世:世上、世間。 然後,這以後。這、這種。 也:語氣助詞,在這裏表示語氣的舒緩停頓,可譯爲啊。

雖:即使。 能:能力,本領。 才美:才能美質,指馬的能力和長處。 外見:表現在外面。

常馬:普通的馬。安:怎麼,哪裏。 也:語氣助詞,用於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爲呢。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章脈絡:

1.課文脈絡:

第一節:伯樂知馬 (伯樂對千里馬命運起着決定作用)

第二節:不知馬,害了馬(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節:太不知馬(辛辣嘲諷食馬者的愚妄無知)

2.用原文回答問題:?

①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 之間的關係的?

明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②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明確: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③千里馬的才能爲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明確: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馬因肚飢而無法發揮才能的痛苦的?

明確:且欲與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明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⑥文中的哪句話點明瞭中心?

明確:其真不知馬也。

五、探究課文:

1.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無限痛惜;憤怒譴責;深刻嘲諷。

2.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明確: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千里馬比喻人才。

3.《馬說》的論點是怎樣的?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

明確:首句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就是本文的論點。提出論點後即舉社會上伯樂不常有以致千里馬常遭埋沒的客觀現實,以證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從反面論證了論點。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第二個原因──使用不當。從另一個側面論證了論點。

本文寫作意圖並不在於論證論點,而是在論證過程中突出了食馬者的不知馬,作者的真意在於譴責食馬者的無知,對在位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表示了極大地憤慨。

韓愈就是一匹千里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會,他懷才不遇,屢遭貶斥。他對在位者的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有強烈的憤慨與不滿,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來,所以,他就託物寓意,借寫千里馬的遭遇,來寫封建社會人才的遭遇。

六、拓展:

1.當今社會還需要伯樂嗎?作者認爲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你同意他的觀點嗎?說說理由

2.千里馬和伯樂究竟誰更重要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位古人?

A.韓愈懷才不遇寫文學 B.蘇秦懸樑刺股發憤

C.董邵南另尋高就發展 D..陶淵明歸隱田園樂悠悠

七、小結:

本文以物作爲比喻,通篇說馬,通篇喻人。先從千里馬與伯樂的關係落筆,鮮明地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接着以名馬的不幸遭遇說明有千里馬沒有伯樂還是等於沒有千里馬。再以餵馬的不得法進一步論證了論點,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最後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馬者的表現,歸結到實質是不識馬這個要害上來。不識馬纔會妄說無馬,識馬就有馬。文章反覆論述,層層深入,短小精悍,波瀾曲折,耐人尋味。

板書設計:

馬 說

伯樂知馬伯樂少,千里馬被埋沒。(同情痛惜)

食馬者不知馬,害千里馬。 (憤怒譴責)

食馬者妄說無馬,實不不知馬。 (辛辣嘲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