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新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作爲一名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新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二年級下冊第18~19頁。

內容分析:

《買鮮花》是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節的內容,本節課是透過創設 “買鮮花”的問題情境,透過“買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花多少元?”這個問題,列出含有除法和加法的混合運算,並透過具體的情境,使學生體會到既有除法又有加法的算式中,應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解決“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分別用兩種不同的方法進行解答,讓學生透過交流發現在既有除法又有減法時,應先算除法,再算減法。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表內乘除法,也能熟練地進行加減運算,上節課又剛剛學習了乘加、乘減的混合運算,利用知識的遷移來學習,不會有太大困難。但學生的知識底縕不同,理解能力也不一樣,因此,應針對個別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練習來提高學生對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的理解。

教學目標:

1、透過“花店買花”的問題情境,發展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先除法,後加減”的運算順序,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

能正確地計算有關除加、除減的兩步式題。

教學難點: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索除加、除減的運算順序。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做獎品用的各式花朵。

教學方法:

用引導法、交流法、觀察法。利用課件、圖片,創建設了4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透過觀察,分析,學會用準確的語言描述除加、除減的運算順序。用激勵的語言、及時的評價,使學生自始至終保持愉快的心情參與到整個課堂的學習,課後練習分層進行,使大部分學生都能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問題

師:同學們,三八婦女節,快到了,你準備給媽媽送點什麼禮物?(學生說一說)小紅準備買一束花送給媽媽,那麼,現在我們陪她一起去花店看看吧!

1、出示主題圖

2、誰來說說,在花店裏,你看到什麼?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圖片資訊。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培養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的能力。]

3、看到那麼漂亮的鮮花,小紅真想能把它們全部買回家送給她親愛的媽媽,可是,她口袋裏的錢非常有限,只夠買兩種鮮花,而且每樣只能買一枝。同學們,如果你是小紅,你打算怎麼買呢?

4、小組內交流。買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買1枝康乃馨和1枝百合花,買1枝菊花和1枝玫瑰……

二、探究發現、建立模型

(一)探究除加混合運算順序

師:小紅聽到同學們那麼熱情地幫她,內心非常地高興,她還讓我替她謝謝你們呢。而且啊,她還說,她最喜歡就是--同學所想的配法,也就是買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那麼,你們能否動動小腦筋幫幫小紅算算,買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需要多少元?

引導學生思考:

(1)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買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價錢)

(2)1枝菊花多少錢?(不知道)1枝百合花多少錢?(4元)

(3)先求什麼?(1枝菊花的價錢)

(4)再求什麼?(買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多少元?)

(5)好,現在請同學們在草稿紙上嘗試列式解答。

(6)誰來說說你是怎樣列式的?並說說理由。8÷4=2(元) 2+4=6(元)

(7)上節課,我們學過,像這樣有聯繫的兩個算式,我們可以寫成一個綜合算式,誰會?(8÷4+4)那麼,這條算式裏,既有除法,又有加法,我們計算時,應該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呢?

[設計意圖:難點就在於此,透過小組的合作,由學生自主探索得出答案,培養學生的合意識。]

(引導學生說出:1枝菊花的價錢不知道,所以必須先算1枝菊花的價錢,也就是先算除法,再來算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總價錢,所以最後算加法。)

(8)像這樣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們叫它除加混合算式。那麼在除加混合算式中,我們應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9)介紹綜合算式的計算格式和書寫方法(邊講解示範,邊板書)

8÷4+4

=2+4

=6(元)

(二)探究除減混合運算順序

師:誰來幫老師想一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1)題目裏的“便宜”是什麼意思?

(2)同學們,剛纔小紅的問題,我們一下子就把它解決了,老師相信,這個問題也難不倒你們。好,現在讓同學們先自己獨立思考一下,並嘗試在草稿紙上列式計算。

(3)嗯,大部分同學已想好了,那麼現在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跟同伴說說吧。

(4)誰來說說你是怎樣列式的?

24÷8=3(元) 5-3=2(元)

(5)爲什麼要這樣列式?

(1枝康乃馨的價錢不知道,所以要先算,然後就可以和1枝玫瑰的價錢比較誰便宜了。)

(6)還可以怎麼列算式?

還可以列成綜合算式:5-24÷8

(7)能說說你的想法嗎?

(8)你的發言太精彩了,那麼,我們在計算時是先算減法呢?還是先算除法?爲什麼?

(引導學生說出:因爲1枝康乃馨的價錢不知道,需要先算出來,所以先算除法)

(9)小結:像這樣既有減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們叫它除減混合算式。那麼在除減混合算式中,我們應先算除法,再算減法。

(10)5-24÷8

=5-3

=2(元)

(11)同學們真是愛動腦筋的孩子!在大家的合作下,這個問題終於解決了,老師真替你們高興!

三、理解應用、強化體驗

1、談話:花店老闆知道,同學們都想送禮物給媽媽,他很受感動,所以特意抱出來一大束鮮花,說:“只要你能算出花朵的算式,鮮花就送給你了。”同學們,想不想用自己的智慧給媽媽獻上一份的禮物呀?

⑴出示花朵計算卡(P19試一試)(同學們,可選擇自己喜歡的花朵來計算,只要你計算對了,花店老闆就會把那朵花送給你的,想不想要?加油!)

強調:計算時,先想清楚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才動筆計算,而且要注意綜合算式的書寫格式。

[設計意圖:延續新課中的情境,透過形式多樣的練習,鞏固所學的新知,也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⑵仔細觀察我們剛算過的這6個算式,都出現過什麼運算?(有加減法還有乘除法)

⑶歸納小結:有加減又有乘除的算式裏,我要先計算(乘除法),後計算(加減法)。

⑷師:恭喜這些同學得到了這麼多美麗的禮物,這是他們用智慧得到的,媽媽一定會很開心的。

2、老師想知道大家對剛纔總結的規律掌握的好不好,要再考考你們,敢不敢?(P20第4小題)

3、森林醫生。(P20第3小題)

大樹爺爺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讓我們幫助大樹爺爺把病治好,使它們健康地笑起來,好嗎?(先引導學生找現病因,再重新更正)

四、總結歸納、提升經驗

1、同學們,時間過得真快,快樂的40分鐘就要和大家說再見了。你有什麼收穫,快和同伴說說吧。(學生暢所欲言)

2、好,我們明天繼續相約快樂40分,同學們再見!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本節課形成一個總體印象。]

五、板書

新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

教學內容:課本第1—3頁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使用統一的長度單位進行測量的必要性;

2.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3.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數)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體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動手能力和主動估計物體長度的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1釐米的實際長度和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教具:刻度尺一把,5釐米的紙條,圖釘,棱長爲1釐米的小正方體,別針,花生。

學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繩子,新的鉛筆一支,較長的紙條,一角的硬幣。

教學過程:

一.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情景設定,用不同的測量工具進行估計和測量

2.提出測量中的矛盾問題

(1)在剛纔的實際測量當中,有的同學說數學書有5顆別針那麼長,有的同學說數學書有4個三角形那麼長,有的同學說數學書有2把小刀那麼長。

師:爲什麼我們都是測量的同一邊量出的結果不一樣呢?

(2)實際生活中人們用不同的測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長度單位測量,這會帶來交流的不方便,那麼我們需要統一的長度單位,你知道有那些嗎?

3.揭示課題,介紹測量的工具

(1)我們要測量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請同學們拿出直尺,觀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麼?(大小刻度、數字、釐米)觀察這把直尺,它的每兩個刻度之間是多長?(1釐米,也就是說直尺以1釐米爲單位。)

(2)今天我們來學習量比較短的'東西時,用“釐米”做單位。

(3)板書課題。

二.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1.介紹1釐米:那麼你知道1釐米是多長嗎?請你用直尺上表示出來。

首先找到刻度“0”,從刻度0到1,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釐米。

2.感知1釐米的實際長度:

(1)把1釐米的長度畫在黑板上;

(2)請你刻度尺和圖釘的長比一比,圖釘的長大約是1釐米;

(3)請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釐米;

(4)想一想1釐米有多長。

3.觀察自己的刻度尺:

三.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方法

1.學生小組動手測量紙條長度

(1)這有一張紙條,你知道它有多長嗎?小組討論、操作測量紙條的長度。

(2)小組彙報:你們是怎麼測量的?

2.統一測量的方法

3.實際測量物體的長

(1)測量同桌準備的紙條,看一看它們分別長多少釐米?量的結果寫在紙條上,同桌檢查。

(2)量一量你帶來的新鉛筆長多少釐米。看練習一的1題中鉛筆的長度,筆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麼量它的長度呢?利用三角板來卡一卡的量。

四.鞏固反饋

五.發展練習

1.如果有些東西兩頭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麼量出它的長度呢?例如花生的長度和1角硬幣的長度。

2.討論交流,想辦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課小結

今天學了什麼?

新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分蘋果

分香蕉

教學目標:

1、結合平均分的具體情境與經驗,抽象出除法算式,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2、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並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稱。

3、會用除法算式表示並解釋平均的具體過程。

 教學重點: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過程,瞭解除法算式的讀法以及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在具體環境中建立除法算式與等分算式之間的聯繫,並加深體會。

教學準備:主題圖。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

1. 你們知道小猴子喜歡吃什麼嗎?出示智慧老人畫面以及掛圖

誰能把這幅圖意說給大家聽.

2.板書

二、問題探究

1、透過看圖,同學們想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把12個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多少?

同學用小棒代表香蕉分一分.

2、談話:把12根香蕉分成2份,我們可以用除法來計算,除法的運算符號是÷讀作:除以

(把12分成2份怎樣列式?爲什麼等於6?

如果把12平均分3份能用除法表示嗎?)

3、講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

三、體驗感悟

出示18根小棒圖片,讓學生自己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

組織學生彙報,並說出算式表示的意義

四、實踐應用

完成練習二1,2,3題,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集體訂正

五、小結

這節課你們學的開心嗎?能說說你的收穫嗎?

六、佈置作業

課堂作業本

新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4

學生已經學會直接比較長短與高矮,對線段有了初步的認識,生活中,學生也積累了用(文具盒、鉛筆等)非標準長度單位測量物體的經驗。而數學中的標準長度單位,是學生最早接觸的計量單位,也是最基本的,因此,本課作爲計量單位的起始課,就顯得尤爲重要。

我發現學生在尺子上或測量物體時,都有接觸過釐米這個長度單位,也知道用尺可以測量物體,但對其意義的理解並不清晰。他們不知道爲什麼要有長度單位,不知道怎麼用長度單位,也不知道爲什麼要用尺來測量……那麼本課怎樣讓學生對以上這些理解清晰,體現其“起始課”的特質呢?我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思考:一方面,我們該如何讓學生體會“釐米”這個單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怎樣認識釐米,又怎樣將其過程與方法遷移、滲透到(米、分米、毫米、千米等)其他長度單位的學習中去。

說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根據對以上的理解與思考,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透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明白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建立“1釐米”的長度表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釐米”的重要性,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學會用刻度尺對物體進行測量,會畫規定長度的線段,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與態度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裏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掌握1釐米的實際長度,學會用尺測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建立1釐米的長度表象。

說教法、學法

爲了更好的落實課程標準:1.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3.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從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出發,採取瞭如下教法與學法:

教法:直觀演示、設疑誘導、活動探究

學法: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說教學流程

爲了更好的發揮本節起始課的作用,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第一環節:課前敏悟,引入新知。第二環節:課中敏學,掌握新知。第三環節:課後應用,鞏固新知。第四環節:總結課堂,評價學生。

第一環節:課前敏悟,引入新知(敏悟單見附件2)

比較一:

小紅

小麗 小紅比小麗多2個

引出“單位”,

小強 體會單位的重

小明 小強比小明少3顆要性。

比較二:

小朋友的身高差,該用什麼單位表示?引出長度單位“釐米”,並揭示課題。

第二環節:課中敏學,掌握新知

這個環節我分四個層次進行展開。

1.認識尺子

尺子是用釐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重要工具。首先我出示一把特殊的尺子(尺子上什麼都沒有),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尺子,看老師出示的尺子缺了什麼,透過復原尺子,使學生更好的找出尺子的組成部分:刻度線,數和單位釐米(cm),使學生對尺的認識更深刻。

2.認識1釐米

認識1釐米是本節課最爲核心的內容,教學時首先明確告訴學生,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釐米做單位,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這一大格的長度就是1釐米,那你還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釐米嗎?學生透過動手操作,發現每相鄰兩個數(長刻度線)之間的距離都是長1釐米,這樣學生對1釐米的長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

然後透過①讓學生用拇指和食指在刻度尺上(直尺、三角尺等)比劃1釐米,有一個形象的直觀感受,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②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棱長爲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再慢慢抽出;③直接比劃1釐米的長;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長約1釐米的物體。四個環節的操作,讓學生的體驗活動走向深刻,積累1釐米長度的量感經驗,對1釐米的實際長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學到這兒,我讓學生回顧認識1釐米的過程與方法,並嘗試小結。這個環節層層遞進,既突出了重點,又逐步分散了難點,爲其過程與方法遷移、滲透到後續學習中做好鋪墊。

3.認識幾釐米

透過剛纔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1釐米。那麼刻度0~刻度2是幾釐米呢?引導學生認識到2個“1釐米”就是2釐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的2釐米嗎?再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找一找4釐米、5釐米。並反問刻度6到刻度10是幾釐米?爲什麼?在層層追問中明白“幾個1釐米就是幾釐米”,同時實現了知識的變遷,滲透了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4.測量實物

(1)量一量

首先學生自主觀察書本小刀圖,判斷其長度,並在小組內交流,由組長組織,歸納總結出測量物體的基本方法,即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物體或線段的左端,再看物體的右端對着幾,就是幾釐米。這樣的設計給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主要是想抓住課堂的生成,及時發現一些錯誤的量法,讓學生在矛盾衝突中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比老師的直接講授要更有價值。

接着,讓學生應用探索出的測量方法,獨立測量書本中出示的線段,和身邊的任一物體,進一步加深正確測量方法的印象。

(2)畫一畫

放手讓學生自學,透過自主閱讀書本第51頁畫一畫內容,明確畫特定長度的線段的方法,即一般從0畫起,畫到幾就是幾釐米(和剛纔測量的方法基本一致)。並獨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進行鞏固。教師要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

第三環節:課後應用,鞏固新知

爲了使學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次:基礎練習。

完成“想想做做”2、3兩題。

透過量、看、填寫的練習,檢查學生對本節課所學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並初步滲透估測意識。

第二層次:提高練習。

1.估測:

(1)開展“火眼金睛”活動,學生先估計再測量自己手掌的寬度,食指的長度,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並瞭解自己身上的尺子。

(2)利用身上的尺先估計自己中指的長、數學書封面短邊的長,文具盒的長,再用尺子量一量,進一步鞏固驗證估測的能力。

這個環節,學生在反覆的估測、實測中,逐步修正他們的估測策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長度觀念。

2. 回顧學生比高矮的情形,用釐米表示他們相差的高度。前後呼應,體現了 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的理念。

3.斷尺量小刀

結合書本內容,我設計了一道思考題:像這樣一把斷尺能測量小刀的長度嗎?引導學生思考,這其實是測量方法的一個昇華,雖然沒有了0刻度,但我們透過“認幾釐米的方法”也可以判斷出小刀的長度。設計本題旨在在開發學生的思維,使其能夠靈活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第三層次:拓展練習。

釐米可以測量較短的物體或線段長度,如果測量學校操場的長,你覺得用釐米做單位合適嗎?爲後面的學習埋下伏筆。

課堂教學的結束,並不意味着學習的終結,讓學生帶着問題出課堂。

第四環節:總結課堂,評價學生

在這節課結束之前,我讓學生回顧釐米的認識過程,並告訴學生,以後我們可以用類似的方法,來繼續認識其他的長度單位。這樣就凸顯了起始課的內在意義。

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板書簡單明瞭,重點突出,便於學生及時回憶、總結本課知識,並進行自我評價。

認識釐米

單位

長度單位 1釐米

整節課我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爲基礎,加強直觀操作,以生爲本,以學定教,讓學生在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動中充分發揮主動性,讓認識釐米的過程與方法在後續學習中得到遷移生長,使數學學習變得更簡約有效,讓學生學得輕鬆,學的快樂。

新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應用意識,

2、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

重點難點:

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理解有餘數除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具準備: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我們已經掌握了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學會了用有餘數除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今天我們就用所學知識繼續來解決“派車”這個問題。

板書:派車

二、探索新知

1、先讓學生觀察本題的情境圖,理解圖意,找出必要的資訊,

提問:從圖中你得到哪些資訊?指名學生回答。 (有25人要乘車,小汽車限乘3人,麪包車限乘8人)

2、再讓學生獨立思考:

(1)可以怎樣派車?

(2)你認爲怎樣派車比較合理?

3、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全班集體交流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如第(1)小題解決方法有:

(1)派4輛麪包車;

(2)派3輛麪包車,1輛小汽車;

(3)派2輛麪包車,3輛小汽車;

(4)派1輛麪包車,6輛小汽車;

(5)派9輛小汽車。 以上五種派車方案學生只要說出其中一種就可以了。

4、在引導學生探究第(2)小題的解決方法時,要求學生要說出道理,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充分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學生只要說得有道理就可以。

如:要想派車輛數少一些,便於管理,而且每輛車坐得寬敞些,就派4輛麪包車;要求沒有空座,就派2輛麪包車,3輛小汽車。 …… 讓學生用“試一試”中表格的形式呈現答案。

三、鞏固練習

第9頁“試一試” 讓學生獨立填寫後集體訂正。

新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2.進一步培養“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初步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課件、方案表格。

教學過程:

一、春遊匯入,激發興趣

(師生欣賞本校上屆春遊的活動圖片,激發興趣)

1.師:同學們,春遊好不好玩呀?你們想去嗎?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學校正準備組織同學去春遊 呢!瞧,二(1)班已經開始報名啦!(出示主題圖)他們也像你們那樣,可想去春遊呢!你在這裏能找 到哪些資訊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各種條件)

2.揭示課題 師:如果讓你來選擇的話,你打算怎樣幫他們班派車呢?(出示課題)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自主學習,初步完成“25人派車方案” 獨立思考,然後想出一種到兩種方案寫在表格裏,看誰想的方案多。

2.小組交流想法。 (1)組長分工,各施其職。 (2)組織討論,交流組員各自的想法。(和組內的同學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3.小組彙報,全班完成“25人派車方案” 有哪個組的同學願意將自己的方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根據學生的彙報,教師補充完善板書)

4.兩人討論:你認爲哪一種派車比較合理?爲什麼?

師:這麼多種派車的方案,你認爲哪一種派車比較合理?和同學說說原因。(儘量讓學生多選擇自己的 觀點,並說明原因) 教師小結:同學們能利用有餘數的除法來解決派車這一問題,而且還知道座位空得越少越合理,真 是了不起!看看來我們班的同學都很有節約的意識!

三、鞏固與實踐

1.可以怎樣租船? 師:同學你們知道嗎?這次春遊大隊部爲我們準備的節目可豐富啦!想看看都有哪些嗎?(出示划船、 碰碰車、小火車等項目)瞧,多好玩呀!如果二(1)班有29人要參加划船活動,他們可以怎樣租船呢? 出示:二(1)班有29人要參加划船活動,大船每艘限乘6人,小船每艘限乘4人,他們可以怎樣租船? 你認爲怎樣租船比較合理呢?(學生獨立完成,對有困難的同學個別輔導或允許在小組內交流,最後投 影反饋)

2.可以怎樣坐小火車? 師:同學真能幹,瞧,二(3)班的同學也請我們幫忙來啦! 出示:我們班有31名同學要坐小火車,大車廂每節限乘4,小車廂每節限乘2人,可以怎麼坐小火車? (學生獨立完成,對有困難的同學個別輔導或允許在小組內交流,最後投影反饋)

3.可以怎樣坐碰碰車? 師:我們班的男同學可喜歡玩碰碰車啦!瞧,已經有19名同學在排隊等候呢!大碰碰車每輛限乘2個,小 碰碰車每輛限乘1人,我們可以怎樣坐碰碰車呢? (學生獨立完成,對有困難的同學個別輔導或允許在小組內交流,最後投影反饋)

四、生活中的數學(課外延伸)

師:同學用有餘數的除法一下子就解決了那麼多的數學問題,真了不起!其實,在我們的身邊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生活問題,你能找一找,和同桌說一說嗎?比一比誰找的問題最多!

五、全課小結

師:同學們,今天你學會了什麼?能把你的收穫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嗎?(先和同桌說,然後指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