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畫人記》賞析(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畫人記》賞析

《畫人記》賞析(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王學東

 

賈平凹是以小說創作而成名的,而他發表得最早的卻是散文,近年來,他在小說創作的同時,也仍然堅持散文寫作且逐步引起散文界的重視。賈平凹的散文內容浩瀚,五彩繽紛,從抒寫的內容和筆調去看,可以歸成五類:第一類是情緒小品,以抒寫某種特定的情緒爲主,如《大窪地一夜》等;第二類是場景小品,以寫各類場景爲主,如《靜虛村記》、《黃土高原》等;第三類是人物小品,粗線條勾畫人物爲主,如《摸魚捉鱉的人》、《在米脂》等;第四類是隨筆,綜論人生,鍼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後一類是風物小品,描摹風俗,記述玩物,如《陝西小吃小識錄》、《玩物銘》等。

《畫人記》是近年來賈平凹人物小品的代表作,作者透過簡練的筆觸刻畫了幾個生動的“畫人”形象,使讀者對生活於基層默默無聞又對書畫藝術孜孜以求的書畫藝人們滋生起幾分同情和敬佩。原文共寫了五則短文,刻畫了五位“畫人”,課文節選了其中的三則。

“畫人”是作者獨創的一個名詞,所謂“畫人”,就是有志於書畫藝術但暫未成家的書畫藝人或熱心於書畫收藏的愛好者。

    第一個則是《友誼》,主人公是邢慶仁。

這則短文共9個自然小節,可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1--3小節):簡介邢慶仁的身份及外貌。

文章由一幅作者自畫的畫引入,“畫面上站着的是我,坐着的是邢慶仁”,從這一“坐”一“站”表現了“我”對邢慶仁的尊重,也透露出兩人關係的不同尋常。接着,作者簡單交代了邢慶仁的身份--“是一位畫家”,照應了文題。

對於主人公的外貌,作者沒有細描詳畫,而是先用一句大實話簡而括之:“我們”“實在是長安城裏兩個最醜陋的男人”。然後化用托爾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有各自的不幸”,以“美人差不多一個模式,醜人之間的醜的距離卻大了”來自我貶損,而對於邢慶仁醜的程度就留下了讓讀者想象的空間。

第二層次(4--9小節):透過寫“我”與邢慶仁的交往來透露主人公的人品與性格 

作者和邢慶仁來往“差不多已四年”,“四年裏幾乎每禮拜見一次”,可見來往之頻繁。如果一個人身上有很多毛病,隨着接觸的增多,他的毛病也會漸漸暴露出來,但“我”與邢慶仁“幾乎每禮拜見一次”,“我還沒有發現他有什麼大的毛病”,足見其品行之端莊。因此,兩人的友誼也就“日漸堅剛”了。接着作者又從總結做朋友的原則中突出了邢的夠朋友。作者總結道,“做朋友一定得依着性情,而不是別的目的,待朋友就多理解朋友,體諒朋友,幫助朋友,不要成爲朋友的拖累”。這裏作者沒有直接說邢慶仁就是這樣的朋友,但我們從作者所說的“中國十多億人,我也活了近五十年,平日交往的也就是七八個人的小圈子,這個小圈子且隨着時間不斷地在變換,始終下來的纔是朋友”中推想邢慶仁就是能始終成爲他朋友的朋友。作者還由衷地慨嘆“那些在階級鬥爭年月裏學會了給他人掘坑的人,那些太精明聰明的人,那些最能借勢的人”自己“應付不了”,“吃些虧後,就蕭然自遠了”。這裏作者似乎無一字在寫邢慶仁,其實無一字不在寫邢慶仁,這種明貶此而實褒彼的手法實在高明。

文章正面直接寫主人公的就是文末邢慶仁來取畫時所說的他所讀的一本書上的一句話:“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以及對這句話的解說:“這話當然不僅指經濟上的窮與富,事業上,精神上,何嘗不是這樣呢?” 作者聽了他的話後說:“我想了想,就笑了”,可見作者是認同這句話的。這句話對於過去有關窮人富人的傳統觀點恐怕具有顛覆意義。其實,窮人富人都不可一概而論,窮人中既有在貧困中苦苦掙扎的,也有爲改變貧窮處境而殺人越貨的,富人既有爲富不仁的,也有善心濟人的。至於“事業上”“精神上”的“窮人”與“富人”就更要另當別論了。

作者對邢慶仁雖然着墨不多,但透過那或隱或顯的隻言片語,邢慶仁的性格特徵卻漸漸清晰起來:邢慶仁是一位雖其貌不揚但忠厚老實、善待他人、注重友誼、精神富有的畫家。

第二則是《藏者》,主人公是譚宗林。

這則短文共7個自然小節,可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1--5小節):正面敘說譚宗林有趣的換字故事。

與上一則短文不同的是,本段開頭首先正面從主人公的機智拜訪說起,人到“樓下”,纔打電話徵詢“有空沒空”,雖屬不速之客,但因“偏偏有禮貌”,“我”不好不接待。

在介紹主人公外貌時,作者把他外在的強悍和內在的溫馴(“你誇他,損他,甚至罵他,他都是笑”)對比着來寫,又用“像清澈見底的湖水”來比喻其“好脾氣”,使其憨厚可愛之態躍然紙上。

接着作者寫了主人公的兩種換字方式,一是用明前茶換字,“一斤茶一個字”,茶是好茶,“招待天南海北的客人,沒有不稱道的”,連“我”也覺得過意不去,自問“是不是給他寫的字少了”;二是用拓片換字,這一段寫得趣味橫生,生活氣息極濃。“他”穿着“寬大的皮夾克來了”,“皮夾克總是拉着拉鍊,從裏邊掏出一張拓片給我顯派”,“我要的時候,他偏不給,我已經不要了,他卻說送了你吧”,他像變戲法一樣從皮夾克裏掏出一張又一張拓片,“我便寫一幅字要換”,“才換了”,“他又從皮夾克裏掏出一張”。急得“我突然把他抱住,拉開了拉鍊,裏邊竟還有三四張,一張比一張精彩”,“我”只好“寫好字去央求他了”。就在這掏掏搶搶中, “我”和他愉快地度過了“整個一晌”。本來是用拓片來求人換字的,到後來反讓寫字的求他要用字換拓片,其機敏可見一斑。因爲他的機敏真誠有趣,書畫家們雖口頭上“罵”他,心底裏卻盼着他來,顯示了主人公的獨特魅力。 

第二層次(6--7小節):從側面敘寫譚宗林的慷慨樂施。 

看了上文的敘寫,人們以爲這一定是一位以販賣書畫爲生的藏家,作者也以爲他“是做字畫買賣”的,作者去過他家一次,想看看“他一共收藏了多少古董字畫”,想不到他家裏“僅有可憐的幾張”,他老婆還抱怨不迭地說:“他若能存一萬元,我就燒高香了!”原來他“千辛萬苦地採買茶葉和收集本地一些碑刻和畫像磚拓片到西安的書畫家那兒嘻嘻哈哈地換取書畫,又慷慷慨慨地分送給另一些朋友、同志”,作者不禁感慨道:“他生活需要錢卻不爲錢所累,他酷愛字畫亦不做字畫之奴。”作者認爲“他是真正的字畫愛好者和收藏者”。

在這裏作者沒有正面描寫譚宗林的慷慨樂施,而是透過他老婆的口作了側面介紹,這就更豐富了人物形象,使讀者對這位獨特的藏者懷有深深的敬意。 

文末作者由此議論道:“真正的愛好者和收藏者是不把所愛之物和藏品藏於家中而藏於眼中,凡是收藏文物古董的其實都是被文物古董所收藏。”這句話告訴人們,真正的藏者是藏物於眼中的,而一般的藏者是被藏物所收藏的。本文主人公屬於怎樣的藏者就不言而喻了。

第三則是《推薦馬河聲》,主人公當然就是馬河聲了。

這則短文共6個自然小節,可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第1小節):推薦馬河聲之因。

這則短文與上兩則短文不同,這是一封推薦信,儘管沒有還原信的格式,但語言風格還是體現了書信的特點。文中的“您”應該是作者所在市的一位主要領導。

作者先說他“曾給王×推薦過馬河聲”,“又給照呦人鄧“曾給王×推薦過馬河聲”,“又給張××推薦過馬河聲”,因爲都沒有了下文,所以“我”纔不得不向“您”“推薦馬河聲”。這說明作者是在萬不得以的情況下才寫這封推薦信的。接着作者又鄭重聲明馬河聲不是自己的親戚,也不是同鄉、同學。因爲作者曾經跟這位市領導有過約定,“絕不以私人事麻煩”他。現在問題的嚴重性在於:一、“如果再不向您推薦,馬河聲的問題在這個城市裏可能永遠得不到解決”;二、“我若不推薦,馬河聲則不會再有人肯推薦”。開頭這一段表白的目的,作者顯然是要讓那位市領導明白他推薦馬河聲實在是不能不且不得不之舉?br>

那麼,馬河聲到底是何許人也?作者爲何要如此極力推薦呢?作者緊接着從兩個方面對馬河聲作了簡要的介紹。

一是因爲馬河聲是個“窮人”。他“沒有城裏戶口”,“沒有工作單位”,“甚至三十六歲了,還沒有娶妻成家”。是個典型的“三無”之人。正因爲窮,他拒絕“我”的吃請,因爲吃請了就要請吃,他沒錢邀“我”去酒樓。但他窮,卻窮得有骨氣,他“從未在我面前唉聲嘆氣”,他“知道我與您的關係也從未懇求過我向您提出他的困境”。

二是因爲馬河聲是個“人才”。作者在介紹馬河聲是個人才時用了“驚歎”二字,足見其才之驚人。爲了突出馬河聲的才華,作者還用“從年齡和社會閱歷上講我當然算他的老師,從書畫藝術的修養上他卻應該稱作是我的老師”來予以強調。賈平凹是怎樣的一個人,一個連賈平凹都願稱其爲老師的人該是一個怎樣了不起的人。這就不能不引起那位市領導的高度重視了。

爲了進一步引起那位市領導的重視,作者又不厭其煩地從藝術天才對城市的重要性,自己不推薦馬河聲,將愧對自己身在“文化藝術的行當裏”,也懷疑自己“心胸狹窄嫉賢妒能”,如果那位市領導“將此事束之高閣或忘於腦後”,會影響到他的聲譽,損害他的形象等方面進一步予以強調。其情之真,其情之切,滲透於字裏行間。

第二層次(2--4小節):具體介紹馬河聲其人其事。

對於馬河聲,作者主要從三個方面作了介紹:

一、有才氣。

“他初學楷書,秀美溫潤有江南習氣,一出道就在行當內聲譽鵲起”,“又開始習畫,悟性頗高,所臨明清小品,幾乎與真跡難以分辨”。

二、有追求。

作者說,如果馬河聲以他的手藝“應酬各種社會活動”,“馬河聲絕對可以做個囊中有物、出入有車,一頭長髮滿臉清高之士了”,“但馬河聲卻突然在一個夜裏撕毀了舊時所有作品”。他怕自己“在一片讚揚中單一發展下去”,“難以成就大作品”。馬河聲“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及時調整自己”,說明他是一個有追求的人,因此,作者對他“從此多了一份敬畏”。

三、有活力。

馬河聲雖不是作家、學者和教授,卻長期與作家、學者、教授在一起。他“憑着他的年輕和熱情,每次活動都是積極的策劃者和組織者”。他還是“出色的鼓動家”,大家創作時,他就在旁“極力煽情”,使“現場氣氛輕鬆活躍”,“使創作者自信心大增”,以至“大家在寫字畫畫時總叫喊:河聲,河聲,你快來! ”

在濃墨重彩地對馬河聲作了富有激情的介紹後,作者筆鋒一轉,又惋惜起他的遭遇來:一是無人欣賞,二是無人包裝。

第三層次(5--6小節):再次推薦馬河聲。

在信的最後部分,作者又從人才的成長和城市的發展兩方面進一步說明重用馬河聲之必要。信的結尾用語很有藝術,先自責一番,說自己因情緒“過激”,“不免有胡說八道之嫌”,希望收信人“能諒解”,再表達自己盼迴音之切--“若半月內亦無消息,我就擺飯局請您了”。最後這句話看似玩笑,其實分量很重,作者給了收信人一個回覆的期限--半個月。言外之意就是,你如果像王×或張××那樣沒有下文,我就要當面質詢了!

賈平凹,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便開始進入文壇,迄今爲止,已發表一千多萬字的文學作品,出版著作四、五十部。他在散文、小說、隨筆、詩歌、雜論等等方面,均有不凡的造詣和貢獻。文學評論家雷達指出:“我們很難想象,這個軀體綿薄,頭顱也不碩大的人,何以蘊蓄着如此驚人的創造能量,彷彿一座採不盡的礦牀。”當然,在賈平凹所有的文學作品,小說的成就是最高。但近年來的散文創作也一發而不可收,其數量和質量都引人矚目。 這篇《畫人記》是他近年來散文創作的代表作,其主要特點有:

一、一人一式,變化多姿。

本文是一束人物小品,原文共有五個人物,課文節選了其中的三個。因爲都是寫人,如果用同一種模式寫,讀來必然令人生厭。作者深諳此理,他採用一人一式的方法。寫邢慶仁,以側面描寫爲主,人物隱藏到幕後。作者看似在漫不經心地談自己處朋友的原則和自己朋友圈子的變換,實際上每一句都是在寫邢慶仁。寫譚宗林,正面濃墨重彩,細節生動典型,然後再以側面描寫和精當議論略加襯托和昇華。寫馬河聲,則以書信格式,以第二人稱,追溯歷史,描摹現狀,不厭其繁,周到細膩。正因爲三個人物用了三種不同的範式,讀來毫無雷同之感,反有靈動變化之妙。

二、語言樸實,感情真摯。

賈平凹的散文語言樸實無華,清新自然。賈平凹小學裏遇到一個教了他兩年的啓蒙女教師,在他讀二年級時教他寫信,有什麼事情就寫什麼,不考慮格式。老師說:“以後到高年級做作文,或者長大寫文章,你就按這路子寫,不要被什麼格式套住你,想寫什麼樣就寫什麼,熟悉什麼就寫什麼,寫清、寫具體就好了。”賈平凹回憶說:“從那時起我就記住了老師的話,之所以如今我還能寫些小說、散文,老師當時的話對我影響很大。”賈平凹的這篇散文就是如話家常,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毫無造作之感。另外,本文的感情也真摯感人,也許因爲文中所寫的三個人都是作者的好朋友,作者在行文中充溢着激情。對忠厚老實邢慶仁的欣賞,對真誠有趣譚宗林的喜歡,對德藝雙馨而又遭遇不幸的馬河聲的同情溢於言表。賈平凹曾說:“散文是情種的藝術,純,癡,一切不需掩飾;甚至暴露、解剖自己,也是一條成功的祕訣。” 他又說:“如果從事散文,那這離不了‘情’字的。”他的主張和實踐是完全吻合的。

(本文原刊於江蘇教育出版社《“現代散文選讀”教學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