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神奇的紙》教案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神奇的紙》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神奇的紙》教案

《神奇的紙》教案1

【活動目標】

1、探索用紙條製作成麥比烏斯圈。透過比較發現麥比烏斯圈只有一個面。

2、透過操作活動探索麥比烏斯圈等分不同的次數後會產生不同的現象。

3、大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式和發現。培養對科學的興趣。

4、樂意與同伴合作遊戲,體驗遊戲的愉悅。

5、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活動準備】

1、長紙條。

2、麥比烏斯圈若干個,分別有一條線、二條線、三條線。

3、剪刀人手一把。

4、彩筆。

【活動過程】

一、師生互動,共同製作紙圈。

1、出示紙條:這是什麼?(紙條)

2、變一變,看它變成了什麼?(紙圈)

3、你會做嗎?請小朋友來做一個這樣的紙圈。

4、教師出示麥比烏斯圈,師:我這裏還有一個圈,看一看,這個圈和剛纔的圈有什麼不同?

5、你會做這個圈嗎?

6、你可以先研究一下,它是怎麼做成的。

7、你會做了嗎?請你來做一個這樣的圈。

8、你做好了嗎?你是怎麼做的?請你給小朋友示範一下。

教師小結:把紙條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個這樣的圈。咱們做的這個圈啊,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呢,叫做麥比烏斯圈。是德國科學家麥比烏斯在1858年發現的。人們爲了紀念他就給這個圈取名爲麥比烏斯圈。麥比烏斯圈還有許多的祕密呢。現在,我們一起去找找看好嗎?

二、比較:普通的圈和麥比烏斯圈,瞭解麥比烏斯圈只有一個面。

1、講解做法:現在,小朋友都有了兩個圈。請你用彩筆找一個點,然後輕輕的拖動你的紙圈,在紙圈的內側畫線。最後要讓你畫的線連接起來。(教師示範)

2、操作:幼兒畫線。

3、幼兒表述:你的線畫好了嗎?你發現了什麼祕密?

4、教師小結:普通圈的線只畫了一個面就連了起來,但是麥比烏斯圈的線特別長,畫過了黃顏色的一側又到了藍顏色的一側,最終又回到了原來的出發點。

5、麥比烏斯圈就是這麼神奇,老師這裏還有一列麥比烏斯火車呢,我請兩個小朋友坐坐看。嗚嗚,我們的火車出發了,看,小朋友們正在藍色的車廂裏,我們的小朋友又來到了紅色的車廂裏。寶貝們,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嗎?

6、幼兒思考回答:麥比烏斯圈把兩個面連在了一起。

7、教師小結:孩子們說的太對了。普通的圈都有兩個面,麥比烏斯圈呢是把這兩個面連在了一起,變成了一個面。

三、探索:沿着麥比烏斯圈的二等分線剪開和三等分線剪開會有神奇的結果。

(一)1、小朋友可真厲害,一下子就發現了麥比烏斯圈的祕密。老師還要再考考你。(普通紙圈)我這裏有一個普通的紙圈,我們來猜測一下,如果沿着紙圈上的線剪開會怎麼樣?(記錄)

2、老師來剪一剪看一看。剪得時候,要先對摺剪一個小口,然後再沿着線慢慢的慢慢的把它剪開。

3、瞧,它變成什麼了?

(二)1、老師這裏還給你準備了什麼?瞧,是畫有一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如果沿着這條線剪開會怎麼樣呢?

2、幼兒猜測,教師記錄。

3、我們來剪一剪好不好?請小朋友拿出剪刀,我們來做一做試一試。

4、你的麥比烏斯圈變成什麼樣子了?請幼兒講述。看一下,現在的麥比烏斯圈有幾個接口?

5、它的結果跟你猜的一樣嗎?

6、教師小結:一個麥比烏斯圈沿着中間的線剪開就會變成一個更大的而且有了兩個接口的麥比烏斯圈。

(三)1、教師出示畫有兩條線的麥比烏斯圈。

師:這個麥比烏斯圈上有兩條線,那如果我們把這兩條線都剪開,會變成什麼樣呢?

2、幼兒猜測教師記錄。

3、究竟是誰猜的正確呢?我們怎麼樣才能知道?請小朋友按照我們剛纔的方法,把畫有兩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剪開。

4、你的麥比烏斯圈變成什麼樣子了?幼兒講述

5、跟你猜測的一樣嗎?有許多的東西我們的猜測其實不一定正確,只有透過自己的實際操作才能確認。我們的科學家呢就是這麼做的。今天我們的小朋友也做了一回小科學家。發現了麥比烏斯圈的很多祕密,知道畫有一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剪開後會變成一個更大的麥比烏斯圈。畫有兩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剪開後變成了一個大一個小兩個套在一起的麥比烏斯圈。

四、拓展延伸:瞭解麥比烏斯圈在生活中的應用。

1、小科學家們,你知道嗎?麥比烏斯圈不但好玩,還很有用呢。科學家們利用麥比烏斯圈的原理髮明瞭(出示立交橋的圖片)立交橋,有了立交橋呢,我們的車輛就不會那麼擁擠堵塞了,麥比烏斯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出示過山車圖片)這個是過山車,玩過山車的時候你無論轉多少個圈最終都會回到起點上,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樂趣。機器上的一種傳輸帶,利用麥比烏斯圈只有一個面的原理增加了摩擦的面。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最大程度的節約。還有我們的磁帶,要聽完一面換另一面,日本的科學家呢利用麥比烏斯圈的原理髮明瞭可以不用換就能聽完兩面。給我們帶來了方便。當然,利用麥比烏斯圈的原理還能發明更多的東西,希望你們成大了做個大科學家發現人們不知道的更多的祕密。

2、瞧,老師這裏還爲小朋友準備了畫有三條線和四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呢。你知道沿着他們剪開會變成什麼樣嗎?

五、遊戲:麥比烏斯圈火車。讓我們坐上我們的麥比烏斯圈火車到教室裏一起剪剪看,記住要把你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

請第一組小朋友上火車。嗚嗚,小朋友已經從藍色的車廂開到了紅色的車廂。到站了。請第二組小朋友上火車。嗚嗚,讓我們跟老師們再見。

【活動反思】

本課是二年級上冊《材料》單元的第4課。本課教學以紙爲載體,透過改變一張紙,比較和體驗紙改變前後性能的變化,交流紙的這種變化在生活中的應用等,激發學生繼續改變材料、發現材料性能的探究慾望。

根據教材,我把本課分爲幾板塊:

第一板塊——聚焦,承接第3課的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原有認知經驗說說普通紙的特點,引發學生思考有什麼辦法讓紙具有更多的本領。

第二板塊——探索,探索又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明確改造紙的方法,先交流改變紙的方法,再明確本節課探究的改變紙的方法。第二部分,用“折一折”這種改變方法,引領學生用對比觀察的方法研究紙被改變後形狀、性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先在觀察中發現紙的新變化,透過觀察兩種紙的側面,發現普通紙和瓦楞狀的紙分別是一字形和波浪形。在實踐中發現紙的新功能,其中比較觀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將白紙與瓦楞狀紙分別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輕輕按一按白紙和瓦楞狀紙,認真體驗手心的感覺,比較彈力)、放一放(取兩個盒子,中間隔開一定的距離距離平放在桌面上,先將普通的白紙放在兩個盒子上,接着由輕到重將物體(回形針、鉛筆、文具盒)放在紙的正中間,看紙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體。測完白紙後,再去測瓦楞狀紙能承受多重的物體。一邊實驗一邊記錄,比較承載力)、摸一摸(用普通紙貼着裝有熱水的杯子感受冷熱程度;換用瓦楞狀紙,再次感受冷熱程度,比一比有什麼不一樣,比較隔熱能力)。

第三板塊——研討,紙改變後性能的變化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第四板塊——拓展,引導學生在紙上用刷油的方法改變一張紙,然後探究這張紙具有的全新功能。

在授課過程中,我還發現了一下幾個問題:

在說一說紙的特點時,學生能夠說出紙的顏色、形狀、易摺疊,但是學生會鑽形狀這個牛角尖,不斷說出:長方形、有四個角、有四條邊等等,還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說出紙容易破、遇水會溼、紙的厚薄等等。

按一按這一板塊,學生通常不能直接說出有彈性,能彈回,他們最多說到的就是:刺刺的、有一棱一棱、不能直接接觸桌面……要說有彈性,能彈回還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折瓦楞狀的紙不是難事,但是學生自主摺紙,會有橫豎兩種折法,在放一放這一部分,兩種折法會對紙的承重能力有影響。

與教材配套的學生活動手冊中,放一放瓦楞狀紙和普通紙分爲“能支撐”和“不能支撐”兩種,但是我認爲這樣劃分不太準確,普通紙依舊能支撐像回形針那樣的較輕物體,瓦楞紙上放過重的物體也不能支撐,因此我在授課時,把能不能支撐改爲“能支撐較重物體”和“能支撐較輕物體”,讓學生分別用回形針、鉛筆、文具盒來嘗試,較輕的回形針能夠被普通紙支撐,瓦楞狀紙能夠支撐回形針、鉛筆,鉛筆盒不太重時能夠被瓦楞狀紙支撐,過重的鉛筆盒則不能被支撐。學會能夠透過這三種材料感受到普通紙和瓦楞紙的不同。

第一次用低年級以及新教材開課,我在試上的時候發現引導學生回答,實驗準備等等所花費的時間較多,整節課較爲倉促。因此在第二次上時,我把折瓦楞狀紙以及實驗材料準備都放在課前,由於第二個班的學生能很快的說出紙的特點以及瓦楞狀紙,整節課最後多餘了一點時間,我用來和學生一起進一步探究瓦楞狀的紙。

在給低年級授課過程中,我認爲我對學生的還是瞭解較少,對於不同的班級用不同的教學方式的調整而不夠靈活,路漫漫其修遠兮,作爲新教師,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

《神奇的紙》教案2

活動目標:

1.探索紙不同的折法與承受積木重量的關係。

2.能主動參與討論,表達自己在操作中的發現。

活動準備:

1.教具:大記錄表1份、書“紙”的不同折法

2.學具:小記錄表(一組一張)、人手一支筆

3.學具:每組一筐積木

4.學具:人手3張紙(半張a4紙一張第一次操作 一張第二次操作 一張第三次操作)

活動過程:

一、探索紙張站立的方法

1.猜一猜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紙,它們現在是平躺在這兒,我想要它們站起來,你們覺得可以嗎?(停頓數秒,不用請幼兒回答)

2.試一試

師:好,請你們發揮你們的才智,動手讓紙穩穩的站起來。要求:老師已經把紙放在後面的桌子上,小朋友不用搬椅子輕輕的走過去,聽到音樂響起,請你們回來坐好。(講要求一定要慢)聽清楚了嗎?

幼兒操作(保證2—3分鐘的操作時間),教師觀察引導(你真厲害讓紙站起來,你是用什麼方法呀?)(哇,你折一折讓紙站起來了)(不是很穩,你還可以怎麼樣?)

3.交流分享

(放音樂)個別沒回來的幼兒教師走過去輕輕提示。

請幼兒展示紙張站立的方法(請在觀察中發現穩穩站起來小朋友回答),教師出示記錄表用簡單的線條記錄。

師:你們讓紙穩穩的站起來了嗎?成功的小朋友請舉手?你用什麼方法讓它穩穩的站起來的?(教師提升概括:真厲害。你們看他是把紙怎麼樣啊?哦,折了一折(折了兩/幾折)/捲一捲讓紙穩穩的站起來。這方法真不錯,我要把它記下來。)還有跟他不一樣的嗎?(哦,他也是折了一折,不過他是這樣放,像屋頂老師也把它記下來……)

二、第二次操作,讓紙張站穩

師:還有小朋友沒有舉手,沒關係老師重新給你們一張紙,再去試試好不好?成功的小朋友,可以在動動腦筋相處更多的方法。聽到音樂怎麼樣?出發吧!

幼兒操作,教師觀察。

(放音樂)請第二次有新方法的幼兒展示紙張站立的方法,教師繼續完善記錄表。

二、探索紙張承載力的大小

師:你們真厲害,用……那麼多種辦法把它變成了一張神奇的紙,向人一樣站了起來。老師還要告訴你們,這紙在你們的幫助下不僅能神奇的站,還能承受一定的重量。要求:我給你們準備了積木,等一下請你們一塊一塊疊加把這裏的每個方法都去試一試,看看它能承受幾塊並記錄在表格中。

教師用投影儀示範:我們的第一種方法是什麼?我們在表格這一欄下畫上方法(表格中畫一畫)然後你們開始放積木,如果是4塊就寫4,那5塊呢?

2.試一試

3.比一比

(放音樂)引導幼兒觀察記錄表,比較操作結果。

師:你們把這裏的方法都試過了嗎?請你們仔細看看手中的紙,你們發現了上面祕密?追問:每個方面它的積木數量一樣嗎?

小結:原來每張站立起來的紙摺疊方法不一樣,它的承載力也是怎麼樣啊?(不一樣)

三、延伸活動

師:(出示一本書)我的手上出現了什麼?神奇的紙還能托住一本書呢?我看到有小朋友露出驚訝的表情,有點不可思議。那我們回教室休息一下再來試一試。

《神奇的紙》教案3

設計意圖:

活動設計的基礎來源於幼兒身邊的物品——紙。紙是幼兒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東西。幼兒常常用它來畫畫、寫字、做手工作品。大班下學期的幼兒在創造思維上有了明顯地發展,他們已不滿足於已經發現的幾種玩法、用法,而是喜歡去探索新的方法,去重新利用“舊”的事物。例如:中班玩紙時,幼兒常用平面的紙摺扇子;到了大班下學期,如果再請他們摺扇子,則多數採用摺摺皺的方法。在剪、貼、畫、折的各項活動中幼兒顯示出很大的熱情,根據幼兒的興趣,我設計了“神奇的會站立的紙“這節課。教學目標確立的依據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導幼兒向最近目標發展區發展。

活動目標:

1、探索紙不同的變化與承受圖書重量的關係。

2、能主動參與討論,表達自己在操作中的發現。

3、能與同伴合作,較細緻地進行操作活動。

活動準備:

1、打印紙若干。

2、圖書多本

3、小組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設定問題情境,引出“讓紙站起來”的話題。

1、出示紙,瞭解幼兒生活經驗。

師:這是什麼?紙有什麼用呢?(幼兒自由回答,畫畫、摺紙、玩遊戲等等)。

師:瞧,小朋友你們前面也有一張紙,它們都是躺着的,它們好想粘起來呀?你們能有什麼方法幫助它們站起來嗎?

2引導幼兒自由探索着讓紙站起來的不同方法。

師:噢,你讓紙站起來了。你是用折的方法

幼:把紙對摺,然後豎起來,它就站起來了。

幼:我把他摺扇子那樣折,折了三次,它就站起來了。

幼:我把它捲起來,它就站起來了。

3、小結讓紙站起來的不同方法:紙真的很神奇,紙透過了摺紙、卷的方法,改變了它原來的形狀之後,它就可以站起來了。

師:剛纔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讓紙站起來了,看看誰的紙站得最穩?

二、再次設定問題情境,引導幼兒探索。

1、這些紙要來比一比誰的力氣大,它還邀請了一些圖書和它一起來玩遊戲,

師:就是讓站起來的紙上能擺放圖書。

2、幼兒猜測後,教師拿一本圖書嘗試,全體幼兒發現紙上是可以放圖書的。

3、進一步引導幼兒猜測紙摺疊後可擺放圖書的數量。

4、鼓勵幼兒嘗試。

師:確實紙上能放圖書,紙的哪種變化能讓放的圖書又穩又多呢?我們每個人可以用紙試試,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幾本圖書。

5、教師出示記錄表,提出規則和要求。

師:四人一組試一試,每一組一張表格,讓我們把紙折的樣子畫在這個格中,猜的數量都記在“?”號的格子中。兩人商量一下,一個記,一個放,也可以輪流放。

6、幼兒將自己的猜測記在格子裏。

7、分組嘗試將紙摺疊後可放多少本圖書。

三、交流討論,再次進行實驗。

1、設定挑戰,再次嘗試,比一比誰放的圖書最多。

2、師:怎樣才能放更多的圖書?

師:透過交流,我們發現紙折的次數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要把紙對齊折;先讓紙自己能站穩,再小心地輕放圖書,不能碰桌子。

四、交流

1、細心地用自己的方法對結果進行記錄。

師:把紙的折法記下來,把放積木的結果也記下來。

2、表達自己的.實驗結果與發現。

教學反思

紙”是幼兒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東西,他們常常用它來畫畫、做手工作品等。可大班幼兒已有了明顯創造性,他們喜歡去探索新的玩法、用法。因此在科學活動《神奇的會站立的紙》中,孩子們可以盡情地去探索、去創造,從而獲得了不同折法的紙所承受的力也不同的經驗。

首先,第一環節是讓小朋友想辦法怎樣才能讓紙站起來。因爲大班的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摺紙經驗,所以,這個環節對幼兒來說是不成問題的。果然,每個幼兒都能想出至少一種的方法,有的折了一個圓柱體、有的在紙的中間折了一個摺痕、也有的索性折出了一個尖尖的寶塔……在活動中,幼兒透過已有的經驗和具體的動手操作,去發現、去探究讓紙站起來的方法。接下來的一環節是讓幼兒探索紙的承受力,把事先準備好的書放在摺好的紙上,看看誰的紙承受的書最多。在活動中,孩子們興致極高,都想試試是不是自己的紙承受的力量最大。然後請個別幼兒上來演示自己的方法。先完成的幼兒與同伴互相自主的交流、分享,共同探索紙的承受力,獲取具體經驗。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沒有更換新的紙,因爲在第一個環節中已經摺過的紙有了摺痕對承受能力有一定的影響,這樣就影響了實驗的結果。

活動將近尾聲時我請上來兩名書放最多的幼兒進行比賽來選出一名最佳魔法師,下面的幼兒數着越來越多的書都興奮不已,最多的是一位男孩子一共放了8本書。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們都覺得不可思議這就激發了幼兒的強烈探索欲。

《神奇的紙》教案4

活動目標:

1、知識點:瞭解不同結構的牢固程度不同;

2、技能點:能搭建出牢固的正方體;

3、情感、態度:激發幼兒對結構的興趣,樂於嘗試各種情況;

活動準備:

搭建所需的相關材料。

活動指導:

1、 中班遊戲的探究點主要在:如何搭建牢固的正方體;

2、在遊戲材料提供上,根據參與幼兒的人數提供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一、匯入

1、提出問題,吸引幼兒興趣

教師:小智和慧慧想和大家玩個遊戲,但在此之前想請大家幫忙搭建兩個正方體。怎樣搭正方體呢?

二、教具展示

1、引導幼兒觀察操作教師搭好的正方體,討論各自的牢固性

教師:這兩個正方體怎麼搭的?

哪個牢固呢?

三、操作過程

1、幼兒自由探索搭建正方體的不同方法

2、比較各種搭建方法,引導幼兒發現結構與牢固性之間的關係

教師:有哪些搭建方法?哪種更牢固?

3、教師利用幼兒搭建好的正方體展示不同紙張結構承重量的差異,吸引幼兒的好奇心,探究紙張結構之間的區別,並將記錄觀察結果

四、拓展

1、反思如何將結構與牢固性的關係更好地利用到生活中

五、總結

本節課透過幼兒的操作,幫助其瞭解如何透過改變物體的結構提高物體的牢固性。在此過程中,幼兒能保持穩定的情緒,主動積極地反覆嘗試。

《神奇的紙》教案5

活動目標

1.瞭解面巾紙的纖維走向特性。

2.感受面巾紙的神奇,萌發對科學現象的興趣。

3.培養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面巾紙若干,帶拎把的瓶子(裏面裝水)人手一個,報紙、白紙、皺紋紙、布等。

活動過程

一、遊戲:拎一拎

1.教師出示面巾紙和瓶子:今天面巾紙要和瓶子做遊戲,遊戲的方法是:用一張薄薄的面巾紙把這麼重的瓶子給拎起來,不可以直接用手拎,只能請面巾紙來幫忙。你有什麼好辦法?

2.幼兒試一試、玩一玩,教師巡視。

3.組織交流,邀請幼兒展示拎法,教師講評。

4.幼兒再次遊戲。

5.組織交流:爲什麼有的能拎起來,有的在拎的時候面巾紙就斷了呢?

6.分男女角色嘗試面巾紙不同方向的卷法,再拎一拎。男:順着短邊卷。女:順着長邊卷。再互換嘗試。

7.組織交流:你發現了什麼祕密?(長邊的承受力大)

二、遊戲:撕一撕

1.導語:爲什麼用長邊拎的時候就不斷,而短邊會斷呢?其實面巾紙裏藏着祕密。想解開面巾紙的祕密嗎?讓我們來玩一個撕紙的遊戲吧,先撕一撕短邊,再撕一撕長邊,看看能發現有什麼不一樣?

2.幼兒遊戲,教師巡迴指導。

3.組織交流:有什麼不一樣?(沿長邊能撕成條條,沿短邊撕成碎片。)

4.揭示紙纖維的走向特性:面巾紙裏藏着的祕密是紙的纖維走向(邊講邊用記號筆做上紙纖維的走向記號)。我們順着纖維走向把面巾紙擰成繩,紙的纖維結合在一起,就能共同抵禦外界拉的力量,這樣紙繩就能拎起瓶子了。

三、遊戲:拉大鋸

1.介紹遊戲玩法:抽一張面巾紙,先在紙的邊邊上撕一撕,找準紙的纖維方向,再捲一捲,做成面巾紙繩與桌子對面的好朋友勾一勾、拉一拉,邊玩邊念兒歌:“拉大鋸,拉大鋸,姥姥家門口去看戲,你也去,我也去,大家一塊兒去看戲。”

2.幼兒遊戲。

四、聯繫實際,拓展思維

1.師:面巾紙裏有紙纖維,還有什麼紙也有紙纖維呢?(幼兒自取報紙、白紙、皺紋紙,尋找裏面的纖維走向,並用筆做上記號。)

2.師:這些紙裏有纖維,你還能找到有纖維的其他東西嗎?(出示布,請幼兒回家跟家人一起玩布,找一找布的纖維走向。)

《神奇的紙》教案6

設計意圖

大班幼兒對於科學現象富有探索興趣,有初步的觀察、理解和運用能力,有使用剪刀沿着紙條中線剪的技能基礎。《綱要》中提出:“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要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整個活動中我注意引導幼兒運用“猜一猜,試一試,想一想,再試試”的研究策略,讓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因自己的成功發現而增強自信心,也激發了幼兒參與下一個活動環節的積極性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

1.透過探索操作,發現莫比烏斯圈與普通的圈在沿相同的線剪後會產生不同的現象。

2.瞭解莫比烏斯圈在生活中的應用以及給生活帶來的便捷。

3.體驗活動中探索和求證過程帶來的樂趣。

重點難點

難點:透過探索操作,發現莫比烏斯圈與普通的圈在沿相同的線剪後會產生不同的現象。

重點:瞭解莫比烏斯圈在生活中的應用以及給生活帶來的便捷。

活動準備

紙圈、剪刀、ppt課件、記錄表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出示紙圈,激發幼兒的興趣

師:小朋友手上都有兩個紙圈,請小朋友仔細看一看,這兩個紙圈有什麼一樣的地方?有什麼地方是不一樣的?

小結:一個擰過一個沒擰過。

師:現在請小朋友們舉起普通的的紙圈,伸出食指,從綠色的方塊出發,沿着紅色的線走,一直走回綠色的方塊,你們發現了什麼?

師:試試另一個紙圈,沿着紅線走,手指還是一直在外圈嗎?爲什麼會這樣呢?

小結:其實這個神奇的紙圈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莫比烏斯圈,是很久以前一個叫莫比烏斯的人發現的,所以就用他的名字來命名了。

2.幼兒第一次操作,發現莫比烏斯現象一

師:現在我要請小朋友幫我一個忙,老師很想知道這個普通的紙圈沿着紅色或藍色的線剪會變成什麼,你們覺得會變成什麼呢?

師:那如果把莫比烏斯圈也沿着紅線或藍線剪開,會怎麼樣呢?(幼兒猜想後操作並記錄)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吧!

師:幼兒操作後講述,你剪好的結果和剛纔猜的一樣嗎?

小結:普通的紙圈沿着紅線剪變成兩個大小不變的圈,沿着藍線剪變成了三個大小不一樣的圈,而莫比烏斯圈沿紅線剪開後,變成了一個更大的莫比烏斯圈,沿着藍線剪開後變成了兩個一大一小套在一起的圈。

3.第二次操作:發現莫比烏斯現象二

師:你們看,這兩種圈上還有一個顏色的線的沒有剪,我還想知道,普通的紙圈沿着剩下顏色的線剪會變成什麼樣?

師:那如果這個莫比烏斯圈沿着剩下顏色的線剪開,又有什麼變化呢?你們想來試一下嗎?(幼兒猜測後操作並記錄)

小結:普通的紙圈沿着剩下顏色的線剪開後還是兩個大小不變的紙圈,總的是四個大小不變的紙圈;而莫比烏斯圈變成兩個大小一樣套在一起的莫比烏斯圈。

4.觀看圖片,瞭解生活中的莫比烏斯圈

師:這個莫比烏斯圈神不神奇?其實呀,這個神奇的莫比烏斯圈藏在我們生活中很多的地方,你們猜一猜它藏在哪裏?

師:我到找到了一些地方藏着這個莫比烏斯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小結:人們利用莫比烏斯圈的原理,建造了許多有用的東西,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美好。

5.結束活動

回去的時候,你們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還有什麼地方藏着莫比烏斯圈,明天老師要請小朋友們來分享你們的發現。

活動總結

此次活動的教學設計是在教研活動的過程中,透過反覆研討和修改後定下來的,分別從科學活動的教學方法、教學流程的設計和不同年齡段的教學目標的理論知識來進行反覆的推敲,最後到實施教學活動,活動中幼兒的參與性高,能夠積極主動的回答老師的問題,本次活動的選材很新穎,幼兒也很感興趣、操作能力很強、活動中可以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提問過於籠統簡單,沒有針對性和時效性;評價偏重於結果性評價;材料的單一和無效;教師把控的太多,幼兒交流討論的少,應給幼兒更多探索交流的機會;記錄的形式化、單一化,記錄卡的使用沒有講解清楚,幼兒在猜想記錄的時候不會記錄,還有教師的記錄卡做的太小了,幼兒看不清楚。在接下來的學習中,還是要注意提問問題時語言的簡潔性、嚴謹性和科學性,語言還要更生動、肢體動作還需更豐富,這樣才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以上就是我對本次活動的總結。

《神奇的紙》教案7

活動目標

1、瞭解莫比烏斯圈的特徵,感受莫比烏斯圈的神奇變化。

2、能大膽進行猜想並記錄,提高觀察和動手能力。

3、體驗莫比烏斯圈給生活帶來的便捷。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紙條、紙圈、剪刀、固體膠、課件、記錄表、記號筆。

活動過程

一、激發幼兒的興趣。

小朋友看,我今天帶來一張長方形紙條,誰會把它變成一個圈?

(個別幼兒直接把紙條兩端對接,做成普通紙圈)你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嗎?

今天我也用紙條變了一個圈,小朋友看一下它與小朋友變的圈有什麼不同?

幼兒講述後教師小結,一個擰過一個沒擰過。

我們把這個圈稱爲一號圈,另一個圈稱爲二號圈。

二、幼兒第一次操作,認識莫比烏斯圈,瞭解它的特徵。

現在我請小朋友在一號圈和二號圈上來畫線,你會有什麼發現呢??

在畫的時候要從接縫這裏開始,最後再回到這裏。

幼兒操作後個別回答,你發現了什麼?爲什麼會這樣呢?

幼兒講述後教師小結:其實這個紙圈,它有一個有趣的名字叫莫比烏斯圈,是很久以前一個叫莫比烏斯的人發現的,所以就用他的名字來命名了。

三、幼兒第二次操作,發現莫比烏斯現象一。

現在莫比烏斯圈要來和小朋友變魔術了,那如果我沿着剛纔小朋友畫的線把它剪開,然後卡擦卡擦剪到頭,會怎麼樣呢?(幼兒猜想,教師記錄)你想來親自動手試一下嗎?提操作要求:使用剪刀的時候要小心,不要剪到手指。

如果剪好了可以高高舉起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幼兒操作後講述,你剪好的結果和剛纔猜的一樣嗎?

小結:原來莫比烏斯圈往中間剪開後,變成了一個更大的莫比烏斯圈。

四、第三次操作:發現莫比烏斯現象二。

師:你們想想看,如果這個大的紙圈再在中間剪開,又有什麼變化呢?

你想來試一下嗎?(幼兒猜測後操作並記錄)展示幼兒記錄表,個別幼兒介紹。

教師小結:在第一次剪成的大紙圈上再次中間剪開,變成兩個套在一起的莫比烏斯圈。

六、總結,觀看課件,瞭解生活中的莫比烏斯圈。

今天我們認識了神奇的莫比烏斯圈,那你知道它有什麼用嗎?

其實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都藏着許多莫比烏斯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立交橋:避免行人車輛的擁擠。

過山車:更加刺激好玩。

傳送帶:減少反覆的摩擦工作,增加傳送距離和麪積。

原來人們利用莫比烏斯圈的原理,建造了許多有用的東西,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美好。

七、結束活動

莫比烏斯圈這麼神奇,我們還可以找一找什麼物體的建造運用了這個原理。

《神奇的紙》教案8

設計想法:

1、利用身邊經常看到的事物作爲科學活動的內容是《新綱要》科學活動的要求之一,紙是非常普遍的東西,容易收集和準備。

2、活動與環保、動手能力、語言表達有機結合。

3、撇開平常人們對紙的瞭解,從紙的另一面出發,讓幼兒嘗試探索學習,感覺到科學的神奇。

活動目標:

1、在實踐和操作過程中,發散幼兒的思維能力,激發探索的慾望。

2、嘗試中願意接受新方法,體驗成功的快樂。

3、初步嘗試讓洞越來越大的方法。

4、喜歡活動,願意參與。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紙若干、剪刀、垃圾筒、小熊和幼兒人數相同、大的小動物若干、泡沫墊子和幼兒人數相同

活動過程:

一、嘗試

1、老師出示一張紙提出任務:今天我們要來和紙做遊戲,用剪刀在紙的中間開一扇門,讓小熊從你的門中走過去。

2、想想看,你會怎麼剪?請幼兒交流自己的想法。

3、幼兒嘗試,教師巡迴觀察瞭解幼兒操作情況

二、探索

1、其他大個子的小動物也想進門,你動動腦筋試試看讓它也能從你開的門裏走過。

2、幼兒可以在原來的紙上進行修改,也可以再取一張紙。

3、巡迴指導,在指導過程中,把交叉剪的方法和幼兒共同分享,幫助幼兒解決困難。

三、再次探索體驗

1、我也想進門,請你們用剛纔學會的方法繼續開動一休的小腦袋,讓門開的更大一點,讓我也走過去。

2、和幼兒共同嘗試,分享交流,探索讓洞變大的方法。

《神奇的紙》教案9

【活動目標】

1、嘗試製作紙桌,在模仿、觀察、比較中發現紙桌的祕密。

2、喜歡手工活動,樂於探索與實踐。

【活動準備】 泡沫墊、長方形紙、籃子、積木、籃子、長方形紙、膠棒、黑板、盛滿水的杯子等。

(孩子人數、坐形、摺紙試孩子、操作要求)

【活動過程】

說說紙的用途 ——初步嘗試兩張紙變紙桌,鼓勵幼兒製作各種造型的桌腿——探索不同造型的紙桌腿對桌面承重能力的影響—— 嘗試改進桌腿造型,提高桌面承重能力——師生共同小結。

一、說說紙的用途。

小朋友,你們每個人的桌子上都有兩張紙,那誰來告訴老師,紙有什麼用呢?(小結)可是今天,張老師要請小朋友用這兩張軟軟的紙,來做一張能站起來的一條腿的桌子!

二、初步嘗試兩張紙變紙桌,鼓勵幼兒製作各種造型的紙桌腿。

1、討論:如何做一張一條腿的紙桌。

小朋友都知道,桌子由哪兩部分組成?桌子腿一般有幾根?一根腿的桌子怎樣才能站的穩呢?你準備怎麼來做這條腿呢?(討論:除了用卷的方法,還可以用什麼方法來製做桌子腿呢?)

2、嘗試製作:現在就請小朋友開動腦筋,來做一做、試一試,看看誰的桌子最先立起來,做的又穩當又牢固!

3、探索各種形狀的桌腿:現在很多小朋友都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作品,那誰願意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是怎樣做的桌腿,讓它站起來呢?你的桌腿是什麼形狀的呢?

集中討論:“我的紙桌站起來了”。(用語言表述或結合實物表述)

用折的方法:將紙對摺立起來變XX型

用折的方法:將紙三折變成XX型

用折的方法:將紙四折變XX型

用折的方法:將紙捲成XX型

三、探索不同造形的紙桌腿對桌面承重能力的影響。

1。、小朋友的作品都已經完成了,那現在老師來檢驗一下誰的紙桌最牢固!

2、請小朋友輕輕的在紙桌上平放積木,看那種造型的紙桌放的積木最多!

3、幼兒報數:你的紙桌放了幾塊積木,它是什麼形狀的?討論:爲什麼他的桌子上能放這麼多積木?我們來看,他的紙桌是什麼形狀的?小朋友,你們發現那種形狀的紙桌更結實,放的積木更多一些?

四、嘗試改進桌腿造型,提高桌面承重能力。

1、小朋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讓紙桌腿變得更牢固、更結實?放上更多的積木呢?我們還可以怎樣來製作紙桌腿呢?

2。、小朋友又想出了很多好辦法,就讓我們再來試一試!

3、小結:紙的本領真大,透過折圈的方法,改變它原來的形狀後,軟軟的紙竟然可以站起來,變成一張結實的桌子!而且在製作中,我們也發現了圓柱體的桌腿比其他形狀的桌子腿更牢固,桌面上放的積木更多,承受重量的本領最大。還有什麼形狀的桌腿也像圓柱體一樣,有一個支撐面,在桌子可以放更多的積木呢?(老師演示)下課以後,小朋友可以想一想,試一試,看還能不能製作出更結實的紙桌,能放上更多的積木,我們把紙桌的形狀和放積木的數量記錄下來,下一個星期咱們進行紙桌大力士比賽,好不好!

《神奇的紙》教案10

活動目標

1 探索紙不同的折法與承受積木重量的關係。

2 能主動參與討論,表達自己在操作中的發現。

3 能與同伴合作,較細緻地進行操作活動。

4 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 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1 鉛畫紙若干(教師多備一些,用廢舊的紙,但要平整)。

2 積木多塊、小組記錄表、粘紙小標記(貼在全班放積木最多的格中)。

3 每人四張紙:

第一張:嘗試讓紙站起來。(試過後大部分是不能再放住積木的)用於猜測:紙摺疊後可擺放積木嗎

第二張:折起來嘗試放積木。(有人能放多,有人少)用於分析比較:怎麼樣才能放得多。

第三張:用折兩折的方法把紙摺好。用於猜測:摺疊後可擺放積木的數量。

第四張:備用。

——科學活動的材料準備非常重要,教師既要考慮到幼兒的使用情況,準備充足的材料,同時也要養成節約材料的好習慣,因此,在準備材料時要進行推理和測算。

活動過程

一、設定問題情景,引出“讓紙站起來”的話題

——幼兒坐桌邊,四人爲一桌,兩人爲一個小組。既讓幼兒都能看到教師的操作檯,也便於後面活動時,幼兒能方便地分組,快速找到同伴。 1 出示紙,瞭解幼兒生活經驗。

師:這是什麼紙有什麼用

師:你們能不能讓紙站起來呢每個人從桌上拿一張紙,想想辦法,讓紙能自己站起來。

——紙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材料,這個話題兼顧了幼兒的日常經驗,同時又給了孩子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紙”的機會,引出了探索主題。

2 幼兒每人一張紙,嘗試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索着讓紙站起來的不同方法。

師:噢,你讓紙站起來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幾下啊兩下。你呢。數不過來了。你是用卷的方法。

3 小結讓紙站起來的不同方法。

師:剛纔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讓紙站起來了,看看誰的紙站得最穩

——教師在指導中有意識地把個別孩子的操作法傳遞給全體幼兒,與此同時,教師的指導語中也透露出鼓勵孩子想出不同的方法讓紙站起來,哪怕只是折的次數的不同,這也爲後面的活動打下了伏筆。

二、再次設定問題情景,引導幼兒探索

1 引導幼兒猜測紙摺疊後能擺放積木。師:站起來的紙上能擺放積木嗎

2 幼兒猜測後,教師拿一塊積木嘗試,全體幼兒發現紙上是可以放積木的。

3 進一步引導幼兒猜測紙摺疊後可擺放積木的數量。

——教師每一個提問之後,都不急於動作,而是留給幼兒思考的空間和時間。

4 鼓勵幼兒嘗試。

師:確實紙上能放積木。紙的哪種變化能讓放的積木又穩又多呢我們每個人可以用紙試試,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幾塊積木。

——用兩種最常見的實驗材料,讓孩子有機會去發現並驚奇,與其說這是實驗,還不如說更是遊戲。

5 教師出示記錄表,提出規則和要求。

師:兩人一組試一試,每組一張表格。讓我們把紙折的樣子畫在這個格中,猜的數量都記在“”號的格子中。兩人商量一下,一個記,一個放,也可以輪流放。

6 幼兒將自己的猜測記在格子裏,

7 分組嘗試將紙摺疊後可放多少塊積木。

——探索性的科學教育就是讓孩子像科學家一樣去研究,而記錄正是這種活動的標誌。透過記錄,可以瞭解孩子的原有經驗和真實想法。讓孩子對實驗前後的記錄做個對比。更加有衝擊力。

三、討論,再次進行實驗

1 幼兒搬椅子轉成半圓坐。一起參與討論。

——透過前面的遊戲,孩子們已經感受到了神奇和驚訝,他們現在還不知道。討論後的活動會使他們的實驗更精彩。

2 出示不同幼兒折的紙,引導觀察比較。

師:怎樣才能放更多的積木

——這次的討論對後面的實驗以及實驗會給幼兒帶來的驚喜,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排除不必的干擾,形成討論的氛圍,從而將個體的經驗轉化爲集體的經驗,讓孩子獲得新資訊,修正自己的操作方法。

師:透過交流,我們發現紙折的次數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要把紙對齊折;先讓紙自己能站穩,再小心地輕放積木,不能碰桌子。

——教師的小結語也是經過提煉的,不僅僅是大家的發現,更是對下一步實驗的規則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的實驗更具科學性。

3 設定挑戰,再次嘗試。

師:剛纔,我們在紙上放得最多的是14塊積木,現在大家換張紙重新折,再試一次,比一比哪組小朋友放得最多。

4 教師出示記錄表,提出第二次記錄的要求。

師:兩人一組一張表格。選擇一種方法進行實驗。

——提出記錄的要求,培養記錄的習慣,對實驗很重要。

四、交流

1 細心地用自己的方法對結果進行記錄。

師:把紙的折法記下來,把放積木的結果也記下來。

——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孩子總是希望自己的猜測是對的,一旦發現自己的猜測出錯,往往不願意面對,因此在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科學實事求是的態度。

2 表達自己的實驗結果與發現。

師:你和好朋友在實驗的時候用了什麼方法放了幾塊積木說給我們聽聽。

——在活動中,孩子感受到哪些內容是值得記錄下來的。

活動反思

對孩子而言,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在最直接的體驗中學習,在動手中去發現。在這個活動中。我選擇了生活中最爲常見的材料“紙”和“積木”給孩子進行操作實驗,把有關力的科學轉化爲孩子可親自操作的遊戲,依託幼兒熟悉的、直觀的材料。讓孩子在富有挑戰的活動中感受到生活中那些讓人驚訝的科學現象,努力讓孩子從探究遊戲中感受快樂,獲得智慧。

一、感受

1 感受驚訝。

思考:讓孩子在活動中感受神奇,產生探究慾望和興趣,不斷體會神奇,增加新經驗。

策略:選擇孩子最常用的學習用品紙張和遊戲用品積木進行操作實驗,而結果是讓孩子想象不到的:一張薄薄的紙,經過自己的變形居然能放上那麼多的積木。

2 感受親歷,

思考:鼓勵孩子親歷實驗的過程,感受物體變化帶來的心理體驗。

策略:活動不是一種事先安排、因果必然的過程,而是以遊戲的形式,讓孩子親歷探險探究的過程,體驗成功的感覺。

3 感受興趣。

思考:對孩子來說感受科學的趣味,比“懂得科學”更重要,讓孩子體會實驗是有趣的,像遊戲一樣,從而感到科學的趣味,

策略:觀察自己和同伴的不同實驗結果,激發了孩子的競爭意識,爲了超過同伴而產生繼續實驗的興趣。

二、提煉

1 提煉經驗。

思考:紙張的變化與力的關係,這方面的經驗是孩子所缺乏的,在自然狀態下即使看到也想不到。

策略:讓孩子從最初的自由操作中提取經驗,過渡到與同伴交流經驗,逐漸到進行有_定要求的實驗。在操作中逐漸積累經驗,從而發現實驗結果的神奇。

2 提煉習慣,

思考:成功來源於好的習慣,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爲幼兒入小學後的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策略:將活動設計成具有挑戰的遊戲,透過遊戲規則的要求。提出科學實驗中的習慣要求,爲大班孩子的繼續成長打下基礎。

《神奇的紙》教案11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二年級上冊《材料》單元的第4課。本課教學以紙爲載體,透過改造一張紙,比較和體驗紙改造前後性能的變化,交流紙的這種變化在生活中的應用等,激發學生繼續改造材料、發現材料性能的探究慾望。

本課教材包括以下幾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承接第3課的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原有認知經驗說說普通紙的特點,引發學生思考有什麼辦法讓紙具有更多的本領。第二部分——探索,用“摺疊”這種改造方法,引領學生用對比觀察的方法研究紙被改造後性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其中比較觀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比較彈力)、放一放(比較承載力)、摸一摸(比較隔熱能力)。第三部分——研討,紙改造後性能的變化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第四部分——拓展,引導學生在一張紙上刷食用油,然後探究這張紙具有的全新功能。

學生分析

基於上一課的學習,二年級學生對於紙已非常熟悉,但卻很少有學生對紙進行過更細緻的觀察與思考,即對紙的認識較爲單一。在動手能力方面,與一年級相比已有明顯進步,但在摺紙方面還略顯不足,需要教師進行示範或觀看微視頻後才能折出符合實驗要求的瓦楞狀紙。

基於低學段學生注意力保持時間較短的原因,探索環節的三個活動需要教師有效組織,提升小組探究活動的效果。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材料經過加工、改造、優化後其性能會發生改變。

2.材料性能改變或優化後可以用來製作符合一定功能需要的物品。

科學探究目標

1.在教師指導下對普通的紙進行簡單加工與改進,比較材料在改變前後的變化。

2.在教師指導下,能用語言描述紙在摺疊前後的變化。

科學態度目標

1.發展加工、改造材料的興趣。

2.在教師指導下,嘗試多角度、多方式認識材料。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瞭解材料會隨着人類的需要而不斷改進。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領學生對比感受兩種形狀的紙的差異。

難點:引領學生用準確的語言描述兩種形狀紙的特點。

教學準備

爲學生準備:普通的紙、訂書機、杯子、熱水、刷子、食用油、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師準備:瓦楞紙箱、瓦楞紙杯、瓦楞紙杯套、防腐木、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基於觀察,交流紙的特點。

紙在我們學習、生活中具有多種。這是一張非常常見的白紙,說一說,這張紙具有什麼特點?

預設:白色、很薄、輕等。

2.基於紙的特點,交流紙的用途。

生活中我們可以用紙來做什麼?

預設:寫字、畫畫、摺紙、手工……

3.基於現有特點,引發對紙的暢想。

我們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它具有更多神奇的本領呢?

設計意圖:透過幾個小問題引領學生分析紙的特點、交流紙的作用,引發對紙的特點及其用途的思考,爲後續的探究學習做好鋪墊。

二、探索

(一)明確改造紙的方法

1.交流改造紙的方法。

請同學們大膽思考,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加工、改造一張白紙?

預設:摺疊、染色、刷油……

2.明確改造紙的方法。

今天我們就用摺疊的方法改造白紙,看看改造後的白紙會有哪些新的功能。

設計意圖:對紙改造的案例對於學生來講其實並不陌生,比如包漢堡包的紙,套在豆漿杯外的紙套,快遞包裝箱等。本環節透過讓學生回顧思考如何改造一張紙使它具有新的功能,使學生開始關注紙的特點。此過程在提升學生參與廣度的同時又促進學生思考的深入。

(二)探究改變形狀後紙的新功能

1.摺紙。

(1)教師示範摺疊方法(或播放微視頻),明確注意事項。

(2)學生摺紙。

設計意圖:透過示範和指導,引導學生折出符合實驗要求、便於實驗操作的瓦楞狀紙,爲接下來的活動做鋪墊。

2.觀察中發現紙的新特點。

(1)(教師拿着摺好的紙)請仔細看一看(教師示範從不同角度觀看),這張白紙經過摺疊後與原來的白紙相比有了哪些新的變化?

預設:學生回答紙的形狀發生了變化或紙的寬度發生了變化。

(2)我們將這種形狀稱之爲瓦楞狀,摺疊出來的紙就叫瓦楞紙。

設計意圖: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瓦楞狀紙的特點,豐富學生對瓦楞狀紙形狀的認識,同時又爲後面活動中仔細觀察、詳細描述做示範。

3.實踐中發現紙的新功能。

瓦楞狀紙都具有哪些全新的功能和神奇的本領呢?讓我們透過動手做實驗去尋找它的新功能。

(1)任務介紹。

按一按:將白紙與瓦楞狀紙分別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輕輕按一按白紙和瓦楞狀紙,認真體驗手心的感覺,將感受記錄在活動手冊表格內。

放一放:取兩本字典(或厚一些的書或其他等高的物品)以間隔一定的距離平放在桌面上,先將一張白紙放在兩本字典上,接着由輕到重將物體(可以選擇身邊輕重不同的物體,如回形針、橡皮)放在紙的正中間,看紙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體。測完白紙後,再去測瓦楞狀紙能承受多少重量。

摸一摸:領取一杯熱水,用白紙貼着杯子感受冷熱程度;換用瓦楞狀紙,再次感受冷熱程度,並對比有什麼區別。(此處提醒學生留意不要打翻水杯,小心熱水燙手)

設計意圖:二年級學生在動手操作活動中很容易出現不規範操作的情況,而透過示範指導引領學生認識規範操作的細節,明確實驗中的注意事項,實現了對學生操作技能、精確意識的培養。

(2)明確要求。

邊做邊完成記錄表,同時將自己其他方面的發現及時與組內同學進行交流分享。

注意事項:

●實驗要一步一步做,不要急於求成。

●仔細觀察、感受,有什麼發現就記錄什麼。

●與同學交流要輕聲。

●在“摸一摸”環節,小心別燙傷自己,別燙傷同學。

(3)學生活動。

教師適時介入指導、評價,引領學生有序開展實驗活動。

設計意圖:透過交流引領學生明確實驗注意事項,幫助學生形成對實驗活動的正確認識,爲有效觀察做鋪墊。在觀察活動中,如有個別學生未能有效開展對瓦楞狀紙的觀察,教師要適當介入指導,避免這部分學生“遊離”於活動之外。

三、研討

(一)摺疊前後紙有什麼變化

1.出示班級記錄表。

透過剛纔的觀察活動,相信同學們對於紙經過摺疊變成瓦楞狀紙後的變化有了更多的認識,接下來一起分享我們的發現。

2.學生彙報,教師記錄。

學生先彙報記錄表上已有的選項,接着再補充其他的發現。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在交流研討活動中整合對瓦楞狀紙零散的認識,從而形成較爲完整的認識。

(二)瓦楞狀紙的應用

1.觀察紙箱中的瓦楞狀紙。

白紙透過摺疊變成瓦楞狀紙後與摺疊前有了很多新的功能。在生活中,老師發現瓦楞狀紙有很多的應用之處。(下發小紙箱)請仔細看這個紙箱,你能找到裏面的瓦楞狀紙嗎?

2.學生觀察並上臺展示自己的發現。

3.引領學生思考:用瓦楞狀紙做紙箱有什麼優點?

預設:瓦楞狀紙能承受更重的重量,能使紙箱變得更加堅固。

4.引領拓展。

在生活中,人們還將瓦楞狀紙的特點應用在杯墊、杯套製作中(出示圖片)。

設計意圖:學生經歷尋找物品中的瓦楞狀紙,分析物品運用了瓦楞狀紙的什麼特性,描述這個特徵會使物品具有什麼優點,從而使學生從全新角度認識到材料特點決定材料用途。

四、拓展

今天,我們將紙改變了形狀,發現紙產生了這麼多新的功能。試想一下,若我們在紙的表面刷上一層油做成油紙,然後分別在普通紙、油紙上不斷滴水,又會有哪些新的情況(圖文介紹)?請同學們課後做一做,將自己的發現記錄在活動手冊上。

設計意圖:透過佈置課後拓展性科學實踐任務,將科學實踐引向課外。這樣將鞏固學生的探究方法、豐富學生對紙這一材料的認識以及探索新材料的興趣。

板書設計

神奇的紙

光滑、硬硬的、不能彈回來不光滑、軟軟的、能彈回

最多能放3個回形針能放好多盒回形針

不能支撐物體支撐能力好

不能隔熱能隔熱

《神奇的紙》教案12

活動目標:

1.瞭解莫比烏斯圈的特徵,探索莫比烏斯圈的神奇變化。

2.能製作莫比烏斯圈,並能大膽進行猜想和嘗試記錄。

3.體驗莫比烏斯圈給生活帶來的便捷。

活動準備:

紙條、紙圈、剪刀、固體膠、課件、記錄表、記號筆。

活動過程:

一、激趣

以手指遊戲引入紙圈。(教師用食指和大拇指變化出一個圈、兩個圈、許多圈匯入課題--紙圈。

1.出示紙條,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師紙條也想變成圈,你們能不能幫助紙條變出圈?鼓勵用多種方法,可以跟別人的不一樣等。)

2.幼兒嘗試做紙圈。(幼兒做出的紙圈都一樣)

3.教師以魔術的形式展示莫比烏斯圈的神奇變化,引起幼兒的興趣。

二、設疑

1.幼兒第一次嘗試剪圈,讓幼兒體會挫折,激發幼兒的求知慾及探索精神。

2.畫線對比

教師提出要求:在兩個圈上分別畫線,從接頭處開始畫,到起點處結束,可以在裏面畫也可以在外面畫。可以兩人合作,一個人轉圈,一個人畫線。

師:你的線畫好了嗎?你發現了什麼祕密?普通圈的線只畫了一個面就連了起來,但是莫比烏斯圈的線特別長,畫過了紅顏色的一側又到了藍顏色的一側,最終又回到了原來的出發點。

結合PPT總結出莫比烏斯圈的第一個特徵:普通圈有2條邊2個面,莫比烏斯圈只有1條邊1個面。

3.實驗總結出莫比烏斯圈的第二個特點:沿線剪開普通圈,變成一樣大的兩個圈,莫比烏斯圈變成有兩個接口的大圈。

4.嘗試自己製作莫比烏斯圈。教師小結:把紙條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個這樣的圈。咱們做的這個圈啊,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呢,叫做莫比烏斯圈。是德國科學家莫比烏斯在1858年發現的。人們爲了紀念他就給這個圈取名爲莫比烏斯圈。

三、探索

沿着莫比烏斯圈的二等分線剪開和三等分線剪開會有神奇的結果。出示記錄單:

1.出示課件,教師講解記錄單。

2.猜測普通的圈沿剪線剪開會怎麼樣。(記錄)

老師示範剪法。

幼兒嘗試剪普通的圈。

3.幼兒猜測莫比烏斯圈沿着這條線剪開會怎麼樣。教師和幼兒一起記錄。

(1)幼兒自己剪剪看看。

(2)請幼兒講述操作結果。看一下,現在的莫比烏斯圈有幾個接口?

(3)它的結果跟你猜的一樣嗎?

(4)教師小結:一個麥比烏斯圈沿着中間的線剪開就會變成一個更大的而且有了兩個接口的麥比烏斯圈。

4.教師出示畫有兩條線的麥比烏斯圈。

(1)幼兒猜測,教師和幼兒一起記錄。

(2)幼兒剪剪看看。教師指導。

(3)幼兒講述結果。

(4)小結:今天我們的小朋友也做了一回小科學家。發現了莫比烏斯圈的很多祕密,知道畫有一條線的莫比烏斯圈剪開後會變成一個更大的莫比烏斯圈。畫有兩條線的莫比烏斯圈剪開後變成了一個大一個小兩個套在一起的莫比烏斯圈。

四、拓展

1.觀看課件瞭解莫比烏斯圈在生活中的應用。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神奇的莫比烏斯圈,莫比烏斯圈不光好玩還很有用呢,你知道它有什麼用嗎?(幼兒自由發表意見)

其實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藏着許多莫比烏斯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出示課件)

立交橋:避免行人車輛的擁擠。

過山車:更加刺激好玩。

傳送帶:減少反覆的摩擦工作,增加傳送距離和麪積......

2.觀看課件瞭解莫比烏斯圈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

原來莫比烏斯圈不僅給生活帶來了方便,藝術家和建築設計師還利用它來美化我們的生活(繼續展示PPT)。

5.延伸

瞧,老師這裏還爲小朋友準備了畫有三條線和四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呢。你知道沿着他們剪開會變成什麼樣嗎?

活動反思:

本課是二年級上冊《材料》單元的第4課。本課教學以紙爲載體,透過改變一張紙,比較和體驗紙改變前後性能的變化,交流紙的這種變化在生活中的應用等,激發學生繼續改變材料、發現材料性能的探究慾望。

根據教材,我把本課分爲幾板塊:

第一板塊——聚焦,承接第3課的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原有認知經驗說說普通紙的特點,引發學生思考有什麼辦法讓紙具有更多的本領。

第二板塊——探索,探索又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明確改造紙的方法,先交流改變紙的方法,再明確本節課探究的改變紙的方法。第二部分,用“折一折”這種改變方法,引領學生用對比觀察的方法研究紙被改變後形狀、性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先在觀察中發現紙的新變化,透過觀察兩種紙的側面,發現普通紙和瓦楞狀的紙分別是一字形和波浪形。在實踐中發現紙的新功能,其中比較觀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將白紙與瓦楞狀紙分別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輕輕按一按白紙和瓦楞狀紙,認真體驗手心的感覺,比較彈力)、放一放(取兩個盒子,中間隔開一定的距離距離平放在桌面上,先將普通的白紙放在兩個盒子上,接着由輕到重將物體(回形針、鉛筆、文具盒)放在紙的正中間,看紙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體。測完白紙後,再去測瓦楞狀紙能承受多重的物體。一邊實驗一邊記錄,比較承載力)、摸一摸(用普通紙貼着裝有熱水的杯子感受冷熱程度;換用瓦楞狀紙,再次感受冷熱程度,比一比有什麼不一樣,比較隔熱能力)。

第三板塊——研討,紙改變後性能的變化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第四板塊——拓展,引導學生在紙上用刷油的方法改變一張紙,然後探究這張紙具有的全新功能。

在授課過程中,我還發現了一下幾個問題:

在說一說紙的特點時,學生能夠說出紙的顏色、形狀、易摺疊,但是學生會鑽形狀這個牛角尖,不斷說出:長方形、有四個角、有四條邊等等,還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說出紙容易破、遇水會溼、紙的厚薄等等。

按一按這一板塊,學生通常不能直接說出有彈性,能彈回,他們最多說到的就是:刺刺的、有一棱一棱、不能直接接觸桌面……要說有彈性,能彈回還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折瓦楞狀的紙不是難事,但是學生自主摺紙,會有橫豎兩種折法,在放一放這一部分,兩種折法會對紙的承重能力有影響。

與教材配套的學生活動手冊中,放一放瓦楞狀紙和普通紙分爲“能支撐”和“不能支撐”兩種,但是我認爲這樣劃分不太準確,普通紙依舊能支撐像回形針那樣的較輕物體,瓦楞紙上放過重的物體也不能支撐,因此我在授課時,把能不能支撐改爲“能支撐較重物體”和“能支撐較輕物體”,讓學生分別用回形針、鉛筆、文具盒來嘗試,較輕的回形針能夠被普通紙支撐,瓦楞狀紙能夠支撐回形針、鉛筆,鉛筆盒不太重時能夠被瓦楞狀紙支撐,過重的鉛筆盒則不能被支撐。學會能夠透過這三種材料感受到普通紙和瓦楞紙的不同。

第一次用低年級以及新教材開課,我在試上的時候發現引導學生回答,實驗準備等等所花費的時間較多,整節課較爲倉促。因此在第二次上時,我把折瓦楞狀紙以及實驗材料準備都放在課前,由於第二個班的學生能很快的說出紙的特點以及瓦楞狀紙,整節課最後多餘了一點時間,我用來和學生一起進一步探究瓦楞狀的紙。

在給低年級授課過程中,我認爲我對學生的還是瞭解較少,對於不同的班級用不同的教學方式的調整而不夠靈活,路漫漫其修遠兮,作爲新教師,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

《神奇的紙》教案13

【活動目標】

1、能嘗試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序的操作,體驗操作的樂趣。

2、積極探索紙的不同變化與承受圖書的重量的關係。

3、學習觀察、比較的方法,培養探究精神。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書若干、打印紙、瓦楞紙。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匯入

1、老師:老師想用這張紙將一支筆托起,可是總是做不到(教師演示),你願意幫我想個好方法嗎?(願意)好,請你們馬上去試一試!

2、幼兒操作(請你們放下手中的紙和筆,回到位子上做好)

3、剛纔你們替我想到辦法了嗎?(請2-3個孩子示範)

4、幼兒先試,教師問:你是怎麼把筆托起來的?(折,卷)還有不一樣的方法嗎?

5、師:沈老師有疑問了,爲什麼這張白紙着過,捲過之後,就可以把筆托起來呢?(折,卷之後)

a、你們的意思我明白了,白紙着過,捲過之後,它的形狀發生了改變,對麼?

b、那你們知道麼,紙的形狀變化之後,它的力氣也會發生變化?怎麼變化呢?我們給他的力氣取歌好聽的名字,叫承受力。

(原來,我們透過折,卷,改變了紙的形狀,就增加了紙的承受力,也就托起了這支筆)

二、探索紙的形狀與承受圖書重量的關係(正方形紙筒、三角形紙筒、圓柱形紙筒)

1、瞧!沈老師用你們剛纔教我的方法,折出了三種形狀的紙筒,你們認識他們麼?這是什麼形狀?

(三角形紙筒、正方形紙筒、圓柱形紙筒)逐個介紹。

2、看,我這裏還有什麼?(一本書)

3、我將這本書分別放在這三個紙筒上,你覺得會發生什麼?

(a)承受住了(可是我的書,又厚又重,它們又輕又薄,會承受得住麼)

(b)承受不住

4、到底能不能承受住,讓我先來試一試吧。

(a)我先試三角形紙筒,我用雙手拿住書的兩邊,拿平了,輕輕的放在上面,然後把手慢慢的鬆開,看,三角形紙筒怎樣了?(承受住了)

(b)我再來試正方形紙筒,我也像剛纔那樣,雙手……,怎麼樣啊?

(c)最後一個圓形紙筒,你覺得它能承受得住嗎?我請一個小朋友上來替我試一試。(大家一起規範動作)

5、咦,原來這三種不同形狀的紙筒,都能承受住一本書的重量。

6、可是,這三個紙筒寶寶不高興了,不服氣!想一教高下,一定要比出誰的承受力最大!怎麼辦呢?(比賽)怎麼比?

7、幼兒回答(將書一本一本的放上去,放得最多,並且沒有倒下的紙筒寶寶就是大力士)

(a)怎麼放?

(b)如果放到X本,它突然倒了,那它承受住了幾本書呢?這個方法真好!

(c)(記錄表)我還爲你們準備一張記錄表,表上的三個圖形分別代表了三個紙筒,三、正、圓。

8、清楚了嗎?好!那在比賽前,我們來猜想一下,你覺得誰會是最後的獲勝者?

9、請你拿出準備好的貼紙,到我的黑板前,找到你覺得會獲勝的紙筒寶寶,將貼紙貼在它旁邊的空格上。

10、根據投票我發現大部分小朋友覺得XXX紙筒會獲勝!那比賽結果到底會怎樣呢?還是要你們動手去做一做。

11、聽清要求,四個小朋友一組,兩個人操作,兩個人記錄。

三、統計表格,發現圓柱形紙筒托住的書本最多。(圓柱形紙筒是大力士)

1、幼兒操作,並進行記錄。(好,放下手中的東西,拿好記錄表,回到位子上!)

2、孩子們,剛纔比賽的結果如何?

3、原來,圓柱形紙筒的承受力最大。

4、在我們的生活中,你有見過圓柱形的物體嗎?(3-4的幼兒回答)

5、我帶來了幾張圖片,你能找出途中的圓柱形嗎?

四、不同材質的圓柱形紙筒與承受力的關係。

1、好!我這兒還有一個圓柱形紙筒,請你們觀察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a)看:顏色一樣,高度一樣,一樣大小,厚度不一樣。

(b)摸:厚度不一樣。

2、請問這兩個紙筒誰的承受力更大呢?我也請你按照表格的順序去試一試。

3、剛纔你們操作的時候發現了什麼?

4、厚的紙筒,承受力大。

5、原來,紙的厚度不同,承受力也不一樣,越厚的紙,承受力越大。

五、高矮不同的圓柱形紙筒比賽

1、咦!好像有個人想來挑戰我們的獲勝者。看!

2、他們倆有什麼不一樣嗎?

3、一個高,一個矮,厚度呢?(摸一摸)你覺得會挑戰成功麼?

4、分開兩組,分別派一個代表上來操作。

5、原來,矮的圓柱形紙筒比高的圓柱形紙筒的承受力要大。

六、延伸

胖的圓柱形紙筒和瘦的圓柱形紙筒誰的承受力更大呢?讓我回到教室繼續探索吧!

【活動反思】

在活動的過程中,可以看的出來幼兒對紙筒很感興趣,玩的也很開心,成功擴展了孩子們的想象、創造能力。但在活動中也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一開始指導不當,讓小朋友們一起把紙筒套在手上跑,使部分幼兒覺得這樣玩挺有意思的,整節活動就以跑爲主,不想再嘗試別的新玩法,導致結束時還沒有停下腳步。

《神奇的紙》教案14

活動目標:

1、透過多次操作,發現莫比烏斯環的現象。

2、在設疑—猜想—驗證的過程中激發探索慾望,體驗科學操作的樂趣。

3、初步瞭解莫比烏斯環現象在生活中的運用。

活動準備:

紙環若干、紙條、記錄表、剪刀、籮筐、ppt、筆。

活動過程:

一、手指遊戲“變變變”。

師:老師的大拇指和食指想玩“變變變”的遊戲,你們想玩嗎?那我們一起來玩吧,變成一個圓,變成兩個圓。

二、操作嘗試,發現莫比烏斯環現象。

1、幼兒進行第一次無意識嘗試,對比普通紙環與擰一次的紙環的區別。

師: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了一個神祕的禮物,看這是什麼?(紙環)紙環也想玩變變變的遊戲,怎樣把一個紙環變成兩個呢?

師:看,紙環對齊捏一捏,先在中間剪個口,再把剪刀伸進去,咔嚓咔嚓剪到頭。是不是變成兩個紙環了呀?

師:老師幫你們準備了紙環,請你們也來試一試,好嗎?

師:你們是不是都剪出了兩個環?請剪出兩個環的小朋友把手舉高給我看一看,好的,放下。那還有的小朋友剪出來的是怎樣的?你剪出來的環比剛纔的環怎麼樣?(大)請幼兒按照筐上的紙環數送回紙環。咦,爲什麼有的小朋友剪出來的是大圓環,有的剪出來的是兩個小圓環呢?

師:這裏有兩個圓環,就是剛纔小朋友沒剪之前的,看看他們有什麼不一樣?

師小結:原來,沒擰過的指環剪出來的是兩個小環,擰過的圓環會變成一個大環。

2、教師拋出問題,幼兒進行第二次操作對比,驗證擰一次和擰兩次的區別。

師設疑:是不是擰過的指環都會變成一個大環呢?(幼兒猜想)我給你們準備了許多擰過的指環,請你們去選一個指環剪一剪!

師:跟你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你剪出來的是怎樣的?再次把紙環舉起來看一下,你們剪出來的紙環一樣嗎?哪裏不一樣?(有的是大環,有的是兩個相扣的環)請幼兒按照筐上的紙環送回紙環。

師:同樣是擰過的紙環,爲什麼剪出來的不一樣呢?

師:奧祕在哪裏呢?我來擰兩個指環試試。

教師示範擰紙環,(擰一下、擰兩下)請兩名幼兒上前剪紙環。教師記錄表格。

師小結:原來紙環擰一下剪出來是一個環,擰兩下剪出來的就是兩個相扣的環。

3、教師拋出問題,激發幼兒第三次操作,從而發現莫比烏斯環的現象。

師:剛纔我把紙環擰一下,變成一個大環,擰兩下,變成兩個環,那擰三下、四下呢?(幼兒猜想)真的是這樣嗎?桌上有很多紙條,老師已經在紙條上貼好雙面膠,請每個小朋友拿兩個紙條,分別擰三下、四下,看看剪出來是怎樣的,並把結果記錄在這張表格上。

師小結:我們發現原來紙環擰兩下、三下、四下......最後都變成兩個相扣的環。

三、透過看課件初步瞭解莫比烏斯環現象的歷史和運用。

師:你們覺得這個紙環神奇嗎?(出示課件)很久以前有個偉大的數學家叫莫比烏斯,比我們先發現了這個祕密,人們爲了紀念他,就用他的名字做了紙環名,於是這個神奇的紙環叫做莫比烏斯環。

師:我們生活中有很多莫比烏斯環的運用,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項鍊,餐桌、過山車、克萊因瓶、打印機的色帶、工業傳輸帶等)四、教師再次設疑,進一步激發幼兒科學探索的興趣。

師:請你們回教室以後再想一想,我們今天做的莫比烏斯環還可以有什麼用,好嗎?

《神奇的紙》教案15

設計意圖

紙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見的的物品,對於紙的瞭解和使用幼兒已非常熟悉了。《指南》明確提出,幼兒科學學習要善於利用生活中常見物品,透過觀察、操作等方法,學習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同時科學談及內容應貼近生活經驗,將身邊的事務和常見現象作爲幼兒探究的主要對象和內容,讓幼兒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一張紙給幼兒的直觀印象是有兩面的,但是有沒有隻有一個面的紙或者如何讓一張紙變成一個面,幼兒是難以想象的。本次活動就是讓幼兒用眼和手直觀感受到只有一個面的紙,感受科學的神奇與樂趣。

活動目標

1. 知道紙有兩個面及面的範圍分界;

2. 認識莫比烏斯圈,瞭解其特點,知道如何驗證只有一個面;

3.能思路清晰地按步驟實驗,感受科學實驗的神奇,有崇尚科學的情感。

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一個面的範圍;知道莫比烏斯圈的特點和驗證方法。

解決措施:活動開始時用一張常見的普通紙先介紹紙的面和麪的邊緣,知道筆只能在紙的一個面畫線(筆尖不可離開紙面)。透過驗證並與普通紙圈作對比知道莫比烏斯圈只有一個面。

難點:莫比烏斯圈的製作及對其一面的認識與理解。

解決措施:先製作普通紙圈,再透過觀察和聽老師講解制作好莫比烏斯圈,對莫比烏斯圈有初步的印象,最後在老師的提示下完成製作。

活動準備

材料:寬度爲5釐米左右的紙條(正反面不同色),剪刀,雙面膠,馬克筆

幼兒:大班幼兒具備了本實驗所需的畫直線、粘雙面膠、剪刀使用、認識面等的技能。在思維上已具備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能夠由一個現象推理證明得出一個結論。在意志方面能集中注意地傾聽並根據要求或提示動手操作。

活動過程

一、認識紙的面和邊

1.觀察並說明紙的特徵

師:“請大家觀察紙帶有什麼特點嗎?它有幾條邊緣?幾個面?”

2.提出問題並請幼兒嘗試

師:“用一條線從一面畫到另一面,但是筆尖不能離開紙,你怎麼畫呢?”

師:“是不是每一條線都經過了紙的邊緣?有沒有什麼辦法讓它不經過呢?”

小結:紙有不同顏色的兩個面,剛纔我們畫過了從一面到另一面必須要經過一條邊。

二、發現自己的作品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並找出問題

1. 將紙帶粘貼成圈

幼兒操作將紙帶粘成圈

師:“請用剛纔畫線的方法在紙圈上試一下,筆尖不經過邊緣一直畫會出現什麼結果?有幾個面上有線條?”

師:“老師也來試一下我的紙圈,看看是什麼結果?”

小結:在筆尖不經過邊緣和不離開紙面的情況下沿紙帶劃線,線條的起點和終點剛好遇到一起了,形成了一個圈。線條就只在紙圈的一面出現了而另一面是空白。

2.大膽猜測並驗證

——“大家猜一猜如果用剪刀沿着這條線剪開,會得到什麼?”

三、按步驟製作莫比烏斯圈,透過驗證知道其特點

1.製作莫比烏斯圈

師:“請大家仔細觀察一下我的紙圈和你們的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師:“是什麼原因呢?老師再畫一次,請大家仔細觀察。”

師:“接下來請大家也來做一個,將紙帶一頭翻轉過來,將不同顏色的面粘貼在一起。”

2.觀察並驗證紙帶的特點

師:“再來畫一次試一試,看線的終點能不能回到起點?”

師:“觀察一下線條在紙的哪一面呢?”

師:“現在紙圈有幾個面呢?爲什麼?”

小結:剛纔說過筆尖不經過邊緣只能在紙的一個面畫線,現在我們做出的紙圈用一條線就把紙的所有地方畫完了,說明紙圈就只有一個面,這就叫莫比烏斯圈。

3.用剪刀操作

師:“用剪刀將紙帶繼續像剛纔一樣沿着線再剪一次,看看又能得到什麼?”

師:“剪出來得到了什麼?跟剛纔剪出來有什麼不一樣的?”

四、感受科學的神奇,提出問題,讓幼兒能保持興趣,繼續探索

1.總結

師:“今天我們製作並認識了莫比烏斯圈,它有什麼神奇的地方呢?”

師:“它是將紙帶翻轉一次後粘貼成的圈,我們用筆驗證了它只有一個面,而且將它從中間剪開,得到了一個更大圈。”

2.延伸

師:“我們的莫比烏斯圈還有神奇的地方,大家回去可以將現在的紙圈再剪一次,看看又會出現什麼?”

師:“將一條新的紙帶翻轉兩次後再粘貼成圈,它還是莫比烏斯圈嗎?剪開後又有什麼不一樣呢?請大家回去驗證,發現其中的祕密。”

活動總結

本次活動是生活中常見物品的多種用途的體現,很好地展現了身邊的科學。從活動過程來看,活動環節由易到難,層層鋪墊,從製作到驗證,過程很完整。但是活動環節偏多,有各種突發情況發生的可能,活動時間難以把控。從幼兒表現來看,本次活動需要幼兒動手能力、良好的傾聽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集中使用,對部分幼兒稍有難度。此外,對莫比烏斯圈只有一個面的理解可能有難度。從老師的活動開展情況看,同樣需要良好的邏輯思維、較強的表達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活動中多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部分幼兒需要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