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交際禮儀文書 > 稿件

地震評課稿5篇

稿件1.24W

地震評課稿1

這是一堂競賽講課,在二十九小的大教室中,何智榮老師給我們演示了一堂精彩的語文課。聽了之後,自己的體會很深。下面我就說說我聽了這堂課的感受。作爲一堂精彩的競賽講課,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有很多很多。

地震評課稿5篇

首先,何老師的師範技能很全面,教姿教態很好。無論是板書中的粉筆字,還是朗誦中普通話,都讓我羨慕不已,也暗自慚愧,暗暗下決心,大學我一定要好好把師範技能練好。在整節課中,何老師大力的“揚”自己的普通話,這是他的長處,他把它發揮的淋漓盡致。而且“朗誦”對小學生有很大的作用。何老師不僅自己演示課文的朗誦,而且在每次提問之前,都要求學生把某段或某句話讀一遍,體會作者的感情。這樣不僅可以提高了學生的普通話,而且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了這篇課文,一舉兩得。據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表達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聲音+7%的言詞。教師課堂上的教態應該是明朗、快活、莊重,富有感染力。儀表端莊,舉止從容,態度熱情,熱愛學生,師生情感交融。在整堂課上,何老師在講臺上很從容,淡淡透出一份自信與教學熱情,整個課堂,他控制得自如灑脫。總之,何老師的基本功很紮實。

其次,何老師很注重引導學生思考,鍛鍊學生自我思考的能力。在整堂課中,他都是以學生爲主的,很多時候都是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的思考,在我記錄的筆記中,何老師從一開始到課堂結束,每個環節都有提問學生。如“讀書後,爲什麼他們之間是了不起?”“爲什麼不直接說挖了36小時,而是說挖了8小時,16小時,36小時呢?”…….很多類似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學會思考,提倡學生的主導地位,這是一個很好的理念。

再次,何老師的教學手段多樣直觀。對小學生來說,教師的教學手段多樣化通常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整節課上,何老師結合黑板板書和多媒體課件,朗誦和播放視頻等等方法向學生描繪地震悲慘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地震中那堅定而了不起的父愛。老師上課不能只有一種手段,這樣小學生的注意力本身就不強,很容易就分心,但是如果像何老師這樣提問題和多樣的教學手段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整堂課沒有多餘空閒的時間去胡思亂想,這樣,效果會強很多的。

無論是一堂多麼天衣無縫的課堂都好,都會有其不足之處的。這節課也不例外。好的地方很多,但,不足之處也不少。

首先,何老師上課的內容相對小學生來說還是太多了,學生在短短的一節課根本消化不了那麼多的知識。這是一堂表演課,學生們都很配合,把問題都答案背的滾瓜爛熟了,紀律也是好的無話可說,每個學生坐的端端正正的,所以,何老師才得以把課上得那麼充實。從生字詞都段落學習,還包括思想感情總結。但是,在實際的課堂中,學生不會那麼“聰明”,也不會那麼聽話的,一堂課根本教不了學生那麼多內容的,應該重點把握好一點。這樣學生就不會那麼累了。

其次,提問的問題太多了。在上面我認爲提問是一個好的手段,但是,並不是好的就可以濫用。一堂課提幾十個問題,讓人有種喘不過氣的感覺,很壓抑。本身小學生的課堂就要輕鬆活潑,纔能有利於學生的身心發展,符合小學生的天性。

再次,表揚力度不夠,同時表揚方式太過單調。小學老師必須要學會如何正確表揚學生,因爲小學生把老師都當做權威,老師的一個表揚也許會有與衆不同的效果。聽了整堂課,老師提的問題很多,學生回答也很多,但是,總的來說表揚還是很少。回答全面的學生,何老師都只是說一句“很好”而已。其實,何老師可以用一些小禮物用來獎勵學生,或者可以叫全班學生共同鼓勵的方式。總之,在鼓勵的手段還可以多樣化些。

總的來說,這節課還是一堂很成功的語文課。值得我們這些學生好好的學習和思考的。

地震評課稿2

“關注文體,凸顯語用”,無疑對廣大語文教師提出了一個更高層次的要求,由以往的內容解讀向語言運用作了一個巨大的轉變。語文課堂將成爲學生習得方法,不斷實踐的平臺,從而實現學生語文能力的真正提升。

縱觀陳老師執教的《地震中的父與子》

1課題匯入直截了當,讓孩子即刻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不無好處。可瞭解到這些孩子生活的區域,基本是沒有親身經歷過地震,對有關地震的資訊關注度也不高,假如課堂前老師能對地震做一個必要的描述,讓孩子瞭解到地震是一種可怕的自然災害,會造成人員的傷亡,財產的損失,爲之後的課文學習鋪上一個較好的情感基調。

2字詞過關非常紮實,將文中的重點詞、難詞,以及多音字“血”,透過各種讀的方式讓孩子切實印入腦中。

3課文講了什麼內容?講了一件什麼事?是陳老師的第一個語用指導,先讓孩子自己說一說文章的主要內容。充分了解到孩子的答案後,陳老師指出,在寫事的的文章中,可以透過抓住事物的起因、經過、結果的方式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這無疑爲孩子們點亮了一盞明燈。相信學生將來碰到寫事的文章時,會慢慢學着運用這種方法進行正確的歸納與概括。緊接着讓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來加深印象。

4第二個語用指導,即爲從體現父親了不起的句子中,得出語言、動作和外貌描寫的作用。透過這幾個方面,來感受父親的勇敢、偉大、堅持不懈。這對學生學習人物描寫有着很好的推動作用,在自己寫文章時,也會逐漸學着運用各種描寫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意圖。可在之後,陳老師緊緊圍繞着文章中的三句話展開了具體的剖析,讓孩子談感受,領悟父親的情感。假如在這之後能增加一個環節,再找幾個語言、動作、外貌描寫的句子,讓學生區別一下,緊接着在之後圍繞一個話題,比如說描寫母愛偉大的片段,用上今天學習的這三種描寫方法,做一個小練筆,不知效果會不會更好一些。

綜上所述,得體的教態,親切的笑容,悅耳的聲音,樸實的語言,陳老師爲我們展現了一堂精彩的“語用”課堂。

地震評課稿3

9月17日下午第三節課,我們在三樓微格教室聆聽了龔老師執教的《火山和地震》這一課,我感到這節課是一節好課,是一節真真實實的、對於我們每個科學老師來說確確實實能起到示範作用的科學課。

首先我來說說龔老師吧,龔老師教態自然、大方,語言親切、流暢,板書工整、有條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有條不紊,教學基本功紮實。

其次,在本節課中,龔老師充分運用多媒體 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火山和地震現象,離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龔老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把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於一體的多媒體教學替代抽象、枯燥的課本,以解決無法跨越的時空限制,將宏觀的地球濃縮進教室;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眼前;把複雜的地殼運動、變得集中、具體和形象,這樣,激發了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再次,龔老師採用了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動手實驗等形式,不但使學生對火山噴發和地震現象的成因從表象認識建立到概念的高度,而且使學生在觀察、合作交流、整理資訊、科學實踐、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兩個細節要注意:

1、酒精燈加熱的方法要指導一下。

2、大屏幕上的課題“火山與地震”,應爲“火山和地震”。

地震評課稿4

一、評五年品德與社會《地震》一課

首先感謝孫老師帶給我們這樣一節精彩的課,接下來我們就孫老師的這節課談一談自己的粗淺的認識,與在座的老師共同探討,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首先我先來談一談,孫老師執教的這節《地震》課在三個方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要體現在教材處理上準確、靈活,目標實施過程體現三維性,課堂評價交流有針對性。

大家都知道品德課教材上的內容並不多,有時候1課時的教材只有一、兩頁,而且大部分都是圖片或表格等,創造性的使用教材、開發教材是品德課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但這一切都要基於教學的對象――學生。這位老師的做法就非常值得我學習,如:孫老師把教材中唐山地震的內容靈活地改成學生非常熟悉的汶川地震。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既貫徹了教材編者的意圖,又能結合學生認知水平和生活體驗。抓住了學生的認知起點,透過教學過程的建構,學生又把學生的知識內化爲自己的知識,並形成了新的技能,很好的實現了教學目標。

說到教學目標,我覺得孫老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貫徹了教學目標,體現了三維性,首先在地震內容介紹講解處體現了目標中的知識目標,

對於抗震自救的能力培養上,利用了四個場景,讓學生理解在不同場合應該怎樣進行自救,應該注意什麼。體現了能力目標。

對於學生自救中團結協作方面體現了情感目標。三維目標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使這堂課的幾個活動形成了教育的合力,共同完成了以學生的品德教育,學生的教育不是老師灌進去的,而是在活動中自己體會到的,這樣纔會終生不忘。

此外這節課的課堂評價也是一個亮點,教師的評價交流有針對性。老師在與學生真誠的對話中,對學生進行了真誠的對話。但如果在評價上多加一些學生間的評價就更好了。

剛纔王老師的觀點我非常贊同,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談我對本節課的看法:孫老師執教的《地震》一課,是一節比較成功的品德與社會課。首先在選材上,孫老師擁有過人的生活智慧,她在衆多的自然災害中選取了全國人民都在關注的地震這一自然災害作爲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其次孫老師因時制宜開發課程資源,演繹課堂精彩。孫老師尊重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大膽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巧妙的用學生熟悉並關注的汶川地震代替了教材中的1974年唐山地震,把學生熟悉的社會生活,已有的心靈體驗,現實中所聽到的看到的接觸到的一切變爲品德課最有實效性的課程資源。如5月19日全國人民爲汶川地震中遇難的人們默哀,汶川地震前後風景等的對比等。最後孫老師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透過看動畫短片,小組合作討論在不同的地方遇到地震該怎樣自救等方式教會學生在地震來時如何自救,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在這裏還有一點想和大家共同探討:那就是我在教學這一內容時,還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假如現在地震了,我們怎麼做?學生在實際的演練中親自感受,體驗,把書本以及教師教的東西都靈活的運用在實際當中,印象深刻,效果很好。你們看呢?

我區的兩名同志對孫老師的課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我也很贊同,同時我覺得還有兩點,特別值得我學習。

第一、成功溝通。地震的原因、過程等都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如果只是教師的講解一定枯燥無味,孫老師藉助視頻、圖片再加上自己的講解,學生比較容易接受,拉近彼此的距離,另外在講解的過程中。孫老師能不斷的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意願。

第二、小組合作學習是有效的和有序的。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教師能提出明確的目的。同時我們也看到,孫老師給學生的四幅圖片是不同的場景,讓學生自由的選擇,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和空間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學生的觀點在討論中進一步明確。

首先我認爲孫老師所上的這節《地震》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課,這節課有很多值得我學習與借鑑的地方,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孫雪楓老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能夠關注學生、傾聽學生、尊重學生。比如:在放影象時,教師認真的觀看;在學生回答問題時,孫老師能夠注視着每一位回答問題的學生。我想這樣是對學生的一種尊重,在無形中給學生增加一種力量、一份自信、傳遞一種情感——愛,那麼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行爲給其它學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教會學生們學生傾聽、學會尊重,我想這是值得每一位教師學習的。

這節課我認爲課題是較沉重的,教學內容知識性又較強,學生的情調不高。那麼我想爲學生創設愉快、輕鬆的對話空間,會更適合學生的個性發展,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現代教學觀。當教師放完小男孩自救的短片後,我想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自救一定會有很多自己獨到的見解,教師如果在這時給學生一些自由對話的空間,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探討,我想會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整節課孫老師的教學設計精巧細緻,充滿了沉重而又激情的演繹,讓凝固的教材文字演化成了靈動的課堂。

本節課的亮點就在於孫老師能圍繞汶川地震這一教學情境貫穿教學始終。首先能從學生了解的汶川地震入手匯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當“放默哀視頻”時,不僅給學生帶到那種沉痛的時刻,而且也給在座的我們教師帶到那種爲四川死難者哀悼的一刻。接着教師透過播放錄像、圖片讓學生了解地震形成的原因,從而使抽象的知識更加直觀、形象,便於學生了解掌握。然後教師出示了兩張汶川地震倖存者的圖片,匯入地震自救方法,爲了讓學生更好得了解自救方法,教師播放一個短片,中途設下懸念,發散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猜測短片中小主人公,能逃到那去。答案揭曉時教師又透過警察這個卡通人物讓向學生詳細的介紹地震自救的'方法。在小學生了解方法後,教師又趁勝追擊,巧妙的設計了“四個場景”讓學生小組討論“如果你在這樣幾個環境中發生地震怎麼辦”,因勢利導,從而教育學生掌握自救方法。整堂課教學環節環相扣,連貫自如,富有層次性。

在地震自救這一環節上,我想在上的時候能不能讓學生再講講有關水災、火災等災害自救的方法,這樣不僅增強師生防災的意識,而且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各種自救和互救的方法,這樣處理效果是否能更好一些呢?

前面幾位老師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孫老師執教的《地震》一課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那麼我也來說一說我一點不成熟的看法,我覺得孫老師這節課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課例,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我們的品德與社會課這門課程的主旨就是在於在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讓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那本節課孫老師設計的教學環節中,從認識地震的形成原因,到掌握地震前兆的知識,再到地震發生時學生如何自救,互助,互救。無不表現孩子們從認識自然,參與社會,並在此基礎上適應社會,改造社會的過程。這充分證明了孫老師尤爲重視個體社會性的發展。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最後一個環節中,歌曲《生離死別》下面許多老師也爲之感動,那爲什麼老師不抓住這個契機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呢?應該讓學生化悲痛爲力量,珍視生命,熱愛生命。如果說我們的教師能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課堂上,生活中,社會中感受到愛並形成責任,且常此以往形成良好的品德,那麼我們的品德課就是成功的。

最後,我們感謝市區各級領導給我們搭建一個互動交流的平臺,感謝孫老師爲我們提供這節精彩的課例,我們只是針對這節課談一點初淺的看法和認識,有不妥之處還請各位同仁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地震評課稿5

《地震中的父與子》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不顧自己的生死,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墟中救出了兒子和兒子同學的故事,譜寫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頌歌。整篇文章字裏行間充滿着濃濃的父愛,所以我在教學中,力圖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走進文字,與文字、作者進行心靈對話,在品讀中,珍視學生獨特體驗,感受信任的力量,父愛的偉大,讓課堂充盈着人性的光輝,流溢着生命的色彩!

1、濃濃的父愛情滿課堂:

這篇課文讀了讓人感動,大地震悲情的發生卻有了喜劇性、奇蹟般的結局,儘管過程固然艱辛,讓人不禁爲故事中父親爲救兒子飽含那深沉的愛折服。牛老師在教學設計時,緊緊把握了課文內容的這條情感主線,在教學過程中,抓住課文中最能體現父愛之情的精彩描寫有層次、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走進父親,以情體會父愛之情,以心感受父愛之心。一堂課的教與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一遍遍深情的朗讀在教室裏迴盪,“爲了找到兒子,他不顧別人的勸阻,8小時過去了,就在挖的時候,會發生了什麼事情?”……一次次讀文後的想象、感悟在學生心中盪漾,整個課堂是真情是父愛。

2、讀出感受而不是致力於分析:

以往的教學中,很容易走進分析的誤區,爲了瞭解父親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總要把父親的行爲掰開來不厭其煩地分析,致使課文內容支離破碎。在本課教學中,從課文的整體入手,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品讀文句,以讀促思。課堂回放:師:“沒人再來阻擋他”。同學們把這句話讀一讀。你讀懂了什麼?(生:我知道了有人曾經來勸阻過他。)(生:好心人,消防隊長,警察)師:他們是怎麼說的呢?我請三個同學分別來讀一讀他們的話師:父親是怎麼說的,怎麼做的呢?我再請幾個同學來讀一讀(有感情朗讀)師:面對所有人的勸阻,父親只回答:誰願意幫助我?你是不是來幫助我?你是不是來幫助我?上面的過程教師關注了文字,從“8小時”回到前文,回到地震險情發生後,父親不顧衆人的勸解與阻攔在廢墟里不停地挖掘的情景中,學生透過讀衆人勸解的語言,品味到父親的堅韌,學生透過讀父親的同一句話“誰願意幫助我?你是不是來幫助我?你是不是來幫助我?”感悟到父親的執着,這裏沒有分析,沒有過多地講解,只有讀。如果這部分學生讀得充分一些,課堂效果會更好。

3、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關注文字的語言現象

從匯入到學文,授課教師都十分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如開課伊始,牛老師和學生聊:“說到地震兩個字,你會想到什麼?”然後看圖片談感受。在教學進程中,老師關注文字的語言現象,能夠抓住語言文字進行訓練,尤其在指導朗讀時,把課文的段落改成詩歌的形式,讓學生感情朗讀,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

標籤:地震 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