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交際禮儀文書 > 稿件

《荷花》評課稿

稿件1.93W

《荷花》是著名作家葉聖陶所作的一篇散文,本文描寫了夏日公園裏一池荷花盛開時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與荷花融爲一體的感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荷花》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荷花》評課稿

《荷花》評課稿 篇1

一、匯入課文,交流收集的文字資料或圖片。

師:導語:同學們,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曾經寫過這樣一首很美的詩(出示古詩《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畫面文字課件)大家想讀嗎?(學生自由讀)好!盡情地讀吧!看看這首詩中描繪的是什麼美景?(讀、交流、板書:荷花)

師:(出示荷花國畫的課件)同學們,這就是詩人所吟誦的荷花!那,你對荷花了解多少呢?

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課前老師請同學們預習課文並收集了有關荷花的資料,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嗎?誰第一個來?

生彙報。老師詢問資料來歷,並適時鼓勵。適時展示圖畫,並指名說說“荷花、荷葉、藕、蓮蓬、蓮子”在什麼地方。

師小結:請教別人、請教書本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上網查資料也是現代人常用的一種快捷的學習方法,很好!)

二、激發興趣,引導學生進一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過渡揭題

師:正是由於荷花非常美麗,所以歷代許多文人墨客都喜歡寫荷花、畫荷花。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也曾寫過荷花,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荷花(讀題)

2、檢查預習

師:對於這篇課文你在課前讀了幾遍?(詢問兩名學生)

評價:很好!(課前是該認真預習!多讀課文也是一種非常好的預習方法。)

3、激發讀書興趣:你想把這篇課文讀給大家聽嗎?自主選擇自然段讀就挑你最喜歡的那個自然段讀!(配合學生所讀的自然段相機出示有關自然段中的生字詞,讀詞)

學習生字詞(課件出示生字詞)

評價讀書情況:剛纔讀課文誰讀得最好?

4、(激發競爭意識讀書)他讀得這麼好,就沒有人能超過他?

師:這麼多的同學都想讀?老師給同學們一次機會,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讀出自己的感受來!(輕聲自由讀、朗讀、同桌合作讀)

(學生初談感受)

三、抓二、三自然段中的重點語句,讓學生入情入景,欣賞荷花的美麗,激起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1、配樂範讀,創設並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師配樂朗讀有關課文,學生閉目體會荷花池的美景)同學們,你們似乎看到了什麼?(學生交流各自想象出的畫面)

師:(課件出示荷花池的畫面)同學們,這裏就是作者所看到的一池的白荷花呢!讓我們一起隨着畫面再來欣賞一番吧!看的時候可以隨意地讚美,可以隨意地做動作。

師:同學們,看到這一池的荷花,聽到你們發自內心的讚美,可見你們顯然都已被荷花迷住了!是啊,真美!

師:就讓我們把描寫白荷花的這兩個自然段再美美地讀一讀吧!隨機出示相關文字(指導有感情地讀、學生自由地有感情地讀課文)

(指導理解內容,手勢演示)師:同學們,剛纔你看到了幾種姿態的白荷花?

生:3種

生:多種

師:它們分別是什麼樣子的?同學們,你們的雙手就能組成一朵朵美麗的荷花,不信,就試試吧!(指名試)師背誦句子

生:(演示或生生合作表演)加強對文字的理解。

師:評價——你們真聰明!

(指點理解“一朵有一朵的姿勢”)同學們,你們都只看到三種姿態的荷花嗎?

師:(指點想象)一池的荷花還會有哪些姿態呢?請根據你的想象同樣用手勢表示出來!(見機指導語言表述)

生評價:哇!這麼多的荷花,真是各有各的姿態!

5、詞語積累(指兩名學生欣賞眼前這手勢演示的一池荷花,詢問:你想用什麼詞語來形容?)生:千姿百態(相機板書)

6、再讀課文,加深感悟師:同學們,讓我們再讀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相信你會有更深的感受!(自由讀、指名讀)

7、指導學生質疑:師:這兩段話你讀懂了嗎?有疑問嗎?(紅線打出句子)

生:“如果把眼前的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什麼意思?

師:讓我們隨着作者的假設就把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你們都看到了什麼?覺得怎麼樣?

小組討論解疑。是啊!這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這畫家是誰?

師:小結——是啊,除了“大自然”這位畫傢俱有這樣的魔力外,還會有誰呢?

指導讀好這句話。

小結指點學習方法:你們真是學習的主人,既能自己提出問題,又能透過讀書、討論解決問題,真是好樣的!

四、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1、深入情境(出示課件)師:荷花真美!讓我們起立,像作者那樣久久地、深情地看着它們!(停頓片刻)

課件(畫面配老師的動情朗讀)“我忽然覺得自己……我是在看荷花呢!”

2、(學生變換角色描述)師:(請學生坐下)同學們,你現在變成誰了?看到或彷彿看到了什麼?

(說話訓練)還有哪些小動物會對你這朵荷花說些什麼?(青蛙……)

3、小結並指導讀書。

生:看到這麼美的荷花,我們不由得像作者一樣,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彷彿自己也變成了一朵美麗的荷花!

師:讓我們再來扮演一下這美麗的花仙子,讀一讀最後兩個自然段!

五、迴歸全文,昇華感情,豐富積累。

師:總結——美的景緻總讓人流連忘返,美的文章總讓人百讀不厭,葉聖陶老先生用一篇不足400字的短小美麗的文章,寫活了一池荷花!字裏行間,流露出了他對荷花的讚歎,對大自然的熱愛!(見機處理:指導學生讀書)

(學生運用課前積累的詩文讚美荷花)同學們,課前你們還積累了許多讚美荷花的詩詞或文章吧?請試着用其中的一些內容來讚美一下這眼前的荷花,行嗎?

六、佈置作業。

師:同學們,課後請你們:

1、繼續閱讀積累讚美荷花的詩詞或文章,利用班隊課開個“賞荷會”。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如果你覺得有更合適的作業,也可以自主選擇完成另外的作業,還可以將你認爲很有價值的作業推薦給老師或同學!

聽課反思

本節課,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改革,以新理念爲指導,教學中注重激發學生自主創新的學習積極性,注重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進行學習,注重藉助多媒體進行合理情境的創設,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從而學好語文。

1、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學習的過程應是學生認知逐步提高的過程。綜觀這一節課,我們不難發現其中有許多體現學生認知循序漸進,逐級上升的點。比如:在設計讀書環節時首先是讀通,其次是讀懂;再次是讀好;最後要求嘗試背誦。要求逐層提高,學生的學習逐步深入。

2、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新課程標準還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們不難看出課堂上教者在“導而弗牽”這一尺度的把握上還是處理得比較適度的。學生說荷花的姿態三種,教師就順勢引導,以便學生更自主地理解“一朵有一朵的姿態”。

再比如作業的設計:“如果你覺得有更合適的作業,也可以自主選擇完成另外的作業,還可以將你認爲很有價值的作業推薦給老師或同學!”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

3、重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領會

新課程標準還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記得在課的設計過程中,我們對是否讓學生閉目體會荷花的狀態持相反的兩種觀點:即一認爲要;一認爲不要;對此,我們也還曾發生了一些可喜的爭論。最後還是認爲該用,畢竟那是學生個性化領悟語言文字的過程,記得她在上課時,同學們都說出了各自不同的感悟:有的說“荷花太美了”有的說“葉聖陶爺爺寫得太美了”……那是學生多麼好的一個聽讀感悟的心理歷程啊!這一切正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的:“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學生在閉目欣賞的同時,經歷了一次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在學生腦海中反映的再造想象的過程。學生憑藉各自不同的`積累,在不同層次水平上理解了這段文字,想象了這段文字所表現的內容,不僅體現了語文姓“語”這一要求,而且使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過程又成了鍛鍊思維的過程,可謂一舉兩得!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樣一段話也給了我們最好的指導:“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4、重視指導學生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我們深知古人所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和現代教育家所說的“教是爲了不教”都是強調的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回顧這一節課,我們會被這許多看似不經意的語言所打動“課前是該認真預習!多讀課文也是一種非常好的預習方法。”“請教別人、請教書本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上網查資料也是現代人常用的一種快捷的學習方法”“你們真是學習的主人,既能自己提出問題,又能透過讀書、討論解決問題”

《荷花》評課稿 篇2

今天下午聽了李老師給高三學生上的課。這一天,李老師有二節課,這二節課有教師的引導,有學生的鑑賞,最終又用練習夯實了思想,給我的感覺是一次融課堂藝術與教學實效於一體的精彩的授課。育才中學的教學有其獨特之處。這些特點在李老師身上表現得尤爲突出。

剛開始聽課的時候我連李老師針對的是哪個年級段的學生都有點糊塗,因爲他先給了聽課老師一張練習紙,那時我以爲他會上專題練習分析課;後來他讓學生閱讀課文《荷花澱》,我又以爲他針對的是高一或高二年級段的文字閱讀。最後我才發現他採用了以高三文字爲載體,促進學生更好的閱讀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學會思考,找到現代文閱讀的某種路徑。所以,我聽的時候,感覺到了語文課應有的細細閱讀、慢慢欣賞的優雅的學習氛圍,感受到了師生融洽的關係,和諧的課堂環境,有效的預設與自然的生成;同時也感受到了李老師對學生負責,有效面對應試教育的審慎的風格。

鈴聲剛響,李老師擺出了二個要求學生在預習時思考的問題。這二個問題使得教學的內容集中起來,但也給我一種錯覺,我以爲這堂課會比較嚴肅、比較沉重。我知道二個問題可能是二個教學目標,也可能是專題訓練的二個切入點。按照一般上法,無非是讓學生進行篩選、理解、提煉、組織,基本就可以完成接下來的教學工作。但是李老師忽然宕開一筆,插入了《上甘嶺》的主題曲,讓學生了解歌詞展現的家鄉風貌,以及在電影中所處的環節;李老師還和學生一起動情地哼唱這首歌曲,很快學生就進入了情境。我一直認爲“要想對景物描寫有深切的感受,必須近入作品設定的情境”,當我們將自己想象成畫面中的人物時,當我們設身處地的感受時,我們的理解纔會全面,我們才能更具體地捕捉甚至還原人物的狀態、心理,體會作者的意圖。現在的學生很容易把自己看作解題的機器,所以就慢慢地變得缺乏“想象力”“聯想力”了,面對景物描寫,很多學生往往不會先在腦中用再創造的方式使形象浮現出來,形象思維不足的話,一旦碰到閱讀理解就只能答一些粗糙的言辭,甚至可能曲解作者的情思。

在我看來,李老師的課上最有價值的一環就是帶領學生進入情境。我們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種課堂教學中的鋪墊、預熱,這是非常有效的,這樣的環節最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的思維飽滿、情緒豐盈、素養提升。

在電影插曲與《荷花澱》開頭景物描寫位置設計原因的挖掘與產生效果的對比討論中,學生的表現非常踊躍,思維非常活躍,闡述非常精彩;我在下面聽課都被感動了。學生高質量的發言,讓我再一次領略了育才中學讓學生自主學習的風采。李老師上課的藝術感染力很強。在對問題的理解達到一定的飽和度的時候,李老師用極爲凝練的言辭進行了小結。

總的來說,李老師讓學生將視野擴展到自己接觸過的其它生活資源中去,透過對比來深入感受文學作品的價值,這體現了拓展研究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效性。就我聽過的課而言,不少所謂的研究性學習、拓展閱讀,往往是和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相脫離,或者無法自然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第一個問題討論結束後,李老師又順帶解題,闡述了課文標題不叫《白洋澱》,而叫《荷花澱》的原因。這樣的小結形式,給我一種有放有收,水到渠成的感覺。接下來李老師便讓學生探討第二個問題了。

李老師選擇了文字中幾處語言描寫的細節。所選言辭都是很細微的,但確實最能體現作者的獨到匠心。第一個例子,李老師將“標點運用”這個知識點融合在了裏面,看似講標點,實際上解決的問題高於其上。我一直認爲,標點符號的作用應該是“幫助我們看清楚文字的層次”,這一次李老師舉的例子可以使聽者感悟到“標點符號運用的最高境界應該是更好地起到傳情達意的效果”。我本來以爲學生不大可能做出精彩的解答的,但是學生卻答得既快且好,我看這仍然離不開前一個問題的預熱環節的幫助,因爲當時學生已經進入了文字的情境,教師雖然沒點穿,但是學生已經自發地“在具體情境中思考文字的意義了”。因此,事後想想學生答得精彩而準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只不過在針對第二個問題展開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面對的是更爲細微的文字。

在這個環節裏,表面上看,有的例句分析是讓學生關注標點的運用,有的例句分析是讓學生關注擬聲詞、用詞節奏,有的例句分析是讓學生關注潛臺詞;但實際上閱讀指導的落腳點是一致的。李老師用這三處特點各異的文句,讓學生學會根據人物所處的具體情境、具體的背景、前後情節的關聯,深入體會小說中的人物的內心世界。小說閱讀離不開對“人物”“情節”“環境”這三個要素的鑑賞體悟,但是要得到準確的閱讀感受的話,絕對不能將這三個方面孤立起來對待,而要注意到它們之間的相輔相成的關係,在三要素各自的表現、展開的過程中,它們應該存在着相互推動的作用,這種相互間的推動仍然得以進入情境、善於聯想爲基礎。所以,學生在做閱讀理解題的時候,答案是可以逐漸豐滿起來的,要做到讓學生的答案以豐滿的姿態呈現出來,很多時候是離不開教師的循循善誘的。

在第二個問題的探究中,李老師仍然保持了重視課堂藝術性、感染力的風格。拉進文字作者生活軼事,補充“林黛玉進賈府”的對話片段,這些教學環節,同樣有爲深入探討問題預熱的效果,同時起到了拓展對比、觸類旁通的效果。我認爲,拓展不僅要有效,還得注意時間的控制,不能讓它成了課堂的主要成分,最好還能起到調節課堂節奏,使課堂呈現動靜相生的面貌的作用。李老師每一次引入其它素材都是很及時的,很簡約的,也是很有效的,它使得學生知識面有所拓展,理解更爲深刻,也使得課堂更爲生動豐富了。

最後,李老師透過對文字的解讀,引導學生總結了高考時閱讀理解解題時應注意的二個要點,使得學生對於類似的問題有了一個思考的方向。在之後對下發練習的探討中,我看到了學生的良好反應,這裏就不再細說了。

總而言之,用藝術欣賞的眼光,帶着學生享受美文,不知不知覺就幫助學生了解了一些應試時需要具備的解題意識,就是李老師這堂課的主要特色。講究藝術性與實效性的結合,這應該是一種理想的教學模式。

標籤:荷花 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