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交際禮儀文書 > 稿件

小學語文《我是什麼》評課稿2篇

稿件5.54K

小學語文《我是什麼》評課稿1

《我是什麼》這節課是語文二年級教材中的一篇課文。講的是水在不同氣候下的變化。課文淺顯易懂,學生很感興趣。本節課除了讓學生學會要認識和會寫的字之外,還要學生明白一個道理,有些事物是隨着它所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

小學語文《我是什麼》評課稿2篇

在教學本節課時,裴老師教態自然,語言兒童化,非常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與學生交流親切,普通話標準,課堂應變能力強,體現了教師很高的基本功和個人素質。現簡單談談聽課後的感受: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本節課的導課,採用激發學生興趣的方式。老師運用“猜猜我是什麼?”的遊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透過親自去摸,用語言表達自己所摸到東西的特點。課堂上學生積極性高,都想來親自摸摸這個東西是什麼,這時候老師適時的激發:只有勇敢的小朋友,才能摸。這樣同學參與的積極性更高了。這樣的導課不光是學生,就連聽課的老師都覺得想知道這節課到底想幹什麼,從而迫不及待的聽下去。這是本課的一個亮點。

對於整篇課文的處理,裴老師採用了分自然段帶問題來學習的方法,一環扣一環,非常緊湊。過渡自然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學完第一自然段後,老師問:“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知道,水還有哪些變化?”同學異口同聲地說:“想!”這時候老師提出問題,同學們聚精會神的聽。老師說:“請同學們畫出描寫水變化的句子。”過渡自然,要求明確。

二、充分朗讀,感悟文字。

本節課還有一大特點是指導學生朗讀充分。特別是讀那些描寫水變化的句子時,反覆讓學生說,讀,很多學生能不看書說出水的變化來。對於讀的不通順的句子老師也能相機指導,另外多樣的朗讀形式也讓同學們盡頭十足,一節課下來,學生自由地選擇他們所喜歡的來讀,期間,課堂中充滿了想象,充滿童真。他們敢於問,敢於想,敢於說,敢於評。完完全全地走進大自然中,用他們的語言去與大自然說話。他們懂得課文寫的"我在池子裏睡覺,在……,在海洋裏跳舞、唱歌。"中"睡覺"是水平靜的樣子;"散步、奔跑"是水在流動;"跳舞、唱歌"是海水在翻滾及它發出的聲音。

三、自主合作,引導探究。

新課程標準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由封閉的課堂走向開放,強調活性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這堂課的教學,既依託於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由教師的大問題:’我’會變成什麼?如果你是它,你最想變成什麼呢?爲什麼?引出學生對"雲、雨、雪、霜……"的喜愛,而產生了許多的小問題:"漂浮"是什麼意思?什麼是紅袍?我來考考你,那知道雨是怎麼來的嗎?……整堂課以學生的自問自答爲主,教師的點撥、指導,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拉近了學生與文字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融入文字,由感而想,由悟而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儘可能的將“喚醒、點撥、啓發、引導、激勵”留給自己,把“理解、體會、體味、感悟”教給學生,整個學習的過程就是紮紮實實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同時也激活了學生的再造想象,對三種自然現象有了十分真切的感受,並透過極具個性化地朗讀向別人表達或展示出自己的感受。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融、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激發想象和自主朗讀興趣,從而達到理解、領悟、深化的教學目的。這應該就是語文基礎的滲透性教學,就是關注學生語感的能力培養,就是“讀”與“練”的有機整合吧。同時,教師也真正扮演了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達到閱讀教學的目的。

四、有效評價,樹立信心。

在課堂教學中,評價語言是非常重要,它總是伴隨在教學的始終,貫穿於整個課堂,缺乏激勵的課堂就會像一潭死水,毫無生機。而精妙的評價語言就像是催化劑,能使課堂掀起層層波瀾,讓學生思維的火花時刻被點燃,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評價體現在每個環節中。例如:在摸冰塊時,表揚上臺摸的孩子:“你真勇敢!”在讀完生字、學課文時給學生樹立信心:“相信同學們的課文一定會讀得很好!”在小組讀課文時表揚他們:你們讀得可認真了!這些精彩的口頭評價,爲學生樹立了信心,學生學習起來盡頭十足。教師始終以真誠的言語,親切的語調激勵的言辭,有效地調控着整堂課。爲學生創設了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激起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體驗了學習中成功的喜悅。

總之,這節課構思新穎,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把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恰如其分的貫穿到課堂中的每個環節,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思想,值得我們去借鑑。

小學語文《我是什麼》評課稿2

《我是什麼》是一篇擬人的科學短文,以樸實而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周老師以“清新、嚴謹又不失靈動”的教學設計引領孩子們進行了一次“我是什麼”的探尋,整堂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是一節在課題(《以“動筆”爲載體培養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力之研究》)引領下的研究課,教學環節凸顯了課題的研究點,真正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一、引領學生動筆

在“品讀課文”教學環節中,周老師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第1、2自然段時,要求學生邊讀邊圈:我會變成什麼?巡視中關注學生動筆的狀況,及時予以指導、幫助。特別是在交流時,周老師非常關注學生動筆的有效性:

1。方法指導細緻入微。如學生在圈 雲 時,文中是雲字上有引號,像【“雲”】,周老師利用學生的課本展示時提醒道:“這個小朋友圈的好,圈字時不圈邊上的標點。”我們常會發現學生在課本上圈圈劃劃時有些隨心所欲,以致好好的文章被圈劃的一塌糊塗,周老師的提醒會讓學生養成整潔的好習慣。

2。糾錯方式值得提倡。在交流中,有學生在圈 雹子 時,把 小硬球 也圈出來了,周老師沒有簡單地糾正,而是問學生:“雹子、小硬球是兩個嗎?那爲什麼叫小硬球呢?”讓學生進行探究、討論,得出:應該圈 雹子 。繼而周老師又讓學生找找課文中還有沒有像“小硬球”這樣的寫法?與學生一起交流“小水珠、小花朵”表示的是什麼,爲什麼要這麼寫。這樣的教學真的是爲學生的學習力着想,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二、教師示範動筆

在課文第2自然段對於“雲變成雨、雹子、雪花”的教學中,周老師抓三個動詞“落、打、飄”,讓學生到黑板前對應着貼一貼,再說說這麼貼的理由。

生:雪輕輕地,用“飄”;小硬球重重的,用“打”下來;雨是不輕不重的,用“落”。教師順勢說:“這三個詞用得好,我們可以在書上做記號。”教師在電子白板上演示,用“△”,學生學着在書上做記號。教師結合課文內容的理解,發現值得學生動筆的文字亮點,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在模仿中學會學習,這也是課題的研究點之一,使學生的語文學習力逐步得到提升。

整堂課中,周老師的字詞教學獨具匠心,令人眼亮,值得我們好好學習,主要體現在:

一、識字做到“觸類旁通”

如“雹、袍”的學習,周老師在學生正音、會讀、比較不同的基礎上進行拓展:說說帶“包”的字。學生說到:跑、泡、抱,周老師再出示相關的字,並引導學生記憶:有腳就會“跑”,有水就是“泡”……既形象有很生動,對學生的識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類似還有“躁”的學生,也讓學生說說帶“喿”的字,如“操、澡、燥”,並利用偏旁進行兒歌式的記憶。可見,對於識字教學周老師不僅關注學生是否學會,還重視積累、運用,值得我們好好借鑑。

二、詞語做到“層層深入”

如“淹沒、灌溉”的教學,周老師從“淹沒”入手,知道“沒”是多音字,這裏念“mò”,讀準“淹沒”這個詞,然後出示“淹沒莊稼”讓學生讀正確,接着出示文中的句子“我也做過許多壞事,淹沒莊稼,沖毀房屋,給人們帶來災害。”讓學生讀正確。而後,再讓學生觀察“灌溉、淹沒”這四個字,有什麼發現?(跟水有關)這樣的教學真的印證了“一步一個腳印”的理念,促使學生學得紮紮實實,從學會到運用,亦能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

三、辨析做到“教學無痕”

如“飄浮、漂浮”這兩個詞語的辨析和運用在《詞語手冊》上有,課堂上學生講到了“飄浮”一詞,但第一個學生的理解是錯誤的,他說:“樹葉落到水上,就是飄浮。”周老師就引導學生辨析,第二個學生說:“這是在天上飄呀飄呀。”於是,周老師出示了《詞語手冊》中辨析的兩句話讓學生選擇並說明理由。得出:在空中飄,有個“風”,樹葉在水上漂,有個“氵”。周老師適時小結:漢字真豐富,偏旁也會告訴我們……這樣的教學自然、貼切,化有痕爲無痕,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總之,周老師的課明快、節奏感強,帶給學生們的是愉悅和收穫,帶給老師們的是學習和思考。

標籤:語文 評課 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