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交際禮儀文書 > 稿件

大禹治水評課稿

稿件5.13K

大禹治水評課稿1

《大禹治水》是一個傳說故事,講的是大禹爲了治理洪水,爲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制服了洪水的事蹟。全文共有4個自然段,配有兩幅插圖,形象地反映了課文的有關內容,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課文篇幅短小,選材精當,作者從治水艱難和三過家門而不入兩個方面表現了大於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和不顧小家顧大家的獻身精神。

大禹治水評課稿

縱觀王老師的課堂教學我覺得有以下特色:抓住文中一些關鍵詞句,藉助多媒體課件的直觀形象畫面,讓學生充分動口、動腦,展開豐富想象,利用想象來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然後在一次次的朗讀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方法非常巧妙,感受洪水治理後百姓的幸福生活。

下面詳細來談談看法:

一、目標明確

本課王老師的教學目標爲運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詞語。

以第一段爲教學重點,透過提問“氾濫”是什麼意思,透過孩子的回答,再質疑,提出觀看字面,還不足以理解詞意,激發學生去文中找答案。再透過學生找到的句子“大水淹沒了田地,沖毀了房屋。”進行總結,提出用詞語下面的句子去理解詞語的意思,這種方法叫做“聯繫下文”。

由扶到放,第四段中的“疏導”一詞,讓學生小組合作,運用“聯繫下文”的方法說說“疏導”是什麼意思。大部分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能有效地掌握“聯繫下文”方法。

二、教學形式多樣

在理解重點字詞是不僅教授了“聯繫上下文”的理解詞語的方法,還透過課文插圖,讓學生觀察圖中的人們都在做什麼去理解“疏導”一詞的意思。

在理解“安居樂業”一詞時選擇了對比教學,先出示兩幅截然不同的圖片,讓孩子選一選,哪一幅是“安居樂業”的生活。再根據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對比“疏導”一詞,發現兩段一個是用下面的句子解釋詞語意思,一個是用上面的句子理解詞語意思。自然而然地引出“聯繫上文”的方法,並總結爲“聯繫上下文”。

三、學習形式多樣

在學習活動中,有自由朗讀、同桌互讀以及小組合作學習,改變了以往“一對一”的教學,讓課堂上的孩子都動起來,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

四、朗讀不夠充分

本課作爲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孩子剛剛接觸這麼長的課文,同時課文中有非常多的四字詞語,對部分孩子來講有一定難度。老師應給孩子更多地朗讀時間,讓孩子在朗讀中理解,在朗讀中體會。相信這節課會更加完整。

大禹治水評課稿2

前幾天觀看了張老師執教的《大禹治水》課例,看完後,我被張老師瀟灑的教態,富有感染力的體態語所深深吸引了。對於張老師的課堂,我想談五點看法,不對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讀題解題,語文味十足。張老師抓住課題中的動詞“治”字,寫字形,讀課題,擴詞語。巧用同音,引出制服的制,制服的對象——洪水。透過朗讀,初步感知洪水的浩大與兇猛。精巧而實在,語文味很濃。

二、透過朗讀課文,觀看動畫片,引導展開想象,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學生在老師提出的“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問題中,自由發言,個性表達,感受洪水的兇猛及給老百姓帶來的災害——滔滔的洪水淹沒了農田,衝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這是大禹下定決心治水的原因,也是學生認知的'起點。

三、抓住重點語句和數量詞,進行品讀,比如: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透過反覆朗讀和想象,深挖“千、萬、九”等數量詞,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說的辛勞。大禹治理洪水的過程顯得很豐滿。

四、與父比較,體會大禹治水方法的科學,從中感受大禹是一個聰明、機智勇敢、舍小家、顧大家,爲民造福的人。這裏,老師把大禹請進日常的家庭生活,讓學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一位父親的平凡與偉大。

五、在百姓的評價中,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老師展示了一系列圖片,讓學生體會洪水制服後,老百姓過上的安定生活:植樹造林、男耕女織、學堂學習等等,從中體會大禹給人們帶來的幸福生活,大禹治水的故事在老百姓中也“代代相傳”。最後質疑:“禹——大禹”,一個大字,寫出了百姓對他的崇敬之情,寫出了大禹是人們心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