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交際禮儀文書 > 稿件

整理與複習評課稿彙編7篇

稿件1.05W

整理與複習評課稿1

今天聽了二年級兩位老師執教的《整理與複習》公開課,平時公開課都是新授課類型,很少上整理複習課。怎樣上好複習課、練習課呢?由此引發了我對複習課、練習課的思考。下面談談我個人的幾點看法。

1、複習課必須針對知識的重點、學習的難點、學生的弱點,引導學生按一定的標準把有關知識進行整理、分類、綜合,這樣才能搞清楚來龍去脈。教學時應放手讓學生整理知識,形成各異、互助評價,開展爭辨,複習中要允許學生質疑問難。這樣有利於主體性的發揮,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體驗成功,同時也可以培養他們的概括能力。

2、練習題的層次安排要清楚,要能體現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一般先安排基本練習,再安排綜合練習,最後安排思考性較強的拓展題。複習中,從基礎知識入手,緊扣基本訓練,形成熟練的基本技能,同時,還適當加強變式訓練、逆向思維訓練和帶有一定程度的綜合訓練。在練習中,努力透過變式、逆向和綜合訓練來強本固基,發展思維能力,提高複習效率。練習的形式要新穎多樣,要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使學生對練習感興趣。

3、另外,在今天兩堂課的課堂教學中,解決實際問題應讓學生集思廣益(動物園有8只黑鴿子,24只白鴿子,每個窩裏住4只,一共需要多少個窩?教師給予肯定的方法是:8+24=32,32÷4=8,而8÷4=2,24÷4=6,2+6=8這種方法班上沒有出現,老師可以引導:還有不同的算法嗎?

本週三參加了二年級兩位老師執教的《整理與複習》同課異構的教研活動,《整理與複習》這一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回顧與反思所學知識,使之系統化,聽後讓我對複習課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下面就同課異構的兩節課談一些自己聽課後的感受。

1、兩位老師課前準備都比較充分,課堂整體結構的安排、環節的處理、練習的設定始終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進行,教學過程清晰,教態自然大方,不做作。

2、組織練習時,兩位老師都關注到學生的學習方式,採用了學生有趣的練習形式,透過練習提升了學生對本單元知識的掌握水平,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分析的能力。

3、最後一點我認爲兩位老師在講評兩步計算時要讓學生把先算的部分畫橫線並在橫線下面寫好得數,再接着算就不容易出錯,練習十四的第3題的第3小問“你能提出哪些不同的數學問題?”我覺得學生提好問題後要讓學生進一步列式解答更完整。

“同課異構”展示活動,讓我們領略到了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方法,不同的教學策略所產生的不同教學效果,從而促使課堂優勢互補,智慧共享,促進了我們教師專業成長。

今天下午,筆者有幸參加了二年級數學教研組組織的同課異構活動,聽取了兩位老師的“整理與複習”一課。二位老師沉穩大方,精心的課前設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覺得兩位老師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去學習。

1、在進行課堂練習時,兩位老師都能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即年齡小,比較喜歡直觀的認識,讓學生進行自由擺紙片,排順序的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創新的能力。

2、兩位老師在設計上比較合理,層層深入:先簡單回顧本單元知識,然後進行一組數學計算,進而創設一些情境,讓學生在這些情境當中運用乘法知識解決一些生活實際問題。

3、課堂中,鄒老師比較注重學生平時聽課習慣的養成,學生舉手發言,開火車口答,上臺表達觀點,都井然有序,對於個別學生的搶答,下位等“小動作”,老師都及時給予指正。使整個課堂始終保持高效率。

4、課堂中,兩位老師都比較注重“親和性”,課堂語言有趣,肢體語言豐富,體態語言自然,大方,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5、最後我講一點個人的意見,我覺得兩位老師在學生準備小組活動,都應該先將活動的要求說清楚,不能等學生開始拆信封,取出學具的時候纔來說,這個時候學生的注意力都已經轉到學具上,老師的要求就根本無人聽從了。

以上是我個人不成熟的意見,還請大家一起探討、研究。

整理與複習評課稿2

聽了五年級張老師的'一節《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整理與複習的》,我也很榮幸了參與聽課。張老師首先讓孩子交流昨天已經構建的知識網絡圖,讓孩子充分交流後讓孩子上臺展示,而後就是教師帶領大家一起構建本單元的知識網絡圖,教師從計算,應用2大方面進行整理,計算主要是從意義,算理,算法去學習的,應用主要是利用線段圖這個工具,去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和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幾分是多少的問題,到此教師並沒有停留到知識的表面,而是讓孩子繼續發現,利用計算去解決問題。整節課教師只是了了的幾句過渡語,更多的知識都是孩子在講解,在交流,在表達。可以看出,教師真正的把時間還給了學生,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在孩子的回答中,可以體會到老師以前在培養孩子組織課堂,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功夫。任何一節好課,老師在之前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孩子單單的有序的語言表達能力,老師在每一節課都要有所重點的去訓練,去示範,去要求。孩子們表現出來的每一點都是老師辛苦付出的最好回報。

有時候好老師並不是自己好就好了,好老師要培養出好的學生纔是好老師。去區實驗小學聽課雖然很辛苦,但他們的每一節課都帶給我很多思考,這種感覺真好。

整理與複習評課稿3

以下是其它老師對徐老師這節《整理與複習》講課的評課語:

黃老師評語:

首先徐老師的教態很自然,作爲一個新老師我覺得這一點做得很好,本節課徐老師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匯入,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課堂上 注意從生活中取材,從觀察超市、整理書本等都有有趣的生活情境。由於是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學生容易產生親切感,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自然地形成數學 與生活的連結。一點不成熟的看法: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總覺得不是特別明確,思路不夠清晰。個人看法,請批評指正。

金老師評語:

徐老師上的《分類與整理》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整理學具、觀察超市等)匯入,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接着徐老師讓學生說說分類的好 處、找找生活中的分類現象,使數學不只是侷限在課本上,學生能感受到數學知識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應該爲生活服務。但是,在給氣球分類的環節,徐老 師只講解根據形狀分類,是不是應該加上根據顏色給氣球分類呢?

尹老師評語:

徐老師執教的是一下的《分類與整理》,在教學中,徐老師以生活例子貫穿始終,將數學與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 邊。值得我們探討的是:探討一:在教學上,徐老師說分類是爲了看起來整齊,我認爲分類的作用不只是看起來整齊,最主要的是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吧。探討二: 徐老師讓學生進行分類,但沒有把學生的分類作爲一個有效資源利用起來,而是自己展示自己的作品,我認爲應讓學生說說你是怎麼分的,並讓學生一邊說一邊投 影,讓學生感受成功的自豪感。探討三:最後的秋遊,老師在學生練習紙上畫了一根線,但學生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我認爲老師之前沒有講的緣故,這裏需要老師 引導。以上存屬自己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妥,請多指教!

陳老師評語:

徐老師執教的《分類與整理》從孩子的身邊事物入手,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體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基本理念。本節課從學生的 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數學學習活動中,努力讓學生在一個生動愉悅的氛圍中學習,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快 樂,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課堂上徐老師語言親切自然,教態大方,和學生們很親近,沒有距離感,如果將語速稍稍放慢 些,後面的孩子會不會聽得更清楚,更明白老師的意思呢?

金老師評語:

徐老師這節課是從學生生活當中經常遇到的--整理書包來匯入的,這樣子學生更加感興趣,從而引出分類。在出示生活當中的的各種分類的情況。這裏 我在想能不能讓學生在整理書包的情景中去把雜亂的書本分分類呢。還有在講授分類的時候好像只講到了按形狀分,還有按顏色分類學生提到了就一筆帶過了。在分 類的過程中徐老師還是很注重學生的動手過程的。

王老師評語:

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課堂上注意從生活中取材,從觀察超市、整理學具到課堂練習,都有有趣的生活情境。由於是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學生容 易產生親切感,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自然地形成數學與生活的連結。讓學生說說分類的好處、找找生活中的分類現象,使數學不只是侷限在課本上,學生能 感受到數學知識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應該爲生活服務。

季老師評語:

今天聽了徐老師的《分類與整理》一課,上課一開始,徐老師就讓學生觀察很亂的書和整理好的書包進行比較,引出新的知識——分類與整理,在學習分 類的過程中也始終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來創設情境。徐老師爲學生創設了寬鬆、愉快的課堂,讓學生感覺是走進了生活的課堂中去,這點挺好的。個人認爲這節 課讓學生學會分類的方法,體驗不同標準下分類的多樣性這很重要,而徐老師在分氣球時,只注重講解形狀的分類,而對顏色沒有怎麼講,是不是少了一點方法的多 樣性。

黃老師評語:

今天聽了徐老師的課,有幾點想法:首先值得肯定的徐老師的教態和颱風,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其次是徐老師善於觀察,利用身邊的例子,結合數 學知識,更有利於本節課的教學;縱觀整節課,老師循循善誘,學生躍躍欲試,學習氛圍十足。在此同時,我也有幾點想法:課堂上老師語言較多,有時候一句話重 復了很多遍,是學生沒有在認真聽還是老師提問的語言不夠精煉呢?這節課的重難點是什麼?徐老師又是如何突破這個重難點呢?孩子們的腦子裏已經有這個東西 了,那老師該怎麼做才能使那些是是而非的知識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形成正確且深刻的印象呢,我相信下次上課徐老師能給我們演繹得更好!

整理與複習評課稿4

1認真地聆聽了顧老師的《整理與復xx》,現在就顧老師的課說說我的看法。

一、課前溝通,拉近師生心理距離

課前,顧老師首先作了簡短的自我介紹,接着引導學生根據P107頁上的表格提示進行了交流。我認爲,顧老師這一環節設計得很好。因爲是借班上課,學生跟上課老師之間比較陌生,上課的老師對學生的學情也不是很清楚,這樣一來,既消除了孩子跟老師之間的陌生感,縮短了心理距離,上課的老師也大體上了解了一下學情,以便在接下來的課上有的放失。

二、創設情境,銜接零散知識板塊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xx,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教學中,顧老師創設了小華一家逛商場的情境,將萬以內數的讀寫、大小比較,24時記時法以及克和千克三個零散的知識板塊銜接起來,避免了傳統數學復xx課講、練、評的單調乏味,從而激起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復xx課的效率。

三、微笑課堂,展示教者人格魅力

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進行有效的、高質量的對話,其前提是營建平等、民主的人際關係,使學生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形成一種和諧的教學氛圍。整節課上,我們顧老師的臉上始終掛着一絲溫柔、期待的微笑,讓我如沐春風,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學得輕鬆、愉快。相比之下,我自己的課堂氛圍就沒有她明主、平等,這將是我今後要努力的一個方面。微笑課堂,學生學得輕鬆,教師教得愉快,何樂而不爲呢?

四、建議

1.在某些具體知識點的梳理上,我們是不是可以適當地放一放手。我個人認爲;復xx課,教師主要是幫助學生把學過的知識系統化,使這些知識在學生頭腦中豎成串,橫成鏈,形成一個知識網絡,沒有必要像老鳥餵食一樣,把每個知識點都嚼碎了餵給學生。其實我們可以在適當的時機拋出幾個富有啓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歸納總結,然後稍加點撥即可。比如在復xx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計時法時,我在教學預案中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1)誰來舉例說明如何把24時計時法轉換成普通計時法?(2)誰再來舉例說明如何把普通計時法轉換成24時計時法?(3)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有什麼區別?完了之後,我準備了三組題進行反饋練xx,第一組是將24時計時法改成普通計時法,第二組是把普通計法改成24時計時法,第三組“我是小包公”,判斷改錯。

2.在練xx題的設計上是不是可以出現一個“坡”度,這樣孩子可以獲得一種“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悅。

3.在復xx萬以內的數時,顧老師出了這樣一組題:用0、9、3、6四個數組成一個四位數,其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讀零最大的是(),讀零最小的是()。當時顧老師是這樣處理的,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在集體交流,說說是怎麼想的。即使顧老師當時指名說了思考過程,但我發現本題中的後兩個答案對孩子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我當時想,如果顧老師能把思考這道題的方法剖析給孩子們聽,即:讀零最大,首先考慮把零放在中間,即十位或百位,因爲要最大,所以零隻能放在十位上,零的位置定了以後,這個數要最大,所以千位要最大,放9,然後是百位最大放6,最後是個位上放3,這樣這個數最大就是9603。

不讀零最小是(),因爲零要不讀出來,所以只能放在末尾,也就是個位上,因爲這個數要最小,所以千位上只能放3,百位上最小放6,十位上最小放9,這樣不讀零最小就是3690。我想顧老師這樣講一下,對於中等或中等以下的學生來說,他們就會更明白答案的來龍去脈了。

整理與複習評課稿5

今天聽了王老師執教的一年級數學《100以內加法和減法的整理與複習》這節課,王老師是以複習鞏固所學的知識,使學生對此加深理解並系統化爲主要任務的課,它應包括知識分類、整理、能力上的提高等方面,首先應對知識內容進行整理和提煉,然後進行相關的練習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鞏固,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和知識結構。使知識溫故知新、查漏補缺,達到融會貫通,以此建立知識間的聯繫,並組成有機整體。因此,在本節課中,根據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年齡小,分類、整理能力薄弱的特點,教師編排了加法、減法兩種不同的複習整理方式。

先讓學生觀察一組加法算式,引導學生根據加法算式的特點進行分類。學生透過觀察思考,整理出兩位數加一位數、兩位數加整十數,以及進位加法和不進位加法各種情況。

接着,教師引導學生透過具體的計算,讓學生交流計算方法。在計算和交流中,既關注學生對計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又關注算法多樣化。

在整理複習的基礎上,練習加法計算。教師把“出題權”交給了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由於學生有經歷整理加法知識的基礎,再嘗試整理減法知識,學生就有一種“跳起來,能摘到桃子”的體驗,並可實現學習方法的有效遷移。學生在合作完成整理減法知識的同時,也鍛鍊了分類、整理知識的能力。

同時,透過適當的表揚,激發了學生合作的慾望,讓學生在不斷合作完成“任務”中養成合作的習慣和意識。

值得商討的地方:

1.這節課是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進行設計的,是很有趣的一節複習課,但由於激勵學生的語句較少,致使這節課沒有達到預設的效果。

2.在教學加法和減法的區別與算理上,應該讓學生說出一道類似的題型,就可讓學生自己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出結果。教師卻每道題都給學生進行了分析,這樣既浪費了時間卻沒有達到複習課的標準。

整理與複習評課稿6

縱觀全課,主要反映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教師努力營造一個有利於探索和研究的教學環境、氛圍。

學生從不同方向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都表現的十分明顯。學生在發現的結果中加深了對數的理解,同時較好的複習了乘法口訣。

二、 可以看出教師教學觀念的某些轉變。

練習課的複習性質好象不需要探究,只是反覆訓練的過程。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實際上根據乘法口訣對一個兩位數外部與內部環境進行某些研究,同時還有一個思維順序問題。動手操作是低年級學生學習的主要策略,在本節課也有較好的體現。

三、課堂教學的結構追求簡明、清晰;過程體現豐富和互動。

口訣複習~應用解決問題~討論和交流,建立初步的數學思維,把練習寓於一定的探究性活動中,是這節課在結構和過程上最主要的特點和優點。

這節課從展開到結束,並沒有完全脫離傳統教學的模式,實際上也沒有必要。在目前這種較大班額的班級授課制形式下,一切教學的改革與創新都必須服從於這個實際。根據所學習的內容和師生的特點進行有益的探究纔是現實的選擇,歸根到底是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這節課體現了這個特點。

整理與複習評課稿7

今天有幸聽了應老師的《三角形的整理與複習》課,本節課雖然是複習課,但是學生興趣盎然,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把三角形單元的各個零散的知識點進行系統梳理,形成知識網絡。

這節課應老師僅僅利用一個簡單的圖,設計了幾個活動,讓學生一邊整理知識點,一邊應用這些知識點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把三角形的不同知識點有機的聯繫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

本單元知識的梳理,不是由老師來完成的,而是先讓學生進行自主整理。課堂上,讓學生把自己整理的結果在小組裏進行交流,說說自己的整理方法,並相互評價,再挑選出各種整理方法中比較好的結果進行全班展示交流評價,這樣不僅是給其他學生一種示範,更是讓這些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強化自主整理的興趣。

回憶以往的複習課,我們可以發現那些學習好的孩子都有一副無所事事的表情,因爲我們往往很容易把複習課上成簡單的回憶課,練習也經常是一些原來題型的重複,而這些對學習好的孩子已沒有挑戰性和吸引力了。而這次的複習課讓每位同學都參與到學習中,學生不僅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了梳理,建構知識網絡,而且自主整理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收穫到了很多,既看到了自己課堂中的優點與不足,同時也吸取了不少的經驗,也深深體會到了學無止境,作爲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

標籤:評課 彙編 複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