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佛法經文 > 金剛經

《金剛經》講記

金剛經1.63W

《金剛經》所說的破執著,指的是破除我們的貪慾,而不是要我們什麼都不做。下面是《金剛經》講記,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說:“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着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則得現前。”經中明確指出,如來智慧人人具有,但因無始以來妄想、執着而不證得。所以佛法流傳世間,以無量法門濟度羣生,莫非轉化人們的妄想、執着習氣,修證方向,十分明確。經上所謂妄想,是指我們第六識的分別顛倒;所謂執着,是指我們第七識的我執、法執。如果我們對症下藥,時時返觀自己的起心動念,雖能對一切事物,照常應付,但不取不捨,不粘不着;無住而生心(清淨心),不入斷滅,生心而無住,不起分別;特別應知一切事物,無不是因緣和合,“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此前念已滅,後念未生,正恁麼時,了了分明,不同木石,這是什麼?!實際上,這時兩邊不着,非空非有,無實無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正是我們的實相理體,本具佛性。

但近代以來,許多修行人,往往怕談般若,以致這一佛法的綱要,棄而不究,尋枝摘葉,捨本逐末,茫茫苦海,不知何時才能獲得解脫。江味農居士對這一現象很有感觸,認爲有些學人,“對般若不敢問津,甚至相互警惕,不談般若,可悲之事,孰逾於此;違背佛旨,孰逾於此;誤法誤人,孰逾於此!”真可謂悲心激切,大聲疾呼了。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諸部般若的綱要。佛說《大般若經》四處十六會,共六百卷,此經是第九會所說。全經共5837字,雖義理玄奧,卻家喻戶曉,普遍持誦。古今大德也各出手眼,紛紛註疏,真是妙諦互呈,美不勝收,其中江味農老居士的《講義》,更是義理周詳,觸類旁通,深淺結合,辯才無礙的鉅著。江老曾說此經是紹隆佛種、傳佛心印的無上甚深法寶。他在判經時,認爲上半部是約境來說明無住,以彰明般若的正智,下半部是約心來說明無住,以顯示般若理體;並以信、解、行、證判釋全經,脈絡貫通,條理分明。他還認爲上半部是遣除粗執,也即分別我、法二執,是對境遇緣分別而起的,例如說不應住六塵佈施, 不應住六塵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等等,是遣除其在境緣上生分別心。下半部是遣細執,是遣除與心念同時俱生的俱生我法二執,例如說:“於法不說斷滅相”、“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此法無實無虛”、“一切法皆是佛法”,都是遣除多生以來隨念即起的習氣種子,而入於般若理體。但所執的幻相,是起於能執的妄心,能所不二,並不侷限。總的說來,江老認爲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慧徹三空、功圓萬行、至極圓頓的大教,與過去把般若判爲帶通教、別教,正明圓教,有所不同。江老說:“正因爲此經是諸部般若的綱要,而般若又是一切佛法的綱要;且經中明明指出,‘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佛語當信,不可誣也。”真可謂獨具慧眼,發前人所未發,深符佛旨,功在萬世!

鄭鍾褔、呂家森、聞妙三位居士,對江老的講義仰慕已久,從1982年起,發心學習,每週一次。至1985年,前後經過了四年之久。在學習中,他們至誠恭敬地讀,悠遊涵詠地讀,再存養觀照,以行持來幫助學習,寫成筆記三厚冊,成爲這次編寫語體文的重要基礎,並積極努力印刷流通,以利於廣大讀者,特別是方便青年一代的熏習。雖然江老的《講義》原版,是三十年代的文字,不算古奧難懂,但從發展趨勢來看,可能與年青一代的閱讀能力,不相適應。三位居士弘法利生的悲願,深可敬仰!

總的來說,我們幸聞此經,一切佛法無不包羅,經中的一字一句都關係到全經宏旨。深願法界有情,念生死苦,發菩提心,深入學習此經,依文字,起觀照,悟實相,開示悟入佛知佛見,報四重恩,濟三途苦。經說:“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有些同修也可以從唸佛法門下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轉化狂妄亂想,而得定開慧,明悟本地風光。正象江老所說:“唸佛的念,雖然不是真如本體,卻是趨向真如的妙用。爲什麼呢?因爲真如是清淨心,唸佛是清淨念,兩者都是清淨,才能達到相應之故。所以唸佛之念,如能念念相續,是能達到無念的,故唸佛是勝方便。”我們應知般若與淨土,本來融通,象車的兩輪,不能偏廢。一切佛法離開般若,勢必着相粘境,心外取法,成爲邪見外道。我們務必仰體江老居士的清淨大願,以般若爲先導,以淨土爲歸宿,蓮生九品,果證無生,謹願與天下道侶共同黽(音敏)勉之。

拓展閱讀:《金剛經》知識

1.無爲就是:有所作爲,但不以此作爲而生我有所作爲的滿足念頭,認爲這是自然而然的'事,即是無爲。

2.佛教修行方法:先破“我見”及自我己見,“我見”錯誤機率比較大;“人見”,客觀的評價,這個比較正確;“衆生見”,一切在衆生眼裏都不算什麼;“壽者見”,人生如白駒過隙,對時間來說,時間太寶貴,幹什麼都是浪費。

3.釋迦牟尼在教人們成佛,善良的人在教我們做人的道理,這些人和佛祖有什麼不一樣呢?對於善良的人給我們正確的意見我們應該信任並去奉行。

4.唯心注意是我以什麼什麼終日爲真;唯物主義是我終日以什麼什麼爲真。唯心主義是把一切看做心外之物。

5.看了《金剛經》才知道,《金剛經》在說我們能達到什麼境界,我們是什麼——我們即是永恆。還有對於某些事,不要太執著;讀《金剛經》可以使我們的內心更加真、善、美。

6.佛教是積極的,《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就是對某些事情應該有積極的看法。對大家來說如何解說佛法呢?解說佛法那就有人信,有人不信,因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有爲與無爲相對)——在所有人的心中《金剛經》是真理,但在某些人的心中不是永恆的真理,應該像如來一樣以這樣的心態講佛經:講佛經時,不爲外物所動,不動是非心念,不動執著心念,不動任何心念。

7.“彼非衆生,非不衆生。”就是說:衆生及佛,佛及衆生,只是心態變了一下。

8.“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很多人都想見到如來,如果太執著,就會生成煩惱心,這樣是不好的,不能心生清淨,如來又是清淨者,所以不能見到如來。

9.讀《金剛經》到這個時候使我明白了:世間的一切都是有一個名字。有時候人們心中執著的相,只是虛妄的相(有時候又會被相所迷惑)。應用心體會這個名字(相)後面的本質。

10.菩薩擺脫了四相,是因爲他包容了四相,包容了四相後他們即是一體,對四相就沒有了分別心,就沒有了執著於四相的心。莊嚴佛土亦是如此,包容了世間一切不莊嚴的事,及得莊嚴佛土。

11.佛祖爲什麼要拈花一笑:佛祖怕衆生執迷於佛法不悟,故拈起一朵花來比喻“一花一如來”而不講佛法,讓衆生放下對佛經的執著,讓衆生知道佛在心中,從佛經上是無法悟道成佛的。所以如果衆生心裏有佛,那麼衆生即是佛。(衆生是沒有得道的佛)。

標籤:講記 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