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佛法經文 > 金剛經

關於《金剛經講記》介紹

金剛經1.18W

《金剛經》在中國受到普遍和持久的重視,不僅佛教徒喜歡讀誦,一般知識分子也都喜歡閱讀。文字簡練優美,並且富有超越及空靈的哲理。雖然經義深奧,卻又能讓讀者感到清新和親切,故在許多的佛經之中,除了簡短的《心經》之外,《金剛經》是最能深入中國文化環境的佛經了。

在佛經的流傳史上,自從第五世紀初,鳩摩羅什將《金剛經》譯成漢文以來,歷代均有註釋,迄於明朝即有《金剛經五十三家注》的彙集本,到《卍續藏》編成之時爲止,已蒐集了六十九種,比起其所搜《心經》的註解數量六十種,還多出九種。

以往凡是註解經典,或是講解經典,都是順着經文的次第進行,逐句解釋,往往使得聽衆在聽完一座經後,尚無法明確其主題所在。因此我於一九九三年二月一日至四日的四個晚上,假臺北巿國父紀念館大演講廳,演講《金剛經》時,便以每晚一個主題的方式講述,命名爲「《金剛經》生活系列講座」。我從《金剛經》文中摘錄出與主題相應相契的經句及段落,配以主題及子題的標示,做了四場專題演講︰

1.《金剛經》與心靈環保;

2.《金剛經》與自我提升;

3.《金剛經》與淨化社會;

4.《金剛經》與福慧自在。

我一向主張「古爲今用」,佛經不是僅供信仰持誦的,更當「如說修行」,應用於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金剛經》雖是佛法中的最高境界,如果能把修行經驗的層次釐清,也不難發現其切入現實生活的着力點了。例如,經中的'「云何降伏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是心靈環保的指導原則;又如《金剛經》的「無相」,是以精神的「信心」及物質的六塵爲基礎;自我的提升,是從有相的假我來體驗無相的解脫。《金剛經》所強調的佈施及忍辱,便是淨化社會、淨化人心的最佳方法。經中有六次講到「福德」二字,並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成就爲其經名,所以這是一部特別重視修福修慧的經典,同時也告訴了我們,唯有全心力地福慧雙修,始能速證解脫自在的無上佛果。

因爲我將《金剛經》生活化實用化了,所以講述之時,深受聽衆的歡迎,便委請青年女作家樑寒衣,將錄音帶整理成文,出版問世,我要在此一併致謝

標籤:講記 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