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戲曲《竇娥冤》觀後感

《竇娥冤》是中國著名悲劇之一,是一出具有較高文化價值、廣泛羣衆基礎的傳統名劇。下面是語文迷爲大家整理的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竇娥冤》觀後感一:

我在觀看《竇娥冤》時,對一些地方產生了疑問。如竇娥是被昏聵的官吏判成殺人死罪的,劇作爲何要對天地日月、鬼神進行猛烈的譴責呢?觀後才明白在封建社會裏,人民不僅受到封建政權的壓迫,還要受到神權的嚴重束縛。

按世俗的觀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間是非,主持人間公道的。封建官吏爲了愚弄人民也往往以青天自喻。受封建神權思想的嚴重影響,竇娥一直以爲天地鬼神能爲她主持公道;當張驢兒把謀害人命的罪名強加於其身時,她仍相信官府能主持正義,懲惡揚善。只是在黑暗而殘酷的現實面前,她才逐步覺醒起來,並終於看清了“衙門自古朝南開,獄中無個不冤哉”的社會本來面目。在劇中,她強烈抨擊天地鬼神濁清不分,是非混淆,致使善良橫遭殺戮,惡人得以橫行。她對神權的大膽懷疑與譴責,實質上是對封建官府、對現實社會的黑暗統治的強烈控訴和根本否定。在當時的社會中,天地鬼神是被視爲神聖不可侵犯的,但竇娥敢於怒目青天,痛斥大地,對之進行憤怒斥責。從她那似岩漿迸射,如山洪決堤般的激烈言辭中,我看到了竇娥初步而又樸素的覺醒意識和強烈的反抗精神,這也反映了當時廣大人民羣衆對封建統治的不滿和反抗。竇娥的反抗性格中正閃爍着劇作家思想的光輝。

《竇娥冤》是悲劇,我在觀看時對竇娥的不幸遭遇深感同情,尤其是她在押赴刑場時發下三樁誓願,直至誓願一一應驗的情節。我也敬佩其爲人,並對封建社會極力批判。劇中演員們精湛的演技爲我展示了一幅幅動人的畫面,也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統治的殘酷和勞動人民生活的'悲慘。而當今像竇娥一樣冤的例子比比皆是,因而很值得我們深刻地思考。

《竇娥冤》觀後感二:

記不得是第幾次觀看河南豫劇《竇娥冤》了,每次看後都會心情沉重,隨着劇情發展心境鍵入。爲古人擔憂、悲泣。一曲千古流唱的竇娥冤,感天動地,讓人斷腸。

竇家之女名叫端雲,自幼喪母,父親將她撫養成人,並許配蔡門爲妻,完婚之後,父親便依依不捨的前去京城趕考。端雲嫁入蔡門後,婆婆將其改名爲竇娥,誰知竇娥天生的苦命,新婚不久,丈夫就死於天命,丟下她們一老一少兩個寡婦。一日婆婆出去討帳,債主爲了賴賬,將竇娥婆婆騙至郊外,欲將其勒死,被前來此處的張驢父子救下,當張驢父子知悉竇娥婆婆家境之後,便心起歹意,硬逼竇娥婆媳嫁於張驢父子爲妻,竇娥婆婆羞辱難當,堅決不從,張驢父子威脅老婆婆說如若不從就將其勒死,老婆婆無奈,將張驢父子帶回到家中,張驢父子對竇娥婆媳百般調戲,怎奈竇娥生性剛烈,弄得張驢父子難以如願,所以張驢之子就心生歹意,趁竇娥給婆婆端羊肚湯之機,便將毒藥放至湯中,讓竇娥端於婆婆服用,本想借竇娥之手除掉婆婆,然後逼竇娥與其成婚,誰料竇娥婆婆身體欠安,不思茶飯,張驢父親正在眼饞,見婆婆不思飲用,便端起一飲而盡,結果一命鳴乎,張驢見狀,便將竇娥告上公堂,硬說竇娥藥殺公爹,在重金收買之下,可惡的昏官硬判竇娥死罪,重刑之下竇娥寧死不招,無奈昏官欲將竇娥婆婆大刑加身,爲了不讓年邁的婆婆身受皮肉之苦,竇娥無奈含冤招認。被打入死牢。赴刑場之時,竇娥柔情滿懷,苦苦思念父親,“一腔恨壓心頭怨氣難消,佩枷鎖赴刑場怎能心甘,臨刑前望京師苦苦思念,血淚啼啼久等待,心急煎烈盼父來,早來片刻咱能見,遲來一步相見難”。行刑之前竇娥滿腔悲憤指天罵地許下三樁誓願,“善惡錯堪你枉爲天,清濁不辨你枉爲地,蒼天若知我竇娥冤,誓願應在這山陽縣,第一樁,窮盡東海千傾水,難洗竇娥一身冤,沾沾青天神靈顯,收去甘露旱三年;第二樁:熱血不把大地染,血濺白廉掛高竿;第三樁:滿天烏雲爲我聚,西北風兒爲我旋,蒼天若知我竇娥冤,皚皚白雪把我掩,一身清白留人間。果然竇娥死後,六月天下大雪,楚州旱三年,鮮血飛濺掛高竿。

常言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藝術取之於生活,來源於生活,自古就有無道的昏官,爲了蠅頭小利,不惜悶着良心草菅人命。老天爺也有打瞌睡的時候,所以就有了屈打成招的冤假錯案發生,還好,竇娥的父親在她死後終於爲她平反昭雪,懲治了惡人,總算皆大歡喜!

《竇娥冤》觀後感三:

雖然長久以來,我們都將元曲與唐詩宋詞並駕齊驅,然而,事實上人們對元曲的認知要遠遠少於其他兩者,不知是因爲我們的中文課本鮮少提及的緣故還是,人們對此本就缺乏興趣,總之我們僅有的一點資訊也只是來源於歷史教科書裏的驚鴻一瞥。突然覺得有些可惜,這些曾在歷史上散發過耀眼光芒的作品也只是被歷史協商讚譽的一筆,便消失無蹤。好在,現代的那些戲曲大師們還沒有摒棄他們,在被很多人以往的同時,也還總有那麼一些人記得它們。也許在人文的歷史上這些東西會漸漸淡去光澤,但在戲曲的舞臺上卻愈加光芒萬丈。

提到元雜劇,就不得不提及兩個元曲的祖師爺:湯顯祖、關漢卿。我想大多數人對這兩個人都有一種認知:對二人的名字如雷貫耳,卻怎的也想不起來,其相關的作品。也許我們知道,但時間的磨合早已讓我們將這些作品與作者對不上號,只是偶爾別人娓娓道來時,纔會如夢初醒:原來如此。就如同我這次讀的關漢卿的《竇娥冤》一樣。撇開《竇娥冤》來看關漢卿,印象中這人的名字並不陌生,但這些被烙在記憶中奉獻給了應試教育的名字在某種程度上僅僅只是一個名字罷了。反之,撇開關漢卿來看《竇娥冤》,又是一派熟悉的景象,卻終究不能從腦海裏找到它的出處。直到今天,纔將兩者真正的結合在了一起。其實早年在書中學到這個劇目的時候,就已經對其充滿了好奇,卻直到今天才尋得機會一睹其廬山真面目。其實從現代的角度來看,《竇娥冤》除了是一部相當出色地戲曲,更是一部人物性格飽滿豐富的小說。我想這樣的小說在今天這個社會裏是沒有幾個人可以企及的。故事流暢宛如一氣呵成,情結細膩生動又不是厚重感,人物角色個性鮮明,構思巧妙大膽,在現實的基礎上又加之神話色彩,真正做到了把理想融進現實,在深刻反映現實的前提下又做到了戲曲本身的觀賞性。至此,我算是真正知道了這個千古奇冤的案子究竟是怎樣的。

《竇娥冤》很大程度上是扮演了一個英靈着的角色,在向人們訴說那段歷史中人們的生活情況,也可以說,《竇娥冤》就是長久以來腐朽的封建文化中黑暗的縮影。人們在對現實社會無力迴天的時候,突然發現了戲曲這一出口,元曲的行調格式並不是規範的戲曲格式,不像湯顯祖的《牡丹亭》亦或是王實甫的《西廂記》那樣將每一個人物刻畫殆盡,每一出場順序,每一段獨白、獨白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元雜曲則更加註重生活化,也許並沒有想過要將這樣的戲劇搬上像《貴妃醉酒》那樣的舞臺,只是用來聊以慰藉生活在苦痛中的大衆罷了。某種意義上來說,《竇娥冤》實則是把人們的苦痛與願望以曲目的形式唱給大家聽。和大多數藝術家一樣,關漢卿生前並沒有什麼功成名就,寫的東西也不受人們待見,這種被許多人視作上不得檯面的東西很長一段時間被人們摒棄了。終於有一天,當人們生活水生火熱之時,才發覺之前的歌功頌德是多麼的愚昧,於是又將那些在某一個時間裏被自己丟掉的東西拿回來重新審視。毫無疑問,好的作品是需要歷史來沉澱的,且這種沉澱是建立在人民的認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