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作文素材 > 時事論據

有關農村教育的素材:一師一生

導語:河南省的油城學校,目前,這所學校裏面只有一個老師和一名學生,被稱爲是“最孤獨的學校”。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相關論據素材,歡迎閱讀與借鑑,謝謝!

對一師一生的“最孤獨學校”不該只有感動

適用話題:一師一生、農村教育、國家義務教育、解決農村教師問題

油城村位於河南省鶴壁市淇縣800多米高的太行山上,村民們僅靠兩條盤山路與外界相連。在村子的東北角,有一個特殊的小學——油城學校,目前,這所學校裏面只有一個老師和一名學生,被稱爲是“最孤獨的學校”。老師從1982年起在此執教35年,見證生源日漸流失,唯一的學生今年上4年級,其因家境困難,無力離開山區去讀書。(5月16日北青網)

讀完這則報道,想必誰都會爲53歲、村裏唯一的老師徐澤峯所感動。雖然在村學校堅守了35年的徐老師僅是一位“代課教師”,可他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魏敏芝的諾言,演繹了真人版的“一個都不能少”。哪怕只剩下唯一的學生徐佳淇,徐老師也在堅持“一師一生”。徐澤峯既當老師又當校長,既教語文、數學,還教音樂、美術、體育,這位“全能”代課教師因學生貧窮無法到鎮上讀書,自己就堅守在“最孤獨學校”,履行着職責,讓人體味到了一名農村教師的情懷與擔當。

然而,在感動徐澤峯老師堅守的同時,對我國農村學校,尤其是貧困地區農村學校的生存現狀、代課教師的身份和待遇,以及合校後面臨的現實問題,更該給予足夠重視。其實,像徐澤峯這樣隨着油城村一起逐漸“變老”的代課教師還有不少。“代課教師”這一支龐大隊伍,有些人成爲“民辦”後可參加“民轉公”考試,可有些人連“民辦”資格都沒有,不能參加各類“民轉公”考試。

目前,我國尚有60多萬農村代課教師,僅西部12省就高達50多萬人。而代課教師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身份和待遇。徐澤峯有1000元出頭的工資還算不錯,有些地方代課教師甚至纔有幾百元。這些農村代課教師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堅守三尺講臺,解決了師資不足的燃眉之急,他們多年拿着遠遠低於公辦教師的工資卻幹着一樣的活兒,默默紮根在那些貧困的農村學校。對此,國家曾出臺措施要求各地解決問題,這使部分代課教師的待遇有了好轉,甚至有些教師轉爲公辦,但還是有相當多的人依然身份模糊,生活艱難。

像徐澤峯這樣的代課教師,他們忍辱負重地一干就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時光匆匆,轉眼間,當年那些“如花似玉”的代課教師青春已逝,但遺憾的是,他們並沒有“多年的媳婦熬成婆”,“揚眉吐氣”的日子遙遙無期。這樣的`教師都是一邊教書一邊幹農活,生活壓力巨大,正是他們保證了一些農村孩子有學上、有書念。而當村莊由於種種原因不再需要這些代課教師時,他們的身份就成了地道的“農民”,且國家不會像其他在編教師一樣給予這部分代課教師以應有的待遇。

近年來,國家爲義務教育傾心竭力,使不少學校發生了顯著變化,但還是沒有更多地惠及到農村學校,農村的師資、校舍、設備等,都無法與城市相比,差距越拉越大。如今,城市中的校門富麗了、學具翻新了、書本免費了、生活補助了、午餐營養了,但不少農村學校的狀況改觀仍不明顯。徐老師的那所學校,是那裏6個自然村中唯一的小學,連個初中也沒有,想上初中的孩子只好到縣裏去。徐澤峯這樣的老師令人敬佩,而他僅是“民辦”教師在“大浪淘沙”後留下的“奇珍異寶”。如果沒有“徐澤峯們”,孩子們到哪裏上學?

偏遠農村學校的師資短缺,代課教師依然是主力軍,卻因身份和待遇問題仍在工作和生活中掙扎,生活的壓力還是令其面臨生存與放棄的艱難抉擇。由此,重視農村教育,解決代課教師問題,已顯得迫在眉睫,否則,不僅使教育不公加劇,更有可能給農村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拖後腿。因此,對一師一生的“最孤獨學校”不該只有感動,而是要重視其折射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