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2016關於老區精神進校園徵文1000字

  在全國上下統籌城鄉科學發展的大好形勢下,老區鎮村在正視不足加倍努力的同時,只有在各級老促會的關懷支援和新的幫扶政策機制推動下,纔會實現轉型跨越式發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老區精神進校園徵文,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2016關於老區精神進校園徵文1000字

【老區精神進校園_作文1】

老區面臨的“陣痛”

陣痛一:老區經濟欠發達,農民的家庭收入較低,收入的途徑還是比較傳統。2010年底,9個老區村年人均純收入4000千元以上的只有2個村,佔22.2%,人均純收入3500-4000元的7個村,佔77.8%。農民的家庭經濟收入來源以種植和養殖爲主,靠出售農產品和畜產品獲得收入;國家的政策好,一系列的惠農補貼政策的落實,農民種地有糧食直補,養蠶有蠶種補貼,退耕還林補貼等收入;主要收入還是靠務工。

高坪村四組楊富貴,家裏有5口人,上有70多歲的老母親、他本人、有病的妻子和兩個孩子,家裏主要勞力就是他1人,有4畝土地。全家每年收毛糧5000斤,養雞收入1000元,養豬收入1000元,農閒在門跟前打零工能掙2000元,糧食夠自己吃,除去生活費用,還有妻子的藥費,家裏遲早沒有多餘的錢,生活特別困難,加之妻子有病孩子小,他本人沒有外出務工掙錢,至今他家住的是兩間土牆房子,還是危房,牆上的裂縫已經有4-5公分寬,大門上的樑還用柱子頂着的,想蓋新房,但是手中沒有錢。

陣痛二:老區人民居住環境差。高坪村四組,原有住戶48戶,168人,現在有42戶136人,原來的6戶人家進安康城有2戶,搬到外縣的有4戶。這42戶中只有2戶住的是磚混結構的兩層樓房,其餘的40戶依然住的是土木結構的房屋,有兩戶把房子地面硬化了,其中1戶還進行了“三改”即:改廁所、廚房、豬圈,剩餘的39戶門前屋後環境衛生髒、亂、差,居住條件和90年代差不多,可喜的是家家戶戶都有電視看,打電話用手機。這個組平均海拔600米以上,農民經濟條件差,無法改善居住環境。

陣痛三:基礎設施相對滯後。由於老區農民居住較分散,山高路遠,用水難,耕作和居住條件差;農網改造農民還要集資;農村公路負債較重,水泥路通了,不少的村成了空殼村或負債村,通組公路也要農民集資。許多村級公路出現塌方,由於沒有配套資金,部分公路成了斷途路。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老化,對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影響很大,如良田、新壩水庫和堰塘因年久失修,損毀嚴重,已經失去了利用價值。老區村由於水利設施投入少和設備簡陋,加之水質差、水源少、自然災害頻發,仍然有不少的村民飲水困難。如2010年“7.18”洪災,把高坪村四組的飲用水的水源沖毀,現在回到了10年前的狀況,許多人靠挑水,遇到天旱沒水吃。像這種狀況在羣埡、黃泥、新壩、碾坪等村都不同程度存在。集鎮飲水也存在困難,新壩村集鎮飲水工程於2009竣工,由於近年來災害頻發及氣候異常,遇到天干的月份,水就不夠飲用,住的地勢稍高的.用戶只能到山溝提水吃,加之近幾年拉大集鎮骨架,鼓勵農民到集鎮居住,以後用戶越來越多,現有的飲水設施更是嚴重匱乏。

據不完全統計,老區村飲用不安全水約3100人,飲水困難約2200人;集鎮在2007年前只有89戶198人,現在183戶387人,僅僅四年新增加94戶189人,人多了,生活垃圾增多,由於沒有集鎮環衛設施,垃圾亂扔亂倒現象隨處發生,集鎮環境衛生不容樂觀。

陣痛四:2009年以前,9個老區村都有小學,近幾年由於生源的減少,有的孩子隨父母外出務工在外就學,還有的轉到條件較好的學校上學,羣埡、碾坪、新壩三個老區村的小學學生合併到新壩中心校就讀,有利於整合資源,使更多的孩子能共享資源,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豐富孩子們的課堂內外生活,但是低年級的學生兒童上學,家長護送,路遠的,爲了孩子上學方便,有的家長在學校附近租房子陪孩子讀書,無形中加重了家庭的負擔。高坪小學只有11個學生,三年級3個,一年級2個,學前班6個人,一個老師帶三個年級。

村級衛生室宿辦條件差,設備簡陋或沒有設備。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行後,補助標準偏低,報銷機制不健全,農戶在門診報銷時間需要自己交一半錢,許多農戶賒賬報銷,使得村級衛生室底墊過大,造成門診報銷難,使農民的對合作醫療的信任度降低,挫傷了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積極性,遇上急病重病,有的家庭很容易導致因病返貧。

陣痛五:高山移民工程補助標準和災後重建的補助標準相比,懸殊太大。就是災後重建房補助的高,由於物價地價上漲,加之在山區建房投資大,修地基,漿砌石坎就要花不少的錢,材料運費高,修地基就要花四、五萬,蓋三間兩層的樓房就要花十五六萬,老區農民建房債務大。2010年調查居住在高山危險地段的老區村有1106戶3869人,這些戶數都是需要移民搬遷的,由於建房成本高,以及搬遷時間、名額、資金、土地等因素,不少的老區羣衆需要搬遷而又無能力搬遷。

陣痛六:自然年災害頻繁發生,抵禦災害能力弱。2007年8月7日,遭受洪災死亡3人失蹤2人,倒塌房屋35戶109人,水毀橋樑2坐,水毀公路11公里,造成經濟損失400萬元;2010年7月18 日,又遭受到災害的襲擊,死亡2人受傷5人,倒塌房屋139戶543人,橋樑損毀51座,損壞人飲22處,水窖161口,形成地質災害隱患點89處,危害808戶3611人。

陣痛七:9個老區村基層組織健全,4個村有活動室的(新建2個村,2個村的活動室房子年久失修,損毀嚴重,已不能正常使用,村集體無積蓄無法修繕),還有2個村正在建設,3個村沒有活動室。在山區建活動室投資較大,土地、物價、運費高,上級補助的款項不足,又加大了村級債務負擔。老區羣衆的文化娛樂生活較單一,有農家書屋村只有1個村,平常書屋也沒有專人管理,書屋幾乎是形同虛設的,農民白天干活,晚上在家看看電視,有電腦的可以上上網,閒暇時間聚在一塊兒打牌消遣。

【老區精神進校園_作文2】

5月22日上午,《八月桂花遍地開》、《送郎當紅軍》等紅色歌謠,在皖西中學校園上空飄蕩。爲動員廣大高中應屆畢業生積極應徵入伍,裕安區人武部“徵兵宣傳進校園”活動啓動,帶領全校師生唱響紅色歌曲,激勵學生們傳承老區精神,從校園走進軍營,爲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強軍夢”貢獻力量。

裕安這片浸透着無數革命烈士鮮血的熱土,處處涌動着國防教育活動的熱潮。從全國儲存最完整的蘇維埃政權舊址——獨山革命舊址羣落,到蘇家埠戰役發生地;從中共六安特區委以及安徽省國共合作抗日中心等故地,到劉鄧大軍南下臨時指揮部舊址……大大小小近百處“紅色景觀”,遍佈於城鄉山水之間。走進這裏,就步入了國防教育的熔爐。如今,裕安區黨委、政府、人武部將這百餘處革命遺址作爲國防教育基地,潛移默化地教育着廣大青少年,讓老區精神融入他們的參軍報國的血液之中。

傳承老區精神,裕安區不僅以景育人,還注重以文化人。城鄉之間,《八月桂花遍地開》、《送郎當紅軍》等紅色歌謠處處傳唱;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愛國擁軍的宣傳標牌……

魚水情懷

7月3日,在裕安區人武部積極爭取下,上海警備區閔行區、嘉定區人武部專程來到裕安區西河口鄉和獨山鎮,簽訂了支援革命老區建設幫扶協議,計劃3年投入項目資金1800萬元,改善落地崗、郝集、觀音洞、太安4個行政村貧困落後面貌。

裕安區委常委、人武部政委徐尚智感慨地說,弘揚部隊優良傳統,圍繞地方所需、羣衆所盼,支援老區建設,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人民羣衆纔會踊躍擁軍參軍。

爲參與美好鄉村軍民共建,裕安區人武系統,帶着資金,帶着感情,與村組幹部、民兵骨幹交朋友,與羣衆同吃同住同勞動,幫助羣衆制訂脫貧致富發展規劃。近年來,區人武部系統爲美好鄉村建設協調解決資金缺口問題,激發了羣衆建設美好家園的決心和信心。與此同時,駐區各部隊還紛紛與當地學校開展共建,先後投(捐)資100餘萬元幫助學校改善辦學條件,資助家境困難的學子完成學業。

解政府所急、幫羣衆所需,是子弟兵回報老區義不容辭的職責。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在區人武部的牽頭協調下,駐裕部隊共出動官兵和民兵應急分隊10萬人次投入搶險救災,撲滅森林火災200多次,轉移被困羣衆5萬餘人,搶修道路180公里,修建堰塘、堤壩等灌溉設施300餘處,建設飲水池200餘口,排除險情20多處,搶救糧食等各類物資1500餘噸,協助公安部門破案1916起,有力支援了當地經濟社會建設發展。

熱潮涌動

面對新形勢,裕安區繼續鞏固擁軍優屬革命傳統,當地適齡青年參軍報國熱潮涌動,近三年共徵集1204名新兵入伍,沒有出現一起責任退兵。

針對徵兵時間由冬季改爲夏秋季的新特點,裕安區人武部相繼推出徵兵“一五五”新舉措,即由民證部門負責給新兵家庭掛一塊“光榮之家”牌匾、與新入伍的青年寫好五封信(區徵兵辦一封、鄉鎮上下半年各一封、村民組一封、村民組協助入伍青年家庭寫一封)、區財政部門結合發放入伍通知書時給新兵家庭發放500元慰問金。

廣大適齡青年在老區精神的引領下,軍人榮譽感的感召下,個個懷揣從軍夢,積極報名應徵。截至7月10日,全區預徵登記11160人,已確定報名應徵723人。其中,大學生8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