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字數作文 > 600字作文

【精華】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合集7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600字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華】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合集7篇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1

端午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聽老輩講,端午節的來歷是這樣的。

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愛國功臣,叫做屈原。屈原不僅是重臣,還是有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詩人。當時,七國鼎立,數秦國最強,也數秦國野心最大,要一統天下。當時楚國國君制國無道,防禦不行,很容易被打敗,自然成了選擇。這一點,才思敏捷的屈原早察覺到了,便上書楚王,希望國君加強防禦,不讓秦國的陰謀得逞,楚國國君不知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的道理,認爲屈原瞧不起自己制國,把屈原調到汨羅去,屈原很傷心,很委屈,自己好言相勸國君加強防禦,國君不但不聽取意見,還當成惡意。終於,屈原忍不住了,在6月22日跳江自盡了。水火無情,屈原一下子被滔滔江水吞沒了,百姓知道屈原是個好官,於是下江開船,紛紛搶救屈原,可這怎麼撈的到?當時人們說水裏有蛟龍,會吃了屈原的屍體,蛟龍吃飽了就不吃屍體了。以後,百姓把屈原自盡的日子叫端午節,每年的這一天,人們要包糉子,劃龍船,祭奠屈原。端午節就是這樣來的。

記得小時侯,端午節,我隨父母去外婆家,當時外婆家那裏端午節比較昌盛,幾乎每年都要劃龍船。今年也不例外。

當時,我家大舅舅身強力壯,也參加了劃龍船比賽。

天下着小雨,我吃着黃澄澄香噴噴的糯米糉子,坐在老爸肩上,放眼一看,才知道我們夾在人羣裏。那大大小小成千上萬把五顏六色的雨傘,成了一道奇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時,我才知道,觀衆是有多少,——數不清;並把大江兩岸圍了個水泄不通。

江上,遠遠的只見八條三丈多長一米寬的龍舟,停在江中,每條龍船上各有十八人,一人在龍頭擂鼓指揮,一人在船尾掌舵,中間十六人,分列龍舟兩側。每條龍舟就是一個獨立團隊,每個團隊着裝整齊,隊員個個生龍活虎。比賽開始了,八條龍舟,象離弦之箭,隊員們跟着鼓點的節奏,揮舞着船漿,喊着整齊雄壯號子,“一二、一二、一二……”龍舟越來越快,八條龍舟齊頭並進,爭先恐後,象八條鮫龍爭奪東海明珠。一轉眼,一條黃龍飛躍過終點,比賽結束。所有觀衆一齊鼓掌。比賽真精彩呀!

我愛划龍舟,我愛端午節!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2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作爲中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端午節毫無疑問是其中最有“熱”感的節日。

作爲進入盛夏前的一個節氣,端午節顯然是每年真正感受夏天的日子,在城市,端午節的三天假日,可能會讓很多人考慮出去找個陰涼的地方散一下心,而在農村,端午節確是一個忙碌的節日,因爲在中國蘊含豐富的農耕文化之中,端午節代表着夏收秋種。

在過去的北方,每年過端午正是新麥下來的時候,很多人都很期待這個日子的到來,因爲可以吃到新麥做的各種食品。而在過去的南方,端午節卻是另外一種糧食水稻收穫的季節,新打下來的水稻碾成了大米,過節的前一天正好可以包成糉子,然後美美吃上一頓。

現在,南北差異已經沒有那麼大,端午節吃糉子,這是全中國人民的一大傳統習俗。

中國人端午節吃糉子的歷史由來已久,傳說是爲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流傳的,那一天人們互相送糉子作爲對屈原的紀念。

糉子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據說,早在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不過在當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晉朝人周處《岳陽風土記》之中就記載道:“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黍。”

到了南北朝時期,中國出現雜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糉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糉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糉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糉子已很時尚。在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中國的南北差異也還是存在的。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

今年,你準備吃啥糉子呢?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3

端午節,這個隨着幽遠的歷史一起走來的傳統節日,現在已成爲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之一了,喏,從端午例行的三天國假,就能看出中國人對於端午節的青睞了。

我最喜歡的莫過於端午之日漫步於街了,一種濃郁的節日氣息與風兒同行,吹遍了大街小巷,所到之處必定熱鬧非凡。不同於家鄉閩浙一帶,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江淮人家的家門上多是懸掛着艾葉菖蒲,據說也有祛魔驅鬼之效。但這些並非我最在意的,說到我最在意什麼,那自然是激盪人心的賽龍舟了。

出了家門右拐直往前走,不要五分鐘就是十七橋了,橋下的河流雖不著名,但每年的東圃鎮的賽龍舟都是從這兒訖始的。你看,水流平緩的河面上,停放着一艘艘被紅漆漆滿船身的龍舟,碧綠的水,透紅的船乍一看活像黛綠的錦緞上鑲着盛開着紅牡丹。船裏的競賽者,以二十多歲的小年輕居多,也有少數的中年人。每船十三人,十二個槳手,一個鼓手。黝黑的肌膚是他們共同的標誌,也是力量的象徵。

鑼聲響起來,比賽開始了;鼓聲響起來,隆隆、隆隆、隆隆,冗雜卻不乏節奏,疾速而卻不乏力量。兩旁的紅槳像一條條金紅色的大鯉魚,跟着鼓聲整齊歡快地跳躍。超過了!超過了!一隻紅艇漸行漸速,如離弦的箭一般。觀衆們的心驀地緊張起來,與牛皮鼓面共同跳躍,呼喊聲、鼓聲匯成一片。另一隻船當然不甘示弱,也迅速追了上來,兩船旗鼓相當,猶如二龍水中爭霸,鼓聲立即電閃雷鳴一般,兩岸的人更歡了,吶喊聲更大了。終點快到了,只見三隻船如疾馳的戰馬齊頭並進,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遲緩!冠軍出現了,喝彩聲,鼓掌聲響成了一片,在水面上激盪!

過了一陣子,人們端來了清香四溢的糯米糉子,但這不是給自己吃的,而是把它扔下河裏,以祭祀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投江之日距今也有兩千多年了,但人們永遠懷念着他。是啊,那些對人民對國家對民族全心全意的人,是千百年,直至永遠也不該被忘卻的。今天,我們仍以屈原爲驕傲,我們會用我們的快樂永遠紀念着他!

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關於端午節的諺語吧?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4

隨着時間的流逝,端午節在我的腦海中變得越來越模糊了。記得小時候,我經常纏着媽媽講那個熟悉卻又百聽不厭的故事:在兩千多年以前,古老的中國戰火紛飛,在農曆五月初五的一天,有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看到自己的國家面臨着亡國的危運,而心中的抱負卻無法實現,便悲痛欲絕懷抱着沙石投向波濤滾滾的汨羅江,他就是屈原。人們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許多人都划着船去追趕拯救,四處尋找着他們愛戴的屈原,爲了讓水中的魚兒不吃掉屈原的身體,就把糯米裹在散發着清香的竹葉裏,投入了汨羅江裏……每當我聽完這個故事後,總在想,屈原真的投向那波濤滾滾的汨羅江裏了嗎?屈原真的化作天上的一顆星星了嗎?魚兒真的會吃掉那些糉子嗎?……

現在,我漸漸長大了。這些疑問也在我腦海裏淡忘了,再也不會纏着父母講屈原的故事。而是,玩着電腦,看着電視,做着手工DIY,讀着漫畫故事。再也不會想那些對我來說很遙遠的話題了。

又是一年糉葉飄香,雖然屋裏瀰漫着糉子的香味,但大部分都是從超市裏買來的。很少有人再會談論起屈原,洗着那翠綠的艾草,會包糉子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還有些人家,就把端午節當成一場夢似的,過的極其簡單,連糉影都看不見了。現在的人類只顧瘋狂開採,拼命的擴建。讓這美麗的地球村遭盡了塗炭。工業廢水流入了江河湖海,成羣的魚兒慘死在沙灘。濫砍亂伐無休止,泥石流、山洪、地震時常出現。水土在流失,江河斷流湖泊乾涸。那美麗的“賽龍舟”我何時再能看見?看到身邊發生的一切,我不斷的告訴自己:一定要加強環保意識。愛護環境要從小事來着眼,不浪費水,不浪費電,不浪費食物,不隨地吐痰。只有我們愛護環境,保護資源,生存的環境才能得到改變。等到再過幾十年,我們的地球母親才能依然美好,以後的孩子們才能看到清清的水,藍藍的天,綠綠的蘆葦蕩,再過端午時,才能吃到那自家包的手工糉子,觀看到那激動人心的“賽龍舟”。

端午的兒歌彷彿又迴盪在耳邊:“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中國經歷了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傳統美德源遠流長。不要讓端午節離我們越來越遠,不要讓端午成爲我心中的夢想。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5

又是五月,紫丁香蓬蓬勃勃地盛開着,若有若無的清香繚繞着,這讓我想起端午節濃濃的糉香。

記得小時候,我特別期待過端午節。每當端午節的前一天清晨,媽媽總會用清水泡上一大盆糯米。傍晚,香噴噴的糉子,媽媽拿出泡好的糉葉,用她那雙巧手一挽,糉葉就像一個尖角小碗握在她的手中。媽媽把米舀進“碗”裏,再左一折,右一疊,用線一纏,一個棱角分明的糉子就呈現在我眼前。糉子包成小山一樣高時,我的耐心早已耗盡了,纏着媽媽一會兒一問:“媽媽,什麼時候才能吃到糉子啊?”媽媽總是邊忙,邊耐心地安慰我:“快了,快了。小饞貓饞了吧?”

被我催促着,媽媽總是連夜就煮上糉子。平時早早就睡覺的我,一會兒去廚房一圈,怎麼也不肯早早入睡。直到九、十點鐘,糉子熟了,媽媽趕緊夾出一隻肉糉,給我先涼着,裏面包的可是我最愛的牛肉呢!我一大口咬下去,嘴裏便充滿了米香,再咬一口,就是美味可口的牛肉了,米中融入了牛肉的香甜可口,別有一番風味。

農曆五月初五,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端午節。爲了紀念楚國大夫屈原爲國跳河自殺,人們爲了紀念他,也怕魚蝦啃食屈原的身體,往河裏丟糉子,後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吃糉子的文化。

端午節的電視節目,常有划龍舟比賽。那天,我坐在電視機前,爲一條青色的龍舟加油,突然,槍聲一響,紅色的龍舟就如一條水蛇一般,靈活地衝了出來,而青色的龍舟卻因爲一時反應不過來,讓紅龍舟領先了一步。紅龍舟的人不灰心,努力向前追去,紅龍舟在前面,青龍舟在後面緊追不捨,他們一起努力,終於追上了紅龍舟,紅龍舟的人也不甘落後,他們時而超出,時而落後,時而又平行,岸上的吶喊聲也快要震破了天,“加油,加油!”青龍似乎得到了人們的力量,木頭的船身,頓時靈活了起來,終於,青龍舟衝過了終點,我同岸上的人們一起歡呼起來。

端午節就在眼前,那濃濃的糉香又引得我茶不思,飯不想了。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6

“小懶蟲!快起牀,這天就是端午節,媽媽和你一齊包糉子,你怎樣還在睡覺?”媽媽興致勃勃地叫着。難得的假期,我還真想好好地睡一覺呢,都被媽媽攪和了,可就是我昨日答應媽媽和她一齊包糉子的啊,想想能夠吃到美味的糉子,我還就是很快地起牀,跟媽媽學着包糉子。

媽媽拿出泡在水裏的糉葉,還有糯米和被浸泡的五花肉,我們兩個準備“操作”了。首先媽媽教我包糉子四大步驟:①選料,選取好適宜的糉葉;②把糯米放在摺疊好的糉葉裏,包好;③把五花肉放進有糯米的糉子裏;④用線把包好的糉子纏緊,打結。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心裏暗想原先包糉子還有學問呢。

媽媽開始包了,她神色嚴肅,十分細心。一層又一層,一道又一道,兩隻手像蝴蝶的翅膀般熟練地上下翻飛,這不,不一會一隻胖乎乎的肉糉子就包好了,有棱有角,竟顯得有些挺拔有力。真不愧就是熟能生巧,媽媽這個包糉子的好手,已經包了幾十個糉子了,整整齊齊地排列着。我的進展又如何呢?

且看——按照媽媽有說的步驟按部就班地認真操練着,可就是這糉子似乎看我就是個孩子,非鬧點小脾氣不可,就就是不和我的心意。忙活半天一個糉子都沒爆好那小糉子似乎在嘲笑地說:“哎呀……就你……還想把我給馴服……那可比登天還難。”我可“不服氣”了,這小小的糉子就能難倒我嗎,這也太小看自我了吧。媽媽也在一旁耐心地手把手地教我,我帶着些虛榮心努力的學着。果真就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我茅塞頓開,真棒!我最後包好了第一個糉子。看着手中的這個小糉子,雖然沒有媽媽包的那麼好看,但在我眼裏就像就是手上捧着一顆閃閃發亮的小明珠,格外珍貴,那種喜悅與興奮難以言表。

糉子包好了,開始煮糉子。媽媽往鍋里加了許多的水,然後開始煮,煮了好一會兒,糉子就好了,此時家裏到處都瀰漫着棕子的香味,最後能夠吃到香噴噴的糉子了。

這天我不但與媽媽學到包糉子的“手藝”,還嘗試了包糉子其中的快樂,真實一個難忘而愉快的一天,讓這樣的快樂與大家共同分享,“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7

端午假期的第一天,陰雨綿綿,在家悶極了,媽媽說帶我去參觀藝術展覽,我的作品也在那裏展出呢!

我們先上二樓參觀,一上樓,幾個蹦蹦跳跳的人兒迎面走來,他們手拉手,一個高高地踢着腿,一個在奔跑,另一個人蹲着馬步,一副準備接球的樣子,真是栩栩如生啊。仔細看,這些人兒是用透明的膠帶纏成的,而且是空心的。我又圍着他們左看右看,始終不明白它們是怎樣做成的。

繞過這些運動者,一片連綿起伏的羣山出現在眼前。走近看,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原來,作者是用一摞摞的紙張,高高低低、錯落有致地擺出樓宇的模樣,勾畫出一副城市的俯瞰圖。咦,怎麼還有NB的字樣?解說員說,這是寧波的城市景觀。作者的想法真妙啊,但我想,設計、建造了這些大樓的人更厲害。

下到一樓的展廳,迎面靠牆擺着一整架小泥人,在那兒嘻嘻哈哈地笑呢。有的眼睛眯成一條縫,張大了嘴巴,露出一隻可愛的牙齒呵呵笑;有的抿着嘴,微微笑;有的露着兩排大門牙嘻嘻笑,有的回眸一笑,有的燦然一笑,有的捧腹大笑、有的莞爾一笑各個笑容可掬,令人忍俊不禁。作品的名稱就叫微笑生活,每個小泥人都那麼美,充滿歡欣的眼神,讓我的眼睛無法移開。

就在我入迷地觀賞泥人時,後背被人輕拍了一下,原來是和我同一畫室的同學無宇,她興奮地對我說:看到我們的作品了嗎?說着,就一把拉着我衝到展廳的另一頭,大聲說:看!那幅我們花費了好長時間才完成的誇張臉譜就掛在牆的正中間,豔麗的色彩,誇張的造型,在那麼多精彩的作品裏,它顯得一點也不遜色啊。一剎那,我心裏充滿了驕傲。

在展廳,我們呆了整整一個上午,久久不願離去。那些造型獨特的小花馬,韻味十足的仕女真美啊。我願意繼續學習畫畫,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