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字數作文 > 800字作文

實用的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十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的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十篇

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1

端午節就要到了,每當這個節日來到,插艾蒿,點雄黃、包棕子、戴香包、賽龍舟等各種活動都會把我們的思緒帶回到那個令人惋惜的歷史事件中,再一次想起楚王國,想起汨羅江,想起在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留下名字的文學家和詩人屈原。

除了屈原,應該還有很多自己的親人在這一天被我們一同懷念。我在每年的端午節,都會無比思念我長眠在商州地下的奶媽,我知道,她也一定會思念我的。

我們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她對我的哺育和愛卻遠遠超出了血緣的範圍,在她精心呵護和愛撫下,快樂無憂的童年一直是我最美好的回憶,尤其是端午節的棕子和香包,更讓我無比懷念我的奶媽——那位漂亮健康寬容豁達的年輕女子。

是她在一個幼小的生命需要奶水的時候向我敞開了溫暖的懷抱,我在她的懷中貪婪地吸允着、索取着自己的需要,在她的懷抱中一天天飽滿、長大、變美。

我長大了,要進幼兒園和上學,城裏和鄉下的距離把我拉離了她的懷抱,但我的心卻無法離開她,因爲她把母愛的種子深深種在了我的心裏。於是,週末就成了我每天的期盼,通往鄉下的小路和小橋,奶媽家的柴門小院也成了我心中最美的圖畫。

那時候每年的端午節,我在睡夢中就能聞到棕子的清香和香包的花香,那是奶媽讓小舅挽着藍子天不亮就送來的煮了一夜,走完十幾里路還溫熱的棕子,裏面的各種豆兒和棗兒把糯米染得紅紅的,吃起來軟軟的,甜甜的,香香的,我的小肚皮也被棕子撐得溜圓。

每年的這幾天,我的主食就是奶媽的棕子,我一直到現在都認爲奶媽的棕子是最好吃的,誰都比不上。

裝棕子的藍子上還掛着奶媽親手做的香包,那香包好看極了,是用各種絲線纏繞的小棕子的模樣,小巧玲瓏,香氣芬芳,我掛在脖子上在學校向女同學炫耀着,高興着,美着……

那感覺讓我每次回憶都如同回到了童年時代,回到了奶媽身邊。

也有那麼幾次趕上在奶媽家過節,於是,包棕子就成了我最高興的事,儘管我不會包,但還是象模象樣地挽起袖子,坐在大盆子邊上,拿着棕葉包着米和豆兒,拿着草捆紮,每到這時候,奶媽都會高興的一邊包着手裏的,一邊教着我,還把我包的棕子也放入鍋裏一起煮,結果可想而知,我的棕子不是找不着,就是裏面成了稀飯,儘管這樣,她也從未責怪過我,還任我用手在盆裏撈來撈去繼續搗亂。

親愛的媽媽,女兒現在仍然不會包棕子,不會纏香包,不是女兒不想學,而是女兒要把媽媽的棕子和香包永遠永遠留在記憶中,那是什麼樣的棕子和香包都無法替代的美的記憶,美的味道,美的感受。

就要過節了,不知道天堂裏有沒有棕子,有沒有香包?

女兒在這裏爲媽媽送上一份節日禮物,願與您在夢中相會,親手爲您剝棕子,戴香包,親口祝您端午節快樂!

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2

家鄉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們漢族傳統節日。在戰國時期,我國愛國詩人屈原聽說秦軍攻破楚國國都消息後,悲憤交加,依然寫下絕筆作《懷沙》後,抱石投入淚羅江,以身殉國,百姓們紛紛親去打撈,沿水招魂,在沒有結果時,人們只有將糉子投入江中,以免蝦魚蠶食屈原屍首方法表達對他懷念,此日正是農曆五月初五,以後每年人們在這一天都要到江面去頭糉子表達緬懷之情,隨時間演變,人們將這一天俗稱爲“端午節”,過節形式也多養起來,如插楊柳、賽龍舟、吃糉子、燒高山等等。

我也特別喜歡家鄉端午節,雖然沒有電視裏看到盛大賽龍舟、燒高山等習俗,但我獨愛綁花繩、戴荷包、插楊柳、包糉子、串親戚等風俗喜慶方式。

五月初四這天,我就嚷媽媽帶我去趕集,大人們忙購買肉呀、菜呀、蛋之類,我們孩子焦點在於買花線、買畫布,挑三揀四,串了西家串東家,幾個商店、攤位轉下來,手裏捧一大把花線、畫布。可高興了,在回家路上就迫不及待搓起花繩來。回到家裏,與鄰里幾個小朋友圍姥姥開始編花繩、縫荷包。捻線搓繩、選布剪樣,穿針引線,直到開燈時分,每個小朋友都有了滿意收穫,可把姥姥累壞了,我們便搶用小拳頭敲打姥姥伸不直腰背,姥姥臉上露出了幸福微笑……

興奮我就是睡不,偷偷起來把花繩與荷包比劃了好幾次,因爲姥姥說了:“今天戴了就不靈了,只有在端午節這天戴上纔會保佑我們一年平安。”真是一個難眠之夜呀!隱隱約約聽見爸爸插楊柳聲音,我一骨碌翻起身來,大聲喊戴荷包囉……以最快、最簡單方式洗刷完畢,在媽媽幫助下認真綁上了花繩、戴上了荷包,看手腕、腳腕花花綠綠花繩,是弄胸前各式各樣荷包,我自豪極了,猶如成了最美小公主。帶無比幸福心情,開始幫媽媽炒雞蛋、包糉子。

說起包糉子,可是我拿手好戲,早在六歲那年,大媽就教會了我包糉子。我便一個指揮官架勢喊來爸爸,指揮他與媽媽抱起糉子來:首先按比例把昨天購買來糯米、大棗、葡萄乾、枸杞放入盆中掏乾淨,然後再加進去一定量白糖、蜂蜜與均勻,接拿來竹葉捲成一個漏斗形,要注意,不能把葉子卷完,還要留一些等放進做好餡子後封起來,爸爸一直做得很好,就是最後封包動作出了錯,被我狠狠批評了幾句:“老爸,你也不動腦想想,包紮繩子要打成活結,不然證書後你連葉子一塊兒吃嗎……”在我成功指揮下,你一個、他一個、我一個,不一會兒包了一大堆,最後就是開竈蒸煮了,這期間,我有顯擺自己花繩與荷包指揮爸爸矯正了爸爸楊柳插得不好看之處。

開始過節享受了,一家人圍豐盛節日餐,你爭我搶、談天說地、笑語盈盈,真是其樂融融。時逢中午,我們一家又拎自己親手做好禮物去大伯家串門子,一路上陽光與煦、鳥語花香,喜笑顏開,我真被這欣欣向榮日子陶醉了……

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3

一陣驟雨,帶來初夏溼熱紛亂的躁動。農曆的五月,雨後潮溼沉悶的空氣裏,總是帶着薄薄的竹葉香氣。端午節的糉子在異鄉的街頭重又出現,一種許久不經觸碰的感傷,默默涌上心頭。祖母熟悉而親切的笑臉在腦海中的印記依然清晰,她小而輕健的身影卻彷彿隔着五月的雨霧,朦朧而遙遠。

以前的那些五月,我是一個尚未涉世的少女,在故鄉古老的瓦屋中,在祖母溫柔的疼愛裏,稚嫩而單純。

我總是在初五這一天清晨,挽着祖母爬滿皺紋的手,踏着雨後的溼泥,來到村邊那片翠翠的竹林,採摘鮮嫩的竹葉。青草溼了裙裾,衣袖沾滿雨滴,我心裏有一股香甜的氣息暈染開來,和着微雨和泥土的溼氣。採回一籃子沾滿雨水的嫩葉,放在井臺旁邊。祖母搬來年代久遠的木桶,打上清冽冽的井水,把一片片竹葉洗得青豔欲滴。那滴水的屋檐,清涼的井水,竹葉泛着的微綠的光,以及祖母在井臺旁邊輕輕搓洗的身影,多年以後的今天想起,總以爲是一場夢,一場溫情而生動的夢。

祖母說,五月初五這一天的溪水是“龍鬚水”,正午時分到溪邊清洗便可洗去晦氣。我在曠野中的小溪旁,把腳輕輕探入水中,似乎有很多小魚在腳指頭上輕輕咬動,麻麻的,癢癢的。一把烏黑的長髮在清澈透明的溪水中輕輕遊動,祖母柔柔地幫我搓着,那時的我總相信一切的不愉快都會隨着溪水的遊走而流向遠方。少女滿懷的夢和甜蜜在這種古老的慰藉中愈加鮮活。

五月的午後總會有陽光,葡萄架上的蛛網不時地反射幾縷,映着祖母的銀絲髮線以及額頭上皺紋縫隙裏滲出的汗水。她將一把鹹草系在窗欄上,把那些泛青的竹葉和雪白的糯米包成一個個精巧玲瓏的小糉子,再用鹹草繫牢。一串串棱角分明的小糉子吊在窗欄上,不像食物,倒像是藝術品,可愛而誘人。我坐在祖母旁邊,學着她用鹹草纏繞着小糉球,學了很多個年頭卻總不及祖母包得精巧,而且祖母所包的糉子有一種特殊的香味。當老屋裏的大竈上冒出騰騰的蒸氣,竹葉香、糯米香便瀰漫在空氣中。自她離開以後,這種香味我便再沒有感受過,無論我再怎麼努力地模仿那所有的佐料和做法,那種香味也只能永遠存活在我的記憶之中了。

祖母離開時也是將近農曆五月,也是那樣驟雨驟晴的天氣。那一年的端午節,我在空蕩蕩的老屋裏猛然間發現一切都消失了。那一年我搬離了老屋,住進了城裏,那曾經的一切,只剩下記憶,在一些不經意間的觸碰之中閃出些許傷感而又甜蜜的感覺。

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4

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吃香噴噴的糉子呢?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比熱鬧的龍舟賽呢?

沒錯,只有端午節,一個偉大的節日,一個神聖的節日。說起端午節,還得從屈原的故事說起。

傳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薦能,富國強兵,力主聯秦抗齊,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反對,使屈原被讒免去職位,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報國無望,便含恨投江自盡。屈原死後,出國的百姓異常悲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憑弔屈原。有些漁夫則駕起船隻,將事先準備好的糉子、雞蛋撲通撲通地往江裏丟,說是讓魚吃了,就不會咬屈原的屍身。流傳至今,便有了吃糉子的習慣。所以過端午節的這天,滿街都是賣糉子的小販,我們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你知道糉子是怎樣包的嗎?哈,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先用一些新鮮的糉葉包住糯米,在裏面放各種配料,接着用線捆紮好。包好的糉子放在鍋上蒸,等滿屋飄着糉子香的時候就可以吃了。吃糉子的時候,要先將線解開,剝開糉子葉,裏面藏着紅紅的糉肉,升騰着熱氣,散發着一種特有的糉香,兩個糉子用盤子裝着,活像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照耀下晶瑩剔透,散發着濃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個糉子,狼吞虎嚥地吃起來,味道真是棒極了。

吃完糉子,便來到河堤上觀看龍舟賽。在這一天,每個村子都會組織一支隊伍,而後拉到漣水河進行比賽。只見碧波盪漾的河面上,五顏六色的龍舟整裝待發,隊員們個個摩拳擦掌,彷彿勝券在握。而站在岸邊的觀衆比隊員們還要緊張,個個屏息凝視着河面。裁判一聲令下,一艘艘龍舟好像離弦的箭一樣,飛一般地向前衝去。頓時,河面上鼓聲震耳欲聾。一千米的水道上,隊員們憋紅了臉,咬緊了牙,拼命地劃。太好了,我們村的龍舟領先了,因爲我們村的隊員配合默契,所以龍舟就特別聽他們的指令,行動自如。龍舟的身後留下了一條條波紋,原來平靜的水面,如佈滿硝煙一般。尾隨在後的龍舟,不緊不慢地跟着,鼓手們也使出了吃奶的勁,使勁地敲,這鑼聲一聲接着一聲,清脆而有力。別的龍舟也不甘落後,一邊划船,一邊和着鼓聲,“一二一二”地喊着口令往前衝,那口令裏充滿了對勝利的渴望。河面上熱鬧極了,口令聲、鑼鼓聲、划槳聲,匯成了一首激昂雄渾的樂曲,樂曲裏有着濃重的端午節的氣氛。

故鄉的端午節啊,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糉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愛國精神的一種欽佩。吃着正宗的家鄉糉子,看着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裏別有一番滋味。

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5

先傳來陣陣響徹雲霄的吆喝聲,後飄來絲絲令人垂涎三尺的糉子的氣息,不禁使整個城市,都浸泡在端陽之中……古城溫州,也恰似如此。

——題記

箬葉飄香,一糉嘗來千古事;龍舟逐水,百橈劃出四時情。端午,雖沒有過年那般熱鬧光景,但是,那別有一番的情趣,也不得不讓人留戀與盼望。

故鄉的端午,也亦是如此。在故鄉,每逢此時,家家戶戶都必然會準備一些箬葉,還有那泡過的白白的糯米,來包糉子。每家每戶的孩子們都喜歡吃糉子,大人們也總會多做些,來解解我們的饞。包糉子,當然也是一個相當細緻的活兒,不然,又怎的會這麼麻煩!往往在包糉子之前,大人們會先選材,這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兒。糯米有兩種,長糯米不適合包糉子,因爲沒有圓糯米粘性足,口感糯,所以,常常會選些圓糯米來。糉子,外加些自己的口味,大部分人都是喜歡蛋黃肉餡的糉子,所以,大人們把鴨蛋中的蛋清取出,留下蛋黃,放在一個碗裏,然後在分一個碗,裏面放一些攪拌過的不是很鬆散的小肉塊,選材就算好了。但最麻煩的步驟還在下面,是包糉子,這也是最重要的。先選2-3片糉葉,把這些糉葉錯開摺疊,即上面的糉葉壓住下面糉葉一半,接着把糉葉摺疊成漏斗形狀。在這個漏斗中先放一小半糯米,再放一個蛋黃,附加着一些肉塊,然後再放點糯米把這些蓋住。糯米和漏斗口持平即可,太少了糉子很癟,太多了包不住。最後,摺疊糉葉使糉葉把江米全部包住。用棉線纏繞糉子4―5圈,繫上活釦,吃糉子的時候方便解開。糉子也就算是包好了,放在鍋裏蒸一下,馬上,一股清香便隨之飄然,瀰漫在空氣之中。

端午,也不僅僅是包糉子一種活動,它還有一個更振奮人心的比賽,那就是賽龍舟了!

賽龍舟的場地也不止一個,但是,人們往往會聚在南塘河一帶。每逢此時,大人們抱上孩子,匆匆跑到那兒,來準備觀看。坐在龍舟上的23個人(舵手、鑼手、鼓手各1人,劃手20人),個個都精神煥發,氣勢足足的。開始了,開始了!每一隻船都向箭一般的衝了出去,站着岸上的人,紛紛加油助興;船上的人也十分團結,一個個隊員動作一致,又快捷,船中打鼓的人,奮進全身力氣,邊打鼓,邊“一二一二”地吆喝着。這聲音,響徹雲霄,迎來了許多路人的駐足觀望。漸漸的,漸漸的,人越來越大,聲也越來越大,愈傳愈遠。大家在歡笑,吆喝聲中,歡樂度過。

故鄉的端陽,是那麼的令人留戀,每每想起,總是那麼的美好。端陽,盼你早點來到……

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6

汪曾祺老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名叫“端午的鴨蛋”,寫的是他的家鄉高郵的一種特產——鹹鴨蛋。

高郵是一個水鄉,有7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水多,鴨自然也多。鴨多,蛋更多。在這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自然會產生各種各樣做蛋吃蛋的好方法。這樣,高郵的名聲在外也就不奇怪了。

我的家鄉住龍怎麼樣呢?

住龍身處山區。這裏既不是什麼水鄉,也沒有什麼悠久的歷史。住龍的鹹鴨蛋我是不大喜歡吃的,主要是鹹鴨蛋的蛋白我不喜歡。倒也不是像《端午的鴨蛋》裏所描述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那樣,而是因爲蛋白實在是太鹹了!可是不鹹的話還叫什麼鹹鴨蛋呢?

每次吃鹹鴨蛋,我向例是隻吃蛋黃的。蛋黃的滋味確實不錯,入口柔嫩鮮美,微微地透出那麼些許硃砂色——這肯定比汪曾祺老先生“在北京吃的鹹鴨蛋,蛋黃是淺顏色的”要強得多。

住龍在端午節並沒有什麼特別的風俗,和全國的其他地方差不多,實在是土得要命。如果真要說住龍在端午節時有什麼好吃的的話,那麼也只有糉子了。

我家基本是不怎麼做糉子的。有時候心血來潮,邀上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圍坐在一張大圓桌邊上。一邊說笑,一邊包糉。我一貫是坐在旁邊看他們做,因爲我既不心靈,也不手巧。每次想插手,都免不了被母親責罵。

更多時候,我家都是“坐享其成”吃姑姑和其他親朋送來的糉子。語文老師常說:“沒有高個子也要從矮個子裏面挑出高個子。”你可別看住龍只有這小小的糉子,裏面的學問可大這吶!

糉子的原料是糯米和箬葉。糯米是不可以加很多的,因爲胖嘟嘟的很不好看,而且在烹煮時糯米會“泄漏”出來。適量的糯米做出來的糉子則像金字塔一樣美觀,特好看。

還要注意加入的灰鹼(據說是一種草木灰)的適量。

有時候會吃到有一種膩膩的感覺的糉子。這種糉子不像其他糉子一樣吃起來清香爽口,那感覺就好像我喝了石灰水下去。我聽我母親說是什麼灰鹼放太多了——姑姑家做的糉子就不會這樣,我不唬你,絕對叫你一吃上癮——加入的灰鹼的量對糉子的口味影響很重要。

我們那兒的孩子不知道是什麼感覺。好像特喜歡吃糉的。端午節的時候,我從沒瞧見過有誰家的孩子早中晚飯還吃白米飯的,幾乎都是手不釋糉的。那倒也不奇怪,你說誰還在這時候整天大嚼米飯啊?不過如果是滿口無牙的老人,那大概是不行的。

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7

下課後行走在暖暖的晚風之中,偶然間路過商場,空氣中夾雜着糉葉的清香清涼地飄了過來,那一絲絲一縷縷,穿過耳邊,似耳邊響起催人回家的低吟.我不禁加快了腳步,朝着家的方向走去.

推開門,又是一股沁人心脾的糉葉的清香.我雖生於一月,卻格外愛五月的端午.端午節前後,總是我最開心的時候,因爲這正是糉子飄香時.

走進廚房,一排整齊擺放的黃中透綠的蘆葦葉旁放着一大盆昨夜就用鹼水泡好的糯米.我愛吃鹼水糉,尤其是那紅糖粘在糉子上,放入嘴中,一股糉葉的清香,糯米的軟糯,紅糖的甜美瞬間充斥整個口腔.

從小到大,我總是調皮的,不知創作出了多少奇形怪狀的糉子.而母親總是笑眯眯地看着我.

在這一片濃郁的節日氣氛中,父親用他一貫的大嗓門但又充滿穩重的聲音說道:”端午節是有來歷的.翻開歷史的寫照,屈原用他的<離騷>陶醉了我們幾千年的傳統與祈禱,”他停了停,聲音緩了許多:”五月初五的汨羅江,屈原用生命譜寫了一篇千古悲歌,他給後人留下了不屈不饒的先驅精神,它伴隨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滲入到國人的血脈中,生生不息.”

說罷,媽媽將一個小香囊掛在我的腰間,這是每年的習俗.據說帶上這個小香囊,會有驅邪避瘟之意.剛坐下,外婆又神祕兮兮地讓我站起來,將一小片在寺廟求得平安符小心翼翼地摺好塞在口袋裏.

我細細端詳起這個香囊,精緻的繡工一看便知出自母親之手.外婆以前是個裁縫,開了一間大大的裁縫鋪.外婆的繡工遠近聞名,母親的手藝便是由此傳承下來.

只是香囊再精緻,一過中午,我們依舊得扔掉香囊.每年扔香囊時我都不禁萬分惋惜:”這麼好看的香囊爲什麼要扔了呢?爲什麼呢?”母親就說當我們扔掉香囊時,病啊災啊就都隨着香囊去了.

但中午忽而下起大雨,我也就多留了這香囊一會兒,也是彌補了我一點小小的遺憾吧.

開啟電視,映入眼簾的是十幾條蓄勢待發的龍舟.龍舟與普通的漁船不同,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上的龍鬚用細麻製成,隨着風飄着,頗有一種龍威降臨之感.忽而一羣人,喊着整齊的號子,隨着鼓點,一下接一下地划着,河岸上的人們大喊着”加油”,這場面是那麼的熱鬧非凡!

又到糉葉飄香時,插菖蔳,掛艾蒿。街上,燈火繁華,路上,行人如織,家家卷層層脆綠的糉葉,戶戶飄縷縷清悠的糉香,別忘了汩羅江上的屈子魂,別忘了革屍入江的子胥忠,也別忘了抱屍出江的曹娥孝,這是一個民族的端午,劃五彩龍舟,濺起一江千年生動滾燙的浪花,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8

今天讓我歡天喜地的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到了,我從媽媽那剛一打聽到,就高興的歡蹦亂跳。因爲呀!這個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的來源是由於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賽和吃糉子等,和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着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很多人有個疑問: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比賽劃龍船呢?事情是這樣來的。一個偉大詩人屈原愛國,爲皇帝出謀劃策,但有些紅眼病者覺得屈原勢力太大,多管閒事,天天在皇上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慢慢的皇上相信了那些荒唐的謊言,把屈原撤了職,流放到湘南去。屈原抱着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而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經常到汩羅江一帶,一邊走一邊唱着傷心的詩歌。到了公元前278年5月初五那天,抱着塊大石跳河自殺了;附近的老百姓得知,大家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海,到處波浪起伏,哪兒有屈原的什麼痕跡。大夥很傷心,把竹筒子裏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也讓江裏的魚蝦、蛟龍、魚……等動物飽了肚子,就不再傷害屈原的身體了。到了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都照辦了,後來他們把盛着米飯的竹筒子改爲糉子,劃的小船改爲賽龍船。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都和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啊!端午節的由來可真多呀,我喜歡端午節的美、喜歡端午節的熱鬧、喜歡端午節的糉子,喜歡屈原那種愛國精神,當然我還喜歡最好玩的賽龍舟!你喜歡端午節嗎?

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9

幾千年前,見逐而作《離騷》的屈原先生,懷着一腔愛國熱情,懷抱對祖國沉淪的悲痛,跳進了滾滾江水之中。人們爲紀念這位爲人敬仰的愛國志士,每年的農曆5月初5(屈原跳江的日子)都會向江中投擲糉子(葉包飯,飯夾棗)。久而久之,這便成爲一個習俗,而這天也被命名爲端午節。端午節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人們在家裏吃着香甜可口的糉子。端午節還有一個風俗——在水裏賽龍舟。端午節到來時,我們在家裏包糉子。糉子是由竹葉或蘆葦葉把糯米密封起來。糉子裏有一些豆沙·肉·豆子。

我讓媽媽教我包糉子。先拿好竹葉,再裹成一個號是圓錐的形狀。接着就放進一些糯米,然後加佐料—肉·豆沙·豆子,最後密封起來。我把糉子做好了便就把我和媽媽一起包的糉子放進鍋裏煮。煮熟了後,我就迫不及待的加了3個來吃,在吃糉子時,媽媽問我端午節的由來,我直搖搖頭,表示我不知道。然後媽媽就給我說了端午節的由來: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我理解性的點了點頭。我們來到江邊,看見有許多的龍舟在江邊停靠着,一共有四條龍舟,有兩條顏色一樣,兩條顏色不一樣。衝鋒號是棕色的,夢想號是藍色的,活力好熱血好都是紅的。船都一樣長,一樣大,有9米長,1.5米寬船上有十幾個人。一人擊鼓,一人掌舵,其餘的都是拿着船槳的。過了二十幾分鍾,比賽開始了。

口令一出,那個衝鋒號正如其名,處在領先位置,熱血號在第二,夢想在第三,活力號在最後,然後過了幾分鐘活力號與夢想號齊驅並進了,而熱血號早已超越了衝鋒號。又過了十幾分鍾夢想號又離活力號遠遠的像衝鋒號駛去,最後又過了十幾分鍾,比賽結束了。第一是熱血號,第二是衝鋒號,第三是夢想號,最後便是活力號了。端午節,帶給我的不只是糉子的甜美,似乎還有。精神上的洗禮。久久地思索,我的未來將怎樣回報給我的祖國。在這熱鬧的比賽中,我懂得了:團結就是力量。這個賽龍舟可真好玩,下一年我還要觀看,下一年熱血號還會是冠軍嗎?

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10

而今天就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

一提到端午節,人們都會馬上想到糉子。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前者是由於形狀有棱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節吃糉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西晉周處《岳陽風土記》中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黍。”可見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裏食用。

糉子還是一種節日往來的禮品。到了唐宋時期,糉子已極爲有名,市場上常有糉子賣。現在,我們過端午節仍然免不了要吃幾隻糉子。糉子有不少花樣,有南北之別,東西之分。南方常用紅棗、花生、鹹肉等混在糯米中製成,也多見不雜別的食品,而去品味糉葉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棗、果脯等作爲糉子的餡心。小小的糉子,似乎已經成了中國傳統的象徵,在人們心中佔據着一定的位置。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衆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衆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

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糉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爲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

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