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走近錢學森》讀後感(精選6篇)

《走近錢學森》讀後感

《走近錢學森》讀後感(精選6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走近錢學森》讀後感(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走近錢學森》讀後感1

錢學森無疑是當代中國知名度最高的科學家之一,在國際科學家也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我看來,錢學森也可以歸入當代中國的偉人之列。關於他的科學成就,不用我饒舌,絕大部分中國讀者都能說上來,因爲錢的光輝業績已經寫入了中小學課本,如果說是彪炳史冊,也是一點不誇張的,特別是他身上體現出來的創新精神,勇攀科學高峯的精神,尤爲可貴。

錢學森先生小時候的經歷特別引起了我的關注。在這本《走近錢學森》中,我們也可以讀到一些錢學森小時候的故事。錢學森出生在美麗的西子湖畔。他是家中的獨子,家境是比較優越的。我曾經去浙二醫院後面的錢學森故居參觀,這是一個三進的民居,由兩個天井相連,還有一個後花園。他的父親錢均夫,博學多才,母親章蘭娟則心地善良,開朗賢惠。錢學森的父母對錢的影響都是相當正面的,他的父親是他的第一位老師,而且他的父親是非常負責任的,在錢學森幼年的知識啓蒙裏,是父親首先向他開啓人生與智慧之窗。他的母親章蘭娟本是杭州富商之女,從小也是非常聰明內秀、多才多藝、知書達理。她教育兒子有一套獨特的方法,總是採取啓發教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兒子做到心服口服。 錢學森從小就過着有規律的學習生活:每天清晨,準時起牀,加強身體鍛鍊,早飯後背誦唐詩,累了,就讓就看一會兒童讀物。下午或者畫畫、或者寫毛筆字,每日如此,從不間斷。正是父母給錢學森營造了這麼好家庭學習和成長環境,這爲造就將來的科學大師提供了可能性。錢學森本身也是天資聰穎、悟性極高,記憶力尤其出衆,3歲已能夠背誦出百首唐詩、宋詞及一些啓蒙讀物,如《增廣賢文》、《幼學瓊林》等,還能心算加、減、乘、除。因此,錢學森小小年紀就有“小神童”的名聲。古語有言:三歲看老。從這裏我們已經可以預想到錢學森是一個可造之才,至於如何成才,那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錢學森的中小學都是在北京上的,而且上的都是當時的名校。錢學森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這給他後來的發展打下了紮實的學習基礎。 錢學森晚年曾回憶一生給他深刻影響的17個人,其中第一、二位的是他父母,第三位就是他在北京師大一附小學習時的級主任於士儉老師。於老師對錢學森的影響是廣泛求知、寫字。六年的北京師大附中學習生活對錢學森的教育很深,對他的知識和人生觀起了很大作用。當時的學校分文科和理工科,錢在理工科學習。正課和選修課有大代數、解析幾何、微積分、非歐幾何;物理學用美國當時的大學一年級課本;還有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工業化學;有些課用英文講,到了高二要學第二外語,設有德語、法語;倫理學課是由當時的校長林礪儒先生教授。此外,音樂、美術課學校也是重視的,他們的美術老師是國畫大師高希舜先生。正如這些優秀的教師教育了青少年的錢學森,讓他的知識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不斷地成長。對錢學森深刻影響的17個人中,其中北京師大附中的老師就有7位,可見中學教育對他的影響之深。中學教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從這裏我們或許也可以得到一點啓示,大力重視我們的中小學教育,我們就可能造成我們將來的科學大師。

《走近錢學森》讀後感2

自打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將“立德”、“立功”、“立言”稱爲“三不朽”以後,它便成爲了我國倫理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命題。據說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夠得上“三不朽”的人只有兩個半——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其中曾國藩還因爲在剿滅太平天國運動過程中殺戮太過,只能算是半個。而在看了葉永烈先生的《走近錢學森》一書之後,我卻突然想到,如果要在科學界來一次“三不朽”評選的話,錢學森應該是當仁不讓的吧。

先就說立德。他品行很好,不管是在美國學習工作期間,還是回國之後,始終襟懷坦蕩、光明磊落,時常反躬自省,對於自己祕書提出的爲人處世的意見也恬然容受;他淡泊名利,謙和大度,把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歸功於黨、歸於集體。他婚姻和諧,自打1947年和蔣英喜結連理之後,共同走過了62年幸福美滿的婚姻歷程,兩人琴瑟和鳴、夫唱婦隨,在美國橫遭監禁的5年中不離不棄,相互支援,相濡以沫,成就了一段人間佳話。更重要的,是他的拳拳愛國之心。在美國十幾年卻從未交過社保,從未想過加入美國國籍,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便立馬放棄美國優渥的工作生活條件,一心歸國報效。即使遭到美國移民局、聯邦調查局的多重阻撓,甚至以“間諜”罪逮捕入獄,隨後判決驅逐其出境又以保密爲由不准他離開美國,軟禁長達5年,這也不曾稍磨其歸國之志——已打包的行李5年裏都不曾再開啟,裝進裏面的孩子用的紙尿褲直到歸國後開啟才送給了自己的朋友。他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被譽爲知識的寶藏、科學的旗幟同時,更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

再來說立功。錢學森是空氣動力學家,他歸國後,以他非凡的智慧和才華組建班底,帶領科研人員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從仿製蘇聯導彈起步,從無到有逐步建立了新中國的導彈武器家族,讓我們這樣一個被友邦拋棄、被敵人封鎖的落後國家迅速擁有了較爲強大的防禦能力,以及有限的核威懾力量,使我們從核威脅中解放出來,被毛澤東稱爲“火箭王”。更爲難得的是,他是一個“戰略科學家”,一手規劃了新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徑,是“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事業的總策劃師、總設計師、總工程師,帶領我們從近程導彈、發射衛星到洲際導彈、載人航天一步步走來,成爲當下的航天大國,被譽爲“中國航天之父”和“導彈之王”,對此他做出了關鍵性的、不可替代的歷史性貢獻,也由此加快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使古老中國以嶄新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對於美國人來說他“不管在哪裏都抵得上五個師”,而對於中華民族來說,他所取得的成就無論如何解讀都不爲過,其意義遠勝過獲得獲得一個什麼諾貝爾獎。

最後說立言。作爲一名科學家,錢學森的所謂“立言”應該就是他純粹的科學成就。他一生科研成果無數,並且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上,諸如系統工程與系統科學、思維科學、科學技術體系等研究領域作出了許多開創性貢獻。他是研究空氣動力學的,他與航天工程學的泰斗馮·卡門合作,創立了卡門——錢學森方法,奠定了他在學界的地位。他主持或參與了新中國第一枚導彈,到第一次兩彈結合,到第一顆衛星,到第一艘核動力潛艇等航空航天和國防科技事業的11項“第一”,是我國航天事業無可爭議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他在被美國聯邦調查局軟禁期間,沒有任何參考資料的情況下,僅僅依靠自己的記憶完成了《工程控制論》,從而開創了這一新的學科,爲推進大型系統工程提供了方法,並在之後將其成功地運用到我國導彈航天發展工作;他將稀薄氣體的物理、化學和力學特性結合起來研究,寫出了《物理力學講義》,第一次提出了物理力學的概念。他在系統科學方面,發展了系統學和開放的複雜巨系統的方法論;而在之後他又關注思維科學、人體科學等多個領域,無不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見,爲學界留下了非常寶貴的財富,以致於有人認爲他晚年的這些研究對世界科學和技術的貢獻完全有可能超越早年在美國的成就和對中國航天的貢獻。

錢學森先生一生得到了上層與民間的共同認可,可謂榮寵備至,聲譽極高,即便在動盪中也基本沒有受到衝擊。葉永烈先生這本書是錢學森先生的傳記,對於錢老的傳奇人生描述得非常詳盡,很有趣味性、可讀性;與此同時,因爲錢老全程參與了新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這本書也是一本記錄我國“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艱辛歷程的歷史著作,極有意義。當然,這本書也有一些不足,過多記錄錢老的言行,而沒有在思想層面、生活層面進行更加深入的考察和挖掘,以至於只能讓我們知道他做了什麼,而無法瞭解到他真實的內心世界,從而探究他爲什麼這麼做。

不管怎麼說,這是一本瞭解錢學森先生一生的很好的著作,我相信每一個讀過的人應該都會和我一樣,對錢老肅然起敬——“三不朽”於他而言,確實是名副其實,實至名歸!

《走近錢學森》讀後感3

近期閱讀葉永烈先生的《走近錢學森》一書,這是一本關於錢學森的權威傳記,也是迄今爲止我讀到的錢學森的最精彩的'一部傳記。540多頁的篇幅,讓我們對錢學森及其家族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

當然,對於錢學森先生,有着說不完的話題。我僅就其受到的教育給我們的啓發闡述一下。錢家是名門望族,也是教育之家,這從他們的家學淵源上就可看出。錢家依照“繼承家學,永守箴規”八字論輩取名。其中錢學森的祖父錢承鎡有兩子,“家”字輩,長子錢家潤,字澤夫,次子錢家治,字鈞夫。錢鈞夫,即錢學森的父親。

錢學森的母親張蘭娟頗有幾分數學天賦,心算很快。在錢學森小的時候,她常跟錢學森做心算遊戲,從小培養了錢學森的數學愛好。

錢學森父母對錢學森的培養,可以說是不遺餘力。錢均夫作爲留日歸來的學者,給錢學森選擇了正確的教育途徑:不進私塾,而是接受辛亥革命之後建立不久的現代教育。

出身豪門,寬綽的財力,加上父親作爲教育家的指點,錢學森可以說是走過了一條最正規的循序漸進的學習途徑:蒙養院-小學-中學-大學-留學-碩士-博士-副教授-教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錢學森每一階段進入的學校,全是第一流的名牌學校:

初小:今北京第二實驗小學

高小:今北京第一實驗小學

中學:今北京師範大學附中

大學:國立交通大學

碩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博士: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可以說,錢學森所受的教育是最好的。當然,這一條由一系列名牌學校組成的學習鏈條,只是客觀的條件。應當說,這一學習鏈條的設計師,便是作爲教育家的錢學森的父親的錢均夫。

就主觀條件而言,錢學森天資聰慧,學習刻苦而又認真。

一顆飽滿的種子,落在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氣候中,茁壯成長爲亭亭華蓋的大樹。優秀的主觀條件和優越的客觀條件相結合,便打造成名牌科學家錢學森。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錢學森就是這樣練就的,這位導彈專家就是在這樣紮紮實實的學業基礎上騰飛的。

錢學森曾親筆寫下一份珍貴檔案,回憶他一生中給予他深刻影響的人,總公共17位:

1、父親——寫文言文

2、母親——愛花草

3、小學老師——廣泛求知,寫字

4、中學老師(共七人)分別代表國文、思想革命;生物學;繪畫、美術、音樂;礦物學;化學;幾何;倫理學。

5、大學老師(共兩人)分別代表電機工程;熱力學

6、預備留美——經驗設計

7、留美——馮.卡門

8、歸國後——毛澤東、周恩來、聶榮臻。

值得注意的是,除博士生導師馮.卡門外,列入錢學森名單之中的,有小學老師1位,大學老師3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學老師佔了7位,足見中學教育給予錢學森影響的深刻。

因此,我們說,錢學森先生的成功,至少他成功的基礎是值得我們研究的,並且,也是可以有所助益的。

《走近錢學森》讀後感4

此刻手頭的《走近錢學森》無疑又再次引領着我有幸可以欣賞和領略到一位科學家的傳奇人生。被毛澤東同志稱之爲“火箭王“的錢學森,他註定着有着不同尋常人的故事。他是中國導彈之父,他更是中國的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雖然我以前也看過不少關於科學家錢學森的介紹,但是我在翻看着葉永烈紀實作品之《走近錢學森》更是深深地被觸動着。暫且不說這樣的一位科學家有着多麼傳奇的人生故事,我其實更是在翻看這本書冊的同時深切地感覺自己是那樣生動的,零距離地認識着一名偉大的科學家。有別於以往讀到的關於錢學森的介紹,厚厚的集500多頁內容的《走近錢學森》則是方方面面地將這位科學家的一生分享給了書外的讀者。衝破羅網,錢學森從美國重返中國;華麗家族源遠流長的故事;橫渡太平洋去美國深造的經歷,火箭專家的愛情故事;錢學森工作的紀實;兩彈一星,一圓飛天夢想的科學貢獻------歷歷細數他的人生,我覺得書外的讀者除了感嘆外,更多的是動容和震撼。作爲一名科學家,他真的有太多的故事耐人尋味,激勵後人。通篇的閱讀中,我尤其喜歡的還是書中圖文並茂,結合分享了不少的珍貴歷史照片。這讓原本文字介紹的事件故事更加地生動淋漓。在全書的尾聲,作者還特地配合分享了錢學森的年表以及錢學森著作一覽介紹。這也同樣地讓本書增添了更多的可看性和生動性。方便着讀者閱讀的同時,更提煉着這位偉大科學家的精彩人生。儘管錢學森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是他的探索,他的不畏艱難,他的愛國等等精神時刻於書中的字裏行間展現無遺,引人深思。

在毫無壓力地翻閱着偉大科學家錢學森生平的過程中,我更是不知不覺地感覺自己更進一步深入地瞭解着這樣一位中國的傳奇人物。一如本書編者介紹的“天賦奇才異常秉,孜孜不倦,終成一代科學大家;拋開名利枷鎖,耿耿忠心,享譽中國導彈之父。“走進偉大科學家的同時,我更覺得本書激勵着書外的讀者如何爲着自己的理想和科學衝刺。對於青少年學生而言,我同樣覺得本書值得推薦一讀。瞭解錢學森,更激發着青少年們熱愛科學,熱愛祖國,向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學習寶貴的人生品格。

《走近錢學森》讀後感5

小時候夢想是當科學家,自己也真的讀了幾年博士,可惜終究不是搞科研的那塊材料,趁早轉行,也是對國家負責了。但我從不會諱言自己的偶像是袁隆平老先生,而專業內最佩服的是錢學森和郭永懷兩位。

大學的專業剛好是飛行器動力工程,其實,我是入學了才知道“三錢”是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中國力學之父錢偉長、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當時,妥妥認爲錢姓人家好牛啊。的確自己那時就是這麼無知,畢竟一說造導彈總還是充滿神祕感的。

而我們小輩們通常稱錢學森爲錢老。關於錢老的事蹟,衆所周知的是美國國防部海軍次長金貝爾通知司法部的一句:“決不能放走錢學森,無論在哪裏,他都抵得上五個師。”錢老的確有這能耐。他在學術上的造詣可能非專業人士不太會懂,我是啃了他的《工程控制論》的幾章,經典之作,建議搞工控的都讀讀。

拋開讀專業書來敬仰我們錢老,這本《走近錢學森》,算官方唯一授權出版的傳記。錢老是反對在生前寫傳記的,他曾說“人在臨終前最好不要寫書(傳記),免得活着時就開始後悔。”看得多通透。而葉永烈教授1979年與錢老相識,書裏所寫的經歷以及配的圖片都是一手資料,在他去世後纔出版此書。可以說是原汁原味的講錢老,合上500多頁的書,一聲慨嘆這纔是偶像,學術男神!他的傳奇故事比小說要精彩得多。

錢老祖上是絲行大亨,父輩是教育家。而錢老曾經親筆寫過一份珍貴檔案,回憶在他的人生中給予他深刻影響的人,總共17位:

錢老年輕時代在美國學習工作了20年,1935年赴美,36年拿到MIT碩士學位(話說MIT也是曾經的夢想之地,每每吐槽咱BIT啥時也能躋身世界前列啊。),加盟“火箭俱樂部”,1939年博士畢業。1944年配到金色證章出入五角大樓辦公。以美軍上校身份飛赴德國,參與“回形針行動”,在那實現三代空氣動力學家的會面。普朗特(空氣動力學之父,近代流體力學奠基人)爲希特勒,馮·卡門爲美國,錢學森爲中華人民共和國造導彈。這些書本上的公式人名,瞬間活起來。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國界。1947年晉升爲MIT正教授,終身教授。同時,他結婚了!

除了學術上是神一樣的存在,錢老和蔣英的佳偶天成也是佳話一段。錢老作爲高冷男神,他的業餘愛好是:古典音樂。而蔣英女士剛好是女高音歌唱家。就說上天不會虧待好人。蔣英也說過“我當時認爲有學問的人就是好人。”看看,書中自有顏如玉,說的沒錯吧,搞科研怕什麼沒有女朋友。當然也要有男神這麼帥才行。

男神是用來崇拜的,向偶像學習,更多的是他的精神,他的閃光點總有照亮你前程的一刻。

錢老曾經說過“我本人只是滄海之一粟,渺小得很。”和牛頓“站在巨人肩頭”的言論一樣,謙虛,有讓人肅然起敬。

12月11日是錢老的誕辰紀念日。能不能忘記什麼雙几几,而抽空讀讀錢老的書呢?

《走近錢學森》讀後感6

“你在一個清朗的夏夜,望着繁密的閃閃羣星,是否有一種可望不可及的失望?不,決不!我們必須征服宇宙。”1935年,一位年輕的筧橋機場實習生在《浙江青年》寫下這一激情飛揚的文字。而這個人,就是“抵得上五個海軍陸戰師”的錢學森。這,或許也就是錢學森征服宇宙夢想的起點。關於錢學森的傳記有很多,但因“錢學森生前堅決拒絕寫任何傳記,也拒絕採訪,所以很多傳記是在沒有采訪過錢學森本人的情況下寫的,水分和虛構太多”。

在《走近錢學森》中,著名傳記紀實作家葉永烈不僅未迴避關於錢學森的種種所謂的“敏感問題”,還儘量以客觀公正的態度,用中肯、如實的文字說清楚其中的來龍去脈、是非曲直,以“清除這些虛構、胡編的污垢”,還原一個真實的錢學森。比如,透過查對、比較錢學森關於“畝產萬斤糧”(《糧食畝產量會有多少?》)的原文,以及走訪關鍵性當事人,葉永烈不但釐清了“萬斤畝”公案的來龍去脈,還原了歷史的真相。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和他的家人手持三等艙船票,站在洛杉磯港口,等待上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the Grover Cleveland)。在即將啓程的時候,錢學森說了一段耐人尋味的話:“我不打算回來,我沒理由再回來。我已經考慮過很長時間,我準備盡我最大的努力,來幫助中國人民建設一個能令他們活得快樂而有尊嚴的國家……”當郵輪緩緩地接近香港口岸透過船上的舷窗看見曲折迤邐的海岸線,錢學森由衷地發出了感嘆:“我熱切地望着窗外,經過二十年漂泊在美國的歲月之後,現在我終於要回到家鄉了!”

縱觀錢學森的一生,有三大貢獻:一是研製“彈”(導彈)、“箭”(火箭)、“星”(人造地球衛星),二是發展載人航天工程,三是系統科學的探索和應用。拂去歷史的塵埃,仰望浩瀚的星空,沒有錢學森,中國的“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事業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地登上世界舞臺。正如其子錢永剛所言,“他把所有的愛都給了這個國家,給了航天。”即便如錢學森所說,“這種大事業,一兩個人是無法完成的,一切成就歸功於黨,歸功於集體,我恰逢其時,做了應做的事”,然而錢學森所做的貢獻是不可替代的。

仰望星空,一顆國際編號爲3763的小行星——“錢學森星”在蒼穹閃耀。哦!不單是仰望,是敬仰,是追思。《走近錢學森》不僅是一部功勳卓著的科學家傳記,更是一個天資聰敏的人透過勤奮不懈加之機遇造就,成爲一個傳奇的故事,是一部鼓舞青年拼搏向上的勵志之作。縱觀錢學森的一生,他不但“太有價值了,在任何情況下都抵得上3—5個師的兵力……”(丹·金貝爾),還遠“比5個師的力量大多啦”(毛澤東)。葉永烈認爲,錢學森不但出色完成了國家賦予他的任務,“如果沒有錢學森這個人,我們國家航天的起步要推遲十年。”

在錢學森看來,自己沒有任何理由置身事外。即便從科研一線退下來,他不但仍對中國的載人飛船、探月工程等給予必要的指導,還以獨到的研究角度,在系統工程、系統科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科學、人體科學等諸多領域進行了不懈地探索。其中,他不但提出了開放複雜巨系統概念,還“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方法”的理論及其實現形式中給出認識和解決複雜巨系統問題所應遵循的方法論和有效途徑,並使之成爲社會各領域爲取得長期和整體最佳效益而採用的科學方法。

“爲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這也是錢學森最後的心結。“當你走近病榻上的錢學森,你能感受到的是:他雖垂垂老矣,卻思維敏捷;他學識淵博,又歷盡滄桑;他言簡意賅,一張口就講出人生大道理,處處閃爍着智慧的光芒;他時刻關注着國家和世界大事,卻又超凡脫俗,從不談生活瑣事。他想的都是國家長遠發展的大事。”誠如錢學森的祕書、學術助手塗元季所言,“錢學森之問”言之諄諄,意之殷殷。

對於錢學森,他的導師馮·卡門給予很高的評價:“他是一個無可置疑的天才,他的工作大大促進了高速空氣動力學和噴氣推進科學的發展”,“錢(學森)是幫助美國成爲世界第一流軍事強國的科學家銀河中的一顆明亮的星。”數十年的科研實踐,使錢學森逐步形成了對科學技術的獨特理解。錢學森強調,從最初技術科學概念的提出,再到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結構的建立,“現在的科學技術早已不只是自然科學技術的那些東西了,而是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整個知識體系。科學技術的研究對象,從根本上講只有一個:那就是整個客觀世界。而學科的區別,只是人們研究問題的着眼點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

錢學森的一生,就如同一部中國“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史,乃至中國邁向航天科技強國的崛起史。他不僅以自己嚴謹和勤奮的科學態度在航天領域爲人類的進步做出卓越的貢獻,更以談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態度詮釋了一個科學家的人格本質。在《走近錢學森》一書中,葉永烈以翔實的史料揭祕錢學森的傳奇人生,尤其是對他歸國後研製“兩彈一星”以及載人航天事業進行了重點記述,以鼓勵“新錢學森們”手持火炬朝着科學的峯頂迅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