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課題中期報告(精選20篇)

課題中期報告

一、報告的特點

1、內容的彙報性:一切報告都是下級向上級機關或業務主管部門彙報工作,讓上級機關掌握基本情況並及時對自己的工作進行指導,所以,彙報性是“報告”的一個大特點。

2、語言的陳述性:因爲報告具有彙報性,是向上級講述做了什麼工作,或工作是怎樣做的,有什麼情況、經驗、體會,存在什麼問題,今後有什麼打算,對領導有什麼意見、建議,所以行文上一般都使用敘述方法,即陳述其事,而不是像請示那樣採用祈使、請求等法。

3、行文的單向性:報告是下級機關向上級機關行文,是爲上級機關進行宏觀領導提供依據, 一般不需要受文機關的批覆, 屬於單向行文。

4、成文的事後性: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 向上級機關作出彙報, 是事後或事中行文。

5、雙向的溝通性:報告雖不需批覆,卻是下級機關以此取得上級機關的支援 指導的橋樑;同時上級機關也能透過報告獲得資訊, 瞭解下情, 報告成爲上級機關決策指導和協調工作的依據。

二、報告的類別及功用

1、例行報告(日報、週報、旬報、月報、季報、年報等)。例行報告不能變成“例行公事”,而要隨着工作的進展,反映新情況、新問題,寫出新意。

2、綜合報告;全面彙報本機關工作情況,可以和總結工作、計劃安排結合起來。要有分析,有綜合,有新意,有重點。

3、專題報告:指向上級反映本機關的某項工作、某個問題,某一方面的情況,要求上級對此有所瞭解的報告。所寫的報告要迅速、及時,一事一報。呈報、呈轉要分清寫明。(如:薪酬調查報告)

4、按形式職能來分的話,一般爲合同範本、領導講話、會議發言、述職報告、心得體會、競聘演講、禮儀致詞、入黨申請、法律文書、計劃規劃等。

三、課題中期報告(精選20篇)

按照上級部署或工作計劃,每完成一項任務,一般都要向上級寫報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況、工作中取得的經驗教訓、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後工作設想等,以取得上級領導部門的指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課題中期報告(精選2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課題中期報告1

20xx年3月,我的小課題——《不同教學內容的語文高效課堂研究》正式申報。從申報至今,已經過去了3個月了,回顧這段時間我針對這個小課題開展的系列工作,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課題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的目標

(1)提高不同教學內容的課堂效率,特別是讓學生頗爲頭疼的文言文,考試過程中失分較多的詩歌鑑賞題、語言運用題以及現代文閱讀題和作文

(2)重在教授答題技巧與作答規範。

(3)透過在課堂教學中主動添加學生感興趣的因素,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與熱情,把複雜問題簡單化

2、課題研究的內容

(1)如何嘗試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轉變教學理念,培養學生思維的興趣,構建高效的課堂提問藝術,讓學生樂學、樂問,展開較有計劃的實踐研究。

(2)學習興趣與自信心的培養的研究;

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份。對於我任教的兩個教學班語文學困生來說,任課教師更應該加強學法指導。當他們在學習中遭受挫折和失敗時,需要進行耐心的心理疏導和方法點拔,及時進行知識上的查漏補缺;當他在學習上或行爲中出現“閃光點”時,哪怕是課堂上或課下出現的點滴進步,我們都應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讓他們體會到信賴、滿意、親切的情感,從而樹立他們的學習信心,以滿腔熱情投身到學習中來,增強向優生轉化的信心和勇氣。

(3)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的研究;

在高一階段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動手、動口、動腦相結合,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變緊張壓抑的被動接受知識爲輕鬆愉快的主動學習知識,提高每一位學困生的參與意識,使每個學困生都能積極投身語文課堂的學習過程中來。

3、課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主要是從近幾年大型考試以及高考等命題質量很高的試卷中選取定性訓練題目,借鑑已有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準確把握研究發展的趨勢。

(2)調查研究法。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對比研究,使轉化語文學困生的措施更加切合實際,更加富有成效。

(3)行動研究法。不斷實踐,不斷修正,不斷完善轉化學困生的方法,形成一套轉化學困生的理論框架。

(4)個案研究法。主要是透過對學困生的跟蹤分析,摸清他們學習困難的成因及轉化效果,爲研究提供較爲直接的材料。

二、開題以來做的工作

1、方案准備階段:(20xx年3—4月)

(1)制定和論證課題實驗方案,論證課題價值和可行性,請專家對實驗方案進行反覆論證,確定最終研究方案;

(2)深入學習語文新課程標準等有關理論知識,明確研究方向,增強研究的自覺性、緊迫感;

2、方案實施階段:(20xx年5月—6月)

(1)認真做好課題研究的分層工作,圍繞研究內容,收集原始材料;

(2)圍繞課題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紮實開展課題研究;

(3)定期做好階段性小結,研究階段性成果,撰寫研究論文,形成文字性材料;

(4)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課題研究方案,調整課題研究思路。

三、課題研究的成果

《不同教學內容的語文高效課堂研究》課題申報實施以來來,在研究過程中,我不斷調整方案、細化目標,使課題脈絡清晰,特別注意不同課型的語文課堂的學生反應、領悟以及答題能力,及時有意識的向課堂注入新鮮的活躍因素,充分調動學生語文課堂的學習積極性,大多數學生喜歡學語文,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學語文,形成良性循環,效果不錯。

四、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或不足

1、本課題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要求我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將某些現象、想法、感受及時總結、提煉,並能上升至理論層面,但我在這方面有時不能及時做個有心人,未能及時及時做書面記錄與總結。

2、少數語文學困生雖然在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在具體轉化過程中仍然有一定程度的畏難與懶惰情緒,不能持之以恆堅持學習,轉化效果不是很明顯。

3、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授的多一些,留給學生去練的時間相對要少一些。

五、下階段研究計劃及確保最終成果的主要措施

在前階段的研究中,在教師與學生對彼此關係的認識上都有了一定了解,經過初步實驗,探索出在師生間的平等、合作、友好關係對課堂教學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在下階段的研究中,我將繼續遵循最初的課題研究思路,圍繞前階段遇到的問題展開研究:

1、加強理論學習。繼續將課題研究與教學研究活動結合起來,多種渠道開展有效活動,以活動支撐和服務於課題研究。良好的師生關係爲成功的課堂教學提供了保障,在下階段的研究中,我們將要加大課堂教學中的研究。

2、切實制定好每學期課題研究的目標與內容,做到有目標、有計劃,使研究工作有的放矢,穩步推進,促使課題研究向前邁進。在學期結束採取成果彙報制度。

3、深入進行課題研究,大膽實驗,研討分析,努力解決教師教學設計與實際操作之間的矛盾,反覆做好少數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有效防止學困生的反彈。

4、在下階段的研究中,我還會遇到一些新問題。屆時,我將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對,爲確保本課題順利結題創造條件。

課題中期報告2

我校位於宜昌市夷陵區發展大道,是一所新建學校,學校按照省級示範學校標準建設,於20xx年9月開學。學校建有實驗室、微機室、科學探究室、圖書閱覽室、音樂美術室,多媒體、監控、電話多網合一,爲教育教學提供了便捷,爲建設數字化校園提供了保障。學校擁有60臺電腦的教師辦公自動化系統、28套電子白板班班通系統爲一體的數字化校園網絡設備。

爲了更好地將白板運用於課堂教學,提高教師使用電子白板技術的水平,我校申報成功了《基於交互式白板的課堂教學重構研究》這一課題,成爲第三批實驗單位之一。學校課題組成員在賈文校長的帶領下,開展了子課題“基於交互電子白板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研究”,本課題於2010年6月正式開題,預期到20xx年12月結題,歷時一年半時間。現將前一階段的研究工作整理彙報如下:

一、電子白板使用情況。

在這一年的教學過程中,我校15個教學班的老師上室內課均使用了電子白板,全校做到了電子白板全員培訓,人人掌握,操作嫺熟,白板使用率、普及率高,覆蓋學科廣。

二、研究進展情況。

(1)健全組織,有序開展

我校課題組自申報獲得批准時就專門召開了教研組成員會議,共同探討課題的研究要從哪幾個方面入手,怎樣進行研究,達到什麼樣的目標,以什麼形式呈現研究成果等問題,在大家的共同討論下,我們初步形成了《基於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研究實驗方案》,擬訂本課題共設定了“基於交互電子白板的小學數學新授課教學設計研究”“基於交互電子白板的小學數學複習課教學設計研究”、“基於交互電子白板的小學數學練習課教學設計研究”等三個子課題,分別由教導處和教科室主任、教務員作爲子課題負責人,數學教研組長、備課組長、數學教師全員參與。本課題組織管理網絡採用多層各級分管制,課題負責人負責整個課題研究工作,並組織管理好各個子課題的正常活動,子課題負責人負責每一子課題的正常開展,並組織管理好本子課題的研究工作。課題組注重過程管理,堅持每月一次的例會制度,及時總結研究情況,以指導下一階段的工作。

(2)調研分析,排查問題

在課題研究初期,我們對本校學生進行了調研分析。學校分管教學的人員深入課堂進行廣泛聽課,發現教師在運用電子白板中存在的共性問題。主要是操作部熟練,展示與教學設計不同步、工具利用不充分。二是組織教師廣泛討論,排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電子白板利用低效或無效現象產生的原因。

(3)強化學習,更新理念

爲了提高教師的課題研究水平與能力,我校課題組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強化學習。

1、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觀念,提高課題組人員的理論水平。開學初,電子白板公司的技術人員對我校全體教師進行了爲期三天的交互式白板教學指導培訓,並對教師進行了考覈,實驗組教師在培訓活動中理論和操作技能出衆,獲得優秀等次。我校還把有關電子白板的所有技術資料打包放在學校校園網內,供教師學習。之後,學校召開電子白板課題組會議及全員培訓六次,重點組織教師學習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教育理論,增強研究者的科研意識,掌握必要的方法,提高研究能力。透過學習和培訓,課題組成員的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2、認真上好實驗課,努力發揮各個課題組成員的創造性,深入開展研究工作,努力提高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水平。課題組陳坤老師運用電子白板執教了《有餘數的除法》一課,課題組全體人員參加了聽課活動。透過這一堂課的教學,大家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交互式電子白板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目前研究成果和經驗。

(一)透過實驗,我校課題組目前取得以下成果:

1、各級競賽獲殊榮。課題組的成員認真參與了課堂教學評比活動。1人運用電子白板的課堂競賽榮獲市二等獎,2人獲區一等獎。教師在校上公開課使用電子白板課件76人次。課題組的成員還積極製作電子白板課件,上交學校11個優秀課件。其中,陳坤老師的教學課件《雞兔同籠》獲得省級一等獎。陳衛老師製作的電子白板課件獲得區一等獎。

2、交流活動促提高。課題組成員開展了一次“十分鐘使用電子白板情況的交流”活動,心得體會在網站上刊登。

3、說課競賽展風采。課題組成員進行了一次電子白板說課競賽。老師們製作得實用、精美,都能將白板的交互功能,以及其集文字、聲音、圖片、影像於一體的功效運用於課堂上。

4、教學模式導教學。我校課題組成員重點圍繞“基於交互式白板的小學數學新授課教學設計特點及模式”這一研究內容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實驗教師們不斷學習、交流,初步總結出基於交互式白板的小學數學新授課教學模式:分層指導解決問題教學模式

(二)分層指導、解決問題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爲:情境創設,引出問題→分層學習,協作釋疑→分層練習,及時反饋→分層指導,解決問題→分層作業,拓展實踐。

1、情境創設,引出問題。

小學數學新授課的課堂上利用錄音、錄象、電腦動畫等媒體資源創造出形象而直觀的問題情境;從生活情境入手,把需要解決的問題巧妙地蘊涵在符合學生認知的基礎知識中,把學生引入與問題相關的情境之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動機。

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

(1)以講故事的形式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

(2)利用錄音錄象、電腦動畫等創造問題情境;

(3)學生表演,再現問題的情境;

(4)利用電子白板上的圖片、模型。

2、分層學習,協作釋疑。

小學數學新授課的課堂上,創設學習情境之後,要透過對學習資源的利用,激發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究與協作,最終解決疑問。這一環節裏,教師出示學習內容後,可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採取不同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當然要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經歷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不斷提高思維能力。

常用的方式:

(1)對於比較簡單的問題,學生獨立完成,使他體會到解決問題的快樂。

(2)對有些難度的問題,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獨立思考,然後進行嘗試解決。

(3)對於思維力度較大的,讓學生經歷獨立思考、小組討論階段後再組織全班進行交流,透過協作共同釋疑。

3、分層練習,及時反饋。

這一環節主要是在學生成果彙報的基礎上,經歷了疑問、辨析、釋疑的基礎上,根據學生認知特點,老師合理選擇和設計相應的練習,拓展思維,培養學生主動梳理、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學生數學思維力的目的。

練習分層形式:

(1)例題變式與題組對比練習。

(2)對學生進行錯解的分析剖析。

(3)相互命題,考察效果。

4、分層指導,解決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輔導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小學數學新授課課堂上教師的指導要分層。教師輔導優生。輔導中等生和後進生的工作可以由優生和老師來做。透過優生帶讀、領讀,帶學、領學的形式來帶動其他層次的學生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除了由小組長來輔導後進生,老師也注意隨時隨地的關注。主要形式有:提問分層、檢查分層。

5、分層作業,拓展實踐。

爲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作業佈置也要採用分層的形式,根據選做和必做的要求,出示幾種類型的題目:基礎練習題,綜合練習題,思維訓練拓展題,這些題目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鼓勵學生勇挑難題,還給學生自主的空間;使尖子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後進生“吃得了”,同時透過小組之間互相命題,體驗當小老師的樂趣。三類作業完成以後的展示形式有:練習本上書寫、黑板上板演、白板上練習。

分層指導,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是我們學校的教師把電子白板與數學教學整合的常用的一種模式,雖然它沒有做到人機互動,但我校電子白板的圖形、動畫以及仿真等功能,在數學課堂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基於交互式白板的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解決了數學教學中的一些重點和難點,直觀明瞭,能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覺學的容易,教師教的輕鬆,真正實現了師生、生生將的合作與交流,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減輕學生負擔的目的。

四、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1、課題組成員課題研究的整體能力與素質不是太高,理論素養相對較薄弱,對課題的理論構建能力顯得不足,有待進一步加強學習與培訓。

2、繁重的事務,課務,使少數教師不能有更充足的精力投身到教育教學研究之中,給研究工作的深入帶來困難。

3、少數課題組成員課題研究的主動性不足,研究不夠深入,不夠重視平時資料的蒐集與整理。

4、教學設計闡述中比較注重過程講述,缺少理論支撐。比較注重電子白板功能的使用,缺少對使用實效的思考和闡述。研究成果的質和量有待提高。

五、下一階段研究規劃。

1、繼續深入開展課題研究實驗,並加大對課題的管理力度,規範課題研究實驗工作的管理。注意及時收集課題研究資料,總結研究成果。

2、探索出“基於交互式白板的小學數學複習課、練習課教學設計特點及模式。

3、積累教育資源,整理出基於交互式白板的小學三年級、四年級數學教學案例集。

4、建立資訊資源庫,豐富教學手段,達到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5、引領我校教師加強專業理論知識學習。進一步提高我校教師使用電子白板和教學設計能力,並積極嘗試探索使用一些簡單的模板,提高教師的應用和創新意識。

6、定期舉辦課題研究交流、展示活動。及時總結成功的做法,交流、推廣經驗,發揮課題研究的示範輻射作用,以促進我校教師業務水平的整體提高。

課題中期報告3

一、課題簡介

20xx年6月我校向江蘇省教育學會申報了“農村初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課題,同年10月得以立項,20xx年10月在太倉市教師發展中心的統一領導下順利開題。

在專家的指導下,我們把課題改爲:農村初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在一年多的時間裏,我們力求做到領導重視,課題研究人員工作到位、腳踏實地,課題研究緊張而有序、進展順利。學校緊扣研究目標,注重挖掘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優點,與本地學生取長補短,共同發展。開發、利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家鄉的人文資源,促進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將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養成教育與學校的科技特色活動相結合,努力爲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營造一個平等和善、和睦相處、互幫互助的環境,讓他們都能受到平等教育,融入城市的教育環境中。從而提高辦學水平、提升市民素質,維護地方安定、促進地方經濟建設、構建和諧社會。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初中階段的孩子還正處於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時期,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如果誘導不好,就很容易沾染不良習慣,甚至會走向犯罪道路。我校目前招收的學生中一半以上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因此伴隨出現的是學生的行爲習慣問題比較多、比較複雜。

面臨不良的生存環境,與本地孩子相比,外來務工子女存在更強烈的自卑和自尊心,在人際交往上也出現更多的孤獨感和焦慮感,他們是邊緣羣體和弱勢羣體。因此,學校有責任、有義務爲外來務工子女提供優質教育的義務。經過規範、系統的學校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和道德品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爲將來的成才奠定基礎。

(1)實現均衡發展的需要。義務教育應該是平等教育。在教育中,挖掘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身上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獨立性強等優點。能教育與影響本地學生的成長,引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改掉不良習慣,使他們更好地發展。從這種意義上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發展,體現真正意義上的均衡發展。

(2)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行爲習慣的研究與教育,可以進一步融洽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與本地學生間的關係,促進他們融入本地區經濟、文化等領域,加深與本地居民的相互瞭解。消除無形中存在的歧視、自卑、對立等情緒。建立和諧學校、和諧社區乃至和諧社會。

(3)促進文化交流的需要。我校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來自全國五湖四海,他們家鄉有着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有組織、有目的、系統化地研究。能發掘這種多元文化。豐富校本課程的內容,實現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4)改進教育方法的需要。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是近幾年出現的“新羣體”,學生來源比較複雜,個體差異較大。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育方法。從而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教育能力,優化教師隊伍建設。

(5)創新學校管理的需要。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的研究,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師生的教育與管理、課程的開發與調整等諸多問題。學校管理不斷創新,才能適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日益增多的新形勢。才能促進學校健康、持續地發展。

(二)課題所要解決的問題

經過充分調研,課題組認爲本課題主要解決三個問題:

1、改變外來民工子女的行爲習慣不夠理想的現狀。根據調研,我校外來民工子女的行爲習慣不夠理想主要表現爲:隨地吐痰、扔垃圾;同學之間打架、鬥毆;學習上缺乏信心、自暴自棄、厭學甚至逃學。課題組透過對外來務工子女行爲習慣的調查,分析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不良行爲習慣和心理產生的根源,探討外來民工人員子女不良行爲習慣和不良心理的預防和矯正策略,有效地培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良好的行爲習慣、學習習慣,發展他們健康的心理,促進其健全人格的全面發展,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2、改變教師的觀念,尋找合適的教育策略。在教育中,好多教師還是老觀念、老的教育方法。我們要努力探索適合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身心愉悅地接受教育的方法途徑和策略,使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享有公平的教育權利和平等的成長條件,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氛圍,構建和諧的育人環境,使全校學生都能健康地成長。

3、改進家庭教育的觀念和方法。衆所周知:父母作爲孩子的人生第一師,在對孩子的意志品質、個性特長等方面的培養起着極爲重要的作用。家長要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行爲習慣,給孩子做好榜樣;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講道理而不是粗暴地打罵,讓子女在友好和睦的環境裏成長和學習。

(三)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外來務工子女:就是指從經濟落後的地方流入到經濟較發達的鄉鎮的勞動力,爲生活而四處奔波的外來人員,被人們約定俗稱爲“外來務工人員”,而他們的子女就被稱爲“外來務工子女”。

行爲習慣:心理學認爲,行爲習慣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動化地去進行某種動作的需要或傾向。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爲,而是一種定型性行爲,它是人們頭腦中建立起來的一系列條件反射,這種條件反射是在重複出現而有規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在大腦中建立了穩固的神經聯繫,只要在接觸相同的刺激,就會自然而然地出現相同的反映,是條件反射長期積累、反覆強化的產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習慣成自然。”因而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具有自動化作用,它不需要別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種省時、省力的自然動作。簡言之,習慣是一種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爲方式。

“養成教育”:培養學生道德品質、良好行爲習慣的教育。即從行爲訓練入手,綜合各種教育方法,促進學生道德行爲、意志品質、情感意識等方面素質形成與提高的一種教育。

(四)課題的研究目標

基於以上背景分析而形成的針對性問題,課題組提出改進農村初中外來務工子女行爲習慣的有針對性的措施和方法,從而改善行爲習慣不夠理想的現狀,達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標。課題組擬定了本課題的研究目標。

目標:

(1)透過調查和研究,深入瞭解外來務工子女行爲習慣的現狀。

(2)透過研究和實施,矯正不良的行爲習慣,培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良好的行爲習慣,推動全體學生素質的提升。

(3)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改進教師的教育方法,研究制定合適的教育教學策略。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教科研隊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五)課題的研究內容

內容:

(1)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學習與行爲習慣方面進行深入全面的調查研究分析,內容包括:學生籍貫、民族分佈、學習基礎、學習目標、行爲習慣、個性特徵、心理狀況、家庭情況、家庭經濟等情況。

(2)培養良好的行爲習慣,讓學生成爲自律的主人。探索如何發揚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良好行爲習慣,應用目標激勵法、自我教育法、相互教育法等方式方法,有效地引導、激勵他們化被動接受教育爲主動參與教育,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3)培養生活習慣,讓學生成爲生活的主人。我們要透過建立家長學校,理論的學習,探索轉變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調動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積極性的方法,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培養學習習慣,讓學生成爲學習主人。研究培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符合科學規律的學習習慣,探究怎樣指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挖掘、整理家鄉的人文資源,既豐富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資源,又發展他們的交往、創新等能力;如何指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自主學習,主動地閱讀經典書籍,讓他們在優秀文化的滋養下茁壯成長;怎樣在課堂學習中指導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學習能力、鑑別能力,使他們健康地成長。

二、研究進展

本課題的研究自20xx年6月開始至今,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課題前期準備階段

時間爲20xx年2月——20xx年5月,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確立研究方向、對課題方案的調研論證。具體工作爲:

1、爲了豐富研究人員的知識,幫助他們熟悉課題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升他們的研究水平,造就一支具有良好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的研究型教師羣體。學校聘請太倉市教師培訓中心的專家嚴乃超老師來校進行課題研究的培訓。

2、課題組成員在專家的推薦下,閱讀了一些理論書籍,透過自學、集體討論,交流學習心得,不斷夯實理論素養。

3、爲了更好的瞭解我校外來民工子女的相關情況,爲我校的主課題提供相關的研究資料,課題組成員在不記名的情況下,對外來民工子女進行了問卷調查。我們對每道題目都進行了細緻的數據統計。

第二階段:課題設計申報階段

時間爲20xx年6月——20xx年10月,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完善領導機構,落實研究計劃,確立課題方案,完成開題論證工作。具體工作爲:

在20xx年6月,以各學科骨幹教師和年級組長爲基本研究人員成立了總課題組,擬定研究思路,制訂研究方案,完成了課題申報工作。在20xx年11月成立了6個子課題組,制定各自具體的研究方案,各子課題組進行了調查研究。在20xx年5個課題成功申報了太倉市級課題(1個重點課題、兩個規劃課題、兩個微型課題)在20xx年10月舉行開題論證會,邀請專家對課題進行論證,進一步完善研究方案,並啓動課題研究。

第三階段:課題研究實施階段

時間爲20xx年11月——20xx年7月,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開展課題研究和調整課題研究,具體工作爲:

全面實施研究方案,重點在兩個層面展開:一是班主任對外來民工子女的在校行爲習慣的調查、分析原因,研究促使他們養成良好行爲習慣的策略和方法;二是任課老師對外來務工子女的學習行爲習慣進行調查、分析,透過合理的教學方法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自我教育的能力,讓每一位孩子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中,從而爲自身良好的行爲習慣奠定基礎。

第四階段:課題中期報告階段

時間爲20xx年9月——20xx年11月,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提煉研究初步成果,撰寫中期研究報告,接受中期評估驗收,並進一步調整研究方向、改進研究過程。

在研究的過程中,爲了確保研究的順利有序有效進行,課題組嚴格按照課題研究方案採取了一些紮實有力的舉措,主要有:爲了充分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主導功能,課題組利用校本培訓和繼續教育,邀請蘇州市家長學校的心理學專家到我校進行講座。學校的心理健康老師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活動,“千名教師訪萬家”的活動。在教學上,課題組透過“教研活動”、“同伴互助”等形式,引領教師在課堂上對外地民工子女進行因材施教,並且適時地滲透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在教學的不同環節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

下面着重介紹課題組調查分析和實踐策略這兩方面的具體進展。

(一)收集資料,撰寫文獻綜述

課題組的成員們運用文獻研究法,透過網絡、書本收集了國內外在“外來民工子女的心理問題”、“良好行爲習慣”、“養成教育”等相關資料。我們在資料的收集中發現:關於農村初中的外來民工子女的資料少有介紹,這也是此課題獨特性的具體體現,但也增加了研究的難度。我們學習了《心理學導論》、《走進新課程》、《人本主義理論》等理論知識。在瞭解了外來民工子女的行爲習慣的歷史的基礎上,對相關文獻資料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撰寫了文獻綜述。

(二)對外來民工子女的行爲習慣的調查分析

自20xx年初確定課題方向以來,我們課題組成員對外地民工子女及家長都做了許多調查和訪談。我們透過對外來務工子女訪談,瞭解他們的籍貫、年齡、家庭成員、父母的職業和經濟狀況、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問題;對教師進行訪談,瞭解對外來務工子女的印象(學習、行爲習慣)、外來務工子女與本地子女的區別、是否關注外來務工子女、是否接觸外來務工子女的家長、印象如何等等;對家長進行訪談,瞭解外來務工人員是否關注孩子的學習、平時會不會主動和老師聯繫、孩子如果有不聽話或不守規矩的行爲你是怎麼教育的、對老師或學校有什麼意見或建議等等;同時,還對學校領導進行訪談,問題大致是學校現有學生人數、外來務工子女人數、在班級間是如何分佈的、學校招收了較多的務工子女,是否加重了教師和學校管理的負擔、日常教學管理中,針對務工子女有沒有采取一些特殊的做法、對教師的安排有無特殊要求和做法、教學管理存在哪些困難與問題等等。

透過以上一系列的問卷調查,我們瞭解到:我校外來民工子女在行爲習慣方面有優勢的一面,但更多的是需要改正的行爲習慣。這爲我們如何對他們進行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找到了着力點和方向。

(三)子課題的研究

在主課題申報以後,各教研組成立了子課題組,各組長分別撰寫了子課題的方案,並且進行了申報。申報的結果是:

包志凌的課題《農民工子女英語閱讀習慣培養策略的研究》是太倉市的重點課題,她以她們班級中的外來民工子女作爲研究對象,採取各種策略,培養他們的英語閱讀習慣。

曹磊的課題《提高外來務工子女自主學習能力》是太倉市的規劃課題,他研究的內容是:在歷史的教學中,針對外來民工子女在性格、學習習慣、學習成績等方面與本地學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異,探索出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透過發現,分析、解決問題,使學生逐步成長爲一個熱愛學習,善於學習的新型人才。

施巧燕的課題《體育課中對農民工子女行爲習慣指導的研究》是太倉市的規劃課題,他研究的內容是:研究如何在體育課中滲透對外來民工子女的行爲指導,提高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以上三個課題都是從不同學科來探索培養外來民工子女的學習習慣的策略,充實了主課題的內容,也爲我們課題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據。陸濤老師的太倉市微型課題《如何提高外來民工子女音樂素養問題的研究》和朱巍老師的太倉市微型課題《在資訊技術教學中培養外來民工子女資訊素養研究》在今年已經順利結題。以上兩個課題主要從豐富校本課程的內容,實現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進行研究的,是我們主課題研究的一個方面。

(四)學校實行“德育導師制”

導師制由來已久,早在十九世紀,牛津大學就實行了導師制,其最大特點是師生關係密切。導師不僅要指導他們的學習,還要指導他們的生活。近年來,國內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種新型的教育教學制度——導師制,以更好地貫徹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現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

這種制度要求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導學”關係,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指導學生的思想、學習與生活。隨着外來民工子女的不斷增多,爲了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努力尋找發現學生的發展潛能,使學生在學業、道德、心理、行爲習慣等方面得到更深入、更充分、更全面的教育和引導,使學生的潛能和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努力做到不使一個學生掉隊。同時也爲了提升教師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師“教書育人”的藝術水平,使每位教師在教書、育人兩方面水平不斷共同提高,促進教師全面發展。學校制訂了《瀏家港中學“德育導師制”實施方案》。

(五)學校舉辦主題班會“道德講堂”活動

在外來民工子女的調查問卷中我們可以看出:孝心、關心和愛心三方面做得並不盡人意,特別是同學之間往往爲了一件極小的事情大打出手,容易衝動。爲了讓外來務工子女感受來自學校及社會的愛心和關心,塑造他們的健全人格和良好行爲習慣,也爲了增強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的心理適應、自我調節、健康成長的能力,促進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長。學校特舉辦了“道德講堂”主題班會活動。並且規定每學期都必須舉辦一次。

三、階段性成果

自研究實施以來,本課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調查分析結果

從我們對外來民工子女的調查不難發現:我們學校的外來民工子女來自於五湖四海。年齡相應比本地小孩大1或2歲。而且大部分學生都不是獨生子女,有的學生在家裏還要照顧弟弟和妹妹,有些學生回家要幫助父母幹農活,學生的自理能力較強。他們的父母在固定單位上班的不多,部分父母個體經營,還有部分家長承包種蔬菜。父母整天忙於自己的工作,和子女接觸的時間少,交流不多。對子女的教育更少。所以好多學生表現爲:語言低級、粗俗,禮貌缺失;滿口土語、俗語;行爲蠻橫、粗野;遇事缺乏思考、喜歡動手動腳、甚至拳打腳踢;不尊敬老師;同時撒謊、不誠實、欺負弱小現象也時有發生。從父母的文化程度可以看出:父母的文化水平相應都比較低。但是他們都比較關心自己子女的學習情況,但僅僅是問一下子女,很少主動與學校的老師聯繫。當然他們也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考上大學。外來民工子女在家都要做家務,一般在生活上都很節約,熱愛勞動,能吃苦耐勞。

但是好多外來民工子女自卑、缺乏自信心,主要表現在:在穿着、學習等方面,總覺得自己落後一等;有的覺得自己言語十腔十調,穿着土裏土氣,擔心同學笑話;本地孩子見多識廣,自己顯得孤陋寡聞,於是害怕拋頭露面,再加上成績較差,見識不廣,更感到自己差勁。自卑導致他們特別介意別人的說話,不經意的一句話往往變成了挖苦、諷刺。從而導致打架、鬥毆。在學習方面,外來民工子女的異地就學在各方面都表現得很不穩定,而且由於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學校,在教育的管理體制、教科書的選擇使用、教師的教學方法等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異,勢必造成他們在知識的銜接、能力的培養、習慣的養成、與人的相處等方面都存在嚴重的缺失。一部分外來民工子女在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等主科上新舊知識斷檔情況非常嚴重,以上種種導致他們對學習不感興趣。

(二)“德育導師制”實施方案

爲了保證德育導師制實施工作的正常執行,我校決定成立學校、年級組二級德育導師制指導小組,明確職責,經常、及時、細緻地開展轉幫工作。在實施德育導師制的過程中,逐步建立導師聘任制度、受導學生檔案制度、定期談心與交流制度、定期家校聯絡制度、定期例會制度、導師培訓制度、導師考覈和獎勵制度等,使導師的工作和管理有章可循,逐步規範。

我校的受導學生一般是家境貧寒、行爲有偏差、心理有障礙、學習有困難、家庭教育環境不良、單親家庭等特殊學生羣體,特別是外來民工子女優先予以考慮。我們學校的導師一般是學生的任課老師。在德育主任的安排下,任課老師先到班主任那裏瞭解班級裏學生的大致情況,然後確定與任課班級結對的學生(大部分的學生是外地民工子女)。那麼任課老師就成了結對學生的“德育導師”。

1、導師聘任制度:

根據自主、公開的原則,以年級組爲單位,採取個人自願和年級組推薦相結合的辦法先行推薦,後由學校德育導師制指導小組最終確定名單。

2、德育導師的工作制度

(1)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制度。

對每位學生建立成長記錄檔案,追蹤學生成長軌跡。內容包括:學生家庭及社會關係詳細情況;學生的個性特徵、行爲習慣、道德素養、興趣愛好的一般狀況;學生心理、生理、身體健康狀況;對學生每月的表現及每次考試(作業)成績逐一登記,分析對照。

(2)談心輔導與彙報制度。

每2周至少與結對學生談心(面談、書信、週記、電子信箱等)輔導一次,並記錄輔導內容,學生每週一次嚮導師彙報生活學習情況。

(3)建立家長聯絡制度。

每月至少一次電話訪問,每學期至少一次家訪,導師必須對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瞭解,對家庭情況進行簡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結構(單親、重組更要作爲重點)。

(4)小組活動制度。

小組活動分小組內活動和小組間活動兩種。

小組內活動:德育導師定期與本小組學生集體交流,導師需營造寬鬆的談話氛圍,學生可以將自己在學習、思想、心理等方面取得的進步或遇到的困難等講出來,導師與其他成員均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

小組間活動:德育導師之間進行交流,將同類型的小組成員(如同屬學習、道德、行爲、心理等某一方面尋求指導的學生)組織在一起進行交流,以擴大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缺的更好的德育效果。

3、定期例會制度:

學校德育導師制領導小組定期召開例會,交換意見,討論問題,決定事項,總結工作。校級一般每學期召開二次,年級組一般每月召開一次,班級一般每二週召開一次。

4、導師培訓制度:

學校德育導師制領導小組要定期組織導師進行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的培訓,舉辦德育導師工作研討等活動,不斷提高德育導師的育人能力和工作水平。

5、導師考覈制度:

學校德育導師制領導小組根據下列四種情況,採取定性與定量、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考覈:

(1)每位導師的工作手冊記錄情況。

(2)受導學生和家長對導師工作的評價。

(3)受導學生的實際表現(包括品德和學習情況)。

(4)班主任和學科教師的評價。

6、導師獎勵制度:

每學期學校將對導師進行考覈。具體分值分配:工作手冊(30%)+受導學生與家長評分(20%)+受導學生實際表現(30%)+其他教師評分(20%)。考覈的結果作爲教師教育方面考覈的一項重要內容。

(1)考覈合格及以上的德育導師,在學校年度考覈中另加分。(由校教代會討論後確定)。

(2)設立“優秀德育導師獎”。

7、德育導師的工作方法

(1)“身教”育人、人格薰陶。

“身教重於言教”,導師只有重視自身的人格修養,注重身教,才能以自己的模範人格爲學生樹起前進的目標,導師應以自身的人格魅力“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人格的塑造。

(2)交流談話、心理相容。

導師透過經常性地與學生談話,以多種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走進學生的心靈,建立心理上的認同,達到心理相容,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可以根據導師自己的特點與學生的特點運用有特色的交流方式,如有的導師有意識地將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操作技巧運用到導師制工作中,運用行爲科學的可操作性的技術來矯正學生的問題行爲;一些導師則透過週記、書信等方式和學生進行“筆談”,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培養健全人格;一些導師則利用電話、“心靈寄語”和學生進行交流、溝通,瞭解學生的喜、怒、哀、樂,爲學生分擔煩惱和憂愁。

(3)引導學生自我教育。

導師創造條件,培養學生自我評價和自我認識的能力,激發學生自我調節的內部動機,透過學生對自己心理和行爲上積極主動的自我調節,達到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目的。

(4)教育與研究相結合。

導師把教育學生看作是一項日常工作,同時也是一個研究的課題,對於所引導的過程與效果進行記載、分析,撰寫個案分析材料,定期開展研討,促進理論與實踐上的交流與完善,不斷提高“導”的水平。

(三)“道德講堂”活動方案

爲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普及道德規範、宣傳道德楷模、引領道德風尚,“道德講堂”建設活動是我校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學校德育建設的重要方面,積極報道學校各類先進的優秀事蹟,創造濃厚的道德氛圍。爲進一步推進學校思想道德建設,增強“道德講堂”的影響力和引導力。我校決定開展“道德講堂”建設活動,特制定以下實施方案。

1、“學校道德講堂”工作原則

1)實踐性與實效性原則。以師生親身實踐、參與活動、體驗學習爲主要方式,透過宣講活動及開設班會主題活動課、專題講座等多種渠道開展工作;活動要具有趣味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2)整合與互補原則。將“學校道德講堂”與學校各類教育活動相互補充,與家庭、社會教育共同完善,整合學校長期開展實踐教育、體驗教育活動的工作經驗,綜合利用各類已有陣地,以整合和新建相結合的方式逐步推開。

3)全體性與主體性原則。面向全校師生開展活動,培養健康的心理品質和健全人格;尊重師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師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助自立自強,促進師生健康教育整體氛圍的形成。

2、“學校道德講堂”工作目標

1)倡導“在家中爲長輩盡孝心,在學校爲同學送關心,在社會爲他人獻愛心”,奉獻社會,提升師生的道德水平,努力實現“教育一代人,引導兩代人,影響三代人”以及“學校道德講堂”建設覆蓋的目標。

2)“學校道德講堂”的具體目標爲:形成“好人好報”的社會共識,推動“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把促進轉化作爲建設“學校道德講堂”的首要目的,將先進的道德理念內化爲羣體意識,在行爲上由“他律”轉向“自律”,引導師生在實踐中完善自我,提升素質。營造“崇德尚善”的濃厚氛圍。把對學校重點人羣的教育引導作爲突破口,以點帶面,使學生在參與中認知、感悟、接受、提高,人人爭做道德建設的參與者和先行者,使“講道德、做好人”蔚然成風。

3)在實踐及活動層面紮實推進師德建設和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運作效果明顯、切實可行的“學校道德講堂”工作機制。

4)增強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的心理適應、自我調節、健康成長的能力,促進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長。

3、“學校道德講堂”活動目的

圍繞“四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

1)社會公德建設主要包括:文明禮貌、助人爲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和遵紀守法等,以“禮儀”爲核心。

2)職業道德建設主要包括:誠實守信、愛崗敬業、辦事公道、熱心服務、奉獻社會等,以“誠信”爲核心。

3)家庭美德建設主要包括:夫妻和睦、孝敬長輩、關愛孩子、鄰里團結、勤儉持家等,以“和睦”爲核心。

4)個人品德建設主要包括:友善互助、正直寬容、明禮守信、熱情誠懇、自強自立等,以“友善”爲核心。

針對學生,我校着重以“社會公德”和“個人品德”爲主。重點對學生進行“三心”教育,即在家中爲長輩盡孝心,在學校爲同學送關心,在社會爲他人獻愛心。以“我學、我講、我議、我選、我行”爲主要形式。透過努力達到“教育一代人,引導兩代人,影響三代人”的目標。對教師進行“爲人師表、愛崗敬業,奉獻社會、提升自己”爲主要內容的師德教育,傳承我市教育行業精神。

4、“學校道德講堂”活動安排。

1)以班級爲單位,利用班會課開展“道德講堂活動”統一安排一次班會課開展活動,初一以“誠實守信和遵紀守法”爲主題,初二以“友善互助、自強自立爲主題,班主任根據本班情況製作一個“道德講堂”的課件。

2)在開展活動之前,各班根據本班情況確定一名“典型學生”,並對他的事蹟進行故事編寫、拍照或製作成PPT課件,確定一批宣講學生,主持和開展此項活動。

5、“學校道德講堂”活動要求:

1)每次活動開展前,各班需提供的活動資料如下包含道德故事、道德短片或照片相關歌曲、相關經典誦讀等環節內容的道德講堂教案一份。

2)活動結束後各班需提供:學生感想文章5篇

(四)教師教學素質的提高

透過該課題的研究,教師對外來民工子女的情況有了深入的瞭解。教學觀念、教育教學方法發生了改變,教師的教改意識增強,課題研究的水平得到了提高。

如:姚雲娟老師撰寫的論文《培養健康心理提高外來民工子女英語學習效率》發表在20xx年的《科學大衆》;聞紅英老師撰寫的論文《愛滿天下——陶行知名言在“對外地民工子女的教育中”的運用》獲201xx年度蘇州市教育學會教育論文比賽三等獎;朱巍老師撰寫的論文《發揮資訊技術優勢奏響自主學習旋律》獲江蘇省第十屆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作品大賽二等獎;朱巍老師撰寫的論文《資訊素養,漫漫長路需求索——農村初中生資訊素養培養的幾點思考》獲蘇州市教育學會教育論文三等獎;聞紅英老師撰寫的論文《體育教學中對弱勢羣體的心理抗挫教育》獲江蘇省“藍天杯”論文比賽二等獎;陸濤老師撰寫的論文《用愛澆灌他們心中的音樂之花》獲江蘇省“藍天杯”論文比賽;柏育紅老師撰寫的案例《耐心走進內心真心換得信心》獲江蘇省教育學會案例評比二等獎;張瑾老師撰寫的案例《爲你開啟一扇窗》獲江蘇省教育學會案例評比二等獎;許愛林老師撰寫的案例《老師幫我拍張集體照吧》獲江蘇省教育學會案例評比三等獎;王芳老師撰寫的案例《逃學風波》獲江蘇省教育學會案例評比二等獎;姚雲娟老師撰寫的案例《寬嚴相濟———“問題學生”的轉化策略》獲江蘇省教育學會案例評比三等獎;柏育紅老師撰寫的案例《給你一個機會,還我一個奇蹟》獲太倉市班主任案例評比三等獎。

四、問題反思

隨着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總結了前一階段研究成果的同時,深刻地認識到研究工作纔剛剛開始,所以我們對本課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思考:

1、理論素養不夠豐富。課題組成員在專家的指導下,閱讀了一些與課題研究有關的書籍,豐富了自身的理論素養,但隨着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感覺到理論知識的缺乏。

2、本課題中,學生學習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將是今後研究的重點。如何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因材施教,找到適合外來民工子女的教育教學策略;如何豐富校本課程的內容,實現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3、學校教師的年輕化,經驗不足,缺乏專家的引領,教師研究積極性有待進一步加強。

4、進一步加強課題資料的收集、整理、上傳工作,實行專人負責,做到及時整理、歸檔、上傳。

五、後期設想

1、再次開展課題理論學習、典型案例學習與分析、研究,做好學習心得撰寫和交流。

2、圍繞《農村初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課題,進一步開展好“德育導師制”工作,督促好教師做好各方面的記錄工作。充分利用我校的品牌特色——科技教育,對外來民工子女進行養成教育。

3、開展課題的交流研討會,發揮教師羣體自主教研作用,做到以教師的個人發展促進學校課題研究的發展。

4、結合課題研究,請專家講座,組織研討交流活動。課題組將分教研組進行分別研討,開展以學校教師與專家共同參與課題研究的活動,促進課題組成員與課題研究共同成長。

5、進行課題的開發和評估,認真總結課題中出現的問題和經驗。

課題中期報告4

大家好!我們《初中數學思想方法教學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組成立至今已有整整九個月。借今天這個機會,向各位專家、各位老師作個簡單的彙報。

我們這個課題組有個特點,那就是我們的九位組員來自黃浦區各個不同的學校,有民辦學校、轉制學校、普通完中、初級中學及九年一貫制學校。各所學校的學生素質、基礎不同,教學風格各有所長,各位老師的課堂教學也各有特色。在這段時間裏,我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以科研帶動我們的教學工作、以強化數學思想方法的訓練作爲落實二期課改理念的手段。我們圍繞着如何上數學“好課”,重點研究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突出數學的思想和方法的教學,突出數學的思維品質的訓練,讓數學學科從專業學科發展爲素質學科。課題組定期活動,一致認爲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內在形式,是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的動力工具,學生掌握了數學的思想方法,就會使數學更容易理解和記憶。顯然,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是數學教學改革的新視角。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要措施。

此外,我們要感謝市、區教研室爲我們搭建了這樣一個平臺,我們透過課題組這一形式,在互相學習、交流、研究的過程中,校與校之間縮短了距離,老師與老師之間團結協作,同時也開展了有序的競爭。九位老師將公開課作爲展示我們研究成果的視窗,在短短几個月中,開設了市級公開課、展示課七節,區級公開課、展示課七節。我們組格致初的湯霞老師在“長三角洲”交流課中開了《二次函數中的數形結合》,暑假裏更是走出黃浦、走出上海,去貴州省爲當地學生開設了《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黃浦學校的顧涵明老師,隨着六年級新教材的試行教學,讓他們在潛意識階段中,對各種數學方法進行多次孕育,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在最近舉辦的“黃浦區首屆教學課堂評比”活動中,我組四位老師參賽,三位老師進入了複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在大家學習和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對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時做出回顧和總結。在全國及市級教育報刊、雜誌上發表了文章十九篇。其中,我們的老大哥向憲貴老師表現尤爲突出,他的《透視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淺談探索型動態幾何問題的解法》在《中學數學教育》上發表、《課堂教學發思》在《愛的教育》上發表,並在全國論文評比中獲二等獎。

在平時組內的交流活動中,我們感到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是合作取勝、協作競爭的時代和共同發展的時代。要使我們的教學能力有一個長足的提高,開展合作學習是必不可少的。我們一起學習新的教育理論,交流介紹成功的教育、教學案例,共同參與科研,共同研究中考命題。同時把這種風氣再帶到各自學校的教研組、備課組中去。施仲濤老師在今春開設了區級IP遠程教學展示課《去括號》,下半年更是甘當人梯,對備課組內的青年教師作精心指導,共同探討,在大同中學的青年教師大獎賽中,兩位青年教師同時獲得一等獎。

此外,課題組還圍繞課題聽課、評課,撰寫課例,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我們的組員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堅持研究,部分老師還去了福州參加了“全國中學青年數學教師優秀課觀摩與評比活動”,這一切都離不開各個學校的校長對我們的大力支援。我區教研員李建國老師更是對我們關心、鼓勵,對我們作全程指導,我們的成績傾注了他的智慧和成績!

我們的教學爲科研提供了實踐基礎,我們的科研爲教學提供了理論指導,我們全體組員將一如既往,來年爭取更大進步!

課題中期報告5

我們課題組自承擔“教語文”教學與“學語文”教學之比較課題研究以來,課題組人員熱情飽滿,態度積極,自覺加強理論學習,查閱資料,撰寫論文,結合理論上實驗課,階段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現簡要彙報如下:

1、積極創造條件,進行課題申報

早在20xx年5月,本課題組顧問特級教師林惠生老師在帶領本課題主持陶波老師去江門參加人教版教材培訓會議期間,陶波比較具體的瞭解了林惠生老師所主持的省級立項的教育科研課題“從教語文走向學語文”。在林惠生老師的啓發和指導下,陶波老師決定開始着手“教語文與學語文兩種教學思維的比較研究”。

徵得林惠生老師同意後,陶波、陳振華、黃詠志、黃廣萍四位高中語文教師開始協商籌劃,準備將“教語文與學語文兩種教學思維的比較研究”作爲林惠生老師“從教語文走向學語文”這一省級科研課題的子課題,並準備將此課題作爲一個單獨市級教育科研課題向市教育局科研辦申報。至此,“教語文與學語文兩種教學思維的比較研究”課題組成立。

20xx年8月,課題組在林惠生老師的指導下,爲“教語文與學文兩種教學思維的比較研究”這一教學科研課題撰寫了“汕尾市教育科研項目申請評審書”,正式向市教育局科研辦申報,並很快有了迴應,課題組就積極投入了該課題的研究。

2、確定研究計劃

課題組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確定了課題研究計劃。課題的實施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準備階段(20xx年8月——20xx年9月)

(1)向市教育局科研辦申請課題立項

(2)準備課題研究的有關資料

(3)確定參加課題研究的有關人員

(4)制定研究實施方案,確立各項研究的主要承擔人,落實各項研究的研究計劃。

第二、實施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8月)

(1)本課題的各項研究內容按計劃開展研究。

(2)深入開展行動研究、理論研究。

(3)組織專題研討和經驗交流。

(4)2009年3月對各項研究進行中期檢查,各項研究的負責人彙報研究進展情況及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第三、總結驗收階段(20xx年10月)

(1)各項研究先後各自進行總結,並將總結上報課題組。

(2)課題組進入總結階段,並完成總結報告。

(3)申請教研室領導對課題組進行評估驗收。

(4)將驗收後的結果上報課題組。

3、加強課題研究中的理論學習

本課題需要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相結合,所以課題組重視加強理論學習。力求每一個參與研究的教師能充分的理解“教語文”與“學語文”這兩種不同教學思維。

爲此,課題組召開了多次會議,透過講解,交流討論,辯論等多種形式強化理論學習,並以集中統一學習和個人自學相結合的方式推進,先後學習了林惠生老師撰寫的《從教語文教學走向學語文教學的研究的課題研究方案》、《從教語文教學走向學語文教學的三大轉型》等重要文章,還閱讀了《語文教改20年的科學價值》,錢夢龍《三主四式語文導讀法》,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對中”學語文”教學方法及有關問題的探討》等等與課題研究有關的大量的著作。同時,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查閱與課題研究相關的很多網絡資訊。課題組還要求參加課題研究的教師要在學習中寫讀書筆記、心得,定期進行交流、討論、總結。

4、積極進行課題的研討和管理

在近半年來的課題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深感協作精神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能共同探討課題研究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透過討論達成共識。自覺參加每一次的課題組活動,或學習或討論或開設公開課,使課題研究紮實有序地進行下去,並且有所得。課題組成員都各自開了一節公開課,實施開放性教學,形式各種各樣,內容豐富多彩。同時,爲了進一步加強對課題的平時管理,在課題組全體成員的商議後,擬定了有關課題研究的約定,對課題研究的相關工作,指定專人負責,保證各項工作及時落實到位。

5、階段性成果明顯,教師理論水平,課堂教學水平均有提高。

經過半年來的課題研究、理論學習和課堂教學實踐的探求,教師理論水平得到了提高,陶波老師已撰寫三篇課題研究的論文:《“教語文”與“學語文”兩種教學思維下課堂教學目標之比較》,《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課堂教學方法運用的比較》,其中《“教語文”與“學語文”兩種教學思維下課堂教學目標之比較》已投稿至《中學語文》雜誌社,雜誌社編輯發來用稿通知書,將於20xx年2月第二期發表此文。《課堂教學方法運用的比較》一文和由陶波老師、陳振華老師分別執教的兩個學語文教學的課例也送交林惠生老師,作爲省級課題母題的結題資料。

課題中期報告6

一、課題簡介

課題由來:培養學生實際問題數學化的能力,是數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培養學生實際問題數學化的能力具有發展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改變數學教學與現實世界之間的嚴重脫節現象,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要意義。在國外,從數學課本看起,每一章都是從實際出發,然後解釋數學內容,最後總結實際問題的解決。但是,我們的廣大基層一線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思路大都侷限於“解題方法”、“一題多解”、“考試題解”等,往往忽視了學生實際問題數學化能力的培養。由此,我們提出了“培養初中學生實際問題數學化能力的研究”這個課題進行研究。

課題界定:我們認爲培養學生實際問題數學化的能力是指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析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與發展。

研究目標:透過研究,構建出實際問題數學化的執行機制,在目標、原則、途徑、策略、評價等方面形成一些本土化、特色化的基礎性理論。透過研究,提高學生兩種能力。一是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二是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找其實際背景並探索其應用價值的能力。

研究內容:一是調查瞭解學生當前實際問題數學化的真實水平及存在的問題;二是分析制約學生實際問題數學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三是探索培養學生實際問題數學化能力的有效途徑;四是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研究者的自身研究與教育的能力,從而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

二、課題研究情況

1、在理論學習中更新教育觀念

我們採用了集體學習和分散學習相結合的方法,透過上網、學習專著、閱讀教育教學類刊物,學習有關問題轉化的教育教學理論,寫好教育隨筆,積累教育智慧,用以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爲。我們課題組看過的理論著作有:(略),撰寫的教育隨筆共14篇,分別是:(略)透過學習,努力從理論層面上引導教師對實驗課題產生背景、科學依據、教育思想、實踐價值全面把握,實現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轉變。

2、編制調查問卷,進行調查研究

編制調查問卷,並選擇300個樣本進行調查,瞭解學生當前實際問題數學化的真實水平及存在的問題,並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制約學生實際問題數學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

3、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構建課題交流平臺

進一步完善共營互惠的教學研究制度,拓展互惠的內涵,積極主動、坦誠無私地公開自己的教學與思想,在教導處的支援下,積極組織課題組老師參加各種教學觀摩、學習、參觀活動,也邀請其他學校教師參加我們課題組的觀摩活動和研討活動。迄今爲止,課題組老師參加或組織的活動有:(略)

三、課題研究成果

1、理論成果

(1)形成“初中生實際問題數學化能力培養的現狀與問題”調查報告。(見附件)

(2)我們認爲制約學生實際問題數學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學習興趣、知識儲備量、認知方式、表徵方式等。

(3)我們初步提出的解決策略有:

①充分利用多媒體的閃爍、移動、變形等功能,強化感知,促進知識由具體到抽象的轉化。

②以生活原理爲載體,提煉出數學思想。

  ③探索數學建模訓練,加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4)論文:毛利益老師撰寫論文《提高學生實際問題數學化能力的幾點做法》並積極投稿。許文英老師撰寫了論文《利用數學建模思想培養初中學生實際問題數學化的能力》。(見附件)

2、實踐成果

(1)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在課堂內外,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了較大的轉變,學生有了較強的數學運用意識和實踐能力,逐漸地學會數學化的方法,並自覺地把所學習的知識與現實中的事物建立起聯繫。

(2)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素養,帶動了課堂教學的優化。在研究實踐中,教師努力將先進的教育思想內化爲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轉變爲自己的教育行爲,昇華爲自己的教育教學特色。學生在課堂作業時,充分發展自己的特長,積極地走向課外、走向社會進行實踐,最大限度地開發、挖掘學生的潛在創造力。在促進學生髮展的同時,教師自身的素養也同樣得到了發展。其中毛利益老師和許文英老師被評爲市教學能手。

四、課題研究的疑難困惑

我們的課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有以下問題需要注意,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1、課題組個別參研教師在教學中雖然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但放得不開,擔心影響教學質量和升學業績,課堂上學生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充分。

2、課堂教學的情景設計如何走向生活化、課堂練習設計如何走向效率化還有待提高。

3、對課堂中學生評價研究程度不夠。

五、課題研究的後段設想

1、繼續抓好理論學習,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

2、切實抓好課題研究的管理,對課題研究狀況不斷進行認真及時的調查診斷。

3、繼續深入系統的開展課題研究,優化教學體系。

4、加強集體備課的力度。每兩週進行一次集體備課,互相探究課題實施過程中的教學點滴,解決疑惑,交流經驗。

5、加強聽課、評課,研究教學模式。每學期課題組教師之間互相聽課不少於10節,並互相評課。每位參研人員依照課題研究的教學模式,對每學期每位教師的課題研究課從環節、過程、師生地位角色、學生學習方式、參與達成狀態、課堂效果等諸方面進行評課。

6、成果展示要具體:實驗報告、論文、教學案例、教學故事、學生作品和經驗總結等。

7、隨時積累整理課題研究中的過程性資料,以免遺忘。

課題中期報告7

音樂教育作爲一門基礎學科,在培養人的高尚情操及審美趣味方面有着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人們對音樂課程的價值與目標的理解產生嚴重偏差,那麼,如何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使音樂課堂教學效果更佳,進行音樂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顯得十分重要。如何優化課堂教學活動設計是音樂教師面臨的一個全新的課題。

一、開題立項穩步推進

1、本課題核心概念界定

教學是指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互動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爲了達到某階段教學目標,根據受教育者的認知結構,對教學課程、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學手段進行的策劃。

音樂教學方法是根據音樂學科的特點從系統的整體出發,綜合考慮教師、學習者、教學目標、教材、媒體、評價等各方面因素,分析音樂教學問題和需求,設計解決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步驟,加以實施並由此進行評價和修改,直至獲得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案的計劃過程和操作程序。

2、課題理論意義

課題“音樂教學方法的選擇”是根據音樂學科的特點,按照音樂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結合課程內容標準的實質,從教學實際出發,綜合考慮教師、學生、教學目標、教材、教學環境、媒體、評價

等各方面因素,分析音樂教學中的現實問題和需求,設計解決音樂教學中相關的音樂活動的策略、方法和步驟,在不斷進行的評價、反思和修改的實踐中,尋求最優方案的音樂教學方法,使學習者經歷最有效的音樂學習過程,探索一條積累音樂學習經驗的最佳途徑。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1、研究目標

(1)形成結合音樂課堂教學實際,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的經驗。

(2)提升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與審美空間。

(3)透過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提高音樂課堂教學質量。

2、研究內容

(1)音樂鑑賞內容的教學方法研究。

(2)唱歌內容的教學方法研究。

(3)演奏內容的教學方法研究。

(4)音樂相關文化內容的教學方法研究。

三、創新工作研究有序

在課題紮實有效地開展的一學期,現就課題進展、課題研究的方法形式作如下彙報:

1、區域集體備課,在爭辯之中明確方向。

學科區域集體備課活動是一種有效的教科研方式,應該說一次活動就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思維火花的碰撞,教師們在交流中得到收益,感覺到自身學習的重要性。自開題以來我們組織了數次的“音樂教學方法專題研討活動”,活動圍繞“音樂教學中的大問題”、“如何在中年級進行歌唱與欣賞教學”等多個話題展開。市音樂教研員張老師也向我們提出建議:課題研究要確立有效的方向、蒐集詳實的材料、注重開展的實效性,要把每一次課題組活動都能作爲一次很好的教科研活動,在爭辯中明方向。所以在每一次活動中我們都能確立研究的中心內容,對組員所教的內容都能從課題研究的內容實效出發,談自己的觀點、想法,應該說在每一次紮實有效的課題研究活動中,所有課題組成員的教學觀念得到了改變,教育思想都得到了昇華。

2、課堂教學,課題研究爲實踐服務

課堂是課題研究的主渠道,我們只有不斷地嘗試有效性的音樂教學策略,才使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課題組制定了詳盡周密的研究工作計劃,確定了分期研究目標和研究的重點,確定兩週一節的教學課進行研究。爲了使音樂研討課真正獲得研討的價值。我們採用了專題研討、一課多教、同題異構等研究的策略。

(1)專題研討

課題研討有了明確的主題,才能充分發揮研討的價值。主題的選擇可以從教師普通關注的問題入手,然後加以提煉而成。主題的設定者可以是課題組長,也可以是執教老師。我們一般圍繞一個主題研究一個階段,開出幾堂研討課,從而使教師對此既有理性的深度思辨,又積累了一些感性的操作經驗。

(2)一課多教

一般來說,我們要求研討課都有一個多次試教的過程,只有有針對性地不斷改進設計,才能推出比較成熟的課。如xx老師執教東三

省研討課《非洲鼓樂》試教了五次,每一次我們課題組的全體成員都集體聽課,幫助磨課,在對一堂課的反覆研究中,有力地提升了我們對教材及課堂的把握能力,也體現了我們求真務實的研究態度

(3)同題異構

同一篇教材,由不同的教師來教,稱爲同題異構。xx老師對《頑皮的小杜鵑》的同題異構得到了大家的讚許,她們對教材共同鑽研,又嘗試透過不同的教學方法策略來進行教學,體現了她們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識,體現了她們對教學個性和學生特點的正確把握。

每次課堂教學研討活動,我們都能從研究教學方法有效性策略的視角,把研究活動落實到教學中去,根據學生的課堂效果進行反思,總結,保證課題研究真正落實在課堂上。我們鼓勵課題組成員每學期上好一節研究課,骨幹教師起好示範作用,各成員之間互相隨堂聽課,使課題研究在日常的教學中自覺開展起來,真正做到課題研究日常化

3、觀摩活動,研討中提高教師水平。

自進行教學方法的研究以來,我們的教師和學生得到了充分的鍛鍊。觀摩活動時,大家認真聽、認真記不放過每個細節;研討時氣氛熱烈,積極發言、反思自己、中肯對待別人、毫無保留。共性的問題大家引起重視,如:活動的教學目標怎樣設立?教學中教師怎樣根據學生學習及教學情境靈活選擇教學方法策略,真正做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等等問題引起老師激烈地討論。一些個別的問題也引起大家的警戒,如低年級教學方法和中高年級教學方法的選擇要到怎樣的層次?活動的開展,對教師業務水平、能力、再學習、再提高的重視。

因爲我們深知,要使特色教學具有生命力,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是關鍵。

四、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效

經過一學期的實踐探索,課題組成員不僅學習了與本課題相關的理論,還與實踐相結合,理論學習與推動教學、促進課堂高效教學。課題研究的過程,鍛鍊了我區的音樂教師隊伍,課題組成員的課題意識、課改意識得到加強,科研水平得到顯著提高。課堂上師生、生生互動交流,平等對話,靈動的課堂,給學生以美的薰陶。

1、音樂教學方法的改變使學生從對音樂的冷漠變得熱情

透過錄音機、幻燈機、錄像機、vcd機等電教手段創設音樂情境,將音樂中的圖像、內容、節奏等展示在學生面前,調動他們的眼、耳、手等多種器官,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

2、豐富音樂教學方法使學生從對音樂內容的陌生變得了解

鮮豔的色彩,生動的畫面最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精心設計並選擇符合教學內容的圖畫,可以使教學內容直觀、形象,促使學生很快進入歌曲的意境,達到理想的教學功效。

3、使學生從音樂之外逐步走進音樂

清晰明快的語言,讓學生從中得到溫馨,留下回味,獲得快樂;有動感的肢體語言,讓學生從中得到啓發。音樂教學中,音樂老師的語言生動形象,善於運用聲調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充滿激情。

五、課題研究的思考

音樂教育旨在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爲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能使學生從音樂的學習中得到真正的樂趣,接受並創造音樂的文明。能從音樂樂趣的體驗中,音樂文明的享受中,得到性情的陶冶、精神的冶煉、培養自己溫和的性格與堅毅的品格,以及與他人相處的和諧與融洽。而音樂教師應當成爲引導學生進入音樂世界的橋樑,帶領學生走進音樂的殿堂。那麼教師怎樣才能很好的實現這一目標呢?教師良好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覺自願的學習音樂。而且我們知道因爲年齡的緣故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所以非常需要教師精心地創造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樂。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這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靈活設計、選擇運用,相信課題組全體成員有信心也有能力,把這一課題研究不斷深化,最終取得豐碩成果。

課題中期報告8

一、課題的提出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課外閱讀具有開放性、廣泛性,不能強行對每一位學生統一要求、統一步調、統一內容,個體的獨特性,使得對課題的研究與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如何有效深入開展,是我們探究並需加以解決的研究課題。教師也不注重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等。基於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提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課題研究。

二、課題的界定

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是指透過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教給孩子閱讀方法,讓學生能夠潛心讀書,能夠投入情感,並具有一定的情感體驗,創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構建有效課堂。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使閱讀習慣逐漸內化爲學生的自覺行爲。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從實質上把握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的教學規律。

三、研究的目標和原則

目標:探索出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與方法。形成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的氛圍,提升高年級語文教育教學質量。透過研究提升高年級學生的語文素養。

原則:遵循自主性原則、探究性原則、創造性原則和合作性原則。

四、課題研究的對象和內容

(一)研究對象:小學五、六年級學生。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將緊緊圍繞《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閱讀教學的具體要求進行研究,切實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五、課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以學生髮展爲目標,以閱讀教材爲載體,以課堂教學爲主渠道,以閱讀教學效益爲核心,以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提升爲重點,探索出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與方法。

(二)研究的方法:在《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的總課題的指導下開展研究,以行動研究法爲主,以經驗總結法、文獻法等爲輔。在一定理論指導下,把教育教學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在實踐中研究中,不斷反思和總結,把研究的結果及時運用於實踐。透過深入課堂,從中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研究。以期達到最佳研究實效。透過對本課題研究過程中較有效的研究工作進行及時的總結提煉,形成成果,促進本課題研究的進一步深化研究。收集有關文獻資料作爲課題研究的理論指導實施材料。

六、課題研究進展

(一)加強理論學習,更新閱讀教學理念。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新課程改革在閱讀教學方面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理念,我們很有必要進行思考與探索。自課題立項來,重新解讀學習了新課標對習作教學的理念,正確解讀、全面把握這些新理念的精神實質,是我們端正閱讀教學指導思想、全面更新習作教學觀念、探索科學的閱讀教學策略方法的前提和基礎。

(二)開展閱讀教學研討活動,閱讀教學比賽活動。

遵循課題研究提出的“以讀爲本”的主旨,注重閱讀線、生活線、情景線三線結合,加強實踐自主性,制定有效策略,使活動有序進行。對實踐活動進行記錄,及時作出階段性評價。

(三)加強閱讀方法指導,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閱讀方法。

以語文教學依託,加強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能夠把文中的一些好詞好句進行摘抄背誦。其次,利用班級各種活動,帶領孩子親身體驗,以親身感受爲依託,指導學生閱讀。

七、課題研究的階段成果

(一)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閱讀興趣濃厚。

(二)學生養成了一定的閱讀習慣,並能根據自己的閱讀興趣對閱讀內容進行篩選。

(三)舉行閱讀小能手評選,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熱情,班內涌現出一批閱讀小能手。

(四)關注學生的需要,開展各種活動,豐富學生體驗,有效指導學生閱讀。

八、課題研究中存在問題和困惑

課題實施以來,雖然關注到了學生的個別差異,但在實際教學中,仍然難以操作,能夠有效的關注到每一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其次,如何檢測學生的閱讀效果,既關注學生閱讀水平的差異,又兼顧到學生情感需求,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得到提高,這一點是我在教學及研究中遇到的困惑,也是下一步我努力研究的方向。

九、努力方向

我將在下階段的研究中,繼續遵循最初的課題研究思路,圍繞前階段遇到的問題開展研究。繼續加強自身理論學習,透過指導與練習,結合學生的社會生活時間,使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樂於閱讀,並在此過程中享受閱讀的快樂,增長見識,真正做到快樂閱讀。

課題中期報告9

自申請課題立項開始,從調查現狀、學習理論、組織研討、教學研究、收集資料到現在,課題研究已經進入中期階段,現將這大半年來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彙報如下:

一、課題研究的準備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

1、針對目前教學存在的問題,確立課題研究的題目和方向。

2、撰寫開題報告,根據指導老師提出的修改意見,進行修改,進一步明確研究對象,提高研究要求和成果標準。

3、瞭解了目前學生課外閱讀現狀:採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學生的讀書興趣、閱讀時間、閱讀數量、圖書類型、個人收穫、讀書方法、書籍來源以及家庭藏書情況作了系統調查。調查結果發現班級大部分孩子由於家庭環境影響,並沒有課外閱讀的習慣,家長更沒有時間和孩子進行親子閱讀,孩子們讀的書多是一些簡單的漫畫之類,閱讀時間也比較少,沒有固定的閱讀習慣。

二、課題研究的實施階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

1、學習相關研究理論資料。

學習《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瞭解各個年級段閱讀教學的相關要求和方法。閱讀《小學語文文字解讀》及各種教育類雜誌上對於小學閱讀方面的資料文章。

2、創設閱讀氛圍。

精心佈置班級圖書角,將學校圖書室借來的書和同學們帶來的書整整齊齊的擺放好。這些書,都是根據班裏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發展階段選擇的,內容多種多樣,有童話故事、科學探險、也有和生活貼近的兒童小說等。

3、開展“全班同讀一本書”活動。

本學期我推薦家長朋友們給孩子買《長襪子皮皮》這本書,這本書是這是瑞典兒童文學作家阿斯特里德·林格倫的童話代表作,書裏寫了一個奇特的小姑娘皮皮的故事,內容想象力豐富,語言風趣,孩子們非常喜歡。除了推薦讀書外,還讓孩子們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圖書閱讀,並鼓勵他們交換圖書,分享讀書心得。

4、教給閱讀方法,制定閱讀計劃。

在大多數孩子已經愛上閱讀後,我讓孩子們爲自己制定一個閱讀計劃。每個月的月初,將這個月要看的書列出來,並且寫清楚最少閱讀的頁數,以及閱讀後成功的展示方式,寫一篇讀書筆記或者辦一份閱讀小報、分享一個閱讀小故事等。制定好閱讀計劃後,讓孩子們把閱讀計劃貼在要看的書的首頁,每天對照計劃看自己完成了多少,一個月後,全部完成計劃的同學會得到相應的獎勵。閱讀計劃實施後,孩子們閱讀的積極性又提高了不少,而且把閱讀計劃也做得越來越有美觀,執行性也很強。同時,除了最初的朗讀訓練外,在課堂上我們還進行了默讀和快速瀏覽的訓練,讓學生在認真閱讀的同時,學會有選擇性的閱讀,提高閱讀效率。

5、爭取家長的配合,保證閱讀時間。

學生在校閱讀時間畢竟是短暫的,因爲有很多的課程和學習任務需要完成,最好的閱讀時間是在家裏,爸爸媽媽也是他們閱讀時的最好夥伴。但是我們學校孩子多數來自農村家庭,家長們文化程度不高,幾乎沒有閱讀的習慣,或者只是忙於生計。爲了讓家長行動起來,幫助孩子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在開家長會的時候把閱讀的好處講給他們聽,並舉例告訴他們讓孩子閱讀就是給孩子儲存一生最寶貴的財富。我設身處地地從家長的角度考慮,給他們提出合理化的建議,以每天陪讀10分鐘開始,讓家長朋友們堅持和孩子一起親子閱讀,討論。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孩子認字多了,閱讀能力提升了,家長看到了閱讀的好處,再也不用我動員就主動參與到親子閱讀中去了。

6、展示閱讀成果,增強閱讀信心。

爲了讓學生看到閱讀給自己帶來的變化,體會到閱讀的好處,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閱讀的持續興趣,我會開展各種各樣的閱讀活動,並佈置給學生各種各樣的閱讀任務。爲了督促孩子們閱讀,我在班級微信羣裏開展閱讀答題活動,每個禮拜由一個學生負責給大家出題,其他同學透過語音回答,學生們爲了在羣裏有良好表現,都格外認真地閱讀。這項活動的開展,獲得了學生的喜愛,家長的好評。

除此之外,我們每月會舉辦一次閱讀成果展示會,學生們在閱讀過程中辦的小報、閱讀卡以及寫的閱讀感悟都會在閱讀展示會上展示交流,並拍成照片在羣裏向所有家長展示,優秀的閱讀成果還會獲得班級積分獎勵。

這些活動的持續開展,讓孩子們透過自己喜歡的方式獲得了閱讀的成就感,班級閱讀氛圍也越來越好了。

7、收集階段性資料,整理研究成果。

在組織學生閱讀的同時,收集學生的閱讀卡和寫作成果,爲課題的結題做準備。

存在的困難及解決思路

存在的困難:

1、個別學生還沒有對閱讀產生極大的興趣,只是在老師的要求下勉強閱讀。

2、進入三年級,學生學習任務加重,還有不少同學參加了課外輔導班,閱讀的時間較少,不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3、部分家長沒有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不支援孩子的閱讀。

解決思路:

1、放開讓學生去讀,不加干涉,完全憑興趣去讀,允許一部分同學跟着自己的節奏走。

2、優化課堂,提高課堂效率,儘量減少學生的課業負擔,讓他們又時間去閱讀。

3、利用開家長會和網上溝通的機會,根據學生的閱讀需求給家長推薦書目,讓家長積極爲孩子購買。讓家長也來參與我們的課題,密切配合我們的工作。

課題中期報告10

xx年12月至xx年12月,我在全校開展了《小學高年級男生課堂紀律管理的研究》調查問卷及課堂調研活動,發現隨着課改的進一步深入,課堂教學出現了可喜的變化,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已經逐步改變,老師們把學習的權利和探索的時空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方式,尤其重視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課堂上出現的是師生互動、學生互動、互教互學的學習場面,學生思維的火花得到有效的激發,課堂是生動的、積極的,活躍的。

一、在課改中雖然有一些可喜的變化,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1、課改理念的核心是“以人爲本,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而很多課堂表面看起來教學手段多樣,課堂氣氛活躍異常,學生表現的愉悅、快樂,但一定程度上卻忽視了對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的分析,使課堂成了少數人活躍的舞臺。

2、學生們看似積極的發言,往往沒有經過深入地、安靜的思考,給人以只有溫度,沒有深度的感覺;還有的課堂教師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等同於“滿堂問”,也就是說,沒有區分學生的參與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是實質性參與還是形式性參與。

3、新課堂特別強調要尊重學生,讓學生張揚個性,於是,孩子們規規矩矩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兩手平放、井然有序的發言變成了把小手舉得高高,隨便下位,且伴着“我、我”的聲音,迫不及待地搶答,課堂秩序混亂,學習效果不高。

4、學生不懂得尊重與傾聽,當別人發言時,要麼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要麼隨便插嘴打斷,嘲笑譏諷,言論自由了,良好的品格卻逐漸埋沒了。

5、課堂上高年級男生注意力不夠集中,當老師在提問其他同學時,主張“事不關己”的學生就開始“開小差”,有的擺弄書本、文具,有的交頭接耳地竊竊私語,形散神又散。誠然,新課程倡導構建寬鬆民主的活力課堂,但這種“活”中也需要有新的紀律規則。只講學生的解放而不求對學生的規範,只講自由、輕鬆,而不求嚴格遵紀,是對課程改革的誤解。過於放縱,不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二、課題研究計劃研究目標:

(1)研究出培養小學生自律能力的操作方案

(2)理論上探索小學生自律與促進學生全面素質提高的關係

研究措施:

(1)從個體到集體的原則。小學生只有正確對待自己,意識到自己行爲的後果,才能較好地協調個體與集體的關係,養成與他人、社會協調的能力。

(2)從他律到自律的原則。小學生是從遵守已有的行爲規範和道德準則,逐漸學會自我約束、自我激勵的。低年級學生,教師的權威作用很強,而在中年級則又會出現缺乏外在權威約束、自己又不能很好約束的特殊時期,高年級則開始學會了自我約束。應該說整個小學階段都是從他律學會自律的階段。

(3)從學校、家庭到社會的原則。學校和家庭是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最主要的地方,學校和家庭中的實踐也是社會實踐問題的基礎。

(4)及時做好資料的積累和整理。

(5)做好課題的總結

研究方法:本課題研究主要採用比較寬泛的行動研究方法。

三、已經實施的活動及調查

1、教師對課堂紀律的重視程度

調查統計顯示,65。3%的學生認爲班主任經常在課堂上強調要遵守課堂紀律,27。2%認爲班主任很少強調,2。7%認爲班主任沒有強調,4。8%的學生對於班主任是否強調遵守課堂紀律表示不知道。

2、由數據可知,超過60%的小學教師重視課堂紀律,從中反映課堂紀律在小學教師心目中佔有重要位置。分析其原因,一方面,這與我國傳統教育觀念有關。一個吵吵嚷嚷、秩序混亂的課堂,是很難保證完成教學目標與任務的。另一方面,說明班級管理制度不完善,學生課堂違紀多,影響教學活動正常進行,從而引起大多數教師的重視。

四、改變並完善一些課堂紀律較差且屢教不改的學生的行爲。

1、從學生們有興趣的話題開始講。有興趣是最好的保持課堂紀律的方法。

2、讓學生多講,自己少講,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思維,不要灌輸式的教學。學生也有思想也想表達,也想交流,也想透過自己與別人的交流來長進,來知道什麼地方是對的,什麼地方是錯的,怎麼錯了,下次應該怎麼辦。

3、試着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教師對學生髮自內心的愛學生是會感受到的。

4、不要用敲打講桌的方式平息教室內的喧鬧聲或提醒學生集中精神。因爲硬邦邦的敲打聲冷酷、刺耳,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

5、不要因一點小事就生氣地離開教室。教師的離開會令個別學生幸災樂禍,卻使大部分學生感到冤屈。教師的責任是教育學生,是規範學生行爲,而不是丟下學生不管。

6、不要用大聲吼叫的方式批評學生。吼叫不僅不能增強批評的力度和效果,反而會讓學生感到教師的無奈、無能。讓學生服氣的不是大嗓門,而是大胸懷大氣度,是透徹感人的說理和親切平和的人文關懷。

7、不要在全班同學面前輕易點名批評甚至羞辱學生。這樣會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會讓學生在同學中被孤立,甚至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問題,從而牴觸老師的教學。

8、不要在學生犯錯誤時動不動就通知家長。一旦將學生所犯的錯誤告知家長,學生的心理底線往往就被衝破了。一般來說,通知家長的頻率越高,教育的效果越差。

9、不要在批評學生時翻舊賬。成長中的學生犯錯誤在所難免。如果教師的“賬本”上老是記着他們的缺點和錯誤,並且時不時地翻出來,會極大地挫傷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從而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10、不要用過激的言辭誇大學生的缺點和錯誤。過分誇大學生的缺點和錯誤,會讓學生把握不準自己行爲的尺度和標準,不能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和自我矯正意識。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批評才最有說服力。

11、不要用輕蔑的言辭或表情對待學生。老師是學生的精神依靠,老師的態度對學生來說就是一把標尺。輕蔑不僅會傷害學生的感情,而且會使學生產生被拋棄的感覺。

12、不要把學習成績作爲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不能單憑學習成績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因爲學生的發展是多方面的,影響學生成績的因素也多種多樣,不恰當地分等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抑制學生的發展。

13、不要在批評學生時涉及學生的生理缺陷或家庭背景。尊重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師最基本的職業道德。

14、不要把不良情緒帶到課堂。更不要因工作或生活上不順心而把怨氣遷怒到學生身上。學生不是教師的出氣筒,而是需要教師關心、愛護的對象。

15、不要忽視學生的任何閃光點。學生有進步或有優秀表現時,要及時予以表揚鼓勵。在學生心目中,來自老師的表揚是自我價值的最佳體現,同時也能激勵學生改正缺點。

16、不要遷就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的小過錯,在教學中要一視同仁。因爲品質的培養比學習成績的提高更重要。成績好的學生本來就有一種優越感,老師的遷就不僅不利於培養其良好習慣,還容易助長他們的一些不良習氣。

17、允許學生在學習中出現錯誤的反覆。只有在不斷地認識自己的錯誤中不斷的改進錯誤,呈螺旋式改變趨勢,從而督促學生慢慢地改變自己,不斷地完善自己。

我們教師在注意以上一些細節的同時,在教學中也要反覆地思考和實踐,不斷地改變方式方法,不斷總結,從而更好進行教學。

五、經驗與問題

本課題難點在於:影響學生動因及其的研究實驗。

人的因素第一,學生能否積極主動、自動,固然與教師的主導由重要的關係,但就其學生個體而言,與他們的動因有關。這些動因涉及多方面,有思想、情緒、興趣、愛好以及家庭、社會背景,尤其是動因關聯着的學生個性有千差萬別,思想心理也是處於動態的,且各個動因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制約,這就爲研究和實驗增大難度。

不過,我們有過去實施過省教育廳科研課題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準備從下面兩點突破:

1、透過對實驗班學生現有的思想、情趣、愛好、心理、品質及其背景進行調查、分析,透過微機整理、歸納、建檔。

2、透過對學生個體的調查、瞭解和分析,選擇其中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行爲的個性因素,按課題有關要求,具體運作予以突破。

六、課題研究實驗的思路和方法

尊重、平等教育也好,師生互動也好,關鍵在於教師,首先和重要的,在實施本課題全過程中,自始自終組織參加研實的教師學習相關的理論,觀摩師生互動的優質課,隨時瞭解所在班級學生思想、行爲現狀,使其教學觀念得到更新,教育教學思想得到超越,理論上得到完善和豐富,學生實際得到不斷了解。

其次,對參加研究的教師進行課題培訓,透過對本課題方案和細則的宣講、解說相關理論和學習,使其瞭解本課題的界定、目的和意義,研究的內容及難點的突破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等,使其明確各時段的目的、要求,增強參加研究實驗教師對具體行爲自覺性,提高有效性。

第三,具體運作,要求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班主任與科任教師相配合。課內,各任課教師按本課題對教師具體行爲的要求,結合本學科特點,進行規範;課外,組織學生參加各科興趣活動小組,豐富學生生活學習內容,增強學生對學生生活的興趣和依戀感。在本課題實施過程中,班主任責任更重大了,內容增多了,組織各種主體班會,廣泛開展興趣小組,實行幹部輪換制,當好生活指導教師,落實《師生對話卡》。

第四,將研究實驗內容,分解爲若干微課題和微微課題,劃分若干時段,每個時段重點研實一個微課題或幾個微微課題,有利於目標集中。除了對整個方案擬定出細則外,每個時段都要列出行事曆,這個行事曆包括目的、內容,負責人以及相關要求,使之能更好更具體操作。

第五,每月定期召開兩個會,一是學生資訊員座談會,二是參加研實教師小結會。學生座談會,收集學生反映,在教與學方面,師生相互溝通;教師小結會,一是按時段要求和學生反饋資訊,不斷修正教師按課題要求的教育教學行爲。

七、今後研究方向

1、明確學科規矩與要求,並經常性提醒。數學課有數學課的規矩,英語課有英語課的要求,“先說斷,後不亂”。否則,就無序。而且對於要求和規矩不能朝令夕改,並要經常性強化、提醒,讓學生形成習慣。

2、教學中做到“心有餘而力要足”。“心有餘”,就是除了教學要管課堂,不能只專注其一,而忽略課堂系統中的其他要素,特別是學生反應情況。要做到“心有餘”,前提是充分備好課。“力要足”強調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管理上的堅持力要足,不要忽緊忽鬆、虎頭蛇尾。

3、不要吝嗇關愛、喜歡、期望與讚賞的語言,加強正面引導。想讚美就說出來、寫下來,有期望就提出來、遞過去。學生渴望被關愛被喜歡被讚美,我們不要吝嗇自己對學生的褒獎語言、熱情掌聲、欣賞眼神和期待目光。

4、師生共同管理,培養“規則”意識課堂管理光靠教師太勢單力薄,需要學生在提高認識、強化紀律意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集體活動沒有規則是無法有序順暢進行的,“規則”成爲了學生的內在需要,以實現師生共同管理。

5、運用豐富的體態語暗示和控制每一個教師都有自己的體態語,舉首投足、面部表情、動作姿態、目光眼神等等都各不一樣。教師要注意讓學生熟悉自己的體態語,老師的體態語一出現,學生立即知道應該注意什麼,應該做什麼或不應該做什麼,配合默契,心照不宣。

6、分層次管理,轉化中間分子,控制特殊人物對於違紀學生羣體要注意長期觀察、分析,哪些是“跟班兒”,要心中有數,分而治之,區別對待,努力瓦解同盟,做到“轉化”中間分子,控制“特殊人物”。

7、走到學生中間去教學教師只是站在講臺上教學,與學生的空間距離大,心理距離也大,而教師的影響力也就小了,學生熟悉了你的特點,後面的學生就可胡作非爲了:睡覺的、看課外書的、聽音樂的就司空見慣了。

8、以任務或課堂練習調控紀律運用經驗總結、案例研究等方法,對研究材料進行收集整理全面總結課題實驗經驗,完成課題研究報告,進行結題鑑定並積極進行課題成果推廣工作。課題研究不是爲了標新立異與裝點門面的,課題研究必須來源於學生並服務於學生。本學期一定本着這個原則,潛心研究、服務教學。

課題中期報告11

一、課題研究進展情況:

(一)感受泥塑藝術之美

泥塑有着悠久的歷史,是傳統民間手工藝美術品,是民間藝術手工製作,以創作毛稿制模,翻胚,粘合成型,經精拋,彩繪,勾線,着色,上光等,數十道工序精製而成,其形態逼真,粗狂誇張,簡練概括。

20xx年5月,課題組成員在關東古巷、老道外、哈爾濱學院等地進行參觀,親眼目睹了泥塑的製作過程及着色方法,也親手體驗了活泥、彩繪等製作過程。

(二)探究泥塑教學

1、發揮校園環境育人的作用,加強宣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透過校本課程等多種渠道來向學生介紹、宣傳泥塑藝術。美術專業教室是學生泥塑活動小組的主陣地,凸顯泥塑藝術的特色,在教室裏佈置上學生的泥塑作品,使學生對泥塑由陌生到感興趣,激起了學生的探究慾望,營造校園良好的藝術氛圍。

2、切合學校實際情況,制定泥塑教學內容:

(1)課時的安排:

A、每學期有十課時的課堂教學,講解泥塑的特點,感受泥塑色彩的運用。

B、每週安排泥塑社團活動。

C、有特長的學生利用中午休息有一小時的特長活動時間(根據自己的時間定)。

(2)內容的確定:

第一階段:主要學習泥塑的基本知識,瞭解泥塑的特性;

第二階段:學習泥塑的基本形象,掌握民間語言特點;學會巧妙地運用民間美術的感覺進行創作。

第三階段:創作階段,創作有自己特點的泥塑形象。

(3)授課形式

授課形式主要採用:課堂教學、公開課教學、興趣課、個別重點輔導等形式。讓有特長的學生創造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喜歡的學生能進一步的瞭解;不喜歡的學生能夠接受到逐漸喜歡。

3、在教學中感受泥塑的魅力

將泥塑引入課堂教學,教學對象主要以六、七年級的學生爲主,讓他們瞭解泥塑知識,透過讓學生們動手實踐來感受它的`色彩魅力,瞭解全國民間泥塑的特點,並對全國各地泥玩具的特色進行分析與對比。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透過引導學生去親身體驗和感受,創設各種豐富的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制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孩子們瞭解泥塑的有關知識、製作過程、用途、寓意,對學習泥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豐富了課外知識,開闊了眼界,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創作中能抓泥塑的造型、圖案等特點,從中體會泥塑的色彩魅力,感受到了美術活動的樂趣。

《我的主角》一課,課堂氣氛熱烈,效果非常好。

(三)組建泥塑社團

最讓學生們開心的是風華中學在組建了一個“泥塑活動社團”,吸引了很多學生參加,讓孩子開拓眼界,增長知識,感受泥塑的藝術魅力,提高學生的藝術感染力和美術素養。

泥塑作爲東北地區的優秀的民族藝術,不論造型、色彩都有自己的獨特的藝術特色,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內涵,保留了原始樸素的自然風貌和民俗特點,泥塑有着濃郁的地域特色和農耕文明的審美印跡。泥塑造型簡潔、誇張、樸拙,洋溢着無限的稚趣美感和強烈的鄉土裝飾意味;整體明快絢麗、對比強烈,大膽粗獷,充滿了熱情和活力。泥塑在它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吸納當地的優秀的文化傳統,較好地保留了本土的原始技藝,使之文化內蘊特別深邃。

二、弘揚傳統

目前,一些地方的民間美術人才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甚至出現人才斷層的局面。許多民間藝人的年齡在60歲以上,更嚴峻的問題在於,青少年中有興趣並願意專門學習傳統技藝的人越來越少。後繼乏人不僅使本地的一些民間美術品種產生了傳承的危機,民間美術的賴以生存的土壤也處於萎縮的狀態。在文化娛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多種民間美術正處日趨消逝的邊緣。因此,我們覺得非常有必要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爲民間美術的發展提供新鮮力量。

三、初期目標達成情況

透過這一階段的研究探索與實踐,我們逐漸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泥塑色彩特色教學方法,即注重引導學生去親身體驗和感受,讓學生動手參與制作,讓他們從中體會泥塑的色彩魅力,感受自己動手的樂趣,提高動手能力。

中國傳統的民間美術作品,在色彩方面無不體現出特有的民俗審美情趣和獨具魅力的藝術特色。泥塑作品的用色或大膽熱烈,或素雅穩健,其色彩的配置傳承華夏民族傳統的文化意蘊,延伸、拓展了設色的內在性質,並在造型過程中強化了色彩的視覺含義,將特定的精神內涵與豐富的色彩外觀融爲一體。

泥塑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色彩的選擇上,一般以飽和度較高的紅、綠、黃爲主,以簡練的筆法塗染並用墨勾線,色彩鮮豔、喜慶,對比強烈;或僅以黑白兩色,配合點、繪、勾、描的筆法。

四、存在的困難及解決思路

(一)存在的困難:

1、如何能讓更多的孩子親身感受民間美術的製作過程和藝術魅力。美首先是被人感知到,直觀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2、如何爲孩子準備更完善的創作體驗工具和場地,使其能夠更得心應手進行創作。

(二)解決的思路:

發動家長的力量,積極地與各個方面聯繫。

課題中期報告12

本課題的研究工作從課題確定、申報、制定研究計劃、理論學習研究、教研探討等方面有條不紊地進行着,取得了一些成果,在研究過程中教師們有了一些心得體會,同時也遇到了不少困惑,現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階段性小結。

一、實驗課題的提出

長期以來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重智育輕德育,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依然存在,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負面效應和“應試教育”帶來的對學生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造成學生主體定位轉軌不到位,異常是研究中學生學習心理、品德行爲很少顧及,挫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進取性,造成自控本事差、自學本事弱,不注重創造性地探究知識,學習處於麻痹狀態,缺乏興趣,導致出現厭學情緒。常規的德育工作不適應農村城鎮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不適應社會生活的新變化,不適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的地方較多。表現爲德育途經單一,方法和手段滯後,針對性、實效性不強。經過調查分析,本地區農村經濟較爲發達,外來子女就讀較多,造成我鎮中學生在思想品德方面有不少薄弱的地方:中學生物質擁有“過剩”,精神營養“不良”,社會商品與金錢背後不良風氣的影響,由此導致少年兒童思想迷茫,獨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偏向,全社會關心和支援教育的風氣尚未全面構成,而各種社會不良風氣對學生的影響不斷增強,學校正面教育顯得蒼白無力。調查發現,學生校內校外的表現差別很大,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少問題。

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出現了許多不適應的症狀。學校的德育工作遇到了許多新的情景,新的問題。在新的世紀,中學生應具有什麼樣的思想道德素質?學校應經過什麼方法途徑有效地實施思想道德素質教育?這的確是一個事關中華民族前途未來的大問題。爲此,我校確定了《語文學科德育滲透》的實驗課題,全方位多角度地認真探討德育途徑和方法,實踐求真,探索前進。

二、實驗的目標和資料

“中學生德育途經的探索”實驗的目標是努力協調學校和社會各界對青少年的教育,構建學校、家庭、社區相結合的德育網絡,使社會各方面從不一樣角度都能爲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條件,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其成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

基於上述實驗宗旨,結合我校實際,確定實驗資料是:

(一)研究和探討德育的途經:德育活動課、思想品德課、各種學科課、班主任工作、團隊工作、學校文化、社會實踐等均可與德育掛鉤進行研究。

(二)研究和探討德育的方法:說理教育法、榜樣示範法、趣味引導法、激勵指導法等。各個年級實驗班根據本班實際情景,確定實驗資料,擬定實驗措施,進行探索。

1、探索禮儀教育的途經。禮儀教育是基礎道德教育,它與禮貌是孿生兄弟,相伴在同等條件下。所以禮儀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禮貌程度的重要體現。一個健康有序、禮貌提高的社會,不僅僅是一個“賞罰分明”的法治社會,還應是一個有“禮”,循“禮”的禮治社會。我們把禮儀教育作爲一項系統的工程來抓,是因爲禮儀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禮貌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精神禮貌建設的長期性、複雜性和艱鉅性,決定了禮儀教育的長期性。

2、探索自信教育的方式。讓學生自信地參與各種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進取性、主動性,讓他們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認識自已,強化意志的培養,使之獲得成功的喜悅,以增強其參與羣體生活的信心。

3、探索最佳德育課堂的教學模式。依據學生身心發展實際規律,加強德育語文課教學的研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探討其內化規律,促進學生品德的養成。

4、探索有機高效的學科滲透教育模式。抓住學科滲透點,有機進行德育滲透,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進取性。

5、探索德育活動的最佳模式。在中學階段,按低、中、高年級段,分別設計適合少年興趣愛好的模組活動,變封閉式的說教爲開放式的教育實踐,力求使班隊活動自主化,校外教育陣地化,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德育實踐中學生做事,學會做人。

三、實驗的方法與步驟

我們進行的中學生途徑和方法的實驗,主要採用自然實驗法。按照自然實驗法模式,將實驗過程分爲三個階段,分步實施。

第一階段:(20xx年2月——20xx年8月)實驗的準備階段。主要任務是申請立項,做好實驗有關準備工作。搞好思想發動,強化社會參與意識,制定實驗方案,調整配備實驗教師。建立實驗組織是進行實驗的保證,提高認識是進行實驗的思想基礎。我們組織實驗教師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學習教育理論,不斷提高對德育重要性的認識。課題組編制出實驗方案。之後,學校組織力量對課題方案進行誰,課題組根據意見反覆修改,使之臻於完善,變粗爲精。

第二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1、實驗的初步實施階段。主要任務是全面開展實驗。分年級段第一步進行禮儀教育,低年級的入學基本禮儀,中年級的孝親敬長禮儀,高年級的社會交際禮儀等。“蒙以養正”,從小施以禮儀教育,養成良好的禮貌行爲,這對他們以後的成長及至一生都是至關重要的,也昌他們將來成人,做一個合格公民的最起碼的條件和素質。

2、實驗的深入發展階段。主要任務是全方位、多角度開展德育工作,把德育滲透在教育、教學和各種活動之中,使德育落到實處。這一階段在以下五個方面開展德育途徑方法的實驗祕研究:

(1)德育毓活動,培養規範化的行爲習慣;

(2)建設高品位學校文化,實現環境優化;

(3)加強少先隊職能工作的力度,實現自身教育的優化;

(4)加強社區網絡教育,實現育人優化;

(5)加強學校內部管理,實現德育評價的優化。

第三階段:(20xx年1月——20xx年12月)實驗總結階段。一方面繼續完善第二階段的實驗,另一方面驗證總結、推廣成熟經驗,擴大實驗面。再就是撰寫實驗報告,進行系統總結。

四、實驗的效果

(一)德育實驗規範化

1、成立實驗小組。學校成立了課題領導小組和課題實驗小組,制定了學校德育實驗目標和德育工作評價體系,每週召開一次德育工作會議。學校校外有德育基地,構建了德育社會網絡,進取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校內有育人活動室如:電視臺、廣播站、勞技室等,多角度、多方位強化德育環境。

2、重視課題管理。學校將課題管理列爲工作重點。課題管理的區位體此刻研究流程上,管理好各環節的實驗是保證研究質量的重要手段。擬訂的方案便於操作化。根據實驗方案,實驗教師投入具體的操作行爲,有序推進研究的進程,使靜態化的方案轉化成動態化的實施。每一個實驗班確定好實驗題目,一個階段一個階段進行,將總體目標具體化,逐步推進,使課題研究的進程顯得明晰。注重實驗研究成果,目的是變點爲面,把各個班級實驗研究的成果經過適宜的方式推出或推廣,使之產生更大效益。

(二)德育資料系列化

1、根據《中學德育綱要》的要求,結合我校實際,開展德育教育的主要資料包括:愛國主義教育、團體主義教育、禮貌禮儀教育、孝親敬長教育、養成教育、環境保護教育、熱愛勞動教育、法制規約教育、激勵轉化教育等。在每種教育資料的實驗研究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基本目標——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並在各種教育實驗研究中交叉和相互滲透,尋找最佳切入點,避免形式主義,增強德育的實效情景。

2、我們還經過營造禮貌的學校文化氛圍,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學校文化建設是陶冶學生思想情操,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搞好學校建設即是對學生進行無聲的德育教育,經過努力,基本上做到了淨化、綠化、美化,長年有綠,四季有花,處處育人。經過優美的學校環境,和諧的人際關係,師生的禮貌行爲等,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構成觀念,進而轉化爲行爲。

3、學校還聘請了校外輔導員,定期開展活動,共同研討對學生的教育問題,交流學生在學校和家庭的學習和生活情景。每學期的優質課競賽都邀請家長參加聽課、評課,其評價標準必須要有德育資料,其競賽結果張榜公佈,並給與獎勵。爲檢驗德育效果,教導處定期經過試卷問答和德育知識競賽,瞭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和行爲表現。學校還聘請了派出所警員爲法治副校長,經常到學校舉辦法制講座,主講的資料有“夢想與道德”、“社會與法律”、“青少年維權崗服務”等,不斷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

4、每學期還舉辦小報競賽,經過評比把優秀的小報經過各種形式向學生展示,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大隊部的每項活動都有計劃、有記錄、有結果、有總結。爲加強內部管理,學校擬定了內部管理方案,統一制定了學生一日行爲規範,開展的“五星班團體”的爭創活動,每週進行評比。

5、學校經常組織青少年參與志願服務活動,如義務獻血、清潔街道、慰問活動等;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瞭解社會發展變化,完成調查報告。每期組織一次“評先”活動,宣傳先進師生的典型事蹟,組織師生向他們學習,每年的“元旦”、“清明”、“六一”、“國慶”,學校都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和入隊儀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三)德育方法科學化

我們在實驗中,堅持德育工作研究的方向性、針對性、情感性、趣味性和激勵性,以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方向性,使德育實驗研究富有“向心力”。我們堅持教書育人的方向,大力開展德育工作,做到“講層次、有實效”。如,每一天利用早讀前的15分鐘,經過校廣播站,對學生進行時事政策教育和好人好事的宣傳,使學生了解我國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學習各行各業英模的高尚情操,學習本校先進師生的優秀品質。

針對性,使德育實驗研究富有“說服力”。德育工作必須針對青少年的心理特徵,針對他們的脾氣稟性,不一樣的舉止言行,不一樣的興趣愛好,不一樣的家庭背景,不一樣的成長環境,採取不一樣疏導方式。我們在德育實驗中總結出五種疏導方法:

(1)說理。

(2)規勸。

(3)慰撫。

(4)感化。

(5)警示。

情感性,使德育實驗研究富有“感染力”。“感人者莫過於情”,情感是溝通心靈的橋樑。情感投入的核心是關心人、體貼人。對學生教育滿腔熱情耐心引導,在學習上幫忙,在生活上體貼,在思想上關懷,使他們真正獲得教師的愛。

趣味性,使德育實驗研究富有“吸引力”。我們依據青少年好勝心強的心理特點,經常開展一些爲他們所喜聞樂見的活動,如自護自救演講,安全知識搶答賽,尊師敬長、講禮貌懂禮貌故事會,“我心中的二十一世紀”作文寫作競賽,“生命的意義”等,來吸引大多數人的參與,從而進行廣泛地德育教育。

激勵性,使德育實驗研究富有“內驅力”。學校開展了“五星班團體”評比,制定了學生一日生活行爲規範,大隊部每一天有人監督檢查,每週進行評比。各中隊均制定出爭章達標計劃,按計劃參與競賽達標活動。

(四)德育途徑多樣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學德育途徑的選擇,必須體現出生動活潑、靈活多樣,不拘一格、講究實效。爲此,我們始終堅持德育實驗的擴展性,注重德育途徑的多樣性,強化全方位育人,其具體做法是:

(1)建立愛國主義德育基地,列入教學計劃統籌安排管理;

(2)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到工廠、商店、農村,深入基層,參加實踐,體驗生活,陶冶情操,驗證課堂上所學的知識。

(2)開展“手拉手”活動,培養學生助人爲樂,關心他人的團體主義思想。

(3)過好“五節”;清明踏青節、六一兒童節、慶祝教師節、十一國慶節、科技藝術節。爲學生供給發揮興趣和特長的機會,促進學生綜合文化素質的提高。同時,增強學校的吸引力、感染力,給學生留下一個終生難忘的小學時代。

(4)強化《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爲規範》的落實。不僅僅要求每個學生都能背誦,並且要能自覺遵守,對學生的品德有科學的評估體系,有周評、月評、期評和年度總評。經過實驗,學生生活豐富多彩、遵紀守法,行爲高雅。

五、存在問題

1、重智輕德現象仍普遍存在。如果把目前的德育與智育作一比較,不管你承認與否,事實有目共睹,在我們學校部分教師中,德育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落實在行動上卻遠遠不夠。追塑原因,自上而下,智育有硬指標:及格率優秀率,而德育沒有。所以,儘管學校重視德育,儘管大家明白“五育”並舉,德育爲先的道理,但德育與智育比較,教師仍“一手軟、一手硬”。

2、學科德育標籤化。將德育滲透於各科教學,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但審視我們的學科德育並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有機滲透,往往是標籤化的。相當多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教師在課前、課後或課中,說上幾句與德育有關的話,就算是完成了學科的德育任務。這種標籤化的方式,不能說沒有一步效果,但與“潤物細無聲”和德育要求相比,距離是遙遠的。

3、德育資料、方法單一。長期以來,教師更習慣把道德教育當作一般的知識原理對學生加以灌輸,忽視了思想道德教育豐富的資料,德育方法重說教、輕實踐,存在着許多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

4、活動缺少創意,資料缺乏。德育離不開活動,尤其是小學生,如何根據他們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結合本地本校實際,開展富有成效的、學生易於理解的活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德育活動要具有針對性、時代性、實效性。另外,需指出的是有些工作我們是做了,活動也搞了,但未能及時收集資料,進行加工整理,總結得失。所以,能反映實驗過程的構成性材料不齊。

六、下一步工作重點

1、班主任工作要求真務實。目前要以《守則》、《規範》爲依據,結合班級實際,從小事抓起,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重視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重視學生思想轉化,加強與家長的聯繫懷溝通;統一教育方法,爭取家長配合,構成教育合力。

2、少先隊要發揮組織功能,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結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開展學生易於理解的種類活動,寓教育於活動之中。

3、語文課要按照新課程的要求,避免課堂說教,避免貼標籤式的滲透,要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重實踐、重體驗,提高語文課質量,另外,要注意選擇典型個案,向外投寄,爭取發表。

4、要充分發揮學校環境的育人功能,努力創設寬鬆融洽的、進取向上的從文環境,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同時要營造催人奮進的物態環境,到達“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5、重視活動過程的指導、督查,重視資料的積累。

課題中期報告13

本課題自開題至今,經過課題組成員的進取參與、相互合作、討論研究,按照既定的課題研究計劃,深入、紮實地開展了課題研究,促進了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現將我們課題組的課題研究現狀、已取得的初步的研究成果、存在的問題及改善措施、下一步研究計劃彙報如下:

一、課題研究現狀:

(一)課題研究背景

1、課堂教學改革的需要

由於學校面臨着現實的升學壓力、來自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壓力,目前的中學課堂教學方式仍然多是以教師爲主導的“填鴨式”教學,這會導致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匱乏,學習動力不足、合作意識嚴重缺失;並由於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思想更新不及時,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進取性、主動性、參與性。

隨着社會的發展,團隊合作精神和合作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明確提出,21世紀的學生應當“學會合作”。新的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理解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實踐體驗和合作交流。《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專門提及合作學習,並對合作學習給予高度重視,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

2、學生成長的需要

“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模式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改革學習的評價制度,充分調動學生的進取性,學生們經過共同體內的互幫互助,能夠促進學生良好的合作品質的構成,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3、教師發展的需要

傳統的課堂教學,總是以知識的灌輸、海量習題的重複、機械訓練爲主,在此過程中,學生只能被動地理解知識,會造成學習興趣不高,課堂缺乏生機。究其原因是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陳舊,把學生當成單向理解知識的容器,嚴重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如果把思考的重點放在如何發揮自我的主導作用從而來“有效調控課堂”,又如何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使其得到有效的發展?僅有采用“學習共同體”建設的辦法,讓每一個學生與同學、與教師成爲一個學習共同體,大家互相幫忙、共同發展。這種改變會給教師帶來觀念和行爲上的變革,教師唯有在實踐研究中把握規律,掌握方法,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

(二)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

1、基於學情

指的是根據課堂教學之前學生的現實狀態和學科本質,包括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經驗本事、思維特徵、年齡特點、興趣愛好等。學情分析應從知識經驗、年齡特徵、學習需要及可能預測等方面,經過觀察、問答、測試等方式加以把握。僅有全面研究學情因素,才能順學而教,因材施教,爲學習共同體的建設供給堅實的基礎,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

2、學習共同體

指的是一個由學習者及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等)共同構成的團體,他們彼此之間經常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必須的學習任務,因而在共同體成員之間構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關係。建立學習共同體是滿足學習者的自尊和歸屬需要的重要途徑。學習者與輔導者進行交流,同時又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構知識、分享知識。在溝通交流中,學習者能夠看到不一樣的資訊,看到理解問題的不一樣角度,而這又會促使他們進一步反思自我的想法,重新組織自我的理解和思路。

3、師生學習共同體

師生學習共同體是指由具有共同信念、共同目標的教師和學生共同構成的學習團體。他們彼此之間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必須的學習任務,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生生間的動態資訊交流,這種資訊包括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爲規範等,經過廣泛的資訊交流,實現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在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上,建立師生學習共同體,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構成師生進取參與、交流互動、共同學習的過程,實現師生的共同發展。

(三)研究目標與研究資料

1、總體目標

經過研究師生學習共同體建設策略並運用到實際教學過程中,建立貼合師生共同發展的師生關係,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尊嚴和獨立品格,實現教育教學的共同目標。同時也使我校地理教學到達新的高度,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更好的發展。

2、具體目標

(1)經過課題研究,瞭解基於學情的師生學習共同體發展現狀。

(2)經過課題研究,構成基於學情的高中地理師生學習共同體建設的基本策略。

(3)經過課題研究,構成基於師生學習共同體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3、主要資料

(1)課堂教學中師生學習共同體現狀調查分析

經過問卷調查、師生訪談等措施,瞭解目前課堂教學中學習共同體的開展情景,瞭解學生對於課堂教學方式改善的態度與期望,爲課堂教學中進行師生學習共同體的建設供給第一手資料。

(2)基於學情的高中地理師生學習共同體建設的操作策略研究

主要研究基於學情的高中地理師生學習共同體建設的操作策略,包括基於學情的課堂教學情境設計研究、小組協作機制研究、共同體成員協商對話策略研究、知識呈現方式研究。

(3)基於學情的高中地理師生學習共同體的案例研究

經過基於學情的活動單的設計開展課堂教學,課題組成員間進行相互開課、聽課、評課,檢測活動單中各項活動設計與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問題並加以改善,最終構成高中地理優質課程資源與適合本校的師生學習共同體建設範式。

(四)研究方法與已開展的研究措施

1、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經過查閱、收集整理有關師生學習共同體建設方面的相關文獻,瞭解目前對於師生學習共同體的研究成果,爲本課題的研究供給基本材料。

(2)調查研究法:經過問卷調查瞭解師生學習共同體的發展現狀,結合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現實需求,爲師生學習共同體的合理建構供給基礎。

(3)比較分析法:在本校各年級中,同一個任課教師的不一樣班級內運用不一樣的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師生學習共同體的建立對於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與成績的幫忙。

(4)課例研究法:經過基於學情的活動單的設計開展課堂教學,課題組成員間進行相互開課、聽課、評課,檢測活動單中各項活動設計與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問題並加以改善,完善師生學習共同體的建設。

2、已開展的研究措施

本課題自20xx年12月至今,主要經歷了以下兩個階段:

(1)第一階段:研究準備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6月)

①課題思路探索,明確課題的主要研究方向,做好前期調研工作,對師生學習共同體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與數據分析整理;

②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學習共同體相關的理論學習;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課題方案擬定;明確課題組各成員的分工職責,制定課題實施方案並進行課題申報。

(2)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0月)

本階段主要任務是落實研究計劃,積累研究資料,結合教學實踐進一步優化課題研究方案。

①開展研究活動,積累過程性資料,經過理論學習、講座培訓和讀書活動等形式,使課題組成員進一步瞭解有關學習共同體的相關知識,構成關於高中地理課堂師生學習共同體的理性認識,爲開展課堂實踐打好理論基礎。

②定期組織課題組成員開展交流活動,做好課題階段性總結。

③經過教研組和備課組每月的同課異構活動,初步構成基於學情的高中地理師生學習共同體建設的策略和方法,改變教師教學行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進取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取得的階段研究成果:

1、基於學情的課堂教學情境設計原則

(1)情境創設要貼合學生的認知結構

教學情境的創設,除了應當與教學資料緊密相關,還應當充分地研究到學生的學習本事、學習情景和邏輯思維水平,即情境的創設不能脫離學生現實的學情,才能讓教學情境能夠與學生的現實情景相貼合。在進行教學情境創設的時候要注意創設的情境要貼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應以學生爲主體,要貼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貼合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問題情境的難度把握是能否引起學生探究的重要條件。若問題情境過於簡單,則不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問題過情境難,又會使學生感到力不從心,反而會使學習失去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2)情境創設要簡潔直觀、力求真實

設計的情境中的問題應當是學生內心真實存在的,是他們確實感到困惑的問題。情境的簡潔直觀能夠節儉學生時間,提高課堂效率。情境表達要簡明扼要,避免含糊不清,使學生無法獲取有效資訊。情境問題的設計還要有的放矢,做到少而精,日常教學中如果將所有的問題都採用情境教學,那麼教學任務是來不及完成的。

20xx年高中地理新課標中對於課程目標是這樣表述的:高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是經過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從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係的學科,所以,從課標的角度以及本課程自身的性質角度,在進行地理教學情境創設的時候要注重情境的真實性,經過利用真實的情境設計相關問題,才能充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同時由於真實的情境貼近於學生的現實生活與現實經驗,會充分調動學生了解世界、認知世界的求知慾望,更有利於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情境創設要具趣味味性

情境創設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擺脫枯燥的理論知識,所以情境的創設,要具有必須的趣味性,使得課堂充滿簡便愉悅的交流氛圍,更容易引發學生拓展思維,提高探究問題的興趣。研究證明,人在興奮狀態和歡樂狀態之下,更容易學習新知識,所以,創設情境進行教學,要讓學生將思考問題和學習知識當做一件歡樂的事情,而不是痛苦和負擔。

(4)情境創設要體現互動性

地理情境創設要考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因爲太注重情境而脫離學生,否則不利於學生建構新知識。學習是一種特殊的人際交流,是資訊交流的過程。地理情境創設應有利於學生間、師生間課堂上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互動交流,經過交流,師生間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教學過程成爲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師生互教互學,構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整個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開發、探討、豐富課程的過程。在互動中,學生髮揮自我的主觀能動性,發揮每個人的個性與創造性,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實現教學相長,既能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又能發揮教師的示範和指導作用,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提高課堂效率與教學效果。

2、師生學習共同體建設基本策略

(1)師生合作共生目標,構成方向一致的學習共同體

課前,教師圍繞自我預設的教學目標,設計幾個預習題目,讓學生經過預習解決問題,教師再根據學生回答情景和提出的問題修正教學目標,使目標更具針對性、可行性、科學性。

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課堂上應當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學生就會在探究活動中思考,從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發表見解,而這些都是寶貴的課程資源,在此之中可能生成出更具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從而產生超越預設目標的教學效果。

(2)建立和完善學習小組,讓學生之間構成學習共同體

①合理組建學生學習小組

分組依據:綜合研究人數、性別、興趣、性格、成績、本事等多方面因素,同時要體現“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構成真正能夠組內合作,組際競爭的良好態勢。

②明確小組各成員分工

每個小組要任命好組長、記錄員、發言人等,在學習過程中,做到既有分工,明確各自任務,又有相互合作,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

③採取多樣化的小組學習形式

主要形式包括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相互質疑、互助學習、互動交流等,這些學習形式不僅僅侷限在本組內,還應在組間開展,從而有效激發每一個學生的進取性,相互合作,取長補短,提高學習本事。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是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的前提,教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營造一個溫馨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樂於體驗,敢於交流,主動參與各項學習活動。同時,教師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足夠的空間,把思考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把尋找答案的過程讓給學生,要儘可能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夠親歷一次探索和創造的過程。這樣,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動手操作、動口表達、動眼觀察、動腦思考的過程,也是個體本事構成的過程,課堂活躍的氣氛,和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簡便愉快、富有活力的課堂中體驗學習的歡樂,逐步對知識的學習產生持久的興趣,建立民主平等、合作互動、和諧融洽的新型師生關係,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3、共同體成員協商對話策略

生生間的對話策略:課堂教學中,經過給學生圖文資料,經過小組成員間的溝通、思維碰撞,由學生自主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地理問題,並由小組間進行解答、完善或者小組間關於某個問題提出不一樣看法,在相互質疑中提升自主學習本事;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從不一樣角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師生間的對話策略:主要由教師給出資訊、提出問題,各小組針對問題交流協作,提出見解,小組交流過程中教師進取參與,傾聽並給出指導意見,最終進行小組間的展示交流,由此提高師生交流的有效性。經過上述基於學情的測評、兩種對話策略方式的使用,初步探索出基於學情的共同體成員間對話策略實施的課例。

三、存在的問題及改善措施:

(一)存在的問題:

1、理論水平欠缺,理論支撐的力度不夠

課題研究,離不開理論學習,無論是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途徑、手段,必須經過一系列的理論學習,沒有理論做指導,任何一種研究都是盲目的,甚至是無從着手的,可是我們在課題研究中,往往會發現這樣的問題:一是教師沒有成體系的理論依據來指導自我的課題研究以致理論依據比較單薄,無法支撐課題;二是即使有部分理論依據,理論也比較陳舊,比較淺層次。

2、缺乏專業引領

學校教師在課題研究中,熱情是有的,也能認識到它的重要性,但畢竟研究不是教師的專長,所以需要教育科研人員定期的進行專業的指導。

3、研究過程中總結不夠及時

教師大多重視做而輕視寫,開展了工作而忽視成果積累,所以好多資料儲存不完整,目前課題組成員雖然已經掌握了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驟,但在研究過程中大多沒有注意到及時總結和反思的重要性,以致總結不夠及時,資料不完整,不能很好地爲下階段的研究供給有價值的參考。

(二)改善措施:

1、強化相關理論學習,提高課題組成員理論水平。繼續經過資料收集、讀書活動、講座培訓等措施,提高成員理論水平。

2、加強專業引領。經過學校聘請的校外學科專家每月一次的指導機會,及時將課題研究中的困惑向專家請教,完善課題研究資料,提高研究價值。

3、加強課題組成員間交流。經過每週一次的備課組活動、兩週一次的教研組活動,切實開展課題研究、交流活動,做好課題活動記錄,積累好過程性材料;每位課題組成員都要結合校內同課異構活動開設與課題相關的研究課,組內成員全員參與聽、評課活動,將課題研究落到實處。

四、下一步研究計劃:

1、20xx年1月—20xx年9月

在本課題已有的研究基礎上,對於基於學情的課堂教學情境設計、小組協作機制、共同體成員協商對話策略、知識呈現方式等方面進一步完善豐富資料,做好成果積累。開展多種形式的研究活動:課例研究、案例分析、課堂觀察等,督促課題組成員完成成果的轉化,撰寫相關研究論文、案例分析報告、研究報告等。

2、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對本課題的各類過程性資料進行分析整理,進一步提煉成果,完成課題結題報告;將論文整理彙編,構成論文專輯;將師生學習共同體建設研究的實踐案例構成案例專輯。

總之,我們雖然對這個課題作了一些紮實、有效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可是,我們都清晰地認識到在已經做的工作中,還有很多問題值得反思和總結,還存在不少問題,在下階段,課題組將繼續做好相關理論學習、課題研究課研討等基礎工作,努力提高研究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

課題中期報告14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中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任務應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然而長期以來,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往往重讀、寫,輕聽、說。教師們並非不知道口才交際能力對於學生將來踏上社會後的再發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迫於考試的壓力,不得不違心地引導學生摳字句背解釋,而把許多能力的訓練擠出了語文教學的課堂。現在,在語文教學改革中,我們必須認識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學生“說”的能力作爲語文教學主要目標任務之一,必須在語文課中給它以應有的一席之地。

再則,我們的學生不論他們將來從事什麼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會交際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教師、記者、節目主持人、導遊、推銷員誰個不需口才?事實證明,在各行各業打拼取得成功,有良好的口語表達是多麼的重要。

因此,有針對性的加強學生口語交際訓練刻不容緩。教師給學生提供行之有效的語言實踐形式,打造寬闊的語言實踐平臺,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和社會交往中能說、敢說、樂說、善說,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培養高素質全方位發展人才,是我們教師迫在眉睫的任務。

二、課題中期所要達到的目標

1、探索出有效的激勵機制,讓學生主動積累語言,靈活運用語言,能說會道。激發我校學生對“口語交際”的興趣。

2、探索出有趣、多樣而有效的語言實踐形式,讓學生在實踐中靈活、規範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從而發展學生的語言。

3、增強學生在生活中學語言,用語言的意識,拓寬語文教學的渠道。

4、制定科學的評價體系,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構建我校口語交際課的新思路、新模式。

三、具體實施過程

1、20xx年11月下旬,進行了《初中語文幾級能力研究》的問卷調查,並形成了報告。

2、20xx年11月下旬,開展了口語交際活動《<開卷有益>和<開卷未必有益>》辯論賽活動,並形成總結性報告。

3、20xx年12月上旬,開展了口語交際活動《話說我家》,並形成總結性報告。

4、20xx年12月下旬,開展了口語交際活動《講故事,評故事》,並形成結論性總結。

5、2015年1月上旬,開展口語交際活動《交流格言》,並形成結論性總結。

四、本階段取得的成果

1、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口語交際綜合素質將有明顯提高。學生的膽子大了,口頭表達能力增強了,合作交往的意識有了明顯的提高,在交往過程中遇到問題也能想辦法解決。

2、學生掌握了一些口語交際的方法和技巧,學生開始嘗試與其他人交流與合作的意識得到提高。

3、透過課堂教學過程的滲透,不斷的訓練和強化,優化和改進學生口語交際方法,形成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學生學會在課堂中主動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並能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小組討論中主動積極發言。

4、透過這一階段的課題研究,使我的課題小組的成員從理論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從課題的立項,開展研究。同時在研究的過程中,大家集思廣義,從活動的設計,操作,反思中不斷提升教學能力,教育教學的水平得到了提高。

五、本階段課題研究的反思

透過前一階段的對於課題研究的摸索和方法的實施,我們的思路是正確的,透過立足學生實際,立足教材,激發興趣,培養習慣,掌握技巧,形成能力。同時將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滲透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採取積累,運用,最終養成良好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雖然說課題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研究中我們也不斷的反思,也存在一些問題:

1、工作量大,時間緊忙不過來。(很多研究性的東西、資料查找都放在週末或放假做。)

2、學校做這方面研究的人手少,缺少交流,很多東西有閉門造車孤立無援的感覺。因此,所整理的東西很粗糙存在個人觀點,甚至錯誤。

3、缺少學習培訓,很多東西只靠個人經驗,缺少理論指導和專家指導。

4、對於農村初中生這一塊,口語交際還是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學生和一些老師認爲在這上面花費時間划不來。

六、後續工作及措施

1、緊抓教材,用活教材,進一步提高學生交際興趣。

人人蔘與是口語交際課的前提,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關鍵是訓練要在口語交際的情境中進行。根據每次訓練要求,老師們在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後,因課擇法,精心設計,讓學生在玩一玩、猜一猜、找一找、議一議、演一演、賽一賽等形式中進行交際說話,使學生在每次訓練中都處於新奇、興奮的積極狀態中,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際氛圍,提高了交際興趣。

2、用各個途徑來挖掘口語交際的方法,最大程度獲得訓練成果。

單純依靠作文課開展口語交際課的形式太過於單一,而且效果微乎其微,因此必須拓展口語交際訓練的空間,加大訓練的力度。爲了開好頭,上到校長,下到教師,一律以身作則這也爲他們提高書面語的表達能力提供了平臺。

3、儘量給給學生創造口語交際的機會,全面提高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

口語交際的成功,光靠嘴上說是不行的,這相當於紙上談兵。需要大量的時間活動來實行。所以,學校給學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口語活動,比如辯論賽,演講比賽,小主持人等等,從各個方面培養學生口語能力。

總之,縱觀課題研究狀況,我們看到,教學改革的步伐和老師知識更新的速度總是存在着差距,研究的時間匱乏,有很多口語交際課仍是“穿新鞋,走老路”,沒有將新課程理念真正融入課堂。課題研究中部分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做得不夠,所以,如何讓每個學生真正融入到口語交際這個大課堂,充分認識到這一課程的重要性,是我們今後工作中要努力改進的方面。我們堅信,只要堅持不懈地走下去,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穫的。

課題中期報告15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農村初中教學中存在了很多問題,客觀上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大部分到了城區學校,留下來的大多數都是基礎薄弱、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因此農村物理教學面臨學生怕學、老師難教的現狀,要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必須更新教育理念,優化教育資源,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習興趣,使學生喜歡物理,學懂物理,樂於學習物理。“快樂物理”課題研究勢在必行。

二、研究目標

1、創建積極的課堂環境和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快樂的課堂中勇於質疑、提問,從而能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課堂教學中。

2、學生在教師的鼓勵和監督下逐漸的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3、透過本課題的研究,進一步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爲,牢固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爲本和爲學生奠定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大教育觀。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我們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適應新的教學要求,也落後於學生的身心發展,以前單一、被動和陳舊的學習方式,已經嚴重影響素質教育的推進,當然也難指望學生成爲一個高素質的人,也無法使他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針對社會經濟以及各方面突飛猛進的發展,那麼我們對教育的方式和對學生的培養也應該轉變觀念,把傳統的傳授知識爲主改爲傳授學習方法和知識並重,既重視知識培養又重視技能的培養,更不能忽略情感的培養。

現代學習方式是以弘揚人的主體性爲宗旨、以促進人的可持續性發展爲目的的一種開放系統,主動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首要特徵,它對應於傳統學習方式的被動性,由“要我學”變爲“我要學”。我要學是基於學生對學習的內在需要,要我學則是基於外在的誘引和強制,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生在逼迫的狀態下被動地學習,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負擔,其學習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相反,如果學生對學習有興趣,那麼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他就會把學習當成是一種享受,他就越學越想學、越愛學,因此有興趣的學習事半功倍。從現代學習方式的方面來講,透過快樂物理教學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是十分必要的。

四、本課題研究的內容及過程

(一)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讓學生髮現快樂。

不少學生都有這樣的體驗:只要自己喜歡的學科,我就一定能把它學好。但是也有不少學生有這樣的經歷,自己的確很喜歡物理,可物理成績老是上不去,這是什麼原因呢?也有部分學生雖然不太喜歡物理,但是學習起來還比較順利。我相信我們每一位教師都碰到過。

經過調查持有第一種說法的學生,他們喜歡物理並且能學習好物理的主要原因有:

1、教師幽默風趣,知識淵博,教學水平高;

2、學生的學習方法科學,學習習慣良好;

3、受到家庭中他所信賴的某個成員的職業行爲與物理有關、相關或相近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較大;

4、受到某位科學家的影響;

5、物理本身的趣味性,以及它與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應用實際聯繫的緊密性,在他們的心裏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持有第二種看法的同學,他們喜歡物理主要原因是物理本身的趣味性和實用性的強烈吸地引着他們。他們學習物理有困難的原因主要有:

1、缺乏正確的方法;

2、教師的教學存在某些缺陷;

3、過高的要求與學生自己實際的學習能力和水平的差距較大。

持有第三種說法的學生,其實他們的各學科的成績均不錯,只是他們的興趣不在物理這門學科上而已。

針對以上的問題我們教師必須從不同的方面採取不同方法;針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方法;做到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講課不能只照本宣科,應當反覆講學習物理的意義,平時突出講解相關知識在實踐中的用途,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培養學習物理的穩定的持久的興趣。興趣和愛好能產生巨大的力量,會有意或無意地記住大量的東西。同時還要指出重點和難點,使學生有個思想準備,有準備就能提高對重點的注意力,有準備就能克服困難,攻克難關。

其次要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從易到難,打好基礎,一步一個腳印,逐步培養興趣,變被動爲主動。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學生要有足夠的毅力和恆心。

再次,教師要從生活生產中幫助學生髮現物理的美,要幫助學生髮現學好物理的巨大益處。讓學生體會學習物理是有用的,從內心上要求自己必須學好物理。

例如,我們要求學生回家後檢視自己家裏的家用電器,先看電器的說明書,自己能看懂多少,再與自己所學的物理知識聯繫起來。這個作業要求不高,學生也有興趣,在看似簡單的問題中提高了學生的能力,也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其實與我們的生活結合的非常緊密。我們還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請你在日常生活用品中舉出一樣,並說出其中用到的物理知識,如果你認爲有什麼不足,在利用你所學到的物理知識加以改進。這個問題比前一個問題要求高了很多,但是大部分學生都能舉出一樣,並有少部分學生提出了很好的改進意見。在這個活動中學生不但複習了物理知識,而且主動地去提出問題。

(二)培養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習慣,投其所好,得到快樂。

學習比較差的學生,不僅不能提出問題,就是教師請他們說說自己還有哪些問題不清楚,他們也是含糊不清,這樣連教師輔導也難以下手。因此在學習中發現問題並且提出問題是十分重要的。

中學生的想像力豐富,喜歡無邊無際地想,教師要鼓勵他們海闊天空地想,更要積極鼓勵他們要合乎邏輯的思考問題,從而使他們的想像逐步步入科學思維的軌道,以避免胡思亂想。

如何讓學生在物理課堂上主動提出問題呢?

1、營造輕鬆、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敢問

2、創設有利於提問的最佳情境——讓學生樂問(引導提問的一般模式)

提問的最佳情境主要有2種,一是新奇,二是懷疑。

(1)在新奇方面,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有意設計一些新穎的,充滿懸念的或與生活經驗衝突的情景,讓學生產生一種追根索源的慾望,此時學生很自然的全身心投入其中,思維一下子就展開,老師稍加點撥,同學們就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對知識的理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懷疑方面,“疑則思,思則問”,在教學中,對於物理學科的特點,在研究某個課題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們自己設計實驗方案,然後讓其他學生提出他們的懷疑。

3、教給學生提問的常見方法——讓學生善問

“授人於魚,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用。”要使學生善問,必須“教以漁”。課堂上,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抓不住要領,有時提出的問題太簡單,沒有思維價值,有時冥思苦想提不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也就是教師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學生了解可以從哪些方面着手提問。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要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一般思維方法:

(1)模仿提問法

(2)閱讀提問法

(3)比較提問法

(4)反問提問法

(5)推廣提問法

(三)師生共同探討、學生分組討論,培養學生學習競爭性,感受快樂。

初中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抽象思維逐步形成。物理學中有一些概念、規律很抽象,光靠教師講解很難讓學生理解,教師可收集或自制相關教具、學具,在授課時演示或讓學生操作,把抽象的概念或規律直觀形象地演示出來。如在學習分子運動、磁感線、電流、電壓等一些抽象的概念時,必須藉助想象才能理解,要幫助學生理解,可憑藉科學手段,利用多媒體制作相關課件,模擬這些物理學過程,或上網蒐集相關資料並下載,播放給學生觀看,師生共同討論,既便於學生理解,也使學生從中體會到學習物理樂趣。

目前,我們總體的物理教學質量雖然在不斷提高,物質條件也有了飛躍發展,但是我們現在農村教育的物質條件在提高的情況下,成績卻不見長,造成了優質生源不斷進入市區中學,大部分農村中學只留下了三流的生源,也使大部分教師感到課越來越難上,學生的思想工作越來越做,城區學生競爭激烈,農村中學學生競爭意識落後,城鄉差別拉大了。因此在農村中學中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尤爲重要。

現在的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物質條件豐裕,不少學生在生活中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感覺生活非常輕鬆,毫無負擔和壓力,因此他們承受壓力的能力就很弱。在學習上不求進取的思想比較嚴重,因此培養他們的競爭心理非常重要。我們認爲:第一,要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爲誰而學,要明確學習是誰的責任,誰應當對學習承擔責任?要確立每個人各階段的學習目標,每天要有任務,每週要有計劃,每月要有計劃,每學期要有自己的目標。第二,在班級中、在年級中,確定自己的競爭對手。例如班級與班級之間簽訂競爭協議,班級中各人確定自己的趕超對象,可以確定自己期中目標和期末目標,並且張榜公佈,在班會中公佈,以起到監督作用。透過這樣的形式很多學生的競爭意識明顯增強了,學習也有了明確的目標,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

五、研究的方法

(一)文獻研究

課題組認真學習教育理論書籍和有關文獻資料,尋求更直接的理論支撐並完善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借鑑有關理論進行模式建構的初步的理論研究並進行模式假設和雛形模式建構,用理論指導實踐,收集整理與課題研究相近或相關的理論和經驗,確保課題研究的正確方向和正確指導。

(二)調查研究

問卷調查在實驗班中抽取部分班級進行問卷,調查他們對課堂學習情況以及如何處理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所採取的態度情況進行調查,測試後進行統計分析,瞭解學生對物理學習的看法,並從學生角度找出什麼樣的物理課堂纔是快樂的課堂。

六、研究的初步成效

1、學生素質得到提高

(1)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探究知識的慾望,增強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

(2)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初步體驗到學習物理的快樂。本課題的研究,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使學生由被動接受枯燥的知識變爲主動快樂的探究知識,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增強。

(3)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爲學生能主動的融入物理課堂中,學習氣氛很濃,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學生在積極、和諧的課堂環境中,主動提問,樂於探究,使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學習質量得到提高。在我校生源比較差的情況下,物理平均成績仍穩中有升。

2、教師素質得到提高

(1)教師的教育觀念發生了轉變,教學行爲有了改善。

課題組成員確立了正確的教學觀和學生觀,在教學中遵循“以人爲本”、以“學生髮展爲本”的原則,實行平等教學和民主教學,着眼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注重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課題組成員實施新課程的能力有了提高,有力推動了我校的課改工作。

(2)教師的教學水平,教科研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課題組成員在研究中不斷探索,不斷反思,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課題組成員在優秀課評比及素質大賽等方面取得顯着的成績,透過課題研究,課題組成員的教科研意識有了增強,研究水平得到較大的提高,研究期間,課題組成員撰寫的論文多篇在省市級論文評比中獲獎。

七、問題與反思

存在的問題:

1、我們所面對的學生相對比較差,雖然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所得的效果並不明顯,尤其對雙差生;

2、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有了改觀,但是如果我們監督不嚴的話,部分學生很容易又回到以前的狀態;

3、我們還不能爭取到所有家長的配合,學生在節假日的情況還不能得到保證。

反思:

針對以上的問題,我們還要進一步和家長聯繫,多和學生談心,找出學生不願學習的真正的原因,在課內課外全方位的監督。我們培養學生的主動性態度不僅僅在學習上,還要在生活中培養。以後的工作還有很多改進的地方,我們在理論方面還存在很多缺陷。

課題中期報告16

一年來,我校所申報的“小學語文教學內容與教材內容關係的研究”課題在區課題組的統一領導安排下,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研究工作,爲了提高課題研究工作的實效性、針對性,促進研究與教育教學實踐緊密結合,實現預定的研究目標,現將課題所開展的情況做中期報告如下:

一、做好課題的開題工作。

在區課題組的組織和支援下,我校於20xx年2月成立“小學語文教學內容與教材內容關係的研究”課題研究小組與管理小組,制定了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隨機抽取本校41位課題實驗教師進行了教師問卷調查並做了認真細緻的數據分析和文字報告,根據問卷調查,課題組進一步完善了課題研究內容和方向,再向區課題組申報,20xx年3月初本課題正式立項。

二、學習。

自課題申報以來,我校課題組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

1、學習相關著作。學校課題組爲全體課題組成員提供與本課題相關的著作書目,要求全體教師認真、系統學習,如王榮生教授的《語文科課程論基礎》、《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葉黎明教授的《寫作教學內容新論》、劉仁增老師的《文字細讀》等。此外課題組還根據教師在研究過程中的問題、情況,爲教師推薦教育教學網絡、雜誌中的好文篇目,如劉仁增老師《“語用型教學的整體框架”》、範國強老師的《語文知識教學一個合理的定位分析》等,這些文章爲教師進行課題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論背景和基礎,同時也提升了教師素養,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2、外出學習。選派課題骨幹教師積極參加總課題組舉行的各種培訓,如開題工作培訓會,課題論證工作培訓會,選派老師參加市進修學院舉行的課題工作培訓會議,傾聽林斯坦副所長和徐國裕校長關於如何科學有效地開展課題工作,參加總課題組組織的赴福州倉山小學的學習培訓。

3、請進培訓。8月29日下午,學校邀請城廂區教師進修學校徐國裕副校長來校爲全體教師作題爲《課題研究的實踐與思考》講座。徐副校長就課題研究的定義、課題研究的意義以及如何選擇主題、開展研究、結題等內容爲參訓老師們做了深入闡述。透過本場培訓,全體教師更加明確開展教育教學課題工作的意義,對如何正確有效地開展課題研究也有了更深入的瞭解。8月30日上午,學校邀請城廂區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室範國強主任來校爲全體語文教師作題爲《當代散文的本體特徵及教學核心》講座。範主任就散文的分類、當代散文的特徵、小學語文散文的教學核心的選擇與確定等內容爲參訓老師們做了深入的闡述,最後範主任以課文《觸摸春天》的教學爲老師們做了實踐操作解析。透過本場培訓,全體語文教師對散文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對小學階段如何教散文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些將對教師們更加紮實有效地開展語文教學工作起指導作用。此外學校還邀請了黃喜洋等老師來我校做講座、參加教師的課題研討,指導我校課題工作的開展。

4、同伴交流。在所有的學習方式中,同伴之間的交流是最有效果的。我校課題組的老師除了每週一次的集體教研活動時互相交流各自心得之外,各教研組以微信羣、QQ羣的方式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也隨時隨地交流,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三、研討。

1、積極參加總課題組所舉行的課題研討活動。一是選派老師參加靈川中心小學和區第一、第二實驗小學、溝頭小學等學校舉行的語文專場課題研究集體備課活動。二是選派老師展示觀摩。11月13日上午,總課題組在市第二實驗小學舉行課題研討活動,我校林麗麗老師在會上展示了六年級語文《老人與海鷗》一課的教學。林老師的課堂有效地落實了課題理念,展示了我校近階段課題研究的成效,受到與會專家與老師們的一致好評。

2、真實紮實地開展校內課題研討活動。我校的課題研究工作與學校的校本教研工作緊密結合,教師的備課、上課、研討、反思等等工作都緊緊圍繞課題工作開展,做到課題研究與校本教研一條線而不是“兩張皮”。本學期,我校每個教研組每個星期都會舉行一次課題研討,每個教研組本學期都舉行一次集團級的課題研討活動,如六年級的《爲人民服務》、《賣火柴的小女孩》,三年級的《燕子》等,教研組先是圍繞課題集體備課,就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方案的設計進行了充分的研討,再由授課老師整理、展示,受到了與會老師們的一致好評。

四、成績

1、課堂的變化。課題研究的直接成效和最大的成效都體現在課堂。透過本課題的研究,老師們對小學語文課堂應該教一些什麼給學生?應該如何指導學生獲得語文知識?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終生學習語文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老師們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種認識落實到課堂,便是體現在學生整體學習能力和語文總體素養的提高。

2、輻射影響。林麗麗老師的論文《聚焦表達長文短教》發表在《福建教育》2014年第12期;許麗雙老師的《“整體把握”的學段特徵及其教學》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中心全文轉載。此外,由鄭海英、許麗雙老師指導的《老人與海鷗》一課在城廂區的教學能手比賽中獲得好評,執教的蔡麗娟老師也獲得了城廂區“教學能手”稱號;在城廂區進修學校組織的“送教下鄉”活動中,我校林麗麗老師執教的《小橋流水人家》同時也是一節展示我校課題研究成效的觀摩課,受到了參與活動的老師的好評。

五、問題。

1、每次的校本教研活動總結的深度還不夠。

2、需要有專家進行更進一步、更深層次的引導。

3、老師們對課題研究中的發現的問題,進行的思考等形成文字的積極性還不高,更多的老師是“形成意識,低頭教書”。

六、下一段研究工作的思路。

1、增進互動交流學習,努力提高專業水準。

後期的研究將進入決戰階段,付出需要更多,任務更加艱鉅。從下學期開始,各教研組每週的集體教研活動要更加堅實有效地進行,教研組織要做好研討的組織工作,緊緊圍繞課題展開研討。組長還需投入更多的時間鑽研、學習,以提升自身的素養,提升教研組研討成效,提升教研組教師水平。

2、緊密結合教學實踐,不斷增強科研實效。

課題研究本身就是爲教育教學服務的,我們的研究一旦脫離了教學那就沒有什麼意義可言,因此,在後期的研究中我們必須把課題研究滲透到課堂教學實踐的每一個環節中去,使我們的研究更加貼近孩子,貼近生活,貼近實際。

3、注重積累一手材料,充實過程研究檔案。

課題研究的成果來源於大量的一手材料,材料的積累來源於腳踏實地的研究,是研究軌跡的記載,決不能是想當然的做作。大家在後期的研究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用心、細心、耐心、專心,做到分類明確、歸類科學、整理規範、內容充實、觀點鮮明。

4、加強科研理論學習,完善自身綜合素質。

要求全體課題組教師大家利用教學工作之餘透過網絡、媒體、書刊、雜誌加強科研理論水平的自修,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科研理論素養,竭力使自己達到教育科研專業水準。

5、要求專家參與指導,確保課題順利結題。

下個階段本課題組將盡能力邀請總課題組的專家到我校指導課題的開展工作,一是參加學校的日常課題研討活動,以期能更好地開展研究;二是指導在研究語文教學內容與教材內容關係的同時,思考一種可以有效提升教師語文專業素養(如教材解讀能力、備課能力等)的培訓模式;三是指導把脈我校課題工作開展過程中的問題,以期“對症下藥”確保我校課題有效有質開展,順利結題。

課題中期報告17

一、課題的提出

1、生活教育理論爲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理論借鑑和廣闊的研究天地。陶行知是我國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內容。作文活動本身是生活內容的一部分,在知識經濟時代,必將成爲一種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內容即生活之內容,作文教學可以成爲生活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間有多大,作文的領域就有多廣,生活作文研究是我們在作文教學領域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2、寫作理論爲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佐證。寫作理論告訴我們,作文是生活的再現、反映、創造,學生的生活內容是學生作文的基礎,沒有豐富的生活,就沒有內容豐富的作文。教師只有研究、瞭解、豐富、引導學生的生活,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才能使學生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領、才能反映生活五彩繽紛的色彩。

3、生活作文是激發學生寫作動機的良好途徑。根據活動心理學原理,兒童的寫作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寫作的內部動力。寫作必須激發學生的動機。而語言的本質特徵在於它是社會的交際工具,生活教育理論指出,學生這個名詞,就是學習生活,學習人生之道。學會生活,學會交際,是人發展的必須與必然,生活作文是在生活中作文,能激起學生的寫作動機,使他們樂寫、想寫,從動機走向目的。

4、20xx年秋季啓動課程改革,是中國教育應對經濟全球化、社會資訊化的挑戰,是培育創新人才,增強綜合國力的戰略性決策。《語文課程標準》關於寫作教學的表述表明了學生寫作的目的及作文教學培養寫作能力的價值。標準中關於作文教學的新理念更多地關注着習作者的生命狀態和精神自由。所以,我們的當代的作文教學也就不僅僅關注寫作知識和技巧,而是更多的追尋着一種兒童精神,倡導用兒童的眼睛看世界,寫兒童經歷過的真實生活,讓兒童真實地生活和創造,讓兒童展開想象的翅膀描繪美好的夢幻和科幻世界。這是對小學生作文教學改革的深層推進,是對《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寫話、習作教學目標的全面落實,更是對21實世紀作文教學理論體系、操作策略、評價標準的一種整體重建。

5、我校曾進行“小學生自主作文”課題研究,此項研究是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創新教育研究與實驗”子課題“中小學學科教學創造性策略研究”的子課題。課題組成員在消化先前已經取得的成果的基礎上,不斷學習,大膽實踐,勤于思考,並及時將新課程理念融入我們的課題研究中去,將作文教學研究與新的課程改革研究融爲一體,積累了豐富地研究經驗,培養了一支擁有較好的作文教學研究能力的教師隊伍。因此,從生活內容到對生活作文的研究積累來看,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具有可行性。

二、概念的釐定

我們對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作如下的釐定: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是在生活教育理論與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緊密生活與作文的聯繫,探索優化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學習作文,提高學生表達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在學習作文中提高生活質量。

三、研究的目標

1、透過研究和實踐,高效達到小學生作文訓練要求,提高表達生活和思想的能力,給作文以生活的靈性,力克作文虛假空洞現象,使小學畢業生的作文能力能基本適應社會生活的發展,促進人的發展。

2、透過研究和實踐,總結出作文教學生活化的基本途徑、內容的組織、方法的選擇、教學程序的設計,得出作文教學生活化的理論與操作性結論。

3、“兒童生活作文研究”的目標是小學生作文的生活化;“兒童生活作文研究”的目的是尋找使小學生作文生活化目標大面積高質量達到的有效途徑。

四、研究的內容

(一)作文教學生活化理論探索

1、深入學習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每月有計劃地進行陶行知教學思想特別是陶行知原著的學習。

2、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透過各種途徑學習當前教學新理論,努力吸取各種教育思想的優勢。學習各種教學方法,借鑑各種教學模式,廣收博錄,爲我所用。要透過讀書看報、外出學習,特別要利用網絡資訊,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論和思想,汲取各種教育實踐的營養。

3、更新觀念,開闊眼界,把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置於教育觀念的改造的系統中來關注,放到育人的高度來考察(着眼於人的發展,適應於社會的發展),把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放到語文教學生活化研究的整體改革的環境中來實踐。

4、不斷總結,勤於反思,在反覆探索中逐漸總結出規律性認識。

(二)作文教學內容生活化研究

學生作文內容應該也必須是學生生活內容的反映,學生的寫作纔是興趣盎然而不枯燥乏味的,我們研究作文教學生活化,要從生活出發,構建作文教學內容系列。

1、提高生活認識水平,是寫作的基礎,也是作文教學的內容。寫作是生活認識水平的反映。我們要從提高生活質量角度來關注作文生活化的意義,以寫作來反映生活,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生活的理解,而對生活的深入理解,又直接促進學生作文深度的發展。最終形成生活與寫作的良性循環,文道結合的良性循環。作文是學生心理功能的學習實踐活動,學生作文經歷了一個“物”(客觀事物)到“情”、“識”(觀念情感、認識水平)到“辭”(語言文字)的雙重轉化過程,因此,豐富學生生活、提高認識能力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我們在教育中必須解放學生的時間、空間,讓學生去以生活爲課堂,去享受人生,熱愛生活,這樣,我們才能從文中見“人”。

2、學校生活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作文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其生活方式能反映其它生活的內容。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強調作文教學過程成爲生活教學的過程,使寫作成爲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內容,要以自我表現、生活寫照、應用、議論文字、說明文字等作文內容將生活的一切作爲作文內容的一切,使作文的空間與時代的空間,與學生生活的空間相融。以文字闡明觀點,是生活的要求,是未來社會對人的要求,也是作文的要求,我們要高年級適當運用論文寫作格局,激發學生主觀意識,初步學會收集、整理、分析資訊,較爲清晰地闡明觀點。

3、研究寫作動機的激發,順應學生作文心理規律,用生活激發寫作動機。注重作文教學的時空優勢的利用,計劃作文和隨機作文相結合,抓住生活契機,抓住學生情感的敏感點,作文於學生想寫作文時,於生活需要作文時。作文教學內容生活化研究要努力符合這樣的要求:內容是兒童生活的內容,寫作是因生活的需要,變作文外在要求爲學生內在的心理要求。

(三)作文訓練方式生活化研究

1、訓練包含“訓”與“練”兩層意義,是“訓”與“練”的統一。小學作文訓練方式生活化是建立在生活需要上的訓練,從學生整個人生來說,訓練是一種手段,生活纔是目的。作文訓練方式生活化是將教學的訓練要求,轉述爲生活的要求,在生活中訓練寫作。樹立大作文觀,把作文視作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創設生活條件訓練寫作,教學要研究學生的生活,引進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生活,縮短課堂需要和生活需要的距離,訓練學生提高正確表達生活的能力。

2、運用多種訓練手段。

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決不排斥語言文字的訓練,而是要在生活化思想的指引下,提高語言表達力,使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與生活認識能力、思維能力、思想能力協調發展。教學中,我們要創設條件,利用各種有利於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的方法,創設作文的生活氛圍,給予機會,激發成功欲。

在閱讀中訓練寫作。閱讀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課堂更是學生生活的重要內容。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閱讀實踐的時間佔學生生活的很大部分。根據作文教學生活化的思路改革閱讀教學,也是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的延伸,即以寫作爲手段促進閱讀理解,豐富課堂生活,在學生感悟文字中提高領悟生活的能力。

課外閱讀應爲學生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學生生活質量、豐富生活內容的重要途徑,是學生豐富語言表達和生活認識能力的重要渠道。課外閱讀對於學生認識能力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讓閱讀成爲學生的第一興趣”,理應成爲作文教學生活化的口號之一。

3、利用現代的寫作技術,開展微機作文的訓練。由於多媒體網絡的建設大大增加了師生、生生間的反饋交流,電腦寫作教學與傳統作文教學不是簡單的“換筆”的技術區別,而其根本目的在於提高學生運用技術手段的整體寫作水平。開展小學現代的寫作技術的研究,是小學作文訓練方式生活化的未來性體現,是面向知識經濟社會的教學。

(四)作文教學過程生活化研究

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要體現在作文指導、作文評講、作文批改三個基本環節上。作文教學過程生活化是作文教學內容生活化和作文訓練方式生活化的統一。

作文指導課要優化結構,總結實現結構優化所需的基本板塊,把生活引進課堂,指導學生善於觀察、思維,學會反思生活,從紛繁的生活中發現、捕捉、提煉寫作題材,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學生提高生活認識水平的過程。在寫作中激發學生思考生活的意識,融合訓練作文與生活作文相結合,在優化作文訓練“由真到假從假到真”(即從表達生活、表達思想的目的出發,進行訓練作文的強化,最終達到生活作文的目的。)的過程中,使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提高表達能力,提高思想水平。

評講課要立足發展。學生的作文能力在是作文的教學過程中不斷髮展的,生活作文的評講應注意發展學生生活的認識力,發展學生對這種生活認識的表達力。

作文批改要堅持學生自主性,解放教師繁重低效的批改,解放學生的頭腦、膽略。透過各種途徑,創設環境,使學生互批互評作文成爲學校生活的一件樂事,使疑義共析,美文共賞成爲學生生活的情趣。

作文教學生活化要在生活中讓學生完整經歷作文“認識→思維→表達→再認識→再思維→修改表達”的過程。

五、研究的原則

1、創新性原則。生活無時無刻不在前進,學生也無時無刻不在發展,有發展就有創新,有創新才能不斷前進,與時代俱進。本課題的研究要努力創造出適合時代生活的作文教學生活化策略。

2、主體性原則。生活是學生的生活,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主張尊重生活,就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所謂教師的主導,也是透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來體現。要在生活中激發主體參與作文意識,逐步從被動訓練作文的必然王國,走向主動自能作文的自由王國。主體性還體現在協作性上,鼓勵啓發學生利用差異相互提高。

3、活動性原則。陶行知說,學生的意義即“學習生活”,學習人生之道。生活是活生生的,活生生的生活要依靠學生人生活動,在人生活動中體悟生活,教學做合一,在寫作實踐中提高生活作文能力,是本研究的又一原則。離開了活動性就沒有生活化。

4、整體性原則。作文是學生語文素養的一部分,我們在開展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的時候,必須堅持整體性原則,使作文能力、語文素養和人的整體和諧發展。在教育中,要處理好德育與作文的關係,學校教育與社會、家庭教育的關係,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的關係,課外閱讀和語文能力的關係,生活認識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關係,以求整體的合力而不是某個方面的單個力量來促進人的發展。

六、我們的實踐:

爲了使研究工作能更具有針對性,能在教學實踐中取得成績,我們在《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結合課程改革實驗,對照課題方案,在學生中進行了有關作文訓練方面的調查分析。從學生所反映出來的情況看,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1、學生對作文有着一定的興趣。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作文可以培養自己的想象力;二是自己的作文受到過老師的表揚或是在參加競賽中獲過獎;三是在作文時可把自己想說的話透過筆端表達出來,包括自己的喜好或苦惱(這主要反映在高年級學生中);四是家長對自己的期望如競賽、考試、升學等。

2、學生對作文內容的喜好。從調查來看,喜歡寫想象作文的學生佔了一半以上;其次是喜歡寫動、植物一類的(這與小孩子喜歡小動物及花草有關);再者是喜歡編故事(主要是童話及幻想方面的)。

3、學生對作文課的喜好。從調查來看,學生是否喜歡上作文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老師,他們喜歡的是能讓他們在作文時在自己的空間自由發揮,能引導他們自主觀察生活並發現生活中的樂趣,能傾聽他們內心感受並教給他們如何自主表達的老師(這主要集中在高年級學生中)。

4、學生對作文課的要求。從調查來看,多數學生都希望老師在作文方面能多給自己以自主發揮的空間,讓他們能在作文時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自主地表達(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

當然,從調查中也反映了很多作文教學方面的問題。歸結起來,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面:

⑴有一小部分學生不喜歡作文。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對作文有畏難情緒,他們總是覺得一到作文就沒話可說;二是即使有內容也不知道如何來表達,腦中的詞彙實在是不夠用;三是說寫脫節,往往是說的是一套,而到寫時卻又是另一套。

⑵作文不能喚起學生的情感。有部分老師一到作文課總是出個題目,講一下要求,然後就是讓大家寫。要不就是規定了一些格式,讓大家照着去寫。再不就是提供一些範文讓大家仿寫。長此以往,學生對作文就失去了興趣,對老師佈置的作文抱完成任務的觀念,敷衍了事,作文也就越寫越差,而越差就越怕作文。

⑶學生閱讀面不廣,語言積累不夠。學生平時除了教科書外,所涉及的課外書少,沒有厚實的語言積累,直接影響了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⑷訓練量不足。部分教師只侷限於完成教科書上所定的幾次習作,而沒能在此基礎上從實際出發進行一些必要的拓展性訓練,這勢必影響了學生習作能力的提高。

在調查瞭解了學生對作文的認識、態度等方面的情況的基礎上,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和研究中,主要在以下幾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努力:

(一)作文素材的生活化、場景化。

作文教學中貫徹生活化理念,注重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積累生活中的作文素材,解決“作文選材難”的問題。我們的學生有的是城市的,有的是當地農村的,還有的是外地的,他們與市內的孩子相比,由於受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其見識固然存在着侷限,但他們生活空間也是很廣闊的,有些方面甚至是市內的孩子無可比擬的。利用這一點,我們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步入社會,融入大自然,讓他們去了解工人怎麼做工,農民怎麼種田,觀察日出與日落的變化,觀賞花的生長怒放,欣賞小動物的生活起居,特別是留心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從而爲自己的作文積累大量的活生生的素材。比賽、遊戲、表演、音樂、參觀、實驗、考察……這一切都是學生進行作文訓練的素材,我們從本地實際出發,從學生的生活實踐考慮來選擇作文訓練的素材。

在此基礎上,我們分年級段,構建起作文訓練系列:

(1)低年級段:練說一句完整的話;練說兩句完整的話;練說幾句完整的話;圍繞一個意思練說一段話;練習寫一句和幾句話;練習看單幅圖寫一段話;練習看多幅圖、實驗、活動、電影(視)、聽故事等寫一段話。我們編寫了《瓦師附小兒童生活作文序列一(看圖說話與寫話)》一書。並創造性地利用歌訣把低年段小學生作文從被動轉變爲主動。

①一看題目記心上,記住題目有方向;二看畫面正中央,主人公要細端詳;三看人物幹什麼,神態動作連續想;心理活動要考慮,主人公要重點講;說話用語要恰當,仔細觀察和想象。

②主要人物能導航,次要人物也要講;事件起因交待清,時間地點不能忘。

③走出畫面去何方,前後聯繫想一想;開頭結尾說清楚,靜止畫面才變樣。

(2)中年級段:學寫靜物、景物、動植物、活動等;學寫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心裏話等;學習審題、立意、選材、組材;在練寫片斷時做到記事完整具體,有條理、有中心。我們正在編寫《瓦師附小兒童生活作文序列二(我們自己的生活插曲)》。

(3)高年級段:進行篇章訓練,學習文章的開頭、結尾、過渡、照應、詳略、結構等佈局謀篇策略;學習把握要素,分清主次,抓住特點,展開想象描寫事物的方法;學習寫好人和事的一般方法,從而逐步達到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作文教學所提出的目標。我們主要是透過閱讀課堂教學平臺,抓學生的讀寫結合,來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並着手編寫《瓦師附小兒童生活作文序列三(感悟我們的生活)》。

實踐證明,將作文與學生的生活相連,融入生活,採擷生活,是解決作文素材的有效途徑。

(二)作文訓練的興趣化、情境化。

作文訓練中注重激發和培養學生的作文情趣,引導學生快樂作文,解決“怕作文”的問題。爲了做到這一點,教師在課堂上注意採取研究、討論、交流等多種形式,再現生活情境,創設愉悅的氛圍,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純文字練習,讓學生在作文的過程中享受生活、享受快樂。

首先,我們提倡以“師之樂”引發“生之樂”。實踐證明,教師本身的素質和興趣對小學生進行作文訓練願望的影響非常重要。學生渴望瞭解生活中的一切,積極尋找自己在生活中、想象中碰到的所有問題的答案,並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語言文字反映出來。因此,我們要求語文教師,應該是一個“雜家”,重視對本專業語法、修辭、邏輯、文學作品、寫作理論多加鑽研,還要對音樂、美術舞蹈、科技等都有所瞭解和探索。教師有了廣闊、深厚的求知興趣和多方面的知識積累,可以開啟創新的思路,透過各種途徑影響和滿足兒童的求知慾望,引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激起學生作文的動機。而且,教師對作文的興趣是孩子們作文的最好榜樣,師生同場作文,互相交流、點評,“身教重於言教”,對學生作文興趣的激發起到了“無聲勝有聲”的效果。爲此,我們要求教師能寫好“下水文”,並曾兩次舉行過教師“下水文”評比,以此來促使教師重視自身興趣與素質的提高。兒童作文天真、單純、稚嫩、淺顯,充滿童真童趣,教師爲讀到這充滿童趣的文字而感到無限的樂趣和快慰,激動之情溢於言表,並及時對順暢、自然、優美的兒童語言給以肯定和賞識,使學生在作文中充分放飛心靈和本真,併爲追求這一境界而勤奮努力。

其次,我們要求教師在作文訓練中以好的命題來激起兒童快樂作文的需要和慾望。在長期實踐中,我們都深深感到了那些“臨考式”“奉命式”的命題方式的弊端,這些傳統的命題作文教學,往往使兒童處於被動狀態,使兒童感到如同遭遇突然襲擊的統考似的,充滿畏懼、焦慮和不安,形成消極的心理定勢,抑制了作文的興趣和願望。因此,我們在作文命題方式上,堅持以兒童爲主體,真正立足於兒童的生活。兒童生活是一個繽紛多彩的世界:學校生活、課外生活、與同學間的喜怒哀樂、與父母間的親密或誤解以及兒童眼裏的社會、世界……所有這些都被兒童感知、體驗而貯存。因此,我們在出作文題目時,力求使其能幫助兒童開啟記憶的大門,撥動兒童的心絃,引發傾吐的需要,燃起作文的熱情。一是命題力求貼近兒童生活,即選擇他們熟悉的、理解的、有所觸動的、感興趣的、有真情實感的內容;二是命題力求有新意,以滿足兒童好奇、好勝、探索、求成的慾望,使其欣然思之。在方式上力求創新,如將某些條件不同的作文題編成一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任選。或者給出某一範圍,不硬性規定某一題目。甚至可以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掌握、捕捉、積累材料,選擇表達內容,往往會有出人意料的驚喜(這大多用於高年級的作文訓練之中)。有時對教材中的作文訓練內容,教師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一定的改進,以此來滿足學生的需要,調動其習作的積極性;三是某些作文題目可以早出,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如記老師、記春景、描寫一些學生喜愛的小動物等,提前一段時間佈置,讓學生有觀察、組織、思考的階段,從而在愉悅的心境中寫出有個性的內容來。

(三)作文指導的開放性、互動性。

作文訓練提倡讓學生自主作文,自由表達,說真話,寫真事,抒真情,重視內容,淡化文體,爲學生創造自主、自由、自能的作文氛圍。根據作文訓練系列要求,我們透過多種靈活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習作訓練,如高年級學生課外自由寫日記(一般是教師限定在一定的時限內完成一定數量的日記,學生可根據實際情況隨機練習,教師則在一段時間後集中批閱),教師選定好的日記讓學生當堂宣讀,這樣既可讓學生自主表達,自由傾吐,又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中年級則引導學生練寫想象作文,如看圖或根據給定的事物編寫童話故事等,適當的時候還舉行想象作文競賽。對此,學生有興趣,積極性高,表達上有激情,訓練效果很好。

(四)作文評價的激勵性、開放性。

按照新課標要求,降低訓練的難度,力求讓每個學生都能從教師的評價中得到肯定,享受到成功的快樂。在評價學生作文時,一是體現激勵性,教師不再只關注作文的文字技巧和形式,更看重作文教學的育人目標,尊重學生特有的表達方式,不以成人的思想、思維、語言去要求學生。不強求學生追求選材是否典型、立意是否深刻、結構是否嚴謹,只要學生作文文句具體順暢、清晰自然、感情真摯、健康有趣,就給予肯定和賞識。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的作文實際上是一種習作,教師更要用一顆摯愛的心,對每一位學生都抱有良好的“期待”,對每個好詞佳句、每一點思維的火花都不吝嗇自己的讚揚,蹲下身來體驗學生的歡樂和憂愁,走進學生的心靈,師生的情感產生共鳴,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求知慾望、學習激情和表達信心,從而積極而愉快地投入到作文訓練中去;二是體現開放性。每學期,我們都結合學生生活實踐和學習實際,舉行現場作文競賽,彙編了《學生優秀作文選編》,同時組織學生參加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舉辦的小學生作文競賽。我們力求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讓他們有鍛鍊和展示的機會。另外還選擇學生的優秀作文向各級報刊投稿,以此來調動全體學生寫好作文的積極性。

(五)作文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個性化。

從調查來看,學生喜歡的是能讓他們作文時在自己的空間自由發揮,能引導他們自主觀察生活並發現生活中的樂趣,希望老師在作文方面能多給自己以自主發揮的空間,讓他們能在作文時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自主地表達。而《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爲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基於以上的一些認識,我們在學生的作文訓練中,堅持讓學生說真話、實話、心裏話,做到自主選材、自由表達、自能作文。在學生作文的表現形式上,以寫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爲主,特別鼓勵學生有創意、有個性的表達。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定期舉行“兒童生活作文”教學研究專題講座,組織開展一系列的作文教學研究,並和大連市內兄弟學校結成聯誼校,一道舉行作文教學研究成果交流及會課活動,學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

七、我們的成果:

在課題研究中,我們始終堅持了“作文育人”,重視作文與其它學科課程的整合,提出了音樂作文、遊戲作文、實驗作文、活動作文等,爲學生的發展創造廣闊的空間。總結研究過程,我們認爲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1、鍛鍊了教師隊伍。課題研究的過程也是教師成長的過程,課題組成員更新了觀念,提高了科研能力。全體成員均爲市、區級骨幹教師和教學新秀,一年來,在各級評比中有2篇論文獲國家級獎,有10多篇分獲省、市級獎,有10多名教師在省、市、區、校級上研究課或展示課,鍛鍊了一批人,培養了一批人,也帶動了一批人。

2、促進了學生和諧、全面的發展,提高了作文水平。課題研究的開展,提高了學生讀寫的興趣和能力。一年來,在各級作文競賽中,有20多名學生獲國家級獎,40多名學生獲遼寧省和大連市級獎,另有20多篇學生作文被各級報刊採用。

3、確立了以學生爲中心,以生活爲源泉,以育人爲目標的作文教學思想,逐步做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結構、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優化,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4、課題研究的開展,促進了學校科研氛圍的形成,爲提升辦學品位,提高教學質量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科研興教、科教興校,已成爲學校教科研工作的努力目標。課題研究作爲學校教科研工作的重頭戲,我們堅持教科研合一,教師帶着課題進課堂(包括其他課題),將自己所確立的個人研究專題落實在課堂。在學校業務學習活動中,我們圍繞課題制訂計劃,有目的、分步驟開展專題研究,並將此作爲衡量一節課的得失的重要標準,讓教師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動,從而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

八、我們的反思:

縱觀課題研究狀況,我們也清楚地看到,教師的理論更新速度難以跟上教學改革的步伐,研究的時間匱乏,有很多作文課仍是“穿新鞋,走老路”,沒有將新課程理念真正融入課堂。課題研究中部分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做得不夠,使得學生的寫作水平差異較大,難以達到讓每個學生都“樂於表達,說真話、實話、心裏話”的目標。教師對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雖已比較重視,但在鞏固學生的積極性方面做得還很不夠。而所有這些問題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研究的深入展開。這也將是我們今後工作中要努力改進的方面。

葉聖陶老先生曾打過比方:“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的,晝夜不息。”因此,只有讓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情緒的儲備達到了比較豐盈的程度,教師進行適當點撥和某種靈感的誘發,他們才能產生一種透過文字來傾吐心緒的衝動,從而來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在這一點上,我們還應該多花精力努力去研究和做好。

實踐證明,我們開展兒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拓展了作文教學的思路,對提高作文教學質量是很有實踐意義的。我們堅信,只要堅持不懈地走下去,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穫的。

課題中期報告18

20xx年5月,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華東師範大學APEID聯繫中心批准,我校承擔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華東師範大學教師教育教席聯席學校網絡課題《以課堂教學爲載體,追求校本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工作,目前,課題前半段工作已經完成,爲總結經驗,發現問題,進一步探討和解決問題,以更好的指導下階段課題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我們進行了中期總結。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唐代韓愈在《師說》一文中,論述了“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道理,明確了教師作爲一種社會職業的基本定位和規範。教師依據成人社會的規則對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施加符合社會要求的影響,即教育影響,因此,學生的發展必須依靠訓練有素的專業教師,且還要教師不斷地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在現代社會,教師專業發展已越來越成爲國際教師教育改革的一個引人注目的趨勢,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教師的專業發展也成爲教師自身和教育管理者共同關心的話題,因爲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建設一流的師資隊伍,是教師和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證。同時,新課程在實施的過程中,明顯地體現出學科的綜合性,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教學能力等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作爲新課程的實施者、組織者和建設者,教師必須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建立一個綜合的跨學科的知識體系,更新自己的知識網絡,以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我國學者在分析了國外有關教師專業發展的各種界定後指出,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內在結構不斷更新、演進和豐富的過程。即教師透過接受專業訓練和自身主動學習,逐步成爲一名專家型和學者型教師,不斷提升自己專業水平的持續發展過程。從國外現有的研究來看,研究者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界定是多種多樣的。

如佩裏認爲:“就其中意義上來說,教師專業發展意味着教師個人在專業生活中的成長,包括信心的增強、技能的提高、對所任教學科知識的不斷更新拓寬和深化以及對自己在課堂上爲何這樣做的原因意識的強化。就其最積極意義上來說,教師專業發展包含着更多的內容,它意味着教師已經成長爲一個超出技能的範圍而有藝術化的表現,成爲一個把工作提升爲專業的人,把專業知能轉化爲權威的人”。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有很多,其中教師的教學實踐在教師專業發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學實踐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和來源,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與生命,而學校真實的課堂教學則是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的土壤。以課堂教學爲載體,追求教師專業發展,透過教學過程中的五個環節(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考試),是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一條實在而有效的途徑。基於此,我校姜祥炎校長指導我們結合本校實際,選擇了《以課堂教學爲載體,追求校本教師專業發展》的課題進行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開展與實施

(一)第一階段:20xx年3月—4月,在華東師範大學豐繼平、郝麗平等專家指導下,根據我校準備參加福建省一級達標校評審工作,以促進我校發展的現狀,我們確定《以課堂教學爲載體,追求校本教師專業發展》作爲我校的研究課題,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華東師範大學APEID聯繫中心提出課題申請,並於20xx年5月在青島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華東師範大學教師教育教席聯席學校網絡第三屆論壇中透過課題評審。

(二)第二階段:20xx年6月—12月。

主要內容:

1、組織理論學習。知識素養是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理論基礎和思想來源。透過組織理論學習,爲教師開展研究工作提供了思想的指導和行動的引領。

2、分解子課題。爲了能對本課題進行深入而紮實有效的研究,課題組成員經過討論研究,決定把課堂教學五個環節(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考試),分別作爲各教研組承擔的子課題,各教研組根據本組的子課題組織本組有科研和實踐能力並有意向的教師參與課題的研究工作。各教研組承擔的子課題如下:政治、化學組:備課環節的研究;語文、體育組:上課環節的研究;英語、歷史組:輔導環節的研究;數學、地理組:作業環節的研究;物理、生物組:考試環節的研究。

3、研究方法。經各成員共同討論,採用以下幾種研究方法:觀察法、文獻資料法、比較研究法、個案研究法、反思研究法、問卷法等。

4、研究的內容。藉助我校的校本研究,立足各組子課題,在教學實踐中透過各種研究方法,去發現問題,探索研究,反思總結。

5、研究的目標。透過課題研究,探索總結新課程下如何透過課堂教學提升教學質量,實現教學專業發展,並形成一批優秀的教學案例,成爲全體教師共享的資源。

6、研究的過程。在姜祥炎校長等領導的關心、指導下,課題組成員透過各種方式和載體展開研究、探索實踐。

第一,立足課堂教學。各子課題組的組長組織指導本組的成員,立足教學實踐,在教學中開展研究,發現問題,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總結反思,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

第二,開展同課異構活動。以教務處的公開周爲契機,各子課題的成員,根據高、中、初級教師的不同層次和不同要求,以同一課題爲例,進階教師開設觀摩課、中級教師開設示範課、初級教師開設研究課的方式,開展同課異構活動。各開課教師在全組老師的共同努力中,精心選題,深入鑽研教材內容,科學合理的進行教學設計,靈活主動的進行課堂教學,齊心協力進行教學反思,實現教師專業發展。

第三,開展校際交流。帶着對課題的研究,藉助八縣一中的教學聯合體的作用,利用各兄弟校的公開周活動,我校經常性組織教師開參加校際交流活動。我校教師尤其是課題組成員,在聽課後積極主動與開課教師共同切磋,研究探討教學中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不足,並透過聽取專家點評,不斷地吸收先進的教學理念,優秀的教學方式,成功的教學行爲,並自覺主動的內化爲自己的專業素養,實現教師的專業成長。

第四、藉助專家引領。我校認真組織教師尤其是課題組成員參加各級部門組織的培訓活動,如高中教師初級崗位培訓,中級崗位培訓,高中新課程培訓,高三教學研討會等。如參加“20xx年福建新課標高考指向與高三第一輪複習教學研討會”、“全國閱讀課題研討會”,聽取華中師範大學北京研究院魯子問教授的講座“課內外互動閱讀教學思路”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教師的發言、“20xx年新課標高考備考方略學習研討會”等等。並利用大學城優勢,聘請專家學者來我校指導交流,如福建師大薛常明教授、福州市特級教師陳杰生、福州市教育學院各學科教研員等來我校開設講座。教師透過聽取專家講座,以及近距離的接觸交流,更多的瞭解了課改現狀,動態,拓寬了教育視野,解決了不少教學中的困惑和問題。專家的引領使校本教研避免低水平的重複運作,以及機械化、形式化和平庸化的風險,使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理論素養,促進專業發展。

第五,開展校際幫扶。根據縣教育局的建議及我校的實際情況,我校與閩侯四中結成了結對子幫扶關係。兩所學校互派教師深入到對方學校聽課、授課、評課,在幫助結對子學校教師成長的同時,我校教師也在精心的指導中獲得教師的專業發展,在對方學校師生的讚譽聲中獲得了極大的職業成就、心靈滿足和情感需求。

(三)課題研究的階段成果

在本階段的研究中,各子課題組成員不斷收集整理資料,形成典型教學案例,撰寫中期報告。透過本階段的課題研究,各成員都進行了認真而深入的反思總結,共有四十多位老師撰寫六十多篇的典型的教學案例,我校將其中的部分有代表性的教學案例集結成冊,並組織全體教師共同學習、分享、交流、探討,以促進我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同時組織課題組成員深入暢談體會,大家都感受到透過課題研究中的實踐行動,在思想、專業、能力等各方面有了極大的提高。如吳月鳳教師談到:“在短短半個鐘頭,她們熱情友好地給我上了一節準確到位的評點課,讓我豁然開朗,撥開雲霧見到了光日。於是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備課學習,對她們提到的每一點,力爭都能有所突破。首先作爲詩意學科的老師,我更是懷揣着一顆“詩心”,讓溫柔的詩意在自己心中汩汩流淌,讓詩情畫意在學生心中油然而生。在課堂語言上,我仔細斟酌了每一句甚至每一詞,將之打造得更爲晶瑩剔透……”“要求學生跟隨自己暫時忘掉自己是閩侯一中高二4班的師生,搖身一變,變成一個才子文人張若虛,前往一千多年的初唐,在一個春日的夜晚來到了江畔,春水碧波盪漾,煙波浩淼,無邊無際,似乎與波濤洶涌的大海連成了一片。此時一輪明月伴隨着“海潮”冉冉升起。頓時皎潔的清輝隨春潮奔涌,光耀千萬裏。藉助想象的翅膀並跟隨這輪明月,學生緩緩地走入那動人的良辰美景:一江春水,一輪明月,一片芳草地,一個靜謐的夜晚。”如劉思鶯老師認爲:創新點應該來源於教師對教材的獨到見解,它是教學個性的體現和標誌。老師只有有了自己的個性才能創造出更加靈動的教學思路。而這教學個性的形成恰恰與教師認真、好學、愛思考,愛讀書、不斷研究、反思課堂實效的教學行爲等息息相關的。有志於在“學習、實踐、反思、再學習、再實踐、再反思、總結”中提高自己專業水平的,如此往復下去,定然會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子。因爲課堂就是教育教學實踐的主陣地,哪怕是一個教學智慧的火花的擦亮,都將燃起一片教學信心與熱情!

我堅信:人總是在不斷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前進的。如陳清老師說:“爲了較好的完成此次的朗讀示範,我有意識的多聽了許多名家的朗誦,優美朗誦的薰陶不僅對朗誦素質的提高有着潛移默化的作用,在聽的過程中,不但聽到他們的發聲方法,而且還能欣賞到他們對藝術作品的不同處理和表現。經過較長時間的學習和薰陶以及最後的實踐,我發現這不僅能夠讓自己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中自然地樹立起正確的朗誦狀態,培養藝術素養,從中汲取了不同風格的表現手法,增強了自身的藝術表現力,而且還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把握,在與學生探討、研究的過程中無形的也將文字解讀的更加到位與深入,更促進了學生的理解。如潘鑫老師認爲:課堂的研究還會激發教師研究自己工作的自覺,喚醒改變教學的勇氣,重樹教師研究的信心,觸動教師做這種研究的慾望,而不是去闡述某個教學命題,去發現某條教學規律。讓教師從自身的角度反思教學、改進教學,不斷提升教學質量,更好地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透過這篇課文的設計,我深深感受到:每一位高中語文教師都要以主人翁的姿態,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積極探索課改新路,大膽實踐課改精神,從現在起就要以全新的姿態,用新的課程標準理念指導自己的語文教學,從而促進高中語文教師專業發展,推動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如陳育老師說到:“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

作爲一名教師,充分的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課前備課的過程其實就是教師提高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總結教學經驗的過程。教師透過一次次的學情分析、收集資料、選擇教法、課後反思,其專業水平必然得以提升。爲什麼同一教師在開觀摩課時效果一般比平時好,原因並非在觀摩課上,教師的素質提高了,而是認真的籌劃、精心的設計、充分的備課使可能的教學能力轉化爲現實的教學能力了。如潘玉華老師認爲:“爲了儘快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教師要儘快轉變自己的傳統教學“意識”,雖然要立足於教材,但也要避免照本宣科,而要將教材作爲教學活動的載體和媒介之一,要從“施工圖紙”式的教案向“探究”式的教學設計轉變,從知識性的備課向發展性的教學設計轉變,從把握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促進校本教師專業發展。”如朱桂香老師說到:總之學無止境,在備課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問題很多,教學中總會有我們沒有遇到過的這樣或那樣的難題,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在引導學生科學探究獲得學習方法的過程中,自己也會不斷進步。教師角色的變化不但解放了傳統的教學,而且在參與過程中亦不斷獲得快樂。我想這就是新課程改革給我的啓發與思考。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斷地充實自己,及時而有效的備課是教師實現自我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的專業獲得長足的發展,才能讓自己成長爲新時期研究型、複合型的合格教師。備課的過程就是促進教師成長的過程。”

如吳月鳳老師說:“把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預料之外的盲點、閃光點、疑惑點、疲倦點等等的關鍵點,用你幽默生動的語言轉化成爲課堂教學的亮點和精彩點,使課堂閃爍着智慧的亮光,使學生產生認同感、愉快感並期待着下一次欣賞教師人格魅力的時刻的到來,使教師因爲成就感而快樂着併爲了那一份期待的美麗而努力着,這是作爲一個教師窮盡一生需要追求的境界,這需要教師長年積累、厚積薄發,無疑也實現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如黃容光老師說:“先前由於缺乏自我發展意識,再加上教學工作中存在的某種程度的內容重複性造成相當一部分教師職業上的倦怠感,這一點報刊網絡上多有報導。參加課題後把我們注意力引向自身的發展上,激活了我們的求知慾,求知的過程讓我們更加充實,也改變了我們的教師面貌。”如阮久平老師說:“對有效的作業試題的評析,教師瞭解了學生,也瞭解了自己的教學效果、發現教學不足地方,爲進一步開展教學指明方向。關於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教師就掌握了更多的課程資源,教師教學視野就更開闊,教學內容選擇就更有針對性,教學效果也會不斷地提高。也就是說,透過作業評析,獲得衆多的教學資源並加以運用一定會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特別是高三地理教學中,學生經常問到五花八門的問題,要能夠自如應付,除了堅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外,穩定的心理素質也必不可少,否則就會出現畏縮現象。從這角度來看,透過作業訓練,獲得足夠多的課程資源,也會提高教師穩定的專業心理素質。”如林雲霞老師認爲:“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我們教師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與我們教學實踐直接相聯繫的特殊能力,如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和實施教學任務的能力、學科教學能力以及提高有利於我們教師對教學實踐認識的教育科研能力,不斷提高自我意識,使自己成爲完全意義上的專業發展的主體,不斷強化掌握專業發展的需要意識,理智地復現自己、籌劃未來的自我、控制今天的行爲。真正從內心更新觀念必須擺在第一位,然後勇於實踐,做到更新觀念、熱情投入,夯實基礎、拓寬視野,廣泛蒐集、用心整合,精心設計、多方展示。”

三、課題研究中的困惑與困難

1、傳統教學中與新課程精神相悖的不良的做法還在不時地發揮着其慣性作用,看來新課程理念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的很好貫徹還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也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原地打轉轉。

2、新課程實施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要收集整理上交的材料越來越多,許多老師尤其是班主任,爲此花費了不少的精力甚至感覺疲於奔命。

3、我省今年自主命題,這也是我省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爲些許多高三老師用了大量的時間研究高考,同時我校的生源現狀和高考任務,也使我們老師感覺到巨大的壓力,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在日常教學中,但沒有很好地對教學中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程度和成果。

4、有一部分老師在不自覺中把主要的研究方向放在如何體現“以生爲本,”實現學生的成長,而忽視了透過研究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來反思並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以上的問題有待於我們在下階段的研究中進一步調整和改善,以獲得更大的收穫和更多的成果。

總之,教師專業成長的路還很長,路上也許會有荊棘,會有路障,但任何困難和坎坷都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步伐。

課題中期報告19

在這半年多的課題研究工作中,我們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研究成果,也積累了一定的實驗經驗,同時在研究過程中進行不斷的反思,現就我校該課題的研究工作做中期階段總結:

一、我們課題組研究的進展過程

回顧我們所走過的路程,我們的研究工作大致分爲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是:

①課題準備階段:主要以個人理論研究爲基礎,組成課題組,健全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醞釀課題實施方案及相關措施等;

②課題實施階段: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準備工作後,我們進入了課題研究的實施階段,課題組開展了各種形式、各種層次、各個方面、各種內容的教學理論和實踐研究。

③總結整理階段,主要是對課題研究中出現的資料、數據及各種成果進行整理、總結。在前兩個階段我們修訂方案措施,開展研究,初步發揮課題研究作用,並開展校課題研究公開課觀摩活動,解決課題研究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進一步發揮課題研究作用,總結經驗教訓,爭取有一定的成果,並撰寫出中期課題研究報告,接受中期檢查。

二、開展課題研究工作的具體情況

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學習相關理論,增強科研能力,調查收集課題研究的有關資料;成立課題組,確定研究課題,撰寫課題立項申請書,制定研究方案和實施計劃;確定試驗班級。

(2)課題組研究人員在課堂教學善於捕捉課題實驗過程中各類有價值的資訊,並及時記錄存檔。

(3)透過調查、座談、觀察等形式,定期瞭解學生、家長、社會對實驗實施的反應或評價。

(4)對研究過程中獲得的資料數據進行分析、彙總,撰寫課題中期研究報告並透過課題教學觀摩及論文的形式展示階段性成果。

(5)請專家進行檢查,指導。不斷調整和改進。

三、在實施中的問題和思考

我們在組織老師學習課題計劃時就很坦率地指出計劃並非一成不變的,歡迎老師隨時提出修改意見。在實施中,我們又深入課堂,傾聽老師的意見,定時與顧問、老師一起檢討計劃的得失,及時地修改、調整和發展。在實施中不斷地培訓、提高教師幫助老師解決具體問題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加強對師資的培訓,以使課題的計劃不斷地變爲課題的實踐並取得成效,以提高課題組教師的綜合素質。引導老師端正思想;幫助老師掌握方法;加強課堂實踐的研究和反思總結,着重研究學生在讀題、審題中出現的問題和困惑。督促課題級成員認真作好平時的資料積累工作,做好課題組活動的記錄。

四、在實施中不斷地總結經驗交流

課題組要善於隨時發現教師的新鮮經驗,不能到了學期結束纔想起總結。要努力幫助教師知道自己創造的經驗的價值,要幫助教師把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並使之條理化,要鼓勵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充實。要鼓勵教師解放思想大膽地形成文章,互通課題進展情況。我們課題組自課題研究以來,教師已積極撰寫數篇論文,設計數篇教案,透過實驗,教師們嚐到了付出辛勞後成功的喜悅;透過總結,教師思考了不少深層次的問題,對不少教育理論也有了新的認識,實施課題的自覺性更加強了。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課題組成員收集資料,撰寫論文,並由課題負責人親自撰寫經驗論文,這樣容易從全局考慮。這樣的文章在某種意義上是對實驗教師工作的評價,收集、整理、覈實材料,構思提綱,最終形成文章的過程,實際上成了課題組對工作的回顧和小結。

透過本課題實驗研究,我們欣喜地看到:我課題組教師對“培養學生仔細審題習慣的研究”研究方向正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新的模式研究教學正在深入人心,研究課的教學更接近教學實際,己反覆的練習、教師的分析指導中逐步養成。在教學中教師要經常提醒學生仔細讀題,認真審題,教他們在讀題時怎樣抓住關鍵字詞,快速理解題意,傳授他們審題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題的正確率,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好的審題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的。所以我們再研究中應從“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逐漸養成。而良好的審題習慣一旦養成,將會成爲學生一生受用的寶貴財富。

課題中期報告20

我受課題組委託,在這裏就北京教科院委託課題“實施三教統籌,開展農村社區教育的實踐研究”前一階段的工作向各位領導和專家做一次彙報。

這個課題是門頭溝區教育學會、門頭溝區教師進修學校向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申請立項的一個委託研究課題。自20xx年10月25日開題以來,得到了教科院領導的親切關懷,也得到了門頭溝區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援,在課題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課題研究進展順利,按照研究計劃安排,今天在這裏做課題研究的中期彙報,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向各位領導和專家彙報前一階段的進展情況和我們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二是就我們前一階段的工作和下一步的打算,希望能得到各位的中肯的批評和具體的指導。

下面我首先彙報課題組已經作了的工作。

一、已經開展的工作

(一)課題研究的先期基礎性工作

此課題全部完成跨三個年度,課題組成員分佈在全區十幾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先期的基礎性工作必須統籌做好。

1、爲了便於聯繫和溝通,課題組建立專用公共信箱和QQ羣組,及時交流資訊;

2、爲使課題經費專款專用,且符合財務管理要求,確保課題保質保量準時完成,爲此專門制定了課題經費使用辦法;

3、便於本課題的各項工作開展和進一步研究,一開始就要求課題組成員邊實踐邊收集整理研究資料,包括培訓資訊、圖片,培訓的講義、課件,以及影像資料等,這一條我們作爲工作制度一直堅持;

4、面對近三年的課題研究,委託專人做好課題組大事記,使各項工作有案可查,便於總結提高。

(二)組織課題研究方法培訓和前期基本數據調研

20xx年11月7日和19日我們對課題組成員進行了兩次集中培訓,一次是由李四平主講的“關於本課題研究的構想及任務”,另一次是“課題研究的調查方法和資料收集”。

之後,我們制定三套調查問卷,採取全面普查和抽樣調查的方法,由九個鎮四個街道的教育專幹於20xx年11月28日至20xx年1月25日,歷時近60天,就村民基本情況、自然村基本情況、鎮基本情況進行了情況調查,內容涉及到村民的基本情況、受教育程度與職業及收入的關係、接受培訓的內容和程度與職業及收入的關係以及就業意向和培訓需求等。共發放調查問卷3540份,回收3340份,抽樣覆蓋了全區六個鎮121個行政村,覆蓋率65%。

經過我們對各項資料的整理、統計和分析,形成了四個調研報告和對策及建議,並重新修改了四個子課題的研究方案。

子課題研究方案:

1、實施三教統籌,開展農村旅遊服務培訓的研究

2、實施三教統籌,開展農業技術培訓研究

3、實施三教統籌,開展適合城鎮化建設的培訓研究;

4、實施三教統籌,開展農村學歷教育的研究

調研報告:

1、總報告:門頭溝六鎮農村教育及相關問題基本情況分析,

2、農民家庭收入、就業崗位的現狀分析,

3、門頭溝區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現狀及需求的調查,

4、門頭溝區農村學習資源運用的思考。

最後形成課題的《對策及建議》

(三)指導實施培訓,及時瞭解各種培訓資訊,收集整理培訓資料

xx年4月10日,區教委召開了由各鎮主管鎮長、文教辦主任、教育專幹參加的農村教育工作會,王東生副主任在會上介紹了本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協調和溝通各鄉鎮支援此項工作。課題祕書、職成教研室主任李四平在大會上通報了課題進展情況和下一步工作安排。這個協調會爲課題培訓階段的有效實施及課題研究的順利開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在接下來的六個月中,各鄉鎮教育專幹積極組織各項培訓活動,並協調鄉鎮其他部門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培訓活動。課題組也組織有關人員及時下鄉調研,隨時瞭解並指導培訓工作。

1、據初步調查統計,僅今年上半年九個鎮開展各類培訓163場3萬人次,中等以上學歷教育在讀925人。

2、課題組成員數十次深入到鄉鎮、農村瞭解培訓情況,其中於8月19日至20日和9月11日課題組兩次集中到雁翅、清水、齋堂三鎮及潭拓寺鎮調研:調研主要內容是兩個,一是三教統籌實施情況;二是各種培訓進展情況。

(四)分析培訓情況,積極準備中期彙報

課題組根據研究進展和工作需要,自8月14日開始着手準備中期彙報,召開多次研討會、情況交流會和工作研究會,課題研究主要責任部門——進校職成教研室給每個子課題確定了具體的聯繫人,負責收集整理有關材料、撰寫子課題中期彙報研究報告。9月23日課題組會同區教科所有關人員就中期彙報的工作安排進行了詳細的佈置;國慶期間的10月5日,課題組又對中期彙報的材料進行了研討。國慶節前夕電話請示時院長中期彙報時間安排,節後再次與院長聯繫最終確定今天的活動。在此,我代表課題組再一次地衷心感謝各位領導和專家蒞臨門頭溝指導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課題研究對於區縣基層單位來說是一件比較難的事情,無論是理論、還是方法都有許多欠缺,儘管我們努力地想做好,但肯定與專家的要求有一段很大的距離,因此衷心希望能得到各位領導和專家中肯的批評。下面我簡單彙報一下我們下一步的打算。

(一)進一步深化研究內容

在前一階段,我們主要是結合鎮域經濟發展重點,採用實證研究的方法,直到鄉鎮開展針對性項目培訓,並整理、總結農民教育和培訓的成功經驗。下一步我們計劃圍繞農村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課題成果與經驗的普遍性這三個方面作進一步的深化研究。

1、採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比較研究實施培訓前後農民素質、農村面貌、農業經濟的變化情況,進一步總結經驗教訓,提高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進一步挖掘山區教育資源,透過開發、整合轄區之內以及更大領域的各級各類教育資源,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和管理民主的要求,開展豐富多彩的培訓活動,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

(二)最後,形成可推廣和交流的經驗和成果

1、總結統籌與培訓經驗,形成課題的結題報告和若干研究報告。

2、整理培訓資料,圍繞特色種養殖業,尤其是像京白梨、香白杏、薄皮核桃等唯一性產品彙編農民培訓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