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小班的日常教學反思(精選20篇)

小班的日常教學反思

一、教學反思的成分

教師應反思的以下三種重要成分:

1、認知成分指教師如何加工資訊和做出決策。在人的頭腦中,大量的相互關聯的有關事實、概念、概括和經驗的資訊被組織成一定的網絡,成爲圖式,可以有效儲存和快速提取,構成了個體理解世界的基礎。有人對專家教師和新教師對課堂事件的解釋做了對比研究,結果表明,專家教師在教學決策過程中體現出更深刻的、具有豐富聯繫的圖式。這些圖式使得他們能夠準確判斷哪些事件是值得關注的,並從記憶中提取出有關的資訊,以便選擇最恰當的反應策略,這是使得他們能夠自動化地處理各種問題的基礎。

2、批判成分指驅動思維過程的基礎,包括經驗、信念、社會政治取向以及教師的目標等,更強調價值觀和道德成分,比如教育目標是否合理,教育策略和材料中所隱含的平等與權力問題等。它影響到教師對情境的理解,影響到關注的問題以及問題的解決方式。研究者發現,反思過程中,教師不再像以往只關注解決問題,而是更關注提出問題,他們對這些沒有確定答案的、非線性的問題更感興趣。

3、教師的陳述。有人提出,要反映教師自己的聲音,它包括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寫作、交談的方式,他們用來解釋和改進自己課堂教學的解釋系統,這些就是教師的陳述的基本成分。它可能包含一些認知成分和批判成分,但重點是指教師對做出各種教學策略的情境的解釋,這種解釋可以使教師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學決策過程。

二、小班的日常教學反思(精選20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麼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班的日常教學反思(精選2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班的日常教學反思1

一個班級能有良好的班級常規預示着這個班上的孩子能很好地進入學習狀態,或者能和孩子們很好地相處,交流,與老師的關係融洽,能與集體活動中的各個方面協調一致。所以常規的培養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也是比較難的一個步驟。初入園的小班孩子在幼兒園常規上是一張白紙,寫滿這張紙,我們得從白紙的左上角開始一行一行往下,一步步地慢慢地寫好,寫深刻,其實每一個常規的培養對於孩子們來說,都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那如何做到這一點呢,我覺得要注意以下三點。

1、用遊戲的我方法。遊戲性的情境能吸引孩子的注意,令他們主動地參與常規的練習,並能使他們印象深刻,如排隊做操的常規,前排火車頭,後面的小火車車廂跟整齊,孩子們都很樂意去開小火車。

2、語言明確簡練。小班孩子耐心少。就比如,我們常用的上課坐坐好的對唱就比較好:小手!放放好!小眼睛!看老師!小嘴巴!閉起來!等等。

3、堅持每次的鞏固。堅持對於老師來說也許比較難,每一次去提醒孩子,說同樣的話,也會令人感到枯燥,但相對來說又是非常重要的。正應了那句話:習慣成自然,那就是常規。

小班的日常教學反思2

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進餐、睡眠、上課、盥洗、穿脫衣服等十多個環節,是幼兒必須遵守的日常生活規則。也就是我們平常經常說的常規,它是幼兒園爲了使幼兒的生活內容豐富而有規律,調動幼兒在一日生活活動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自主性和獨立性而採取的措施。幼兒生活習慣與自理能力是“動力定型”的建立過程。若一開始由錯誤的教養方式可得錯誤的動力定型,將會導致一生的不良生活習慣或生活不能自理。反之,若一開始建立良好的動力定型,無疑會終身受益。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六個大人圍着一個孩子轉,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加上小班幼兒年齡小、依賴性強、對一切都感到陌生、新奇,也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懂,頑皮,一旦整天生活在一個班集體裏,勢必很不習慣、很不適應。衆所周知,要搞好一個班級,建立常規是必要的,初入園的小班幼兒,因而良好常規的培養顯得尤爲重要。那怎樣把常規轉化爲幼兒的自覺生活習慣。

新小班入園,孩子們在生活環境、活動方式和人際交往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異,因此要注重幼兒各種常規和習慣的養成尤爲重要。例如在喝水的環節,由於這個地方小,孩子們剛開始還不懂得按秩序,一個要喝都要喝了。那難免互相碰撞,把水灑了一地,併產生了不少矛盾。於是我們一起想辦法討論,最後讓孩子分組排隊,並制定每次喝水接半杯水的規則和記住自己的杯子號碼,剛開始老師在旁邊指導。一個星期下來,還有幾個小朋友總是忘記,但經過提醒他也按秩序了。一段時間後孩子們都能自覺地遵守這一常規。就是這樣,每制定一項常規都讓幼兒從理解到接受,漸漸地每個孩子都成了常規的捍衛者。最重要的是孩子們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隨着天氣漸漸轉冷,孩子們的衣服也穿的多了,這就給我們老師又無形中增加了工作量,大家都是家裏的寵兒,這些穿衣等自理能力都是大人包辦的。於是我們就鼓勵孩子們自己穿脫衣褲,鞋子,小便時試着自己拉好鬆緊帶拉褲子,拉好後再讓老師檢查一下,慢慢的,孩子們都學會了自己拉褲子,午睡的。時候也知道自己脫褲子。在孩子們午睡的時候,我們還會將孩子們的褲子翻正放在他們的牀邊,起牀時一個個地指導孩子們將有漂亮圖案的穿在前面,鼓勵他們自己穿褲子,對能力差一點的孩子,先讓他慢點起牀等老師一個一個過來,手把手的幫着一起穿並配以兒歌等生動有趣的形式讓孩子嘗試自己動手。現在到孩子們起牀的時候,只要一聽到起牀的信號,班上有25個小朋友孩子們就會很快的穿好衣褲和鞋子,然後自己會去上廁。難得幾個速度慢的老師幫忙外,其餘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本學期我們在小班年段從實際出發進行了關於小班幼兒生活常規培養的研討。回顧一學期的工作現小結結如下:

一、分清階段、把握重點。

從小班一開學開始,我們在學期初就對小班幼兒一年中的常規培養做好定位,分成若干個階段:小班上學期的前半學期:以適應、熟悉爲主;後半學期:以初步遵守爲主。小班下學期的前半學期:以鞏固、適應爲主;後半學期:以樂意遵守爲主。

二、內容分層、循序漸進。

作爲教師都希望把自己的班級常規抓好,但是每班幼兒的特點是截然不同的,要培養千萬不可以“一刀切”,更不可急於求成,常規培養不能只追求即時效果,應循序漸進。什麼常規在什麼時候教下去才適當,深入到什麼程度才適宜,遇到問題,如何去調整,都應象會計做預算一樣有一個統盤的考慮。下面我就以如何引導幼兒收拾玩具爲例,來說說各班是如何開展的:剛開始入園的幼兒不能很好的、自覺的愛護和收拾玩具,對丟在地上的玩具不能主動的撿起來,經過本學期的努力我們班的幼兒已經對收玩具這方面已經有了很好的習慣了。有時看到他們都會撿起、都會收拾好。也學會了給玩具分類,有放錯的會及時放回原地放。這一點特別讓我們感到欣慰。

(二)透過相互觀摩討論,尋找成功教學策略。

1、標誌法:小班幼兒不認識阿拉伯數字,更不識漢字,記憶的持久性較差,就運用標誌引導幼兒分類收拾,如放雪花片的框子外就貼上雪花片的標誌,讓幼兒透過標誌瞭解相同的玩具要放在一起,提高幼兒的分類意識;美工區就用畫畫等形象的圖案,讓幼兒瞭解什麼材料應該放置哪個區角。

2、遊戲法:幼兒喜歡在有趣的活動中接受教育,而遊戲則是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學遊戲對幼兒進行生活常規教育。如“送玩具回家家”的遊戲,把班級常用物品按固定位置擺放。如:幼兒脫下的衣服疊好後放在玩具櫃上,杯子放在杯架上,圖書放在圖書架上等,這樣使幼兒對班上物品的位置產生深刻印象,養成了不亂拿亂放的好習慣,透過這樣反覆的遊戲,幼兒知道什麼玩具改該送什麼地方,還加深了幼兒玩具哪裏拿,哪裏放的常規習慣。玩“小動物找家”的遊戲,讓幼兒扮演不同的小動物,透過看不同的小動物標誌,相同的動物回到同樣的家,讓幼兒瞭解到標誌的起示作用,知道小動物有家,玩具也有家,相同的玩具也要住在一起,使幼兒能分類收拾玩具。

(三)研討反思

1、教師在活動中要多注意一些細節部分,教師組織活動要注意提問的設計,不適宜太泛,思維空間不能太大,應多爲選擇性等較簡單的問題,使幼兒稍一動腦就能回答的問題。

2、情感交流與肢體語言相結合,創造愉快、寬鬆的心理環境,使常規管理生情並茂。如多用一些身體的語言如:抱抱他們、親親他們、與他們握握手,透過這些與孩子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係,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孩子們會越來越喜歡你,有了感情的基礎,這是建構良好常規的基本前提。

透過一學期的努力,孩子們的確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讓孩子健康活潑的成長使我們老師的心願,在以後的保教工作中,我們會隨時的關注孩子的一點一滴,讓每個孩子都快樂的成長。有喜就有憂,班上還有個別的幼兒在吃飯、穿衣遵守秩序等方面還不是很好,我們需要多想辦法改變他。“爲了每一個孩子都有進步”,這是我們爲之不懈努力的動力。

小班的日常教學反思3

最近,我們班有些小朋友因前幾天沒來幼兒園,有些常規教育跟不上。入園後,在教室裏亂竄亂跑,經常和小朋友爭搶玩具的現象時有發生。儘管老師盡心的看護,有的孩子有時還是爲爭玩具和小朋友打架,不小心會碰到別的小朋友。

一天早晨,謝雨辰的奶奶來幼兒園問我:“老師,誰是楊明浩?昨天我的孫子說楊明浩打他了,今天也不願意來園。”就在這時,楊明浩進來了。一進門就說:“老師早”我很自然地和孩子打招呼“楊明浩早”那位家長也迎上去說:“你就是楊明浩?你打他了?”她指指自己的孫子說。楊明浩先是看了看我,然後又看看那個小朋友,說“我沒有打他”。楊明浩媽媽說“楊明浩,你打小朋友了?以後可不能這樣了。”楊明浩很委屈的說“我沒有打他”。看到這,我覺得楊明浩被冤枉了,因爲他好幾天沒來上學,再就是平時他真做錯了事,老師批評他都會說以後我不敢了、我聽話;但如果冤枉了他,就會據理力爭。

針對這件事我做了反思: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小班的孩子故意打人的現象確實不多,通常是玩玩具發生爭搶,走路碰撞或者向對方發出玩的邀請的時候發生的誤會,導致了有些家長不理解。因此,作爲教師應注意多觀察瞭解每一個孩子,注意這方面的常規教育,透過兒歌、故事等形式滲透到日常教育活動中,教育孩子們要慢慢走,別亂跑,學會正確的走路,而不是跑路,不推拉小朋友。玩玩具時不爭不搶、大家一塊分享。再就是多與家長溝通,請家長朋友遇到這樣的事情千萬不要着急、心疼,多理解別人的孩子,瞭解自己的孩子,不要輕易的冤枉孩子。共同爲孩子們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教育環境。

小班的日常教學反思4

我們時常會聽到家長問孩子:今天學了什麼呀。孩子在幼兒園裏到底學了什麼呢?長期以來我們片面地追求知識技能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教育,透過學習《綱要》,使我們領會到除了學習知識,幫助孩子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也尤爲重要,特別是小班的孩子,是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基礎階段,爲以後的學習生活打好基礎,對孩子以後的發展有很長遠的意義。透過一學期的摸索和實踐,使我們對小班生活活動有了一定的感悟,那如何開展生活活動更有意義呢?

第一,首先最重要的是教師要了解生活教育的目標是什麼。

根據目標有計劃地將生活教育內容滲透到一日活動中的有關環節。也可以在有關活動中體現生活特點。比如說,在操作活動中,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整理,把廢紙之類的送到垃圾桶。這樣便很自然地讓孩子接受並養成整理和不亂扔垃圾的習慣。

第二,組織活動時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運用的教學方法也要符合孩子的身心特點。

說教的方式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小班的孩子更容易接受他們感興趣的事。老師可以說一些比較形象的詞語,比如孩子忘記關水龍頭時,可以說水寶寶要哭了;鞋子沒放好時說鞋寶寶喜歡和好朋友在一起;整理玩具時說送玩具寶寶回家等等。又比如,孩子進餐時,雖然我們要求孩子樣樣都愛吃,但效果不是很理想。於是,我們組便開展了一次《吃飯香噴噴》的活動,活動中既生動地講述了吃飯時的要求,也包含了排序方面的知識,孩子始終都是在主動的學習中進行的。活動後的效果也是可喜的,孩子的進餐問題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可見教學方法的`重要。

第三,學會挖掘生活活動中的價值。

生活活動多姿多彩,形象具體。都是關於具體的事情。在這類活動中我們主要是幫助孩子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積累相關的生活經驗。但同時,我們也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孩子的動作發展。比如,讓孩子學脫衣服,剛開始總是困難的,但透過多次學習還是學會了,在潛移默化中使孩子瞭解堅持努力後的成功。在其他活動中,孩子就會遇到事情自己想辦法解決,或者是先嚐試,而不是急着退縮或者是放棄,這對孩子的將來都是很有幫助的。所以在平時,老師要更好的引導孩子。

第四,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小班的孩子模仿能力強,模仿是這一時期孩子的主要學習方式,他們透過模仿別人來獲取經驗和習慣,喜歡模仿別人的語言和動作。而老師是孩子最喜歡模仿的對象,所以在平時,老師自己要文明用語,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會帶動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當然,家長也要以身作則,畢竟孩子更多接觸地是家長。

第五,耐心教育和指導。

當然良好的生活習慣的養成需要老師和家長的耐心教育和指導,幼兒的每一種經驗的獲得不是孤立的,每一種行爲習慣的養成都是日積月累逐漸養成的,而且孩子的這種習慣有反覆的特點。生活教育強調在做中學,做中培養,要注重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練習。

第六,關注個別差異。

每個孩子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在進行生活教育時要注重孩子的個別差異,對於能力強的孩子,讓他們透過自己的努力成功;而相對於能力弱的孩子,教師更要有耐心,適時的幫助幼兒,使他們有信心,在原有的生活技能上有所提高。

總之,小班幼兒由於年齡小,所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就更加重要,對幼兒以後的生活影響很大。我們要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幫助孩子形成自我服務的能力,同時在此過程中發展幼兒的動作,並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

小班的日常教學反思5

爲了探討有效的韻律活動教學方法,我園對大班韻律活動《花兒朵朵》進行了研討。教師A和B分別承擔了執教任務,她們都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爲:熟悉音樂,充分感受音樂的韻律美,能用動作大膽表現音樂。但不同的是:教師A要求幼兒動作協調、整齊、優美,教師B要求幼兒動作生動、有趣、有創意。教師A不但給每個幼兒準備了色彩豔麗的胸飾,還將自己裝扮成春姑娘。教師A以一個“風擺楊柳”的造型開始了她的教學,她宛如導演般鎮定自若地指揮着幼兒進行模仿、跳躍。教師B沒有準備任何道具,活動一開始她就要求幼兒認真傾聽音樂,讓幼兒回答“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並要求幼兒自由結伴,討論如何將音樂編成故事,以及可以用哪些動作來表現故事;她還啓發幼兒如何用簡單的線、點、圈等符號記錄動作,製成簡單的圖譜,並引導幼兒根據圖譜自由表現動作。

分析:教師B的教學雖然沒有教師A的華美、炫目,但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思維活躍,表現積極,且創編動作和繪製圖譜充分發揮了幼兒創造的天賦,提升了幼兒的音樂素養,真正體現了韻律活動的教學價值。

思考一、尋求靈活的教學方法,打破機械的教學模式

在韻律活動中,教師往往把現成的舞蹈作品教給幼兒,較少注重幼兒主動性、創造性的培養。教師所重視的往往是幼兒技能的訓練,所採用的常常是“示範一模仿一練習”這樣一種機械固定的教學模式。這既忽略了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又忽略了幼兒的創造性表現,還違背了音樂教育要盡音樂藝術之可能、發揮音樂之優勢來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

在《花兒朵朵》韻律活動中,教師B的教學方法不拘一格。在充分了解幼兒的基礎上,她採取了替換法、聯想法、遊戲學習法、圖譜表現法、多通道參與法等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別是,教師B用圖譜表現法將複雜、枯燥的舞蹈教學變得簡單化、直觀化、形象化,便利了幼兒的學習。如她啓發幼兒用能理解的符號,把複雜的隊形簡化成一目瞭然的“圖譜”,使幼兒根據圖譜學習集體舞,並讓幼兒分組使用圖譜創編各種隊形,從而使幼兒在主動探索中掌握了學習的方法。

思考二、樹立注重過程的教育理念,摒棄注重結果的功利思想

在韻律活動中,有些教師往往追求舞蹈動作的整齊、規範、統一,而忽視了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傾向。教師A就將本應是幼兒創造性表現的活動降格爲機械的訓練活動,使幼兒在被動的服從中喪失了對藝術活動的興趣。其實,幼兒對做的“過程”比對做的“結果”更感興趣。因爲做的過程給幼兒帶來了無比的滿足和精力的釋放,幼兒的許多創造性行爲就表現在嘗試和熟悉事物的活動過程中。教師B的做法恰恰適應了幼兒的這一需求,調動了幼兒的積極主動性,激發了幼兒創造的潛能。可見,在韻律活動中,教師不能過多注視其結果,而忽視活動中幼兒創意的表現。也許,幼兒的表現是凌亂的、幼稚的,但卻是幼兒創造火花的閃現,需要教師及時捕捉和細心呵護,使之燃燒得更亮、更旺。

思考三、培養源於內部的探究興趣,淡化過分強調的外部刺激

在韻律活動中,教師不必過多地注重外部的新穎刺激,以免養成幼兒的依賴性,一旦刺激消失,幼兒便無創造興趣可言。教師應儘可能地激發幼兒內部的對活動探究的興趣,並接納每一個幼兒不同的、多元的、可變的、有相當自由度的創意。如在大班韻律活動《爆米花》中,教師啓發幼兒把自己想象成一粒米。在微波爐中變熱、膨脹,接着讓“米粒”和“米粒”之間互相碰撞、翻滾、旋轉,最後,“爆米花”在翻騰中聽到音樂的結束拍。立即保持造型靜止不動。這節韻律活動教學雖然沒有新穎有趣的教具,但卻始終使幼兒興趣盎然,長久地專注於舞蹈動作的創編,尤其是表現米粒之間的動作時,幾乎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獨特的、誇張的舞蹈動作。這種源於幼兒內部的探究、創造興趣,既能讓幼兒深入到韻律活動中感受音樂的美妙和動作的趣味,又能產生積極的內部需求,主動地進行學習活動。

小班的日常教學反思6

我班幼兒對過生日充滿了興趣,提起生日和生日蛋糕他們就有說不完的話題,我就利用孩子這一特點,設計了這一活動。活動的目標是經過爲丁越小朋友過生日,讓幼兒瞭解生日的意義,並經過該活動學習分享。我充分研究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以一份神祕的禮物引入活動,引起幼兒的好奇,再變出一個精美的生日蛋糕,將幼兒的興趣完全調動起來,活動中,我用丁越小朋友的口吻和幼兒交流,以丁越小朋友的身份向幼兒提出問題和要求,對於發言進取、表現較好的幼兒,我會給予進取的肯定與讚賞,並會讓丁越小朋友親小朋友一下做爲獎勵,鼓勵幼兒繼續努力。當秩序稍亂時,我會用和丁越小朋友說悄悄話的方式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在整個活動中幼兒的情緒都很高。

本次活動是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的,所以,活動時的秩序方面沒有太大的問題,偶爾幼兒也因爲急於搶答問題而站起來,或在討論問題時聲音較大而略顯嘈雜,此時我會用輕聲和越越耳語的方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以到達安靜的效果,所以,整個活動進行地較爲順利。

過生日是幼兒原本就十分喜歡的,再加上這次是幼兒第一次在幼兒園、也是第一次爲其他小朋友過生日,所以,幼兒們對活動更加感興趣,都很進取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在互送禮物並祝生日歡樂時,大部分幼兒都能夠主動大膽的與他人進行交流。個別較內向的幼兒在教師與其他同伴的鼓勵下也能勇敢的走過去。經過此活動,幼兒懂得了生日的意義,認識到自我長大了,並學會了關心同伴,與同伴分享食物和遊戲的歡樂。幼兒的語言表達本事也得到了提高。整個活動體現了教師引導幼兒進取參與的教育方式,當幼兒的語言表達遇到困難時,對幼兒進行進取的引導和鼓勵,幫忙幼兒樹立自信,學習與人分享。

小班的日常教學反思7

教育心理學指出:人的發展有兩個重要的領域:一是情感領域;二是認知領域。所以,在管理中應當改變傳統的教育方法,應當強調讓每一個孩子都受到充分全面的教育,尤其要關注孩子的情感領域,強調關心每一位孩子,使每一個孩子的主動性都得到充分發揮,爭取消滅教育死角。

所以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一、用“心”去愛孩子

幼兒園的工作是瑣碎的、繁忙的,同時情景又是複雜多變的,有時孩子的行爲會出現問題,有時孩子的生活又需要教師特殊的照顧,所以教師應當對幼兒教育工作的特點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有充分的準備,堅定信念,堅持一顆執着的事業心。同時要對孩子充滿愛心和耐心。用關注的目光注視孩子,用點頭、撫摩孩子表示鼓勵,使幼兒感到“教師很喜歡我”。教師不僅僅要愛聽話的孩子,也愛調皮的甚至有問題行爲的孩子。

二、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作爲幼兒教師應當明確究竟什麼樣的教育才是好的幼兒教育,纔是高質量的幼兒教育。此刻的很多家長認爲只要好好學習,孩子多學知識,就能夠保障未來的生活。此刻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又在物質優越的家庭中成長,並受到家長們的苦心栽培,這些孩子聰明又富有創造力,可是會缺乏忍耐力、抗壓性與紀律觀念,承受不了挫折,不善於團隊合作,主動性及進取性較差。

三、提升自身素質

作爲一名教師,“給人一碗水,自我首先得準備一桶水”,無論你的語言多麼有魅力,無論你多麼敬業,知識來不得半點虛假,它是一個教師的底氣。我們幼教工作者,要認真貫徹《綱要》精神,改變單一封閉的教育模式,面向家長,面向社會,讓幼兒園成爲沒有圍牆的幼兒園。把幼兒教育置身於可持續發展的終身教育的大環境中,進取開發和利用幼兒園、家庭、社區豐富的教育資源。與家庭、社區緊密合作,爲幼兒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構成以幼兒園爲主體,以家庭爲基礎,以社區爲依託的幼兒教育新格局,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作爲幼兒教師的我們,應當從小注意幼兒本事的培養。讓幼兒成爲自我的主人,生活的強者。幼兒教師需要不斷地吸取新知識,學習新技能,開闊眼界,提高自身的素質,以跟上時代的變化

總之,遠程教育帶給我的是一種新的理念,新的體驗,這次培訓在思想、行動和實踐工作上給了我切實的指導和鼓勵。我要感激上級爲我們搭建了這樣的一個平臺,爲我們供給學習改善的機會。“活到老,學到老”僅有自我不斷“充電”纔會釋放出更大的能量。,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時時刻刻牢記自我的職責,以本次培訓資料作爲指導,用自我的實際行動來爲幼兒教育事業做貢獻,實現自身價值。

小班的日常教學反思8

一個班級能有良好的班級常規預示着這個班上的孩子能很好地進入學習狀態,或者能和孩子們很好地相處,交流,與教師的關係融洽,能與團體活動中的各個方面協調一致。所以常規的培養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是十分重要,也是比較難的一個步驟。初入園的小班孩子在幼兒園常規上是一張白紙,寫滿這張紙,我們得從白紙的左上角開始一行一行往下,一步步地慢慢地寫好,寫深刻,其實每一個常規的培養對於孩子們來說,都應當是一件歡樂的事,那如何做到這一點呢,我覺得要注意以下三點。

1、用遊戲的我方法。遊戲性的情境能吸引孩子的注意,令他們主動地參與常規的練習,並能使他們印象深刻,如排隊做操的常規,前排火車頭,後面的小火車車廂跟整齊,孩子們都很樂意去開小火車。

2、語言明確簡練。小班孩子耐心少。就比如,我們常用的上課坐坐好的對唱就比較好:小手!放放好!小眼睛!看教師!小嘴巴!閉起來!等等。

3、堅持每次的鞏固。堅持對於教師來說也許比較難,每一次去提醒孩子,說同樣的話,也會令人感到枯燥,但相對來說又是十分重要的。正應了那句話:習慣成自然,那就是常規。

小班的日常教學反思9

不難發現,現有的探討一般將常規教育看成是班級管理及教育的手段,較多關注其下面的用心好處。但在幼兒園中什麼樣的常規纔算合理,什麼樣的常規真正有利於幼兒的發展,卻值得幼兒教師深思。

要去過幼兒園的人必須會看到許多老師在組織活動時整班幼兒整齊劃一的小手放在小腿上坐好;體育遊戲開始之前孩子們總是規規矩矩的站好聽老師講解遊戲玩法。老師總是誇獎XX小朋友,在活動中聽指揮、不亂跑;也經常會批評XX小朋友老是又跑又跳一點也不安寧。其實正常的孩子都是活潑好動的。這是他們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從生理上講,孩子需要跑跑跳跳、喊喊叫叫,不能像大人一樣安安靜靜地坐着。如果我們“強迫”他們規規矩矩,不跑不跳,他們的動作就得不到相應的發展,他們的性格也容易變得憂鬱、孤僻、缺乏和別人合作的精神和潛力。

同時孩子也是在活動中透過和周圍事物的接觸來認識世界,如果我們總要求孩子老老實實地坐着,他們怎能去真正接觸豐富多彩的客觀世界,從而去認識周圍事物呢?同時孩子正處於生長髮育時期,其身心健康的發展是需要一個用心向上的環境,而有的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如發現幼兒有違反常規的行爲便大聲喝斥,或當着全體幼兒批評、訓斥,使幼兒心理受到極大創傷,久而久之極易使幼兒構成自卑、怯懦的性格,這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是極爲不利的。另外許多老師將常規視爲幼兒園教育有效的條件,即認爲常規是教育的前提,似乎沒有了這個前提,教育效果就不能保證。於是她們將超多的時間和精力投放在幼兒的常規培養上,使教師的工作重心開始傾斜。

一個幼兒違反了常規,教師就在全班幼兒面前花較長的時間來糾正,使別的孩子也不能進行活動;在進行活動區活動中,玩具沒收拾好,教師也要應對全體兒童花超多的時間指錯,並強調常規,最後使幼兒真正活動的時間所剩無幾。活動中常規的確有它存在的必要,但幼兒真正的紀律性與自制力來自他(她)對活動的投入而非外部的約束,一味強調常規與紀律,把它當作教育活動的前提條件,無異於本末倒置。值得指出的是在幼兒的常規教育中,孩子們往往得到的是“指示”,如小朋友吃飯不能說話,上課要坐好,平時要聽指揮等……孩子們總是在“我說你做”中建立起各項常規,老師的話成了孩子們心中的“聖旨”。孩子們也總是說“如果這樣老師會批評的。”難道我們想象中孩子遵守常規的理由就就應是老師會批評嗎?如果孩子們沒有老師的批評就能夠做任意的一件事嗎?這顯然是不對的。孩子雖小,但與成人一樣同樣有自尊心。如果老師只一味地用自己是“老師”這一主角的優越感去壓倒、管住孩子,從而使孩子構成一切聽從他人的習慣,而沒有主見與缺乏創新意識,這顯然與新時代所需的人才素質是極不相稱的。

小班的日常教學反思10

做爲一名幼兒教師,我知道生活常規在幼兒一日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常規教育既是幼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集體生活的“必修課”,也是教師做好課堂管理的“基本功”。教育心理學指出:人的發展有兩個重要的領域:一是情感領域;二是認知領域。作爲一名大班老師,我在管理中應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法,應該強調讓每一個孩子都受到充分全面的教育,尤其要關注孩子的情感領域,關心每一個孩子,使每一個孩子的主動性都得到充分發揮,爭取消滅教育死角。那麼,如何幫幼兒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規,並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我覺得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造融洽的師生關係

和諧的師生關係是教學與管理的前提。平時,我比較喜歡和孩子們“瘋”到一起,拉着衣服玩老鷹捉小雞,做他們喜歡的遊戲和想做的事情,透過與他們的交談和眼神交流來了解他們,發現他們成長的需要。我知道,只有真正的走進他們的心裏我的教育才是成功的,爲了這個我也在更加的努力。

二、重視孩子的習慣養成

現在的孩子,都嬌生慣養,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難以適應自理的日子,到了幼兒園養成良好的習慣是首要的,透過學習與實踐我深深的體會到有着良好習慣的班級是多麼的優秀與便於管理,良好的秩序不僅能保證課程教育的順利實施更能大大的降低常見事故的發生,孩子們不爭不搶,不打不鬧,不抓不咬,老師還有什麼可累的,當然這是個不小的工程,需要老師的耐心教導和日復一日的訓練養成。還有很多如良好的用餐習慣、良好的喝水習慣、良好的睡眠習慣、良好的語言習慣等這都要靠老師平時的仔細觀察與發現總結。例如:玩大型玩具時,也是先讓幼兒想一想,這麼多的小朋友都要玩,哪些事情很危險,是不可以做的呢。雖然孩子們講述發言的時間佔用了玩玩具的時間,但卻有效的使孩子們掌握了玩大型玩具的常規要求,而且,記得牢,很少有孩子會犯規。避免教師的過多指揮和干預,讓幼兒明白在什麼地方幹什麼事,使各項活動互不干擾、有序地進行。

三、樹立孩子的主人翁意識

讓孩子有機會參與班級的創設與管理,讓他親身體會到形成一個班級的不容易:打掃衛生,裝飾教室,管理小朋友,適時體會一下老師的辛苦,使他能更珍惜勞動成果和體諒老師。

四、重視孩子的個性化教育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個個有思想、有個性的孩子,而且他們每個人的個性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我非常注重孩子的個性差異,針對孩子的性格、興趣、愛好等特點來開展教育工作。

五、加強家園聯繫

幼兒園的班級管理是離不開家長的理解、支援和參與的。於是,我們在日常的管理過程中,嘗試利用家長資源進行班級管理。利用家園橋,家園聯繫手冊和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心得;平時我比較注重和家長的語言交流,爲了保證班級管理的順利進行,取得最佳的效果,在學期初召開了家長會,在家長會上向家長介紹我們將要開展的一些工作、家長將要配合的一些事情、提出家園合作的重要性等,讓家長了解到,只有家長切實地參與,才能促使幼兒身心和諧地發展,才能使我們的班級管理得更好。另一方面,家長在瞭解了我們的常規工作後,很樂意參與我們的教育活動,幫助孩子蒐集相關的學習資源和區角材料,這樣既方便了我們的教學又節省了我們的財力。

小班的日常教學反思11

打擊樂教學是幼兒園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孩子都喜歡敲敲打打,對聲音有一種天生的敏感性,打擊樂就和適合幼兒這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在活動中,幼兒手、眼、腦、心並用,使大腦建立起復雜的神經聯繫,讓頭腦變得靈活聰慧。我覺得小班打擊樂活動的重點是培養幼兒對打擊樂的興趣和良好的聽節奏的習慣。我想,只要從小班就開始逐步滲透打擊樂的資料,我相信對培養幼兒的音樂和非音樂本事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忙。

這節課我設定的目標是:

1、幼兒在教師引導下,認識並表現音色。

2、在教師幫忙下,幼兒探索樂器與故事相匹配的方法。

3、要求幼兒在團體演奏時學會控制樂器,不隨便發出聲音。

在活動中我發現幼兒能進取地配合我開展教學活動,對於樂器與故事十分感

興趣,下頭,就本節活動《玻璃瓶的小老鼠》做一下初淺的反思。

1、教師準備充分,教態親切,可是在語言上有教頻繁的口語出現;

2、活動個環節清晰,目標設立明確並在活動中逐一體現;

3、本活動爲藝術領域的音樂活動,貫穿、圍繞的是音樂的主題,但教師在實際組織活動時卻沒有穿插使用背景音樂或其它音樂。

4、環境佈置能夠再豐富些,體現音樂活動的音樂性、情景性。

5、我覺得我在講故事的時候應當在誇張一點,還能夠請配班教師跟幼兒一齊參加遊戲,更好的完成教學與遊戲活動。

我想,只要從小班就開始逐步滲透打擊樂的資料,我相信對培養幼兒的音樂和非音樂本事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忙,經過這節課,我體深刻地會到,好的課堂需要把握好它的精髓所在,融合新的打擊樂教學理念,相信以後打擊樂活動我會上得越來越好!

小班的日常教學反思12

上課時,我就跟孩子們說今天我們要來比一比誰的小手最能幹,這時我一邊敲小鈴鐺一邊說誰的小手最能幹,大家都說我的小手最能幹,這樣一說效果還真不錯都拍起了小手,注意力也集中了,充分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有的說我的小手能穿衣服,有的說我會做飛機,有的說我還會跳舞等等,都七嘴八舌的說開了,我加重了語氣,你們知道嗎老師的手也很能幹,“看,我變了什麼”這個問題對孩子來說,是他們生活中經常會回答的問題,所以孩子的熱情很好,都很積極的迴應老師。如何把孩子的思路拉回來到老師這裏時,老師就加重語氣,使得孩子要關注接下來老師要問的問題中了。老師告訴孩子,她的手會變魔術的時候,孩子的興趣給吸引了。學念兒歌這一環節,並不是老師直接告訴小朋友內容,而是老師做動作,請小朋友自己根據理解把兒歌的內容編出來了。學會兒歌以後,孩子對手影遊戲還是很感興趣,教師馬上滿足孩子這一願望,請小朋友自己學做魔術師,邊玩邊說。教師就在旁邊適當的引導,把孩子說的話整理一下,仿編成完整的兒歌。

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讓幼兒有話願意說。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求比如讓小孩子圍成一個圈子,可以根據故事情節給幼兒提供一個輕鬆和諧的環境,讓他們自由暢想、表演,老師改變以往的身份以魔術師出現在孩子面前。時而用神祕的聲音,時而用重重的聲音吸引着孩子。給孩子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他們可以沒有顧慮的邊做邊說,不怕說錯,只要把自己喜歡的說出來就可以了。

小班的日常教學反思13

我班幼兒對過生日充滿了興趣,提起生日和生日蛋糕他們就有說不完的話題,我就利用孩子這一特點,設計了這一活動。活動的目標是透過爲丁越小朋友過生日,讓幼兒瞭解生日的意義,並透過該活動學習分享.我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以一份神祕的禮物引入活動,引起幼兒的好奇,再變出一個精美的生日蛋糕,將幼兒的興趣完全調動起來,活動中,我用丁越小朋友的口吻和幼兒交流,以丁越小朋友的身份向幼兒提出問題和要求,對於發言積極、表現較好的幼兒,我會給予積極的肯定與讚賞,並會讓丁越小朋友親小朋友一下做爲獎勵,鼓勵幼兒繼續努力。當秩序稍亂時,我會用和丁越小朋友說悄悄話的方式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在整個活動中幼兒的情緒都很高。

本次活動是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的,因此,活動時的秩序方面沒有太大的問題,偶爾幼兒也因爲急於搶答問題而站起來,或在討論問題時聲音較大而略顯嘈雜,此時我會用輕聲和越越耳語的方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以達到安靜的效果,所以,整個活動進行地較爲順利。

過生日是幼兒原本就十分喜歡的,再加上這次是幼兒第一次在幼兒園、也是第一次爲其他小朋友過生日,所以,幼兒們對活動更加感興趣,都很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在互送禮物並祝生日快樂時,大部分幼兒都能夠主動大膽的與他人進行交流。個別較內向的幼兒在教師與其他同伴的鼓勵下也能勇敢的走過去。透過此活動,幼兒懂得了生日的意義,認識到自己長大了,並學會了關心同伴,與同伴分享食物和遊戲的快樂。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整個活動體現了教師引導幼兒積極參與的教育方式,當幼兒的語言表達遇到困難時,對幼兒進行積極的引導和鼓勵,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學習與人分享。

小班的日常教學反思14

今日上午走進了小二班日常教學調研,張教師帶班。她是去年8月來我園工作的新教師,正如她所說,從開始的迷茫、鬱悶、忐忑不安到和平、喜悅和充實。一年來,她在不斷的歷練和成熟。所以,感覺她的帶班多了一份從容,少了一份不安或不知所措。一個半天,她帶領着孩子晨間活動、團體教學、戶外遊戲,利用創編的小故事《小椅子》來對孩子常規教育。儘管也有個別孩子調皮的,但她已經能夠控制大局面,每個環節還是比較流暢。看着她的變化真爲她高興。

下頭就兩個教學活動,提幾點提議,期望張教師再接再厲,讓自我在教學方面更出色。

教學活動一:數學活動《樹葉媽媽和孩子》

教學一開始,教師問:“你明白樹葉是什麼顏色的嗎?”孩子們都能夠大膽表達,異常是一個孩子回答的很好:“我看見紅色的樹葉,那天在下頭的時候我看見大的紅樹葉。”這時教師要及時表揚、肯定。講得好又有教師的及時迴應,那以後孩子的表達慾望會更強烈。讓每個孩子拿一片樹葉的時候,有點亂。教師能夠以遊戲的口吻說:“秋天到了,樹葉從樹上慢慢飄落下來了。”(這時教師輕輕地從高處散落樹葉,不能很興奮地從下往上拋樹葉)之後,再請小朋友每人撿一片樹葉寶寶。另外,樹媽媽和樹葉寶寶做遊戲共做了6遍,有點多,有時需要見好就收。

教學活動二:美工活動《片片樹葉》

手工活動在一開始的匯入語很自然、貼切,教師的講解也很清楚。能夠異常強調把樹葉寶寶送到樹媽媽的懷抱,如果這個不說,小班的孩子很容易貼到外面去的。就是教師問:“樹葉寶寶都擠在一齊了,想個什麼辦法把它們分開呢?”教師直接自我回答了。這個時候要留點時間,讓孩子動動腦筋,相信孩子能夠想出好辦法的,如果想不出好辦法,教師再告訴孩子也不遲。

小班的日常教學反思15

在《切水果》此次活動中,我們選擇的水果都是一些幼兒十分熟悉的水果。在這次活動中,經過讓幼兒觀察各種水果的外形特徵以及教師的引導,使幼兒主動參與體育遊戲,並讓孩子在遊戲中體驗奔跑、追逐的樂趣,所以,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徵設計了本次體育活動,儘可能的爲幼兒供給思考、嘗試的機會,不斷開展他們的想象空間,發展他們的智力水平。

孩子們玩得很盡興,運動量也到達了小班年齡段的標準,在遊戲中孩子們玩的興致很高,活動目標完成得比較順利。

在活動中部分孩子有點放飛自我,沒有遵守必須的遊戲規則,這對體育活動而言是很危險的,幼兒沒有必須的規則意識,這需要我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加強幼兒對這方面的引導滲透。讓幼兒明明白做任何事都有必須的規則。使的以後進行其它遊戲活動也更順利安全。

小班的日常教學反思16

時光飛逝,轉眼間小班幼兒的幼兒園生活已經有一個半學期了,常規培養成效初見端倪。從剛到幼兒園的哭哭鬧鬧,不會自我做事情到會整理圖書、舉手回答問題,一系列的轉變記錄着小班幼兒常規構成的軌跡。對於小班幼兒來說,常規培養尤爲重要,良好的常規會伴隨他們升入中班、大班、小學……如何培養幼兒的一日生活常規呢?

首先,要引起幼兒的活動興趣,喜歡教師組織的活動。

興趣是一切活動的開始,孩子會教師的話、手中的玩具感興趣,自然不會再哭鬧,不會讓自我變得無聊。而此時,教師的職責就在於尋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例如剛開學時,我們播放歡快的音樂,在教師的帶動下游戲、活動,每一個孩子都被音樂、教師感染,自然而然的配合教師的各項活動,能夠學會認真傾聽,學會“我坐好”。

其次,不厭其煩,時刻提醒。

常規養成的初級階段,孩子們基本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來做,隨着時間推移我們發現,對於教師的話孩子大多數是左耳進右耳出,必須要教師時刻提醒,幫忙幼兒記憶,構成一種習慣自然也就成爲了常規。提醒也是需要技巧的,呵斥與鼓勵是兩種不一樣的常規養成方法,根據幼兒年齡特點,我們選擇了“鼓勵”,例如:請看xx,他像一隻驕傲的大公雞一樣,坐的真端正,有了榜樣的作用以及教師的表揚鼓勵,孩子們漸漸的習慣了有“規矩”的生活。

第三,爲幼兒樹立榜樣,以身作則。

在家長的反饋中我們能夠發現,孩子喜歡模仿教師的各種動作形態,喜歡拍手、甚至連翻書的姿勢都模仿教師,可見榜樣作用多麼重要。我們總是要求孩子在教室裏能夠安安靜靜的講話,可是我們自我能做到“輕聲細語”嗎?我經常對自我的行爲進行反思,帶大班時我總是想用自我的聲音壓過40多名幼兒的聲音,可是效果不佳,教師和孩子們總是在吵吵鬧鬧中度過每一天。小班是一個新的開始,所以我們經過商討決定,要剋制住自我的情緒、聲音,用優美的聲音與孩子對話,紀律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出自教師行爲對幼兒的影響。一學期結束以後,我們會很欣慰的告訴自我:小班的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常規,喜歡參與各項活動,並按照教師的要求來做。

相信良好的常規會讓幼兒受用終生,不僅僅是對孩子,也是對教師的一種教育,讓我們學會包容、學會理解、學會與孩子心與心的對話。

小班的日常教學反思17

小班語言活動《水果寶寶去旅行》是我來到轉龍鎮幼兒園第一次公開教學活動,雖然以前也參加過此類型的教研活動,可是還是有那麼一點小緊張,在緊張的情緒中準備了此次活動。我設計這節課是期望經過兒歌欣賞,圖片展示,遊戲活動等活動來培養幼兒對兒歌的興趣,發展孩子的表達本事和創編本事,體驗兒歌和遊戲帶來的歡樂。爲了這一節課我也做了一些準備工作:設計流程,編寫教案,下載音效,選配樂,製作課件等,本以爲是胸有成竹的,但上完了課心境並未感到簡便,在反覆回憶活動過程及聽取同事們的聽課意見後,我對我的這節課作如下反思:

一、活動準備不夠充分。

教授者對課堂狀況應當有個預設,對幼兒的認知面應當有個預測。如我在問到"什麼是旅行?"的時候,小朋友們都答不上來,最終在問幾個孩子未果的情景下,我就自我作出了回答,這樣明顯地削弱了課堂的氣氛,也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流暢性。也就是說我在備課的過程中既沒有預設也沒有預測,只是重點備了教材而忽視了還要"備孩子"!"備孩子"就是對你教授對象年齡層次,認知層次應當有個很準確地瞭解,這樣才能做到你拋下一個"包袱"他就能接得住,繼而一個接一個環環相扣緊密聯繫,才能到達夢想的課堂效果。而平時我們在和孩子交流關於旅行的話題時總是說"去哪兒玩的呀?"等等,沒有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去接觸一些書面語,導致了認知面的狹窄。這是我要在以後的日常活動中要注意加強的。

還有我的課件中西瓜爺爺沒有在火車頭上,以至於活動中幼兒發現後一向在強調誰來開火車,還差一個,這些都是以後我在設計時應當想到的,應當準備更充分些、研究更周全些。

二、環節需要多推敲,語言需要多錘鍊。

有人說教無定式,的確,教學沒有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方法,教學就是一種駕馭的藝術,誰有較強的駕馭本事,那麼他的課堂就必須有非凡的氣場!但這種駕馭是基於一個很科學的環節設定而說的。比如說我這堂課的遊戲活動就沒有設計好,事前我想過用頭飾帶幼兒遊戲,可是我研究到我班幼兒平時我們就會以主角扮演來遊戲,所以在活動中我也沒用頭飾,效果並不是很夢想,我還是應當準備一些頭飾,那麼孩子會更感興趣,效果就更不一樣了。

一個擁有超強駕馭本事的人他的語言本事也是超強的,每句話都不累贅,每個問題都擊中要害。而活動中我發現我的語言有些囉嗦,太多的"嗯,呀"等象聲詞。有些地方過度不自然,比如在匯入西瓜爺爺的卡片時就很含糊地帶過了,如果換成這樣:出示了火車圖片後就問"火車是空着的,要想讓他動起來必須有人來開呀,那他是誰呢?",然後亮出西瓜的圖片,貼近火車的駕駛室,再問"西瓜爺爺開火車去幹什麼呢?",然後就順理成章地匯入第一句兒歌"西瓜爺爺開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這樣一來乾淨利落,毫無贅述,環環相扣,緊密流暢。

上課時,我就跟孩子們說今日我們要來比一比誰的小手最能幹,這時我一邊敲小鈴鐺一邊說誰的小手最能幹,大家都說我的小手最能幹,這樣一說效果還真不錯都拍起了小手,注意力也集中了,充分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發揮其進取性、主動性。有的說我的小手能穿衣服,有的說我會做飛機,有的說我還會跳舞等等,都七嘴八舌的說開了,我加重了語氣,你們明白嗎教師的手也很能幹,“看,我變了什麼”這個問題對孩子來說,是他們生活中經常會回答的問題,所以孩子的熱情很好,都很進取的迴應教師。如何把孩子的思路拉回來到教師那裏時,教師就加重語氣,使得孩子要關注接下來教師要問的問題中了。教師告訴孩子,她的手會變魔術的時候,孩子的興趣給吸引了。學念兒歌這一環節,並不是教師直接告訴小朋友資料,而是教師做動作,請小朋友自我根據理解把兒歌的資料編出來了。學會兒歌以後,孩子對手影遊戲還是很感興趣,教師立刻滿足孩子這一願望,請小朋友自我學做魔術師,邊玩邊說。教師就在旁邊適當的引導,把孩子說的話整理一下,仿編成完整的兒歌。

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讓幼兒有話願意說。教師能夠根據教學的需求比如讓小孩子圍成一個圈子,能夠根據故事情節給幼兒供給一個簡便和諧的環境,讓他們自由暢想、表演,教師改變以往的身份以魔術師出此刻孩子面前。時而用神祕的聲音,時而用重重的聲音吸引着孩子。給孩子一個表現自我的機會,讓他們能夠沒有顧慮的邊做邊說,不怕說錯,只要把自我喜歡的說出來就能夠了。

小班的日常教學反思18

這是一首活潑富有童趣的歌曲,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幼兒在音樂中感知手的動作變化和與身體接觸,進一步瞭解身體的不同部位,從而產生愉快的情緒,歌曲的旋律主要在兒童最感舒適的音域內進行,速度爲中速,節奏平穩,節奏是音樂要素之一,這首歌曲正是運用了這樣的節奏來表現遊戲時的歡快的情緒,適合小班幼兒演唱。

對立學習音樂小朋友們都喜歡,不過遊戲他們就更喜歡了,學習起來也很容易掌握,那我們大家一起先來做一個幼兒聽有節奏的口令,用手指做合攏、放開的動作。反覆做幾次,交換順序。讓幼兒知道合攏就是兩手合在一起,放開就是把手分開放在兩邊,孩子們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都表現得很積極興奮,想知道老師到底會發出什麼樣的口令。在老師發出口令後,寶寶們馬上做了起來。有的寶寶還會跟着老師說合攏放開。遊戲是小班幼兒的最愛,它在幼兒學習中起着重要的動力作用。讓幼兒在學中玩、玩中學,則不會使幼兒感到枯燥無味,同時讓幼兒體驗在集體活動中的樂趣。這一環節中,運用遊戲的方式直接進入教學內容。接着老師引導幼兒結合自己的已有經驗,在說說、做做中理解歌曲的內容,着個環節的分段教學法加深了幼兒對歌曲的印象,讓幼兒熟悉了歌詞,爲後面的學唱整首歌曲做好了鋪墊。帶領幼兒邊唱歌曲邊做相應的動作。在表演歌曲中,老師引導幼兒透過自己的理解來表現歌曲的歡快情緒,同時也提供給幼兒自我表現的機會。透過表演演唱使聽衆感受音樂的藝術形象,產生聯想和想象,進而達到審美的目的。由於幼兒的年齡較小,常常以自我爲中心。透過運用表情、動作來表現歌曲,並在表演中能有意識的與同伴進行交流與合作,對幼兒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需要經過教師的引導和幫助經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做到。

音樂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如今,倡導“讓幼兒主動學習,讓孩子成爲學習的主人。”已成爲教育工作者的共識。然而,如何在你教我學的歌唱活動中發揮孩子的主體性,使枯燥平淡的歌唱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和富有兒童情趣,是人們常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在這個活動中,我遵循了幼兒學習的規律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整個學習活動,始終以幼兒爲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爲現在的“我要學”。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唱唱、聽聽、看看、想想、動動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點、難點。

本活動意在打破傳統單一教學模式,透過師幼互動,運用形象生動的遊戲,以鼓勵、賞識的方法來調動幼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幼兒愉快地投入到整個活動中。

小班的日常教學反思19

有一次,小班的孩子們來到了人民公園,看到公園裏五顏六色的花兒,他們都很興奮,七嘴八舌地說道:花兒好美呀,在向我們點頭呢;你看那兒的花兒好象排着隊呢……個別調皮鬼忍不住地想去摘一朵聞聞,可旁邊的夥伴馬上說道:“花兒好看不能摘”。伸出去的小手馬上收回了,可眼睛裏流露出的卻滿是留戀。回到幼兒園,我和孩子們一起畫了許多的花兒,大小不一,顏色繽紛。花兒的大小、顏色特徵讓我想到了數學中的分類、排序,於是也就組織了《花兒朵朵》這個數學活動。活動後,我有這樣的思考:

一、活動內容要貼近幼兒生活

《花兒朵朵》數學活動中,我利用花兒可能具有的特徵:顏色、大小的不同,花園裏可能發生的現象——花兒會飄落,創設了一個小花園,設計了撿花朵,數花朵,送花朵,設計小花帽等幾個情節,讓幼兒進行了“感知、區別花朵的特徵、按花朵特徵分類、按花朵特徵變化規律排序”等一系列活動。活動時,根據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即對紅、黃、藍和大小的初步感知和對花兒的喜愛)爲基礎,創設的情境也儘量符合他們的遊戲心理:(幼兒往往)看到落下的花兒就想撿,撿起來後就想玩,這樣,自然引導幼兒夾在身上變成了花蝴蝶,看看、數數、玩玩之後自然該送花兒回家了。最後,小朋友還能得到一份禮物,驚訝的同時更加配合老師的引導,在打扮小花帽時就忙得不亦樂乎了。

二、活動目標要適合幼兒發展的

活動目標是活動所要達成的結果。儘管我們反對只注重目標而忽視過程的傾向,但沒有目標的活動卻是盲目的。數學活動“花兒朵朵”的主要目標是讓幼兒整體感知物體的二維特徵,並學習按簡單規律排序。幼兒在對顏色、大小加以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練習簡單排序,符合他們的最近發展區。另外,我提出了熟練點數5以內物體數量的目標,目的是有機滲透物體的數量概念。我還提出了一個情感目標:那就是感受數學遊戲的快樂。那是考慮了他們的長遠發展需要,我希望孩子能從小感受到數學活動的快樂。這三個目標從幼兒的認知、情感出發,有主有次,充分考慮了幼兒的發展需要。

三、活動過程要利於幼兒發揮

在活動過程中,老師應充分利用幼兒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幫助幼兒實現從“舊知”向“新知”的遷移。幼兒原先對大小、顏色的感知是分散的、個別關注的,很少比較、對應觀察,讓他們集中觀察、整體感知、再分類、再排序,這對他們是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的。爲實現活動的主要目標,我設計了三個階梯式的活動環節:特徵感知(即撿花朵),按特徵分類(即送花朵),按特徵變化規律排序(即打扮花帽),這三個環節步步深入,努力在有趣的遊戲中循序漸進地幫助幼兒順利完成新的學習任務,即不僅正確感知物體的二維特徵,還能進行簡單的排序。

幼兒的數理邏輯是必須藉助操作來建立的,我爲幼兒提供了方便使用的操作材料——花朵,花朵道具一物多用,是活動的主角,讓幼兒進行了多次操作,在撿撿、夾夾、數數、分分、排排的過程中,幼兒的感知經驗不斷豐富。

蒙臺梭利說過:“他學會一切,而不知道自己是在學習,與此同時,他逐步從無意識過渡到有意識,而在這一過程中總是充滿着歡樂和愛。”在“花兒朵朵”數學活動中,我努力讓孩子們沉浸在愉快的氛圍中游戲,儘量避免教的語言,避免用“告訴”的形式詮釋數學教育,讓玩與學“渾然一體”,爭取讓幼兒在快樂、輕鬆的氛圍中感受成功,獲得進步。

小班的日常教學反思20

小班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直覺活動思維爲主,其思維離不開自己的動作和具體情景。數數是幼兒學習數學活動的基礎,可是由於數的抽象性使小班幼兒數學教育易於枯燥化,幼兒極容易對數學活動不感興趣。然而創設良好的情境,可以激發幼兒產生積極的情緒和態度,讓幼兒身臨其境,如:在感知3以內的數量時,我爲了讓幼兒學的有興趣,我就活動開始創設了來到果園的情境,讓幼兒一起看看果園裏有哪些果子,孩子們的興趣就立刻調動了起來,邊指着樹上的果子邊說着果子的名稱。接着就創設了問題情境,小動物們採了很多果子,它們不會數,需要小朋友們幫忙數一數,小朋友們就自主嘗試手口一致地點數,當發現幼兒說錯時,我就積極鼓勵幼兒不斷探索,最後幼兒把自己數數的方法進行了展示,我只是對他們的數數方法進行了小結,並用孩子喜歡的擬人的方法“伸出食指媽媽”進行集體數數,點數到最後的教具上用手畫圈說出總數,幫助幼兒理解數到最後的一個數是幾就是這些物品的總數。最後是一個“摘水果”的情境,幼兒不僅要用剛纔的方法手口一致地點數盆子上卡片上的水果,也要在果園裏摘相應數量的水果,有4個和5個的,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自主選擇。設計了此環節。主要讓幼兒在情境中運用比較多的物體及手口一致點數4以內的事物,也有挑戰5以內的數,幼兒能在複習的過程中掌握4以內的點數,因爲手口一致的點數,只有在實踐操作中,讓幼兒們去反覆練習、反覆操作,才能習得。

本次活動主要目標是讓幼兒手口一致的點數4以內的數,同時能夠感覺到數與量的實際意義。整節課後我發現還是有不足之處:大部分幼兒都能手口一致的`點數物品,可是部分幼兒在點數的時候能手口一致的點數,但說出總數的時候是錯誤的。根據這點,我覺得後面的延伸活動可以讓幼兒在教室i自主尋找一些物品進行練習點數,多給幼兒手口一致點數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