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圓的周長的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圓的周長的教學反思

圓的性質:

1、圓是軸對稱圖形,其對稱軸是任意一條透過圓心的直線。圓也是中心對稱圖形,其對稱中心是圓心。

垂徑定理:垂直於弦的直徑平分這條弦,並且平分弦所對的2條弧。垂徑定理的逆定理:平分弦(不是直徑)的直徑垂直於弦,並且平分弦所對的2條弧。

2、有關圓周角和圓心角的性質和定理。

在同圓或等圓中,如果兩個圓心角,兩個圓周角,兩組弧,兩條弦,兩條弦心距中有一組量相等,那麼他們所對應的其餘各組量都分別相等。在同圓或等圓中,相等的弧所對的圓周角等於它所對的圓心角的一半(圓周角與圓心角在弦的同側)。

3、弦切角的度數等於它所夾的弧的度數的一半。

4、圓內角的度數等於這個角所對的弧的度數之和的一半。

5、圓外角的度數等於這個角所截兩段弧的度數之差的一半。

6、周長相等,圓面積比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的面積大。

圓的周長的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麼優秀的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圓的周長的教學反思(精選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圓的周長的教學反思1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周長的一般概念以及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計算。

成功之處:

1.充分理解周長的概念,加強對意義的理解。學生以前學過周長的概念,對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長有了一定的認識,知道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在此基礎上,理解“圍成圓的曲線的長度就是圓的周長”。在教學中透過複習以前學過的圖形的周長,然後引出主題圖,透過實際場景豐富學生已有經驗,逐漸內化爲學生對周長的意義的理解,明確周長就是一條線,但是這條線是由曲線構成的圖形。

2.加強動手操作,探索發現規律。在教學中,透過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如繞繩法、滾動法和摺疊法得出直徑2釐米、3釐米、4釐米、5釐米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總是3倍多一些,從而使學生明確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倍,由此推匯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

不足之處:

由於學生在課前預習了這部分內容,導致有一個組沒有透過動手操作,得出的結果都是3.14倍,看來學生對於操作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只注重了結果的得出,而忽略了規律的呈現。

再教設計:

在教學完圓的周長時,要讓學生注意區別圓周長的一半和半圓周長,要注意呈現圓的周長與直徑、半徑的關係即當圓的直徑或半徑擴大2倍、3倍,圓的周長擴大幾倍的練習拓展,並藉此聯繫正方體的棱長之和、表面積和體積中,當棱長擴大2倍、3倍,正方體的棱長之和、表面積和體積擴大幾倍的練習拓展,以此來增加彼此之間的聯繫。

圓的周長的教學反思2

我在設計圓的周長這節課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合作,大膽猜想圓的周長可能與什麼有關,再引導學生透過實際計算幾個大小不等的圓形物體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使學生明確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再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測量、觀察和討論中經歷探索圓的周長公式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下面,我就從以下兩點反思本節課的教學。

1、愉快教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我在教學圓周長這課時,採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習的內容成爲學生自身的需要。

在測量一元硬幣的直徑和周長時,使有些學生明白圓的周長沒辦法用繞線和滾動的方法測量出來,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的探究慾望,再去探索新的求的方法,這使得下面的學習有了驅動力。

2、自主探索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驗證”又是學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

這節課在學生猜測圓的周長可能與圓的直徑或半徑有關的時候,我沒有馬上進行下一環節的教學,而是追問了一句,你想用什麼方法來研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有位學生提出了用測繩來量出圓的周長,接下來我就讓學生透過繩繞法測量出硬幣的周長和直徑,在找同學彙報他們的測量結果,演示他們的測量方法後,我又追問了一句:“那麼圓湖的周長或再大一點的圓的周長,你也能量出嗎?”能不能找到向我們以前學過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後,我就讓學生進行分組測量三個圓的直徑和周長活動,爲了防止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避免學生在活動時沒有目的性,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在小組合作前,我明確的提出了提出活動要求:小組合作,測量三個大小不同的圓形紙片的周長和直徑,把數據填在圓的周長記錄單上。讓組長分工。

本節課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這些收穫,還有關於教學不足的'思考,比如教學語言不夠精煉,課上不能注意傾聽學生回答,圓的周長的概念教學不紮實,這也是我在今後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圓的周長的教學反思3

1、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圓的周長是小學階段最後掌握的有關周長的知識,此時學生已有長、正方形周長作基礎,學生已有能力自己去研究這部分知識。所以在引入部分,我設計了正方形與圓形的龜兔賽跑路線,既能激發學生興趣,又爲圓周長的學習打下伏筆。透過比賽是否公平引出周長概念。問:正方形周長與誰有關?有什麼關係?爲學生研究圓周長指明方向。這種研究方法對研究圓的周長有效,對發規其他知識也有效,這節課不單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學習方法。

2、層層深入,突破難點

本節課有兩個難點:如何測量出圓的周長?發現圓的周長總是它直徑的3倍多一些。我採用了逐一突破的方法,層層深入。首先讓學生髮現尺不能直接測量出圓的周長。從而使學生想出用測繩、用滾動等方法化曲爲直。這時候教師再讓學生測量投影上的圓、運動的圓,學生面前又出現新的問題,這使學生感到必須探索一個帶有普遍性的規律。這時我讓學生分組討論,圓的周長與誰有關。再進行小組合作研究周長與直徑的倍數關係。

3、充分發揮合作意識

現代人必備的素質之一是合作精神,因此本節課多次讓學生合作去發現、解決問題,同時我及時給予幫助指導。不僅讓學生學會合作,而且讓學生在閤中提高效率。如在測量圓的周長與直徑的倍數時,提醒學生分工,但測量遇到不便時能合作操作,既提高效率,又保障準確性

4、努力方向

上課中發現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弱,操作時動作慢並較僵硬,這說明在平時的課堂中缺乏這方面的培養和訓練。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儘可能創造條件,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的基本素質有待提高,如教學語言不夠生動活潑,板書不夠工整、漂亮,在教學設計上還能再加以創新,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

圓的周長的教學反思4

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教材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圓的周長。 我打破了教材有什麼教什麼的傳統做法,放手讓學生探索創造,學生帶着老師提出的問題(如何測量圓的周長?),一邊思考,一邊動手,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這樣,學生有充裕的思考時間,有自由的活動空間,有自我表現的機會,更有了一份創造的信心。同學們個個情緒高漲,躍躍欲試,課堂氣氛異常活躍。透過動手操作,大膽實踐,探索出用“繞”、“滾”、“截”等多種方法測量圓的周長,並歸納出它們的共同點:用“化曲爲直”的測量方法。這一過程改變了過去那種先告訴學生怎樣做,然後讓學生按要求做的被動測量方法,而是採用先給學生“材料”,放手讓學生在操作和觀察中發現規律,得出結論,使學生自覺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促進了其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當學生品嚐到成功的喜悅時,我又引出了甩小球遊戲,讓學生觀察形成的“虛圓”,“虛圓”的周長還能用剛纔的這些方法測量嗎?這個問題,打破了學生的認知平衡,使學生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日常生活中以各種形式存在的圓,用“化曲爲直”的測量方法不但麻煩,不精確,有的根本無法測量。就在學生苦苦思索而不得其法時,教師引導學生由聯想到猜想,並再次觀察甩小球遊戲,最終使學生悟出:圓的周長與它的半徑或直徑有關。這個問題教材未呈現有關內容,所以許多教師教學時都不做解釋,學生往往也就不知其所以然。而怎樣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呢?我採用“誘生深入,步步緊逼”的方法,透過聯想、猜想、觀察甩小球遊戲等邏輯嚴密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爲一個再創造、再發現的過程。這種過程突出學生自己如何探究知識、如何生成“結論”,突出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的訓練與培養,突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的獲得,體現了“教是爲了不教,學會是爲了會學”的素質教育思想。

圓的周長的教學反思5

本節課學習的資料是“圓的周長”,藉助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從“圓周長好處”的理解,立足於學生的親身體驗和自由表達;“圓周長公式”的建構先從學生動手測量圓的周長的方法上,再到探索圓周長和直徑之間的關係,整個過程突出開放性和探索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始到終讓學生全方位參與;透過學生大膽猜想、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討論交流、統計分析,在充分的感知的基礎上,發現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關係,認識圓周率的含義,得出計算圓的周長的公式,整個探究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用心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潛力及獲取知識得潛力,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感,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另外精心設計導語,爲學生搭建交流平臺課堂上,生動搞笑的實踐活動,能夠給予學生創設良好的探究平臺;簡單生動的教師課堂語言能夠爲學生營造開放寬鬆的課堂環境,能夠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恰到好處的鼓舞激勵語言,能夠抓住學生的心,使學生一步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各抒己見的思想交鋒,能夠爲學生搭建平等交流的平臺;嚴謹數學推理,能夠培養學生嚴謹的人文精神。“同學們,昨日秋遊玩的開心嗎?此刻老師繼續帶你去一個美麗的地方”“圓的周長就是什麼?誰能試着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節課我們就一齊來研究圓的周長”在“請你大膽猜想,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呢?”“圓的周長是不是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呢?下面,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要求圓周長,只要明白什麼就能夠了?請舉例證明你的想法”等,精心設計每個環節間的導語,用質疑的方法引入每部分資料。

課後我們進行了反思和研討總結,需要改善的地方有很多,回味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情景的創設、問題的匯入、活動研討、猜想驗證、鞏固應用、總結評價,學生合作學習的體現、學生思路的展示和最後知識的反饋。整節課中,學生都在自主學習,教師與學生共同研究、共同學習、共同體驗了獲取知識的樂趣。當然,這節課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問題的匯入過度得太長,老師牽得太死;猜想驗證這一環節能夠更緊湊點,每組研究一個事物就能夠了,12組就有12個例子了;這樣設計的話最後的練習時間就會更充裕一點能夠把後面的解決問題的練習做練習一些;圓周長公式的匯出,學生透過合作學習得出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是教師應利用學生的這一結論進行深入的追問:是不是這樣的呢?進而在課件上演示。我備課時備到的環節由於時間緊在上課時忘了,我覺得使這節課有些缺陷。

圓的周長的教學反思6

1、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數學教學要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合作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產生構成、發展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圓的周長》教學設計中,透過生活化的情境匯入,讓學生從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關係,猜想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再透過小組合作測量、計算,最終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可見,讓學生再熟悉的、感興趣的數學活動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使學生真正體驗和理解數學,讓他們明白數學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2、讓學生帶着問題去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

我國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說過“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學問就是要學會問”。但是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到有問題呢教師務必啓發學生主動想象,去挖掘去追溯問題的源泉,去建立各種聯繫和關係,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教師在本節課先創設一個問題情境,使學生感悟到:要明白圓的周長,能夠直接測量,而直接測量圓的周長有時很麻煩,有時根本不可能,有沒有更簡單的辦法促使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大家透過猜想提出假設,再透過小組合作驗證假設,發現圓周長的計算方法。

3、介紹有關數學背景知識,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皮亞傑說:“一切成效的工作務必以興趣爲先決條件。”在教學中,我們可採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用心性,讓學習的資料成爲學生自身的需要。《教學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初步瞭解有關數學背景知識,幫忙學生了解數學發生與發展過程,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結合本節課的教學資料,運用在網上查閱的超多資料,找到一個體現新的教學理念的契機:透過介紹“圓周率”的發展歷史,來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激發學習興趣。瞭解祖沖之在圓周率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正如新大綱所要求的,不僅僅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而且還調動起學生用心的情感,使探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陶冶。

圓的周長的教學反思7

1、以持續發展爲着眼點,重組教材,引導探究。

按傳統數學教材,周長的概念描述爲“圍成一個圖形的所有邊長的總和叫做它的周長”。但我從數學新課程“空間與圖形”的整體目標出發,從學生持續、和諧的發展出發,加強了“周長”與日常生活聯繫,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對“周長”的理解,並一一進行充分肯定,這樣教學,充分反映了我對新課程理念的正確認識。教學中,我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以學生爲探究主體,儘可能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自主評價,自我感悟,老師成了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共同參與者。在策略的比較中,促進了學生認知潛力和圖形周長推理潛力的發展,體現了“跳出數學教數學”的教學思想,充分地讓學生經歷了“數學化”和“再創造”的學習探究過程,爲學生個性的發展帶給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2、以解決實際問題爲準則,強調算法的多樣化

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是計算圖形周長中的一種特例。它是經過人們的不斷總結而獲得的。它的特點是計算簡便、迅速。但對初次接觸的小學生來說,是把重點放在周長公式的結果上,還是注重引導學生在測量具體圖形中探索周長的過程,則是兩種不同教育觀的反映。在教學過程中,我並沒有採用傳統的“公式─例題─習題”的教學結構模式,而是採用新課程努力倡導的“問題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驗證與解釋─應用與拓展”新型教學模式進行的。

3、採用多種有效策略,調控探究進程,做到“自由而不散亂”

新課程強調“算法的多樣化”,就必然要引導學生。但放手讓學生進行討論時,又可能出現吵吵鬧鬧、課堂氣氛嘈雜甚至失控的現象。因此,應對新課程的教學,如何讓學生充分討論,又保證學習進程的順利進行呢?對於這些狀況,我認爲首先能夠有一顆“平常心”,同時有一些“容忍”,即在討論與交流的過程中,有一些吵鬧是難免的,但有兩點原則務必把握好:一是吵鬧的東西務必是討論話題相關的,二是吵鬧要不影響別人和教學進程。違反了這兩個原則,教師就不能再坐視不管了。

但這節課中與探索新知中似乎有重複的地方,而且僅僅就這幾個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說對周長的理解效果不必須好,這節課不能僅限於書上或教師給出圖形和實物,完全能夠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摸、畫、量、算身邊熟悉的物體或圖形,透過超多例子感知各種物體的周長。還有,在推導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中,我急於歸納公式,而忽略了過程。在今後的教學中,既要強調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但又不就應追求任何強制的統一。在類似的“計算周長”教學中,學生會有各種不同的算法,對他們的不同算法,教師不要急於歸納到公式中去,能夠讓他們說說算的道理。在多次的測量和計算的過程中,學生自己逐步會掌握用周長公式計算的方法。而是讓學生透過獨立思考、探究與計算的過程,自己會去體會他喜歡或者能夠理解的算法,真正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和“讓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的新課程理念。當然,對一些不善於用周長公式計算的學生,也不必強求統一,隨着計算周長經驗的積累,他們慢慢也能悟出周長公式的好處的。

圓的周長的教學反思8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本節課我運用問題解決思想,以問題導學,引導學生不斷尋求策略,不斷解決問題,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怎樣測量圓的周長,有幾種方法?我打破了教材有什麼做什麼的傳統做法,放手讓學生探索創造,學生帶着老師提出的問題一邊思考,一邊動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樣,學生有充實的思考時間,有自由的活動空間,有自我表現的機會,更有一份創造的信心,透過動手操作大膽實踐探索出“繞”“滾”“截”三種方法測量圓的周長,並歸納出它們的共同點:“用化曲爲直的測量方法”,然後放手讓學生在探索和觀察中發現規律,得出結論,使學生自學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促進了圓的周長的教學。

具體反思如下:

1、聯繫學生生活實際,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華羅庚指出,對數學產生枯乏味、神祕難懂的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本節課一開始出示摩托車的里程錶,有計數的跳繩,是學生非常熟悉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體會到“圓的周長”和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併爲後面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埋下伏筆。

2、讓學生帶着問題去學習,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知識

我國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說過“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學問就是要學會問”。但是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到有問題呢?教師必須啓發學生主動想象,去挖掘去追溯問題的源泉,去建立各種聯繫和關係,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我在本節課先創設一個問題情境,使學生感悟到:必須先要知道圓的周長,而直接測量圓的周長很麻煩,有沒有更簡單的辦法?促使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透過“猜想——驗證”“探索——發現”圓周長的計算方法後,又提出測量一棵古樹的直徑你有什麼好主意?如果測量你家到學校的距離你有什麼辦法?這是兩個和學生生活緊密結合的問題,學生有感而發的方法有很多,學生的回答應該說是非常精彩的,這既讓學生靈活運用了圓周長公式(可以測量周長再計算直徑)並呼應了課堂的匯入,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其效果真可謂“魚與熊掌”兼得。

3、提高應用意識,努力體現課堂教學的開放性。

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知識生活化,把所學的知識應用於生活實際,不但可以使學生感到我們所學的知識是有用的,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靈活應用知識的本領,我在本節課的最後部分安排了兩個生活問題,並都是“以你……”的語氣陳述,努力使學生能身臨其境,當解決問題的主人,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由於我們身邊的問題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計算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許多同學都想到先數自行車車輪轉了多少圈,用周長乘以圈數,對於怎樣數車輪有的同學提出直接數,還的同學甚至想到了用一根長繩讓它跟着輪子轉,看看它轉了多少圈,也有一些同學提出了在自行車上裝一個計數器的辦法,不但培養了學生開放型的思維方式,還激發了學生去動動手的願望。

圓的周長的教學反思9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基礎上,在學習了圓的初步認識,知道圓心、半徑、直徑及圓的特性的基礎上,進而學習圓的周長的。

本課的重點是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難點是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推導過程,主要是圓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導。

探索圓周長計算這一環節:一方面,透過小組合作式的測量活動,使學生自主創造出“測繩”和“滾動”兩種測量圓周長的方法,豐富了學生的課堂活動,另一方面,透過對兩種測量方法的反思及評價,讓學生感受到“測繩”和“滾動”這兩種方法的侷限性,引導學生探索“計算公式”的心情,爲繼續研究圓周長的計算作好了鋪墊。讓學生猜想圓的周長可能與圓的什麼有關?是直徑的多少倍?進一步激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然後讓學生利用準備的學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進一步證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學性。並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幫助,學生把自己研究的成果進行交流,發現了規律: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是本課的難點。整節課下來,學生學習效果較好,我想,這得益於事先讓學生準備的教具比較充分,得益於學生的動手操作,也得益於提出的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思考。這次課後,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學生爲主體的本質就是激發和喚醒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思考。

圓的周長的教學反思10

幾年來,我們二小數學教研一直以同課異構的方法進行公開課教學與教研。所謂同課異構,指的是上同一節課用不同的教學設計進行教學。一節課下來,老師們展現了自己的個人魅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用同課同構,即同年段老師進行集體備課,上同一節課用同樣的教學設計進行教學,是否更能節省教研時間,共享教學資源的研發。而在同樣的教學設計實施中,加以自己個人魅力,並不斷進行教學設計的改進,是否更能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經過我們幾個年段老師的討論,我們決定在年段公開課中採用同課同構這一方法。我們以《圓的周長》這一課進行集體備課,並於10月29日這一天由三位老師連開了三節課。

精彩的課堂來自精彩的預設,教學是一項複雜的活動,它需要教師課前做出周密的策劃,這就是對教學的預設。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再好的預設,也無法預知課堂教學中的全部細節。但要有精彩的課堂生成,我們必須作精心的預設。生成,離不開科學的預設:預設,是爲了更好地生成。一堂課前,我們總會精心設計每一節課,而教學的每個設計、每個活動都離不開課前預設。預設時,我們要直面學生的數學現實,即:多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設計教學,確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因爲只有在預設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認識生成,才能更好地解決課堂生成的問題。新理念指出: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生命歷程。課堂教學應當煥發生命的活力。生命狀態的數學學習是生成的數學學習,它不該根據預設教案按部就班進行,而是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隨着數學活動的展開,教師、學生的思想和教學文字不斷碰撞,創造火花不斷迸發,新的學習需求、方向不斷產生,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這就是生成的課堂教學。在這樣課堂上,學生纔有更多的機會用自己的獨特方法去認識體驗所學知識,同時還伴隨着許多意外的發現。我們備課的重點就這樣放在了精彩的預設。

第一節課紀老師努力創設平等、民主、安全、愉悅的教學環境,激趣引入、演示操作、指導學生合作探究周長的計算方法,力求讓學生經歷科學發現的完整過程。紀惠玲上完一節課,我們馬上在葉福泉老師的指導下共同探討。李維準老師接着上了第二節課,針對紀老師上節課的不足處怎樣引導學生猜想圓的周長與直徑有關係?,他做了一個簡單教具:細繩一端綁着一個物品,甩動成圓形,細繩短,圓小,圓的周長就小,細繩長,圓大,圓的周長就大,體會細繩也就是半徑與圓周長的關係,從而體會到直徑大周長就長,直徑小周長就短的道理。而其他的教學細節也更趨完美了。下午,我接着上第三節課,壓力真的是很大。爲了解決上午兩節課精彩有餘練習不足的弱點,我大膽使用了計算器,由於計算周長用到圓周率3.14,同學們算起來數字大計算繁難。使用計算器後,節省了較多的時間,同學們進行的練習更全面深入了。對新課的認識更加深刻了。

總結我上的這節課,先讓學生認識圓的周長再透過測量圓的周長和直徑並求出它們的比值,得出圓周率;然後透過圓周率和圓的周長的關係推匯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巴班斯基的最優化理論指出:應根據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水平的變化來完善教學方案,實行最佳組合。在實際的教學中,我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把所學的內容按照從直觀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安排。

首先,我在學生動手操作探索出用線繞,在直尺上滾等直接測量圓的周長後,我又引出新的問題:那我們能不能用這些方法測量出圓形跑道的周長是多少?在黑板上畫上一個小圓如何測出它的周長?甩球出現的圓能量出它的周長嗎?使學生自己切實體會到有些圓的周長沒辦法用繞線和滾動的方法測量出來,從而再去探索新的方法,這使得下面的學習有了驅動力。我們說,要以學生爲主體,其本質就是學生學習內驅力的喚醒和激發。

在接下來的引導中,我又較好地處理了圓的周長公式中,圓的周長與圓的直徑的關係。探索圓的周長爲什麼要考慮到圓的半徑或直徑?有很多案例在這一點的處理上顯得突兀。在這節課中,我提出圓的周長和什麼有關係呢?當學生說出圓的周長與直徑有關時,教師又進一步追問:你覺得是和直徑有關係,說說理由好嗎?這就喚醒了原有的知識經驗:圓的半徑(直徑)決定圓的大小。再接下來的猜想、探索、驗證自然、順暢,有了根基。

特別是在測量周長與計算周長與直徑的比值這一環節中,我採用了小組合作法,小組同學有的測量,有的記錄,有的用計算器計算。讓學生在具體實驗中,體會圓的周長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從而匯入圓周率的教學,知道圓周率的相關知識。進一步推匯出c=πd,c=2πr。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達到突破難點的效果,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生的合作能力、思維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也可以得到發展。

另外,課堂上充分發揮了多媒體的作用。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畫面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