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3篇

《圓的周長》內容是在學生學習圓的初步認識,知道圓心、半徑、直徑及圓的特徵的基礎上,進而學習圓的周長的。以下是《圓的周長》教學反思,歡迎閱覽!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3篇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1

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教材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圓的周長。我打破了教材有什麼教什麼的傳統做法,放手讓學生探索創造,學生帶着老師提出的問題,一邊思考,一邊動手,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這樣,學生有充裕的思考時間,有自由的活動空間,有自我表現的機會,更有了一份創造的信心。同學們個個情緒高漲,躍躍欲試,課堂氣氛異常活躍。

透過動手操作,大膽實踐,探索出用“繞”、“滾”、“截”等多種方法測量圓的周長,並歸納出它們的共同點:用“化曲爲直”的測量方法。這一過程改變了過去那種先告訴學生怎樣做,然後讓學生按要求做的被動測量方法,而是採用先給學生“材料”,放手讓學生在操作和觀察中發現規律,得出結論,使學生自覺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促進了其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當學生品嚐到成功的喜悅時,我又引出了甩小球遊戲,讓學生觀察形成的“虛圓”,“虛圓”的周長還能用剛纔的這些方法測量嗎?這個問題,打破了學生的認知平衡,使學生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日常生活中以各種形式存在的圓,用“化曲爲直”的測量方法不但麻煩,不精確,有的根本無法測量。就在學生苦苦思索而不得其法時,教師引導學生由聯想到猜想,並再次觀察甩小球遊戲,最終使學生悟出:圓的周長與它的半徑或直徑有關。

這個問題教材未呈現有關內容,所以許多教師教學時都不做解釋,學生往往也就不知其所以然。而怎樣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呢?我採用“誘生深入,步步緊逼”的方法,透過聯想、猜想、觀察甩小球遊戲等邏輯嚴密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爲一個再創造、再發現的過程。

這種過程突出學生自己如何探究知識、如何生成“結論”,突出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的訓練與培養,突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的獲得,體現了“教是爲了不教,學會是爲了會學”的素質教育思想。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2

1、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數學教學要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合作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產生形成、發展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在《圓的周長》教學設計中,透過生活化的情境匯入,讓學生從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關係,猜想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再透過小組合作測量、計算,最終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

可見,讓學生再熟悉的'、感興趣的數學活動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使學生真正體驗和理解數學,讓他們知道數學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2、讓學生帶着問題去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

我國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說過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學問就是要學會問。但是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到有問題呢?教師必須啓發學生主動想象,去挖掘去追溯問題的源泉,去建立各種聯繫和關係,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教師在本節課先創設一個問題情境,使學生感悟到:要知道圓的周長,可以直接測量,而直接測量圓的周長有時很麻煩,有時根本不可能,有沒有更簡單的辦法?

促使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大家透過猜想提出假設,再透過小組合作驗證假設,發現圓周長的計算方法。

3、介紹有關數學背景知識,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皮亞傑說:一切成效的工作必須以興趣爲先決條件。在教學中,我們可採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習的內容成爲學生自身的需要。

《教學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初步瞭解有關數學背景知識,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發生與發展過程,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運用在網上查閱的大量資料,找到一個體現新的教學理念的契機:透過介紹圓周率的發展歷史,來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激發學習興趣。

瞭解祖沖之在圓周率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正如新大綱所要求的,不僅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而且還調動起學生積極的情感,使探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陶冶。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3

“圓的周長”這一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圓的周長的定義;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圓周率的意義和圓的周長公式。根據已有學生知識的經驗,他們對於平面幾何圖形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對於長方形、正方形有了很深刻的認識,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很自然的聯繫到他們。

但是不同的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是由直線段圍成的,而圓形的周長是曲線段圍成的。這需要教師要有一個適度的點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不難理解。

對於合作探究,因爲已經是高年級學生,應該掌握一定的方法進行合作學習。

針對以上這些情況,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透過猜測、測量、觀察、分析及動手操作等數學活動,使學生經歷圓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理解圓周率的意義。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周長公式,並能運用公式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3、透過對圓周率有關數學史料的介紹,結合學生對其中數字的感知,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家對真理的鍥而不捨的追求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中國古代科技的興盛。

4、透過合作探究,使學生體驗到實驗對猜測的驗證作用以及對問題的探索過程,並掌握學習方法,感受“轉化”的數學思想。

本課教學以“透過探究圓周長與直徑的關係,總結出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爲教學重點;以“理解圓周率的意義”爲教學難點。圍繞着教學目標,爲了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教學難點。我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力爭在本節課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新課程標準》很注重從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創設情境進行教學。於是,我設計了“慄老師就在公園附近居住,每天早上都要到公園的圓形花壇跑步10圈,你能算出慄老師每天跑了多少米嗎?”這一情景,利用這一數學問題匯入新課。從而喚起學生對學習圓的周長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緊接着,概括出什麼是圓的周長?猜想圓的周長與圓的哪部分有關係?

這一環節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猜想意識,更爲後面學習和深入探究埋下伏筆,很自然的進入探究環節。探究環節就是教學中的重點環節,爲了突出重點,我採用了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先共同找到測量圓周長的方法,再透過測量、觀察、分析、計算、找規律、驗證等操作活動,獲取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樣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使每位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真正讓孩子們經歷了數學學習的過程。透過大家的努力,共同找到圓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從而推匯出圓周長的公式。

相信同學們在獲取圓周長公式的一剎那,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的。

這一環節既有重點,又有難點。因爲對於“圓周率”這一名詞學生很陌生。理解圓周率的意義也就成爲了學生接受知識的難點。爲了突破這一難點,在探究過程中學生測量圓周長和圓的直徑,然後計算出倍數關係,實際上就是對圓周率意義的體驗過程。教師只要在學生得到圓周率的時候,再去追問:圓周率是怎麼來的?學生自然會想到:“圓周率就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商”。這樣,教師就順理成章的向學生講解“圓周率”的有關知識。難點也就在此一點一點的突破了。

整個教學設計我轉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變知識的接受過程爲科學探究的過程。這樣做既教會了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學習方法,同時又培養了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學了知識是爲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是《新課標》一直倡導的。於是我引導學生利用公式解決了在匯入環節中提出的數學問題,這樣做不僅體現了學以致用,更使學生感悟到了學習的價值。

《圓的周長》一課,看似簡單,其實探究過程很容易出錯。特別是對圓周率意義的理解,學生不知道探究了半天得到的到底是什麼?圓的周長公式到底在哪兒?

由於本人教學水平有限,對教材的理解與分析還不是很透徹、到位,在教學的過程中還存在着許多不足,希望各位領導和教師留下您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標籤:周長 教學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