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精選14篇)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圓的周長教學反思(精選1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精選14篇)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精選14篇)1

《圓的周長》這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圓的周長的意義及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難點是理解掌握圓的周長公式及圓周率,圓的周長教學反思。根據這些目標和我的研究課題——在新舊知識銜接處設計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每個新知識點產生前,我都精心的設計了問題,以問激思、以問啓思、以問拓思。層層深入,循序漸進。

透過本次課題研究,我更進一步感受到了,課堂教學中提問的重要性,理解到深挖教材的內涵是設計好問題的前提,根據教材的內涵,巧設問題可提高課堂效率。如果我們每一個問題的提出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發掘學生內在的積極因素,能夠成爲學生一步步登上知識殿堂的橋樑和階梯,那麼我們的課堂提問就一定是有效的。今後我不僅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巧妙設計問題,在各個環節都精心設計靈巧的、新穎的、易於激發學生思考的問題。讓我的課堂更精彩更高效。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精選14篇)2

圓的周長這一課,也是嘗試過相當多次的一個教學內容,在上課鈴響之前,我都還一直在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哪一個環節應該怎樣?問題怎樣設計?總感覺不管怎樣設計,都會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中,怎樣讓學生動手量圓的周長成了我最關注的焦點,鈴聲已經響了,已經不容我有太多的時間去想這一問題了。拿起教材以及課前備好的教案,順手提起圓規和三角板,正在轉身要走的同時,忽然”兩個透明圓片”印入我的眼簾,那一刻,我突然感覺這節課有點底了。

片段一:我先在黑板上畫了兩個大小不一的圓,其中一個畫上半徑,別一個畫上直徑,然後提問:你們認爲圓有沒有周長?如果有,它的周長在哪裏?第一個問題是很肯定的,學生都說有,但它的周長在哪裏呢?學生議論紛紛,我請了一名中等生來指指圓的周長在哪,他沿着圓上的線用手比劃了一圈(沒有注意起點與終點),其他同學都在笑,但是又說不出笑的原因,又請了一位學生,還是和原來的一樣。於是我問:你覺得他們指的是不是圓的周長?怎樣指才更準確一些呢?有一位女同學說,應該先確定一個點,走動一圈後再回到這一點上。然後大家引出圓的周長“圓一週的長度叫圓的周長”。

片段二:

師:圓的周長怎樣計算呢?(因爲之前研究過,圓是曲線圍成的圖形,不容易量長度)

生1:用軟的捲尺或者繩子,但是手上沒有這些工具。

師:那還有其他方法可以用嗎?

生2:可以在尺上滾一圈,看他滾了多少長,圓的周長就是多少。

師:他們的方法都很好,你們的這種方法在數學裏叫“轉化思想”,將曲的線變爲直的線再來測量。

生:小聲議論

師:那我們就來量一量這個透明圓片的長度(利用學具進行操作)。

指導學生測量,彙報測量結果。

師:圓的周長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生1:半徑。

生2:與直徑也有關。

師:半徑或直徑越長,這個圓的周長就越長。那麼圓的周長與圓直徑或半徑有什麼樣的關係呢?我們來做做看。

利用手中的兩個透明圓片和前幾天剪下的圓片進行操作,完成書本上的表格,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完成。

生動手操作,師參與指導。

感悟:個人認爲在準備不是很充分的情況下,能利用學生手中的學習資源與材料進行有效的操作,讓學生體會測量圓形周長的不科學性,進而學習圓周率的相關知識,爲學生的思維發展與過渡提供了一塊鋪墊的海綿。這樣學生學得也比較有興趣,對知識的生成與鞏固都能起到較好的作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進一步提高。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精選14篇)3

圓的周長這一節課,已改過去學生直接用直尺測量就能得到平面圖形的周長,而圓的周長用直尺直接測量不方便的情況下,透過層層設疑,不斷給學生造成思維衝突,從而激發學生去思考、發現方法。--化曲爲直。幫助學生掌握"化曲爲直"的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主動探索和實踐的精神得到了培養。多媒體動畫顯示的"化曲爲直"過程也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引導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

透過測量計算,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發現圓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得出結論。學生在觀察思考、既合作又分工的操作測量計算以及小組交流等不同學習方式的交互運用中,主動地投入了知識規律的形成和發現過程。同時生動的多媒體動畫畫面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激起了學生的積極思維。

計算圓的周長

始終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面對困難自己想辦法解決。鞏固練習設計精巧,針對性和層次性強,學生當堂完成了教學任務。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精選14篇)4

《圓的周長》是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內容。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在認識封閉圖形的周長,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及圓的基本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大膽猜測,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等方法去理解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的關係,認識圓周率,從而推匯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並應用圓的周長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對比原來的教材,新編的教材中增加了一個圖案:在正方形中畫一個最大的圓,再在圓內畫一個最大的正六邊形。其目的是讓學生初步理解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關係,即圓的周長介於直徑的3倍和4倍之間。這也是這節課的難點,學生難以理解。《圓的周長》這節課我的設計思路是:1、學生初步認識圓的周長就是圍成圓的曲線的長。2、由三個直徑不同的輪胎圖中,推測圓的周長與直徑有關。3、初步理解圓的周長介於直徑的3倍和4倍之間。4、透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的方法,進一步探究出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從而引出圓周率的概念。5、介紹圓周率,強調π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在計算時,一般保留兩位小數3、14。6、推導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強調已知半徑求周長時要乘2。因此在備課時,我先讀懂教材的編寫意圖,然後設計出合理的教學思路。

給學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臺。

課標中對這節課的要求是:使學生經歷操作、猜想、測量、計算、驗證、討論和歸納等數學活動的過程,推導圓周率和圓的周長公式。因此這節課要獲得成功必須將課堂交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我透過學生指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及回憶它們的計算公式從而引出圓的周長。學生在認識圓的周長的基礎上探究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存在怎樣的關係?是否也有自己的計算公式?在講解例4時,大部分同學都能很快的發現圓的直徑越大,圓的周長就越大。在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的關係時,我透過課件引導學生髮現正方形的邊長等於圓的直徑,得出正方形的周長是圓直徑的4倍;再移動正六邊形的兩條邊,引導學生髮現正六邊形的兩條邊等於圓的直徑,得出正六邊形的周長是圓直徑的3倍。從而得到圓的周長介於圓直徑的3倍和4倍之間。這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圓周率的意義。引導學生思考測量圓的周長的方法——繞繩法和滾動法。學生透過小組分工合作,動手操作,分別量出課前所準備的圓的直徑和周長,再用圓的周長除以直徑,發現圓的周長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從而引出圓周率的概念。再推匯出已知直徑,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再加以練習。再告訴學生圓的半徑,去計算圓的周長,讓學生在習題中推出已知半徑,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整堂課,我除了對圓周率進行簡單介紹外,其他有關圓的周長的知識都是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得出的結論。從而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細心觀察的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學生充分成爲學習、探索知識的主角,起到激發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圓的周長的理解作用。只有真正把數學課堂交給學生,給學生創建一個自主探究的平臺,這樣學生所獲得的數學知識才是有“生命力”的。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精選14篇)5

本節課在教學起初,爲了使學生能利用知識遷移規律總結出圓的周長的概念,在學習新知識前,透過課件出示情境圖,讓學生初步感知圓的周長,並回顧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圓形實物,用手摸一摸圓的周長,歸納總結出圓的周長的意義。接着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怎樣測量圓的周長?在學生小

組交流、動手操作的基礎上總結出了測量圓的周長的兩種方法,當學生們嚐到成功的喜悅時,我又引出了一組轉動的風車,形成圓形。如何測量它的周長,從而引導學生去猜想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理解圓周率的意義,並推匯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本節課的設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透過測量圓的周長、探討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推匯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等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過程中發現知識、理解知識,應用知識當然,本節課帶給我的不僅是收穫,整節課下來,學生學習效果好,但也存在着關於教學不足的思考,學生說時,教師的耐心還不夠,學生許多想法很好,但老師爲了完成本課內容沒有讓學生都說一說,老師低估了學生,比如在探討圓的周長與直徑有怎樣的關係時,我只是給出了直徑與周長的數據,讓學生直接計算它們的比值而沒有放手讓學生親自進行測量,得出結論。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精選14篇)6

人類已進入資訊時代,以計算機和網絡爲核心的現代技術地不斷髮展,正在越來越深刻地改變着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透過整合,把數學、語文、品德、美術、科學等學科與資訊技術有機地融爲一體,強調資訊技術服務於具體的教學任務之中。

在這節課當中,我以國慶閱兵式的錄像片段入手,讓學生直觀地發現生活中有許多元素都和圓有關;透過國慶閱兵式的情境匯入,讓學生猜想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再透過小組合作測量、計算,最終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讓學生在熟悉的、感興趣的數學活動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使學生真正體驗和理解數學,讓他們知道數學就在自己的生活中。運用在網上查閱的大量資料,找到一個體現新的教學理念的契機:透過介紹“圓周率”的發展歷史,來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激發學習興趣。瞭解祖沖之在圓周率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不僅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而且還調動起學生積極的情感。

在整堂課中,資訊技術貫穿於始終,它爲抽象的數學知識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學習工具和方法,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課程整合無疑將是資訊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爲今後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精選14篇)7

上完一堂課,無論成功與否,總會有許多感受,許多想法。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圓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以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爲引線,採用“創設情境——大膽猜想——合作探索——反思歸納”的教學模式,將課堂向學生開放,大膽讓學生探索知識形成的過程,鼓勵學生去思考、去合作、去操作、去發現、去討論、去實踐。同時,教學過程的設計注重了學生知識的獲得過程,更加關注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中,力求充分的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並學有所樂,學有所得。我想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思路以及滲透的新課程的幾點理念是無可非議的,在這堂課中,自我感覺落實得相對比較好的就是將思維還給了學生。圓的周長公式探索過程中的思維價值。因爲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有倍數關係這一點,如果給了學生一點提示或暗示,那麼,這個知識的思維價值就接近於零,學生對這個知識的神祕感及探索的興趣也會蕩然無存。那麼學生就不是在探究發現,而是在驗證;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就不再是發現者與探究者,而是簡單技術的操作者;學生訓練與提高的不是思維,而是簡單的操作技能。只有保護好了問題的思維價值,學生才既學會了知識,用增長了能力,更關鍵的是提升了思維能力與思維品質,培養和發展了探究發現的能力。但是,“理想的課程”如何轉化爲“現實的課程”,差距是存在的,這當中仍然有許多值得深切關注的因素。就拿本課教學而言,實施下來,就暴露出許多問題來,比如作爲教師在引導過程中是否得當,對學生的差異是否真正考慮過,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是否合理等等。而作爲學習的主人學生方面,課後的反饋中同樣暴露出一定的問題,表現在部分學生對圓周長、圓周率的理解不夠到位,圓周長的計算公式的推導在教學中還沒有真正達到水到渠成,所以學生對公式的理解也存在膚淺的一面。

這節課落實的最不夠好的是當學生透過動手測量,得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一些數據後,組織學生交流不夠,不充分,而且選用的數據具有很大的片面性,這樣得出結論的過程比較生硬、牽強。同時也影響學生分析、對比、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因而,今後我們在數學課堂演繹數學文化、數學精神等層面的同時,要如何兼顧知識與技能的教學,如何使我們的課堂活中有實,實中見活,我想這應該還是有一定的啓示意義的。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精選14篇)8

圓的周長這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圓的周長的意義及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難點是理解掌握圓的周長公式及圓周率。如果單從字面和單純的求圓的周長。或者追求一個較好的分數。加強計算訓練就可以了。但講課之前。我一直在想。圓的周長和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的周長有何區別。根據新課標這節課學生應該有哪些學習體驗呢。如何化曲爲直的轉化思想應該是很重要的數學研究方法。根據教學設計。我決定放手發動學生去實踐,去體驗。讓學生自己成爲學習的主體。所以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自己理解圓的周長。用自己的語言去說什麼是圓的周長。然後讓學生摸教具圓的周長,使學生建立充分的親身體驗,有效的觸摸體驗,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圓周長概念的建構過程充分而有效。爲下一步怎樣求圓的周長。爲必須化曲爲直打下了鋪墊。

在探索圓周長計算這一環節:一方面,透過小組合作式的測量活動,使學生自主創造出“測繩”和“滾動”兩種測量圓周長的方法,豐富了學生的課堂活動,另一方面,我故意用提前準備好的繩子栓了一塊橡皮。甩動繩子,橡皮轉動軌跡也是一個圓。在學生新奇的感受中。我又讓學生觀察鐘錶指針轉動軌跡。並開玩笑得問如果想知道轉動風扇執行軌跡的圓的周長是多少再用繩測法和滾動法就有生命危險了。透過對兩種測量方法的反思及評價,讓學生感受到“測繩”和“滾動”這兩種方法的侷限性,引導學生探索“計算公式”的心情,爲繼續研究圓周長的計算作好了鋪墊。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我出示了兩個大小不同的圓,讓學生憑直觀說出哪個圓的周長比較大。鼓勵學生猜測一下圓的周長應該和哪個條件有關係。爲什麼。學生很容易的說出了直徑決定圓的大小,圓的周長應該和直徑有關係。那到底有什麼關係呢?進一步激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學生很樂意的就開始利用準備的學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進一步證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學性。並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幫助,學生把自己研究的成果進行交流,發現了規律: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是本課的難點。

在此基礎上,透過電腦展示,驗證所有圓的`周長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從而引出圓周率,並知道圓周率是研究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係發現的。所以率的含義應該表示關係。爲以後學習百分率簡潔做了鋪墊。學生有了這一發現,建立了新的認知結構,從而使學生體驗到了新知的價值。進一步推匯出c=πd,c=2πr。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達到突破難點的效果,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生的合作能力、思維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也可以得到發展。

當然,本節課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這些收穫,還有關於教學不足的思考,比如課堂紀律和學生活動,小組交流和獨立思考,全部參與和個體培養等等的關係處理,這也是我在今後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整節課下來,學生學習效果較好,我想,這得益於事先讓學生準備的教具比較充分,得益於學生的動手操作,也得益於提出的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思考。這次課後,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學生爲主體的本質就是激發和喚醒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思考。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精選14篇)9

圓的周長這節課的重點、難點部分是推導圓周長計算公式,理解圓周率的意義。課前我佈置讓學生每人準備三個大小不同的硬紙片和一條細繩及直尺。我利用提問:“知道哪些關於圓的知識呢?”給學生提供了反思的機會,首先透過觸摸圓周長,使學生建立充分的親身體驗,接着透過對圓周長概念的個性化描述引導學生嘗試具體表象向抽象提煉之間的轉軌儘管學生在這裏的表達顯得膚。但正是這些富有個性的思想,恰恰顯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有效的觸摸體驗,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圓周長概念的建構過程充分而有效。探索圓周長計算這一環節:一方面,透過小組合作式的測量活動,使學生自主創造出“測繩”和“滾動”兩種測量圓周長的方法,豐富了學生的課堂活動,另一方面,透過對兩種測量方法的反思及評價,讓學生感受到“測繩”和“滾動”這兩種方法的侷限性,引導學生探索“計算公式”的心情,爲繼續研究圓周長的計算作好了鋪墊。讓學生猜想圓的周長可能與圓的什麼有關?是直徑的多少倍?進一步激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然後讓學生利用準備的學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進一步證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學性。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幫助學生把自己測量的數據填在課前研究的設計的表格中,計算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這時候讓學生組與組交流成果,發現了規律: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是本課的難點。在此基礎上,透過電腦展示,驗證所有圓的周長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從而引出圓周率,學生有了這一發現,建立了新的認知結構,從而使學生體驗到了新知的價值。當然,本節課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這些收穫,還有關於教學不足的思考,比如學生活動,小組交流和獨立思考,全部參與和個體培養等等的關係處理,這也是我在今後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課堂上,生動有趣的探索內容,可以給予學生愉悅的人文體驗;開放寬鬆的課堂環境,可以給予學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處的鼓舞激勵,可以給予學生強烈的人文尊嚴;各抒己見的思想交鋒,可以培養學生民主的人文作風;標準嚴密的知識表達,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人文精神;課堂生活的親生經歷,可以培養學生初步的人文道德。“你還想知道哪些關於圓的知識呢?”“究竟什麼是圓的周長呢?誰能試着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請你大膽猜想,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呢?”“究竟圓周長與直徑存在着怎樣的關係呢?下面,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要求圓周長,只要知道什麼就可以了?請舉例證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過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實體現。

整節課下來,學生學習效果較好,我想,這得益於事先讓學生準備的教具比較充分,得益於學生的動手操作,也得益於提出的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思考。

這節課後,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學生爲主體實質就是激發和喚醒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思考。只要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和時間,他們也能像科學家那樣發現規律、總結經驗、得出結論。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精選14篇)10

在《圓的周長》教學過程中,我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潛力。整個過程學生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透過設疑、觀察、猜想、驗證、交流、歸納,親歷了探究圓的周長這個數學問題的過程,從中體驗了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或失敗的情感,注重教學過程的探索。

《標準》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透過觀察、操作、猜測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的資料:在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中,專門把重視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潛力作爲一個問題進行論述,要求教師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帶給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問題的提出,數學概念的構成和數學結論的獲得,以及數學知識的應用,構成初步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潛力。

(1)引導學生探索,開發創造潛能。教師巧妙地利用生活原型,激活與新知學習有關的舊知,引導學生從原先的知識庫中提取有效的資訊,透過觀察、猜相、驗證。交流,逐步得出超名的可信度較高的素材,殃後抽魚概託、構成結論,並進行應用。在這個過程中,話過學生探去與創造、觀察與公析、歸納與驗證等一系列數學活動,自主發現、合作探索圓的周長與直徑的倍數關係,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的探索性,並從中認識到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2)反思探索過程,體驗成功情感。問題解決後,引導學生對探究學習的活動過程進行反思:應對一一個實際問題,我們是怎樣來解決的?從中提煉出解決問題、芬得新知的數學思相方法和有效笛路,並自營地將用維指向數學用相方法和學習策略上,從中獲得用心的情感體驗。

總之,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突出了知識的系統性,學生的親歷性,儘量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合作潛力,問題讓學生自己和同學之間的合作去揭示,課堂上給學生以充足的思考時間和活動空間,同時給學生表現的機會。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精選14篇)11

今天在六一班上的《圓的周長》一課,感覺特別好。可能是教師節的氣氛感染着學生,學生的動手速度特別快,積極性也很高。給大家分享一下課堂的流程。

從人人都坐過的旋轉木馬匯入,回憶兒時的快樂。接着問學生,旋轉木馬旋轉一週的距離大約有多少米?學生一時回答不上來,就引導學生,旋轉木馬旋轉一週形成的圖形是?學生異口同聲:圓。經過一週的距離也就是圓的?周長!板書課題。接着讓學生拿出準備的圓片,互相指出圓的周長,有原來學習周長的基礎,學生都能完成這項任務。它的周長究竟是多少呢?你有辦法知道嗎?接着有一個學生說出了繞繩法測圓的周長,敘述非常清晰,我藉機表揚他:對於我們不能用尺子直接測量的曲線,你能借助柔軟的繩子把曲線變成線段,這種化曲爲直的方法多麼可貴呀!還有別的方法嗎?沒有人回答,適時課件出示滾動法。接着讓學生拿出準備的三個圓片,標上1,2,3。分別用滾動法和繞繩法測量圓1和圓2的周長,並記錄在圓片上。(接下來的課只需讓學生再次測量直徑,從而提高效率)然後問孩子們:手中的圓片很容易測出周長,摩天輪,地球的赤道會用這兩種方法測量嗎?學生笑了。看來我們有必要探索一種新的方法,引出圓周率的教學。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精選14篇)12

《圓的周長》是六年級數學上冊一個重要的知識點,爲了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教學難點。我在講這節課的時候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力爭在本節課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新課程標準》很注重從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創設情境進行教學。於是,我設計了“慄老師就在公園附近居住,每天早上都要到公園的圓形花壇跑步10圈,你能算出慄老師每天跑了多少米嗎?”這一情景,利用這一數學問題匯入新課。從而喚起學生對學習圓的周長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緊接着,概括出什麼是圓的周長?猜想圓的周長與圓的哪部分有關係?這一環節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猜想意識,更爲後面學習和深入探究埋下伏筆,很自然的進入探究環節。探究環節就是教學中的重點環節,爲了突出重點,我採用了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先共同找到測量圓周長的方法,再透過測量、觀察、分析、計算、找規律、驗證等操作活動,獲取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樣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使每位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真正讓孩子們經歷了數學學習的過程。透過大家的努力,共同找到圓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從而推匯出圓周長的公式。相信同學們在獲取圓周長公式的一剎那,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的。

這一環節既有重點,又有難點。因爲對於“圓周率”這一名詞學生很陌生。理解圓周率的意義也就成爲了學生接受知識的難點。爲了突破這一難點,在探究過程中學生測量圓周長和圓的直徑,然後計算出倍數關係,實際上就是對圓周率意義的體驗過程。教師只要在學生得到圓周率的時候,再去追問:圓周率是怎麼來的?學生自然會想到:“圓周率就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商”。這樣,教師就順理成章的向學生講解“圓周率”的有關知識。難點也就在此一點一點的突破了。

整個教學設計我轉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變知識的接受過程爲科學探究的過程。這樣做既教會了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學習方法,同時又培養了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精選14篇)13

1、在教學完圓的周長時,要讓學生注意區別圓周長的一半和半圓周長,要注意呈現圓的周長與直徑、半徑的關係即當圓的直徑或半徑擴大2倍、3倍,圓的周長擴大幾倍的練習拓展,並藉此聯繫正方體的棱長之和、表面積和體積中,當棱長擴大2倍、3倍,正方體的棱長之和、表面積和體積擴大幾倍的練習拓展,以此來增加彼此之間的聯繫。

2、加強數學與實際生活相聯繫,本課的素材來源於生活,從學生熟知的身邊圓形物體入手,讓學生指出看到的圓形並摸一摸圓的周長指的是哪裏。較好的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3、讓學生大膽實踐,重視了學生的測量方法的培養。聽不如看,看不如做。新課標提出要讓學生動手做數學也是這個道理。於是我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想出根據不同的實際狀況,選取測量圓的周長的辦法,在圓的周長測量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採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培養學生測量技能和思維的靈活性。

4、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協調潛力。在測量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長度及計算不同的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都有什麼特點時,學生產生了需要合作的需要,在合作探索的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體驗了發現數學的樂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索實踐及合作潛力。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精選14篇)14

圓的周長是小學階段最後掌握的有關周長的知識,此時學生已有長、正方形周長作基礎,學生已有能力自己去研究這部分知識。所以在引入部分,我設計了正方形與圓形的龜兔賽跑路線,既能激發學生興趣,又爲圓周長的學習打下伏筆。透過比賽是否公平引出周長概念。問:正方形周長與誰有關?有什麼關係?爲學生研究圓周長指明方向。這種研究方法對研究圓的周長有效,對發現其他知識也有效,這節課不單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學習方法。

本節課有兩個難點:如何測量出圓的周長?發現圓的周長總是它直徑的3倍多一些。我採用了逐一突破的方法,層層深入。首先讓學生髮現尺不能直接測量出圓的周長。從而使學生想出用測繩、用滾動等方法化曲爲直。這時候教師再讓學生測量投影上的圓、運動的圓,學生面前又出現新的問題,這使學生感到必須探索一個帶有普遍性的規律。這時我讓學生分組討論,圓的周長與誰有關。再進行小組合作研究周長與直徑的倍數關係。

現代人必備的素質之一是合作精神,因此本節課多次讓學生合作去發現、解決問題,同時我及時給予幫助指導。不僅讓學生學會合作,而且讓學生在閤中提高效率。如在測量圓的周長與直徑的倍數時,提醒學生分工,但測量遇到不便時能合作操作,既提高效率,又保障準性。

上課中發現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弱,操作時動作慢並較僵硬,這說明在平時的課堂中缺乏這方面的培養和訓練。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儘可能創造條件,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的基本素質有待提高,如教學語言不夠生動活潑,板書不夠工整、漂亮,在教學設計上還能再加以創新,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