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跳出傳統教法的框架優化課堂教育總結

跳出傳統教法的框架優化課堂教育總結

跳出傳統教法的框架優化課堂教育總結

長期以來,如何提高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已成了一個普遍性的問題。隨着素質教育改革的推進,今年秋季我省高中教學指導意見將正式實施,高一、高二語文課每週只有四節,這又給我們帶來了挑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爲重中之重。那麼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在哪裏呢?我覺得必須跳出傳統教法的框架和束縛來優化課堂教學。

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總是脫不開明確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過程,突出教學重點難點,適量安排作業,及時反饋資訊,強調課堂教學流程的完整性。教學形式也採取小組交流、課堂討論等形式,很新型,但是卻忽視了另外一些問題,例如:課堂教學的“突破口”是否精心設計,文字的情感基調是否準確把握,知識傳授的層次、思維訓練的梯度、課堂教學的速度是否注意等。只有跳出傳統教法的框架,注重把握被我們忽視的這些問題,語文課堂才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真正成爲學生主體和教材客體有機融合的課堂,從而提高效率。下面,我結合一些教學的實踐來談一下。

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突破口”,其目的在於刺激學生的思維神經,激發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師所牽引的思維軌道上來,引導學生去思考,隨着教師恰到好處的點撥,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那麼課堂教學的突破口在哪裏呢?在於“導語”的設計。導語是教師引領學生進入課文的門徑。導語設計得精當、新穎並具有啓發性,能高屋建瓴,統攝全篇,能體現教學難點與重點。導語設計可奇峯突起,可故生疑雲,可巧譬設喻,形式不一。

例如我在教授魯迅先生的《祝福》時設計了這樣的“導語”: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回顧已經學過的先生的文章,我們就會發現,孔乙己的不幸不同於閏土的不幸,那麼先生筆下祥林嫂的不幸又是什麼?爲什麼在新年的聲聲祝福中,她卻悲慘的死去?----這樣的“開場鑼鼓”,無疑是一塊磁石,一下就把學生的思維碎屑“吸”到課堂教學上來了。

把握文字的情感基調,從一定意義上說,語文課是情感課。因爲語言文字是表情達意的工具,講語言文字不能不聯繫它所表達的某種情感。不同體裁的課文、不同形式的課型,課堂教學的情感基調應有所不同。例如,李白的《將進酒》,壯闊、悲愴,抒發的是一種“豪放自信”之情;杜甫的《登高》雄渾、蕭瑟,抒發的是一種“沉鬱頓挫”之情。作者在文章中傾注的情感氣質不同而情感基調不同。語文課上教師就要讀出不同的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材的思想內容,語言形式都有深切的感受,由“披文以入情”到“情動而辭發”。當學生也能“情動而辭發”時,師生雙方的感情渠道接通了,課堂教學就充滿了活力,不斷地迸發出感情的火花。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作爲知識的傳播者一定要根據學生實際,注意知識傳授的層次,使知識的傳授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由易到難,縱有條理,橫有層次。注意思維訓練的梯度,課堂教學中的設疑、分析、提問,如若平庸淺直,會使學生興味索然,呵欠瞌睡;如若莫測高深,故弄玄虛,又使學生瞠目結舌,答非所問。所以課堂設定問題要切合學生實際的思維水平。注意課堂教學的速度,既不能“竹筒倒豆子”也不能“老牛拉破車”,課堂的起承轉合,要疏密相間,有張有弛,環環相銜,絲絲入扣。關注學生,注意把握好教學的這些細節問題,就能使學生的思維火花不斷迸發,能力培養得以逐步養成。

例如我教授魯迅的《祝福》時,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

小說將祥林嫂的悲慘結局在開始就呈現在讀者面前,爲讀者設定了一系列懸念:祥林嫂過去是什麼人?爲什麼會落到這個地步?爲什麼又會在死前提出那樣奇怪的問題使讀者急於追溯探求原委呢?

這樣環環相扣,逐層推進。即能引領學生探究理解課文,又恰當地注意教學過程中思維訓練的梯度,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要在關注課堂教學流程的完整性的同時,善於精心設計“突破口”,把握準感情基調,注意知識傳授的層次,思維訓練的梯度,掌握好課堂教學的速度,我想這樣學生的能力就會不斷地加強、逐步地提高,課堂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