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關於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演講稿

關於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演講稿

關於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演講稿

關於“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演講稿一

白居易《琵琶行》有云:“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當被貶的江州司馬在靜穆的樂聲中體味琵琶女的哀愁,當口吃的韓非放棄滔滔雄辯,奮筆而書《說難》,當老子在“大音希聲”中騎牛出關,作《道德經》以遺後世,喧囂沉寂下去,而深沉的情感與思想緩緩升起。有聲不免浮於表面,唯有“無聲”方能真切表達人的情感思想,樹立人的尊嚴。

此時無聲勝有聲,喧囂不再,人的高貴情感開始在無聲中流淌。

人的情感是複雜幽微,只可以意會的,太多的語言表達往往讓情感蒼白下去。故牛郎織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柳永“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正因聲之無,纔有情之深。今人表達感情,多喜豪言壯語以示兄弟情誼,然而我們時代的義氣比任何一個時代都少,何故?有聲的,嘈雜的諾言掩蓋了真切的情感而已。以無聲之愛代有聲之浮誇,真情方能顯其純真本色。

此時無聲勝有聲,喧囂不再,人的自由思想開始在無聲中沉澱。

思想之爲物,最忌浮躁,最忌陷入外物的牽制。魯迅說:“我沉默時,我感到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之所以如此,正因爲靜默使他的心沉入思維的海洋,而有聲令他陷入浮囂的社會。無聲使人們脫離外物干擾,追本溯源,以不帶功利色彩的心探究問題本質。以無聲之思代有聲之宣講,真知方能顯其奪目光彩。

此時無聲勝有聲,喧囂不再,人的偉大尊嚴開始在無聲中聳立。

個人在泰山將崩之際仍能面不改色,源自他們在沉默中堅守自尊,而非讓信心在絕望的哭叫中流逝。蘇格拉底被處死刑,家人門生無不悲嚎痛哭,而他在靜默中從容服毒死去。蘇格拉底之自尊在於他以沉默面對不公正的裁決與愚昧的民衆,沉默中,他堅守了對自己哲學的信心。以無聲之堅代有聲之懦弱,尊嚴方能顯其傲然情懷。

賢者已矣,但後來人未嘗不可以沉靜的心培養深情,深思與高格。如果我們能拒浮躁喧囂於心外,捍靜默無聲於心內,以這樣的態度爲人與行事,我們也必能成爲仁愛,明智,頂天立地的人。

關於“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演講稿二

你可見冬日的暖陽,伴着薄薄晨霧,無言灑落新生的光輝;

你可見清純的百合,沐浴細細冷雨,無言綻開一季的芳華;

你可感柔柔地春風,踏着輕巧步伐,無言翻開古舊的書本。

一味的言語,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人生還需偶爾幾回無聲靜謐,去感悟有聲中不曾在意的詩意美好。

此時無聲勝有聲,只因靜幽之景在於觀。古人秉燭踏無聲之步去探訪靜中美景,遠離了白日的繁華喧囂,卻能在無聲之中,尋見更多美景,洞觀更多趣事,於是蘇子獨自靜望明月,看它彩雲追月,嬉戲間恬然飲酒,揮洗盡鉛華的嬋娟;於是有朱自清遊訪荷園,看那出塵的花朵曳於微微風中,淡妝配上綠衣,田田荷葉間與魚兒遊戲,這一景在靜謐中更具風情,於是有感於無聲的細雨,悄無聲息滋潤了乾涸的田野。這些時刻,無聲難道不勝有聲?安靜中,幽意盡顯,美景甚衆。

此時無聲勝有聲,是因哲意真理在於思。做學問能成着,在乎靜。寧靜以致遠,就是這個道理。途上遇了挫折,還是安靜點吧,要知此時抱怨無果,煩悶無用,靜心思考,隱忍苦痛,纔可能得到哲意真理。我們驚歎於雕塑《思考着》,是因爲我們我們能從他緊繃的肌肉中體會到思索的痛苦,是的思考是疲累的,但是這無聲的思考卻是最易達到目標的。過多的言語,會讓你分心,會讓你失去鬥志。貝多芬用一生去思索音樂,終成九部交響鉅著;司馬遷用四十載思索歷史,終成絕唱《史記》;愛迪生用一千次的思索,終制成光明的信使。此時無聲勝有聲,那緊蹙的眉頭,讓人緊張恐懼,但足以展示出他們的崇高,足以獲得哲意真理。

此時無聲勝有聲,只因人間摯愛在乎無言。大愛無聲,最讓人感動的莫過於默默的奉獻。還記得那條汶川地震中的短信,陰陽天地之隔,卻阻不斷濃濃親情,阻不斷母親的偉大。此時無聲勝不勝有聲?只是一個微笑,只是一次輕柔撫摸,只是默默遞上一杯水,無需驚天誓言,海誓山盟,情意已於無聲中盡顯。

人生應學會表達,但是無聲也不可少,梁實秋先生說寂寞是清福,無聲是清,此時就是無聲勝了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