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基於精準教學的交互式微課開發以及設計論文

基於精準教學的交互式微課開發以及設計論文

基於精準教學的交互式微課開發以及設計論文

2015 年7 月,國務院發佈的《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 號)中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的高效、便捷優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服務消費成本。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鼓勵學校利用數字教育資源及教育服務平臺,逐步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 “互聯網+”的關鍵是創新,有了創新才能讓這個“+”真正有價值、有意義。近年來,“互聯網+教育”模式掀起了教學方法改革的新風暴,雲計算、大數據、泛在網絡提供了充足的技術保障,以微課爲載體的翻轉課堂的應用實踐日趨普及,使真正意義的因材施教、精準教學成爲可能,切實對教育教學改革起到了推動作用。目前對翻轉教學的研究,主要涉及翻轉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區別與聯繫、翻轉教學的特點與優勢、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等,其中作爲翻轉教學載體的微課程交互環節設計的實踐研究相對較少,即使有相關內容也側重理論研究,而翻轉教學的實質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體現師生高效互動。本研究將以精準教學爲出發點,從交互式微課的構成要素、開發途徑,結合運用交互式微課開展翻轉教學實踐個案研究,分析交互式微課推進精準教學實踐中需要引以爲重的要點,對高校教師翻轉教學實踐具有積極的借鑑和指導意義。

1 精準教學與交互式微課

“互聯網+教育”爲教育管理、教育教學及教育科研等領域深入融合現代化資訊技術手段來實施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可能,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化、教育過程的智能化、網絡化、資訊化。“互聯網+教育”是高等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就業競爭力、實施因材施教和精準教學的必然選擇。“互聯網+教育”使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的教育形式與學習形式可以無處不在,傳統的教學與學習理念、方法、模式與內容發生了重大變革,真正把學習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每個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可以切實得到關注,發揮自身的專長,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創新型人才。

1.1 精準教學

早在20 世紀初在美國出現了分層教學,在班級授課中教師按照某一標準,有計劃地將學生分成水平相當的小組,按照定向培養目標分層組織教學,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習者的差異成爲選擇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的依據,但針對的學習對象仍然不是個體而是相對較小的羣組,顯然想做到精準教學、因材施教仍然存在差距。同時,對於學習者的評價分層,不同教學目的價值觀使得人們對分層教學的評價褒貶不一,因其存在使學生之間產生隔閡,易造成兩級分化的問題,被評價爲是一種不民主的教學組織形式。精準教學要求精確獲取每個學習者的學習難點,準確提供學習資源用以解決學習難點,這是傳統教學難以應對的難題。精準具體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1)教學目標精準

傳統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需要照顧學習者平均水平,經常出現“吃不飽”“跟不上”的現象。即便是分層教學仍然存在因知識儲備不同等因素,教學目標不適應個別學習者的情況。而精準教學則只需要致力於周密考慮知識點間的承接關係、教學進度安排等制定精準教學目標,作到具體、可實現與可測量,保證目標的相關性與次序性,以建構完善的知識體系。

(2)教學設計精準

導學精準確定學習者學習基礎;授課精準掌握學習者學習效果、提供精準學習模式;習題庫精準應對學困問題;精準設計任務驅動促進知識內化。

(3)教學評價精準

教學評價不以一張試卷定終身,注重過程性評價,運用大數據多角度多渠道掌控學習者學習進度、學習效果,使教學評價更精準。

1.2 交互式微課程

互聯網+引發教學模式的變革,翻轉課堂受到教師和學生們的喜歡,微課程是實施翻轉課堂的載體,也是實現精準教學的重要手段,學生透過微課程的學習,在進入課堂學習前新知識掌握程度達到同一起點,從而在課堂任務驅動環節才能表現出色,因此課前微課程學習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對於微課程的開發一方面需要體現學生爲主體,但仍然需要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創設學習情境,交互環節能夠使學習者變被動爲主動,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習者產生思維的共鳴,學習者才能主動參與,探索促進學習任務順利完成。因爲微課程的學習是在沒有教師督促的環境下進行的,爲達到精準的目的,學生可以透過交互環節來選擇學習內容、調整學習順序、掌控學習進度、實時測驗獲得反饋,這些都對微課程開發者提出了創設交互環節,滿足學習者選擇的需求.交互式微課輔助教學除去教學性外,還需具備如下特性:

(1)系統性。微課程以完整的體系呈現給學習者,將學習內容有序、分門別類地呈主幹與分支清晰地展現,便於學習者快速檢索知識點,在知識點體系中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完成學習任務。

(2)情境性。微課程開發透過學習情境的構建,調動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將其帶入學習情境,在教師和學習者之間建立自然的交互環境,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起到關鍵作用。

(3)整合性。微課程開發需要將演示製作、視頻編輯、聲畫同步、測試反饋以及分支跳轉等環節整合完成,單純的視頻類微課單向式傳遞已經不能滿足學習者的交互需求。

(4)交互性。微課程呈現視頻教學內容的同時,透過選擇、測驗、反饋、跳轉完成學習者與課程間的交互,調動學習者思維、視聽覺、操作實踐等多方位參與,促進知識體系構建,改善學習效果。

(5)導航性。實現精準教學,教師在設計交互式微課程的內容時,需要預測出學習者可能出現的問題,並設定相應導航,即分支連結,讓學習者選擇跳轉或自動跳轉,強制跳轉以實現知識點學習的順利完成。

2 基於精準教學的交互式微課設計

構建自主的學習環境,促進知識體系構建,保證滿足學習者不同的差異需求,實現精準教學,在微課的開發前實施系統設計。在交互性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習者的相關認知負荷,降低內在認知負荷與外在認知負荷,能夠在瞭解學習者、學習內容、技術條件等前提下,對交互式微課進行設計。

2.1 從學習者角度

交互式微課應進行學習者學習需求分析。瞭解學習者的學習特徵,掌握學習者已有知識,分析新舊知識點間的邏輯關係,另外需判斷可能產生學習困難的細節,有的放矢,從需求出發尋找交互式微課設計、開發的依據。判斷出哪種交互形式適合學習者交互學習,教學者及時掌握學習者學習狀態。

2.2 從學習內容角度

微課的設計應選取恰當的內容以交互方式呈現,不能全盤交互,結合學習者的已有知識基礎、學習者的認知特點等因素,判斷學習者在學習中可能有阻力的部分,有需要補充知識點內容或設計可控制學習速度等要求,設計交互分支或交互按鈕等交互形式。確定交互內容,設計教學流程。選定知識點,首先設計教學匯入情境,再規劃知識點講解的具體內容和順序,展示給學習者,可以由學習者結合自身情況自主決定學習起點,在學習過程中要將涉及到的相關知識點加以考慮,方便學習者自由跳轉,透過交互掌握學習目標。結合知識點內容選定測驗題目,並選擇進入環節,與知識點內容配合,對學習者的學習提供評價依據,對學習流程起到控制作用。

不因交互而交互,而是按需求而設計,避免繁雜而產生負面效果。架構合理知識體系,讓知識點結構更清晰,查找更方便快捷。透過內容、流程的設計,力求達到減輕學習者學習負擔的目的,有針對性地解決不同知識基礎的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實現精準教學。

2.3 從技術條件角度

微課程的開發大多以微視頻的形式呈現教學資源,學習者單向接受資訊,無法自由定位學習內容,缺少測驗、評價和對學習者的導學等輔助環節。一方面學生的學習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教師也無法真正掌控學習者的各個學習環節。只有透過充分的師生交互,才能做到知已知彼,讓教與學成爲一個動態的閉環,每個學習者都可以結合自身的情況選擇學習進程與內容,實現精準教學。實現交互式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首先進行學習者學習需求分析。具體包括教學知識點分析,確定交互時機,設計交互途徑,選擇交互工具,讓交互式微課在滿足學習者的交互需求基礎上完成對知識的構建。爲實現以上目標必須相應技術作支援,主要體現在進行創建交互環節的多媒體課件製作軟件,完成知識內容展示;運用交互媒體軟件進行交互流程控制,添加測驗環節;以及網絡應用開發實現任意時間任意地點的學習。

3 基於精準教學的交互式微課的開發

3.1 以多媒體課件製作軟件用交互方式呈現知識內容

微課中的交互形式可以爲選單式,提供自主選擇的平臺,教學內容呈現可以是由學習者自己控制學習順序,運用Ispring suit 製作PPT+視頻+大綱的三分屏微課,大綱目錄呈現學習資源。對於教學內容進度控制的交互可以用FlipPage 實現類似交互電子相冊的方式組織展示內容,學習者像翻閱紙質教材一樣開展學習活動,如此學習者的學習順序、學習速度都可以實現自我掌控。透過增加關鍵詞搜尋功能,讓學習者在學習資源中選擇學習內容,這種方式對初學新知時提供方便,更是在複習環節起到重要輔助作用。

另外,對於模型等的三維展示也可實現交互式呈現,多角度拍攝模型影像,運用PAN2VR實現三維全景互動展示。讓交互學習擴展至危險環境的呈現,甚至跨越時空的呈現。此外,選擇FLASH 進行動畫製作、遊戲開發、按鈕交互等功能的微課製作,交互功能強大的同時也要求開發者具備一定的腳本編輯能力。

3.2 以FLASH 或H5 語言創建Web 應用提高作品交互性

雲技術環境下,作爲學習者學習工具的移動終端可以不受時間地點限制而進行學習,因此開發交互式微課應考慮到這一因素,提供多種檔案格式的作品,方便透過網站、微信平臺、Web 應用等形式呈現,例如,Ispring suit、Camtasia studio 均可發佈爲Flash 或者HTML5格式,再透過雲端登入新建Appcan 項目,運用AppCan IDE 這一APP 封裝平臺生成APP應用。

3.3 以交互多媒體開發軟件實現交互流程與測驗功能

可以由教師設計好知識點學習的路線順序,學習者按着導航進行學習,在學習進程中,運用PPT 中的超連結、Camtasia studio 中的分支跳轉都可以實現學習流程控制,教師在學習者可能發生學習障礙的位置設定超連結或者分支,讓學習者進行選擇,根據學習者不同的基礎可以自主決定學習進度和內容。也可以使用思維導圖方式呈現知識點,即可以反映知識點間的邏輯關係,又可以由學習者根據需要選擇學習分支。

學習流程中需要適當增加測驗環節,不只是在學習結束前,學習中遇到分支知識點,可運用Camtasia Studio、Quiz Creator、Adobe Captive 或Ispring Suit 提供相應測驗題目,一方面學習者可以及時瞭解自己的學習效果,是否能夠依靠知識點的學習解決應用問題;另一方面藉助雲存儲和大數據等技術,運用微助教、雨課堂等支援雲技術的功能對實時數據的統計與呈現,教師也可以實時、方便地瞭解每個學習者的真實學習情況,爲後續的學習提供基礎數據,以使教學效果更日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