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蠟燭》語文優質教案

《蠟燭》語文優質教案

《蠟燭》語文優質教案

教學目標: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

2.學習作者透過細膩的動作描寫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3.體會作品中所表現的各國人民在戰爭所凝結的友誼。

教學重點與難點:

學習用動作、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準備:

學生查找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資料,瞭解在這次戰爭中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弄清課文所牽涉的歷史背景。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蠟燭在我們的文化內涵中往往有“燃燒自己,點亮別人”的無私奉獻精神。在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筆下它又有什麼含義呢?

二.檢查預習

1.給加點字注音

拂曉 瓦礫 地窖 鞠躬 顫巍巍 舀水 腋窩 揣在

2.學生介紹蒐集的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知識。

三.作者簡介與背景介紹

1.速讀課文,然後說說課文是以何場戰爭爲背景來加以描寫的?請找出文章中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

這是一篇戰地通訊。1944年,蘇聯紅軍進行戰略反攻,分別從南北兩側驅逐法西斯德軍。西蒙諾夫作爲隨軍記者,在採訪的過程中收集到了這則感人肺腑的故事。這則故事選自散文特寫集《從黑海到巴倫支海》。要求學生找出相應的語句加以詮釋。

2.根據課文內容,猜測作者是何種身份的人?說出相應的理由。

引導學生介紹課文作者:

西蒙諾夫,蘇聯俄羅斯作家。生於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於高爾基文學院。曾任《文學報》主編、《新世界》雜誌編委、《文學俄羅斯》報編委等職。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後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劇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達了蘇聯人民對即將來臨的戰爭的必勝信心,長篇小說《日日夜夜》(1943~1944),描寫了蘇紅軍在保衛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英勇事蹟。戰爭後期,曾隨軍經過東歐各國,直至柏林,寫有特寫和短篇故事集《從黑海到巴倫支海》(4卷)。戰後曾到過美國,寫有劇本《俄羅斯問題》(1946),該劇本揭露了美國統治集團發動新戰爭的企圖。還發表有詩集《友與敵》。《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日日夜夜》《俄羅斯問題》《友與敵》均獲得斯大林獎金。

西蒙諾夫曾於1949年10月訪問我國。1950年出版《戰鬥的中國》一書,描寫了中國人民進行的解放戰爭。1957年至1971年發表《生者與死者》三部曲獲1974年列寧獎金。

四.瞭解文體:

戰地通訊。(可與第一課比較閱讀)

(一)通訊的特點

通訊與消息比,不僅需要六個新聞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和結果)齊全,還要報道新聞事實的情節、細節。通訊分事件通訊和人物通訊。通訊的表達方式,不僅用敘述,還要較多地採用描寫。議論、抒情等。

(二)通訊與消息的區別

同:用事實說話。

異:內容上,消息簡略單純,通訊詳盡、具體、形象;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強,通訊創造性強;從結構上看,消息由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組成,通訊跟一般記敘文相似,沒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獨特的結構形式;在表達方面,消息主要用敘述。通訊表達方式豐富多樣;在語言上,消息簡潔樸素。通訊具體詳細;時效上,通訊不如消息迅速及時。

五.閱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小組交流,指名回答)

1.速讀課文,複述課文,然後再用一句話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引導學生複述課文內容,然後交流並討論。

本文描寫一個南斯拉夫老婦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蘇聯紅軍的遺體後,將珍藏多年的喜燭點燃在烈士墳頭靜靜陪伴到拂曉的感人故事。

2.學生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的記敘要素。

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4年9月19-20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上一座橋前的方場

人物:老婦人瑪利·育乞西、蘇聯紅軍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蘇聯紅軍戰士在南斯拉夫國土上犧牲了,一位飽受法西斯侵略戰爭之苦的南斯拉夫母親不顧槍林彈雨,以驚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愛的結婚的花燭點在烈士墳頭。

3.梳理文章思路:從敘事過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7)講紅軍戰士偷襲犧牲。

第二部分(8-31)講老婦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第一層(8-13)炮火餘生,發現烈士。

第二層(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層(27-31)點燃蠟燭,守護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婦人的英雄行爲感動了紅軍戰士。

第四部分(43-44)再現並讚美蠟燭的火焰。

六.精讀課文,感悟老婦人的'形象,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1.這篇戰地通訊非常感人,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這樣的藝術效果是怎樣產生的?

事件感人、人物感人(選材上、寫法上如突出環境、突出蠟燭等細節)

2.默讀課文,找出令你感動的一個片段進行交流,並且說出爲什麼。事件感人的因素:

1)環境危險,炮火連天——想到老婦人不顧生死。

2)年老體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婦人力量的源泉。

3)保護遺體——想到老婦人對烈士的感情。

4)燭光閃爍——想到老婦人奉獻的精神。

3.引導討論:作品中反覆描寫戰爭的場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附近一帶”一段環境描寫,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殺人民造成的恐怖氣氛,烘托了主人公的無私和勇敢。她早已置個人安危於度外了。在猛烈的炮火下,育乞西平靜地整理烈士的遺體,清理墓坑,吻別死者,掩埋烈士,守護英靈。這些是隻有母親纔有的對兒子的動作,我們能真切感受到的是老婦人育乞西滿心的哀痛。“天氣很冷,四下裏很靜,除了炮彈的炸裂聲外,沒有任何其他聲音。”再次渲染了濃重的恐怖和哀痛的氣氛,烘托了老人失去愛子般的傷痛。

4.作品中如何刻畫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的?(動作和心理)

動作描寫是刻劃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婦人在炮火下平靜地整理烈士的遺體,清理墓坑,吻別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看待老女人這一切行動的?

5.誰來總結一下老婦人的形象?

1)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2)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她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3)她爲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4)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爲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6.老婦人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蠟燭出來說明了什麼?並說說這個人物形象身上寄託着作者怎樣的感情。

七.探究主旨

1.文章中的蠟燭除了實指“蠟燭”外,還有沒有其他深刻的含義?

1)紅軍烈士生命之光。

2)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

3)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2.珍藏了45年的結婚蠟燭點燃在紅軍戰士的墳頭,老婦人又靜靜地在寒夜守護着紅軍戰士。全文就是這樣在詩意般的境界中抒寫了那“不會熄滅的火焰”,這樣的結尾又有怎樣的含意?

第28自然段中用了“45年”“捨不得用”“珍藏”等詞,可見蠟燭非比尋常的意義。老婦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貴,今天卻把這份過日子珍貴的感情獻給一個異國的烈士。它點燃起的火焰是“永遠不會熄滅的”。結尾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3.主旨:這篇戰地通訊,是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讚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鬥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八.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題

2.聯繫課文內容,描寫一段老婦人的外貌

3.預習下一課

附板書

一、戰士偷襲犧牲

二、老婦人掩埋戰士 ①發現烈士 ②掩埋烈士 ③守護戰士

精心選材 三、老婦人英雄行爲感動戰士

四、再現並讚美火焰。

環境描寫: 渲染氣氛 烘托人物心情

動作描寫 整理 清理 吻別 掩埋 守護——母對子:敬意與哀痛

特定語境中句子的含意

母親對烈士 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標籤:教案 蠟燭 語文